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市房地产联合开发总公司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兰树梅[1](2021)在《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比较与演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
张旭文[2](2021)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文中认为当前我国进入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在诉求缩小城乡、阶层差距,诉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制度是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兜底”制度。而城市弱势阶层又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主体“农民工”为主,为此,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以保障性住房制度为问题的“纽结”,关联到城乡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双向互动问题,从而跳出了城市谈城市保障房、跳出了保障房制度本身谈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可以使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以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生和变革的逻辑,并得出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情况下,我国以“政府引导市场”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路径依赖,使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有效性不足,为此,启用“市场引导政府”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达到有效供给目标的交易成本,增强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率。在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理论与方法、以及回顾已有的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见第1章、第2章),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历史与制度变迁逻辑(见第3章)。通过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形成和改革的历程,得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逻辑: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体制的形成,是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而发生和发展,它遵循着与我国住房市场化、商品化改革的互动逻辑。通过我国住房改革和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政策的路径选择及其成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基本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利用不完全的市场,发挥强有力的经济介入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即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实施过程,由此,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基本上可定位为“政府引导市场”模式。第二,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制度原因(见第4章)。在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文献梳理和现实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内容涵盖量的标准、质的标准以及社会公平目标的价值标准。以此评价内容为评价标准,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性”是充分还是不足,找出与供给“有效性充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分析保障性住房存在供需不平衡,供给的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原因,并以制度设计为手段,旨在打破过度通过行政权力配置保障性住房的旧制度路径依赖,形成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以顺应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破解所需,以及改变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追求高速度忽略内涵式发展之弊端。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实证研究(见第5章)。通过模型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及与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问题,实证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原有的政府引导市场模式已经造成了一定保障房效率不高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重新引导保障房的保障职能。第四,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变革的个案分析(见第6章)。通过分析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和丰城模式三个典型案例,及其模式产生的制度逻辑,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可资为借鉴的经验。三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破解了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制度运行交易成本增大,而导致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甚至无效率供应的尴尬局面,其通过制度变更形成现有模式的内在的动力,是相关主体对于超额剩余,即“租”的寻求以及对于制度运行过程中交易成本减低需求的行为反应。第五,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关键制约因素与“市场引导政府模式”路径转向(见第7章第8章)。在前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不足及制度原因的现实问题梳理基础上,提炼出导致供给有效性不足的核心制度因素,结合前述案例经验,论证了“政府引导市场”的改革模式要发挥较好的效率,其前提是政府掌握的信息存在非滞后性,而现实中政府的决策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反应能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受惠主体的甄别、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结构(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特租房等)和布局、投资结构和方式等,均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与更充分、更有效供给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通过制度的安排,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率,打破行政权力主导保障性住房建设而发生偏差的体制机制之弊,充分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供求,从而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模式的路径依赖,向“市场主导政府”的新的改革路径转型。