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魔灵引诱棉铃虫试验

玉魔灵引诱棉铃虫试验

一、诱蛾灵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宁[1](2021)在《南疆核桃园棉铃虫种群发生规律、成虫行为选择及幼虫取食适应能力》文中提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范围广泛,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其寄主范围仍在增加。新疆阿克苏地区首次报道了棉铃虫为害核桃树的现象,其为害程度逐年加重。本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比较了不同农田景观背景下棉铃虫在核桃园的发生规律,结合化学生态学的方法解析了棉铃虫成虫对核桃树的行为选择机制,并通过生物学试验明确了取食核桃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农田景观格局对1代棉铃虫在核桃园发生与为害的影响:阿克苏温宿县北部靠近戈壁的区域主要以核桃、苹果等果树为主,作物相对单一,景观结构简单;在远离戈壁的区域棉花、果树、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镶嵌种植,景观结构复杂。在简单的农田景观系统中核桃园越冬代棉铃虫成虫的发生量、卵量以及幼虫种群密度分别是复杂景观系统中核桃园的5.0倍、10.0倍和3.5倍;简单系统中蛀果数量为复杂系统中的4.0倍。棉铃虫成虫对核桃枝条挥发物的行为选择与电生理反应机制:田间放置核桃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和室内Y管试验均表明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核桃枝条气味有明显的趋性,核桃枝把诱捕效果在第3天最为明显。GC-EAD和GC-MS结合分析表明核桃枝条挥发物中能引起棉铃虫成虫触角反应的物质为: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桉叶油醇、罗勒烯、正己醇、β-石竹烯、E-β-法尼烯、吉玛烯D。EAG剂量试验表明,在上述挥发物中,棉铃虫雌雄成虫触角对正己醇和吉玛烯D的反应最大。风洞试验表明,上述挥发物标准品对棉铃虫雌雄成虫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其中石竹烯对雌成虫引诱效果最好,引诱率为81.0%;吉玛烯D对雄成虫引诱效果最好,引诱率为85.0%。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核桃枝把挥发物中各物质的释放量呈现动态变化,α-蒎烯、月桂烯、柠檬烯、罗勒烯、β-石竹烯、E-β-法尼烯、吉玛烯D的释放量在5天内逐渐增加,β-蒎烯、桉叶油醇的释放量在5天内逐渐减少,第3天正己醇、石竹烯和α-蒎烯释放量的增加最大。棉铃虫幼虫对核桃果实的取食行为及生理适应机制:幼虫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从侧门钻蛀,受害果实青皮部位的为害率为100.0%,核壳和种仁的为害率分别为19.0%和18.0%;对青皮和核壳的为害程度较低,对种仁的危害程度较高。取食选择试验发现,幼虫对种仁表现出了极强的偏好,而对核壳和青皮的偏好程度偏弱。对核桃果实各部位进行次生物质检测发现,青皮部位中总单宁、总生物碱、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种仁部位的3.0倍、3.0倍、8.0倍和2.5倍。没食子酸、绿原酸以及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分别是种仁部位的7.0倍、3.0倍和2.0倍。棉铃虫幼虫取食核桃各部位生命表试验表明,幼虫取食种仁后完成幼虫发育期的存活率为87.5%,取食青皮和核壳部位的分别为45.0%和52.5%,取食种仁部位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取食青皮和核壳部位;取食青皮、核壳和种仁的棉铃虫幼虫到蛹期的平均发育时间分别为43.0天、32.0天和22.0天,取食青皮的幼虫发育时间最长。取食青皮、核壳和种仁幼虫化蛹后蛹的平均重量为0.079g、0.110g和0.180g,取食青皮的蛹的重量最轻,取食种仁的最重。

袁清婷,潘竟伟,田太安,申修贤,杨茂发,杨洪,商胜华,于晓飞[2](2020)在《不同诱源组合对绥阳烟草害虫的诱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提高不同诱源对烟田害虫的诱集效果,筛选出对害虫诱集效果好且对天敌影响较小的诱源。将性诱剂和糖醋液结合,与单一诱源诱集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其对烟草夜蛾科害虫的诱虫效果,结果表明,糖醋液+性诱剂组合诱虫效果均显着好于糖醋液、性诱剂和食诱剂的诱集效果,且对烟田天敌的影响较小。建议将糖醋液和性诱剂组合的诱源方式开展烟田害虫防控。

