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系统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飞,米江辉[1](2021)在《论人工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事理学的同一性》文中提出目的辨析"人工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事理学"的本质属性和共性特征,并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可能性方向。方法首先,采取文献法,回溯人工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和事理学的提出及其相关成果,并借助VOSviewer工具分析三者在国内的发展状况,重在厘清理论脉络、理论应用及其对学界和业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运用比较法,分别从研究内容、研究思维、研究途径三个维度逐一展开,重在总结三者在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的特性与共性。结论人工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事理学在学理上具有同一性,可将"人工科学"作为世界设计学科共性基础理论之一,将"人居环境科学""事理学"视为世界设计理论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王希杰[2](2021)在《事理学在儿童3D打印机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时代下,儿童益智玩具日渐智能化。二胎政策的实施,儿童人口逐年增长,家庭对儿童玩具花费支出也将不断增加。开发可共享、可持续使用、兼娱乐与益智相统一的益智类玩具产品是未来儿童玩具产品发展的显着趋势。发达国家儿童3D打印机作为益智玩具已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国内才刚刚开始起步。市场调查和用户研究表明,现有的儿童3D打印机未能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需求,存在界面操作难度大、产品色彩单一、造型欠缺吸引力等等问题,运用设计学方法论研发能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儿童3D打印机,具有设计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运用设计事理学创新方法论进行儿童3D打印机设计研究。首先,对儿童身心特征、儿童玩具属性和儿童3D打印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建立初步设计思路;其次,以设计事理学方法论着力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深入研究。主要以问卷调研收集用户数据,将获得的数据通过KANO模型进行分析,把握用户对于儿童3D打印机功能需求;将KANO模型中的问题进行筛选,再次进行问卷调研,并通过联合分析法进行研究,确认用户对于儿童3D打印机功能的偏好要点。接着,总结用户的需求和偏好,确定儿童3D打印机的设计定位,展开概念设计方案,通过三维建模(PROE)和渲染(KEYSHORT),表达设计方案的展示效果。最终,组装原理模型,并在Android Studio软件上创建儿童3D打印机APP,并通过用户测试的方法验证儿童3D打印机的可用性。本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运用设计事理学方法论,对儿童3D打印机系统进行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析,发现儿童3D打印机的设计机遇,为儿童益智类玩具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品开发设计定位的结构性思维。(2)在事理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儿童3D打印机展开设计实践,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详细描述和对用户进行用可用性测试,验证设计事理学的理论价值。(3)通过KANO模型和联合分析法进行用户研究,发现用户需求与偏好,提出设计方案,解决目标问题。以事理学方法论为创新思维,多方法共同运用的设计范式为儿童玩具类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尝试。
郭福春,许嘉扬[3](2020)在《5G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文中研究说明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随着5G+技术推动知识更新迭代、塑造新型师生关系、重组资源构建模式、打破教学时空束缚、加速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传统人才培养规格、教师角色转换、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形式面临着新的挑战。站在5G时代的风口,高水平高职学校应该具有求变、求新、求进的意识,深刻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要义,遵循技术融入教育实践的路径和一般规律,进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系统设计,树立动态、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打造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形成融合创新、灵活开放、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新生态。
李如玮[4](2020)在《创业企业资源拼凑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取代了产品与服务创新成为影响创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构建竞争优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创业企业凭借着新颖的商业模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引发了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关注。任何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资源和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但创业企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因此探索创业企业如何在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对其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探索了创业企业资源拼凑如何影响其商业模式创新,并揭示了动态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文献阅读,整理并总结了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对资源拼凑、动态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变量进行概念界定,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资源拼凑—动态能力—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模型。