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女大学生对持久跑课的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女大学生对持久跑课的兴趣

一、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女生上耐久跑课的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奎[1](2021)在《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深入了解我国初中学生耐力素质现状以及对影响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初中生耐力教学枯燥以及学生耐力练习兴趣不高的现实情况,因此本研究引入内容变换训练法变换练习内容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负荷指标进行实验探索研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随机抽取初一年级两个班级A班和B班共计6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形态(BMI)、身体机能(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耐力素质(女800米/男1000米、400米)、力量素质(平板支撑、立定跳远)和体育学习兴趣指标进行测试。耐力教学实验时间为12个教学周,共计36次课,每次课的实验时间为25分左右。其中A班(对照班)进行以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为主要练习方法的耐力教学,B班(实验班)进行以“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结合应用为主要练习方法的耐力教学。实验后对两班学生各项指标再次进行测试,并对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1.通过12周运用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以及立定跳远成绩的显着性均高于实验前。而在兴趣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12周运用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结合内容变换训练法的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体育学习兴趣的显着性均高于实验前。3.通过12周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以及立定跳远成绩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实验班在体育学习兴趣上显着性高于对照班。研究结论:1.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与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均可在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的同时提高力量素质。2.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与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在改善身体形态、增强身体机能的效果上相同。3.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应用可提高初中生对耐力练习的兴趣。

刘伟泉[2](2021)在《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速度素质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基础。初中生阶段是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阶段,抓住素质敏感期着重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软梯训练引用到初三女生体育课堂中,目的是帮助提高她们的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为学校体育增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为一线教师制定合理的初中软梯练习方案提供可参考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将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完成最终实验以及论文的撰写,以礼乐中学初三年级女生作为实验对象,选择人数均等,身体无明显差异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根据专家访谈遴选的测试指标从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方面对两组女生均展开速度素质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情态表现访谈及观察,探究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的速度素质的影响效果,为软梯训练提供实践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初三女生进行12周的实验,实验后实验组反应速度指标成绩高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实验组反应速度的测试指标成绩据统计分析显示达到显着差异,但发现对照组成绩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反应速度的效果较优于对照组。2、对初三女生进行12周的实验,实验后实验组的动作速度指标成绩表现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根据统计学分析,在实验前后实验组的动作速度这两个指标成绩存在极显着差异。而对照组两项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软梯组合训练比对照组传统速度训练对初三女生动作速度训练效果更为明显。3、对初三女生进行12周实验,实验后实验组的位移速度成绩表现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分析,在实验前后实验组的位移速度的两个指标成绩均存在显着差异,而对照组两项指标均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位移速度训练效果明显。4、通过对学生教学中进行交谈和观察,学生对软梯组合训练的兴趣和专注程度更优于对照组的传统训练。

吴珊[3](2020)在《少儿趣味田径对78岁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田径运动有利于儿童力量、灵敏、柔韧、速度的全面发展。但由于传统田径教学对动作要求高,教材陈旧,看重运动成绩,单一枯燥,让孩子们厌倦,心生畏惧。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田联设计出了专门针对7-12岁青少年儿童的趣味田径,课程计划独特,不受场地限制,极具趣味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本研究探讨少儿趣味田径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为今后少儿趣味田径教学推广做出贡献。本实验在南京市秦淮区火瓦巷小学进行,实验对象为二年级1班和二年级3班两个人数相同的自然班。少儿趣味田径教学8周,通过对实验变量控制,比对实验前后数据。分析得出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明显。实验结果表明: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高、体重数据的平均值都有所增高。实验组P<0.05,具有显着差异;对照组身高具有显着差异,体重p>0.05,不具有显着差异。属于正常的生长发育。2.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前后,实验组50米成绩提高,P<0.01,达到了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表明,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可以提高学生50米的水平。3.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全身协调能力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对他们的跳绳是很有帮助的。实验组前后数据达到了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灵敏性,提高跳绳水平。4.实验组同学实验后坐位体前屈水平提高,均值提高了0.26厘米,P<0.05。少儿趣味田径对学生柔韧性提高帮助很大,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孩子们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提高显着。5.实验组实验前后投掷成绩明显比对照组提高的多,平均投掷远度高出0.54米,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比实验前提高0.23米,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少儿趣味田径对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生投沙包的成绩明显提高。针对实验结果的深度剖析,提出建议:1.少儿趣味田径独特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利于良好体育意识的形成,利于儿童身体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可以推广。2.少儿趣味田径的障碍跑,跨栏跑,一级方程式跑项目,提高了课堂练习密度,与实验前比较孩子们瞬间爆发力,反应速度加快,50米快速跑成绩提高,在小学阶段可以多采用这种教学。3.少儿趣味田径的钻地道,以专门发展柔韧性的练习,集体练习为主,孩子们柔韧性得到提高,坐位体前屈数值增加。可以采取这种针对性练习柔韧性。4.少儿趣味的十字跳,绳梯等运动,实验后孩子们灵敏性得到良好发展,灵敏、反应均提高。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提高。在小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借鉴。5.少儿趣味的少儿投掷,跪姿投准等结合团体趣味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运用这样的教学不仅利于成绩的提升,也利于团结精神的形成。建议在小学中推广少儿趣味田径。

