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hotoShop通道举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祯琪[1](2021)在《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Photoshop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教育”的智能时代下,国家支持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迅速成为教学改革的领军者。目前,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混合式学习实现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的结合,成为促进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措施之一,让中职课堂围绕学生发展进行活动,以技术为辅,链接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发挥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Photoshop基础》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人在实习过程中,针对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课程应用的行业范围,对混合式学习内涵和特点进行文献分析和归纳,查找该教学模式下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总结课堂教学问题和学生特点,搭建“以学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以三维目标为基准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得到学生成绩进步等实验效果,证实“以学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中职课堂教学是可行的。最后根据教学活动和课堂过程数据进行反思,总结该教学模式的优点与改进措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改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问题,该教学模式对技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创新探索,也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养成独特思维设计知识体系,成为高质量职业创新人才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作用,在此意义上,混合式学习对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值得深入探索。
苑泊雯[2](2020)在《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hotoshop课程是天津经济贸易学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重点学习课程之一,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津经济贸易学校在新的课程背景下,photoshop课程为了响应教学模式和内容教学方面都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对于新兴人才的需求,目前急切需要一种能够和当下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所相契合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估方法去对应学生关于photoshop课程的理论知识建构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进行提升和培养。基于此本文探究了photoshop课程教学的一些创新方法,教师将课程同步录制到平台方便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上课过程中多进行案例讲解、理论实操并重的改革方法,相信会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从基础上研究其内容的角度,主要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内容:绪论,对于这篇课题的研究发展现状、背景以及相应研究理念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更加清晰地对文章进行了定位。第二章内容:对于photoshop概念和本文理论基础展开陈述,以及从中总结出photoshop优势与不足之处等方面做出分析。第三章内容:分析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内容:概述了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已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进行实践研究、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对学生能否顺利进入混合模式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第五章内容:对于全文进行研究总结和展望。
蒋金栩[3](2020)在《高铁平面广告视觉表现研究》文中指出高铁广告传媒是一种新型传媒。作为一种新兴广告传播方式,高铁广告在受众群体、信息传播环境、广告展示和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作为户外广告的一种新形势,高铁广告拥有很大发展空间。从当前中国高铁发展形式来看,高铁环境具有人流密度大、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消费群体是广告投入合适的对象,能够有效达到广告宣传效果,对于广告主的效益具有明显增进。然而,现有高铁广告画面质量较为一般,高铁广告价值并没有被很好的体现,有关如何提高铁广告内容和形态的精确定位还很少,高铁站广告展示形式也不多,在面临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高铁广告如何在众多广告中出类拔萃,赢得更好的广告效果是设计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以高铁广告视觉语言实用性进行研究。通过对高铁广告分类及特点的阐释总结出其优势。就平面广告字体、色彩、构图等方面划分,分别解析在传统广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流行审美,发掘其在高铁平面广告中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高铁平面广告视觉传播特点及广告受众的视觉和心理特征,对高铁广告的图案、构图规律、经典色彩搭配进行研究。以高铁站广告的实操性为基础,科学化整理,总结出用空间及环境融入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消费心理因素融入设计、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创意提升广告价值、科技提升互动感产生多样效果等适合高铁广告视觉的设计方法,为高铁平面广告更好发展提出建议。从而吸引更多目标受众关注与参与,让产品宣传推广达到最佳效果,希冀为铁路大发展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邝健全[4](2020)在《如何促进提高Photoshop的操作水平》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阐述了Photoshop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及其作用和特点,讲述了钢笔工具勾勒路径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各种滤镜可以实现各种特殊效果,利用图层蒙板和通道实现各种想要的效果。
