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内蒙古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思考

新时期内蒙古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思考

一、关于新时期内蒙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干,代华兵[1](2021)在《中国森林资源调查:历史、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经历了目测调查(踏查)、航空目测调查、以小班为基础的抽样调查、以地形图为基础的小班调查和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为基础的小班调查5个主要技术发展阶段。文中介绍各阶段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和手段,其中小班调查内容和林分调查因子测量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稳定,但小班区划和数据处理方法随着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得到了较大发展;综述了2017年以来以机载激光雷达和高分遥感为核心技术的大区域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进展,并展望了超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无人机、地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张倩[2](2021)在《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及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人工商品林作为森林分类经营的主要类型,其发展对于保证木材生态安全、保护天然林、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一系列林业工程与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位,人工商品林的建设也不断推进。然而我国人工商品林依然存在经营管理粗放、林分生产力低、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急需对人工商品林进行提质增效的经营管理。本研究利用湖北省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湖北省人工商品林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划分出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的类型,调查评价了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提出了不同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类型的提质增效适宜模式与关键技术,以期为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的面积为280.39万hm2,蓄积量为12265.99万m3。其中用材林的面积为214.61万hm2,蓄积量为12159.41万m3;经济林的面积为61.82万hm2,蓄积量为45.96万m3;湖北省人工商品林以用材林经营为主(面积占比76.54%),经济林次之(面积占比22.05%),能源林面积最小(占比1.41%)。人工用材林和能源林在黄冈市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大(13.79%),在鄂州市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小(0.45%);经济林在宜昌市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大(27.85%),在鄂州市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小(0.28%);可见湖北省人工商品林在不同行政区的分布不均匀且差异较大。以多目的利用为经营目标的人工商品林面积为121.08万hm2,占比43.18%,蓄积量为6270.14万m3,占比51.12%,表明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经营类型丰富。人工商品林林地保护等级为Ⅳ级的林地面积占比最大(61.46%),但超过20%的林地未明确规划保护等级,需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人工商品林中乔木林面积占比66.49%,疏林地、灌木林地及未成林地总面积占比超过20%,说明人工商品林的发展整体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湖北省人工商品林多为纯林,其中马尾松、杨类、栎类、杉木、柑桔、竹类、板栗、茶叶、核桃的总面积占比超过50%,表明湖北省对这些树种的经营需求较大。湖北省人工用材林和能源林中,幼龄林的面积占人工商品林总面积的比例最大(37.5%),中龄林的面积占比次之(20.62%);经济林中,盛产期的林分面积占人工商品林总面积的比例最大(13.11%),表明用材林和能源林目前整体生产力不高,经济林的生产力相对较高,他们大都处于经营管理的关键时期。(2)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指标权重显示,用材林和能源林评价目标层中林分质量的权重(0.729)远大于林分效益的权重(0.271),表明林分质量对用材林和能源林综合质效的影响更大;准则层中林分状态的权重(0.539)最大,对综合质效的影响最大;指标层中平均胸径(0.206)、平均树高(0.160)、群落结构完整性(0.100)、乔木每公顷蓄积(0.144)的权重均达到0.1,说明这些指标是提升用材林和能源林综合质效的关键指标。经济林评价的目标层中林分质量(0.692)比林分效益(0.308)的权重大,表明林分质量对经济林综合质效的影响更大;准则层中林分状态的权重(0.470)最大,对综合效益影响最明显;指标层中植被总盖度(0.298)、每公顷株数(0.172)、经济林生产期(0.189)的权重相对较大,均超过0.1,可见这些指标是经济林综合质效提升潜力的关键指标。(3)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质效指数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均超过35%,综合质效指数为一般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为26.59%和29.91%,综合质效指数为高等级和较高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为34.89%和34.35%,表明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整体水平一般,提升空间较大。综合质效指数为高等级的人工商品林大多分布在湖北中部平原地区,高质效林分分布不均匀。用材林的综合质效指数、林分质量指数、林分效益指数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为40.42%和37.45%、36.62%和35.85%、57.88%和52.99%;经济林的综合质效指数、林分质量指数、林分效益指数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为32.68%和29.66%、23.29%和22.73%、41.11和37.34%,说明湖北省经济林比用材林和能源林的综合质效水平稍高,但这3类林种的整体综合质效水平均不高。从指标层看,用材林和能源林的评价指标中,每公顷株数、灌木盖度、草本盖度、龄组等级、腐殖质层厚度、乔木每公顷蓄积、平均胸径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均超过了50%;经济林的评价指标中,平均年龄、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每公顷株数、草本盖度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均超过70%。可见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林木生长不良、植被盖度较低、林分密度不合理、土壤条件较差,这些问题是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应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4)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用材林和能源林评价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乔木每公顷蓄积与龄组等级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木生长状况;第二主成分中群落结构完整性、灌木盖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结构特征;第三主成分中草本盖度、坡位和林地交通区位等级相较于其他因子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林分的立地条件;第四主成分中土层厚度与腐殖质厚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土壤肥力;第五主成分中每公顷株数与郁闭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密度特征。