陈伟豪[4](2020)在《初中学生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广泛使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转变,微课、翻转课堂应运而生。评价标准的统一有助提高微课的质量规范,现在关于体育微课评价标准往往是根据其他学科的通用标准直接应用,对于体育微课的专用评价标准比较少,对于从学生层面进行微课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就更加缺乏。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专家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指标进行简单的加权处理。但这种方法下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容易受到个人知识经验、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影响,不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出微课质量。在一线体育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不喜欢看优质微课”现象,原因在于现在的评价方法仅从专家层面出发,忽略了学生对体育微课的主观需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微课的学习,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层面的视角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统计测量学中的可靠性问题,真正落实评价标准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本研究通过建立初中学生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和评价标准,从学生视角下构建出评价体系模型,为今后教师的体育微课设计开发、体育微课评价上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课例为研究对象,以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初中学段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初中学生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体育微课课例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诊断,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效度。该指标体系共有五个一级指标:选题设计、艺术设计、内容设计、学习效果、作品规范。每个一级指标由多个二级指标组成,共十七个二级指标。这为初中体育微课评价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提供了保证。(2)本研究编制的初中学生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对同一课例的内容,不会出现性别特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实用的初中体育微课测量工具在评比中使用,为日后初中体育微课评价客观性(可靠性)提供了保证。(3)艺术设计维度在初中体育微课评价体系上起到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微课的视、听觉主观感受和信息获得的传递效果比较重视。通过优美的动画、节奏明快的背景音乐、动作画面的配音、简洁的界面、运动技术的特效等多个方法的处理,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微课学习的主动性。(4)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最好和最差的课例评价结果一致性好,中等水平的课例评价结果一致性差。这不是说明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结果相矛盾,而正好说明在评价中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这为准确分析不同评价者的评价结果提供了新视角。

刘绍华[5](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体适能作为一个新概念,因能准确全面地评价个体机能水平及身体状况逐渐被人们关注。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为青少年寻求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体质训练方法刻不容缓。本文试图在初中体育课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其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中身体成分指标、心肺耐力指标、柔韧性指标、肌力及肌耐力指标的影响。对核心力量训练效果进行评定,为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和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影响为研究对象。从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初二年级中选取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46人(男生24人,女生22人),对照班46人(男生24人,女生22人)。实验前对两个班级学生健康体适能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保实验前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无显着性差异。通过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如下:1、身体成分:实验前后实验班男、女生身高、体重、BMI指数、上臂部皮褶厚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腹部皮褶厚度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成分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仅对学生腹部皮褶厚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心肺耐力:对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和肺活量指标,实验前后实验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心肺耐力略优于对照班,但实验后两个班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3、肌力及肌耐力:实验前后实验班男生引体向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立定跳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班实验前后除女生立定跳远指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他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肌力及肌耐力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柔韧素质:实验前后实验班男、女生坐位体前屈具有显着性提高(P<0.05);对照班男、女生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如下:1、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改善初中生身体成分效果不明显,仅对腹部皮褶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2、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升初中生心肺耐力与常规力量实力相当,对于提升初中生心肺耐力,需要与有氧专项训练相结合。3、核心力量训练对于初中生肌力及肌耐力的提升具有显着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生身体活动能力。