在现有成熟量表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资源拼凑、动态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商业模式创新三个变量以及控制变量,问卷调查面向创业企业,通过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共收集有效问卷258份,运用SPSS21.0、AMO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检验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创业企业资源拼凑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资源拼凑对创业企业的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有显着正向影响;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均能够促进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在资源拼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在理论方面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在实践方面为创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王琳卓[5](2020)在《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动荡变化,各类自然灾害事件多发频发,工程项目作为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主要实现形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由于工程项目日渐复杂化、大型化、长期化、多主体的特征,项目的利益相关方如何通过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手段协调分工协作,以共同应对危机,提升工程项目组织韧性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现实问题。而传统项目绩效导向的项目治理思想,主要提倡成本、质量、工期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内部环境动态复杂、外部环境风险与不确定性逐渐增加的新环境与新常态。由于合同、环境、技术、经济等不确定性导致工程项目延期、超概、退库、合同纠纷以及提前终止等情况频发,甚至造成重大社会和经济影响。如何通过工程项目的治理机制设计构建和完善组织预警危机、应对危机、以及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实现利用制度安排提升组织韧性,是工程项目在内外部不利因素环境下维持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工程项目的危机应对以及韧性表现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从组织视角,全面系统地分析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对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对组织韧性影响的内在机理的探讨相对有限。同时,在资源、认知等不同视角下对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机制、效应强度和实现路径的系统识别与深入剖析尚不充分。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制度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注意力理论、资源基础观和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围绕“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有何影响”“项目治理如何影响组织韧性”等核心问题,通过资源和认知两种研究视角,深入探究工程项目在应对内外部不利因素情况下,项目治理机制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证相互验证、归纳与演绎交互并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逻辑分析思路与研究策略,开展以下几部分研究:(1)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本研究采用文献研读法,对制度理论、注意力理论、资源基础观和交易成本理论进行回顾,对以往关于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的概念本质、构成要素、以及项目治理和组织韧性间关联要素进行全面梳理,综述现有研究的关键理论成果和研究不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为后续研究做足理论铺垫。(2)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本研究采用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结合工程项目实践情境,依据“项目治理——资源要素/认知要素——组织韧性”的分析框架,就三个工程项目的九个嵌入式案例,深入剖析了本研究核心构念之间的作用原理,并识别了关键路径机制。(3)工程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的概念模型构建研究。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基于跨组织项目基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注意力理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工程项目临时性组织特征属性,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韧性特征,并结合现有理论基础与案例识别的路径机制,提出契约治理、关系治理、资源重构、团队正念及组织韧性之间关系假设,构建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概念模型。(4)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关系研究。基于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概念模型,采用定量实证验证的分析策略,通过确定变量测量、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等手段,针对754份样本数据,运用PLS-SEM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检验技术,对研究假设和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基于以上研究以及论证工作,本文得出的以下主要结论:(1)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分别通过构建角色系统和协调角色联结影响组织韧性;在资源视角下,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分别通过构建资源调动结构和激励资源协调动机来影响资源重构,且资源重构通过构建资源应变能力影响组织韧性;在认知视角下,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分别通过构建稳定认知结构和营造团队共识氛围影响团队正念,且团队正念通过构建认知适应能力影响组织韧性。(2)工程项目临时性组织具有跨组织和制度逻辑复杂性特征,需要利益相关方通过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机制,提升资源重构,为组织韧性构建被动反应式能力;以及提升团队正念,为组织韧性构建主动式适应能力。相应的,形成“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组织韧性”、“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资源重构——组织韧性”、“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团队正念——组织韧性”三条路径,并据此提出了概念间的关系假设和工程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关系的概念模型。(3)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对于组织韧性、资源重构以及团队正念都有着正向影响。具体来看,资源重构在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团队正念在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与资源视角下资源重构的中介效应相比,认知视角下团队正念在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更强。