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肝活血法在糖尿病合并症中的应用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林轶群[1](2017)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中医门诊临床数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仝小林教授门诊病例资料的分析,挖掘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地址等)、就诊信息(就诊频次、就诊时间、随诊频次、随诊时间等)、疾病诊断情况(并发症及合并症)、主要症状体征(乏力、眠差、水肿等)、检验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等信息,并研究其治疗本病的核心方药及用药规律(使用频次、配伍应用等),评价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总结、验证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辨证、用药经验。研究方法采用仝小林教授门诊病历系统录入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将无尺度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用于挖掘治疗本病的核心方药,以趋势图研究各相关指标疗效趋势,用卡方检验比较药物有效率。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本研究纳入了 2005年至2015年3月期间于仝小林教授门诊就诊的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160例,共1433次诊次。其中男性患者共106例,女性患者共54例。一年中二月份患者就诊次数最少,仅90次,三月份就诊次数最多,为146次。患者年龄段主要集中于40-70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2)疾病类型:160例患者中1型糖尿病3人,剩余为2型糖尿病157人。糖尿病并发症最多的分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合并症最多的疾病类别依次为内分泌系统及营养代谢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单一疾病中,最常见的五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及脂肪肝。(3)症状及体征:最常见症状依次为乏力、水肿、便溏、眠差、肢体麻木、便秘、肢体疼痛、小便泡沫、视物模糊、口干。最常见的舌、脉诊依次为脉弦、苔腻、苔黄、脉沉、苔厚、脉滑、脉数、舌红、底络瘀、脉硬。(4)证素:证型的多样性及复合性不适合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需要相互独立而又能准确表达证型含义的"最小单位"对中医辨证进行描述,因此本研究参考朱文锋教授提出的"证素"概念,对患者的中医辨证进行统计。其中最常见的3个病位证素分别是经络、脾胃、大肠,最常见的2个病性证素是血疲和浊毒,其次为火热、痰、气滞、气虚、阴虚。(5)方药:仝小林教授方中用药少则3味,多则30味,以8-9味最为常用。其处方总剂量最少45g,最多870g,平均每方总剂量为230.5±91.2g。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常用中药依次为大黄、黄芪、水蛭、丹参、黄连、生姜、茯苓、附子、红曲、威灵仙。本病的核心药物为大黄,核心药对为大黄、黄芪,核心方剂为大黄、黄芪、水蛭。(6)疗效与有效药物挖掘:血肌酐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效药物为附子、黄芪、丹参、水蛭、生姜、大黄;血尿素氮总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有效药物为黄连;肾小球滤过率总体保持平稳,有效药物为半夏、淫羊藿、生姜、黄连、益母草、丹参;血尿酸总体保持水平,有效药物为威灵仙与丹参;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效药物为水蛭和大黄;糖化血红蛋白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效药物为知母;空腹血糖总体呈下降趋势,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效单药;收缩压总体呈轻微下降趋势,舒张压总体保持水平,两者有效药物均为水蛭;胆固醇总体呈下降趋势,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效单药;甘油三酯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效药物为黄芪;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体呈下降趋势,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效单药。结论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病机主要以络脉瘀阻、浊毒内蕴为主,临床常见症状为乏力、水肿、便溏、眠差、肢体麻木等,常见舌、脉体征为脉弦、苔腻、苔黄、脉沉、苔厚等。治疗本病的核心方药为大黄、黄芪、水蛭。经过对门诊数据的分析,发现在治疗本病时,附子、黄芪、丹参、水蛭、生姜、大黄对血肌酐,黄连对血尿素氮,半夏、淫羊藿、生姜、黄连、益母草、丹参对肾小球滤过率,威灵仙、丹参对血尿酸,水蛭、大黄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知母对糖化血红蛋白,水蛭对血压(尤其是收缩压),黄芪对甘油三酯,以上药物对相关检验指标可能存在较好的改善作用。
刘婉琳[2](2017)在《中药湿敷结合蜡疗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探讨新方法用以治疗和护理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型患者在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作用下,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得分的改变情况。3.比较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和单纯蜡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得分的改善情况。4.进一步推广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通过改变湿敷中药的不同组方,推广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之中,以进一步丰富中医护理的内容。研究方法1.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某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受试者,共拟纳入99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蜡疗组和对照组。2.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所制定的2015版《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手册》中指出的规范治疗与中华中医药学会所指出的相应的中医护理常规来处理;蜡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程中对蜡疗的操作规范,实施普通蜡饼蜡疗,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护理与观察,频率为一天一次,一周干预5次即周一至周五一日一次;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的方法治疗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护理与观察,频率为一天一次,一周干预5次即周一至周五一日一次,观察临床疗效。3.效果评估:本次试验干预时间设定为4周(28天),使用疗效观察指标:多伦多临床评定量表、密歇根神经症状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估、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来评估本次试验效果。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及专科资料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干预前TCSS得分、MNSI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DMQLS修订版各维度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三组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三组TCSS得分、MNSI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DMQLS修订版总得分干预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蜡疗组和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蜡疗组和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的干预措施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3.