金丽[5](2019)在《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冲突加工的影响 ——行为和脑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绪觉察是指识别和描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是情绪智力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法规要求提高教师情感能力,包括情绪觉察能力。以往关于教师情绪觉察的研究多关注单一来源的情绪,以情绪面孔为主,缺少对情绪动作和情绪场景等的关注。当多种来源的情绪同时出现时,可能会产生情绪冲突,需要教师从情绪冲突加工中觉察学生的真实情绪。此外,前人研究材料的生态化效度低,缺乏教育情境中的小学生情绪材料。教师直接面对的对象为学生,直接面对的情境为教育情境,需要采用生态化效度高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教师培养的起源——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小学生情绪面孔、情绪动作和教学场景构成的情绪冲突复合材料,从行为反应和电生理反应两个方面探讨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冲突加工的影响,揭示不同情绪觉察水平的职前教师加工情绪冲突的时间进程和阶段特点。总之,全文包括四个研究:研究一采用情绪面孔-词范式,从面孔判断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两个角度探讨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词冲突加工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结果都发现,高情绪觉察能力的职前教师(简称高分组)比低情绪觉察能力的职前教师(简称低分组)加工情绪信息更快、更准确;职前教师加工情绪一致信息比加工情绪不一致信息更快。研究二采用情绪动作-词范式,从动作判断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两个角度探讨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动作-词冲突加工的影响。实验3和实验4结果发现,高情分组比低分组加工情绪信息更快;高分组产生更大的VPP波幅,更小的N200和N450波幅;职前教师加工情绪一致信息更快、更准确,产生更小的N200和N450波幅。实验5和实验6结果发现,高分组比低分组加工情绪不一致信息更快;低分组加工情绪一致信息比情绪不一致信息更快;职前教师加工情绪一致信息产生更小的VPP和更负的SP波幅。研究三采用情绪面孔-动作范式,从面孔判断任务角度探讨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动作冲突加工的影响。实验7和实验8结果发现,高分组比低分组产生更小的N200波幅;职前教师加工情绪一致信息更快、更准确,产生更负的SP波幅。研究四采用情绪面孔-场景范式,从面孔判断任务角度探讨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场景冲突加工的影响。实验9和实验10结果发现,高分组比低分组产生更大的VPP波幅和更小的N450波幅;职前教师加工情绪一致信息更快、更准确,产生更负的SP波幅。总的来说,在本研究的条件下,结果表明高情绪觉察能力的职前教师相比情绪觉察能力低的职前教师对情绪信息更敏感,采用的加工模式更快速、更有效,二者在脑电上的差异表现在加工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职前教师加工情绪一致信息比不一致信息更快、更准确,冲突效应主要表现在加工的晚期阶段。
邰霞娟[6](2019)在《中职PHOTOSHOP课程教学中互评活动的研究》文中指出Photoshop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的课程背景下,Photoshop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课程的概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估方法。对于Photoshop课程应以发展服务为目的,以锻炼能力为首位,将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我们非常需要那种对于教学与学生的成长起到优化与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起整合作用、体现出高质量的教学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增加学生自信心与学习兴趣的评定方式。于是两种不同的互评活动进入了课堂,如何制定和实施互评活动方案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广大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互评活动,怎样开展有效的互评活动,怎样通过互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将是一项需要广大教师今后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本研究以中职Photoshop课程为依据,以国内对教学评价的研究经验为借鉴,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轮组实验法进行研究,结合Photoshop课程教学,设计了基于在线展示的互评和基于现场展示的互评两种不同的互评活动方案,进行了“中职Photoshop课程教学中互评活动的研究”。笔者分五章来阐述本研究的内容:第一章是基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的介绍,综述了对相关研究的启示;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职Photoshop课程的教学需求与特点、两种互评活动的特点及实施过程;第三章是对两种互评活动的实验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的详细阐述;第四章是从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核心概念的理解、学生作品完成的质量、学生课堂投入表现、学生追求作品质量的意识五个方面进行效果分析与比较;第五章在总结本课题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建议,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实施基于在线展示的互评活动和基于现场展示的互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尝试两种不同的互评活动,丰富了教学评价的技能,增强了专业技能。笔者对两种活动过程中的经验、效果和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
