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梯监督检验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公炳然[1](2021)在《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大连市普兰店区的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局合一成立了大连市普兰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次年,原质监局特种设备监管职能下放至各市场监督管理所。2018年大连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成立了东北第一家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集团,这标志着大连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走出了市场化的道路。同年,大连市金州区就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向该企业购买了社会第三方服务,同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也在大连市成立了检验检测分公司。大连市的特种设备监管正式由传统的政府质监部门监察、相关事业单位检验检测向政府质监部门监察及购买市场服务监察、企业检验检测市场化转变。通过对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问题及对策,对于提高普兰店区及相似区域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机构及体系改革的顶层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深入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研究。首先,对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特种设备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政府服务购买、检验检测市场化、安装使用维保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目前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存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不适应工作需要、专业人员不足、特种设备安全检验风险管理防范控制措施应加强、特种设备检验市场化竞争制度规范有待加强、特种设备行业保险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并指出平台开发过多,建设更新过慢;机构改革步伐过快,监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对检验机构监督检查长期缺位;市场恶性竞争成本过低,政府购买服务破坏市场化竞争;保险种类选择过于单一,缺乏有效推广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从网络平台建设规范化一体化、加强特设监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加强检验机构监督检查、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资金投入、推动建立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保险体系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王刚[2](2020)在《电梯轿厢制动试验保护装置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电梯安全事故频发,使人们认识到电梯制动试验是对电梯曳引能力和制动能力十分必要的综合考核。电梯制动试验,需要电梯轿厢荷载1.25倍额定载荷以额定速度从上端向下运行的过程中切断驱动主机和制动器供电,检查驱动主机和轿厢是否可靠制停,检查轿厢是否变形损坏。试验在考查电梯制动性能的同时,也对电梯轿厢及试验人员的安全带来了风险。本文针对电梯制动试验中存在的轿厢失控滑移风险,基于对人员和设备的保护,在不介入电梯本体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轿厢保护装置,为制动试验过程中设备及人员的安全保护提供了一种方案。论文分析了制动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轿厢失控滑移、曳引系统破坏及导轨和轿厢变形等安全风险及其风险源,利用原因型鱼骨图对轿厢失控滑移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轿厢安全钳与制动器对紧急制动时加速度边界值的要求,综合考虑安全钳、制动器、曳引条件、平衡系数和缓冲器等相关技术要求理论上对轿厢制停距离的影响,确定了2种工况下轿厢的允许制停距离;基于电梯轿厢安全钳和附加制停机构——夹绳器,设计了电梯制动试验中轿厢保护装置的执行机构,创建了渐进式安全钳、夹绳器及其安装夹具的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安全钳和夹绳器关键部件强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设计了基于西门子S7-200PLC的电梯制动试验轿厢保护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LDM301激光位移传感器直接测量轿厢位移,采用组态软件Win CC flexible完成了控制系统操作界面设计。实现了轿厢失控后的紧急制停,和对设备及人员的保护。
黄恩东,林荣,张雍[3](2020)在《电梯安装全过程应关注的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电梯的监督检验是一种过程监检,不但包括对设备的安装质量的检验,也包括对安装单位的质量体系运转情况的检查。对电梯安装全过程的把控,掌握其应注意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电梯安装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分析了施工单位从安装准备到验收交付全过程的中应控制的关键因素,对于检验人员实施监督检验和施工单位安装人员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邓强[4](2019)在《提高电梯安装质量的几点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检验人员对电梯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验时,往往对设备的安装质量比较重视而忽略对安装单位的体系运转情况进行检查。