经济林评价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灌木盖度、经济林生产期、平均年龄、植被总盖度和每公顷株数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林木生长与林分状况;第二主成分中坡度级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立地条件;第三主成分中草本盖度和植被总盖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垂直结构;第四主成分中腐殖质厚度和土层厚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土壤肥力;第五主成分中每公顷株数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密度特征。结合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结果及提质增效关键指标,可将湖北省人工商品林划分为5个低质低效类型:林木生长不良型、群落结构不良型、立地条件不良型、土壤肥力不良型、林分密度不良型。(5)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综合质效评价表明,用材林典型经营模式综合质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幼龄杨树林模式中杨树-芥菜、杨树-西蓝花>杨树-玉米>杨树-小麦、杨树-油菜>杨树幼龄纯林,中龄杨树林模式中杨树-养鸡>杨树纯林;马尾松林模式中多珍贵树种改造模式>马尾松-楠木>马尾松林下养殖狩猎模式>马尾松-三角枫>近自然改造模式>马尾松-油茶>马尾松-茶花>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模式中杉木多珍贵树种改造模式>杉木-楠木>杉木-杜鹃>杉木-枫香>杉木纯林。经济林典型经营模式综合质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核桃林模式中核桃-绿化苗木>核桃-养鸡>核桃-混合苗木>核桃-银杏苗>核桃-枇杷苗>纯核桃林;柑桔园模式中疏植柑桔>柑桔-红薯>柑桔-油菜>柑桔-芝麻、柑桔-花生>密植柑桔园;茶园模式中茶-玉米间作>茶-杉间作、茶-梨间作>茶-栗间作>茶-泡桐间作>密植纯茶园。板栗林模式中板栗-射干>板栗-苍术>板栗-油菜>板栗-黄精>板栗-牧草-养殖复合模式>板栗-茶叶>板栗“四改”模式>板栗-黄花>高密板栗纯林。可见这些经营模式相对纯林模式均有提质增效的效果。用材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综合质效指数相对纯林平均增幅为14.13%,其中马尾松林的平均增幅最大(17.34%)、杉木林次之(17.04%)、杨树林最小(8.44%),马尾松林的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整体效果最好;经济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综合质效指数相对纯林平均增幅为9.31%,其中核桃林的平均增幅最大(11.98%)、板栗林次之(10.98%)、茶园(9.46%)、柑桔园最小(3.83%),核桃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效果最好,柑桔园的效果不明显。(6)根据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显着的典型经营模式特点以及林下种养种类和经营管理措施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7个类型。其中,林粮(油)模式可明显促进用材林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增加林分蓄积,提高经济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定程度提升农户经济收益,缓解退耕还林政策下的林农争地的矛盾;林苗(花)模式通过增加林下灌木盖度,改善林分结构,增加了林分的稳定性,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用材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显着增加经济林的就业机会,提质增效收益也相对较高。林菜模式能增加林下草本盖度,通过施肥对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状况有很大的程度的改善,有效促进用材林的平均胸径与平均树高生长,显着增加经济林的收益与就业机会;林药模式通过短期种植中药材实现以短养长,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林的收益和就业机会,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草本盖度和腐殖质层厚度。林茶模式可较明显地增加用材林和经济林的灌木盖度、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层厚度,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立地条件,增加生态效益。林下养殖复合模式可以不受立地条件限制,在各种立地类型的林地养殖禽畜,种植牧草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材林和经济林的腐殖质层厚度,并显着提高经济林的草本盖度。疏伐补植综合改造模式可有效改善用材林林分郁闭状况,合理调整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林分密度,增加群落的稳定性。(7)根据经营模式类型的经营目标与特点,提出了湖北省各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类型适宜的提质增效经营模式及关键技术。(1)林木生长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林粮(油)模式和林菜模式。其中,林粮(油)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通过合理的深耕、施肥、轮作、调整林木株行距等措施使林木与农作物共同生长相互促进等;林菜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根据林下光照强度及其季节性变化合理选择种植的蔬菜品种等。(2)群落结构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林苗(花)模式,关键经营技术包括需根据市场需求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且生长较慢苗木培育品种等。(3)立地条件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林茶模式和林下养殖复合模式。其中,林茶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对坡地进行合理的坡改梯、控制林木株行距与茶床的间距等;林下养殖复合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合理控制放养禽畜的密度,防止造成环境污染等。(4)土壤肥力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林药模式,该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种植品种及面积,需对土壤进行改良以适应不同药材生长等。(5)林分密度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疏伐补植综合改造模式,关键经营技术包括合理控制疏伐强度、遵循适地适树原则进行补种等。

魏旭强[3](2021)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旧美术馆于1997建成,是当时自治区唯一的专业性美术馆。随着时间推移和新美术馆的建成,承载了一代人历史记忆的旧美术馆逐渐变得闲置下来,面临着是该拆还是该留的尴尬处境。我国目前大量性存量建筑的适应性更新已经成为当下各地建筑师面临和探讨主要问题。然而,在建筑设计策划阶段,存量建筑的发展方向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本文试图引入社会学领域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旧美术馆旧建筑案例进行使用人群调研访谈分析研究,形成理论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反映社会居民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的改扩建策划意向。文章首先对旧美术馆相关的50人进行深度访谈,整理分析并总结各访谈案例中使用者对当前美术馆的更新意向,得到1186个标签619个概念和194个初始范畴,通过进一步的提炼与归纳,围绕旧建筑评价(、宏观定位、使用意向和建筑改造意向等4个主导方向形成共61个附属范畴客观反映了使用者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评价与改造的意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公众参与视角下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公众参与视角下旧建筑改造的的总体意向,并将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分为五类,包括旧美术馆评价、宏观定位、功能意向、展览意向、建筑改造意向五个维度。内蒙古旧美术馆不仅是本地域9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当保留并改扩建;内蒙古旧美术馆应该补充新美术馆的缺陷,继续为普通民众提供民间美术类作品的展示场所,并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艺术文化服务,其主要功能意向依然是展示功能尽量做到展示类型多元化,展示形式多样化;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尽量设计入口缓冲,增加停车和室外活动场地,在建筑空间方面尽量增加空间的舒适度和灵活度,增加休闲空间,尽量在材料、灯光、色彩等方面,既要尊重历史建筑,又要营造现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新的地域建筑景观。