因其训练内容形式多样,能有效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4、核心力量训练对于初中男、女生柔韧性具有良好促进效果,可在一定程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邓爱元[6](2020)在《高中体能模块的教学设计与优化研究 ——基于WSR系统方法论》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功勋卓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学校都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使适龄学生在学习知识、养成品德的同时,还应具备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力图交接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接力棒。但是,我国青少年体质特别是心肺耐力、力量等指标下滑趋势并没有完全得到遏制,青少年学生视力严重下降,体重超标等。因此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为蓝本,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体能模块为落脚点,通过优化体能模块教学设计来探索适合提升高中生体能的教学方案,通过实践教学来探索提升高中生体能素质的有效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收集材料,并主要通过分阶段的教学实验法来验证用WSR系统方法论对体能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和优化教学的可行性。实验研究表明,采用WSR系统方法论对高中体能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和分阶段优化后,给高中体能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实际教学表明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明显提升了学生的体能水平,提高了学生对体能课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给高中体能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同时也为中学体育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研究表明:(1)经过三个月的教学实验,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式对教学实验因变量进行测评,得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组提高的幅度比对照组更大,说明经过WSR系统方法论进行设计和优化的教学方案用于体能教学效果更好;(2)通过实验前后测试的学生的体能各项指标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所提升,实验前后都具有显着性差异,尤其心肺耐力素质实验组无论从课堂表现还是最后的总成绩都明显好于对照组;(3)在体能学习兴趣方面,经过三个月的实验发现,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经过WSR系统方法论进行设计和优化的教学方案用于实际教学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的体能学习兴趣。

马晓庆[7](2020)在《舞蹈啦啦操教学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以湖北省邮电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需要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这一时期的中职女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增强了对自我的关注度,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状况。社会性体格焦虑是针对体格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焦虑的特定亚型,它与身体自尊有着密切关系。舞蹈啦啦操风格多样,对练习者的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易于在校园开展,在改善体格形态、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积极效应。目前我国关于啦啦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普通中学生群体,缺乏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从舞蹈啦啦操的实践运用出发,以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SPAS)和身体自尊量表(PSPP)作为测量工具,选取湖北省邮电学校的60名女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的教学实验干预,实验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旨在探讨舞蹈啦啦操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引导中职女生对自身体格形成正确认识,为促进中职女生身心健康和啦啦操运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经过16周的舞蹈啦啦操教学后,实验组社会性体格焦虑有非常显着性的降低(P<0.01),身体自尊水平有非常显着性的提高(P<0.05)。(2)对照组实验前后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各维度差异不显着(P>0.05),在身体自尊的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维度上有显着性提高(P<0.05)。(3)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社会性体格焦虑上差异极其显着(P<0.001),在身体自尊的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差异显着(P<0.05)。(4)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部分维度存在不同强度的负相关(R=-.367~-.506,P<0.05),随着身体吸引力的增强,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中职女生的社会性体格焦虑也会得到改善。(5)实验结果表明舞蹈啦啦操可以有效降低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程度,提高身体自尊水平,对改善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因此,将舞蹈啦啦操推广到中职学校有重要意义。

任梦雪[8](2019)在《健美操运动对初中女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生正值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这个时代的象征,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是日益增加的课业压力大大缩短了中学生身体锻炼的时间,而且中学生对参与运动的欲望也呈下滑趋势,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持消极状态,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以及肥胖率的升高,未来中学体育教学正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健康第一”成为中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指导方针,因此,传统体育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运动方式成为改革的关键。2018年6月,健美操作为一项比较新颖的运动形式,正式归入中学生体育测试项目,这项运动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针对健美操对于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缺乏系统合理的调研,这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合理化的安排,也会减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的学习热情。因此针对初中学生中的女性群体,本文旨在探究健美操运动对初中女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以初中女生体育教学为依据,根据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理论知识,并参考查阅大量有关健美操教学的文献及视频资料,以及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探究健美操对初中女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作用进而为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调查过程中结合中学女生目前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以及健美操的动作要领,在音乐的伴奏下,将以健美操上肢动作的变化,核心部位的移动以及下肢四个方向的位移的要求编排出步伐与手臂相结合的成套操化组合,这符合初中女生锻炼的运动负荷,并且简单易学,更容易激发女生兴趣,从而提高中学女生的身体素质。