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的半合成头孢菌素中间体-GCLE(论文文献综述)
田莉莉[1](2020)在《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文中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生素耐药性全球评估中被列为高度优先类别病原。它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植入物相关的生物被膜感染。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致病性、感染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抗生素治疗一直是金葡菌感染的首选治疗策略,其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金葡菌感染的预后。70多年来,在治疗致命疾病方面,临床应用抗生素具有价格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致使已有抗生素临床疗效不断下降,大型制药公司逐渐退出新抗生素开发。因此,需要新策略来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例如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抗菌增效剂及新型疫苗的研发等策略。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估了10种新合成的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其对60株革兰氏阳性菌和60株革兰氏阴性菌的MIC,结果显示,其中两种化合物NAC-3和NAC-19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接着又进一步测定NAC-3和NAC-19对另外临床分离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0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次证明其对MRSA和MSSA表现较好的抑菌活性,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弱。前面已证实两种化合物对MRSA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为验证其在体内的保护活性,本研究进一步建立小鼠全身感染模型,评价其体内抗菌活性。结果显示NAC-19及NAC-3对MRSA菌株USA300及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1B2B、SA28引起的小鼠全身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NAC-19治疗效果显着优于NAC-3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头孢吡肟和拉氧头孢。基于上述试验结果,选择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价其抗MRSA作用。NAC-19是以头霉素C作为原料合成的甲氧头孢菌素类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头霉素C母核的存在,NAC-19对β-内酰胺酶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对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其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SSA)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MRSA)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有效抑菌浓度分别为0.5μg/m L和8μg/mL。之后,通过测定杀菌曲线、抗菌后效应,证明了NAC-19对MRSA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抗菌作用。我们进一步评估NAC-19的体内抗菌作用,分别建立了MRSA菌株引起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后肢股部感染模型和小鼠肺炎模型,结果显示NAC-19对于MRSA菌USA300引起的股部感染、小鼠肺炎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目前药物联合使用被认为是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病原菌毒力因子抑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可有效增强其体内抗菌作用,减少其用量。分选酶A(SrtA)是金葡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前期实验发现异牡荆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金葡菌SrtA介导的粘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评价了异牡荆苷与NAC-19联合在体内对金葡菌引发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能明显减轻金葡菌感染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减少肺部载菌量,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最后分析了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抗菌机制,结果表明异牡荆苷可与SrtA特异性结合,进而干预细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袭,发挥体内协同NAC-19抗菌作用。综上所述,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在体外和体内对MRSA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异牡荆苷作为SrtA抑制剂与NAC-19联合使用,减少了药物用量,并表现出较好的体内抗菌活性。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为MRSA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候选物,为缓解多重耐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邱杰[2](2018)在《三酶一步法制备7-氨基头孢烷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原始菌株NK703进行定点突变,筛选出具有对底物特异性高和高催化活性的α-酮己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AKA-7-ACA)酰化酶产生菌。对AKA-7-ACA酰化酶进行高水平表达、固定化及酶学研究,以获得一个具有高催化活性的AKA-7-ACA酰化酶制剂,结合D-氨基酸氧化酶(DAAO)和过氧化氢酶(CAT),三酶系统一步法催化头孢菌素C(CPC)生产7-ACA。高催化活力AKA-7-ACA酰化酶产生菌的获得,可能会对现行的7-ACA酶法工艺产生重大变革,使生产7-ACA变得更简单、经济与环保。方法:1.对野生假单胞菌来源的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GA)基因与酶蛋白质纯化、测序,酶3D结构建模,与BRENDA、PDB数据库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酶活性中心关键氨基酸,分析突变位点对酶催化活力的影响。2.以假单胞菌来源的GA核苷酸为模板,设计不同的上游引物,进行易错PCR介导的体外基因扩增,控制PCR反应体系条件,以获得最佳突变频率的基因多样性文库。在含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进行初筛,获得阳性克隆。3.对酶的发酵工艺和提取方式优化,酶蛋白分离纯化、酶分子固定化与稳定性研究。4.分别对单酶系统一步法、双酶系统一步法、三酶系统一步法催化CPC生产7-ACA进行研究,分析各酶法的得率及工艺的优缺点。结果:1.确定野生菌Pseudomonas species NK703酶活性中心氨基酸序列与基因序列特点。