田经[7](2019)在《基于认知偏差的Photoshop课堂教学研究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被“职业学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列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之一,国家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为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因接受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不同,个体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一些局限性、片面性或不切实际的主观反应,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我们未来的后备工匠力量,因其认知发展特点、知识储备或社会经验的制约,在学习认知上容易出现偏差。Photoshop作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其运用领域广泛,操作技能涉及图形图像制作、平面设计、网站制作等各个行业,中等职业院校Photoshop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应用方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学习相关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样化的有效教学策略,以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从学生的认知偏差角度进行Photoshop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分析其内部和外部影响认知的因素,再结合课堂教学现状和特点,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状况、对学习动机的构建、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合作意识的认知等。探索学生的认知偏差和学习兴趣主方向,设计可在整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教学策略,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检验,从而提高学生对于Photoshop课堂所学知识的接受性,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创意思维能力,促进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发展。
陈山[8](2018)在《利用平行文本提高专业文本翻译质量实践报告 ——以《数码摄影学院》专栏文章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翻译人员想要掌握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借助平行文本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确保译文的准确、通顺及专业。本文选取了美国着名摄影网站《数码摄影学院》中摄影设备、摄影技巧和后期处理三个专栏共八篇文章作为汉译实践文本。由于摄影专业知识不足,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术语翻译不精准、语句表述不专业、语言风格不突出等问题。针对上述翻译问题,本次实践分别借助平行文本进行交叉检查及定量分析,确定专业术语含义;借鉴平行文本的表达方式,修正译文语句表达;参照平行文本的语言风格,确定译文语言风格。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专业性及可读性,从而提高了专业文本的翻译质量,解决了翻译问题。本次翻译实践结合具体实例分析,验证了平行文本在提高专业文本翻译质量的实用性效果。
徐蕾[9](2018)在《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网络及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微课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但关于微课在职业学校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在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笔者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对微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四个理论基础,即微型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其次,为了了解目前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访谈的方式,了解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出了微课应用于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出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微课设计的原则和程序、微课制作的主要形式、微课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注意要点,并以Photoshop和Flash两门课程为例,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分别选择两门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而后将制作出的成品应用于教学实践;列举了两个微课案例,详细展示了微课的设计过程,并阐释了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里主要介绍了微课在课前预习阶段的应用方式。之后,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调查,发现在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中使用微课教学资源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对于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为日后微课在高职学校其他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最后笔者对本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进行总结,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朱学林[10](2018)在《动物复合变色机理及仿生变色模型》文中认为自适应变色伪装一直是军事领域的梦想和奋斗目标。