本文以淄博市博山中学的60名女生为实验对象,通过查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发放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研究。2018年9月3日至2018年12月7日,除假期外共16周。以实验对象的当前身体素质为依据,结合健美操动作优美多样的特点,对其进行负荷适中,内容饱满,有强烈吸引力的健美操教学实验干预。对比健美操教学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健美操运动对初中女生柔韧素质、核心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中对柔韧素质和核心力量素质有非常显着的促进作用,对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传统体育活动对初中女生柔韧素质、核心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有促进作用,但和健美操运动相比差异不显着。3.学习健美操套路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针对一些场地和运动设施受限的学校,利用3分钟左右健美操套路在课堂中开展代替学校设施不完善的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苏和[9](2018)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耐久跑教学的几点尝试》文中认为反复多次耐久跑练习,可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而且掌握了运动时要适当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摄氧量水平升高。但单纯练长跑容易形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采用短、中、长距离练习,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耐久跑练习水平的重要手段。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

肖尔盾[10](2018)在《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肃慎、女真、再至满洲的历史沉淀,创造出了绚丽多彩、富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满族文化,也创造了其他民族不曾有过也无法替代的文化繁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辉煌灿烂的满族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传承渠道受阻是造成满族文化流失的关键所在,在家庭、社会作为满族文化传承场的作用日趋减弱之下,学校传承具有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满族传统体育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身体为表征的文化符号,满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负载着满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并以外显文化的形式成为满族最重要的民族标记。特别是在满族文化外显性符号日趋淡化的今天,满族传统体育内隐的满族文化特色和外显文化的特性,让它成为了当下满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成为了学校传承满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以一所满族中学为研究个案,以满族传统体育为载体,以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视角,对学校内满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化”及藉此实现满族文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作为基本研究范式,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作为研究策略,具体使用了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研究方法展开综合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近三年的“实地介入式”研究,本论文以研究者及其团队的两轮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为主线,呈现了W满族学校“满族特色体育课程”从开发设计到实践再到改进完善的全过程,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路径。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包括:1.满族学校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是可行的且势在必行可行性表现在,作为民族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文环境,前者为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后者则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和民族文化氛围。此外,满族传统体育同样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无论是体育学科特性,还是《课程标准》没有做以具体规定,都说明体育课上不存在非学不可的项目,也说明学校对体育课程内容有较大选择性。必要性表现在,满族文化在当代家庭、社会传承中的断裂,使满族学校成为传承满族文化最重要的阵地。而满族文化的整体衰落,让满族传统体育也步入衰微,除少数经由整理得以完整保存的经典项目外,很多已处于半遗失乃至遗失的状态。所以,满族学校需要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这既是传承满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护满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满族特色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特色”即满族传统体育内容,因此满族传统体育“课程化”及被学校接受是重要的前提,这其中主要涉及两方面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现代化改造之间的张力平衡。前者是满族传统体育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否则满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无异,既无法实现传承满族文化,也失去开设此课的意义。后者则关乎“特色内容”能否实施,否则满族传统体育中与学校教育原则相悖的内容无法剔除,也无法实现由无序的民间自发性活动向有序的学校教育内容的转换。其次,应合理安排满族特色内容与国家推荐内容的比例。特色内容是构成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核心,但并非说其他体育项目都要排除在特色课程之外。无论是满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局限性,还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都决定了不仅不能排斥国家推荐内容,而且因其在某些方面的特殊作用必须给予重视。3.实施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相关支持任何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虽然在形式上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只是改变了课程内容,但实则却涉及课程政策、课程管理、课程设置等多方面问题。在纵向关系上,作为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它需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协调关系。在横向关系上,作为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它必然要涉及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民族教育三者相融合的问题。所以,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扶持、校外专家的指导,而内部环境则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合作、学生的认同,以及必备软硬件设施的支持等。4.行动研究是当前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有效的途径不知道怎样改变是困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大难题,所以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不是缺少指导实践的理论,而是缺少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作为一种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根植于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外专家的介入、指导、参与、合作等,疏通了理论与实践相疏离的关系,弥补了当前基层体育教师难以独立开展研究的不足,也帮助学校找到了一条通过实践反思实践发展实践的体育课程改革之路。此外,行动研究为体育教师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之路。教学过程即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即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行动研究“草根式”的研究方式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师从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向“研究者”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需要的。