综上所述,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表明扎根理论在旧建筑更新过程中,在设计策划阶段通过扎根理论基于公众认知的意向调查是可行的,既激活了旧建筑场所功能空间的活力,又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对未来旧建筑改扩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雪璐[4](2021)在《内蒙古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蔡敏[5](2021)在《习近平“两山论”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晓迪[6](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短缺、天然草地退化等问题始终是影响西部牧区草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改变牧区牲畜过牧、草原生态功能降低的现状,寻求水资源和天然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关键。开展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研究,通过协调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耦合配置,调整农业灌溉种植结构,控制合理载畜量,有助于促进牧区向生态型畜牧业发展,提升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牧区生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此为目标,以鄂托克旗干旱风沙牧区为例,结合当地牧区水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水草资源承载力相关因素,建立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SD模型,并结合农业用水和牲畜饲养规律分析SD模型中的敏感性参数,以此为依据设置不同方案,以鄂托克旗各水资源分区为单位,寻求适宜当地草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水资源和草资源配置方案。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以鄂托克旗三个水资源分区为单位,调查分析2016年水资源和天然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并对该牧区人工草地发展和牲畜饲养情况进行整理,在不同来水条件下进行水草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得出卓子山及山前平原区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天然草资源和水资源超载;都斯图河流域分区在25%和50%来水条件下天然草资源相对充裕,但水资源超载严重,地下水存在超采现象,75%来水条件下水资源和天然草资源均超载;内流河分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未出现超载情况,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均出现人工草不足现象,在75%来水条件下天然草资源出现超载。(2)结合鄂托克旗牧区实际情况,对水草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构建鄂托克旗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将其划分为水资源子系统、牧草资源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草原生态子系统,共包含1 8个指标,并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3)将水草资源承载力复合系统细划为水资源、牧草资源、社会、经济和草原生态共5个子系统,基于鄂托克旗牧区水草资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水草资源承载力SD模型构建,并通过合理性检验和历史检验,在模型中共选取13个敏感性参数,为不同方案设置提供依据。(4)依据敏感性参数,设置8个不同方案,并在SD模型中进行优化调试,最终得到各方案下的水草资源承载规模和各类经济指标,并进行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数计算,通过对比各方案总效益和承载力评价指数,最终得到各水资源分区的最优方案:卓子山及山前平原区2025年和2030年不同来水条件下选择禁牧季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灌溉水平提升(方案8),都斯图河流域分区2025年和2030年不同来水条件下选择禁牧季舍饲冷季补饲暖季放牧、灌溉水平提升(方案2),内流河分区在2025年25%条件下选择禁牧季舍饲冷季舍饲一个月补饲两个月暖季放牧、灌溉水平提升(方案4),其他来水条件和2030年均选择禁牧季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灌溉水平提升(方案8)。

张晓琴,苏志珠,马义娟,刘婷[7](2021)在《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30年来,沙产业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成果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基于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方法搜索以沙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定量分析了沙产业概念提出至今的研究进展,包括沙产业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文献引用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归类分析得到了有关沙产业研究领域的"防沙治沙"、"企业管理"、"区域研究"、"发展对策"四大类热点关键词,分别解释了沙产业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沙产业发端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长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新疆、宁夏等西部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沙区防治沙漠化和发展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缺乏对沙区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沙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沙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马礼斌[8](2020)在《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成为各国努力的共同方向。201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陆续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林业建设。但是内蒙古林业发展仍然遇到不少的困难,其中之一是当前林业投融资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地满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等手段,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当前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现状:生态建设工程投资规模增长迅猛,内蒙古全自治区林地面积有6.75亿亩,森林面积达到3.92亿亩;地方政府持续性实施政策性投入,累计超过1500多亿元;开展林业贴息贷款、基金制度及证券市场融资;不断鼓励外资投入,全国2017年林业实际利用外资32718万美元。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主要存在四个问题:(1)内蒙古林业民间投资体量较小;(2)内蒙古林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3)内蒙古小规模林企、林农融资贷款相对较难;(4)内蒙古林农林权流转意愿较弱,林业资本市场不成熟。本文根据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完善内蒙古林业投融资渠道的建议。

