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和计算机在影像学科的应用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昊[1](2012)在《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刻不容缓。心血管病的急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探索依据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及防治现状、区域医疗协同、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综合分析、提炼创新,提出了心血管病“时空救治”概念,并明确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即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通过区域医疗协同,为心血管病病人提供适时、适地、无边界的连续性医疗服务,使心血管病急救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高度统一,最终获得最好的救治效果,促进心血管病病人健康的恢复。积极探索以时空救治理论为中心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以区域医疗协同为基本途径,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信息技术与心血管病急救流程管理的综合集成运用,实现对象的感知、急救流程的标准化处置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将院内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整合扩展到了院前,并提供远程专家会诊与诊疗指导,使院内急救向院前延伸。以远程急救与健康管理云平台为支撑,构建了“高危预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闭环管理,以及监控的数据链和标准化业务流程,形成区域性技术纽带和优势。通过中心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合,打造“移动ICU”和“远程ICU”,使其运行机制与急救机构合作机制、服务衔接机制和信息畅通机制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社区医疗服务为网底、以大型医院专科救治力量为中心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网络。围绕上述理论探索,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是对8084例心血管病病人资料进行危险因素综合危险分层分析。研究发现:危险因素常规分级与综合危险分层不一致、常用正常值与个体化治疗目标的不一致、不同指南建议的治疗目标不一致,显示在临床实践中多指南综合分析、指南的个体化执行的重要性,这对于心血管病急救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以某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和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军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建设运营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新模式”后收治的609例胸痛病人作为研究组,实施“新模式”前收治的528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显示:①缩短了救治时间:研究组82.5%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24min,中位D2B时间仅为69min;对照组26.0%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72min,中位D2B时间为121min,结果显示“新模式”的实施显着缩短了D2B时间(P<0.001),优于国际标准(中位D2B时间90min,D2B时间低于90min的不少于75%)。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位D2B时间为55min147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的4.2%80%,国内最近研究报道中位D2B时间为92min135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90min的仅有18.1%58.4%。同时发现,“新模式”实施后绕行急诊科直接进心内科导管室和院前实时传输ECG是D2B时间<90min的独立预测因素(OR1.973,95%CI:1.0403.788,P=0.028和OR1.876,95%CI:1.0303.465,P=0.021)。②提高了救治成功率:PCI、主动脉夹层和其他急诊手术院内死亡率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6%vs.2.4%,11.1%vs.22.7%,0vs.2.3%,P>0.0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成功率97.4%(150/154),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88.9%(24/27),而国内平均水平分别为90%和10%。③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研究组中引起胸痛的三大重症(ST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平均住院日缩短了30.3%42.3%,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了8.0%14.5%,而国内心血管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8.28%,急性心肌梗死人均住院费用增长速度为9.68%。实证研究中通过在急救第一时间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生化检测指标等关键诊疗信息,并准确有效的传递,与专家远程指导的实时同步,为快速诊断、危险分层和不同救治策略的实施赢得最佳时间提供了技术保障。打造了高效的专业化急救团队,建立了快速急救反应机制和绕行急诊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急救医疗服务传递系统中合作和沟通的效率。