刘莉,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刘杰,张晓[3](2018)在《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发展多种农作物害虫测报监测工具,应用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水盆诱捕器,研究了性诱剂对河北省玉米田5种主要害虫(小地老虎、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粘虫)进行预测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5种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对小地老虎、棉铃虫和二点委夜蛾诱集效果好,蛾峰清晰,能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可用于这3种害虫的预测预报,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性诱剂对玉米螟和粘虫的诱集量较少,不能完全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需进一步优化诱芯的诱集性能。

梁虎军,陈婧,刘容,罗树凯[4](2017)在《阿拉尔地区青贮玉米田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监测》文中提出2015年以自动虫情测报灯为对照,比较了性诱和糖醋液诱集两种方法对阿拉尔地区青贮玉米田中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在一年两熟的青贮玉米田中均有发生。春、夏两季的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下旬,但夏季二茬玉米的害虫发生量远高于一茬。从诱虫动态曲线和诱虫量等方面比较,性诱剂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果均高于糖醋液。

蒋成国[5](2015)在《苘麻诱集棉铃虫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优化苘麻诱集带设置,总结苘麻诱集棉铃虫的高效方法。[方法]在北疆的石河子垦区棉田边缘设置苘麻诱集带,研究苘麻的田间布置、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特点与诱集棉铃虫效果的关系。[结果]植株越高诱集效果越好,其百株苘麻落卵量大小为:40 cm以上>3140 cm>2130 cm>1120 cm>10 cm以下。在棉铃虫产卵不同时期,翠绿色苘麻植株诱集效果都明显好于深绿色植株。苘麻叶老化后棉铃虫产卵更偏向嫩果实。不同行宽的诱集带百株苘麻诱集的产卵量大小为:3行>5行>1行,总诱集量大小为:5行>3行>1行,诱集带越宽诱集量越大,但就其诱集带的利用效率来看以3行宽最佳。苘麻把诱集棉铃虫效果较差,表明苘麻是利用棉铃虫的视觉定向行为进行诱集棉铃虫产卵的。[结论]生产中可利用苘麻诱集棉铃虫产卵,结合化学防治来达到防治效果。

刘瑞红,喻峰华,张建萍[6](2014)在《石河子地区棉铃虫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的调整和气候的变化,引起棉铃虫发生规律的改变。通过3年定点、定量、定时用杀虫灯、杨枝把、性诱剂诱集,以及喷雾法进行化学药剂田间药效比较,研究了棉铃虫在石河子的发生规律,比较了3种诱集技术对棉铃虫的诱集效果,筛选了适宜本地大田使用的药剂,为当地棉铃虫及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石河子地区,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在5月上旬,高峰期在5月下旬。1代成虫6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期为6月22日—7月2日,2代成虫羽化期在7月中下旬,羽化高峰期7月22日—8月3日。通过3种诱集法比较,越冬代性诱剂监测、1代成虫用性诱剂监测用杨枝把防治,2代成虫用杨枝把监测,杨枝把和灯光诱集防治效果更好。田间化学药剂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美除及NPV等生物制剂对棉铃虫防治效果较好。

马吉宏,吕昭智,荆晓乐,潘玉林,高桂珍[7](2010)在《灯光和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效果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灯光和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是我国监测和防治棉田棉铃虫两种最普遍的方法,比较两者诱集效率。【方法】20082009年,在新疆奎屯垦区124团4 084 hm2棉田的景观尺度上,监测了灯光和杨树枝把两种诱集方法诱蛾数量。【结果】比较平均单诱集源58月诱蛾总数,两种方法诱蛾数量呈正线性相关;在长时间跨度和大景观尺度上两种方法诱蛾效果均较稳定,均能较准确反映棉铃虫发生动态;但灯光诱蛾效率显着高于杨树枝把,平均诱蛾数量为杨树枝把的8.6倍,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结论】综合考虑实际使用及经济成本。使用灯光诱集棉铃虫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更为标准和有效。

