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提升品质,打造特色品牌

以科研提升品质,打造特色品牌

一、以科研提升质量 以特色打造品牌(论文文献综述)

杨玥[1](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罗娟雯[2](2021)在《广西粮油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晓媛[3](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黄博彦[4](2021)在《特色学校创建的“南海范式”》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南海连续六年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名,三次荣获"幸福之城"称号,其中优质教育供给功不可没,教育质量多年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近年来,南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持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凝聚全社会力量和智慧支持教育发展,紧扣"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这一核心主线,立足"办好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罗晓君,方应波,张金良[5](2021)在《传统农业区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研究——基于南药小镇的实地调研》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农业区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发育不完善、空间扩散能力弱,其特色小镇建设能否挑起乡村振兴的重担,关键在于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基于广州北部山区南药小镇的实地调研,提出南药小镇打造大健康文旅康养小镇的定位和基于"中草药"和"生态农业"为载体实现产业融合的路径。

李隽彦[6](2021)在《上海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马陆葡萄”为例》文中指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正呈现着蓬勃发展之势,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涉及到了包括地方政府、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个体种植户等众多主体,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主要管理主体,如何打破地方政府传统职能模式,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服务型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和提升都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以“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型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走访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主体和消费者开展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马陆葡萄”产业发展概况、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以及“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情况,结合服务型政府职能理论,重点研究了“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产业规划推进缓慢、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力度不足、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合作、政府服务供给与生产者需求不对称、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并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对策:一是要系统规划引导,强化公用品牌发展定位,合力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二是要科学定位部门职责,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三是要优化服务供给,彻底解决供需矛盾;四是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朱子钰[7](2020)在《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被明确提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以及农村社会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求,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已然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命题。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在新经济地理空间上不断形成新的农村聚落,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产业集群理论入手,选取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梳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基本现状与特征,同时分析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动力机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试图勾勒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山东路径。本文认为,目前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手工艺产业、书画产业、文创农业、乡村文化旅游和其他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五大类别,基于资源共享效益、规模扩大效益、降低成本效益和技术创新效益,构建了“四要素”动力机制,分析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角色缺位、合作低效、结构失衡、人资制约和创新乏力等掣肘因素,并提出政策聚集、企业聚集、价值聚集、人才聚集和创新聚集等解决思路,为我国特色文化产业提供经验借鉴,以优势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打造,实现农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郝程程[8](2020)在《基于特色产业链发展的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巫溪县兰英寨药材种植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注重于解决由实际项目开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性的开展分析研究。该项目位于渝东北巫溪县大巴山东段南麓大山深处的乡村,这里主要依托于山区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这里的西安村是巫溪县本世纪伊始提出发展山区产业并融合农旅观光的村落之一,主要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拟融合其他产业使该村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17年,县政府通过一系列相关举措,为此地的产业发展提供许多政策支持,以促进该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建设农旅观光园,是集中药材种植、药叶养殖、加工以及销售等产业融合一体,在山区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的产业之上,逐步链接发展药材养殖与深加工,并融入旅游观光以及康养等项目,不断发扬自己的品牌优势,拓延出特色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农业观光——生态康养等产业链,在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塑造出自身“兰英寨中药材”独特的品牌形象。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针对当下对予特色产业链背景下山区农旅观光园的发展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探索了特色产业链和山区农旅观光园的关系,将农旅观光园、山地农业以及农业特色产业链进行区分以及界定,通过农业特色产业链的建设发展,促进观光园的建设以及完善,进一步对于以特色产业链为基础的农旅观光园展开构建。