先前研究的物理调控、化学反应等方式变色,已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和性能局限,而仿生途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章鱼和变色龙是自然界中具备神奇变色伪装能力的两类代表性动物,其优异的变色能力有赖于皮肤内的三类细胞—色素细胞、虹细胞及黑色素/白色体细胞,三者复合调控体色的形成与变化。先前的仿生变色研究都是仿照单一类细胞,因而仿生层次较低、性能欠佳。因此,本文研究其体色复合调控机理,并依此设计和优化仿生复合变色模型,为可见光自适应变色伪装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生物变色机理研究及仿生模型总体设计。通过爬行类变色龙行为学实验及表皮结构特征的分析,并结合章鱼等头足纲动物变色机理的文献报导,以此归纳总结出典型动物变色机理的本质内涵与共同点,揭示复合变色机制的关键要素:两类动物皮肤真皮层的三类细胞—色素细胞、虹细胞及黑色素/白色体细胞,分别主要调控体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同时也相互影响,密切协作。然后依据三类细胞的复合变色调控机理,提出了“三合一”仿生复合变色模型,设计了相应的三原色混色层、彩虹层和灰度层模型,实验验证了复合变色机制的必要性和该仿生模型的可行性。复合模型的三层设计及复合变色效能的数码验证和实现。针对模型最上层的三原色混色层,尝试了气球拉伸、漏斗-颜料等多种实现方式,发明了最优的色点薄膜叠加方式,并通过Photoshop软件数码模拟,系统研究了该方式的混色效果及规律。并依据类似的方式方法,设计了合适的彩虹和灰度薄膜。分别解决三层的设计后,进一步通过数码模拟,系统研究了三层复合叠加的混色效果及规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三合一”仿生变色模型的正确性及必要性。仿生模型的制作与实验验证。依据上述的模型设计与模拟优化研究成果,选择合适的透明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分别制作三类薄膜:三原色色点膜、彩虹膜、灰度膜,并复合装配成仿生变色演示装置。根据实测的待模拟背景色图参数,根据仿生模型的复合成色规律,使仿生变色演示装置能成功地模拟多色多彩的环境背景,并可简单调控、有效变色。
二、PhotoShop通道举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hotoShop通道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Photoshop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混合式学习 |
2.设计思维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多元智力理论 |
3.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中职学校《Photoshop基础》课程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1.学生学习基本特征分析 |
2.教学方式分析 |
3.教学效果分析 |
4.对混合式学习情况分析统计表 |
(二)教师访谈分析 |
(三)中职《Photoshop基础》教学存在问题 |
1.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
2.课程内容不新颖 |
3.学生课程效果与知识掌握运用能力不理想 |
4.课程考核评价单一 |
四、中职《Photoshop基础》课程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
(一)适合中职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 |
1.中职《Photoshop基础》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框架 |
2.混合式学习模式各模块整体设计 |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中职《Photoshop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
1.学习目标设计 |
2.学习活动设计 |
3.学习评价设计 |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中职《Photoshop基础》课程内容设计 |
1.线上学习模块设计 |
2.线下案例模块设计 |
3.课堂师生角色互换 |
五、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中职《Photoshop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
(一)学习项目导入 |
1.制定混合学习任务 |
2.搭建混合学习环境 |
3.建设混合学习资源 |
(二)组织实施混合学习活动 |
1.课前启发式输入 |
2.课中合作式探究 |
3.课后创新性设计 |
(三)混合式学习过程评价与反思 |
1.学科知识测试 |
2.设计作品互评 |
3.课程反思 |
(四)基于“以学为中心”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抠图案例教学应用 |
1.案例教学目标 |
2.教学流程 |
3.教学反馈 |
六、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课程的应用效果分析 |
(一)实验概况 |
1.实验对象 |
2.实验方法 |
3.实验变量及无关因素控制 |
(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结论 |
1.课程成绩前后对比 |
2.学生项目案例作品进行对比 |
3.实验班问卷结果总结 |
(三)访谈结果记录 |
七、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职学校《Photoshop基础》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B 混合式学习模式下《Photoshop基础》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
附录C 混合式学习模式访谈提纲 |
致谢 |
(2)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现状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现状 |
1.3.2 国外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课题相关理论概述 |
2.1 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
2.2 photoshop软件的发展历程 |
2.3 photoshop软件的优势与不足 |
2.4 社会需求分析 |
第3章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分析 |
3.1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现状 |
3.1.1 课程设置现状 |
3.1.2 学生学习现状 |
3.1.3 教师现状 |
3.2 photoshop课程改革期望度调查 |
3.3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存在的问题 |
3.3.1 教材与专业不匹配 |
3.3.2 传统教学方法造成学生主体被动 |
3.3.3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
第4章 对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