陈秀琳[8](2010)在《小叶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小叶杨枝把、黑光灯和性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的诱集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小叶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强的诱集作用,但诱集效率没有黑光灯高,小叶杨枝把所诱雌雄蛾量基本相同.杨枝把之间的摆放距离对诱蛾有影响,在5~40m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增大,单把杨枝把平均诱蛾量增加,但总体呈减小趋势.另外,还观察了棉铃虫成虫在夜间的活动规律,在新疆石河子垦区24:00~4:00时段内是棉铃虫成虫活动最频繁的时间。

陈秀琳[9](2009)在《小叶杨气味物质诱集棉铃虫成虫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但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杨树枝把是一种诱杀棉铃虫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的小叶杨萎蔫叶片及其挥发物质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通过室内实验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研究了小叶杨叶片挥发物的成分、用触角电位(EAG)检测了小叶杨萎蔫叶片那些成分对棉铃虫成虫有作用。下面是试验的主要结果:小叶杨叶片挥发物对棉铃虫成虫的诱集作用: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发现小叶杨萎蔫枝把与小叶杨叶片对棉铃虫成虫均有较好的诱集作用,从而可以得出小叶杨叶片因为其特殊气味使棉铃虫成虫对小叶杨枝把有趋向。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叶杨叶片粗提物,进行了田间实验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小叶杨叶片挥发物能对棉铃虫的成虫产生诱集作用,并且小叶杨萎蔫叶片的粗提物能够诱集到棉铃虫。小叶杨枝把田间诱集棉铃虫的研究:2008年在北疆石河子棉区一至二代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成虫发生期田间试验表明,在相同面积的情况下,黑光灯诱蛾数量平均高于杨枝把;诱集到的雄蛾和雌蛾的比例差异不显着(P>0.05);对黑光灯与杨枝把周围棉花棉铃虫卵量进行调查,发现杨枝把周围的棉铃虫的卵量要高于黑光灯周围的棉铃虫卵量,同时杨树枝把周围的卵量要高于对照差异达到显着水准(P>0.05),而黑光灯周围的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准(P>0.05)。因此,在棉铃虫成虫发生高峰期,采用黑光灯和杨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效果比较好。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组成的初步分析:采用水蒸气法提取小叶杨叶片的挥发性物质,用二氯甲烷做萃取剂,在新疆分析测试中心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小叶杨气味物质的化学组分。发现小叶杨挥发物质鉴定出来的有16种,出现了16个峰,其中环庚酮和1,2-环己二酮的比例分别占33.93%和31.55%,除了普通气味物质外,还有多种成分也是其他多种昆虫引诱剂的成分,由此初步得出这类物质可能在诱集棉铃虫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棉铃虫对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通过棉铃虫成虫对8种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及两者的混合作用的触角电位反应(EAG),发现棉铃虫雌,雄蛾对8种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有的差异显着(P<0.05)有的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8种挥发物质对棉铃虫成虫的感应功能有所不同;几种小叶杨挥发物质的混合配置后能引起雄蛾、处女蛾、交配后雌蛾、交配后雄蛾EAG反应与其对单独化合物混配的反应差异有的显着(P<0.05)有的不显着(P>0.05)。小叶杨枝萎蔫叶片对棉铃虫诱集效果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是小叶杨散发的特殊气味使棉铃虫趋向与小叶杨枝把。也就是小叶杨的特殊气味物质对棉铃虫有诱集效果,而不是其特殊结构。