二、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女生上耐久跑课的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女生上耐久跑课的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内容变换训练法
        1.3.2 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
        1.3.3 耐力素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的研究
        2.1.1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研究现状
        2.1.2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研究
    2.2 有关变换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变换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变换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2.3 有关间歇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2.3.1 国外关于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2.3.2 国内关于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测试结果
    4.2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测试结果
    4.3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有氧耐力测试结果
    4.4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无氧耐力测试结果
    4.5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力量素质测试结果
    4.6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各项测试结果影响的分析
        5.1.1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影响的分析
        5.1.2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机能影响的分析
        5.1.3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有氧耐力影响的分析
        5.1.4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无氧耐力影响的分析
        5.1.5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力量素质影响的分析
        5.1.6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分析
    5.2 对实验班实验教学计划的理论分析
        5.2.1 实验教学目标、任务的安排
        5.2.2 练习内容的选择
        5.2.3 练习负荷的实施
    5.3 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提高初中耐力课应用效果分析
    5.4 不足之处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附录C 教学计划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软梯训练的研究
        1.4.2 关于速度素质的研究
        1.4.3 关于中学生身体素质及身心发育特征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测试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后反应速度测试结果的比较
        3.1.1 实验前反应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1.2 实验后反应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1.3 实验前后反应速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2 实验前后动作速度测试结果的比较
        3.2.1 实验前动作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2.2 实验后动作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2.3 实验前后动作速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3 实验前后位移速度测试结果的比较
        3.3.1 实验前位移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3.2 实验后位移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3.3 实验前后位移速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4 实验后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分析
    3.5 软梯训练在初中生体育课堂运用的启示
        3.5.1 体育课堂中使用软梯的优势
        3.5.2 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少儿趣味田径对78岁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我国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1.1.2 目前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简介
    1.4 儿童身体素质的简介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教学实验的设计
        3.3.1 教学实验的目的
        3.3.2 教学实验的流程
        3.3.3 教学实验的地点与时间
        3.3.4 实验分组与实验条件的控制
        3.3.5 实验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3.3.6 教学实验方案的实施
        3.3.7 教学实验的评定
4 实验结果
    4.1 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对适龄儿童身体素质影响的理论研究
        4.1.1 师生对少儿趣味田径的认可度调查分析
        4.1.2 小学实行少儿趣味田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1.3 少儿趣味田径教学的理论基础
    4.2 讨论与分析
        4.2.1 实验对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比对
        4.2.2 实验课生理负荷的测定与分析
        4.2.3 身高、体重实验结果分析
        4.2.4 实验前后,50 米跑实验结果分析
        4.2.5 实验前后,跳绳实验结果分析
        4.2.6 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实验结果分析
        4.2.7 实验前后,投沙包实验结果分析
        4.2.8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4)初中学生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现实背景
    1.2 理论背景
        1.2.1 建构主义理论
        1.2.2 细化理论
        1.2.3 掌握学习理论
        1.2.4 联通主义理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微课的概念