智荣[9](2019)在《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作为林业大省,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依赖于内蒙古林业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增长。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经济协调和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林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故加快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进程,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以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区位商分析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确定了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林业各产业部门的生产专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基础的优劣及区域竞争力的大小,为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依据。基于以上分析结果,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了内蒙古林业主导产业的评价模型,将营造林产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造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确定为内蒙古林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林业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就要优先重点发展,使其充分发挥作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地区其他林业产业的发展。最后,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使林业产业结构朝着合理化进程发展,进而提升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董玮[10](2017)在《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森林的生物机能为核心的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越来越表现出基础性、主体性和先导性。由于林业的基础是森林,其公益性、产业性和弱质性密不可分,经营、管理和外部性都伴随着较高的综合风险,尤其需要公共政策的协同发力和持续保障。当前,在“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新战略,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实施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发展以林业为支撑的林业生态经济正在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完善林业公共政策体系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渐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讨论的热点。在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林业公共政策,通过政策的实行完成对相关群体利益的调节,利用利益激励机制实现对森林生态建设的推动和林业经济增长的促进,进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林业公共政策作为经济激励方式,在体现生态保护经济性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生态性,其实行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本文以公共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为分析基础,从林业的两大特殊属性——公共品与外部性出发,从理论上阐释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并从实践上进行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与公共政策的效应测度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网站资料以及实际调研,本文对省级和农户层面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实施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评价并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林业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林业财政政策、林业产权政策和林业管制政策三大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3-2013年涵盖9个省份1497个样本农户的跟踪调研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我国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测算了各政策的贡献度。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双重分析结果提出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的优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视经济系统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思想,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释义模型,认为经济的扩大化再生产不是无限的,必须受到能量传递不可逆转条件的制约。林业经济增长也并非无限,而必须有适度的规模,适度规模的约束条件即林业生态的承载力。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发展林业经济,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以及废弃物的吸收平衡,即达到稳态均衡。(2)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及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研究。通过宏观统计数据,认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总体状况以及区域生态发展差异状况,明确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描述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较大,森林生态功能较弱。基于公共品与外部性理论,指出了林业公共政策施行的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对我国林业公共政策的演进以及当前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梳理,结合对政策执行及需求等现实情况的调研,反映了林业公共政策的总体情况,并指出存在财政支出结构刚性、产权改革目标偏离、管制寻租及委托代理风险等问题。(3)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利用历年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林业发展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从宏观、微观两方面以及规模、结构、分配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对我国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整体来看,南方林区及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好,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899和1.821,南方林区对区域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更高,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对林业资源消耗。而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差,其指数分别为0.908和0.871,尽管东北林区及西南林区林业资源丰富,但是对林业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存在效率损失。(4)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区段和类型划分。按照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大小,将我国不同区域林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优质区、良好区、成长区和落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优质区主要包括贵州、广东等5个省份,均分布在南方林区,单位林业生态产生的经济效益在2倍以上,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林业生态良好区主要包括江西、辽宁等9个省份,单位林业生态所生产的经济效益处于1和2之间,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好。成长区包括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基本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尽管这两大国有林区林业资源特别丰富,但是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并未发挥森林资源的比较优势。林业生态经济落后区包括山东、江苏和甘肃3个省份,该区域省份在考察期间生态水平均呈现了下降趋势,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林业生态资源和环境。