一、松墨天牛化学防治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任金,于正伦,吴让伟,李国耀,陈小平,李山琦,杨兴伟,付俊雪[1](2021)在《四川达州市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措施最佳时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在达州市辖区自然条件下一般1年1代,幼虫期共5龄,新发现有极少数(0.95%)2年1代。1年1代型主要以3~5龄幼虫在木质部蛀道内越冬,越冬期为11月上旬—翌年3月下旬,幼虫期292~355 d,4月上旬化蛹,蛹期11~28 d,4月下旬羽化出孔,5月下旬—6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成虫一般补充营养4~30 d交配,主要集中在衰弱松树干高1~8 m区间横向刻槽产卵,5cm以下罕见刻槽,一般1槽产卵1粒,个别2粒,新发现有少数上部树皮光滑的无须刻槽,其产卵管可直接插入皮下形成层产卵,枯死株上有刻槽的约24.8%;卵期8~14 d,产卵历时期从5月中旬至9月中旬,雌成虫产卵刻槽数109~201个,产卵数50~150粒不等,卵粒孵化出的幼虫当年无化蛹羽化现象,成虫产卵结束后一般继续取食11~27 d后死亡,再无刻槽和产卵现象,刻槽内幼虫有效性为79%左右,成虫寿命雌性34~58 d、雄性35~66 d,雌雄性比为1∶0.89。2年1袋型幼虫在木质部蛀道内越冬,经历2个越冬期(上越冬期低龄幼虫、下越冬期大龄幼虫),5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虫出孔,有待进一步研究。防控措施最佳时机∶人工除伐烧毁措施为当年11月上旬至翌年4月15日,物理防治挂设诱捕器应为成虫羽化初期的4月下旬—9月底,生物防治喷施高孢白僵菌应提前到化蛹期的4月上旬,化学防治噻唑啉微胶囊粉剂为羽化高峰期的5月下旬—6月下旬。
陶佳慧,肖炜,杨伟,董峻廷,陈小伟,刘发林[2](2021)在《计划烧除对松材线虫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松材线虫病的爆发,给湖南松树造成巨大损失。探索火干扰对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宁乡市道林镇的马尾松人工林为试验林分,设置健康林分(对照林分Ⅰ)、感染松材线虫病未防治林分(Ⅱ)以及感染松材线虫病且经过防治林分(Ⅲ)3种样地各6块,其中3块为对照样地,3块为计划烧除样地,通过低强度计划烧除,火干扰后跟踪调查松墨天牛及其松材线虫携带数量,对松墨天牛种群密度以及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火烧前后Ⅰ、Ⅱ、Ⅲ类计划烧除样地松墨天牛雌成虫数量分别减少了88.24%、75.00%和94.74%,雄成虫数量分别减少了77.78%、81.82%和88.89%,显着低于火烧前(P <0.05);对火烧前后Ⅰ、Ⅱ、Ⅲ类样地每期诱捕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总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Ⅱ-2的防治效果最好;火烧后的10到20 d内,计划烧除试验样地的雌、雄性松墨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数量变化显着,雌性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平均值从1 135条/头降低到6条/头,雄性天牛平均携带量从397条/头下降到35条/头。【结论】计划烧除能够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减少松材线虫携带量,从而对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和阻止松材线虫病的爆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顾宇彤,王德辉,徐颂明,吴佳昊,杜永斌,金京,樊建庭[3](2021)在《太阳能光源和引诱剂对松墨天牛的组合诱捕效果》文中认为【目的】为明确不同太阳能光源波长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诱捕效果的影响,并评价太阳能光源与引诱剂联合应用对松墨天牛引诱剂的促进作用,以应用于松墨天牛的绿色防控。【方法】选择波长为365-370、370-375、380-385、390-395、395-400、400-405、405-420、515-520、580-590和600-610nm的10种太阳能LED光源,测定不同光源对松墨天牛的林间诱捕效果,并筛选出诱捕效果最好的光源波长,选择此波长与引诱剂组合对松墨天牛进行诱捕试验。【结果】10种不同波长太阳能光源对松墨天牛均表现出一定的引诱作用,其中波长为380-385nm的太阳能光源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最好,诱捕量为(12.00±6.53)头,其次是390-395 nm,显着优于波长为365-370、370-375、390-395、395-400、400-405、405-420、515-520、580-590和600-610nm;与单独使用引诱剂相比,太阳能光源与引诱剂组合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太阳能光源与引诱剂诱捕量均值为(21.83±10.65)头,比单独引诱剂诱捕效果提高35%,为单独太阳能光源诱捕效果的5.9倍;引诱剂诱、太阳能光源和太阳能光源与引诱剂联合应用捕到的松墨天牛雌雄性比分别为2.4∶1、1.7∶1和3.3∶1,均具有显着的偏雌性。【结论】太阳能光源与引诱剂联合应用具有比单独引诱剂诱捕更好的诱捕效果。这一结论对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和减少松材线虫病传播几率具有重要意义。