        2.1.2 微课评价
    2.2 国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微课的研究现状
        2.3.1 理论研究
        2.3.2 设计研究
        2.3.3 开发研究
        2.3.4 应用研究
        2.3.5 评价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4.1.1 科学性
        4.1.2 导向性
        4.1.3 全面性
        4.1.4 系统性
        4.1.5 可操作性
    4.2 初步构建评价指标
    4.3 确定评议专家组
    4.4 预调查
        4.4.1 第一次内容效度情况
        4.4.2 第二次内容效度情况
    4.5 对正式施测量表的统计处理
        4.5.1 项目分析
        4.5.1.1 题项的平均数
        4.5.1.2 题项的变异数
        4.5.1.3 题项的偏度系数
        4.5.1.4 CR值
        4.5.1.5 题项与总分相关
        4.5.1.6 校正题项与总分相关
        4.5.1.7 题项删除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
        4.5.1.8 共同性
        4.5.1.9 因素负荷量
        4.5.1.10 正式施测量表的项目分析摘要表
        4.5.2 正式施测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4.5.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4.5.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4.5.2.3 量表各维度的命名
        4.5.2.4 量表的信度检验
        4.5.3 讨论
    4.6 基于因子分析的初中学生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
        4.6.1 初中学生体育微课评价的维度权重分配
        4.6.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6.3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4.6.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7 初中体育微课实例的综合评价
        4.7.1 评价维度及指标的确定
        4.7.2 评价方式的确定
        4.7.3 确定指标权重
    4.8 基于初中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4.8.1 微课实例的运算
        4.8.2 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总体情况分析
        4.8.3 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不同课例的情况分析
        4.8.3.1 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课例1的情况分析
        4.8.3.2 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课例2的情况分析
        4.8.3.3 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课例3的情况分析
        4.8.3.4 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课例4的情况分析
        4.8.3.5 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课例5的情况分析
        4.8.4 越秀区初中体育微课不同课例的比较分析
        4.8.4.1 不同课例在选题设计维度的比较分析
        4.8.4.2 不同课例在艺术设计维度的比较分析
        4.8.4.3 不同课例在内容设计维度的比较分析
        4.8.4.4 不同课例在学习效果维度的比较分析
        4.8.4.5 不同课例在作品规范维度的比较分析
        4.8.4.6 不同课例在总分的比较分析
        4.8.5 不同性别在不同课例、不同维度的比较
        4.8.6 不同课例在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第一轮德尔菲法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意见表
附录 C 第二轮德尔菲法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意见表
附录 D 初中体育微课评价调查表(正式施测)
附录 E 层次分析法权重分配调查表
附录 F 初中体育微课评价调查表(正式版)
附录 G 初中体育微课(节选)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综述
        2.1.1 体适能概念的综述
        2.1.2 健康体适能概念的综述
        2.1.3 有关核心力量的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
        2.2.3 国内对核心力量训练在健康体适能方面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
        2.3.2 国外对核心力量训练在健康体适能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教学实验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时间、地点及实验器材
    4.4 教学实验设计原则
        4.4.1 科学性原则
        4.4.2 可行性原则
    4.5 实验内容
    4.6 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选取
    4.7 教学实验流程
    4.8 教学实验步骤
        4.8.1 实验前测
        4.8.2 核心力量训练教学实验
        4.8.3 实验后测
    4.9 实验控制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身体成分影响分析
        5.1.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身体成分对比分析
        5.1.2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身体成分对比分析
        5.1.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成分对比
    5.2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心肺耐力影响分析
        5.2.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心肺耐力对比分析
        5.2.2 对照班实验前后心肺耐力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心肺耐力对比分析
    5.3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肌力及肌耐力影响分析
        5.3.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肌力及肌耐力对比分析
        5.3.2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肌力及肌耐力对比分析
        5.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肌力及肌耐力对比分析
    5.4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柔韧性影响分析
        5.4.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柔韧素质对比分析
        5.4.2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柔韧素质对比分析
        5.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柔韧素质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中体能模块的教学设计与优化研究 ——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依据
        一、现实依据
        二、理论依据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模块教学
        二、体能模块
        三、体育教学设计
        四、体能模块教学设计
        五、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六、WSR系统方法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实验流程
第三章 体能模块教学设计方案理论构思
    第一节 福州屏东中学体能教学方案案例分析
    第二节 基于WSR系统方法论教学设计方案理论构思