4.1 针对专业进行扩展教材内容 |
4.2 开展线上模式教学 |
4.2.1 线上模式教学现状 |
4.2.2 线上教学的方式 |
4.2.3 线上教学设计案例 |
4.2.3.1 线上教学设计案例一:网页设计 |
4.2.3.2 混合模式教学设计案例二:卡通人物色彩的变化 |
4.3 构建教师与学生交互评价体系 |
4.4 线下教学设计方案 |
4.4.1 教学设计案例一:制作震撼的视觉照片 |
4.4.2 教学设计案例二:动漫角色服装设计 |
4.5 改革教学应用于photoshop课程中的有效性研究 |
4.5.1 针对photoshop课程改革进行实验研究 |
4.5.2 photoshop课程改革进行实验实施 |
4.5.3 photoshop课程教学进行课堂观察 |
4.5.4 photoshop课程课堂观察测量结果 |
4.5.5 photoshop课程改革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
4.5.6 photoshop课程改革满意度 |
4.5.7 photoshop课程改革实验结论 |
4.6 存在不足 |
4.6.1 教学内容整合不足 |
4.6.2 观察获取数据不够精准 |
4.6.3 研究不够深入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论文图表来源 |
附录2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
附录3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4 :photoshop课程改革期望度调查 |
附录5 :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6 :photoshop混合模式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 |
(3)高铁平面广告视觉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
1.3.2 数据分析及相关文献评述 |
1.3.3 发展趋势 |
1.4 本章小结 |
2 高铁平面广告简述 |
2.1 高铁平面广告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2.2 高铁平面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
2.3 高铁平面广告特点与优势 |
2.3.1 高铁广告环境优质 |
2.3.2 高铁网络辐射面广 |
2.3.3 高铁广告受众人群广 |
2.4 高铁平面广告的分类及特点 |
2.4.1 高铁站厅广告 |
2.4.2 高铁车厢内广告 |
2.4.3 高铁车厢喷绘 |
2.4.4 高铁灯箱、图腾柱广告招贴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铁平面广告的视觉语言 |
3.1 高铁平面广告视觉特征 |
3.1.1 高铁空间环境特点及设计要求 |
3.1.2 颜色使用规范 |
3.2 高铁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分类 |
3.2.1 文字布局 |
3.2.2 色彩搭配 |
3.2.3 图形运用 |
3.2.4 排版要求 |
3.3 高铁平面广告受众的视觉特征 |
3.3.1 以阅读观看习惯出发 |
3.3.2 简洁的画面是设计的基础 |
3.4 高铁广告视觉设计方法 |
3.4.1 辅以点缀元素 |
3.4.2 介入文字设计 |
3.4.3 文字附于图形编排 |
3.4.4 色彩的情感表达 |
3.5 本章小结 |
4 高铁广告设计创新 |
4.1 空间及环境融入设计 |
4.2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 |
4.3 消费心理因素融入设计 |
4.4 新技术新材料运用 |
4.5 创意提升广告价值 |
4.6 科技提升互动感,产生多样的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5 高铁广告设计实践 |
5.1 园博园海报设计 |
5.1.1 创作缘起 |
5.1.2 提案完成过程 |
5.2 作品--“高铁梦” |
5.2.1 创作缘起 |
5.2.2 视觉语言的要素分析 |
5.3 新乡旅游专列冠名 |
5.3.1 创作缘起 |
5.3.2 视觉语言要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一.调研及调查问卷 |
二.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社会实践及竞赛获奖情况 |
三.作品展示 |
(5)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冲突加工的影响 ——行为和脑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情绪觉察 |
1.1 情绪觉察的概念 |
1.2 情绪觉察的测量工具 |
2 情绪觉察的加工机制 |
2.1 情绪觉察的相关因素 |
2.2 情绪觉察的研究视角 |
2.3 情绪觉察的神经基础 |
3 教师情绪觉察的研究 |
4 情绪冲突 |
4.1 认知冲突与情绪冲突 |
4.2 情绪冲突的理论 |
4.3 情绪冲突的研究范式 |
4.4 情绪冲突加工的神经机制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思路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4 研究创新 |
第三章 研究一: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词冲突加工的影响 |
1 引言 |
2 预实验1:小学生情绪面孔图片的制作与评定 |
2.1 目的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实验1: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词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面孔判断的证据 |
3.1 目的 |
3.2 方法 |
3.3 结果 |
4 实验2: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词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词汇判断的证据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3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四章 研究二: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动作-词冲突加工的影响 |
1 引言 |
2 预实验2:小学生情绪动作-面孔复合图片的制作与评定 |
2.1 目的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实验3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动作-词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动作判断的行为证据 |
3.1 目的 |
3.2 方法 |
3.3 结果 |
4 实验4: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动作-词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动作判断的脑电证据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3 结果 |