作者根据丰富的电梯检验经验,从安装单位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电梯安装过程中应控制的几个因素,对电梯安装人员和电梯检验人员对安装监检的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夏令君[5](2019)在《电梯安全使用寿命评估办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梯作为城市内的垂直交通工具,早已是人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电梯安全与人民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伴随电梯的频繁使用,电梯作为特种设备的危险性也日益体现,电梯故障、困人、伤亡情况时有出现,对使用电梯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每天出行中接触到的电梯安全及其后期的安全使用寿命人们十分重视。本文通过现场检验、调研、数据统计的方式对当地各种类型电梯常见故障和问题及发生的概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电梯定期检验和维维护保养的项目制定了安全评估项目表,依据评估表里各个项目发生的概率和风险等级对在用电梯各个评估项目进行打分,综合评估表中所有项目的评分,通过加权法对在用电梯整体进行综合评分,再根据该评估办法对比得出在用电梯安全使用寿命,达到了剩余使用寿命直观、明了的评估效果。文中借助该评估办法,对几个典型的电梯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全面的评价出该设备的大致状况,简洁、明确体现测试对象的安全使用寿命区间,充分从评估预防的角度,减少故障保障群众乘梯的安全和便利,也为安全系数较低的设备提供了排查监管的依据。
雷良诚[6](2019)在《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层建筑日益增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梯在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宁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电梯数量的剧增,同时对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能力,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监管模式,本文从宁德市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对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索其成因。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宁德市电梯运行虽然保持零死亡率,但是由于对监管人员的工作采用单一形式考核方式、2015年与2018年连续经历机构改革、维保市场恶性竞争、缺乏电梯安全监管政府协调机制等原因,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存在较严重的“三无”电梯安全隐患、使用单位缺乏主体责任意识、监管能力薄弱、电梯维保单位不规范维保等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存在问题,本文借鉴了广东省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改革经验与浙江省电梯安全监管先进做法,提出完善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的对策:一是提升电梯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监管效率;二是建立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三是打造更加合理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四是发动人民群众共同监督电梯安全运行。
吕阳[7](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林婧怡[8](2019)在《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项目的建设量猛增。涉老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保障空间与环境设计质量的手段,也是获取设计认知的途径。然而近年来涉老建筑标准逐渐暴露出一定问题,对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当约束,也造成了设计认知的片面性。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推进及国家标准体制的改革使标准的发展定位亦面临转变。在这些背景下,涉老建筑标准应如何做出应对调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症结所在,探索对现有标准的改进方法,以使其在养老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的回溯,分析了在标准体制及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涉老建筑标准呈现的发展定位及特征。然后通过对四个养老项目设计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及问题,探讨了设计人员对标准的使用方式及需求。进而又通过对两项涉老建筑标准修订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及问题,探讨了利益相关方对现有标准的意见及改进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而形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以及处于起步阶段的养老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使涉老建筑标准长期以来呈现出体系架构平行化、制定方式单一化、编写模式指令化的特征。标准合规方式的唯一性,造成其难以应对当前养老项目差异化的建设条件或运营需求,并影响了设计结果的合规性;标准的技术依据不充分、执行目标不明确影响了设计人员使用标准的意愿,降低了标准的使用率。养老项目各利益方的需求因标准制定过程中协调机制和意见处理方式的不完善,而难以得到有效协商和落实。研究进一步归纳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六项核心诉求作为改进目标。在借鉴国外相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当前具备的改进基础与面临的难点,最终从体系内容重构、制定方式优化和编写模式转型三个方面,给出了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与具体方法。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涉老建筑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可为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谢雨宏[9](2019)在《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文中认为我国大型高铁客站自诞生至今仅十余年,属较新的建筑类型,其使用后评价既有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深度相对较浅。