在工程项目内外部不利因素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相关成果不仅丰富了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影响的理论研究,深化了资源与认知视角下工程项目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运用治理机制安排提升组织韧性,为工程项目的危机应对和可持续运营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黄琳[6](2020)在《基于事理学的高校文创设计实践教学研究——以阳光学院助力北墘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而高校作为人才孵化的主阵地,其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基于事理学角度,以阳光学院助力北墘乡村振兴实践项目为例,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改进问题,着力于学生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并理解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希望能够践行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文创人才培养模式,即"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的能力训练、"问题导向"引领的设计过程、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价值立场,以及"目标系统"为参考的评价体系。
李晓芳[7](2019)在《作业成本法在GS电力公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不断的推进、深化,“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十三五”规划正在开展,电力市场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在电力产品无差异化的前提下,风电企业必须将成本领先作为重要的竞争策略,并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但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公司的成本核算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企业无法实现分机组的成本核算,检修费用核算不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由于成本核算反映不全面,成本数据无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企业难以实现成本数据的行业对比,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实现。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为风电企业提供准确全面的基础成本数据,优化整个作业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而且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因此,作业成本法在风电企业的应用研究,对风电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进一步推广清洁能源也意义匪浅。本文基于国内外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明确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实施程序,详细分析GS电力公司在传统成本核算方式下的成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其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坚持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结合了风电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本文通过重组资源库重组,设计作业库、确定成本对象并分析成本动因等程序,系统性地进行作业成本法的方案设计。同时本文对作业成本法在GS电力公司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并提出方案得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过程比较复杂而且专业性比较高,GS电力公司实施应用方案前应获得管理层的支持与各部门的配合,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反馈信息,不断优化与完善方案,并且要注意公司的制度建设与人员培养,这样才可以使作业成本法在公司得到有效实施,进而为公司管理层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降本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
陈施桦[8](2017)在《城市电动汽车租赁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设计的大背景下,体验经济的到来和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促使产业转型和商业模式的改变。面对这样的挑战,设计则成为了推动企业改革和转型的重要力量。以往,传统的设计只关注产品自身的设计,而如今,设计需要突破只对产品本身的设计,需要有能力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创新设计策略。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作为一种商业创新的设计策略,不再只关注产品自身的外观、造型、设计,而更加关注面向产品的服务、面向使用的服务和面向结果的服务,可以称为对产品及其服务层面的干预,从而能够有能力提出整合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本文将以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设计为研究背景,以城市电动汽车租赁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研究重点,通过对电动汽车租赁产品服务的深入研究分析,再以杭州城市电动汽车租赁的产品服务为研究对象,运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创新策略,提出设计解决方案。然后,再进一步探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对电动汽车租赁服务的影响。首先,本文以课题背景为切入点,对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概念、研究工具方法、服务流程等概念进行阐述。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作为设计策略的价值所在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国内外相关电动汽车租赁服务研究对比,初步探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对电动汽车租赁的作用;最后,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运用于杭州城市的电动汽车租赁服务中,通过市场和用户调研分析,提出设计解决方案,再进一步探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对电动汽车租赁服务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应用到电动汽车的租赁服务中,这在以往的研究设计很少涉及。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为今后的相关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茜雯[9](2016)在《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租赁式交通工具服务系统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出行问题影响着人们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一方面随着城市公共轨道交通的发展,“站”到“站”的出行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人们出行往往是由“点”到“站”再由“站”到“点”的过程,轨道前端与末端的接驳问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城市社区配套设施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基于社区的短距离出行比重增大,这都导致短距离租赁式交通工具服务系统(以下简称租行服务系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伴随着移动定位等互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出行模式为租行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探寻租行服务系统的设计理论及方法就尤为必要。