5 实验5: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动作-词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词汇判断的行为证据 |
5.1 目的 |
5.2 方法 |
5.3 结果 |
6 实验6: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动作-词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词汇判断的脑电证据 |
6.1 目的 |
6.2 方法 |
6.3 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第五章 研究三: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动作冲突加工的影响 |
1 引言 |
2 实验7: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动作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行为的证据 |
2.1 目的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实验8: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动作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脑电的证据 |
3.1 目的 |
3.2 方法 |
3.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四: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场景冲突加工的影响 |
1 引言 |
2 预实验3:教学情境中情绪面孔-场景复合图片的制作与评定 |
2.1 目的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实验9: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场景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行为的证据 |
3.1 目的 |
3.2 方法 |
3.3 结果 |
4 实验10: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面孔-场景冲突加工的影响:来自脑电的证据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3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七章 总讨论和总结论 |
1 总讨论 |
1.1 自编实验材料的有效性 |
1.2 情绪冲突的研究范式 |
1.3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冲突加工的影响 |
2 总结论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职PHOTOSHOP课程教学中互评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课程评价 |
1.1.2 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特点 |
1.1.3 中职Photoshop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在需求 |
1.2 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1 一般教学评价的理论 |
1.2.2 不同评价方式的探索 |
1.2.3 互评活动的探索 |
1.2.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 |
1.2.5 Photoshop课程教学评价 |
1.2.6 作品评价的相关量规 |
1.2.7 相关研究的启示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两种互评活动的设计 |
2.1 中职Photoshop课程的教学需求与特点 |
2.1.1 中职Photoshop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
2.1.2 中职Photoshop课程的特点 |
2.1.3 中职Photoshop课程类型 |
2.2 设计起点:活动理论 |
2.3 基于在线展示的互评 |
2.3.1 在线互评平台—蓝墨云班课 |
2.3.2 学生互评功能 |
2.3.3 Photoshop课程中在线互评活动的实施 |
2.4 基于现场展示的互评 |
2.4.1 明确小组展示汇报的目的 |
2.4.2 遵循展示汇报的原则 |
2.4.3 做好展示汇报的指导 |
2.4.4 展示汇报的实质 |
2.4.5 基于现场展示的互评实施的过程 |
2.5 两种互评活动的内在理论基础 |
2.5.1 内心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 |
2.5.2 社会凝聚力理论 |
2.5.3 互动课堂中协同学习的理念 |
第3章 中职Photoshop课程教学中互评活动的实验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2.1 轮组实验的设计 |
3.2.2 学习效果的测量与评估 |
3.2.3 调查研究的实施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过程 |
3.4.1 教学对象分析 |
3.4.2 教学内容设计 |
3.4.3 学习小组划分 |
3.4.4 教学过程实施 |
第4章 两种互评活动的效果分析与比较 |
4.1 数据采集 |
4.2 在线展示的互评活动效果分析 |
4.2.1 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 |
4.2.2 学生对平面设计核心概念的理解效果 |
4.2.3 学生作品完成的质量效果 |
4.2.4 学生的课堂投入表现效果 |
4.2.5 学生追求作品质量的意识效果 |
4.2.6 课堂观察结果 |
4.3 在线展示的互评活动的教学特点 |
4.4 现场展示的互评活动效果分析 |
4.4.1 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 |
4.4.2 学生对平面设计核心概念的理解效果 |
4.4.3 学生作品完成的质量效果 |
4.4.4 学生的课堂投入表现效果 |
4.4.5 学生追求作品质量的意识效果 |
4.4.6 课堂观察结果 |
4.5 现场展示的互评活动的教学特点 |
4.6 两种互评活动的对比分析 |
4.6.1 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 |
4.6.2 学生对平面设计核心概念的理解效果 |
4.6.3 学生作品完成的质量效果 |
4.6.4 学生的课堂投入表现效果 |
4.6.5 学生追求作品质量的意识效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中的不足 |
5.2.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中职Photoshop课程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2 Photoshop课程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附录3 平面设计概念知识测试题 |
附录4 小组合作课堂记录表 |
附录5 Photoshop课程作品评价量规表 |
附录6 教学助理汇总表 |
附录7 小组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 |