建立多机构、跨学科、多部门的分级救治机制、协同救治机制和科研合作机制,并在区域内形成网络化布局,中心医院参与基层医院急救,实现了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在不改变现有医疗资源格局前提下,充分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和技术提升,创新了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帮带模式。实证启示: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中一是要提高对胸痛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规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方向;三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支撑。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建设需要审慎、有计划的组织,探索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和分析方法。需要详细和充分地确定医疗系统各种真正的医疗需要,探讨针对现有的医疗急救体系的优化改进方案,逐步建立起心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及其相应的标准,对急救机构、急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对急救医疗服务产生影响的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规范和培训。
崔现成[2](2009)在《全院性PACS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某一医院为研究平台,以建立数字化医院为目的,分析了目前医院网络信息情况,根据医院的网络需求,建设了合理的网络,实现了PACS的本地化,满足了医院的日常工作;根据医院的发展,解决了可能出现的网络负载均衡、潜在网络风暴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医院网络升级方案;对医院实施PACS建设以后,短期内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组建PACS的总体设计思想,以及进行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通过组建及应用大型PACS系统,作者对医学图像存储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讨了PACS系统中医学图像存档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何飞[3](2009)在《计算机三维重建可视化引导下准确置入下颈椎椎弓根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力学优势明显,但操作不当易损伤脊髓和血管,导致严重后果。本文针对这一临床难点,研究建立螺旋CT三维(3D)重建技术辅助下颈椎经椎弓根固定的流程方法,用于术前测量置钉的相关参考指标,依据术前计划更准确地指导置入下颈椎椎弓根钉;通过临床应用该方法,发现其存在的局限性,结合如何克服术中二维(2D)透视监视影像无法立体三维观察的缺点,研究利用当前普及的X线透视和CT设备,建立术中二维X线图像校正术前CT三维模型,重建符合术中现实三维图像的虚拟手术系统,实现术中三维影像引导手术。材料和方法:1.对8具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结合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要求,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中的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建立测量流程,对置入椎弓根钉的相关参考指标进行个体化测量,指导标本置钉;2.对8具标本的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处理,得到下颈椎的解剖形态学参考数据;3.基于螺旋CT后处理技术开展临床患者的术前设计、个体化测量及术后评价,对9例下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创伤性颈椎不稳患者进行椎弓根钉固定及椎管成形术,置入颈椎椎弓根钉44枚,椎管成形42个节段;4.根据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标本实验及临床应用的结果,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平台的局限性,提出该方法在数据准确转化上的困难,以及术中二维透视监视精确性方面的不足;5.结合现有的二维X线透视和螺旋CT设备的技术特点,调研了2D校正3D图像的方法并分析其可行性,阐述研发以术中X线二维图像校正术前CT三维模型,重构符合术中现实的三维模型为核心的脊柱虚拟手术系统引导手术的临床思路,并提出可行的具体方案和技术路线。结果:1.螺旋CT三维重建(MSCT 3D)技术中的VR、MPR技术,可以满足下颈椎经椎弓根固定手术的术前计划需要,MPR轴位、矢状位、冠状位重建,可满足置钉入点、角度的个体化测量需求;2.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临床下颈椎椎弓根钉手术,术后椎弓根的1级穿破为72.7%(32/44),2级穿破为27.3%(12/44),无3级穿破及需要重置螺钉的情况,未发生与器械置入相关的医源性损伤;3.基于螺旋CT后处理技术平台开展术前计划指导手术,在术中如何将测量参数准确转化及如何保证术中实时的准确监测方面存在不足;4.建立基于微机Windows XP2操作系统平台,以Visual studio6.0为开发环境,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结合VTK/ITK和OpenGL软件开发包编制程序,以术中X线二维图像校正术前CT三维模型,重构符合术中现实的三维模型为核心的可视化手术引导体系,将可以更精确地完成术前计划、术中引导手术。结论:1.在现有的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可以在术前得到解剖结构细节展示、合理的术前设计以及个体化的测量数据,根据测量结果指导操作,手术就不再仅仅是依赖手感和经验,成功置入螺钉将有更大的可能性,同时可节约手术时间,当下颈椎椎弓根有解剖变异、闭塞或较小时该方法的优势对手术更具指导意义。2.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主要用于疾病诊断,用于手术计划存在交互性、针对性不足等局限,测量数据的术中转换缺乏量化标准,操作仍需要术中透视监测以修正操作误差,但因颈椎的影像重叠,二维图像缺乏立体视觉,故观察椎弓根钉的位置仍存在准确性不足。3.结合现在较为普及的X线透视设备和螺旋CT设备的技术优势,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可视化技术,建立以术中X线二维图像校正术前CT三维模型,重构符合术中现实的三维模型的脊柱虚拟手术系统,用于脊柱手术计划、操作演练、教学,并完成术中的实时引导,扩展其功能将可用于网络,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及普及性。