在明确了市场引导政府的大的改革方向后,本研究对于与市场导向相关联的产权问题、大数据赋能问题、交易的信用问题等,以制度经变迁的内在机理为分析框架,作了较深入剖析和制度设计的探索。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融通,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甚至出现局部无效供给现象;第二,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及改革的历史逻辑在于政府引导市场。第四,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应该是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保障性住房相关主体交易成本的节约行为选择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为此,提出的制度建议是:契合新时代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改革的主导价值应该是激发相关主体的内生力量主导制度变迁。为此,未来改革的总方向应该是市场引导政府,即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供给主体,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激励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为此要在产权改革、法制环境建设、大数据赋能等方面,为市场机制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有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系统地通过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第一次从供给“有效性”的问题出发,系统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逻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体现在: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性总结——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的四重悖论问题的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诉求下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引导政府”路径转向;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成本降低,从而使保障性住房回归“可负担性”本来定位,等等。
李怀国[3](2021)在《中小房地产企业内部机制优化改革探究——以杭州房地产联合开发总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国资国企改革提出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22个配套文件,为国资国企转型改革提供"四梁八柱"的总框架设计。2019年启动上海、深圳、沈阳的国企改革试点工作,标志着国企改革从中央到地方,逐步进入落地实施阶段。2020年,国家又进一步批复杭州、青岛、武汉、西安作为试点城市,探索国企改革进一步落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4](2021)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杭政办函[2021]18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以下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省、市重点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折不扣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王明锁[5](2020)在《中国民商法典编纂中对债的制度的重认回归与聚合完善——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债(承)权编”草案建议稿(黄河版)》》文中研究说明民商法典是市场经济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法律。中国民法典编纂实属民商法典之编纂。民商法典通则为其道,人身权、物产权、知产权、债承权与继承权为其象,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之五行学说相对应。债乃民商主体间法律之锁链,属金肺之象,呼吸交替、纳新吐故,相互移转承接者也。债本统一之制,将其任意砍分,实属对债的真情本性之背离,对法治诚信文明之毁损。编纂中国民商法典,当对数千年科学传统债之本真予重认,使其回归聚合并完善张扬。债的基本核心制度为债的产生与履行。对债不履行者,当重其责任,严其后果。担保乃债之附随辅助之制,当与主相从。本文依持理论实践结合、法治德治结合、守正创新结合、科学民主结合,以及天人合一、民商合一、知行合一之理念,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草案建议稿(黄河版)》的"通则编"226条、"人身权编"247条、"物权编"398条、"知识产权编"195条之后,毅力于债,完成"债转承接"漫卷,为667条,加上前面四编,共计1733条。就整个民商法典言,尚剩继承独编。若沿改上编结语,可谓是:通人物智峰嶂过,债岭磅礴征进难。知行百里九十半,长城望雁赏枫花。
李晓宁[6](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朱厢炜[7](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何宇[8](2020)在《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获奖作品谱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ad)的获奖谱系的研究入手,通过对2001年——2019年gad所有获奖作品的总体分类整理和研究,总结分析获奖谱系折射出的gad的公司机制活力以及创作特点。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从粗放逐步发展到成熟,建筑设计行业内的竞争也日趋复杂和激烈,建筑设计机构未来发展普遍遇到挑战的大环境下,希望通过对gad逆势而上,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为一些遇到发瓶颈的建筑设计机构提供参考,促进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文章将gad的获奖作品,获奖作品,获奖人物情况的进行了详细整理和罗列,探究获奖背后gad二十余年的创作心路历程;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市场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对于建筑设计机构带来很大的挑战,面对遇到挑战时,gad是如何通过调整完善自身的组织机制来激发出新的企业竞争力和设计创新点,从而化挑战为机遇的经验;以及在企业的发展扩张过程中,gad如何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控机制,确保每件设计作品的高品质,从而将gad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建筑设计机构的方式方法。总结提炼gad二十余年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中国建筑设计机构成功转型的借鉴价值。