附录8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认知偏差的Photoshop课堂教学研究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1.1.1 选题研究背景 |
1.1.2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1.1.3 国内研究综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研究目的 |
1.2.2 选题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观察法 |
1.3.4 访谈法 |
1.3.5 比较研究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流程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阐述 |
2.1 认知心理学与社会认知概述 |
2.2 社会认知偏差概述 |
2.3 认知偏差理论 |
第3章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的认知偏差分析 |
3.1 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分析 |
3.2 学生的自我认知特征 |
3.2.1 学生的自我认知 |
3.2.2 学生自我认知的分化、矛盾和统一 |
3.3 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表现 |
3.3.1 过高与过低的自我评价 |
3.3.2 过强的自尊心与自卑感 |
3.3.3 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
3.4 学生的认知偏差影响因素 |
3.4.1 主观影响因素 |
3.4.2 客观影响因素 |
第4章 中等职业院校的Photoshop课堂教学目标、特点及现状分析 |
4.1 Photoshop课程的设置目标分析 |
4.2 Photoshop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分析 |
4.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4.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4.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4.3 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要求分析 |
4.4 Photoshop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
4.4.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
4.4.2 教材与Photoshop软件的更新冲突 |
4.4.3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
第5章 学生的认知偏差在Photoshop课堂中的表现与影响 |
5.1 学生的认知偏差在Photoshop课程学习中的表现 |
5.1.1 对Photoshop课程的设置目标认识偏差 |
5.1.2 对知识结构或教师产生质疑 |
5.1.3 无视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不端正 |
5.1.4 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
5.2 学生的认知偏差在Photoshop课堂学习中的影响 |
5.2.1 影响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机 |
5.2.2 影响学生的知识构成 |
5.2.3 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
5.2.4 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
第6章 对学生认知偏差问题的Photoshop课堂教学策略 |
6.1 科学组织教学的策略 |
6.1.1 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
6.1.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 |
6.1.3 问题教学模式 |
6.2 有效传输教学内容的策略 |
6.2.1 组织教学语言策略 |
6.2.2 媒体教学方式多元化策略 |
6.2.3 演示和板书结构化策略 |
6.3 深化教学内容的策略 |
6.3.1 利用同辈辅导策略 |
6.3.2 合作学习策略 |
6.3.3 个别化教学策略 |
6.4 教学评价策略 |
6.4.1 诊断性评价策略 |
6.4.2 形成性评价策略 |
6.4.3 终结性评价的策略 |
第7章 Photoshop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验证与反馈 |
7.1 选区编辑章节的课堂教学对比验证 |
7.1.1 A班普通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 |
7.1.2 B班利用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
7.1.3 A班 B班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7.2 图层效果章节的课堂教学对比验证 |
7.2.1 A班利用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
7.2.2 B班普通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 |
7.2.3 A班 B班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7.3 Photoshop课堂教学策略的验证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中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课堂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4 课堂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8)利用平行文本提高专业文本翻译质量实践报告 ——以《数码摄影学院》专栏文章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翻译任务背景与意义 |
(二)翻译任务来源 |
二、翻译任务过程 |
(一)译前准备 |
1. 译前资料准备 |
2. 翻译工具介绍 |
3. 文本特征分析 |
4. 平行文本介绍 |
(二)翻译过程 |
1. 初译阶段 |
2. 改译阶段 |
3. 审校阶段 |
4. 翻译问题界定 |
三、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
(一)翻译问题 |
1. 专业术语翻译不准确 |
2. 语句表达不专业 |
3. 语言风格不突出 |
(二)解决方案 |
1. 平行文本交叉检验确定专业术语词义 |
2. 利用平行文本修正表达方法 |
3. 模仿平行文本语言风格 |
四、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价值 |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及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微课的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微型学习理论 |