田世光,刘晓[4](2021)在《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与防控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号称"松树癌症",是林业重大疫病。"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国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双下降。本文围绕这一目标结合威海刘公岛景区十多年防控经验经历,从松材线虫病疫情初始侵入、爆发蔓延、疫情稳控等阶段,逐年经过严防死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真抓实干精神历经十多年终将松材线虫病控制住,在这十多年松材线虫病防控过程中刘公岛试验一切防控技术方法,穷尽一切措施,积累了丰富的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经验和方法,本文结合刘公岛十多年经验技术结合当前防控形式总结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聚焦问题症结、提出防控对策。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不仅是涉及防控技术方法而且是涉及财政投入、行业管理等多个综合因素,本文总结了防控过程中的技术措施,剖析关键技术措施,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在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松材线虫病的防控的关键是只有重视林业技术人员的"吹哨人"的哨声,政府提高重视程度,提供充分的财政支持,做到"饱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在疫情初期侵入阶段重视到位、投入到位、技术到位、防控到位,才能做到"打早、打小、打了",才能取得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精力,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控效果。
柯亿鹏[5](2021)在《罗溪镇松墨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罗溪镇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综合防治媒介昆虫松墨天牛,达到病虫害防治的三个100%,即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覆盖率100%,对松枯死木除害处理率100%,除害处理合格率100%,罗溪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等多种方式综合进行了防治松墨天牛。结果表明:以2018年清理松枯死木的数量和分布面积为基数,2019年松枯死木数量下降50%,2020年比2019年下降30%,2021年计划比2020年下降20%,实现了松枯死木分布面积逐年下降10%以上的目标。为彻底遏制疫树增量,对松墨天牛诱捕技术进行了探讨。
肖莎莎[6](2020)在《绵阳油橄榄蛀干害虫发生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橄榄作为特色经济林树种,是生产医疗、保健、化妆品的主要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随着油橄榄的种植年限增长,蛀干害虫增多,对油橄榄产业发展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蛀干害虫危害过的油橄榄树,树势衰弱,枯梢、枯枝增多,油橄榄产量大幅下降,给企业和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油橄榄蛀干害虫发生条件、种类及发生规律着手,根据不同虫态,利用天敌昆虫和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主要结果如下:(1)油橄榄蛀干害虫危害程度与其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在年日照时数超过1900h、年降水小于900mm、相对湿度小于70%、周围植被单一的地区(云南永仁、甘肃陇南)危害程度较轻;在年日照时数小于1500h、年降水在9001100mm范围、相对湿度在70%左右、周围植被丰富的地区(四川游仙、金堂)危害较重。在危害程度较重的区域,精耕细作的种植园受害情况比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种植园受害情况轻20%。(2)绵阳地区油橄榄蛀干害虫主要由大粒横沟象、桑天牛、星天牛、云斑天牛等4种鞘翅目昆虫组成,其中大粒横沟象约占60%,是蛀干害虫防治的主要对象。大粒横沟象体型是4种蛀干害虫中最小的,且生活史较短,在绵阳地区1年完成2代;其他3种天牛科蛀干害虫体型较大,云斑天牛体型最大,生活史较长,一般12年完成1代。油橄榄鞘翅目蛀干害虫(大粒横沟象、桑天牛、星天牛、云斑天牛)幼虫1年有2次活动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下旬;蛀干害虫成虫活动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整体呈世代重叠的现象。(3)管氏肿腿蜂可使大粒横沟象幼虫盛发期的虫口减少280%,天牛幼虫盛发期虫口减少160%。花绒寄甲成虫对大粒横沟象和天牛的防治可使幼虫盛发期的虫口分别减少72%和79%。花绒寄甲卵对大粒横沟象的防治可使幼虫盛发期的虫口减少45%,对天牛类的防治可使幼虫盛发期虫口减少57%。短期内管氏肿腿蜂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花绒寄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花绒寄甲卵的防治效果在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措施中效果最差。管氏肿腿蜂在绵阳地区的繁殖力较弱,在长效防治上的效果不如花绒寄甲的效果好;在秋季试验中,花绒寄甲的整体长效防治效果优于管氏肿腿蜂。(4)在蛀干害虫成虫期,利用3种农药在田间喷洒,8%氯氰菊酯微胶囊400倍液水悬剂效果最好,成虫校正死亡率为95.29%;40%噻虫啉微胶囊800倍液悬浮剂效果次之,成虫校正死亡率为94.94%;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成虫校正死亡率为88.58%。利用乳油制剂涂干法对蛀干害虫成虫进行防治时,与柴油混合后的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的效果更好,其中40%氧化乐果乳油与柴油混合涂干,成虫校正死亡率为91.45%,水胺硫磷乳油与柴油混合涂干后成虫校正死亡率为93.99%。化学药剂对油橄榄大粒横沟象成虫防治效果更好,对天牛类成虫个体较大的蛀干害虫防治效果较差。