2.利用同源建模,确定突变位点分别为N21βM、N21βQ、P22βF、P22βN、P22βY、H23βF、H23βR、T69βL、T69βN、V70βF、V70βL、N244βM、N244βQ、K374βR、K374βE、S377βM和S377βY并进行定点突变获得相应菌株。其中由4株突变菌株V70βL、K374βR、S377βY和S377βM所产生的GA酶活力比原始菌株升高;由6株突变菌株V70βL、V70βF、K374βR、K374βE、S377βY和S377βM所产生的AKA-7-ACA酰化酶酶活力比原始菌株升高。以GL-7-ACA为底物测定Km时,发现4株突变菌株V70βL、V70βF、K374βE和S377βY的Km值比原始菌株NK703的Km值变小;以AKA-7-ACA为底物测定Km时,发现5株突变菌株V70βL、V70βF、K374βR、K374βE和S377βY的Km值比原始菌株NK703的Km值变小。3.使用3%(w/v)乳糖作为诱导剂,摇瓶诱导发酵重组菌NK703获得的GA和CAT活力达到最高,分别为2800.12 U/L和124.28 U/L,比使用IPTG诱导表达产生的最大酶活分别增加了2.9倍和1.3倍。通过流加补料策略,5 L发酵罐诱导发酵60 h,菌体含量达到最高为35.21 g/L,而诱导发酵72 h,重组菌的酶活力达到最高,GA为7099.85U/L和CAT为15776.20 U/L;与摇瓶发酵相比,菌体含量提高了4.3倍,GA酶活提高了5.3倍和CAT酶活提高了8.5倍。4.利用功能化氧化石墨烯为固定化载体,对固定化的工艺进行优化。在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下,固定化溶液体系的p H值为7和酶/载体比为15 mg/g,在35℃固定60 min,固定化率和酶活回收率分别为86%和52%。固定化GA热稳定性比游离酶的热稳定性提高1.7倍。游离和固定化GA的Km分别为1.07 m M和3.15 m M,Vmax分别为6.76μmol/min和5.61μmol/min。固定化酶Km的增加表明固定化GA的亲和力低于游离酶。5.对不同的酶系统一步法制备7-ACA进行研究,在同样条件下,单酶系统一步法、双酶系统一步法和三酶系统一步法制备7-ACA的得率分别为54.80%、80.50%和87.28%。三酶系统一步法制备的7-ACA得率最高。结论:1.获得正确的目标菌株NK703及定点突变的各突变菌株,6株突变菌株发生正突变。2.发酵罐高密度发酵表达NK703,经优化提取后的GA最高酶活达7099.85 U/L和CAT为15776.20 U/L,可用作酶法制备7-ACA。3.经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载体固定化GA,其固定化率和酶活回收率分别为86%和52%;Km为3.15 m M,亲和力低于游离酶。4.三酶系统一步法工艺制备7-ACA的得率最高。
张静,范继业,翟少华[3](2013)在《GCLE3-位亲核取代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改进现有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生产工艺,研究GCLE与吡啶、N-甲基四氢吡咯和三嗪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该反应过程进行了监测,并进一步研究了反应的溶剂效应。结果 GCLE碘取代物与吡啶、N-甲基四氢吡咯、三嗪环的反应为SN2历程。在不同溶剂中,GCLE碘取代物与与吡啶、N-甲基四氢吡咯、三嗪环反应的活性顺序为:丙酮>四氢呋喃>乙酸乙酯-DMF>二氯乙烷,二氯乙烷>丙酮>乙腈,乙腈>四氢呋喃。结论本研究结果对提高产品质量,指导第四代产品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伟[4](2012)在《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含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有关物质,建立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聚合物。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Thermo BDS色谱柱(4.6mm×250mm,5μm)为固定相,检测波长为272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5℃,以乙腈-0.01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至3.5)(13:87)为流动相测定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含量;以乙腈-0.01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用磷酸调pH至3.5)梯度洗脱,测定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有关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葡聚糖凝胶色谱柱(30cm)为固定相,检测波长254nm,流速为1.2mL·min-1,以0.1mol·L-1磷酸氢二钠-0.1mol·L-1磷酸二氢钠(61:39)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检测头孢尼西钠的聚合物。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本品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的专属性均较好,各未知杂质与已知杂质7-氨基头孢烷酸(7-ACA),5-巯基-1-1磺酸甲基四唑(3-TSA)以及主成分头孢尼西钠均分离良好,头孢尼西钠在1.25-12.5μg·mL-1(r=1)、0.05-0.8mg·mL-1(r=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含量测定精密度试验RSD=0.76%(n=6),重复性试验RSD=0.70%(n=6),准确度试验为(n=9)100.5%,溶液稳定性样品12小时内较稳定(RSD=0.34%);有关物质重复性试验RSD=1.12%(n=6),最小检测限为10ng,精密度试验及溶液稳定性试验实验表明,头孢尼西钠样品溶液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其已知杂质3-TSA有显着增长,因此需临用现配。在聚合物检测的色谱条件下,头孢尼西钠在0.010-0.20mg·mL-1(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对照溶液浓度与测得的峰面积比值F,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89%(n=6),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40%(n=6),最小检测限为0.15mg,供试品溶液的浓度与聚合物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符合要求(r=0.9995)。结论:含量、聚合物测定方法简便、快捷、准确、灵敏,有关物质方法简便,可最大限度检测出样品中的杂质,上述检测方法可有效控制本品的质量。
范继业[5](2011)在《GCLE3-位硫取代产物的合成及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以7-苯乙酰氨基-3-氯甲基头孢烷烯酸对甲氧基苄酯(简称GCLE)取代7-ACA,直接和三嗪环反应合成头孢曲松中间体7-苯乙酰氨基-3-三嗪环甲基头孢-4-羧酸对甲氧苄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反应过程进行监测。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确定反应为SN2历程,通过测定25℃、35℃下在不同溶剂中反应的速率常数,得出其亲核取代反应活性顺序为:乙腈>四氢呋喃。
郭晓强,甘亚,张信中,颜军,姚倩[6](2010)在《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以青霉素为原料经过化学方法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中间体包括7-ADCA、GCLE(GCLH)、3-羟基头孢烯、3-环外亚甲基头孢烷酸和丙二烯羧酸酯类氮杂环丁酮.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各中间体合成相关头孢菌素品种,以及由青霉素扩环制备头霉素和1-氧头孢菌素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目前该领域的发展状况提出了适合国情的由青霉素半合成头孢菌素一些思路和建议.