随着“四纵四横”高铁网完全建成,大量尚处于初创期和试错期的大型高铁客站全状态投运,站房的设计失误逐步暴露,应及时发现并纠正,避免错误重现。以全国各地共21座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为样本,进行多轮走访调研,发放11类问卷共4817份,运用SPSS、SAS、yaahp、MATLAB等软件进行定量研究。同时,以定性分析弥补结构化研究的不足。研究中的使用后评价主要分为综合满意度评价、焦点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三部分。综合满意度评价以不同使用群体、不同客站站房、不同时间为控制变量,在通过了信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分三阶段进行均值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AHP-模糊综合评价,获得了较为系统、详实的评价结果。焦点评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候车大厅的喜爱度评价,探讨了4个大项,15个中项,22个小项的旅客喜爱度,总结了既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二阶段是对设计人员内部访谈,以及对意见箱和投诉热线的查看和整理,发现了诸多隐藏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提取出高铁客站站房中的若干突出问题进行诊断性评价。对我国高铁站的基本人流模式问题,通过秩和检验,否定了现行规范总则中“我国高铁站为‘通过式’人流”的基本假设,确认了“我国高铁站仍以‘等候式’人流为主,辅以少量‘通过式’人流”的基本现实。对高铁客站站房的规模预测问题,新建了基于Fisher分布参数估计,预测高铁客站站房及候车空间最高聚集人数的数学模型,能有效解决站房部分空间规模预测不准确的问题。针对站房与城市交通接驳问题,运用改进型logistics模型进行全要素建模,在传统接驳方式中首次纳入4大新要素,计算分摊率期望值,得出量化的设计建议。针对换乘接续现状的不便,提出并讨论了多种优化方案,通过专家评价得出优化建议。此外,还在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的商业运营、安检漏洞、大众误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POE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将研究成果具象化、条文化、系统化,提出高铁客站站房的设计改进建议,为设计实践及规范修编提供参考。
李志南[10](2018)在《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梯被广泛的应用,与公众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尤其是住宅电梯作为普遍的垂直运输工具,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的日常出行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电梯在节省了时间和体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风险。近年来电梯事故频繁,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安全和公共安全,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维保公司间的恶意竞争、电梯检测业务被垄断等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监管职能执行是否到位的疑问增加,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总的来说,现阶段人们非常关心如何合理的、科学的监管电梯安全,同时这也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本文通过对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整理了电梯安全监管过程遇到的问题:如电梯维保准入门槛低、电梯监管部门职责不清晰、电梯使用主体责任没有完全落实以及没有对电梯检测市场进行全面开放等,并对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剖析。最后,通过调研国内其他城市的电梯管理经验,从转变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放开检验市场、加强对维保单位的监管等方面出发,对如何提高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的水平提出思考,以便于相关部门参考。
二、电梯监督检验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梯监督检验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关键词释义 |
1.2.1 特种设备 |
1.2.2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
1.2.3 检验检测市场化 |
1.2.4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相关理论基础 |
1.5.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5.2 公共产品理论 |
1.5.3 协同治理理论 |
1.5.4 因果连锁理论 |
2 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2.1 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情况访谈 |
2.1.1 访谈的目的和方法 |
2.1.2 访谈的对象和提纲设计 |
2.1.3 访谈数据收集 |
2.2 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概况 |
2.2.1 特种设备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使用情况 |
2.2.2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情况 |
2.2.3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购买服务情况 |
2.3 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工作情况 |
2.3.1 大连市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情况 |
2.3.2 外地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检验工作情况 |
2.4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
2.4.1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
