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表面流砂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余浩瀚[1](2020)在《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肥地铁四号线项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已建成的三条地铁线路正极大的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四号线现在正进行到丰乐河路-玉兰大道区段,该区段地下上层主要为黏土,中层是粉质黏土,下层为全风化砂质岩石,地下施工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及时开展对合肥地铁四号线的风险管理研究意义很大,本文依照合肥地铁四号线的施工阶段,分析研究了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评价了这些风险因素的等级水平,并提出了相对的控制措施,主要研究及工作内容如下:首先从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出发,研究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作为对比,分析我国针对风险管理研究的不足之处。由合肥地铁四号线这一工程案例出发,研究地铁工程盾构施工的安全管理,分析该工程施工概况、施工环境、地质水文条件,结合该工程所用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采用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结构分解法从施工环境、施工管理、材料设备三个方面对合肥地铁四号线目标区段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列举出该项目的风险因素,建立合肥地铁四号线目标区段的风险体系。然后根据所识别的风险因素,运用风险矩阵法和专家调查法定性的给合肥地铁四号线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风险因素的级别,再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风险因素的相对权重,将风险矩阵法和层次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相互佐证,综合两种方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评价等级。最后通过这些风险因素的评价等级来研究一些预防或者控制措施,通过该工程运用的较为先进的计算机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很及时很清晰的发现盾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再结合盾构施工的质量措施,安全措施,下穿建筑物及管线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几个方面来研究,结合肥地铁四号线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案。使得这些措施可以在合肥地铁四号线施工中得以应用,同时也为同类型的地铁工程提供参考。
马利军[2](2020)在《盐渍环境下土工袋砌护农田排水沟道的试验研究与固坡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水利工程中,各级排水沟道是灌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沟道由于受土壤质地及干湿与冻融交替循环等作用的影响,致使排水沟道边坡滑塌破坏严重、排水不畅,阻碍了灌区农业的发展,农田排水沟道滑塌破坏已成为宁夏引黄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采用土工合成新材料缝制而成的内装沟道边坡原土的土工袋装技术对灌区中小型农田排水沟道边坡进行砌护,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沟道的治理及边坡防护探寻出一种有效且适宜的固坡工艺与技术。通过开展土工袋材与土的室内直剪摩擦试验、长期野外原型监测试验、盐渍侵蚀作用下土工袋材劣化与耐久性试验,对土工袋与草土柳桩两种砌护方式下的边坡砌护效果、土工袋与土界面间的摩擦特性及土工袋在灌区特殊服役环境中的耐久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极限平衡原理,采用水平条分的方法,推导了针对土工袋砌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的水平条分计算公式,计算并分析了均质土边坡、土工袋砌护边坡、含流砂层的均质土边坡、含流砂层的土工袋砌护边坡等四种工况下的边坡稳定系数;利用Geostudio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渗流条件下土工袋砌护体和柳桩支撑构成的护坡体的稳定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固坡模式的固坡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和结论。(1)土工袋材与沟坡土的界面摩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土与土工布的界面抗剪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筋土界面间的摩擦系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摩擦系数与法向应力具有一定的反比关系,并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呈递减趋势。