王岚,聂卉[7](2010)在《头孢菌素新型中间体制备及部分衍生物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综合说明头孢菌素发展历史,制备过程中出现一些新型母核中间体的制备方法,并对其部分衍生物临床使用方法加以讨论和总结,同时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杨开川,游莉,刘家健,李强[8](2009)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修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研发新型抗耐药菌药物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头孢菌素作为重要的抗生素药物,在筛选新抗生素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结构修饰成为创制新药的有效途径。本文简单介绍了头孢菌素类构效关系,并对头孢菌素分子结构中的C-2、C-3、C-7等部位的修饰改造以及相关母核来源进行了综述。
余红,余蔚蔚,侯仲轲[9](2009)在《头孢药物及中间体研发趋势及市场动态》文中提出系统阐述了头孢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研发趋势及市场动态。重点关注小头孢和第四代头孢中间体。建议发展头孢药物头孢克洛、头孢克肟和头孢唑兰等,头孢中间体7-苯乙酰胺基-3-氯甲基头孢烷酸对甲氧苄酯、7-氨基-3-氯-3-头孢烯-4-酸、7-氨基-3-乙烯基头孢烷酸及2-甲氧亚氨基-2-(2-氨基-4-噻唑基)-硫代乙酸苯并噻唑酯等。
肖丹,杨红,戎晓娟,张春然[10](2009)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CLE含量及有关物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CLE的含量及检查有关物质。方法ODS-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以乙腈:四氢呋喃:水(用1mol/L磷酸调pH3.5)(45:15:40,v/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1.0ml/min;柱温25℃。结果GCLE进样浓度在0.2537~1.0150m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日间精密度RSD=0.17%(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且重现性好,可作为GCLE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控制方法。
二、新型的半合成头孢菌素中间体-GCL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的半合成头孢菌素中间体-GCLE(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及抗金葡菌药物研究进展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 |
1.2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
第二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
2.1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
2.2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
2.3 头霉素研究进展 |
2.4 动物专用头孢菌素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3及NAC-19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及临床分离菌株的小鼠全身感染的治疗作用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的体外抗菌作用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后肢股部感染的治疗作用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联合异牡荆苷对金葡菌肺炎治疗作用及初步机制 |
6.1 材料 |
6.2 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三酶一步法制备7-氨基头孢烷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GA表达菌株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讨论 |
第二章 GA重组菌的发酵工艺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定点突变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酶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固定化GA制备及性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六章 一步法生产7-ACA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酶法合成 7-氨基头孢烷酸的工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GCLE3-位亲核取代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标准品的制备 |
2.2 动力学分析 |
2.2.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2.2.2 碘代物GIE反应级数的确定 |
2.2.3 吡啶反应级数的确定 |
2.3 吡啶与GCLE碘取代物在CH2Cl2中动力学行为 |
2.3.1 碘代物GIE反应级数的确定 |
2.3.2 吡啶反应级数的确定 |
2.4 吡啶与GCLE碘取代物在其他溶剂中的动力学行为 |
2.5 N-甲基四氢吡咯与GCLE碘取代物的动力学行为 |
2.6 三嗪环与GCLE的动力学行为 |
3 结论 |
(4)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含量测定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仪器与试药 |
1.1.2 色谱条件 |
1.1.3 溶液的制备 |
1.2 结果 |
1.2.1 方法学验证 |