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后三组TCSS得分、MNSI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DMQLS修订版得分各项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之间疗效有差异。4.多重比较:干预后对三组TCSS得分、MNSI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DMQLS修订版总分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蜡疗组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估得分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湿敷结合组疗效优于蜡疗组,蜡疗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研究对象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对比: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优于蜡疗组,蜡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可有助于缓解研究对象麻木、肢冷等症状与体征,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3.运用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的方法处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蜡疗,因此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值得提倡。4.外用中药湿敷是临床常用方法,具有较确定的临床效果,蜡疗法是中医基本护理操作,作用清楚,其疗效确切,将二者同时结合运用于,可结合两种方法的长处与优势,增加其作用效果,可考虑发扬此方法。
孙丽莎[3](2013)在《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目的了解影响患者骨密度(BMD)的危险因素,探讨各种骨质疏松(OP)危险因素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3月至9月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进行OP危险因素调查,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①问卷调查: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个人史等;②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③骨密检查: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患者左侧跟骨BMD。结果(1)参加调查男性居民年龄和BMD显着高于女性(P<0.01),WHR高于女性(P<0.05)。(2)按年龄及骨含量分组,x2检验显示,年龄与骨含量呈正相关(x2=11.062,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经常晒太阳、饮酒、运动量、BMI、药物补钙、糖尿病史与骨含量情况相关(P<0.05)。(4)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骨密度与女性绝经年龄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286,P=0.02。结论年龄大、大量饮酒、糖尿病史为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经常晒太阳、运动、BMI大、药物补钙是骨代谢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系统评价目的评价中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糖尿病(diabetes)"及“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等为关键词,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利用Revman5.2软件对检出的中医药治疗DOP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405例DOP患者。综合分析显示:中医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较高(P<0.01);可明显提高患者腰椎骨密度[MD=0.06,95%CI(0.06,0.07),P<0.01]。部分研究显示,中医药可以增加患者血清骨钙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丙二醛(MDA)含量(P<0.01或P<0.05)。结论中医药具有改善DOP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作用,其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李宏红[4](2011)在《基于总结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继承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始终是中医药学术不断积累、整理、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历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是鲜活而极具实用性的智慧财富。如果能将每个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都准确、系统地总结出来,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工作就会更加鲜活,不仅使广大患者受益,还使后学者学有所宗,使中医事业代有才人出。魏子孝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在中医临证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缜密逻辑思维和特色的思维模式,在具体临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风格。魏师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思路,主要以中西医疗结合的方式来治疗疾病,临床收效甚好,故值得对魏子孝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内涵及其实际诊疗运用的方法,做完整的整理与深入的探析。并在总结魏师治疗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继承这些宝贵知识的最佳方法。一、主要研究内容以魏师论着及其临床病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关于糖尿病独特创新的学说理论与临证经验心得。对魏子孝教授相关论着的研究。通过对这些论着的研究,总结出魏师对糖尿病中医理论、中医经典的新见解、新观点。如魏师在糖尿病辨证方面,将宏观辨病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对临床中一部分无证可辨的患者,多以理化指标为一辨证依据,丰富了中医辨证的内涵。另在处方用药方面,根据论着所述用药心得,结合临床数据挖掘结果,发现魏师临证用药,颇具匠心,用药不拘一格,精于药性、药物炮制和配伍;有的取古方、经方之原旨,有的依其现代药理研究,有的以自身临证经验搭配,独具个性,临床疗效甚佳。对临床门诊病历的研究,主要是制定电子病历,使病历信息数字化,再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病历进行挖掘分析。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整理,提炼导师治疗本病的思维模式、诊疗规则、核心处方、用药规律等内容,并将结果由导师确认、分析、指导后,形成最终经验总结报告。根据最终报告内容,提出中医药治疗本证的有效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用药规律。二、学术思想研究糖尿病是现代医学病名,魏师在具体诊疗时,认为不能将糖尿病完全等同于古代之消渴病。糖尿病与消渴之间,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中医不能诊断为“消渴”,故诊治时亦不必套用三消分证的思路。