(2)通过对长期原型监测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农田排水沟道南北坡位移变形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30cm处位移变形量最小,120cm处位移变形量最大,位移量均随着测点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②草土柳桩砌护试验段边坡变形、滑塌严重,土工袋砌护试验段边坡变形滑塌不明显,位移变化量远小于草土柳桩试验段,具有很好的护坡防塌作用,长期固坡效果显着。(3)土工袋材的耐久性试验结果表明:蒸馏水与碱性溶液中,袋材的单位面积质量和厚度变化很小,断裂强度保留率分别在99%和97%以上,说明聚丙烯土工袋材具有良好的耐水浸泡和抗碱性能;硫酸盐、氯盐对土工袋材的劣化损伤与耐久性有一定影响,溶液盐分含量越大,劣化越严重,且硫酸盐对袋材侵蚀劣化的影响较氯盐显着;干湿循环会加剧袋材的劣化,盐溶液因水分蒸发、结晶,产生顶破力,劣化更明显。(4)鉴于水平条分法在土工加筋材料稳定性分析中的优势,采用水平条分法反映袋-土、袋-袋之间的摩擦效应,进行土工袋砌护边坡的稳定分析。公式计算与模拟结果均表明:土工袋砌护模式对底部含流砂等软弱层边坡的固坡效果并不显着,建议在灌区农田排水沟道边坡的治理中,对于底部不含软弱夹层的边坡,采用土工袋砌护进行整治,含流砂等软弱夹层时,宜采用木桩与土工袋组合砌护的方式进行治理。(5)土工袋固坡模式综合评价仅次于格宾石笼护坡,二者综合权重相差不大,但环境单因素指标高出其它方案26.5%~50.2%,建议尝试在灌区试验示范土工袋固坡方案,总结工程实践经验,使这项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许伟立[3](2019)在《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大都市发展欣欣向荣,城市的土地向外扩张,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今天,建设地铁成为解决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出行的最佳方案,目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开展地铁的建设工作。地铁建设工程量巨大,其中地铁车站的施工是整个地铁建设工程的重点环节。由于地铁车站施工的技术含量高且风险因素较多,而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影响整个施工的进度,降低施工的效率,甚至会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因此对地铁车站的施工风险管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本文以应用最广的明挖施工为例,借助WBSRBS理论以识别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因素,再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组合法进行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并对重大风险源提出防控指引,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本文全面介绍了目前地铁车站的主要施工方法。通过几种方法特点的比较,分析它们的具体适用条件;结合地铁车站的工程特点分析现有的风险管理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理论。(2)利用分解结构(WBS)方法拆分地铁车站的施工流程,在对过往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地铁车站施工的潜在风险因素(RBS),将工作结构和风险因素在分解后重新组合,完成地铁车站施工风险清单的构建。(3)确定风险源后,对风险发生概率及造及成后果作定量分析,并结合既定的风险判断和接受准则,评价风险等级。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导致某类风险的各种因子的权重,借助专家和文献的调研完成风险概率和损失的隶属度定量,以此判断各风险因素的等级。最后借助LEC法进行验算。(4)介绍了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监控,包括风险的监测、巡查、信息反馈、过程控制、预警系统及控制应对策略等,并对几类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的建议。(5)以S站为例作实证分析,综合运用上述研究的成果,对该站的施工风险作出识别和评估,并对主要风险事件出与之相适应的应急管理预防措施。最终面向实际的生产管理,并为类似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胡勇[4](2019)在《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经济带建设覆盖长江11省市,沿线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和商业综合体工程之地下空间大量涌现,与此同时,沿江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事故与灾害也随其发展规模同步增长。一级阶地分布于长江两岸地区,武汉位于长江中游,长江水连通的承压水、粉质黏土与粉砂地基广泛存在,基坑工程有着突出的难度,施工易诱发环境变形与透水引发塌陷灾害事故。例如,不同颗粒组分及互层比(粉质黏土与粉砂)结构存在不同渗流特征,长江水位涨落对一级阶地土层的影响,深厚粉细砂受到承压水作用产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等。