        一、教学设计方案物理层面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场地器材
        二、教学设计方案事理层面分析
        (一)教学模式
        (二)教学策略
        (三)组织流程
        三、教学设计方案人理层面分析
        (一)练习强度
        (二)练习组数
        (三)间歇时间
第四章 基于WSR系统方法论体能模块教学设计
    第一节 体能模块教学方案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二、合理负荷原则
        三、趣味性原则
        四、补偿性原则
    第二节 基于WSR系统方法论体能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一、发展心肺耐力的教学设计
        二、发展柔韧性的教学设计
        三、发展力量素质的教学设计
        四、发展平衡能力的教学设计
        五、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的教学设计
        六、发展速度素质的教学设计
第五章 体能模块教学设计方案优化与效用研究
    第一节 教学实验准备阶段
    第二节 教学实验初期阶段
        一、实验初期评价结果
        (一)授课教师对学生上课情况的观察
        (二)听课老师对课堂的评价
        (三)随堂访谈学生的反馈
        二、实验初期结论
    第三节 教学实验中期阶段
        一、实验中期优化思路
        二、实验中期评价结果
        (一)授课教师对学生上课情况的观察
        (二)听课老师对课堂的评价
        (三)随堂访谈学生的反馈
        (四)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五)抽样个案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析
        三、实验中期结论
    第四节 教学实验后期阶段
        一、实验后期优化依据
        二、实验后期评价结果
        三、实验后期结论
    第五节 学生体能模块成绩分析
    第六节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建议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舞蹈啦啦操教学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以湖北省邮电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中职
        2.1.2 舞蹈啦啦操
        2.1.3 社会性体格焦虑
        2.1.4 身体自尊
    2.2 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2.2.1 啦啦操国内研究现状
        2.2.2 啦啦操国外研究现状
    2.3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研究
        2.3.1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
        2.3.2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2.4 身体自尊的研究
        2.4.1 身体自尊的测量
        2.4.2 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总体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中职女生身体自尊总体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实验前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差异分析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差异分析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自尊的差异分析
    4.3 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各维度前后测分析
        4.3.1 实验组社会性体格焦虑各维度组内差异分析
        4.3.2 对照组社会性体格焦虑各维度组内差异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各维度组间差异分析
    4.4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及各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
        4.4.1 实验组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组内前后测差异分析
        4.4.2 对照组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组内前后测差异分析
        4.4.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组间差异分析
    4.5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身体自尊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5.1 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基本特征
        5.1.1 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基本特征
        5.1.2 中职女生身体自尊的基本特征
    5.2 舞蹈啦啦操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效果
    5.3 舞蹈啦啦操对中职女生身体自尊的影响效果
    5.4 舞蹈啦啦操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之间影响的共性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社会性体格焦虑测量表
    附录二 身体自尊测量表
    附录三 教案(示例)
    附录四 对照组教学计划
致谢

(8)健美操运动对初中女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理由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健美操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美操的起源与发展
        2.1.2 我国健美操运动研究现状
        2.1.3 我国中学健美操开展现状研究
    2.2 身体素质相关概念界定
        2.2.1 初中女生身心发展特点
    2.3 健美操运动与初中女生身体素质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正态分布检验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调查法(特尔非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假设
    3.4 教学实验设计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者身体素质调查现状分析
        4.1.1 实验前两组女生柔韧素质组间调查现状与分析
        4.1.2 实验前两组女生核心力量素质组间调查现状与分析
        4.1.3 实验前两组女生速度素质组间调查现状与分析
        4.1.4 实验前两组女生耐力素质组间调查现状与分析
    4.2 实验组测试前后组内女生身体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3 对照组实验前后组内女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3.1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调查情况与分析
        4.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核心力量素质调查情况与分析
        4.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素质调查情况与分析
        4.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调查情况与分析
    4.5 反应身体素质指标改善值的平均数比较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致谢

(10)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问题
    五、核心概念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校本课程开发类型的研究
        (三)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研究
        (四)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研究