对于糖尿病的具体中医治疗,魏师提出了一个重要思路——从“抓主症”入手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思路。魏师认为,中医在抗高血糖治疗中“抓主症”的思想,与西医重视糖代谢中诸多干扰因素的认识相一致。排除干扰因素(抓主症)并非能解决高血糖的全部问题,但对稳定血糖有重要作用,故临证时“抓主症”这一治疗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步骤:先“抓主症”;处理好“标本先后”;再围绕主症辨证论治,确立基础方;然后结合病情,利用传统中药学、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对基础方进行药味加减。对治疗结果的评价,既要依据检测指标(来源于西医的疗效标准),又要依据症状(来源于主症及加减所据的症状)、证候(来源于辨证及加减所据的兼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还可解决很多糖尿病患者有疾却“无证可辨”的情况。魏师强调要详审舌、脉、体,不可断然“舍症取脉”。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据,逆推其病机。认为高血糖的中医病机是水谷精微化生异常,不能化生气血津液,郁而积聚为瘀血、水湿、痰浊等有形之邪导致。从“治未病”原则考虑,此时虽未出现三多症状,仍需要治疗干预。具体思路:一方面加强受纳、运化、化生功能,治在脾、肾。另一方面维护气血畅行,行气、活血均不能偏废,以防止水谷精微积聚为邪。另从糖尿病本身的发展规律顺推其病机,在未出现并发症时,要做到“既病防变”。“既病防变”含义有二:一是防止上、中消转变为下消,采取两消甚或三消同治;二是对病程较久,虽无并发症发生,舌体脉提示有瘀滞者,多以益气活血药物,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重视专方专药。魏师认为如果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专方、专药,治疗效果会明显提高,专方专药是对辨证论治的补充,如导师在多年的临证过程中,根据糖、脂代谢障碍机理,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个人临床体会,汲取中药药理研究的成果,拟订处方降糖消脂胶囊就是很好的例证。以上魏师的临床诊疗思路,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出了新的有效模式。通过本部分内容研究,对于如何继承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本文认为除掌握中医有关消渴及其他疾病的基本理论、糖尿病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外,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跟师学习通过跟随魏师出门诊,切身体会魏师在治疗糖尿病过程时的具体思路:以西医辨病,做到对该病的轻重、缓急、治疗难易、疗效指标心中有数;以中医辨证,灵活掌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以中药降糖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整体调理为出发点。强调抓主症,结合舌苔脉象辨证以定基础方,特别反对仅以脉象论短长。在制定基础方时,魏师喜用传统方剂,认为传统方剂理法明晰、构成严谨,有较好疗效。对于传统方剂的使用,依理法变通,不拘泥具体用药。常使用的基础方中有对肾、肝、脾三补三泻的六味地黄汤;养血、疏肝、健脾的逍遥散;清胃热、滋肾阴、引热下行的玉女煎等。对于个别病症特殊患者,则依基础方之法,选用针对性更强的药物,而不刻板遵从原方用药及剂量,使治疗完全个体化。临证处方时,用方精炼,全方保持十余味药,在具体加减时主要从证候或症状、药理、“治未病”等三方面考虑选择合宜药物。如车前、石韦兼止咳;磁石、紫石英兼补肾;党参、白术升高血浆白蛋白;金樱子、白茅根、土茯苓、玉米须等可减少尿蛋白。跟师学习要善于总结老师的诊疗规律、用药规律。要善于学习老师的辨证思路,要做到有闻必录,有录必思,有疑必问,将老师的用药技巧加以分析体悟,领悟和总结其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才能事半功倍。2做好笔记做笔记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做笔记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中医经典及老师指定阅读书目做笔记,一是对老师临诊医案及讲解做笔记。无论哪种笔记,都要强调“认真”二字。对经典着作、医学名着、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跟师笔记要从老师医案入手,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通过整理老师临证医案,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用药等经验,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当然,最重要者更应记录老师对病例的讲解,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等内容。3悉心体悟悉心体悟与跟师学习、整理笔记密不可分。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医者意也,医者技也。”学习中医更需要长期揣摩,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去领悟、体会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通过跟师临诊,耳濡目染老师治病经验;通过与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精心指导;通过做跟师笔记,细心体悟老师临证思路、用药特点。这样,所学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知识。总之,跟师学习、做笔记、悉心体悟是继承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的最佳方式。其中以熟读中医经典、掌握西医知识为基础,跟师临证、交流、学习为重点,自己体悟为关键。但这种学习方式在研究导师老中医临证经验,分析临床大量医案时就有其局限性,如人力对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及比较主观的经验总结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挖掘系统对魏师临证治疗糖尿病的医案进一步分析、整理,挖掘潜在众多医案中的有矩可循的可视化知识。三、数据挖掘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临证经验通过建立结构化电子病历,将收集到的188例、368诊次的魏师治疗糖尿病的门诊及病房医案进行数据化处理,依靠数据挖掘技术获取这些医案的潜在规律内容。相关挖掘结果总结如下:临床表现“三多”症并不明显,而以乏力、手足麻木、视物模糊、下肢肿胀、手足凉、瘙痒、关节痛等为主。中医证候以血瘀、气虚、肾虚、脾虚、血虚、阴虚、痰浊等证候最为常见。网络分析示,血瘀、气虚同其他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痰湿、肾虚、脾虚等证候,提示了糖尿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中医诊断属下消者为最多,其他根据患者主症而予不同中医诊断。本数据库中,其他中医诊断主要有水肿、郁症、汗证、瘙痒、胸痹等。中医治法以活血化瘀、益气、补肾、清热、健脾、通络、养血、滋阴、化痰降浊为主,其中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滋阴、清热等治法与其他治法联系最为密切。具体用药以陈皮、赤芍、茯苓、苍术、白芍、川牛膝、当归、白术、生黄芪、石菖蒲、川芎、红花、丹参、郁金、鸡血藤、柴胡、丹皮、生甘草、黄连、葛根、地龙、党参、法半夏、土茯苓、远志、车前子、知母等使用频率较高。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临证经验,具有高效、快捷、客观等优点。但因缺乏与导师的心得体会交流,在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方面缺乏灵动的思维。因此要全面总结魏师治疗糖尿病临证经验,就要“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对数据库挖掘出的辨证、诊断、治法、用药等结果进行确认和评价。通过本部分研究,数据挖掘是继承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临证经验的重要手段,是继承临证经验的方便快捷工具,是师承制学习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四、结论若完整继承魏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单纯的师承制和数据挖掘方法,都不能完善地总结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因此二者的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是继承魏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最佳方案。故本文提出研读导师论着、跟师学习、撰写心得、与导师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导师临证经验的研究型学习方式,是继承导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继承其他中老名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最佳途径。