此外,现阶段对近江一级阶地粉质黏土渗流变形微细观机理,粉砂地基渗透变形破坏过程未完全揭示,特别是在此复杂水文地质环境下,近江嵌岩围护结构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与变形控制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现场地质调查取样、原位测试、微观结构表征、物理力学试验、离心模型试验、宏微观渗流分析、多种数值模拟计算、理论力学分析、实测数据统计等综合研究方法,获得一级阶地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平面变形、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结合应用分析提出基坑变形控制措施,可为近江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目前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一级阶地的地质环境调查,结合区内地质勘察报告,归纳武汉长江一级阶地工程地质特征,查明了一级阶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土体结构特征、地下水类型、承压水运动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种手段的物理力学试验得到适用于场区基坑模拟的本构(摩尔库仑、修正剑桥与硬化模型)参数,并提出近江基坑工程关键工程问题。(2)从宏观与微细观层面研究一级阶地粉质黏性土渗透变形机理,以水土作用与孔隙连通方面出发,采取离心物理试验、物性分析及微细观结构试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黏土比表面积试验、压汞试验、离心低熔点金属侵入、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等综合技术,分析土体“宏微观变形规律与机理、孔隙连通对渗流场影响、微细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三个方面。获得承压水作用下土体沉降变形、水土压力与位移场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原状土、压缩土与不同含砂率的粉质黏土的矿物组成、微观结构数据及形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2D格子波尔兹曼方法(LBM)研究孔隙渗透性,定量地揭示粉质黏土渗透性和孔隙连通关系,揭示不同粉质黏土的概率流速与渗透率标准差规律,获得影响微观结构渗透的图像处理技术参数。通过BSE成像获得清晰的纳米级分辨率孔隙剖面图像,基于圆度与(9关系的逆幂关联,对Washburn’s方程进行了修正,更准确地反映汞侵入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测量结果,揭示孔隙尺寸的再分布和孔隙度的变化规律,清晰观测到微观结构变形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径向压实和孔隙分离。(3)粉砂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机理研究,从“均质土不同含砂颗粒组分与不同互层比土层渗透特性、粉砂地基土渗透变形破坏、上覆土层坍塌破坏力学机理”三个方面,研究特征土体的渗透性质与粉砂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机理。通过渗透系数、启动比降、临界比降、破坏比降、渗透破坏过程线的分析,揭示土体颗粒组成与互层比(砂土与粉质黏土)结构对宏观渗流特征的影响,及其不同的渗流特征、渗透比降与渗流关系;开展不同裂隙宽度下变水头粉砂地基渗透物理模型试验,通过渗流场动态过程、水压力动态过程、排水速率与上游水位关系、排泥砂量过程等,揭示不同裂隙宽度下变水头粉砂地基渗透发展演化阶段与破坏模式。采用三维FLAC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承压水头作用下渗流场与应力场变化特征,通过流速矢量、有效应力变化趋势预测渗透试验产生的楔形渗透变形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入“拱”力学模型阐释渗透致上覆盖土层坍塌力学机理。(4)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水平支撑结构的选型分析,从“地连墙围护结构力学特征、最深开挖段基坑三维数值模拟、水平支撑结构优化、深基坑结构的施工措施”四个方面,研究不同开挖深度基坑的内力与变形,验证了基坑的结构选型方案。主要通过嵌岩围护渗透引起土层沉降变形预测、开挖引起地连墙围护段内力与变形分析,确定地连墙的止水与围护的问题;以FLAC3D精细三维建模分析深基坑最深开挖区域,通过地表沉降变形、地连墙位移、深层土体位移、水平支撑受力与立柱位移等,揭示不同支撑结构的嵌岩围护基坑的变形及其影响,提出拟采取的逆作基坑施工措施。(5)深基坑在不同施工措施下的平面变形特征与空间效应研究,通过离心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从“二维基坑平面变形、三维基坑空间效应、基坑变形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获得近江深基坑不同施工措施下的变形特征。开展无支撑开挖、有内支撑、放坡开挖条件下的二维基坑离心模型试验,获得地表与地连墙变形、土压力与孔隙压力发展时程曲线,通过地面沉降、土压力、地连墙弯矩、地基剖面位移场等揭示基坑在不同措施下的平面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三维离心物理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地连墙位移与坑外地表沉降关系,揭示基坑长度、面积、深度、承压水等因素对空间效应的影响,通过PSR(平面应变比)变化反应基坑空间效应的变化特征,为近江深基坑不同土方开挖与水平支撑结构优化施工提供相应理论基础。(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工程类比、实例统计和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提出近江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案与优化措施。对土方开挖措施采用ABAQUS三维数值模拟预测整体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通过ANSYS预测水平支撑结构变形;根据深基坑空间效应特征,以平面上分期、分段、分区进行土方开挖与结构逆作施工相结合,通过PLAXIS二维数值模拟地下盆式开挖对周边建筑(构)物影响分析;最后,证明本文提出的选型方案与优化措施对基坑变形控制、施工效率提高是可行的,相关施工工艺参数建议值是合理的。