朱一敏[9](2020)在《目标成本法在房地产项目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紫云府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在国内外成本管理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金辉集团杭州公司紫云府项目为例对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对紫云府项目在前期策划、设计、实施过程各个阶段目标成本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梳理,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论述及提供解决方法。目标成本管理法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过程成本管理中已经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以往的传统核算型的成本管理,自下而上累积汇总成本数据,属于事后控制,往往在施工图阶段才能得出项目总成本,项目可能的盈亏情况,企业很难把控。目标成本管理法的优点是先梳理项目的整体经营目标,再自上而下的分解,做到用多少钱干多少事,对单独项目来说便于总成本的控制。其次,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多项目运作时,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目标成本法管理不仅是成本部门单部门管理,还是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成本管理,划分责任明确。目标成本管理法是战略成本管理与全方位成本管理的综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法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要体现出更大的价值,需要将成本制度尽量细化并与绩效考核挂钩,使各部门人员均清楚自己的成本管理目标。其次,明确管理责任,方便各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使用绩效考核手段来提升全员目标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整个项目的成本管理。构建成本数据库体系,将平时累积形成的宝贵经验形成丰富的数据库,为成本策划提供依据,为成本控制提供支撑,促使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也应该进行信息化改革,引入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大量的成本数据。加速成本信息库数据的累积和成本数据的处理能力,使企业提速增效。
张依冉[10](2020)在《特大城市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机制研究 ——以南京为例》文中提出大规模高速铁路的建设为我国长期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空间扩张带来了新的“出口”,高铁站点地区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门户”,大量高铁新城新区应运而生。而过度的开发热情背后必定也隐藏危机——站点选址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建设时机与城市跨越发展门槛不匹配等现象频发。诚然,站点地区建设“无序化”现象暴露的是城市政府对高铁效应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不足,但是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中的多元主体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站点地区的发展自然困难重重。因此,对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机制做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选择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城市政体理论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工具,根据高铁建设的特点,在传统政体理论政府-市场-社会分析中,创新性地强化了铁路部门这一特殊主体,探讨地方政府、铁路主体、市场主体与社会公众在高铁站点地区发展中的博弈关系与权益架构,从外部环境和内生逻辑两方面着手,剖析站点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机制。绪论部分主要是在高铁站点地区发展背景的基础之上,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相关研究的综述,据此提出本研究的框架内容。第二章是基于城市政体理论,构建高铁站点地区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城市政体理论的起源、理论体系与发展应用进行概述,对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主体识别,并提出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总体模型,将站点地区的发展机制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两部分,二者相互嵌套,共同作用于地区发展。第三章是外部环境分析,即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对高铁站点地区发展背景的总体解读。认为在政治经济方面,南站地区所在的南京市治理碎片化现象严重,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对规模的扩张保留强烈诉求。在高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高铁逐步向网络化发展,对于站点地区建设,东部地区的新区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对于特大城市而言,高铁站点常常被规划为新兴的城市副中心与城市门户。南站作为特大城市的高铁站在此外部环境作用下,各主体表现出各自的行为特征从而影响南站地区建设的总体发展。第四章探讨高铁站点地区发展的内生逻辑。通过对南站地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将该地区政体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基于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型政体阶段与基于高铁站点地区建设的发展型政体阶段,并总结出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权益架构与内在机制。第五章是对高铁站点地区空间效应的总结与反思。在这样的空间治理路径下,南站地区由于前期空间预留充分,发展动力强劲,保持着快速的均衡发展。但是消极效应在于产业能级不高,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不协调。在对空间效应总结的基础上,思考站点地区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铁路主体与地方政府之间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地方政府内部决策与治理体系的碎片化、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利益的难以合谋以及社会主体的力量薄弱。第六章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对本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正文共约48000字,图表66幅。
二、杭州市房地产联合开发总公司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市房地产联合开发总公司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核心观点、理论支点及分析框架 |
1.3.1 核心观点 |
1.3.2 理论支点与分析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 |
2.1.2 有效供给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
2.2 理论观点回顾与研究的新视角切入 |
2.2.1 保障房相关理论观点回顾 |
2.2.2 研究的新视角切入: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
2.2.3 制度及其变迁与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的关联性 |
2.3 为什么要诉求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
2.3.1 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政策诉求的背景与意义 |
2.3.2 推动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变迁解释 |