刘臻华[5](2011)在《四逆散合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及抗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的中医药优势,从少阴病的理法方药探讨糖尿病心肾同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揭示其抗微炎症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西药常规治疗下,治疗组加服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不服用中药,两组均连续治疗。评价两组综合疗效以及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sCD14变化。并观察CRP、FIB、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BUN、Sc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血分析、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78.1%,对照组有效率为60.0%,两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改善;(3)两组治疗后血清sCD14均有显着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sCD14明显高于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P<0.05);两组治疗后糖尿病肾病Ⅲ期和Ⅳ期患者的sCD14分别较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Ⅲ期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CRP、FI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FIB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5)心电图疗效比较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6)治疗后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Scr显着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BUN无显着性差异(P>0.05)。(7)两组治疗后TC、T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LDL水平均未见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HDL显着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Apo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8)两组血分析和肝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无显着改变(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心肾阳虚,少阴枢机不利是糖尿病心肾同病的主要病机,根据病机治以温肾助阳,疏通气机,活血利水为法。(2)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心肾同病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的水平,减少尿微量白蛋白,从而具有减轻血管炎症反应、保护心肾功能的作用。(3)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能显着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轻DM患者血液高凝、高粘、高聚倾向,从而改善微循环,从而防止各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4)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能辅助改善血脂,能显着升高载脂蛋白a的水平,临床使用安全。(5)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能明显缓解糖尿病心肾同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马静敏[6](2010)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的证候学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有资料表明,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干预并及时诊疗十分重要。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明显。从本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看,随着病程的推移,具有从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转化趋势,有合并症者多夹有瘀血。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基础与气、血、阴、阳有关,而血瘀是本病的基点和主要病机所在。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血瘀证与其它单证之间的关系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对75例合并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瘀组)和40例未合并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非血瘀组)收集一般资料及理化检查资料。了解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理化检查指标。将血瘀证、非血瘀证与其它单证之间的关系及血瘀组和非血瘀组间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采用SAS8.2软件,分组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描述,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研究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组和非血瘀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伴发冠心病、高血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并发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及伴发高脂血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存在血瘀证(单证)与存在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燥热证(单证)有相关性,因此,强调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DPN的同时,应当加用益气养阴、温阳、化痰、清热等药物进行辨证治疗;本研究认为年龄、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DPN血瘀证的发生相关,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防治DPN的重要方面;尚不能认为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水平、尿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DPN的发生发展相关,但纠正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尿蛋白异常仍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生对DPN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唐静[7](2010)在《补肾活血法在老年糖尿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补肾活血法论治老年糖尿病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通过查阅老年糖尿病治疗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在临床中的经验总结,以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为基础,立足于老年糖尿病的特点,根据其基本病机即肾虚血瘀,指出补肾活血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重要且有效之法,现代临床研究为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糖尿病提供有力依据,并附以补肾活血之常用方药。阐述补肾活血法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提倡将补肾活血法及早应用于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中。最后辅以病例具体言之,证明补肾活血法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重要方法。结论:老年人独特的生理病理特性,决定肾虚血瘀是老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补肾活血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重要且有效之法。治疗上应从补肾活血入手,辨证论治,以期获得满意疗效。