张凯,冯科明[5](2017)在《某基坑出现流砂局部失稳原因分析及处置》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深基坑工程常常出现流砂现象,结合北京某深基坑工程案例对因流砂引起的边坡局部失稳原因进行分析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影响流砂现象的因素较多,主要是土的颗粒级配、结构、埋藏条件及施工过程质量问题;应对流砂处理思路:①阻断动水压力的渗透路径,隔断基坑外侧和内侧的水力联系;如止水帷幕、钢板桩、墙后填碎石或卵石等;②降低基坑内外水头差,降低水力坡降,如轻型井点降水、导流管导水明排抽水等。通过对工程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地解决流砂,对类似工程有所借鉴。
陈礼贤[6](2017)在《浅析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具有施工进度快、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本文将结合实例对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分析,针对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预防措施及处置方法进行探讨。
肖玉明,邓绍超,唐光暹,李开大[7](2015)在《以三角形稳固基础来处理深基坑边坡及控制流砂》文中指出以三角形稳固基础为原则,结合工程实际,对深基坑中流砂成因进行分析,采取了桩承台剪力墙与混凝土连系梁联合加强边坡支护和稳固流砂的具体措施,从而达到抵抗流砂的目的,且承台剪力墙可作为边坡支撑,起到稳固边坡的作用。施工结果表明:采用的技术处理方法得当,加固后效果显着,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李向阳[8](2014)在《斜井穿越流砂层井壁变形与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满足我国西部地区流砂地层中斜井井筒建设的需要,本文以宁夏地区李家坝煤矿斜井井筒过流砂层施工为工程背景,根据该矿区流砂地层的工程与水文地质及斜井井壁结构的特征,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了斜井穿越流砂层井壁变形与承载特性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不仅对斜井井筒的安全施工具有实用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为特殊地层中斜井井壁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根据李家坝煤矿流砂地层的地质力学特性,分析了流砂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结合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同一砂土的抗剪强度特征,获得了砂土抗剪强度、粘聚力及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另外,归纳总结了影响斜井井壁稳定性的因素。(2)采用FLAC3D数值软件,通过建立大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流砂层厚度、运营荷载及注浆加固作用对流砂层与斜井井壁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各个影响因素下地层与斜井井壁结构的变形与受力特征、地层沿不同路径的位移与受力变化规律、井壁不同典型点处的位移与环向应力变化规律及沿井壁内外缘路径井壁的变形与受力分布特征,掌握了斜井井壁与流砂层相互作用规律。(3)将井壁作为梁单元,通过建立二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井壁结构的内力承载特性,获得了井壁的内力分布特征及地层压力、底拱半径与边墙高度对井壁内力分布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钢筋混凝土三维整体式有限元模型,深入研究了井壁的极限承载特性,获得了井壁极限承载力与混凝土强度、井壁厚度、边墙高度、底拱半径及配筋率之间的规律。(4)结合科研项目“李家坝煤矿斜井井筒过流砂层技术研究”,根据李家坝煤矿特殊含水流砂层的工程概况,选择了型钢+网喷+二衬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护方式并通过承载性能验算获得了井壁结构参数,然后通过开展井壁受力与变形现场实测研究,得到了型钢和地层及井壁之间的接触压力、钢筋受力、井壁变形及衬砌后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可为宁夏李家坝矿区后期井筒以及类似条件下的国内其他流砂地层斜井井筒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韩井根[9](2012)在《流砂层中污水顶管发生沉陷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流砂层中污水顶管易发生沉陷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许小娥,张矿[10](2010)在《滩涂环境中大型沉井施工的监理控制》文中提出阐述了滩涂环境中大型沉井施工的特点、难点和监理工作要点。