刘晓,刘宇杰,骆有庆,武海卫,任利利[7](2020)在《重要景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成功模式分析——以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松材线虫病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最严重、最危险的重大林业病害。2009年,威海市国家5A级景区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发现松材线虫病的入侵,严重威胁着景区的生态安全。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刘公岛连续多年各类防控措施及其成功模式,以期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提供借鉴。【方法】为应对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蔓延的疫情,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采取了疫情监测、疫木和伐桩除治、媒介昆虫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介绍:(1)2009—2019历年各类防控措施(划分为三个防控阶段);(2)集约化防控模式成效分析;(3)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疫情"拔点除源"的经验总结。【结果】历经十年持久战,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有效遏制了疫情初期死亡松树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的态势,从根本上扭转了防控形势,使枯死木数量逐年下降,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数量大幅减少,保护了刘公岛上珍贵的森林资源。【结论】随着我国松材线虫病防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正逐步由粗放、低质量的管控向集约、高质量的全程防控方向转变。刘公岛的实践证明,只要采取严格的监测监管,加上科学高效的集约化防控举措,松材线虫病完全能做到可防可控。
王旭[8](2019)在《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成虫趋性及幼虫化学防治药剂筛选》文中指出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是专一危害臭椿的林木钻蛀性害虫。针对这两种象甲已有监测与防治方法的不足,测定了二者对不同颜色和形状以及不同偏振光的趋性;针对臭椿沟眶象幼虫,进行了不同化学药剂的毒力测定及林间树干注药防治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和野外测定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对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趋性结果表明:室内颜色选择试验中,两种象甲对所选取7种颜色中的红色和黑色最敏感。室内形状选择试验中,两种象甲均能被高大直立的物体吸引。野外颜色试验中,红色和黑色诱捕器均能有效捕获沟眶象。当颜色和引诱剂结合,组合诱捕器有增效的作用。2.室内和野外测定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对不同偏振光的趋性结果表明:室内偏振光选择试验中,两种象甲均表现趋光的特性,沟眶象能够感知到偏振光,但臭椿沟眶象对偏振光不敏感。野外试验中,偏振光诱捕器对沟眶象的回捕率显着高于非偏振光诱捕器。3.室内和林间筛选防治臭椿沟眶象幼虫的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5种药剂对臭椿沟眶象幼虫的LC50排序:4.5%高效氯氰菊酯>2.6%甲维高氯氟>20%丁硫克百威>10%吡虫啉>5%啶虫脒;林间挂药袋进行树干注药试验,10%吡虫啉1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王方[9](2019)在《杀松材线虫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由松材线虫感染引起的松萎蔫病是一种严重的森林病害,目前对松材线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药物为主,但可引起环境污染,且松材线虫也容易产生耐药性。为了寻找环境友好型的天然杀线虫成分,本文从青岛大学校园内采集的样品中进行了杀线虫细菌的分离,共得到120株细菌。通过浸渍法对菌株的培养上清液进行了杀线虫活性的测定,共有20株细菌具有杀线虫活性,从中筛选出两株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的细菌G5-3和G8-2。将两株细菌培养上清液处理松材线虫48 h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26%和93.10%。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将两株菌株分别鉴定为Pseudoduganella violaceinigra G5-3和Novosphingobium pokkalii G8-2。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两株细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P.violaceinigra G5-3和N.pokkalii G8-2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是:最适的初始pH为7.0和6.0,最适培养温度30℃和35℃,两株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均为15 h,最佳培养时间均为3 d。