曹厚德[4](2009)在《呼之欲出的“医学影像信息学”——从SCAR更名谈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新兴学科——医学影像信息学的涵盖内容进行论述,并对与之相关学科间的合作提出前瞻性的建议。
王骏[5](2007)在《构建和谐学会 促进医学影像技术学发展》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12年来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学界的工作。特别是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学会成立10年来,已2次在总会荣获团体优胜奖,3次荣获江苏省优秀专科分会称号,在全国历次CT、MR技师上岗证考试中位居前茅。正是由于有了和谐的医学影像技术学会,才全面推动了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的开展,为迎接医学影像数字时代的挑战做了较好的铺垫。
汪斌[6](2007)在《PACS用户需求分析及评估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PACS用户需求理论模型,并从用户角度出发,构建一套客观、科学、量化的PACS评估指标体系,为PACS的成功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方法通过文献回顾,综述我国PACS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实地考察了6家已实施PACS大型综合性医院,结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进行详细的需求调查,提出PACS用户需求的理论模型;通过专家咨询,构建PACS评估指标体系。结果阐述了PACS的实施策略及需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PACS评估指标体系;将评估体系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进行了运用。结论PACS实施是数字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出合理的用户需求是成功实施PACS的基础;客观科学的评估各PACS厂商提供的投标方案是成功实施PACS的关键。
徐亮,龚建平,贝乾,沈均康,郭盛仁,范国华,钱铭辉,王忠元[7](2006)在《小型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创建及评价》文中指出为探索中小型医院如何建设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小型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mini-PACS),以常规放射科为核心,建立基于工作站的局域网,并连入CT室和MR室原有网络,所有设备的接口均符合医学数字影像通讯标准3.0(DICOM 3.0)。mini-PACS运行后改变了放射科传统的工作管理模式,实现了科内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和初步共享,提高了科内人员的综合素质。认为中小型医院可先建立起一套经济实用的mini-PACS,而常规放射科的数字化改造又是合适的时机。
郭晋蜀,杨棉华,邱庆春[8](2006)在《加强七年制医学影像类专业PACS应用技术教学的研究》文中认为从分析PACS的发展对临床医学进步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复合性人才需求的角度,结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和《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2015年)的基本要求,研究七年制医学影像类专业在现有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影像医学的框架下,适量加入PACS技术和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拓宽专业口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李广曦[9](2005)在《适用于脾虚证数据采集的完全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知识模型角度,以电子病历形式构建脾虚证的数据采集系统。系统以VISUAL BASIC6.0、VBA、SQL SERVER2000为工具,参考《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功能基因谱与模式识别研究课题科研病历临床观察表》,以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实现。包含了职员角色管理、职员隶属关系管理、病人挂号、最小数据元素管理,病案与病案模板录入,病案量化评分,审核记录导出,病案查询等模块。 本研究以最小数据元素形式拆分整篇病案,以树状结构形式定义病案最小数据元素的关联关系。提供多种树结构形式以体现病案元素之间多层次的生物医学信息的物理结构与意识结构。对最小数据元素的定义通过“知识编辑器”实现。定义的内容包括元素的数据类型,取值范围,计量单位,概念术语,树状编码,分值,角色属性,以及树结构的子节点触发器。触发器从数据元素的取值区间中划分出一个较小的区间,落在此区间内的父节点录入数据将会触发子节点元素的自动呈现。知识编辑器定义了电子病案第一层“模板”。 通过对电子病历第一层“模板”进行加工,最小数据元素集组成了电子病案的第二层“模板”。对第一层“模板”的加工包括隐藏不常用的数据元素,为元素添加一些提示性的颜色,采用不同的树状编码,不同的概念术语等等,以令模板符合临床的快速录入的需要,并起到一定警示作用,实现跨语言的病案录入应用。医务人员通过调用电子病案的第二层模板实现病案的录入。 最小数据元素的集合在某一时点的横切面上实现电子病案的数据的结构化。系统同时通过“病情发生时间”顺序,以面向时间方式逐个组织医疗事件,实现电子病历客观数据录入的纵向结构化。 在界面表现上,系统利用WORD的文本域功能,以自然文本段落形式组织数据元素,同时为不同数据类型的元素提供界面容器。