二、混凝土表面流砂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表面流砂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风险管理国外发展现状 |
1.3.2 风险管理的国内发展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以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创新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
2.1 风险概述 |
2.1.1 风险定义 |
2.1.2 风险等级划分 |
2.1.3 风险成因 |
2.2 风险管理 |
2.3 地铁盾构法施工概述 |
2.3.1 盾构法的定义 |
2.3.2 隧道盾构施工的优缺点及流程 |
2.3.3 隧道盾构施工的主要方法 |
第三章 合肥地铁四号线盾构法施工风险识别 |
3.1 合肥地铁四号线盾构施工概况 |
3.1.1 四号线丰乐河路站~玉兰大道站区间概况 |
3.1.2 工程地质 |
3.1.3 水文与沿线环境 |
3.2 合肥地铁四号线丰乐区段盾构施工工艺流程 |
3.2.1 盾构法确定参数施工工艺流程 |
3.2.2 盾构法施工工艺流程 |
3.3 合肥地铁四号线丰乐区段施工风险识别 |
3.3.1 风险识别所用的方法 |
3.3.2 合肥地铁盾构施工风险识别 |
第四章 合肥地铁四号线盾构法施工风险评估 |
4.1 风险评估的有关概念及标准 |
4.1.1 地铁盾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标准 |
4.1.2 地铁盾构风险评价矩阵 |
4.1.3 地铁盾构风险接受准则 |
4.2 合肥地铁四号线风险评估等级 |
4.3 层次分析法分析合肥地铁四号线标段安全风险 |
4.3.1 层次分析法内容 |
4.3.2 层次分析法原理 |
4.3.3 层析分析法步骤 |
4.3.4 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合肥地铁四号线安全风险 |
4.3.5 盾构施工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 |
第五章 合肥地铁四号线盾构法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
5.1 盾构施工的主要质量技术措施 |
5.1.1 盾构轴线质量保证措施 |
5.1.2 盾构机停机控制措施 |
5.1.3 盾构进出洞段控制措施 |
5.1.4 壁后注浆质量控制措施 |
5.2 盾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5.2.1 渣土及管片运输安全技术措施 |
5.2.2 盾构区间隧道施工安全措施 |
5.2.3 土方及管片吊装安全措施 |
5.2.4 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
5.2.5 隧道防水安全保证措施 |
5.3 下穿建筑物及管线的技术措施 |
5.4 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
5.4.1 洞门涌水、流砂及坍塌应急措施 |
5.4.2 临近建筑物开裂、倾斜过大应急措施 |
5.4.3 地面及地下管线沉隆或开裂应急措施 |
5.4.4 管片吊装及拼装事故应急措施 |
5.4.5 溜车事故应急措施 |
5.4.6 隧道渗、漏水应急措施 |
5.4.7 盾构机故障应急措施 |
5.4.8 触电应急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盐渍环境下土工袋砌护农田排水沟道的试验研究与固坡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土工袋技术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3 农田排水沟道边坡固坡防塌研究现状及破坏成因分析 |
1.3.1 农田排水沟道边坡破坏成因分析 |
1.3.2 农田排水沟道边坡固坡防塌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工袋材与沟坡土的界面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土与土工布筋土界面抗剪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2.3.1 筋土界面抗剪强度基本规律 |
2.3.2 含水率对筋土界面强度指标的影响 |
2.3.3 压实度对筋土界面强度指标的影响 |
2.4 土与土工布筋土界面摩擦系数结果分析 |
2.4.1 含水率对界面摩擦系数的影响 |
2.4.2 压实度对界面摩擦系数的影响 |
2.4.3 法向应力对界面摩擦系数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界面摩擦系数对土工袋摩擦加筋作用的影响 |
2.5.2 土工袋砌护农田排水沟道的建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盐渍侵蚀条件下土工袋材的劣化损伤规律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3.1 单位面积质量变化分析 |
3.3.2 土工袋材试样的力学性能分析 |
3.3.3 厚度变化量 |
3.4 讨论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工袋固坡原型监测及砌护效果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区概况 |
4.2.1 地理位置 |
4.2.2 气候条件 |
4.2.3 土壤及地貌类型 |
4.2.4 试验段沟道设计概况简介 |
4.3 原型监测试验 |
4.4 原型监测试验结果分析 |
4.4.1 土工袋砌护段南北坡位移变化 |
4.4.2 土工袋与草土柳桩砌护效果对比分析 |