金丽娟[8](2010)在《糖痹清足浴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糖痹清足浴方采用的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肌电图等指标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本病的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口服弥可保(甲钴胺)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西药弥可保(甲钴胺)联合糖痹清足浴方泡脚,疗程3个月。分别评价治疗前后两组其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观测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液流变学、肌电图等指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依从性。全部数据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确诊并纳入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50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疗效指标比较结果:①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0%。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②血液流变学: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血浆黏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余降低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肌电图:治疗组治疗后,双侧腓总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改善明显(P<0.01或P<0.05);对照组左腓总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右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右腓总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波幅改善明显(P<0.05),但余各项改善均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两侧腓总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降糖降压效果: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⑤调脂效果: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治疗前后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⑥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糖痹清足浴方联合西药弥可保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患者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弥可保治疗,可见中药治疗既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又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且安全、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郭艺娟[9](2009)在《10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2、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与慢性并发症及西医指标的关系。方法:制定统一表格,由专人对在厦门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临床情况、中医辨证分型,同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眼底检查、10g尼龙丝检查等)。结果:1、10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病程在5年以下者49例,其中医证候依次以血瘀(33例,67.3%)、心虚(20例,40.9%)、气虚(18例,36.7%)、肝虚(16例,32.6%)、肾虚(15例,30.6%)为多见;病程在10年以上者41例,其中医证候则依次以血瘀(23例,56.1%)、气虚(22例,53.7%)、心虚(20例,48.8%)、肝虚(18例,43.9%)、燥热(15例,36.6%)、气郁(15例,36.6%)为多见。2、将病程在5年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的证候与病程在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的证候进行比较,病程在10年以上者其气虚、燥热、气郁所占的比例增加,差异有显着性(P值分别为0.016、0.046、0.02)。3、将10 g尼龙丝检查结果阳性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证候与阴性组进行比较,发现肝虚证候在两组中的比例有显着差异,阳性组明显多于阴性组(P=0.028)。4、眼底检查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的有无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r=0.942)。结论:1、血瘀证无论是在病程小于5年还是在病程大于10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均相当常见;气虚、燥热、气郁证候在病程为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显着增加。2、10 g尼龙丝检查结果阳性组肝虚证显着多于阴性组,提示该检查可能是中医肝虚证辨证的参考指标。3、眼底检查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眼底病变与病程相关。
李泽光[10](2009)在《复方糖足康胶囊对家兔糖尿病足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简称DF)是糖尿病患者并发于足部的一种损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腱、骨骼,并常导致肢端坏疽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非外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此病变多发于肢体末端,属于中医学“脱疽”等范畴。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普遍重视。本课题根据导师创立的“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塞毒壅”的糖尿病足病机新理论,结合其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针对气阴两虚、瘀塞毒壅的临床表现,提出了益气养阴、通塞解毒的治疗原则,并依法立方组成复方糖足康方,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拓展了糖尿病足的治疗理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糖足康胶囊对家兔糖尿病足模型的炎症因子水平及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理。