通过对两株细菌产生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分析,表明两株菌的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在弱碱性条件下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两株细菌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菌株培养上清液中的挥发性成分具有比培养上清还高的杀线虫活性,表明活性物质可能为挥发物。利用SPME-GC/MS(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技术分析和鉴定了培养液中的挥发物,发现其活性成分主要为2,5-二甲基吡嗪、4-二甲氨基吡啶、乙酸苄酯、丁酸苯乙酯、苯乙醇和苯乙酮。经测定,这六种挥发物处理松材线虫48 h后的90%致死浓度(LC90)分别为33.72、1.83、0.92、0.20、13.22 10.11 mmol/L。随后对杀线虫活性较高的五种化合物(4-二甲氨基吡啶、乙酸苄酯、丁酸苯乙酯、苯乙醇和苯乙酮)进行了杀线虫机理的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挥发物对松材线虫形态的影响,发现受试化合物对于线虫的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测定了受试挥发物对于线虫体内纤维素酶、淀粉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五种化合物对于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而对于纤维素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影响较大,其中,纤维素酶在处理36 h以后表现出活性明显下降,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在处理线虫的前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随后开始逐渐降低,因此,推测挥发物可能是通过抑制这三种酶的活性发挥作用的。该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松材线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胡琴[10](2019)在《松墨天牛化学信息物质作用特点及诱捕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补充营养和产卵阶段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是我国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也是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了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对松墨天牛的作用距离和特点;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进一步阐明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在野外条件下的变化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影响;通过野外诱捕和监测试验,研究了空间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和诱捕器对松墨天牛诱捕的昼夜节律;对松墨天牛成虫内生殖系统发育进行了系统调查,明确了诱捕器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发育阶段。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挥发物在50m、100m和150m处均诱捕到松墨天牛,引诱距离大于150m,是一种长距离信息物质;聚集信息素只在50m处引诱到少量天牛,是一种短距离信息物质;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联合使用有增效作用,诱捕效果显着高于单独使用的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2植物挥发物主要成分为α-蒎烯和乙醇(总体积160ml,α-蒎烯120ml,乙醇40ml)。聚集信息素是2-十一烷氧基-1-乙醇,初始含量为35ul。植物挥发物成分种类和含量随时间发生变化:第15天时,乙醇含量为零,原始比例发生变化;第15-45天期间,α-蒎烯比例显着增加,并新增3种杂质:马鞭草烯醇、樟脑烯醛和马鞭草烯基乙基醚;第60天时,α-蒎烯比例又降低到73.34%,原有杂质松香芹醇、松香芹酮、桃金娘烯醛、马鞭草烯酮含量所占比例显着增加。聚集信息素在第45天时含量为零。野外诱捕结果表明:新诱芯(悬挂20d的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在第50天时显着高于旧诱芯(悬挂50 d的诱芯);第60天后,新旧诱芯(悬挂30d和悬挂60d的诱芯)的野外引诱效果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综上表明: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在野外条件下释放速率存在“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松墨天牛诱芯诱捕效果降低,与乙醇过早挥发完,有效成分前期挥发过快,后期挥发量变少相关;我们自制的松墨天牛诱芯野外诱捕的高效持效期不少于45 d,持效期不少于60 d。3天牛雌雄成虫的诱捕量与诱捕器悬挂高度相关,诱捕高度越高诱捕量越多:3m>1.5m>0m,4m>2m>0m,1.5m、3m、2m和4m的诱捕量显着高于0m。诱捕器只在晚上19:00至凌晨5:00诱捕到松墨天牛;诱捕高峰期是晚上20:00至凌晨3:00,此阶段的诱捕量为总诱捕量的91.89%。这表明松墨天牛在林间中上层活动,是夜出型昆虫。4取食0d的松墨天牛雌成虫卵巢颜色为透明,后变为乳白,再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黄色;其直径随取食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发育成熟的卵巢管平均直径为4.016um;雌虫内生殖系统20d左右发育成熟;初羽化的雄成虫睾丸颜色透明,取食3d后变为淡黄色,睾丸略膨大,后期颜色和大小不再变化;雄虫内生殖系统6d左右发育成熟;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能引诱到20.68%的取食期雌成虫,24.32%的取食期雄成虫。