4.5 不同时期砌护试样段边坡现场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工袋砌护农田排水沟道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土工袋砌护边坡的简化水平条分计算方法 |
5.2.1 水平条分法条间力的假设 |
5.2.2 土工袋砌护边坡水平条分简化计算公式推导 |
5.3 边坡稳定计算与分析 |
5.4 渗流对砌护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5.4.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5.4.2 计算参数选取及工况 |
5.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田排水沟道固坡模式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6.1 引言 |
6.2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6.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6.2.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6.2.3 层次单排序 |
6.2.4 求解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6.2.5 层次总排序 |
6.3 农田排水沟固坡方案对比评价 |
6.3.1 固坡方案简介 |
6.3.2 排水沟道边坡治理方案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6.4 计算过程与分析 |
6.5 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3)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必要性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必要性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地铁施工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 |
1.2.3 地铁施工风险识别研究现状 |
1.2.4 地铁施工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铁车站施工技术及风险管理概念 |
2.1 地铁车站有关概念 |
2.1.1 地铁车站定义及分类 |
2.1.2 地铁车站设站位置 |
2.1.3 地铁车站工程内容 |
2.2 地铁车站施工方法介绍 |
2.2.1 明挖法 |
2.2.2 盖挖法 |
2.2.3 暗挖法 |
2.2.4 地铁车站施工方法选取思路 |
2.3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3.1 风险的定义 |
2.3.2 风险的分类 |
2.3.3 风险管理流程 |
2.4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4.1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定义 |
2.4.2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特征 |
2.4.3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铁车站工程施工风险识别 |
3.1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的内涵及目的 |
3.1.1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的内涵 |
3.1.2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的目的 |
3.2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的流程和方法 |
3.2.1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的流程 |
3.2.2 常用的风险识别的方法 |
3.2.3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方法选取 |
3.3 基于WBS-RBS的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 |
3.3.1 WBS-RBS方法的含义及流程 |
3.3.2 基于WBS-RBS方法的明挖法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过程 |
3.4 明挖法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方法 |
4.1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概述 |
4.1.1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含义 |
4.1.2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
4.1.3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方法选取 |
4.2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模型 |
4.2.1 工作思路 |
4.2.2 确定评价指标 |
4.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因素权重 |
4.2.4 模糊综合评价 |
4.2.5 进行模糊综合运算 |
4.2.6 确定风险源等级 |
4.3 基于LEC法的地铁车站施工风险验算 |
4.3.1 LEC法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