方法及结果:根据文献资料成功建立了“家兔糖尿病足”模型;运用生化、光镜、免疫组化等手段和方法,通过检测复方糖足康胶囊对糖尿病足家兔模型CR-P、IL-6、MMP-9等炎症指标和血脂、血糖、胰岛素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以及TGF-β1、MMP-9、TβR-Ⅰ表达情况和皮肤血管的形态学病理变化,综合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复方糖足康胶囊能够明显降低糖尿病足模型炎症因子的水平及改善相关因子指标。能够调节TGF-β1、MMP-9表达,抑制ECM合成,病理显示对家兔股动脉内膜具有修复作用。结论:DF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塞毒壅为标,益气养阴、通塞解毒治疗之法,切合本病病机特点,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性,通过实验证明是治疗糖尿足的有效治法,复方糖足康胶囊是临床治疗DF的有效良方,本实验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根据文献资料施加多种因素成功建立家兔糖尿病足模型,该模型制作方法可靠、模型稳定,是供临床研究糖尿病足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复方糖足康胶囊对家兔糖尿病足模型具有降糖降脂作用,且明显优于通塞脉片对照组,有效降低家兔糖尿病足模型CRP、IL-6、MMP-9炎症指标的水平,优于通塞脉片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亦具明显差异性(p<0.05),从实验角度证明该药疗效确切。经复方糖足康胶囊治疗后家兔血管的TGF-β1的表达增加、MMP-9的表达受到抑制。推测复方糖足康胶囊通过调节TGF-β1、MMP-9的表达,抑制ECM合成,最终抑制和延缓了本病的进展。复方糖足康胶囊对家兔股动脉内膜具有修复作用,对硬化斑块的有抑制作用,且优于通塞脉片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兔足背皮肤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模型组则部分家兔出现表皮溃疡面坏死形成。说明复方糖足康胶囊能有效抑制本病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家兔糖尿病足模型CRP、IL-6、MMP-9炎症指标及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和严重性亦有明显相关性,炎症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验证了炎症学说的成立。因此认为临床上对糖尿病足除了控制血糖外,降低炎症反应,加强抗炎的治疗也应当成为糖尿病足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以上研究证明复方糖足康胶囊能有效抑制和延缓本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补肝活血法在糖尿病合并症中的应用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肝活血法在糖尿病合并症中的应用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中医门诊临床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现代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病现代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2.3 数据纳排标准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疾病类型 |
3.3 症状及体征 |
3.4 证素 |
3.5 方药 |
3.6 疗效与有效药物挖掘 |
4 讨论 |
4.1 基本信息分析 |
4.2 疾病类型分析 |
4.3 症状及体征分析 |
4.4 证素分析 |
4.5 方药分析 |
4.6 疗效与有效药物分析 |
5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药湿敷结合蜡疗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引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操作性定义 |
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
3.2 蜡疗法(Wax Therapy) |
3.3 热疗法(Heat Therapy) |
3.4 中药湿敷法(Chinese Drugs Damp Application) |
3.5 湿热敷(Hot Moist Compress) |
3.6 继发效应(Secondary Effect)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1.相关理论 |
1.1 整体观理论 |
1.2 辨证论治 |
1.3 经皮吸收途径 |
1.4 热疗生理效应 |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2.1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现状 |
2.2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3.蜡疗法的研究现状 |
3.1 蜡疗法相关古代文献记载 |
3.2 蜡疗法近现代运用研究 |
4.中药湿敷的研究现状 |
4.1 中药湿敷法相关古代文献记载 |
4.2 中药湿敷法近现代运用研究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对象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分型辨证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研究对象脱落判定和处理 |
1.8 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干预方法 |
2.3 评价工具及指标 |
2.4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判定标准 |
2.5 不良事件 |
2.6 资料的收集 |
2.7 各阶段质量控制 |
2.8 科研伦理原则 |
2.9 技术路线图 |
3.统计分析方法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1.脱落报告及原因说明 |
2.三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实验前各指标比较 |
2.1 筛选期测评结果比较 |
2.2 临床试验开始前基线(第1天)评测结果比较 |
3.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各疗效性指标比较 |
3.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多伦多量表评分比较 |
3.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比较 |
3.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比较 |
3.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密歇根神经体征评分比较 |
4.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各疗效性指标比较 |
4.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多伦多量表评分比较 |
4.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比较 |
4.3 三组研究对象前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 |
4.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密歇根神经体征评分比较 |
5.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各疗效性指标差值比较 |
5.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多伦多量表评分差值比较 |
5.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差值比较 |
5.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密歇根神经体征评分差值比较 |
第五部分 讨论及研究结论 |
1.讨论 |
1.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
1.2 研究对象干预前基本情况比较 |
1.3 研究对象干预前专科基线情况比较 |
1.4 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治疗DPN的理论基础 |
1.5 临床疗效分析 |