(5)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与差异分析。根据对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分析案例省份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并继而比较省份之间政策因素的差异,识别出重点政策因素,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不同地区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政治基础的差异,其公共政策的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财政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公共管护支出、林区补偿标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方面;产权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林权证的规范化管理、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以及林权纠纷调处问题等方面;相较于林业财政政策和产权政策,各省份间的管制政策差异性较小,只是对于不同林区伐后森林郁闭度、林分蓄积量、采伐强度等的数值规定略有不同。(6)林业公共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测度。在定性分析找出政策因素的基础上,做更深一步的公共政策效应及贡献度定量分析,以遴选出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的政策类别,为政策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效应。其中,对林业生态经济效应影响系数最高的三项分别是:产权政策中的林地流转政策、管制政策中的林木采伐指标是否易获得以及财政政策中的造林补贴政策。造林补贴主要针对生态林有较为显着的效果;而对于商品林,抚育补贴、集体林权改革、林木资源管制政策效果较为明显。(7)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对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林业生态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35.53%,管制政策8.63%,财政政策8.21%。对于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5.14%,财政政策0.83%,管制政策0.16%。不同省区由于所处区位、资源、环境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各项林业公共政策在各地区的贡献度表现不同。综合来看,产权政策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管制政策在湖南、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财政政策在湖南、辽宁、福建三省贡献度较高。(8)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当地资源、经济、社会、体制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不同的发展模式与政策搭配存在效力的差异。从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要素利用角度,提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提高林地产出率、森林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林业资本产出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制度效率等。结合对生态经济和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演绎推理,明确公共政策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进而针对不同林区所处的不同区位、不同权属、不同林种等特征,设计差别化的林业公共政策组合方案,并辅以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层次公共政策组合体系。

二、关于新时期内蒙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时期内蒙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及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商品林及其相关概念
        1.2.2 人工商品林的发展与现状
        1.2.3 人工商品林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1.2.4 人工商品林评价研究进展
        1.2.5 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经营模式评价与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3 数据收集与调查
    2.4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资源现状分析方法
    2.5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2.6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分
    2.7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经营模式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资源现状分析
        3.1.1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资源总量及分布
        3.1.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经营目标类型与林地保护等级分析
        3.1.3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地类结构与林种结构分析
        3.1.4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树种结构与龄组/生产期结构分析
    3.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指数等级评价
        3.2.1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分析
        3.2.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指数等级评价
        3.2.3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的指标等级分析
    3.3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经营模式的研究
        3.3.1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低质低效类型的划分
        3.3.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评价
        3.3.3 湖北省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的提质增效经营模式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2.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前景
        4.2.3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经营模式评价结果的应用前景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Ⅰ林地保护等级分级标准及保护管理措施
致谢

(3)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旧建筑有机更新的相关研究
        1.3.2 使用者参与的建筑策划研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范围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旧建筑
        2.1.2 微更新
        2.1.3 公众参与
        2.1.4 使用者为中心
    2.2 扎根理论概述
        2.2.1 扎根理论的起源
        2.2.2 扎根理论发展及特点
        2.2.3 扎根理论研究程序
        2.2.4 扎根理论的应用
    2.3 旧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2.3.1 国外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3.2 国内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概述
    3.1 内蒙古旧美术馆简介
        3.1.1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设背景
        3.1.2 内蒙古旧美术馆区位分析
    3.2 内蒙古旧美术馆历史沿革
    3.3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本体调查