借助有关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主要从三个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包括空间系统、产业链拓延以及功能组织。本文研究认为,山区经济的建设发展,以拓展自身的特色产业链为基础来打造农旅观光园,通过功能组织对农旅观光园进行引导主要体现在观光园的功能组织、布局模式以及项目配置等方面,它包含景观设计、道路系统、配套设施等需求。继而借助于合理的规划路径展开对观光园的进一步规划设计。在整个产业链构成当中,直至农旅观光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纵横两个方向的拓延得以实现。通过基础的研究分析,论文对农旅观光园的相关分析进行逐步深化,并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依托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如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等以全新的理论指导,最终提出规划设计的策略参考,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娜[9](2019)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受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影响,各地对于特色小镇的探索如火如荼。特色小镇发展已经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环节与抓手,其空间发展亦呈现多样化态势。然而,由于部分特色小镇在未经充分论证基础上匆匆上马而出现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特色小镇千篇一面,产业发展趋同,文化传承遗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而这些问题均与空间载体的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多维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在充分调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特色小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运用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空间分析等综合方法,以“现状调研—理论研究—系统构建—实证分析”为技术路线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国内外在复杂适应系统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方法,研究了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及差异比较,分析了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第二部分系统构建,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内涵、复杂性特征、复杂性演化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提炼总结了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主要子系统——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构建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架构,总体指导后续研究。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依据上述章节构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适应系统体系,分别研究了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各系统的影响要素,探究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机制,基于此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实施策略,以丁蜀镇特色小镇为例,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基于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研究了特色小镇“生成论”与“构成论”融合的空间发展实施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前文构建的空间发展系统体系提出判断依据,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展望。论文基于CAS理论的研究,构筑了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理论架构,分析了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间作用及协同机制,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为空间发展提供了系统学视角的理论支撑,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

王晓宇[10](2019)在《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特色小镇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基层乡镇发展滞缓,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弱、公共服务不足以及风貌退化等问题。近年来,为了提升小城镇的经济活力、空间承载力、促进产镇融合发展,以浙江省为引领,提出了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模式,进而,在全国先后涌现出2000多个特色小镇(其中国家级特色小镇403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都积极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特色小镇的也应当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以“小镇”的发展为引领,扩展发展的活力范围,从全域统筹的层面积极促进城乡联动发展。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是产业,而空间则是产业的载体,“生产、生活、生态”则是空间组织的三个要素。因此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是在产镇融合路径的指导下,以全域统筹为特色小镇的空间组织框架,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空间发展目标,让产业在空间载体上充分发挥能动性,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以产业特色为划分依据,我国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可分为13种类型,其中大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小镇为49个,占12.16%。2016年10月国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7月国家又提出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健康特色小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论文以大健康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以产镇融合模式和“三生”空间优化为重点,从空间组织路径、空间组织框架和空间组织要素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产业布局、空间组织及三生融合,最终总结出可应用的空间组织策略:产业先行,以优势产业为核心,构建泛产业集群,以产业布局主导空间组织;全域统筹,以产业构建为纽带,联结创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的模式;三生融合,以人本需求为目标,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间的有机关系。2017年8月,东阿阿胶特色小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随后及时开展了所在的陈集镇的总体规划的修订,2019年8月顺利完成了东阿阿胶特色小镇启动区及周边部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是一个正在实施建设的以阿胶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参考价值较高,文章以此为实证案例,通过分析其空间组织与规划布局,来检验文章所构建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模式,并总结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二、以科研提升质量 以特色打造品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科研提升质量 以特色打造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区域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3.2 产业选择思路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现状基础分析