张爱平[10](2008)在《小叶杨枝把诱集棉铃虫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是我国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摆放杨树枝把是一种诱杀棉铃虫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初步研究了萎蔫的小叶杨叶片挥发物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主要试验结果如下:新疆常见杨树及杂草诱集棉铃虫效果的比较:本文作者对新疆北部几种常见杨树和杂草: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箭杆杨Populus nigra var thevestina [Dode] Bean;钻天杨Populus nigra varitalica(Muench) Koehne;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 Bunge;欧美杨Sophora Alopecuraides L;苦豆子Populus×euramericana CL;狗尾草Setaria viride L;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inn.诱集棉铃虫H. armigera (Hübner)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调查和研究。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小叶杨枝把在田间的诱集效果明显比其它树种好,以引诱棉铃虫雌蛾为主,所试验的三种杂草没有诱集棉铃虫的作用。小叶杨枝把田间诱集棉铃虫的研究:小叶杨枝把能诱集到6目9科15种的昆虫,诱虫谱较广,诱集到的昆虫以鳞翅目夜蛾科为主;小叶杨枝把上的雄蛾量与雌蛾量呈明显正相关;萎蔫2天的两年生小叶杨枝把高于棉株10cm,伞形把,摆放距地头10m处诱集棉铃虫的效果最好;萎蔫5天之后没有诱集效果。试验结果还显示:5天更换一次杨枝把的诱集效果较好。小叶杨萎蔫叶片粗提物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作者对上述几种常见杨树的叶片及苦豆子的粗提物进行了室内生测试验,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小叶杨、箭杆杨、钻天杨、欧美杨、新疆杨的粗提物均有诱集棉铃虫的作用,萎蔫的小叶杨叶片的粗提物诱集棉铃虫的效果最好,其次为钻天杨,箭杆杨、新疆杨仅有微弱的诱集能力,苦豆子的粗提物对棉铃虫成虫没有诱集作用;小叶杨叶片粗提物不仅对棉铃虫处女雌蛾有引诱作用,对已交配雌蛾和雄蛾也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小叶杨叶片粗提物对棉铃虫的诱集能力随着羽化后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萎蔫时间不同的叶片粗提物诱集棉铃虫的能力也不同;小叶杨叶片粗提物中有一定量的物质对棉铃虫有诱集作用,萎蔫2天的小叶杨叶片的粗提物对棉铃虫处女雌蛾的引诱作用最佳为17.8%,明显强于小叶杨新鲜叶片的粗提物的引诱效果(4.4%)和小叶杨干叶片的粗提物的引诱效果(3.2%)。棉铃虫对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处女雌蛾、交配雌蛾与雄蛾对萎蔫的小叶杨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没有明显差异。在光周期为14L:10D的条件下,处女雌蛾对萎蔫小叶杨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在暗期进入7小时达到高峰。羽化天数不同的棉铃虫对小叶杨提取物的EAG反应值不同,总体上随着羽化天数的增加,棉铃虫的EAG反应逐渐降低。羽化1d的棉铃虫对各浓度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均比羽化1d后的棉铃虫的EAG值高。小叶杨叶片的提取物能引起棉铃虫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这表明萎蔫的小叶杨叶片中确实存在对棉铃虫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组成的初步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叶杨叶片的挥发性物质,二氯甲烷做萃取剂,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和鉴定萃取到的气味物质的化学组分,结果显示:水蒸气蒸馏法共得到10个峰,鉴定出结构的有9个。醇类化合物在挥发物成分中占有很大的比率,由此推断这类物质可能在诱集棉铃虫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该实验分析出的组分不是很多,原因可能是采集叶片的时间比较晚,叶片老化导致部分挥发性物质活性降低或消失;此外还有可能是高温使得一些低沸点挥发性强的物质流失。小叶杨枝把诱虫机理的初步分析:以上结果显示,小叶杨枝把诱集棉铃虫的原因不单是因为其能为棉铃虫提供隐藏场所,重要的是其释放的化学物质具有诱虫作用;棉铃虫在田间趋向于杨枝把是为了求偶而不是为了取食和产卵。