郭晋蜀,卢娴[10](2004)在《从PACS的发展看拓宽医学影像类专业口径的重要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分析PACS的发展对临床医学进步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复合性人才需求的角度 ,结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 0 0 3 -2 0 10年 )和《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 0 0 1-2 0 15年 )的基本要求 ,研究医学影像类专业在现有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影像医学的框架下 ,适量加入PACS技术的相关教学内容 ,以拓宽专业口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和计算机在影像学科的应用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和计算机在影像学科的应用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前言 |
一、国内外心血管病急救研究现状 |
二、区域协同医疗 |
三、信息协同技术 |
四、时空救治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模式构建 |
一、引言 |
二、构建规则 |
三、组织框架 |
四、运行机制 |
五、保障机制 |
六、小结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一、心血管病人群综合风险评估 |
二、某地区胸痛急救现况调查 |
三、胸痛急救模式的建立 |
四、运行效果评价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创新点 |
三、建议 |
四、研究不足 |
五、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体域网和云平台的远程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2)全院性PACS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和安排 |
第二章 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
2.1 传统医学影像存档方式存在的问题 |
2.2 PACS 的概念 |
2.3 PACS 的组成 |
2.3.1 PACS 系统功能结构 |
2.3.2 PACS 的软件结构 |
2.4 PACS 分类及其特点 |
2.5 PACS 优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院性 PACS 系统的解决方案 |
3.1 PACS 系统实施原则 |
3.2 PACS 方案设计及实现模式 |
3.3 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 |
3.3.1 医院信息系统基本情况 |
3.3.2 网络管理及应用系统 |
3.4 全院性 PACS 系统的布线设计 |
3.4.1 PACS 影像设备介绍 |
3.4.2 PACS 图像存储、转发结构 |
3.4.3 医院信息网络终端的设计 |
3.4.4 医院 PACS 网络交换设备的配置设计方案 |
3.4.5 医院PACS建设的总体设计思想及扩展方案 |
3.5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方案 |
3.5.1 影像采集方案 |
3.5.2 显示器及影像工作站 |
3.5.3 影像服务器及影像存储方案 |
3.5.4 存储方式的考虑方案 |
3.5.5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3.6 服务器升级及局域网改造工程方案 |
3.6.1 需求分析 |
3.6.2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
3.6.3 服务器的总体设计 |
3.6.4 数据库系统 |
3.6.5 备份系统 |
3.6.6 网络管理和维护 |
3.7 PACS 方案实施后医院短期内情况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ACS 系统中医学图像存档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
4.1 医学图像存储的基本方法 |
4.1.1 图像数据与辅助文本信息的对应 |
4.1.2 PACS 系统中心存档分层结构 |
4.2 PACS 中医学图像存档管理方案 |
4.2.1 通过PACS组件的通信实现本地存储管理 |
4.2.2 PACS 中心图像存档系统的设计 |
4.2.3 PACS 中心图像存档数据库的设计 |
4.3 PACS 医学图像数据流控制方法 |
4.4 服务器中央维护程序管理控制台的基本设置 |
4.4.1 配置RIS 服务器连接属性 |
4.4.2 “PACS”的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项目研究工作总结及主要研究内容 |
5.2 本项目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3)计算机三维重建可视化引导下准确置入下颈椎椎弓根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颈椎疾患的发病情况 |
2 颈椎疾患的治疗现状 |
3 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 |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一部分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置入下颈椎椎弓根钉的实验及应用 |
第1章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术前计划方法的建立 |
1.1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
1.3 扫描条件及测量参考指标的确立 |
1.4 术前计划方法的建立 |
第2章 螺旋CT测量数据指导下尸体标本实验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和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MSCT三维重建辅助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和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术中X线图像校正术前CT模型脊柱虚拟手术引导系统的研究 |