二、松墨天牛化学防治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墨天牛化学防治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2)计划烧除对松材线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地设置 |
2.2.2 样地普查 |
2.2.3 诱捕器设置与成虫观测 |
2.2.4 计划烧除试验 |
2.2.5 松墨天牛雌雄鉴别 |
2.2.6 松材线虫的分离和计数 |
2.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计划烧除对松墨天牛成虫的影响 |
3.1.1 3种林分类型对照样地与计划烧除样地间雌、雄性松墨天牛数量的比较 |
3.1.2 Ⅰ、Ⅱ、Ⅲ类样地间松墨天牛成虫数量的比较 |
3.2 计划烧除后雌、雄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平均量的差异 |
3.3 计划烧除对松墨天牛携带线虫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3)太阳能光源和引诱剂对松墨天牛的组合诱捕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述 |
1.3 试验方法 |
1.3.1 太阳能光源诱捕器对松墨天牛的诱捕 |
1.3.2 太阳能光源与引诱剂组合对松墨天牛的诱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波长太阳能光源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比较 |
2.2 太阳能光源与引诱剂组合对松墨天牛的诱捕 |
3 结论与讨论 |
(4)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采取的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
1.1 采取松材线虫病防控检疫封锁措施的原因 |
1.1.1 在各县市区交通主干道或交通要道上设置检疫检查站点建设 |
1.1.2 属地或山场封锁 |
1.1.3 严格执行审批备案制度 |
1.1.4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 |
1.1.5 加强检疫宣传动员 |
1.2 化学防控技术 |
1.3 清理病死木 |
1.4 诱捕器防治技术 |
1.4.1 诱捕器挂设技术 |
1.4.2 诱芯更换及虫情回收记录 |
2 当前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
2.1 对疫情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
2.2 防控经费不足 |
2.3 疫木清理不彻底、伐桩处理不科学不到位 |
2.4 化学防治和诱捕器监测不到位不规范 |
2.4.1 错过实施化学防治和诱捕器监测的关键时间节点 |
2.4.2 化学防治和诱捕器挂设不到位 |
3 松材线虫病防控对策 |
3.1 提高站位高度重视松材线虫病防治的重要性 |
3.2 精准施策,全面综合防控 |
3.3探索创新、加强监管不断提高防控实效 |
(5)罗溪镇松墨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松墨天牛的危害 |
3 松墨天牛的综合治技术 |
4 诱捕器及诱木诱杀诱捕技术 |
4.1 诱捕器诱杀 |
4.1.1 诱芯 |
4.1.2 诱捕器 |
4.2 诱木诱杀 |
4.3 引诱剂研究状况 |
4.4 几种国产引诱剂的效果分析 |
4.5 以菌治虫喷洒白僵菌(或绿僵菌)粉剂与引诱剂联合防治 |
5 结语 |
(6)绵阳油橄榄蛀干害虫发生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油橄榄简介 |
1.2 国内外油橄榄种植情况 |
1.3 油橄榄蛀干害虫种类 |
1.4 蛀干害虫对油橄榄的影响 |
1.5 蛀干害虫防治的研究进展 |
1.5.1 物理防治 |
1.5.2 化学防治 |
1.5.3 生物防治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材料 |
2.2.1 主要用具 |
2.2.2 主要试验树 |
2.2.3 主要天敌昆虫(卵) |
2.2.4 主要药剂 |
2.3 方法 |
2.3.1 蛀干害虫情况调查 |
2.3.2 蛀干害虫幼虫防治 |
2.3.3 蛀干害虫成虫防治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1 幼虫防治效果计算 |
2.4.2 成虫防治效果计算 |
2.4.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气候条件种植基地蛀干害虫发生情况 |
3.1.1 气候因子对蛀干害虫发生的影响 |
3.1.2 周围植被对蛀干害虫发生的影响 |
3.2 四川游仙油橄榄种植园蛀干害虫发生情况 |
3.3 油橄榄蛀干害虫种类 |
3.4 油橄榄蛀干害虫生活世代及形态 |
3.5 天敌昆虫对蛀干害虫幼虫防治效果 |
3.5.1 春季天敌昆虫防治蛀干害虫幼虫效果 |
3.5.2 秋季天敌昆虫防治蛀干害虫幼虫效果 |
3.5.3 天敌昆虫对不同蛀干害虫的防治效果 |
3.6 化学药剂对蛀干害虫成虫防治效果 |
3.6.1 三种农药喷洒不同浓度对成虫防治效果 |
3.6.2 两种涂干乳油对成虫防治效果 |
4 小结与讨论 |
4.1 油橄榄蛀干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
4.2 天敌昆虫对蛀干害虫幼虫防治效果 |
4.2.1 春季天敌昆虫防治蛀干害虫幼虫效果 |
4.2.2 秋季天敌昆虫防治蛀干害虫幼虫效果 |