二、诱蛾灵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诱蛾灵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南疆核桃园棉铃虫种群发生规律、成虫行为选择及幼虫取食适应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棉铃虫发生与危害
    1.2 棉铃虫成虫对寄主植物的行为选择及嗅觉识别
        1.2.1 棉铃虫成虫的取食行为
        1.2.2 棉铃虫成虫的产卵行为
        1.2.3 棉铃虫成虫的嗅觉识别
    1.3 棉铃虫幼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及生理适应
        1.3.1 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选择
        1.3.2 棉铃虫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生理适应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核桃园棉铃虫发生动态与为害情况
    2.1 材料方法
        2.1.1 试验站点选取
        2.1.2 试验设计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核桃园棉铃虫发生动态
        2.2.2 景观多样性对棉铃虫发生与为害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棉铃虫成虫对核桃枝条挥发物的行为选择与电生理反应
    3.1 材料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植物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标准化合物
        3.1.5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核桃枝把棉田诱集棉铃虫成虫
        3.2.2 棉铃虫对核桃枝条的选择行为
        3.2.3 电生理活性物质的鉴定
        3.2.4 棉铃虫成虫对核桃枝把挥发物的EAG剂量反应
        3.2.5 棉铃虫成虫对电生理挥发物的行为选择
        3.2.6 核桃枝把田间放置时间对核桃挥发物释放量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棉铃虫幼虫对核桃果实的取食行为及生理适应
    4.1 材料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田间核桃幼果被害状调查
        4.2.2 棉铃虫幼虫对核桃果实不同部位取食选择
        4.2.3 取食核桃果实不同部位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
        4.2.4 核桃果实各部位次生物质含量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不同诱源组合对绥阳烟草害虫的诱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调查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诱源组合对斜纹夜蛾诱集效果
    2.2 不同诱源组合对烟青虫诱集效果
    2.3 不同诱源组合对棉铃虫诱集效果
    2.4 不同诱源组合对烟草天敌昆虫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对小地老虎成虫的诱集效果
        2.1.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1.2 发生动态
        2.1.3 诱芯专一性
    2.2 性诱剂对玉米螟成虫的诱集效果
        2.2.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2.2 发生动态
        2.2.3 诱芯专一性
    2.3 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诱集效果
        2.3.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3.2 发生动态
        2.3.3 诱芯专一性
    2.4 性诱剂对棉铃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2.4.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4.2 发生动态
        2.4.3 诱芯专一性
    2.5 性诱剂对粘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2.5.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2.5.2 发生动态
        2.5.3 诱芯专一性
3 结论与讨论

(4)阿拉尔地区青贮玉米田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动态
        2.1.1 棉铃虫
        2.1.2 亚洲玉米螟
    2.2 诱蛾量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5)苘麻诱集棉铃虫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6)石河子地区棉铃虫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铃虫的发生规律
    2.2 3 种成虫诱杀方法的比较
    2.3 几种药剂田间防治棉铃虫幼虫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7)灯光和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方 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诱蛾方法效果的比较
    2.2 灯光和杨树枝把诱蛾量之间的关系
    2.3 不同年份回归方程的归并
3 讨论
    3.1 诱蛾效率比较
    3.2 预测预报标准化水平比较
    3.3 成本比较
    3.4 对其它昆虫影响
4 结论

(8)小叶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方法
        1.2.1 小叶杨枝把诱集:
        1.2.2 黑光灯诱集:
        1.2.3 性诱集:
        1.2.4 杨枝把摆放位置对诱集棉铃虫的影响:
        1.2.5 棉铃虫夜间活动规律的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诱集方法诱集的棉铃虫的雌雄比例
    2.2 小叶杨枝把对棉铃虫的诱集效果
    2.3 杨枝把摆放位置与诱蛾量的关系
    2.4 夜间不同时段小叶杨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数量
3 讨论