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将形而上的设计事理学方法论落实于具体的租行服务系统设计之中,设计的对象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式产品,而更注重用户的服务体验与过程,拓宽了设计事理学的应用领域。本文以设计事理学及相关理论思想为指导,对租行服务系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1)对现代城市出行方式的转变、智能交通系统以及服务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阐明了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2)从设计事理学以及相关理论的特点与优势入手,对租行服务系统做出了界定,指出了将设计事理学理论应用于此课题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外租行服务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新时代下我国租行服务系统的设计契机,论证了后续设计研究的可行性。(3)将租行服务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的人为事物,通过对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分析,探寻人与物之间的“显性关系”与“内隐逻辑”,延伸归纳出租行服务系统的设计要素,为租行服务系统创新设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4)总结出租行服务系统中“事”的发展形式,提出了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租行服务系统设计流程。构建了事因驱动的服务系统模型,通过事因分解分析对应所匹配的服务载体,确定服务载体中的各个服务接触点,并将服务因子通过因子分析进行量化,通过分析确定服务系统的较优服务流程与交互方式,保证用户良好的服务体验。(5)将上述成果应用于一种新型的短距离租赁式电动交通工具服务系统的设计实践中。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租行服务系统设计研究,加强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拓展了传统“以物造物”的设计模式,有利于租行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开发。
柳冠中[10](2013)在《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创造方法论》文中指出一、工业设计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工业设计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也是人类总体文化对工业文明的思想和修正。今天我们再次探讨设计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白"设计"这门学科的科学范畴。设计是人为的事物,不是"上帝"赐给的第一自然。人为事物的科学研究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是描述性的科学,它只能阐述人类对自然客观规律的阶段性认识结果;而人为科学是描述自然规律基
二、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系统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系统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论人工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事理学的同一性(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科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1.1“人工科学”的提出及引进 |
1.2我国“人工科学”相关的文献计量 |
2“人居环境科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2.1“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及相关成果 |
2.2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相关文献计量 |
3“事理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3.1“事理学”的提出及相关成果 |
3.2我国“事理学”的相关文献计量 |
4 三者研究内容的比较 |
5 三者研究思维的比较 |
6 三者研究途径的比较 |
7 三者的同一性 |
8 结语 |
(2)事理学在儿童3D打印机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设计事理学的研究现状 |
1.3.2 儿童益智玩具研究现状 |
1.3.3 玩具对儿童的教育影响 |
1.3.4 儿童3D打印机的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课题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设计事理学概述 |
2.1 设计事理学简介 |
2.2 设计事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2.2.1 情景研究法 |
2.2.2 行为研究法 |
2.3 设计事理学的创新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儿童3D打印机设计事理学研究 |
3.1 儿童3D打印机设计事理学研究 |
3.2 外部因素研究 |
3.2.1 资料收集 |
3.2.2 用户研究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目的 |
3.3.2 实验步骤和流程 |
3.4 KANO模型用户需求研究 |
3.4.1 研究人群分析 |
3.4.2 KANO模型介绍及应用 |
3.4.3 统计数据分析 |
3.4.4 KANO模型数据结论 |
3.5 联合分析法的应用 |
3.5.1 联合分析法介绍 |
3.5.2 联合分析法运用 |
3.5.3 数据分析 |
3.5.4 联合分析法实验结论 |
3.6 内部因素研究 |
3.7 内外因素总结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计实践 |
4.1 设计构思 |
4.1.1 产品系统设计框架及功能需求 |
4.1.2 设计模型 |
4.2 硬件系统设计 |
4.2.1 硬件系统原理 |
4.2.2 主板及传感器选择 |
4.3 软件系统设计 |
4.3.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及信息架构 |
4.3.2 软件系统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儿童3D打印机用户测试 |
5.1 产品测试目的及方法 |
5.1.1 测试目的 |
5.1.2 测试方法 |
5.2 用户测试方案 |
5.2.1 被测试者基本信息 |
5.2.2 实验设计 |
5.2.3 可用性任务实验测试 |
5.2.4 可用性量表问卷 |
5.3 用户可用性测试结果 |
5.3.1 可用性任务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2 可用性量表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3 用户可用性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儿童玩具意向调查问卷 |
附录 2 儿童玩具 KANO 模型调查问卷 |
附录 3 儿童玩具联合分析法调查问卷 |