2.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1.研究局限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3)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一般资料收集 |
2.3 体格检查 |
2.4 骨密度检测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患者骨密度情况及各组分患病率 |
3.3 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女性患者绝经后骨量变化情况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4.2 研究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系统评价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检索策略 |
2.4 评价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显效率分析 |
3.3 骨密度分析 |
3.4 骨钙素分析 |
3.5 血钙、血磷分析 |
3.6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
3.7 炎症因子分析 |
3.8 不良反应情况 |
3.9 纳入研究的偏倚性 |
4 讨论 |
4.1 本系统评价结果 |
4.2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3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认识 |
4.4 中医药治疗DOP的机制探讨 |
4.5 本系统评价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启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评估表 |
附录2 系统评价技术路线图 |
附录3 系统评价试验筛选流程图 |
附录4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总结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继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 |
1.1.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1.1.3 研究继承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对指导中青年医生学习继承专家经验有重要意义 |
1.2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里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 |
2 继承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的方法研究 |
2.1 学术思想研究 |
2.1.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思路模式 |
2.1.1.1 抓主症 |
2.1.1.2 标本先后 |
2.1.1.3 辨证以定基础方 |
2.1.1.4 随证加减 |
2.1.2 无证可辨 |
2.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举隅 |
2.2.1 糖尿病 |
2.2.1.1 关于"三消分治" |
2.2.1.2 抗高血糖治疗应注意整体调节 |
2.2.1.3 治未病 |
2.2.1.4 注意神经精神因素的干扰 |
2.2.1.5 注意隐匿的感染 |
2.2.2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 |
2.2.2.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2.2.2.2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
2.2.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2.2.2.4 糖尿病足 |
2.2.2.5 糖尿病性心脏病 |
2.2.2.6 糖尿病性肾病 |
2.3 总结学术思想特点 |
2.3.1 对糖尿病中医理论认识 |
2.3.2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思维模式 |
2.3.3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组方思路遣药心得 |
2.3.4 大医精诚,传道授业 |
2.4 继承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的方法研究 |
2.4.1 跟师学习 |
2.4.2 做好笔记 |
2.4.3 悉心体悟 |
3 数据挖掘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临证经验 |
3.1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
3.2 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临证医案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3.2.1 临床资料 |
3.2.2 数据预处理原则 |
3.2.3 制定结构化电子病历采集模板并录入数据 |
3.2.4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3.2.4.1 频数分析 |
3.2.4.2 社会网络分析 |
3.2.4.3 关联分析法 |
3.2.4.4 双聚类分析法 |
3.2.4.5 非线性降维技术-Samman方法 |
3.3 数据挖掘结果 |
3.3.1 基础挖掘——主要症状、证候、治法、用药特征 |
3.3.1.1 合并(并发)症 |
3.3.1.2 中医诊断 |
3.3.1.3 症状 |
3.3.1.4 证候 |
3.3.1.5 治则治法 |
3.3.1.6 总体用药特征 |
3.3.2 常规挖掘——主要症状、证候、治法、用药特征 |
3.3.2.1 症状-证候-治法-用药 |
3.3.2.2 证候-治法-用药 |
3.3.2.3 治法-用药 |
3.3.3 中医证候挖掘 |
3.3.3.1 右上象限症状-证候-治法-用药 |
3.3.3.2 右下象限症状-证候-治法-用药 |
3.3.3.3 左下象限症状-证候-治法-用药 |
3.3.3.4 左上象限症状-证候-治法-用药 |
3.3.3.5 中心部位症状-证候-治法-用药 |
3.3.4 药物配伍规律 |
3.4 数据挖掘结果确认表 |
3.5. 总结 |
3.5.1 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临证经验总结报告 |
3.5.1.1 有关证候分布 |
3.5.1.2 治则治法 |
3.5.1.3 方药证对应关联 |
3.5.1.4 药物配伍规律 |
3.5.2 数据挖掘技术是总结继承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临证经验的重要方法 |
4 讨论 |
4.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模式探讨 |
4.1.1 师承教育模式 |
4.1.2 院校教育模式 |
4.1.3 师承与学位相结合是培养名医的最佳模式 |
4.2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专家系统传承模式 |
4.2.1 数据挖掘为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整理挖掘提供技术手段 |
4.2.2 数据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模式 |
4.3 继承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模式探讨 |
4.4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糖尿病病例诊疗资料采集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5)四逆散合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及抗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 |
1.2 糖尿病心肾病变的发病机理 |
1.2.1 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机理 |
1.2.2 糖尿病肾病 |
1.2.3 糖尿病心肾同病的发病机制 |
1.2.4 糖尿病心肾病共同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
1.3 糖尿病心肾病变的特点 |
1.4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诊断新进展 |
1.5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的防治现状 |
1.5.1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的预防 |
1.5.2 心肾并发症的治疗 |