(9)小叶杨气味物质诱集棉铃虫成虫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1.1.1 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1.1.2 植物对昆虫的化学防御
        1.1.3 虫媒植物与传粉昆虫的关系
        1.1.4 植物为昆虫的产卵场所
    1.2 杨枝把与棉铃虫的相互关系
        1.2.1 杨枝把挥发物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1.2.2 杨树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1.3 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昆虫行为关系的应用
        1.3.1 天然植物作为引诱物
        1.3.2 人工合成物作为引诱物
        1.3.3 害虫趋避剂的应用
        1.3.4 抗虫品种的选育
        1.3.5 天敌昆虫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利用
    1.4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引诱作用的研究
        1.4.1 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收集方法
        1.4.2 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4.3 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田间生物活性测定
    1.5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机制的探讨
        1.5.1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1.5.2 杨树枝把的制作材料
        1.5.3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效果
        1.5.4 诱集到的棉铃虫的雌、雄性比
        1.5.5 杨树枝把的其他用途
        1.5.6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技术的局限
        1.5.7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机理的研究
    1.6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虫源
        2.1.2 小叶杨萎蔫叶片
        2.1.3 诱瓶
        2.1.4 试验地及虫情
        2.1.5 黑光灯
        2.1.6 小叶杨杨枝把
        2.1.7 气相色谱仪、质谱仪
        2.1.8 小叶杨挥发物成分的一些标准化合物(表2.1)
        2.1.9 触角电位反应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挥发物质的提取
        2.2.2 室内生物学测定步骤
        2.2.3 制作诱捕器
        2.2.4 小叶杨把的制作
        2.2.5 杨枝把诱蛾数量调查
        2.2.6 黑光灯诱蛾
        2.2.7 田间卵量调查
        2.2.8 棉铃虫的触角电位
        2.2.9 触角电位反应步骤
        2.2.10 气相色谱使用条件
        2.2.11 质谱使用条件
        2.2.12 结果统计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小叶杨及其挥发物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3.1.1 棉铃虫对杨枝把﹑杨树叶和棉花枝把选择性实验
        3.1.2 棉铃虫在模拟枝把和棉花枝把的选择性实验
        3.1.3 棉铃虫随羽化时间的变化在小叶杨枝把上和在小叶杨叶片上着落数量
        3.1.4 小叶杨萃取液的在田间生物测定
    3.2 小叶杨枝把与黑光灯诱集棉铃虫的效果比较
        3.2.1 杨枝把与黑光灯所诱蛾量的比较(第二代)
        3.2.2 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诱对棉铃虫产卵量的影响(第二代)
        3.2.3 杨枝把所诱集雌蛾与雄蛾差异性比较
        3.2.4 杨枝把与黑光灯所诱的三代棉铃虫数量比较
        3.2.5 杨枝把与黑光灯对三代棉铃虫产卵量的影响
    3.3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成分分析
        3.3.1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化学成分极其相对含量
    3.4 棉铃虫对小叶杨萎蔫叶片不同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
        3.4.1 棉铃虫未交配雄蛾、处女蛾、交配后雄蛾及交配后雌蛾对小叶杨8 种挥发物的EAG反应
        3.4.2 棉铃虫对几种有增效作用的化合物的配比反应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棉铃虫对小叶杨各个部位的选择性试验
        4.1.2 小叶杨萃取液的田间生物测定
        4.1.3 小叶杨枝把与黑光灯所诱棉铃虫数量的比较(第二代)
        4.1.4 小叶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诱对棉铃虫在田间落卵量的影响
        4.1.5 小叶杨枝把所诱集雌蛾与雄蛾差异性比较
        4.1.6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成分分析
        4.1.7 棉铃虫未交配雄蛾、处女蛾、交配后雄蛾及交配后雌蛾对小叶杨8 种挥发物的EAG反应
        4.1.8 几种有增效作用的化合物的配比反应
    4.2 讨论
        4.2.1 棉铃虫对小叶杨各个部位的选择性试验
        4.2.2 小叶杨萃取液的田间生物测定
        4.2.3 小叶杨枝把与黑光灯所诱棉铃虫数量的比较(第二代)
        4.2.4 小叶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诱对棉铃虫在田间落卵量的影响
        4.2.5 小叶杨枝把所诱集雌蛾与雄蛾差异性比较
        4.2.6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成分分析
        4.2.7 棉铃虫对几种有增效作用的化合物的配比反应
    4.3 本论文的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10)小叶杨枝把诱集棉铃虫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调控作用
        1.1.1 寻找适宜的行为场所
    1.2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性物质及其功能
        1.2.1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1.2.2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昆虫专一性
        1.2.3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植物个体间的通讯作用
    1.3 昆虫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感知机理