2.4.2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与监管单位外第三方协作情况 |
2.5 特种设备安装、维护保养等单位工作情况 |
2.5.1 特种设备安装、维护保养等单位工作情况 |
2.5.2 特种设备安装、维护保养等单位与使用单位、检验机构工作情况 |
3 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原有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1 平台开发建设不完善 |
3.1.2 监管人才队伍基础差和能力不足 |
3.1.3 对检验机构监督检查长期缺位 |
3.1.4 市场竞争外部效应风险管控问题 |
3.1.5 特种设备行业保险品类少和参保意愿低 |
3.2 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体系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3.2.1 信息化建设底子薄和规划建设不充分 |
3.2.2 监管队伍建设步伐过快和保障不充分 |
3.2.3 特种设备安全检验风险管理防控能力匮乏 |
3.2.4 特种设备检验市场化竞争制度缺失 |
3.2.5 保险体系建设进程缓慢 |
4 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
4.1 网络平台建设规范化一体化 |
4.1.1 加快新平台建设和使用 |
4.1.2 加强相关使用人员操作培训 |
4.2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
4.2.1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人员知识技能培训 |
4.2.2 加强特种设备相关人员知识技能教育 |
4.3 加强检验机构监督检查并积极发挥第三方的作用 |
4.3.1 加强本地检验机构监督检查 |
4.3.2 加强外地检验机构监督检查 |
4.3.3 完善政府服务购买及监管体系建立 |
4.4 建立健全特种设备风险管控体系及黑名单制度 |
4.5 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相关制度的建立及落实 |
4.5.1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人员保障及制度建立 |
4.5.2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相关保障制度建立 |
4.5.3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落实 |
4.5.4 加强特种设备相关设备及服务购买 |
4.6 推动建立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保险体系 |
4.6.1 推动增加特种设备安全保险种类 |
4.6.2 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保险购买 |
4.6.3 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保险纳入监管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访谈提纲 |
致谢 |
(2)电梯轿厢制动试验保护装置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梯制动试验中的安全风险分析 |
2.1 电梯制动试验内容 |
2.2 电梯制动试验中轿厢失控滑移分析 |
2.3 电梯制动试验中曳引系统破坏分析 |
2.4 电梯制动试验中导轨和轿厢变形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梯制动试验中轿厢制动特性研究 |
3.1 电梯制动试验要求 |
3.1.1 国标对制动器和曳引条件的要求 |
3.1.2 轿厢制停时的安全距离要求 |
3.1.3 国标和检规对缓冲器压缩行程的要求 |
3.2 轿厢制停距离研究 |
3.2.1 工况1中轿厢制停距离的确定 |
3.2.2 工况2中轿厢制停距离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梯轿厢制动试验保护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
4.1 电梯制动试验轿厢保护方案 |
4.1.1 制动试验中电梯轿厢保护方案 |
4.1.2 制动试验中电梯轿厢保护装置结构设计 |
4.2 制动机构建模 |
4.2.1 电梯本体制动机构三维建模 |
4.2.2 保护装置附加制动机构三维建模 |
4.3 制动机构强度分析 |
4.3.1 电梯本体制动机构强度分析 |
4.3.2 保护装置附加制动机构强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梯轿厢保护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5.1.1 功能需求分析 |
5.1.2 系统方案设计 |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2.1 传感器选型 |
5.2.2 控制器选型 |
5.2.3 触摸屏选型 |
5.2.4 硬件电路设计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编程软件配置 |
5.3.2 控制程序设计 |
5.3.3 硬件组态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电梯安装全过程应关注的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梯安装前的准备 |
1.1 安装队伍组建 |
1.2 施工方案的编制 |
1.3 安全技术交底 |
1.4 零配件的防护和转运 |
2 安装过程中应注重的质量控制节点 |
2.1 安装基准的架设 |
2.2 电梯导轨的安装与调校 |
2.3 调试运行前的确认 |
2.4 厂检的质量把关 |
2.5 电梯的验收与交付 |
3 结束语 |
(4)提高电梯安装质量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电梯安装前的准备 |
2.1 安装队伍组建 |
2.2 施工方案的编制 |
2.3 安全技术交底 |
2.4 零配件的防护和转运 |
3 安装过程中应注重的质量控制节点 |
3.1 安装基准的架设 |
3.2 电梯导轨的安装与调校 |
3.3 调试运行前的确认 |
3.4 厂检的质量把关 |
3.5 电梯的验收与交付 |
4 结语 |
(5)电梯安全使用寿命评估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电梯安全使用寿命评估办法 |
1.2.2 国内电梯安全使用寿命评估办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特色之处 |
第2章 在用电梯风险概率统计 |
2.1 电梯系统基本组成 |