附录 4 部分代码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5G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适应与发展:5G技术赋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逻辑 |
二、变革与挑战:5G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形变到质变的实然之境 |
(一)“5G+”技术推动知识更新迭代,对传统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挑战 |
(二)“5G+”技术塑造新型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师角色转换提出新挑战 |
(三)“5G+”技术重组资源构建模式,对传统教学资源建设提出新挑战 |
(四)“5G+”技术打破教学时空束缚,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提出新挑战 |
(五)“5G+”技术加速产教深度融合,对传统校企合作形式提出新挑战 |
三、融合与创新:5G时代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应然之策 |
(一)紧密围绕5G时代产业发展诉求,树立动态、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 |
(二)加强5G时代“技术准备度”研究,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
(三)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大平台,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
(四)发挥“5G+”技术优势,推进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 |
(五)融合多方主体力量,打造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
(4)创业企业资源拼凑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资源基础理论 |
二、动态能力理论 |
第二节 资源拼凑 |
一、资源拼凑的定义 |
二、资源拼凑的类型 |
三、资源拼凑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动态能力 |
一、动态能力的定义 |
二、动态能力的维度 |
三、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商业模式创新 |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 |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维度 |
四、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资源拼凑与商业模式创新 |
二、资源拼凑与动态能力 |
三、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
四、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
第一节 变量测量 |
一、自变量 |
二、因变量 |
三、中介变量 |
四、控制变量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 |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信度、效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三、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假设检验 |
一、资源拼凑与商业模式创新 |
二、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 |
三、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一、理论贡献 |
二、管理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工程项目研究现状 |
1.2.2 组织韧性研究现状 |
1.2.3 项目治理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对象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基础理论 |
2.1.1 制度理论 |
2.1.2 注意力理论 |
2.1.3 资源基础观 |
2.1.4 交易成本理论 |
2.2 组织韧性理论 |
2.2.1 危机 |
2.2.2 组织韧性的本质 |
2.2.3 组织韧性的构成 |
2.2.4 组织韧性的影响因素 |
2.3 项目治理理论 |
2.3.1 项目治理的本质 |
2.3.2 项目治理的构成、原则与机制 |
2.3.3 契约治理机制 |
2.3.4 关系治理机制 |
2.3.5 项目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机制的影响 |
2.4 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的关联要素 |
2.4.1 资源重构 |
2.4.2 团队正念 |
2.5 研究框架的提出 |
3 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样本 |
3.1.3 研究框架 |
3.1.4 研究数据收集 |
3.2 案例描述与分析:A项目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关键事件描述 |
3.2.3 案例内分析 |
3.3 案例描述与分析:B项目 |
3.3.1 项目概况 |
3.3.2 关键事件描述 |
3.3.3 案例内分析 |
3.4 案例描述与分析:C项目 |
3.4.1 项目概况 |
3.4.2 关键事件描述 |
3.4.3 案例内分析 |
3.5 跨案例分析 |
3.5.1 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分析 |
3.5.2 资源视角下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分析 |
3.5.3 认知视角下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工程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的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
4.1 基于资源和认知视角的工程项目组织韧性分析框架 |
4.1.1 工程项目临时性组织视角 |
4.1.2 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工程项目组织韧性 |
4.1.3 注意力理论视角下的工程项目组织韧性 |
4.2 研究假设 |
4.2.1 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 |
4.2.2 契约治理、关系治理与组织韧性 |
4.2.3 契约治理、关系治理与资源重构 |
4.2.4 资源重构与组织韧性 |
4.2.5 契约治理、关系治理与团队正念 |
4.2.6 团队正念与组织韧性 |
4.3 研究假设汇总与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关系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变量测量 |
5.1.2 问卷设计 |
5.1.3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5.1.4 数据分析方法 |
5.2 假设检验 |
5.2.1 测量模型检验 |
5.2.2 结构模型检验 |
5.2.3 中介效应检验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关系治理在项目契约治理与组织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5.3.2 资源视角下资源重构在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5.3.3 认知视角下团队正念在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5.3.4 资源与认知对比视角下的项目治理与组织韧性之间路径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建议 |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3.1 研究局限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案例研究开放式访谈提纲 |