        3.3.1 调查概述
        3.3.2 建筑空间尺度
        3.3.3 建筑功能组成
        3.3.4 交通流线分析
        3.3.5 建筑立面造型及材料
        3.3.6 建筑周边环境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
    4.1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4.1.1 使用者需求的改扩建研究
        4.1.2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
    4.2 调研数据收集
        4.2.1 样本选择
        4.2.2 半结构式访谈
        4.2.3 访谈提纲
        4.2.4 设备应用
        4.2.5 数据整理
        4.2.6 人群态度
    4.3 调研数据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式编码
        4.3.3 选择式编码
    4.4 理论建构
        4.4.1 旧建筑评价
        4.4.2 宏观定位
        4.4.3 使用需求
        4.4.4 建筑改造意向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6 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调查结果分析
    5.1 旧美术馆评价分析
        5.1.1 优点
        5.1.2 缺点
    5.2 宏观定位分析
        5.2.1 层次定位
        5.2.2 特色定位
    5.3 建筑功能意向分析
        5.3.1 主要功能需求——展示功能
        5.3.2 次要功能需求——社区服务功能
        5.3.3 附属功能需求——商业休闲功能
    5.4 美术展示意向分析
        5.4.1 展示方式
        5.4.2 展示类型
        5.4.3 展示内容
    5.5 建筑改造意向分析
        5.5.1 建筑空间
        5.5.2 建筑造型
        5.5.3 建筑环境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2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附录C 访谈问卷(样卷)
附录D 文本整理(样本)
附录E 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2 草原生态保护研究进展
        1.2.3 水草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典型牧区选择
    2.2 鄂托克旗干旱风沙牧区概况
        2.2.1 自然地理
        2.2.2 社会经济
3 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现状
    3.1 水资源分区
        3.1.1 分区目的与原则
        3.1.2 分区结果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1 水资源条件
        3.2.2 现状用水情况
        3.2.3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3.2.4 现状需水分析
        3.2.5 现状供水条件
    3.3 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1 天然草资源
        3.3.2 人工草地发展
        3.3.3 草场牲畜情况
        3.3.4 现状需草分析
    3.4 水草资源承载状况分析
        3.4.1 水草资源承载状况评价
        3.4.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4.1 水草资源承载影响因素分析
        4.1.1 水资源子系统
        4.1.2 牧草资源子系统
        4.1.3 社会经济子系统
        4.1.4 草原生态子系统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 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1 评价指标方法
        4.4.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SD模型构建
    5.1 系统动力学SD概述
        5.1.1 系统动力学发展
        5.1.2 系统动力学特点
        5.1.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成
        5.1.4 系统动力学软件与建模步骤
    5.2 系统边界与子系统划分
        5.2.1 建模目的
        5.2.2 系统边界确定
        5.2.3 数据来源
        5.2.4 牧区SD模型子系统划分
    5.3 子系统结构与参数估计
        5.3.1 水资源子系统
        5.3.2 牧草资源子系统
        5.3.3 社会子系统
        5.3.4 经济子系统
        5.3.5 草原生态子系统
        5.3.6 鄂托克旗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SD模型
    5.4 基于SD的干旱风沙牧区复合系统模型检验
        5.4.1 合理性检验
        5.4.2 历史检验
        5.4.3 敏感性参数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模拟研究
    6.1 模拟方案设置
    6.2 模拟结果分析
        6.2.1 水草资源配置结果
        6.2.2 水草资源承载力指标分析
        6.2.3 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分析
    6.3 最优方案选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
    2.2 发文期刊
    2.3 作者
    2.4 文献被引情况
    2.5 知识图谱分析
3 结论
4 展望

(8)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基础概念概述
    2.1 现代林业
    2.2 投资和融资
    2.3 公共产品理论
    2.4 森林资源的外部性理论
    2.5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3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林业发展概况
        3.1.1 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3.1.2 林业发展成效
    3.2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现状
        3.2.1 生态建设工程投资规模增长迅猛
        3.2.2 国家的政策性投入
        3.2.3 林业贴息贷款、基金制度及证券市场融资
        3.2.4 外资投入
4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4.1.1 内蒙古林业民间投资体量相对较小
        4.1.2 内蒙古林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
        4.1.3 内蒙古小规模林企、林农融资贷款相对较难
        4.1.4 内蒙古林农林权流转意愿较弱,林业资本市场不成熟
    4.2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职能层面
        4.2.2 林业融资体制层面
        4.2.3 林业行业本身层面
5 对策建议
    5.1 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民间投资主体
    5.2 服务好林企林农,增强内蒙古林业投资吸引力
    5.3 创新林企融资模式,降低内蒙古林业融资贷款难度
    5.4 完善林权流转制度,健全内蒙古林业资本市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1.4.2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1.4.3 国外学者对林业产业的研究
        1.4.4 国内学者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理论
        2.1.1 产业结构定义
        2.1.2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1 产业结构优化含义及机理
        2.2.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
        2.2.3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
    2.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1 林业产业和林业产业结构
        2.3.2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2.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
    2.4 主导产业的选择
        2.4.1 主导产业的含义