2.2 电梯各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2.1 曳引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2.2 电力拖动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2.3 导向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2.4 轿厢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2.5 门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2.6 重量平衡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2.7 电气控制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2.8 安全保护系统风险概率统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用电梯各系统风险分级 |
3.1 电梯各系统风险分级的评价标准 |
3.2 电梯各系统安全评分标准 |
3.3 电梯各系统风险等级的研究 |
3.3.1 曳引系统安全等级分析 |
3.3.2 电力拖动系统安全等级分析 |
3.3.3 导向系统安全等级分析 |
3.3.4 轿厢系统安全等级分析 |
3.3.5 门系统安全等级等级分析 |
3.3.6 重量平衡系统安全等级分析 |
3.3.7 电气控制系统安全等级分析 |
3.3.8 安全保护系统安全等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用电梯安全使用寿命综合评估 |
4.1 电梯安全使用寿命评估办法 |
4.2 电梯安全使用寿命评估模型 |
4.2.1 基本原理和评估流程 |
4.2.2 评估系统计算方法 |
4.3 系统的风险等级划分 |
4.4 在用电梯剩余使用寿命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使用寿命评估系统测试 |
5.1 某小区住宅电梯评估系统测试 |
5.2 某学校电梯评估系统测试 |
5.3 某医院电梯评估系统测试 |
5.4 评估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安全评估项目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内涵 |
一、电梯安全 |
二、电梯安全监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概述 |
一、治理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现状 |
一、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概况及电梯运行主要数据分析 |
二、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政府的电梯安全监管协调机制缺失 |
二、单纯以形式检查为导向考核监管人员的日常工作 |
三、监管部门改革过渡不平稳导致监管乏力 |
四、维保单位技术水平不足且存在恶性竞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电梯安全监管先进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广东省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改革经验 |
一、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改革措施 |
二、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改革成效 |
第二节 浙江省电梯安全监管先进经验 |
一、杭州市电梯安全监管先进经验 |
二、温州市电梯安全监管先进经验 |
第三节 国内电梯安全监管先进经验的启示 |
一、落实使用单位主体责任 |
二、推行电梯安全责任险制度 |
三、组织群众参加电梯安全知识培训班 |
四、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 |
五、进行分类,重点监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完善电梯安全监管的对策 |
第一节 提升电梯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监管效率 |
一、在市、县(区)建立系统长效的监管业务培训制度 |
二、培养电梯安全后备监管人员,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 |
三、抓住电梯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效率 |
第二节 建立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
一、加强实质性检查,落实使用单位主体责任 |
二、通过政府主动履职,推行有效的协调机制 |
三、推广电梯安全责任险 |
四、对监管工作成效的考核增加实地抽查项目 |
第三节 打造更加合理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 |
一、核对监控录像,加强对维保单位维保过程的监管 |
二、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
三、完善电梯基础信息库 |
第四节 发动人民群众共同监督电梯安全运行 |
一、加强电梯安全宣传,发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监管 |
二、提高电梯“一梯一码”有效使用率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受惠群体较小 |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VAR模型结果 |
二、分位数回归 |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英国社区照顾 |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香港安老服务 |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
三、“互联网+养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
1.1.2 当前涉老建筑标准呈现一定问题 |
1.1.3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环境发生转变 |
1.2 相关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1.2.4 问题提出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相关概念辨析 |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4 研究思路 |
1.4.1 建筑学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
1.4.2 标准化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
1.4.3 概念框架与研究路径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6.1 相关研究的常用方法 |
1.6.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6.3 研究资料的收集时间 |