1.2.2 样品含量测定 |
1.3 讨论 |
1.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1.3.2 流动相的选择 |
1.3.3 色谱柱的选择 |
1.3.4 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 |
二、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有关物质检测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仪器与试药 |
2.1.2 色谱条件 |
2.1.3 溶液的制备 |
2.2 结果 |
2.2.1 方法学验证 |
2.2.2 样品有关物质测定 |
2.3 讨论 |
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3.2 流动相的选择 |
2.3.3 色谱柱的选择 |
2.3.4 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 |
三、注射用头孢尼西钠聚合物检测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仪器与试药 |
3.1.2 色谱条件 |
3.1.3 溶液的制备 |
3.2 结果 |
3.2.1 方法学验证 |
3.2.2 样品聚合物测定 |
3.3 讨论 |
3.3.1 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 |
3.3.2 色谱柱长度的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GCLE3-位硫取代产物的合成及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三嗪环与GCLE在乙腈中的动力学行为 |
1.2.1 标准曲线的确定 |
1.2.2 反应级数的测定 |
1.2.3 反应活化能的确定 |
1.3 三嗪环与GCLE在四氢呋喃中的动力学行为 |
2 结论 |
(7)头孢菌素新型中间体制备及部分衍生物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头孢菌素发展历史 |
二、头孢菌素的制备 |
1.头孢菌素母核中间体的制备 |
2.其他母核类中间体 |
3.头孢菌素侧链制备方法 |
三、部分头孢菌素的临床应用 |
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展前景 |
(8)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修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头孢菌素构效关系 |
2 结构修饰 |
2.1 C-2位的修饰 |
2.2 C-3位的修饰 |
2.3 C-7 (R) 的修饰 |
2.4 C-7 (S) 的修饰 |
3 结构特殊的母核来源 |
3.1 7-苯乙酰氨基-3-氯甲基头孢烷酸对甲氧基苄酯 (GCLE) 、7-苯乙酰氨基-3-氯甲基头孢烷酸二苯 |
3.1.1 扩环后卤代法 |
3.1.2 扩环前卤代法 |
3.2 7-氨基-3-乙烯基头孢烷酸 (7-AVCA) |
3.3 7-氨基-3-氯头孢烷酸 (7-ACCA) |
3.4 7-氨基头孢烷酸 |
3.5 5位为碳的头孢菌素母核 |
3.6 氧头孢菌素母核 |
4 结语 |
(9)头孢药物及中间体研发趋势及市场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生素与头孢药物概况 |
2 头孢药物关键中间体 |
2.1 大头孢中间体[5, 6] |
(1) 7-氨基头孢烷酸 (7-ACA) [7] |
(2) 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DCA) [8, 9] |
(3) 7-苯乙酰胺基-3-氯甲基头孢烷酸对甲氧卞酯 (GCLE) [10] |
2.2 小头孢中间体 |
(1) 7-氨基-3-氯-3-头孢烯-4-酸 (7-ACCA) [11, 12] |
(2) 7-氨基-3-乙烯基头孢烷酸 (7-AVCA) |
(3) 7-氨基头孢烷酸 (7-ANCA) |
(4) 7-氨基-3-甲氧甲基头孢烷酸 (7-AMCA) |
(5) 7-氨基-3- (丙-1-烯基) -4-头孢烷酸 (7-APCA) [15] |
2.3 2-甲氧亚氨基-2- (2-氨基-4-噻唑基) -硫代乙酸苯并噻唑酯 (1) [16] |
3 头孢药物及中间体研发建议 |
3.1 头孢药物 |
(1) 头孢克洛 (Cefaclor) |
(2) 头孢克肟 (Cefixime) |
(3) 头孢唑兰 (Cefozopran) [17] |
3.2 中间体 |
4 头孢药物及中间体研发趋势 |
四、新型的半合成头孢菌素中间体-GCLE(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D]. 田莉莉. 吉林大学, 2020(01)
- [2]三酶一步法制备7-氨基头孢烷酸的研究[D]. 邱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GCLE3-位亲核取代反应研究[J]. 张静,范继业,翟少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02)
- [4]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分析方法研究[D]. 王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5]GCLE3-位硫取代产物的合成及反应动力学研究[J]. 范继业. 河北化工, 2011(11)
- [6]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研究进展[J]. 郭晓强,甘亚,张信中,颜军,姚倩.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7]头孢菌素新型中间体制备及部分衍生物临床应用[J]. 王岚,聂卉. 中州大学学报, 2010(01)
- [8]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修饰的研究[J]. 杨开川,游莉,刘家健,李强.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9(04)
- [9]头孢药物及中间体研发趋势及市场动态[J]. 余红,余蔚蔚,侯仲轲.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9(03)
- [10]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CLE含量及有关物质[J]. 肖丹,杨红,戎晓娟,张春然.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