        1.3.1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
        1.3.2 昆虫嗅觉的编码
        1.3.3 气味分子的“嗅感”和分子结构
    1.4 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昆虫行为关系的应用
        1.4.1 天然植物作为引诱物
        1.4.2 人工合成物作为引诱物
        1.4.3 害虫趋避剂的应用
        1.4.4 抗虫品种的选育
        1.4.5 天敌昆虫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利用
    1.5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引诱作用的研究
        1.5.1 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收集方法
        1.5.2 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5.3 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田间生物活性测定
    1.6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机制的探讨
        1.6.1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1.6.2 杨树枝把的制作材料
        1.6.3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效果
        1.6.4 诱集到的棉铃虫的雌、雄性比
        1.6.5 杨树枝把的其他用途
        1.6.6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技术的局限
        1.6.7 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机理的研究
    1.7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小叶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枝把田间诱蛾效果的比较
        2.2.2 不同萎蔫时间诱蛾试验
        2.2.3 喷草酸诱蛾试验
        2.2.4 喷草酸诱蛾产卵试验
        2.2.5 摆放姿势、位置、高度及枝龄诱蛾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枝把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2.3.2 不同萎蔫时间诱蛾效果比较
        2.3.3 喷草酸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2.3.4 喷草酸诱集棉铃虫产卵效果比较
        2.3.5 摆放姿势、高度、位置、枝龄诱蛾试验
        2.3.6 诱蛾性比的关系
        2.3.7 诱虫范围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棉铃虫对小叶杨粗提物的行为反应
    3.1 试验材料
        3.1.1 虫源
        3.1.2 小叶杨叶片
        3.1.3 小叶杨叶片粗提物
        3.1.4 风洞仪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棉铃虫对不同杨树叶片粗提物的行为反应
        3.3.2 棉铃虫对小叶杨叶片粗提物的行为反应
        3.3.3 不同羽化时间的棉铃虫对小叶杨叶片粗提物的行为反应
        3.3.4 棉铃虫对小叶杨叶片不同萎蔫时间粗提物的行为反应
        3.3.5 其他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棉铃虫对萎蔫小叶杨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4.1 试验材料
        4.1.1 虫源
        4.1.2 萎蔫小叶杨挥发物
        4.1.3 触角电位反应(Electro-antennogram Responses EAG)
    4.2 测试方法
        4.2.1 棉铃虫处女蛾、交配雌蛾和雄蛾对刺激物的EAG 反应
        4.2.2 不同暗期棉铃虫处女蛾对提取物的EAG 反应
        4.2.3 不同日龄棉铃虫处女雌蛾对刺激物的 EAG 反应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棉铃虫对萎蔫的小叶杨叶片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4.3.2 羽化天数不同的棉铃虫处女雌蛾对小叶杨叶片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4.3.3 不同暗期的棉铃虫处女蛾对小叶杨叶片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EAG 试验中的影响因素
        4.4.3 讨论
第五章 萎蔫小叶杨挥发物引诱棉铃虫活性成分的初步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的提取
        5.1.2 分析仪器和条件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诱蛾灵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疆核桃园棉铃虫种群发生规律、成虫行为选择及幼虫取食适应能力[D]. 刘海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不同诱源组合对绥阳烟草害虫的诱集效果研究[J]. 袁清婷,潘竟伟,田太安,申修贤,杨茂发,杨洪,商胜华,于晓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20(21)
  • [3]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J]. 刘莉,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刘杰,张晓. 河北农业科学, 2018(01)
  • [4]阿拉尔地区青贮玉米田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监测[J]. 梁虎军,陈婧,刘容,罗树凯.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7)
  • [5]苘麻诱集棉铃虫的优化研究[J]. 蒋成国.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8)
  • [6]石河子地区棉铃虫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 刘瑞红,喻峰华,张建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7)
  • [7]灯光和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效果的比较[J]. 马吉宏,吕昭智,荆晓乐,潘玉林,高桂珍. 新疆农业科学, 2010(10)
  • [8]小叶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J]. 陈秀琳.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9]小叶杨气味物质诱集棉铃虫成虫的机理研究[D]. 陈秀琳. 石河子大学, 2009(03)
  • [10]小叶杨枝把诱集棉铃虫机制的研究[D]. 张爱平. 石河子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玉魔灵引诱棉铃虫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