1.7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2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
2.1 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概况 |
2.1.1 标准体制发展背景 |
2.1.2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进程 |
2.1.3 重点的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回溯 |
2.1.4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状况小结 |
2.2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分析 |
2.2.1 体系与内容架构特征 |
2.2.2 制定方式特征 |
2.2.3 编写模式特征 |
2.3 影响涉老建筑标准发展的因素分析 |
2.3.1 标准体制的影响 |
2.3.2 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与问题 |
3.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
3.1.1 案例的选取方式 |
3.1.2 资料收集方式 |
3.1.3 案例信息及特征梳理 |
3.2 标准使用状况统计分析 |
3.2.1 分析要素的确定 |
3.2.2 标准的整体使用率分析 |
3.2.3 设计结果的合规性分析 |
3.2.4 标准的使用情况小结 |
3.3 影响标准使用状况的因素分析 |
3.3.1 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识别 |
3.3.2 不同项目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
3.3.3 不同条文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
3.3.4 降低标准使用率及合规性的原因剖析 |
3.4 对标准的使用需求探讨 |
3.4.1 希望明确标准的底线要求 |
3.4.2 希望了解标准要求背后的目的及原理 |
3.4.3 希望有更充足的依据和说服力 |
3.4.4 希望标准的表述更严谨 |
3.4.5 希望标准要求更为灵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与问题 |
4.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
4.1.1 案例来源及背景信息 |
4.1.2 资料收集方式 |
4.2 标准制定流程及参与人员分析 |
4.2.1 标准制定流程梳理 |
4.2.2 参与标准制定的人员构成分析 |
4.3 标准制定过程中各方意见内容分析 |
4.3.1 意见征集情况汇总 |
4.3.2 意见内容分析方式说明 |
4.3.3 意见内容统计分析 |
4.3.4 对标准的需求小结 |
4.4 影响意见内容的因素分析 |
4.4.1 各利益方的意见关注点不同 |
4.4.2 意见单位来源及地区分布不均 |
4.4.3 现有意见征集方式不完善 |
4.5 标准制定过程中意见落实情况分析 |
4.5.1 意见落实情况统计分析 |
4.5.2 意见落实过程与结果 |
4.6 影响意见落实的因素分析 |
4.6.1 缺少明确的意见协调机制 |
4.6.2 意见落实过程中核心利益方的缺失 |
4.6.3 标准的既有定位使其难以做出有效回应 |
4.6.4 技术要求的调整缺少有效依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探讨 |
5.1 涉老建筑标准的核心诉求 |
5.1.1 底线诉求 |
5.1.2 目标诉求 |
5.1.3 明确性诉求 |
5.1.4 灵活性诉求 |
5.1.5 协商性诉求 |
5.1.6 配套性诉求 |
5.2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思路借鉴 |
5.2.1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思路 |
5.2.2 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5.3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基础 |
5.3.1 技术法规层级的明确 |
5.3.2 团体标准地位的确立 |
5.3.3 养老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 |
5.3.4 养老项目实践经验的累积 |
5.4 涉老建筑标准的总体改进思路 |
5.4.1 体系内容重构 |
5.4.2 制定方式优化 |
5.4.3 编写模式转型 |
5.5 面临的挑战与难点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方法 |
6.1 体系与内容架构的改进方法 |
6.1.1 底线目标的确定 |
6.1.2 技术内容的层级落位 |
6.1.3 行业间标准内容的协同 |
6.2 制定方式的改进方法 |
6.2.1 利益相关方的确定 |
6.2.2 标准编写及意见征集方式的优化 |
6.2.3 标准意见协调环节的优化 |
6.3 编写模式的改进方法 |
6.3.1 编写模式与技术内容的适应 |
6.3.2 编写模式与条文编排形式的配合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涉老建筑标准条文编写模式分析表(摘选) |
附录B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访谈记录(摘选) |
附录C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及结果分析表 |
附录D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内容变化分析表 |
附录E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
附录F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
附录G 涉老法律法规中对养老服务与设施环境的要求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2.1 研究背景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 |
1.3 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
1.3.1 相关学科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意义、范围与研究策略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范围 |
1.4.3 研究策略 |
1.5 研究的特色、创新点和局限性 |
1.5.1 研究特色 |
1.5.2 主要创新点 |
1.5.3 研究的局限性 |
1.6 几个重要概念 |
1.6.1 高铁客站 |
1.6.2 大型 |
1.6.3 站房 |
1.6.4 使用后评价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评价前准备 |
2.1 概述 |
2.2 评价前准备的目的 |
2.3 对评价客体的预研究 |
2.3.1 评价客体的范围 |
2.3.2 对评价客体的现场调研 |