第1章 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技术分析 |
1.1 主要研究内容 |
1.2 基本技术分析 |
1.3 ITK与VTK软件包 |
第2章 脊柱虚拟手术引导系统的设计 |
2.1 系统设计思路及总体框架图 |
2.2 核心模块组成 |
2.3 采用的关键技术 |
第3章 脊柱虚拟手术引导系统实现的功能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下颈椎经椎弓根固定的临床应用现状 |
综述二.计算机辅助导航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三.骨科虚拟手术系统的应用现状 |
作者三年求学期间基本情况 |
致谢 |
(4)呼之欲出的“医学影像信息学”——从SCAR更名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像设备及PACS的发展催生了医学影像信息学 |
2 关于“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定义与内涵 |
3 医学影像信息学与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关系 |
3.1 工作效率提高 |
3.2 医学影像信息学与影像技术学及技师的关系 |
4 影像学专业人士与相邻学科间的合作 |
5 结语 |
(6)PACS用户需求分析及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部分 绪 论 |
1 前言 |
2 PACS 的概念 |
3 PACS 系统构成 |
4 PACS 的关键技术 |
4.1 标准化要求 |
4.2 数字化图像信息的采集 |
4.3 医用图像的归档管理 |
4.4 图像压缩 |
4.5 医用图像显示和通信技术计算机 |
5 PACS 发展历程 |
6 我国PACS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7 研究目标和任务 |
8 参考文献 |
第2部分 PACS 实施策略及需求分析研究 |
1 实施策略 |
1.1 明确PACS 所能解决的问题 |
1.2 争取决策及资金上的支持 |
1.3 进行工作流的重设计 |
1.4 详细调研医院各部门的需求 |
2 实施方案 |
3 用户需求书的结构设计 |
4 用户需求书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具体提出 |
4.1 项目概况 |
4.2 厂商要求 |
4.3 系统性能 |
4.4 系统组件要求 |
4.5 系统功能要求 |
5 参考文献 |
第3部分 PACS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
1 PACS 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概念 |
1.1 评估的涵义 |
1.2 指标的概念、类型 |
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目的 |
3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3.1 科学性原则 |
3.2 可评价性原则 |
3.3 系统性原则 |
3.4 代表性原则 |
3.5 通用性原则 |
4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步骤 |
4.1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文献调研、实地调查 |
4.2 第二阶段:筛选指标,构建评估指标 |
4.3 第三阶段:组织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体系内涵、权重和标准 |
4.4 第四阶段:现场运用、反馈修正 |
5 应用 DELPHI 技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1 PACS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5.2 专家咨询的方法和程序 |
5.3 咨询程序 |
5.4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 |
6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1 方法 |
7 PACS 评估体系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应用 |
7.1 PACS 评估体系在长海医院的具体运用 |
7.2 结果 |
8 参考文献 |
第4部分 讨 论 |
1 PACS 实施的意义 |
1.1 PACS 是数字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 |
1.2 PACS 实施给医院带来的影响 |
2 PACS 实施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全面的实施计划 |
2.2 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
2.3 标准化程度不高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1 系统分析了PACS 实施的用户需求 |
3.2 从用户需求出发,确立了一套科学的PACS 评估指标体系 |
3.3 为大型的仪器、设备项目招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4 建议 |
4.1 提出合理的客户需求是成功实施PACS 的基础 |
4.2 客观科学的评价供应商的投标方案是成功实施PACS 的关键 |
5 参考文献 |
第5部分 总 结 |
1 主要结论 |
1.1 阐述了PACS 的实施策略及需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1.2 构建了PACS 评估指标体系 |
1.3 将评估体系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进行了具体运用 |
1.4 对PACS 在我国的运用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
2 存在不足 |
3 下步打算 |
综述 PACS 的发展及应用 |
一、PACS 的产生、发展 |
3. 相关领域新技术提高 |
3. 集成化、标准化的概念成为共识 |
二、PACS 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
2. 多媒体技术逐步引入 |
3. 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HIS 和PACS 完全融合 |