第3章 历史回顾:我国保障性住房“政府引导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 |
3.1 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变迁: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历史背景 |
3.1.1 政府包办的福利分房制度时期(1949~1978) |
3.1.2 住房商品化改革试点与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8) |
3.1.3 全面市场化启动与商品房市场初步发展阶段(1998~2003) |
3.1.4 受土地财政影响房地产非理性迅猛发展阶段(2004~2018) |
3.2 我国保障房与住房改革的互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 |
3.2.1 住房商品化试点与推进中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探索阶段(1978~1998) |
3.2.2 保障房体系伴随住房商品化全面实施而初步确立阶段(1998~2001) |
3.2.3 保障性安居工程随土地财政凸显而逐渐萎缩阶段(2002~2006) |
3.2.4 保障房体系重新确立并逐步完善阶段(2007~至今) |
3.3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模式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解释 |
3.3.1 政府引导市场: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局 |
3.3.2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历史逻辑 |
3.4 制度变迁解释:交易费用逻辑下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 |
第4章 现实反思: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考察 |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现状与制度因素 |
4.1.1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现状剖释 |
4.1.2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因素探究 |
4.2 重建设轻后续管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偏差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
4.2.1 厚此薄彼: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后续管理的不平衡发展 |
4.2.2 问题的原因:认识偏差与制度障碍 |
4.2.3 问题的解释:交易成本影响决策与制度生成逻辑 |
4.3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悖论 |
4.3.1 “可负担性”成本控制与保障房制度可持续要求的悖论 |
4.3.2 产权“完整性”流转要求与产权“约束性”工具的悖论 |
4.3.3 获得住房保障资格与导致更高生活工作成本的悖论 |
4.3.4 人口结构性流动与各地省、市、区“计划供给”的悖论 |
4.4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不足与城乡土地供给结构性矛盾 |
4.4.1 农村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不畅 |
4.4.2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本问题与城乡土地供需结构性矛盾 |
4.5 旧模式与新要求:当前“政府引导市场”困境与制度变迁诉求 |
4.5.1 政府引导市场的管理困境 |
4.5.2 双向互动与动态变迁:保障房制度变革诉求 |
第5章 实证分析:供给有效性不足折射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契合度欠缺 |
5.1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宏观考察的实证检验 |
5.1.1 研究设计 |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2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微观考察的实证分析 |
5.3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
5.4 基于制度变迁的结果分析 |
第6章 个案分析: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制度突围典型模式 |
6.1 重庆“破除四重壁垒”模式 |
6.1.1 优惠政策突破人口流动壁垒 |
6.1.2 突破土地属性壁垒 |
6.1.3 突破住房品质差异壁垒 |
6.1.4 信息化平台突破后期管理壁垒 |
6.2 上海共有产权房模式 |
6.2.1 共有产权房制度及其目的 |
6.2.2 上海共有产权模式产生的背景 |
6.2.3 上海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运行机制 |
6.3 江西省丰城市企业化经营模式 |
6.3.1 江西省丰城市保障性住房企业化运作模式背景 |
6.3.2 丰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企业化运作及其意义 |
6.4 上述个案的制度变迁逻辑:“租”与“交易费用”引致制度变迁 |
第7章 “内生”与“外生”: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约因素两大关键点 |
7.1 外生制约因素:影响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环境条件 |
7.1.1 制度环境缺陷: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法制困惑 |
7.1.2 信息工具赋能不足:保障房制度运行交易成本降低的瓶颈 |
7.2 内生制约因素:产权、信用缺陷限制交易的发生和发展 |
7.2.1 产权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核心制约因素 |
7.2.2 重要制约因素:信用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各主体间金融需求矛盾 |
第8章 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设计 |
8.1 从“政府引导市场”到“市场引导政府”: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改革的总路向 |
8.1.1 “市场引导政府”内涵与意义 |
8.1.2 “市场引导政府”制度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
8.1.3 市场引导政府新模式视角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逻辑 |
8.2 完善法律与契约制度,营造保障房制度运行环境 |
8.2.1 完善法律制度 |
8.2.2 完善契约制度 |
8.3 土地产权改革“破局”矛盾: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帕累托改进 |
8.3.1 以法制硬核强化集体主体性地位,形成政府与集体地权的制衡机制 |
8.3.2 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优化适应保障房市场的土地产权结构 |
8.3.3 实行土地指标交易,打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地理空间局限性 |
8.4 政府与市场互动:破解悖论以增强保障房供给的“有效性” |
8.4.1 制度创新破解“重建设轻管理”的偏差:交易成本的分析 |
8.4.2 对接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 |
8.4.3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把握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 |
8.4.4 产权与保障模式优化:形成“约束性”与“流转性”对立统一机制 |
8.4.5 复合产权结构:破解保障性住房信用不足与融资难之间矛盾 |
8.5 网络与大数据工具赋能:精准识别破解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问题 |