        (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现状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三、满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满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满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二、研究范式
        (一)质化的个案研究
        (二)行动研究
    三、研究对象
        (一)W满族中学基本概况
        (二)选择W满族中学为个案的理由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过程
        (一)初入研究现场
        (二)意外退场
        (三)再进研究现场
        (四)离开研究现场
    六、研究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二)研究的效度
        (三)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满族文化: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
    一、历史记忆下的满族文化——满族民族性格与形象
        (一)满族独特的文化社会环境
        (二)满族的特色文化
    二、满族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
        (一)满族文化是强化满族民众民族认同意识的重要保障
        (二)满族文化是保持满族族群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借鉴
    三、满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现状
        (一)历史发展趋势下的自然消亡
        (二)外力强制下的被迫消亡
    四、学校——当代满族文化重要的传承场
        (一)当代满族文化在家庭、社会传承中的断裂突显学校传承重要性
        (二)学校传承是当代满族文化传承的应然选择
    五、满族传统体育——学校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满族传统体育蕴含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
        (二)满族传统体育拥有丰富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第四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设计
    一、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论解读
        (一)何谓校本化课程实施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
        (二)体育课程为何要校本化实施
        (三)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模式
        (四)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路径
    二、W满族中学前期满族传统体育实践探索:学校情境分析
        (一)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的缘由
        (二)学校满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
        (三)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践设计
        (一)确定研究问题与研究形式
        (二)组织建立与分工
        (三)集体审议
        (四)编制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施方案
第五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践
    一、实施行动:考察与解释
        (一)行动前的准备
        (二)第一套课程方案的实施
        (三)第一套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考察
        (四)第一套课程方案实施效果的反思——诊断与分析
    二、反思行动:改进与重建
        (一)第二次集体审议
        (二)第二套课程方案
        (三)第二套课程方案的实施
第六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
    一、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成为学校构建满族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支撑点
        (一)多元化开展形式成为体现学校满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二)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学校满族特色学校文化“亮点”
    二、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实践中的“对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实践中的“要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获得发展
        (一)掌握了满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实现满族文化的传承
        (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形成满族民族认同感
第七章 研究结论
    一、结论
        (一)民族学校开展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是可行的
        (二)满族学校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势在必行
        (三)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满族特色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四)实施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相关支持
        (五)行动研究是当前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有效的途径
    二、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探寻
        (一)引发关于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的反思: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更有价值”
        (二)引发对体育课意义的反思:回归“游戏”与“生活”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女生上耐久跑课的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天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伟泉.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少儿趣味田径对78岁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D]. 吴珊.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4]初中学生体育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陈伟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5]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绍华.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高中体能模块的教学设计与优化研究 ——基于WSR系统方法论[D]. 邓爱元.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舞蹈啦啦操教学对中职女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和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 ——以湖北省邮电学校为例[D]. 马晓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健美操运动对初中女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任梦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对高职院校学生耐久跑教学的几点尝试[J]. 苏和. 北方文学, 2018(23)
  • [10]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D]. 肖尔盾.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浅谈如何提高女大学生对持久跑课的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