附录B 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影响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事理学的高校文创设计实践教学研究——以阳光学院助力北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事理学方法论概述 |
(一) 基本理论:从“造物”到“谋事” |
(二) 核心思想:“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三) 顶层思维:作为方法论而非方法 |
三 高校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问题 |
(一) 教学理念上,设计方法“有捷径” |
(二) 教学实践上,文化创意“越鸿沟” |
(三) 教学改革上,师、生、课堂“争主体” |
四 事理学对北墘文创设计教学的启示 |
(一) 主体意识转变:建立理“事”观念 |
(二) 以问题为导向:由“内外因”向“物” |
(三) 增量助推存量:创新设计思维 |
五 总结 |
(7)作业成本法在GS电力公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政府机构的应用研究 |
1.4.2 营利性组织的应用研究 |
1.4.3 特殊领域的应用研究 |
1.4.4 电力行业的应用研究 |
1.4.5 文献述评 |
第2章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分析 |
2.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体系 |
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
2.3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程序 |
2.4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对比分析 |
第3章 GS电力公司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
3.1 GS电力公司的基本概况 |
3.2 GS公司的成本及其核算现状 |
3.3 GS公司成本核算的问题 |
3.3.1 发电成本难以分机组管理 |
3.3.2 折旧归集不利于资产管理 |
3.3.3 间接费用违背精细化管理 |
第4章 GS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方案 |
4.1 G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4.1.1 G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
4.1.2 G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
4.2 电力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设计原则 |
4.2.1 成本效益原则 |
4.2.2 重要性原则 |
4.3 GS电力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流程 |
4.3.1 资源库的重组 |
4.3.2 作业库的设计 |
4.3.3 确定成本对象 |
4.3.4 成本动因分析 |
4.4 GS电力公司作业成本法的结果分析 |
4.4.1 GS公司的作业成本法应用分析 |
4.4.2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差异分析 |
4.4.3 GS公司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价值 |
第5章 GS电力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 |
5.1 管理层支持与部门配合 |
5.2 完善公司组织管理架构 |
5.3 规范成本管理制度建设 |
5.4 注重高素质的人员培养 |
5.5 定期进行成本信息反馈 |
5.6 完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城市电动汽车租赁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名称详解 |
1.1.2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设计 |
1.1.3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产生 |
1.1.4 体验经济的发展与需求 |
1.1.5 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预期目标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预期目标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研究综述 |
2.1 体验经济的概述及其影响 |
2.1.1 体验经济 |
2.1.2 体验经济促使企业转型与设计创新 |
2.2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概述 |
2.2.1 产品与服务 |
2.2.2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
2.2.3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方法与工具 |
2.2.4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设计流程 |
2.3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论的初步探索 |
2.3.1 设计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 |
2.4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策略价值 |
2.4.1 作为一种创新设计新策略产生的价值 |
2.4.2 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新策略产生的价值 |
2.4.3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新策略产生的价值 |
2.5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
2.5.1 经济效应 |
2.5.2 环境效应 |
2.5.3 社会效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动汽车租赁的服务模式探索分析 |
3.1 电动汽车租赁的典型服务模式研究 |
3.1.1“Autolib”租赁服务 |
3.1.2“Better Place”租赁服务 |
3.1.3“Car2 Go”租赁服务 |
3.2 电动汽车租赁的服务模式研究 |
3.2.1 分时租赁服务模式 |
3.2.2 合作伙伴的分析 |
3.2.3 网络平台服务模式 |
3.3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对租赁服务的作用 |
3.3.1 服务型作用 |
3.3.2 可持续性作用 |
3.3.3 商业化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杭州市微公交电动汽车租赁服务的调研研究分析 |
4.1 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 |
4.1.1 发展趋势 |
4.1.2 发展目标 |
4.1.3 政策支持 |
4.2 市场调研的研究分析 |
4.2.1 调研方法与目标 |
4.2.2 产品服务分析 |
4.2.3 市场调研总结分析 |
4.3 目标用户调研 |
4.3.1 调研目的 |
4.3.2 调研方法和工具 |
4.3.3 用户调研总结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杭州城市电动汽车租赁的服务探索 |
5.1 电动汽车租赁的设计策略提出 |
5.1.1 产品服务定位 |
5.1.2 产品服务内容 |
5.1.3 产品服务平台 |
5.2 杭州城市电动汽车租赁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 |
5.2.1 设计流程 |
5.2.2 服务平台设计 |
5.2.3 探索商业模式 |
5.3 电动汽车租赁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总结 |
5.3.1 通过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 |