8.5.1 落后于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呼唤数字技术革命 |
8.5.2 多元数据平台建设措施,降低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 |
8.5.3 降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运行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设想 |
8.6 本章总结: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互动及其变迁的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小房地产企业内部机制优化改革探究——以杭州房地产联合开发总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联合房产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 |
公司资产规模小,且受同股同权问题影响,新项目投资受制约 |
法人治理的程序操作不规范,董事会未有效发挥管理决策作用 |
投资决策流程过长,管理授权不充分,影响到业务的有效开展 |
公司选人权、用人权不够充分,选人用人机制不够灵活 |
薪酬激励制度与市场脱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 |
联合房产市场化改革措施 |
明确联合房产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
两步走发展顺利完成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期 |
按照股份制公司的标准要求完成公司的翻牌改革 |
完善公司选人用人机制 |
薪酬激励制度的改革 |
结束语 |
(4)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 |
一、省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涉杭任务责任分解 |
二、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涉杭任务责任分解 |
三、市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 |
四、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责任分解 |
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
一、省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涉杭任务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
二、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涉杭任务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
三、市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
四、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
(6)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结构 |
五、资料的来源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
一、近郊农村 |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
小结 |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
小结 |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
一、舞队之中 |
二、舞场之外 |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
小结 |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
第三节 书画协会 |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
二、以书画结友 |
第四节 围圈踢毽 |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
二、结伴踢毽 |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
二、手绘方庄地图 |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
一、掌上四合院 |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
小结 |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
二、网络互动 |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
四、画中“方庄”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8)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获奖作品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图 |
2 gad概况 |
2.1 企业发展沿革 |
2.1.1 企业成立背景 |
2.1.2 重要发展节点 |
2.2 企业组织建构 |
2.2.1 企业概况 |
2.2.2 组织结构形式 |
2.2.3 组织结构特点 |
2.3 企业价值观 |
2.4 gad的发展环境分析 |
2.4.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内建筑设计市场 |
2.4.2 gad与同业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 |
3 gad作品获奖谱系 |
3.1 获奖总谱 |
3.2 获奖奖项 |
3.3 获奖作品 |
3.3.1 公寓类项目简介 |
3.3.2 别墅类获奖作品简介 |
3.3.3 商业办公类获奖项目 |
3.3.4 酒店类获奖项目 |
3.3.5 教育文类 |
3.4 获奖人物 |
4 由获奖谱系折射的gad公司机制活力 |
4.1 第一阶段:积累(1997——2008) |
4.2 第二阶段发展(2009——2014) |
4.3 第三阶段革新(2015——至今) |
5 从三个阶段看gad创作的特点 |
5.1 坚守对作品高品质的追求 |
5.1.1 从公司到设计师都拥有良好的心态 |
5.1.2 针对内部运作而设立的合伙人负责制及项目内部评审制 |
5.1.3 设计产品外部运作中采用全程服务机制 |
5.2 平衡和甲方的合作关系 |
5.3 对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
6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作者简历 |
(9)目标成本法在房地产项目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紫云府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房地产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法相关概念及基础 |
2.1 房地产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
2.1.1 成本的含义 |
2.1.2 房地产项目成本组成 |
2.1.3 房地产成本管理的含义 |
2.1.4 房地产成本管理的内容 |
2.2 房地产目标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
2.2.1 房地产目标成本管理的涵义 |
2.2.2 房地产目标成本管理的意义 |
2.2.3 房地产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 |
2.3 房地产项目开发全过程各个阶段介绍 |
2.4 房地产项目各个阶段目标成本管理 |
2.4.1 决策阶段的目标成本管理 |
2.4.2 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管理 |
2.4.3 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 |
第三章 金辉集团杭州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1 金辉集团简介 |
3.1.1 金辉集团概况 |
3.1.2 金辉集团杭州公司概况 |