2.3.3 对评价客体的图纸分析 |
2.3.4 评价客体的分类 |
2.3.5 评价客体的选择 |
2.4 对使用者(评价主体)的预研究 |
2.4.1 对三大类使用者的现场访谈 |
2.4.2 对使用者的问卷调查 |
2.4.3 评价主体的范围和抽样方法的确定 |
2.5 评价逻辑的建立 |
2.5.1 拟定研究思路 |
2.5.2 确定研究旨趣 |
2.5.3 研究设计综合性评价 |
2.5.4 研究设计焦点评价 |
2.5.6 选择分析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综合满意度评价 |
3.1 满意度评价概述 |
3.1.1 满意度评价的概念界定 |
3.1.2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状况 |
3.2 满意度评价设计 |
3.2.1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目的 |
3.2.2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内容 |
3.2.3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方法 |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3.1 先导性研究 |
3.3.2 研究假设 |
3.4 信效度检验 |
3.4.1 信度检验 |
3.4.2 效度检验 |
3.5 第一阶段:以不同使用者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
3.5.1 评价客体的背景信息 |
3.5.2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
3.5.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6 第二阶段:以不同车站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
3.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3.6.2 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 |
3.6.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7 第三阶段:以不同时间(平峰期和高峰期)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
3.7.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3.7.2 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 |
3.7.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型高铁客站站房满意度评价权重计算 |
3.8.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3.8.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3.8.3 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
3.8.4 权重计算 |
3.8.5 层次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 |
3.9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
3.9.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
3.9.2 运用yaahp软件实施模糊综合评价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焦点评价 |
4.1 焦点评价概述 |
4.2 候车大厅的旅客喜爱度评价 |
4.2.1 喜爱度评价概述 |
4.2.2 喜爱度评价设计 |
4.2.3 对评价客体的预研究 |
4.2.4 现场调研 |
4.2.5 喜爱度问卷设计及样本采集 |
4.2.6 喜爱度分析及结果 |
4.3 基于内部访谈、意见箱及投诉热线的焦点评价 |
4.3.1 概述及评价措施 |
4.3.2 焦点问题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几类特殊站型的专项评价 |
5.1 线下穿越型 |
5.1.1 线下穿越型概述 |
5.1.2 线下穿越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
5.1.3 线下穿越型优点 |
5.1.4 线下穿越型缺点 |
5.1.5 线下穿越型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
5.2 站城一体型 |
5.2.1 站城一体型概述 |
5.2.2 站城一体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
5.2.3 站城一体型优点 |
5.2.4 站城一体型缺点 |
5.2.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
5.2.6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
5.2.7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推广中的困难及建议 |
5.3 骑跨式站型——小城大站 |
5.3.1 骑跨式站型简介 |
5.3.2 骑跨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
5.3.3 若干缺点的研究及评价 |
5.3.4 若干优点的研究及评价 |
5.3.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
5.3.6 骑跨式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
5.4 线侧式站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若干突出问题的诊断性评价 |
6.1 若干突出问题概述 |
6.2 诊断性评价概述 |
6.3 基本人流模式(“通过式”还是“等候式”)问题 |
6.3.1 基本人流模式设计现状 |
6.3.2 高铁站“通过式”客流的假设检验 |
6.3.3“通过式”客流不成立的原因分析 |
6.3.4 基本人流模式改进建议 |
6.4 规模预测问题 |
6.4.1 基于Fisher分布参数估计的最高聚集人数预测模型 |
6.4.2 站房面积指标问题 |
6.4.3 旅客车站专用场地最小面积问题 |
6.5 站房与城市交通接驳问题 |
6.5.1 各种接驳方式的分摊率 |
6.5.2 小汽车送站落客区问题 |
6.5.3 停车场问题 |
6.5.4 地铁接驳问题 |
6.5.5 网约车问题 |
6.6 铁路换乘接续问题 |
6.6.1 既有换乘接续方式及优缺点 |
6.6.2 换乘接续旅客喜爱度专项调研 |
6.6.3 其他换乘接续方案的探讨 |
6.6.4 优化方案的专家投票及改进建议 |
6.7 安检漏洞问题 |
6.7.1 安检漏洞的发现 |
6.7.2 模拟违禁物品传递实验 |
6.7.3 产生安检漏洞的原因 |
6.7.4 安检漏洞解决措施 |
6.8 各种误解的集中解释 |
6.8.1 高铁客站远离市区及命名问题 |