5.3.2 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价值 |
5.3.3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9)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租赁式交通工具服务系统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轨道交通推广带来的市内接驳问题 |
1.1.2 城市短距离出行的尴尬 |
1.1.3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
1.1.4 绿色共享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衍生 |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设计事理学及其在租行服务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1 设计事理学 |
2.1.1 设计事理学的研究思路 |
2.1.2 “事理”与“物理”的追溯 |
2.1.3 设计事理学作为方法论指导下的应用 |
2.2 基于服务的产品系统设计 |
2.2.1 服务系统中的服务设计 |
2.2.2 基于服务的产品系统构成要素 |
2.2.3 发展基于服务的产品系统设计的意义 |
2.3 租行服务系统的界定 |
2.4 租行服务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租行服务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租行服务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2.4.3 租行服务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 |
2.5 从设计事理学角度分析租行服务系统的必要性 |
2.5.1 设计事理学分析租行服务系统的优势 |
2.5.2 设计事理学分析租行服务系统的特点 |
2.6 从设计事理学角度分析租行服务系统的可行性 |
2.6.1 租行服务系统与一般性交通工具服务系统的设计差异 |
2.6.2 我国租行服务系统的设计契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租行服务系统中“事”的探析 |
3.1 租行服务系统的内外因素联动分析 |
3.1.1 影响“租行之事”的外部因素分析 |
3.1.2 影响“租行之事”的内部因素分析 |
3.2 租行用户研究 |
3.2.1 活动出行链分析 |
3.2.2 租行用户的生活形态分析 |
3.2.3 租行行为分析 |
3.3 分时租赁与非站点模式 |
3.4 租行服务系统设计要素研究 |
3.4.1 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服务接触点设计要素 |
3.4.2 以非物质产品为载体的服务接触点设计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租行服务系统创新设计研究 |
4.1 租行服务系统中“事”的发展形式 |
4.1.1 “事”的分解与聚合 |
4.1.2 “事”的递进与推动 |
4.1.3 “事”的有效积累 |
4.2 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租行服务系统设计流程 |
4.2.1 租行服务系统设计中各要素间的架构关系 |
4.2.2 设计事理学视角下的租行服务系统设计流程 |
4.3 基于事因驱动的租行服务系统模型 |
4.3.1 事因分解 |
4.3.2 确定服务接触点 |
4.3.3 服务因子量化及提取 |
4.3.4 系统图与服务蓝图构建 |
4.3.5 服务系统接触点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租行服务系统创新设计应用与研究 |
5.1 租行服务系统概念设计定位 |
5.2 基于事因驱动的服务系统模型应用 |
5.3 系统图与服务蓝图 |
5.3.1 系统图与服务蓝图 |
5.3.2 服务细节设计分析 |
5.4 服务系统中服务接触点设计 |
5.4.1 界面设计 |
5.4.2 产品及相关设计 |
5.4.3 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5.5 租行服务系统设计评价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结论 |
6.2 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创造方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设计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 |
1、从设计“物”到设计“事” |
2、“事理学”方法论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重组资源, 这才是创新的本质 |
二、“事理学”是“人为事物”科学的理论基础 |
1、探求外部因素的创造方法论——“事理学” |
三、设计思维方法——从“物”到“事”的认识方法 |
1、基于观察 |
2、重在分析 |
3、精于归纳 |
4、善于联想 |
5、意在创造 |
6、勤于评价 |
四、《事理学》建设总结 |
1、设计与方法 |
2、设计教育 |
3、方法, 而不是程序 |
4、“事理学”的内容 |
(1) 设计的本体论 |
(2) 设计的认识论 |
(3) 设计的方法论 |
(4) 设计事理学与方法论 |
A) 方法论 |
B) 方法 |
C) 设计事理学 |
5、综合性研究 |
(1) 学习研究提纲 |
2.2.2跨领域研究领域 |
2)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
(1) 基础、实践与创新 (图11、图12、图13) |
(2) 思维结构 |
6、“事理学”的理论创新点 |
1) “三论”一体 |
2) 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创造、评价成体系 |
3) 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关系 |
4) 设计是知识结构的创新 |
5) “事理学”方法论 |
6) “可持续设计方法” |
7、“事理学”特点 |
8、“生活”与“社会”是大课堂 |
9、“事理学”的学习方式 |
10、为建设我国“设计艺术学”学科的方法类理论做出了实质性积淀 |
六、结束语 |
四、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系统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人工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事理学的同一性[J]. 胡飞,米江辉. 包装工程, 2021(12)
- [2]事理学在儿童3D打印机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王希杰.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3]5G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 郭福春,许嘉扬.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2)
- [4]创业企业资源拼凑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D]. 李如玮. 青岛大学, 2020(02)
- [5]工程项目治理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D]. 王琳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事理学的高校文创设计实践教学研究——以阳光学院助力北墘为例[J]. 黄琳. 教育现代化, 2020(19)
- [7]作业成本法在GS电力公司中的应用研究[D]. 李晓芳. 湖南大学, 2019(07)
- [8]城市电动汽车租赁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 陈施桦.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9]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租赁式交通工具服务系统创新设计研究[D]. 胡茜雯.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10]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创造方法论[J]. 柳冠中. 设计,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