4.3 化学药剂对蛀干害虫成虫防治效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绵阳油橄榄蛀干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
5.1.2 天敌昆虫对蛀干害虫幼虫的防治 |
5.1.3 化学药剂对蛀干害虫成虫的防治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重要景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成功模式分析——以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刘公岛松材线虫病历年防控措施 |
1.1 早期应对阶段(2009—2010年) |
1.2 防控模式探索阶段(2011—2014年) |
1.3 成型的防控模式(2015—2019年) |
2 集约化防控模式成效分析 |
2.1 历年枯死松树数量分析 |
2.2 两种天牛平均诱捕量变化分析 |
3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疫情的监管经验 |
3.1 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防控责任 |
3.2 制定专业防控标准,加强技术指导 |
3.3 推进专业化综合防控,提高防治成效 |
4 总结 |
(8)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成虫趋性及幼虫化学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研究现状 |
1.2.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生物学 |
1.2.2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进展 |
1.3 昆虫视觉研究进展 |
1.3.1 昆虫的视觉器官 |
1.3.2 昆虫的颜色视觉 |
1.3.3 昆虫的偏振视觉 |
1.3.4 昆虫的空间视觉 |
1.4 蛀干害虫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
1.4.1 树干喷雾 |
1.4.2 树干注药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成虫对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趋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室内不同颜色选择 |
2.1.2 室内不同形状选择 |
2.1.3 野外诱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对颜色的选择 |
2.2.2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对形状的选择 |
2.2.3 沟眶象野外诱捕调查 |
2.3 结论与讨论 |
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对偏振光的趋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室内不同偏振光的选择 |
3.1.2 野外标记回捕调查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对偏振光的选择 |
3.2.2 沟眶象野外标记回捕调查 |
3.3 结论与讨论 |
4 臭椿沟眶象幼虫化学防治药剂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室内毒力测定 |
4.1.2 林间树干注药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室内毒力测定 |
4.2.2 林间树干注药调查 |
4.3 结论与讨论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杀松材线虫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杀松材线虫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
1.1 实验材料 |
1.1.1 分离样品来源 |
1.1.2 供试虫源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培养基的配制 |
1.4.2 松材线虫的培养 |
1.4.3 富集培养 |
1.4.4 菌株的分离性 |
1.4.5 具有杀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 |
1.4.6 杀线虫菌株的分类鉴定 |
1.4.6.1 形态特征 |
1.4.6.2 生理生化的测定 |
1.4.7 杀线虫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5.1 菌株的分离、筛选和杀线虫活性的测定 |
1.5.2 两株具有杀线虫活性菌株的分类鉴定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两株细菌产杀线虫活性成分的发酵条件优化 |
2.1 实验方法 |
2.1.1 不同培养条件对细菌培养液杀线活性的影响 |
2.1.2 细菌杀线活性成分稳定性的分析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培养条件对两株细菌培养液的杀线活性影响 |
2.2.2 杀线虫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细菌杀线虫活性成分的鉴定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菌挥发性杀线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 |
3.2.2 活性挥发物杀线机理的研究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两株细菌的挥发性杀线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 |
3.3.2 挥发物标准品对松材线虫的杀灭活性 |