6.8.2 国外高铁站“更繁忙”但“不拥挤”问题 |
6.8.3 站房及接驳交通未通宵运营问题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设计改进建议 |
前言 |
7.1 总则 |
7.2 总平面布置的改进建议 |
7.2.1 总平面布置改进建议 |
7.2.2 总体流线设计改进建议 |
7.2.3 站房总体设计的其他改进事项 |
7.3 车站广场的设计改进建议 |
7.3.1 车站广场组成的改进建议 |
7.3.2 车站广场设计要点的改进建议 |
7.3.3 专用场地面积指标的改进建议 |
7.3.4 站房平台设计值的改进建议 |
7.3.5 广场绿化的设计改进建议 |
7.3.6 公交、轨交接驳的设计改进建议 |
7.3.7 卫生间设计改进建议 |
7.4 站房的设计改进建议 |
7.4.1 基本设计原则的改进建议 |
7.4.2 集散厅 |
7.4.3 候车区(室) |
7.4.4 售票用房 |
7.4.5 高铁快递设施改进建议 |
7.4.6 旅客服务设施改进建议 |
7.4.7 旅客用厕所、盥洗间改进建议 |
7.4.8 客运管理、生活和设备用房设计改进建议 |
7.5 站场客运建筑的设计改进建议 |
7.5.1 跨线设施的设计改进建议 |
7.5.2 检票口设计改进建议 |
7.6 设施设备的设计改进建议 |
7.6.1 暖通、空调的改进建议 |
7.6.2 信息智能化的改进建议 |
结论及展望 |
1.主要研究成果 |
2.主要创新点 |
3.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调研的大型高铁客站站房基本信息表 |
附录 2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探索性员工问卷 |
附录 3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探索性旅客问卷 |
附录 4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旅客) |
附录 5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动车司乘人员) |
附录 6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车站工作人员) |
附录 7 候车空间旅客使用喜爱度倾向调查表 |
附录 8 线下穿越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
附录 9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
附录 10 骑跨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
附录 11 大型高铁站站房城市交通接驳方式调查表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电梯安全监管相关要素 |
2.1 电梯安全监管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监管 |
2.1.2 电梯安全监管的特性 |
2.2 电梯安全监管相关理论 |
2.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2 脆弱性理论范式 |
2.2.3 公共治理理论 |
第3章 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3.1 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概况 |
3.2 长沙市电梯行业基本状况 |
3.2.1 电梯数量及分布 |
3.2.2 电梯相关单位及人员情况 |
3.2.3 电梯安全状况 |
3.2.4 电梯运行管理模式 |
3.3 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的问题分析 |
3.3.1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不能有效落实 |
3.3.2 电梯维保不规范 |
3.3.3 电梯检测市场缺乏竞争和补充 |
3.3.4 电梯应急救援管理机制不完备 |
3.3.5 电梯安全综合治理机制不健全 |
第4章 国内电梯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 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4.2 南京市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4.3 其他城市电梯安全监管情况 |
4.4 电梯安全监管的经验总结 |
4.4.1 明确电梯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 |
4.4.2 改革电梯维保体系 |
4.4.3 健全电梯事故的应急处置机制 |
4.4.4 推行电梯责任保险制度 |
4.4.5 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
4.4.6 保障电梯运行维保和改造更新资金 |
第5章 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对策 |
5.1 明确电梯各主体的责任 |
5.1.1 明确电梯使用安全的责任主体 |
5.1.2 建立电梯的质量可追索机制 |
5.2 加强对维保单位的监管 |
5.3 开放电梯检测市场 |
5.4 完善电梯应急救援管理机制 |
5.4.1 建立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 |
5.4.2 积极推行电梯安全责任保险 |
5.5 推动社会化合作治理 |
5.5.1 明确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责任分工 |
5.5.2 分类落实电梯运行所需资金 |
5.5.3 畅通公众监管渠道 |
5.5.4 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电梯监督检验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市普兰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公炳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电梯轿厢制动试验保护装置与控制系统研究[D]. 王刚. 长安大学, 2020(06)
- [3]电梯安装全过程应关注的控制因素[J]. 黄恩东,林荣,张雍.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05)
- [4]提高电梯安装质量的几点建议[J]. 邓强. 化工管理, 2019(34)
- [5]电梯安全使用寿命评估办法[D]. 夏令君. 南昌大学, 2019(01)
- [6]宁德市电梯安全监管研究[D]. 雷良诚.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D]. 林婧怡. 清华大学, 2019(02)
- [9]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D]. 谢雨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长沙市电梯安全监管研究[D]. 李志南. 湖南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