        3.3.3 资源分析
        3.3.4 市场条件分析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3.4.3 指标体系建构
        3.4.4 权重确定
        3.4.5 产业选择验证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5.1 城镇概况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特色学校创建的“南海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价值维度:立足现实,着力解决发展核心问题
    打破“千校一面”,促学校内涵发展
    提升职业素养,促教师专业发展
    改革育人方式,促人才培养多样化
    创生资源,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思维角度:系统规划,高效推动特色学校创建
    顶层设计,稳步推进
    科研引领,科学发展
    竞争激活,资金扶持
    统筹资源,集群共进
    营造生态,特色共育
实践向度:以校为本,科学探索分类创建路径
    优质学校特色强校
        理念牵引,系统打造
        项目驱动,以点带面
    薄弱学校特色兴校
        阐发文化,创生特色
        因地制宜,逆势而上
    新建学校特色立校
        靶向设计,统筹发展
        嫁接迁移,创新发展
三重内涵:透视“南海范式”

(5)传统农业区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研究——基于南药小镇的实地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南药小镇建设现状
    (一)南药小镇概况
    (二)南药小镇发展优势
        1. 产业基础。
        2. 区位条件。
        3. 生态环境。
    (三)南药小镇发展问题
        1. 产业链尚未形成,集聚力不强。
        2. 功能不全,集合度不高。
        3. 特而不靓,朴而不美。
        4. 运行机制不完善。
二、南药小镇产业整合与业态创新路径
    (一)南药小镇产业整合的整体思路
    (二)以“中药材”为特色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1. 中草药标准化种植与精细化加工融合一、二产业。
        2. 中草药研发与营销服务融合二、三产业。
        3. 中草药产品体验消费与健康旅游串联一、二、三产业。
    (三)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1. 立足环境挖掘农业特色。
        2. 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
        3. 发展“农业+文化”的文创农业。

(6)上海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马陆葡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内涵
        (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特性
        (三)地方政府职能
    二、理论基础
        (一)服务型政府职能理论的内涵
        (二)服务型政府职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服务型政府职能理论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 “马陆葡萄”及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一、“马陆葡萄”的起源与发展
        (一)“马陆葡萄”发展第一阶段:产量效益阶段(1981 年至 90 年代末)
        (二)“马陆葡萄”发展第二阶段:质量效益阶段(90 年代末至本世纪初)
        (三)“马陆葡萄”发展第三阶段:品牌效益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二、“马陆葡萄”品牌建设现状
    三、“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搭便车”现象,抢吃大锅饭
        (二)仿冒伪劣频发,打假维权困难
第四章 “马陆葡萄”及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一、地方政府推动“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政策扶持,健全产业配套保护
        (二)科技引领,助推优质高品质产业发展
        (三)产业转型,推进休闲农业产业融合
    二、“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角色职能分析
        (一)地方政府作为引导者,发挥政策引领职能
        (二)地方政府作为组织者,发挥产业规划职能
        (三)地方政府作为服务者,发挥科技服务、文化宣传职能
        (四)地方政府作为管理者,发挥市场监督职能
    三、地方政府推动“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成效
        (一)“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情况调查
        (二)“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总体成效
第五章 “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履职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划推进缓慢
        (二)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三)公共服务力度不足
        (四)品牌监管力度不够
    二、“马陆葡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履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合作
        (二)政府服务供给与生产者需求不对称
        (三)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四)公用品牌保护协同机制不到位
第六章 优化上海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
    一、系统规划引导,促进品牌持续健康发展
        (一)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定位
        (二)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
    二、科学定位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与能力
        (一)明确职责,合力推动品牌发展
        (二)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三、优化服务供给,彻底解决供需矛盾
        (一)建立系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政策体系
        (二)完善区域内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三)拓宽销售渠道和提升品牌知名度
    四、完善监管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一)规范主体生产管理行为,确保产品质量标准
        (二)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三)建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信用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产业集群理论与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一) 产业集群理论
    (二) 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二、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 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现状
    (二) 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 动力机制的要素构成
    (二) 基础要素:齐鲁文化资源内生与开发
    (三) 主导要素:规模化生产与出口
    (四) 支撑要素:创意升级与产业融合
    (五) 推动要素:互联网生产经营
四、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集群角色缺位:政府引导失范下的政策供给不足
    (二) 集群合作低效:封闭性组织边界下的半成熟聚集
    (三) 集群结构失衡:文化价值孕育不足下的业态滞后
    (四) 集群人资制约:创意人才缺失下的集群培育困境
    (五) 集群创新乏力:商业营运落后下的产业发展弱势
五、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政策集聚:以融合发展促进政策精准供给