4. 采用最先进的存贮技术 |
5. 远程放射学中的PACS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加强七年制医学影像类专业PACS应用技术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PACS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其对相关人才的要求 |
(一) PACS技术的发展动态。 |
(二) PACS技术的应用动态。 |
(三) PACS技术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研究和实践的平台。 |
1.比较影像诊断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
2.计算机辅助诊断。 |
3.医学图像的后处理。 |
4.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成像质量自动分析。 |
(四) 人才是影响PACS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 |
二、拓宽七年制医学影像类专业的专业口径以适应PACS临床应用的需求 |
(一) 拓宽七年制医学影像类专业口径的必要性。 |
(二) 拓宽七年制医学影像类专业口径的基本方案。 |
(三) 拓宽七年制医学影像类专业口径的方案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1.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变化的形势是各种问题之首。 |
2.不能够很好地相互配合是可能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
3.解决好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 |
三、结束语 |
(9)适用于脾虚证数据采集的完全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中文摘要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文摘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回顾 |
电子病历的定义 |
国内电子病历的研究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第二章 电子病历的结构化数据录入 |
电子病历结构化的背景 |
电子病历结构化的意义 |
电子病历结构化方法 |
国内关于病案结构化的观点 |
结构化电子病历模板 |
“模板”名称的来源 |
现有病案模板的缺陷 |
对电子病历模板再思考 |
国内结构化电子病历产品 |
依思软件公司的病案编辑器 |
海泰公司的电子病历 |
中联公司的电子病历模块 |
安博维科技公司的电子病历编辑器 |
国外电子病历结构研究的进展 |
早期的结构化病案 |
结构化研究的新进展 |
电子病历的医学信息学术语标准 |
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
统一的中国医学语盲系统 |
中医药签本名词 |
第三章 适用于脾虚证数据采集系统完全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构建 |
研究目的 |
系统设计概要 |
系统棋块清单 |
数据库表列表 |
数据字典 |
开发环境 |
系统平台 |
编程工具 |
数据库 |
数据库连接 |
基础数据参考文档 |
系统模块的实现 |
病案最小数据元素管理 |
第二层病案模板与病案 |
病案的时间序列 |
病案定量对照审核 |
数据访问安全 |
职员管理 |
结语 |
未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背景研究系列 |
背景研究之一 脾虚证及中医证候研究的发展规模 |
背景研究之二 证候研究中量表与问卷的应用 |
背景研究之三 数据库技术在国内医药学应用 |
背景研究之四 中医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 |
附表 |
系统数据字典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表三 |
附表四 |
附表五 |
附表六 |
附表七 |
附图 |
系统用例图 |
E-R实体图 |
附图一 |
附图二 |
附图三 |
附图四 |
附图五 |
附图六 |
附图七 |
附图八 |
致谢 |
名词索引 |
四、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和计算机在影像学科的应用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D]. 陈昊.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 [2]全院性PACS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崔现成.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3]计算机三维重建可视化引导下准确置入下颈椎椎弓根钉的研究[D]. 何飞.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4]呼之欲出的“医学影像信息学”——从SCAR更名谈起[J]. 曹厚德. 中国医疗设备, 2009(03)
- [5]构建和谐学会 促进医学影像技术学发展[J]. 王骏. 医疗卫生装备, 2007(11)
- [6]PACS用户需求分析及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 汪斌.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 [7]小型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创建及评价[J]. 徐亮,龚建平,贝乾,沈均康,郭盛仁,范国华,钱铭辉,王忠元.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4)
- [8]加强七年制医学影像类专业PACS应用技术教学的研究[J]. 郭晋蜀,杨棉华,邱庆春.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01)
- [9]适用于脾虚证数据采集的完全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构建[D]. 李广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 [10]从PACS的发展看拓宽医学影像类专业口径的重要方向[J]. 郭晋蜀,卢娴. 西北医学教育,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