2.2.2 掌握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混合学习理论 |
第3章 目前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 平面设计概念 |
3.2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3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
3.4 微课应用于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的思路 |
第4章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4.1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微课设计的原则 |
4.2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微课设计的程序 |
4.3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微课制作的主要形式 |
4.4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微课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
4.5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微课制作案例 |
4.5.1 案例1——《Photoshop中动作与批处理的妙用》微课 |
4.5.2 案例2——《引导层动画》微课 |
第5章 基于微课的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 |
5.1 教学实践的目的 |
5.2 教学实践的准备 |
5.3 教学实践的案例 |
5.3.1 案例1——《Photoshop中动作与批处理的妙用》教学实践 |
5.3.2 案例2——《引导层动画》教学实践 |
5.4 学生对于微课教学的看法 |
5.5 分析与评价 |
第6章 微课在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应用策略 |
6.1 微课在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6.2 微课在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A: 平面设计课程相关授课教师调查访谈 |
附录B: 微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动物复合变色机理及仿生变色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色彩的三要素理论及三原色原理 |
1.1.1 色彩三要素理论 |
1.1.2 三原色原理 |
1.2 变色动物及其变色现象 |
1.3 变色龙及章鱼的生物变色机理 |
1.3.1 章鱼及变色龙简介 |
1.3.2 变色龙及章鱼皮肤结构 |
1.3.3 变色龙及章鱼的变色机理 |
1.4 仿生变色伪装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动物变色的生物学机理探究及仿生模型设计 |
2.1 变色龙饲养平台的建立 |
2.1.1 高冠变色龙的习性简介 |
2.1.2 高冠变色龙的人工饲养 |
2.2 变色龙变色行为学研究 |
2.2.1 变色龙各生命阶段的体色情况 |
2.2.2 外界强烈刺激下的变色伪装行为 |
2.3 变色龙皮肤结构观察与变色机理探究 |
2.3.1 变色龙皮肤样品的准备 |
2.3.2 变色龙皮肤样品处理及TEM观察 |
2.3.3 变色龙皮肤样品结果与分析 |
2.4 生物复合变色机理及仿生变色模型 |
2.4.1 生物复合变色机理 |
2.4.2 仿生复合变色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原色混色模型的设计实现与验证 |
3.1 三原色混色模型的实现方案 |
3.1.1 气球伸缩模型 |
3.1.2 圆锥形漏斗-液体颜料模型 |
3.1.3 色点薄膜叠加模型 |
3.2 生物三原色色点薄膜的数码设计与验证 |
3.2.1 色点薄膜混色单元的设计 |
3.2.2 色点薄膜混色单元的叠加效果及其评估 |
3.3 颜料三原色色点薄膜的数码设计与验证 |
3.3.1 颜料三原色色点薄膜混色单元的设计 |
3.3.2 色点薄膜混色单元的叠加效果及其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生复合变色模型的构建与实验 |
4.1 仿生复合变色薄膜的设计 |
4.1.1 三原色色点薄膜的设计 |
4.1.2 彩虹薄膜与灰度薄膜的设计 |
4.2 薄膜复合叠加变色的数码模拟及验证 |
4.2.1 生物复合装置变色的数码模拟 |
4.2.2 颜料复合装置变色的数码模拟 |
4.2.3 薄膜叠加数码模拟结果小结 |
4.3 仿生复合变色演示装置变色实验 |
4.3.1 仿生复合变色薄膜制作 |
4.3.2 仿生复合变色薄膜变色实验与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PhotoShop通道举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Photoshop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祯琪.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2]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D]. 苑泊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3]高铁平面广告视觉表现研究[D]. 蒋金栩.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4]如何促进提高Photoshop的操作水平[J]. 邝健全.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02)
- [5]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冲突加工的影响 ——行为和脑电研究[D]. 金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6]中职PHOTOSHOP课程教学中互评活动的研究[D]. 邰霞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基于认知偏差的Photoshop课堂教学研究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田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9)
- [8]利用平行文本提高专业文本翻译质量实践报告 ——以《数码摄影学院》专栏文章汉译为例[D]. 陈山.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9]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徐蕾.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动物复合变色机理及仿生变色模型[D]. 朱学林.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