        2.4.2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3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林业概况及林业经济的发展
        3.1.1 内蒙古林业概况
        3.1.2 林业经济的发展
    3.2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3.2.1 林业产业结构范围
        3.2.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3.2.3 林业产业结构的总体分析
        3.2.4 林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3.2.5 林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3.2.6 林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分析
    4.1 模型介绍
    4.2 模型建立
    4.3 结果分析
        4.3.1 林业三次产业与总产出的关联度分析
        4.3.2 林业第一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分析
        4.3.3 林业第二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分析
        4.3.4 林业第三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5.1 基于区位商模型林业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5.1.1 模型介绍
        5.1.2 结果分析
        5.1.2.1 内蒙古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区位商
        5.1.2.2 内蒙古林业各次级产业的产值区位商
    5.2 基于SSM模型林业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
        5.2.1 模型介绍
        5.2.2 模型建立
        5.2.3 数据处理
        5.2.4 结果分析
    5.3 基于SSM-区位商模型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5.3.1 模型介绍
        5.3.2 内蒙古林业主导产业评价模型的构建
        5.3.3 数据处理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
    6.1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6.2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6.2.1 有利因素
        6.2.2 制约因素
    6.3 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6.3.1 坚持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6.3.2 立足于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6.3.3 林业第一产业的优化路径
        6.3.4 林业第二产业的优化路径
        6.3.5 林业第三产业的优化路径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林业生态经济
        二、林业公共政策
        三、政策贡献度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林业属性特征与政府干预
        一、林业的公共品特性
        二、林业外部性的相关研究
        三、政府干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林业生态经济与公共政策相关研究
        一、林业生态经济演进、内涵和模式
        二、林业财政政策相关研究
        三、林业产权政策相关研究
        四、林业管制政策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第三章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与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第一节 中国林业发展总体状况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描述
        一、林地资源数量变动及趋势
        二、林地资源质量变化
        三、林木资源变动及趋势
        四、林木资源质量变化
    第三节 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及演进
        一、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二、中国林业公共政策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三、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国际视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
    第一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林业生态经济规模情况
        二、林业生态经济结构情况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微观农户的考察
        四、基于林业经济分配情况进一步考察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测度:改进熵值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方法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标评价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效应
    第一节 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与区域差异
        一、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
        二、林业公共政策区域差异
    第二节 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
        一、基本研究框架构建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三、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公共政策贡献度的进一步分析
        一、贡献度理论模型构建
        二、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测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一、林业公共政策的优化目标
        二、促进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局限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典型案例调研情况
    调研情况一:林业生态经济
    调研情况二:政策需求情况
附录 B:部分国际林业公共政策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四、关于新时期内蒙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森林资源调查:历史、现状与趋势[J]. 李春干,代华兵. 世界林业研究, 2021(06)
  • [2]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及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研究[D]. 张倩.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D]. 魏旭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内蒙古清水河县沙棘产业防返贫功能研究[D]. 张雪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习近平“两山论”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研究[D]. 蔡敏.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研究[D]. 刘晓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J]. 张晓琴,苏志珠,马义娟,刘婷. 中国沙漠, 2021(03)
  • [8]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D]. 马礼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9]内蒙古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智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D]. 董玮. 安徽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新时期内蒙古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