1.5.3 糖尿病心肾并发症的临床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
2 中医药论治糖尿病心肾同病的研究概况 |
2.1 消渴与消渴心病、消渴肾病 |
2.1.1 消渴 |
2.1.2 消渴心病 |
2.1.3 消渴肾病 |
2.1.4 中医对糖尿病心肾同病的认识 |
2.2 "二本三枢"理论与心肾 |
2.2.1 二本 |
2.2.2 三枢 |
2.2.3 少阴本 |
2.2.4 少阴枢 |
2.2.5 少阴本与枢 |
2.2.6 四逆散和真武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2.2.7 组方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2.3 糖尿病心肾病变的中医现代治疗研究进展 |
2.3.1 辨证论治 |
2.3.2 实验研究 |
2.3.3 专方专药 |
2.3.4 其他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与辩证标准 |
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1.3.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基础治疗 |
2.2.2 治疗组 |
2.2.3 对照组 |
2.4 观察指标 |
2.4.1 安全性观察 |
2.4.2 中医症候观察 |
2.4.3 疗效指标观察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5.1 疾病总疗效判定标准 |
2.5.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2.5.3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
3.2 两组患者基线齐性比较 |
3.2.1 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比较 |
3.2.2 两组患者DM病程比较 |
3.3 治疗结果 |
3.3.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3.2 中医疗效评价 |
3.3.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3.4 安全性观测指标 |
3.4.1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
3.4.2 不良反应情况 |
4 讨论 |
4.1 前期工作基础 |
4.2 导师经验 |
4.2.1 重视阳气,见微知着 |
4.2.2 心肾并治,以肾为主 |
4.2.3 主用赤芍 |
4.2.4 重视活血通络 |
4.2.5 随证加减 |
4.3 四逆散合真武汤加减方的临床疗效 |
4.3.1 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
4.3.2 临床疗效分析 |
4.3.3 四逆散合真武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
4.3.4 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的证候学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DPN的诊断 |
3 药物治疗 |
4 非药物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1 本病病因病机探讨 |
2 中医内治法 |
3 中医外治法 |
4 针灸治疗 |
5 中药注射液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补肾活血法在老年糖尿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正文 |
1.肾虚血瘀是老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
2.补肾活血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重要且有效之法 |
3.现代临床研究为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糖尿病提供有力依据 |
4.补肾活血之常用方药 |
5.病案举例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糖痹清足浴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中医药治疗 |
2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诊断标准 |
2.3 DPN分期 |
2.4 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处理 |
2.7 终止试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及对照 |
3.2 病例数量及来源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方案 |
4.2 药品来源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项目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 疗效标准 |
6.1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6.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标准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8 统计学处理 |
9 结果 |
9.1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
9.2 两组基线比较 |
9.3 疗效指标比较 |
9.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10 讨论 |
10.1 立论依据 |
10.2 临床指标的选择 |
10.3 立法遣方 |
10.4 糖痹清足浴方的组方剖析及药理研究 |
10.5 对照组选用弥可保(甲钴胺)治疗的依据 |
10.6 疗效判定原则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10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
作者简历 |
(10)复方糖足康胶囊对家兔糖尿病足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讨论 |
一、立论依据 |
二、组方分析 |
三、本法配伍特色 |
四、炎症标志物与糖尿病足的关系 |
五、调节 TGF-β1、MMP-9的表达 |
六、中药的抗炎作用 |
七、病理改变 |
八、传统指标的应用 |
九、动物模型的建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四、补肝活血法在糖尿病合并症中的应用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中医门诊临床数据研究[D]. 林轶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2]中药湿敷结合蜡疗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运用研究[D]. 刘婉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3]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系统评价[D]. 孙丽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4]基于总结魏子孝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继承方法研究[D]. 李宏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5]四逆散合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及抗炎机制研究[D]. 刘臻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的证候学及相关因素研究[D]. 马静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7]补肾活血法在老年糖尿病中的应用[D]. 唐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8]糖痹清足浴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金丽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10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D]. 郭艺娟. 福建中医学院, 2009(02)
- [10]复方糖足康胶囊对家兔糖尿病足作用机理的研究[D]. 李泽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气虚血瘀证论文; 血瘀的症状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