3.2 金辉杭州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2.1 金辉集团成本管理概况 |
3.2.2 杭州公司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
3.3 金辉杭州公司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成本制度未落地执行 |
3.3.2 签证变更未及时处理 |
3.3.3 目标成本估算不够精准 |
3.3.4 信息化建设薄弱 |
第四章 目标成本法在紫云府项目全过程中的应用 |
4.1 紫云府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
4.2 紫云府项目策划阶段的目标成本管理 |
4.2.1 项目目标成本编制 |
4.2.2 项目目标成本解构 |
4.3 紫云府项目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管理 |
4.3.1 项目设计费用成本管理 |
4.3.2 方案设计成本管理 |
4.3.3 限额设计 |
4.3.4 成本优化 |
4.3.5 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确定 |
4.4 紫云府项目实施阶段的目标成本管理 |
4.4.1 合约规划体系建设 |
4.4.2 招标阶段目标成本管理及制度优化 |
4.4.3 动态成本管控 |
4.5 项目后期成本管控 |
4.5.1 结算阶段目标成本管理 |
4.5.2 竣工结算后评估会 |
第五章 目标成本法在项目应用的推进措施和实施效果 |
5.1 目标成本库搭建 |
5.2 建筑及结构设计标准化 |
5.3 细化成本制度及绩效考核 |
5.4 信息化建设完善 |
5.5 目标成本法应用的项目成本管理实施效果 |
5.5.1 目标成本有效被控制 |
5.5.2 签证变更率及结转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特大城市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机制研究 ——以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铁建设与快速城镇化相契合带来的新一轮城市空间扩张 |
1.1.2 高铁新城新区建设热潮中的“无序化”及其转型发展的迫切性 |
1.1.3 创新开发机制是高铁站点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基本概念界定与辨析 |
1.3.2 高速铁路站点地区空间效应研究 |
1.3.3 高速铁路站点地区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
1.3.4 研究综述小结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城市政体理论的高铁站点地区发展理论框架 |
2.1 城市政体理论概述 |
2.1.1 城市政体理论的起源 |
2.1.2 城市政体理论基本理论体系 |
2.1.3 城市政体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2.2 基于城市政体理论的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分析框架 |
2.2.1 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主体识别 |
2.2.2 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总体模型构建 |
2.2.3 特大城市站点地区开发建设机制的理论模型分异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南京南站地区发展背景解读 |
3.1 高铁建设环境:特大城市高铁站点地区建设的总体特征 |
3.1.1 站点快速向全面网络化发展 |
3.1.2 东部站点地区新区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地区 |
3.1.3 特大城市的站点地区:新兴的城市副中心、城市门户 |
3.2 城市发展环境:南京南站地区开发建设的总体政经环境 |
3.2.1 治理碎片化现象严重,平台众多 |
3.2.2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对城市规模扩张仍保留强烈诉求 |
3.3 南京南站概况 |
3.3.1 南京南站简介 |
3.3.2 南站地区规划情况 |
3.4 南站地区开发建设阶段划分 |
3.4.1 以高铁项目建设为核心的准备期 |
3.4.2 高铁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启动期 |
3.4.3 以站点周边地区开发为核心的快速发展期 |
第四章 内部逻辑推演:南京南站地区开发建设机制实证 |
4.1 南站地区开发建设中的政体演变 |
4.1.1 阶段一:基于高速铁路开发建设的发展型政体 |
4.1.2 阶段二:基于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的发展型政体 |
4.2 高铁地区开发建设中的各主体权益架构分析 |
4.2.1 铁路主体主要权益分析 |
4.2.2 地方政府主要权益分析 |
4.2.3 市场主体主要权益分析 |
4.2.4 社会主体主要权益分析 |
4.3 高铁地区开发建设机制分析 |
第五章 南京南站地区空间效应的总结与反思 |
5.1 “高铁站点地区发展型政体”下南站地区空间效应 |
5.1.1 积极效应一:空间预留充分,为南站地区提供良好发展条件 |
5.1.2 积极效应二:用地发展快速均衡,城市空间形象提升 |
5.1.3 负面效应一:产业能级不高,未达到产业发展目标要求 |
5.1.4 负面效应二: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不协调 |
5.2 对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思考 |
5.2.1 铁路主体: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 |
5.2.2 地方政府:盲目的城市空间扩张与治理碎片化问题 |
5.2.3 市场主体:逐利性本质与行为的不规范性 |
5.2.4 社会主体:力量薄弱、参与方式单一、制度化程度低 |
5.3 对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合理建议 |
5.3.1 决策体系的规范化与收益分配机制的合理化 |
5.3.2 科学决策与整体性治理 |
5.3.3 促进社会资本的良性参与 |
5.3.4 建立社会力量对公共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2.1 对政体分析的主体进行合理分化与深化 |
6.2.2 对高铁站点地区的显性问题进行机制层面的思考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一 南部新城购房意愿调查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杭州市房地产联合开发总公司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比较与演化规律研究[D]. 兰树梅. 浙江大学, 2021
- [2]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D]. 张旭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小房地产企业内部机制优化改革探究——以杭州房地产联合开发总公司为例[J]. 李怀国. 中国中小企业, 2021(06)
- [4]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通知[J].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5]中国民商法典编纂中对债的制度的重认回归与聚合完善——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债(承)权编”草案建议稿(黄河版)》[J]. 王明锁. 私法, 2020(02)
- [6]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7]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获奖作品谱系研究[D]. 何宇. 浙江大学, 2020(01)
- [9]目标成本法在房地产项目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紫云府项目为例[D]. 朱一敏.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特大城市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机制研究 ——以南京为例[D]. 张依冉. 南京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