3.3.3 活性挥发物的杀线虫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松材线虫病概况 |
二、松材线虫病的病原 |
三、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假说 |
四、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
4.1 物理防治 |
4.2 化学防治 |
4.3 生物防治 |
4.3.1 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
4.3.2 松材线虫的生物防治 |
五、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松墨天牛化学信息物质作用特点及诱捕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天牛的分布与危害 |
1.1.1 墨天牛的分布与危害 |
1.2 松墨天牛防治措施 |
1.3 天牛化学生态学 |
1.3.1 天牛信息素 |
1.3.2 植物挥发物 |
1.3.3 松墨天牛的化学生态学 |
1.3.2.1 信息素物质 |
1.3.2.2 植物挥发性气味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对松墨天牛的作用距离和特点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植物挥发物对松墨天牛的作用距离 |
2.2.2 聚集信息素对松墨天牛的作用距离 |
2.2.3 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联合使用的增效作用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野外条件下松墨天牛诱芯中成分变化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化合物 |
3.1.2 引诱剂成分变化分析 |
3.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 |
3.1.4 野外诱捕试验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体积及成分变化 |
3.2.2 松墨天牛诱芯中聚集信息素含量变化 |
3.2.3 新旧诱芯对松墨天牛的野外诱捕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空间高度和日节律对松墨天牛诱捕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空间高度对松墨天牛诱捕的影响 |
4.1.2 日节律对松墨天牛诱捕的影响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高度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 |
4.2.2 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在同一高度的诱捕效果差异 |
4.2.3 日节律对松墨天牛诱捕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松墨天牛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虫源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日龄的松墨天牛雌成虫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 |
5.2.2 不同日龄的松墨天牛雄成虫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 |
5.2.3 野外诱捕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 |
5.3 结论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松墨天牛化学防治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达州市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措施最佳时机的研究[J]. 任金,于正伦,吴让伟,李国耀,陈小平,李山琦,杨兴伟,付俊雪. 四川林业科技, 2021(06)
- [2]计划烧除对松材线虫的影响[J]. 陶佳慧,肖炜,杨伟,董峻廷,陈小伟,刘发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
- [3]太阳能光源和引诱剂对松墨天牛的组合诱捕效果[J]. 顾宇彤,王德辉,徐颂明,吴佳昊,杜永斌,金京,樊建庭. 应用昆虫学报, 2021(05)
- [4]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与防控对策[J]. 田世光,刘晓. 温带林业研究, 2021(03)
- [5]罗溪镇松墨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柯亿鹏. 绿色科技, 2021(11)
- [6]绵阳油橄榄蛀干害虫发生与防治研究[D]. 肖莎莎.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重要景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成功模式分析——以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为例[J]. 刘晓,刘宇杰,骆有庆,武海卫,任利利. 温带林业研究, 2020(01)
- [8]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成虫趋性及幼虫化学防治药剂筛选[D]. 王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杀松材线虫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研究[D]. 王方. 青岛大学, 2019(03)
- [10]松墨天牛化学信息物质作用特点及诱捕效果评价研究[D]. 胡琴.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