    (二) 企业集聚:以重点园区建设突破组织边界
    (三) 价值集聚:以业态重构实现文化价值拓展
    (四) 人才集聚:以创意人才力量凸显集群品牌
    (五) 创新集聚:以技术共生增强集群网络协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特色产业链发展的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巫溪县兰英寨药材种植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
        1.2.2 观光园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产业融合理论
        2.1.3 农业产业链理论
        2.1.4 乡村旅游理论
    2.2 相关概念解析
        2.2.1 山地农业
        2.2.2 山区农业特色产业
        2.2.3 农业特色产业链
        2.2.4 农旅观光园
    2.3 农业产业链和山区农旅观光园的相互关系
        2.3.1 产业链为农旅观光园提供动力源泉
        2.3.2 农旅观光园为产业链提供发展条件
    2.4 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2.4.1 云浮山农旅观光园
        2.4.2 重庆绿阳农旅观光园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特色产业链发展的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3.1 山区农旅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路径
        3.1.1 农旅观光园的产业链类型
        3.1.2 农业产业链的拓延
        3.1.3 产业链拓延引导观光园的功能组织
        3.1.4 产业需求影响观光园的空间系统规划
    3.2 山区农旅观光园产业链的拓延
        3.2.1 农业产业链拓延影响因素
        3.2.2 农旅观光园的产业链拓延模式
    3.3 产业链拓延引导山区农旅观光园的功能组织
        3.3.1 产业链延伸下的功能布局
        3.3.2 产业链延伸下的项目配置
        3.3.3 产业关联下的功能布局模式
    3.4 产业需求影响山区农旅观光园的空间系统规划
        3.4.1 道路系统
        3.4.2 景观设计
        3.4.3 配套设施
    3.5 本章小结
4 以重庆巫溪县兰英寨药材种植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为例
    4.1 基地发展条件
        4.1.1 现状条件
        4.1.2 地形地貌条件
        4.1.3 资源条件
    4.2 基地发展定位
        4.2.1 目标定位
        4.2.2 规划理念
    4.3 基地特色产业链的拓延
        4.3.1 特色产业链的纵向多元化延伸
        4.3.2 特色产业链的横向一体化延伸
    4.4 兰英寨药材种植农旅观光园的打造
        4.4.1 特色产业链拓延下的功能组织
        4.4.2 农旅特色产业下的项目配置
        4.4.3 农旅特色产业下的功能布局
    4.5 兰英寨药材种植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
        4.5.1 基地产业链接下的道路系统
        4.5.2 基地产业融合下的景观规划
        4.5.3 基地产业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4.5.4 农旅观光园主要节点景观风貌设计
        4.5.5 投资预算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1.3.2 特色小镇
        1.3.3 空间发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1.4.2 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基于CAS理论的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1.4.4 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1.5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问题解析
    2.1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2.1.1 OECD国家特色小镇概况
        2.1.2 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2.1.3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差异分析
    2.2 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失衡分析
        2.2.1 政策失效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2.2 动力缺乏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2.3 要素制约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3 CAS理论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提供新视角
        2.3.1 系统的“构成”与“生成”分析
        2.3.2 融合的“生成论”与“构成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AS理论视角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构建
    3.1 特色小镇系统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
        3.1.1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内涵
        3.1.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特征
        3.1.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演化
    3.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构建
        3.2.1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3.2.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
        3.2.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协同机制
        3.2.4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架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4.1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4.1.1 产业发展类型趋同
        4.1.2 产业发展模式简单
        4.1.3 产业升级方向不明晰
        4.1.4 产业发展追求短期效益
    4.2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4.2.1 产业衍生构建多中心空间组织
        4.2.2 产业聚集孵化创新型空间载体
        4.2.3 产业多元弥补连续性空间肌理
    4.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产业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4.3.1 公共配套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4.3.2 动态适应空间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4.3.3 复合功能空间为产业活力提供条件
    4.4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4.4.1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4.2 尊重既有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4.3 注重周边城市互补增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5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4.5.1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4.5.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5.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要素分析
        5.1.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提升作用分析
        5.1.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5.1.3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存在问题分析
    5.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5.2.1 文化遗产演化影响空间格局蜕变
        5.2.2 文化遗产升级成为空间地标节点
        5.2.3 文化遗产改变引发空间结构替代
    5.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文化遗产系统的作用机制
        5.3.1 多样式重构空间焕发文化遗产生机
        5.3.2 开放式自然空间活化文化遗产利用
        5.3.3 合理性过渡空间保护文化遗产传承
    5.4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5.4.1 单体建筑遗产与空间发展协同
        5.4.2 文化遗产街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5.4.3 文化遗产片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5.5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5.5.1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5.5.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6.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6.1.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资源丰富
        6.1.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误区
        6.1.3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理念
    6.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6.2.1 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空间构成蜕化
        6.2.2 生态环境优化影响空间价值提升
        6.2.3 生态环境延续影响空间网络共融
    6.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
        6.3.1 扩张空间发展配合生态环境连通发展
        6.3.2 临界空间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渗透发展
        6.3.3 演化空间发展增效生态环境均衡发展
    6.4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6.4.1 带状式发展协同
        6.4.2 毗邻式发展协同
        6.4.3 穿越式发展协同
        6.4.4 环抱式发展协同
    6.5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6.5.1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6.5.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CAS理论视角丁蜀镇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7.1 丁蜀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7.1.1 产业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7.1.2 文化遗产影响要素分析
        7.1.3 生态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7.2 基于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2.1 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2.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3 基于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3.1 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3.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4 基于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4.1 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4.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5 “生成论”融合“构成论”——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打开新局面
        1.1.2 特色小镇的发展良莠不齐,诸多问题显现
        1.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特色小镇新使命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特色小镇
        1.2.2 产镇融合
        1.2.3 全域统筹
        1.2.4 三生融合
        1.2.5 大健康产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产城融合理论
        2.1.2 产业布局理论
    2.2 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辨析
        2.2.1 特色小镇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2.2.2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2.3 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
        2.3.1 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3.2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3.1 空间组织路径—产业主导
        3.1.1 产旅双驱的产业体系构建
        3.1.2 城乡联动的空间组织布局
    3.2 空间组织框架—全域统筹
        3.2.1 生态全域统筹建设
        3.2.2 产业全域统筹发展
        3.2.3 设施全域统筹配置
        3.2.4 风貌全域统筹规划
    3.3 空间组织要素—三生融合
        3.3.1 三生空间的用地类型
        3.3.2 三生融合的体系构建
        3.3.3 三生融合的空间组织
第4章 东阿阿胶特色小镇的空间组织及规划布局
    4.1 产业规划及空间组织
        4.1.1 产业体系规划
        4.1.2 空间组织布局
    4.2 全域统筹
        4.2.1 生态全域统筹建设
        4.2.2 产业全域统筹发展
        4.2.3 设施全域统筹配置
        4.2.4 风貌全域统筹规划
    4.3 三生融合
        4.3.1 三生空间划定
        4.3.2 三生融合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展望
    5.4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以科研提升质量 以特色打造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2]广西粮油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罗娟雯. 广西大学, 2021
  • [3]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4]特色学校创建的“南海范式”[J]. 黄博彦.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1(02)
  • [5]传统农业区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研究——基于南药小镇的实地调研[J]. 罗晓君,方应波,张金良. 经济研究导刊, 2021(04)
  • [6]上海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马陆葡萄”为例[D]. 李隽彦.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1(09)
  • [7]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朱子钰. 山东大学, 2020(11)
  • [8]基于特色产业链发展的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巫溪县兰英寨药材种植基地为例[D]. 郝程程.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D]. 李娜.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D]. 王晓宇.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以科研提升品质,打造特色品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