4.3.2 LEC指标赋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监控 |
5.1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监测 |
5.1.1 现场安全监测 |
5.1.2 现场安全巡查 |
5.1.3 风险监测信息回馈 |
5.2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控制 |
5.2.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5.2.2 施工风险预警系统 |
5.2.3 施工风险的控制策略 |
5.2.4 风险的应急管理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6.1 案例背景及概况 |
6.1.1 项目概况 |
6.1.2 地质条件 |
6.1.3 水文条件 |
6.1.4 周边管线及交通 |
6.1.5 工程措施分析 |
6.2 S车站施工风险评价 |
6.2.1 S站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6.2.2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 |
6.2.3 S站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6.2.4 S站施工风险评价结果的验证 |
6.3 S车站施工风险控制与应对 |
6.3.1 自身结构风险控制措施 |
6.3.2 确定各类风险应对方案 |
6.3.3 基坑滑移坍塌风险防控措施 |
6.3.4 管涌流砂突涌风险控制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附件 |
(4)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孔隙结构对渗流影响研究 |
1.2.2 渗流与渗透变形破坏研究 |
1.2.3 基坑变形与变形控制研究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长江一级阶地地质特征与工程问题 |
2.1 一级阶地工程地质特征 |
2.1.1 地貌类型及工程问题 |
2.1.2 一级阶地的土体结构 |
2.1.3 地质类型与岩组分类 |
2.1.4 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
2.2 工程场区地质环境特征 |
2.2.1 场区区域地质构造 |
2.2.2 场区水文地质特征 |
2.2.3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
2.3 工程场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2.3.1 场区概化地质结构模型 |
2.3.2 场区土体水文地质参数 |
2.3.3 场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2.3.4 场区土体适用本构关系 |
2.4 近江基坑特点与关键问题 |
2.4.1 近江长大深基坑特点 |
2.4.2 承压水下渗透变形问题 |
2.4.3 围护结构方案选型问题 |
2.4.4 周边环境变形控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渗流条件下土体宏微观变形机理 |
3.1 渗流作用下黏性土体变形机理 |
3.1.1 水土相互作用微观机理 |
3.1.2 渗流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
3.1.3 二元结构土体离心试验 |
3.1.4 渗流作用土体变形规律 |
3.2 黏性土的细观渗流场分析 |
3.2.1 微观孔隙结构分析 |
3.2.2 建立孔隙结构模型 |
3.2.3 细观渗流场分析 |
3.2.4 渗流场技术参数 |
3.3 微观孔隙结构变化机理 |
3.3.2 孔隙结构变形特征 |
3.3.3 孔隙结构参数关系 |
3.3.4 孔隙结构变形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元结构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演化机理研究 |
4.1 土壤颗粒组成对渗透特性的影响 |
4.1.1 渗透试验设备与方案 |
4.1.2 一维土柱渗透特性分析 |
4.1.3 颗粒组份对渗透的影响 |
4.2 不同互层比对土体渗透特性的影响 |
4.2.1 渗透试验设备与方案 |
4.2.2 互层土渗透特性分析 |
4.2.3 互层土对渗透的影响 |
4.3 变水头作用粉砂地基侧壁渗透破坏演化过程 |
4.3.1 渗透试验方案 |
4.3.2 渗流场动态特征 |
4.3.3 剖面水压力动态演化过程 |
4.3.4 排泥/砂量动态演化过程 |
4.3.5 变水头作用渗透破坏形态 |
4.3.6 不同裂隙宽度渗透变形特征 |
4.4 渗透变形破坏演化机理 |
4.4.1 三维数值模拟方案 |
4.4.2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迁移 |
4.4.3 渗透变形破坏形态验证 |
4.4.4 渗透致坍塌力学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岩围护基坑水平支撑结构选型分析 |
5.1 近江嵌岩地连墙围护防渗问题分析 |
5.1.1 原位降承压水试验 |
5.1.2 侧壁渗透致土体变形预测 |
5.1.3 围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 |
5.2 梁板式水平支撑基坑结构分析 |
5.2.1 数值模拟方案 |
5.2.2 周边不同深度土体竖直位移 |
5.2.3 地墙及不同深度土体水平位移 |
5.2.4 支撑结构位移与轴力 |
5.2.5 计算值与监测值对比 |
5.3 不同水平支撑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
5.3.1 基坑支撑结构优化方案 |
5.3.2 周边土体地表沉降比较 |
5.3.3 地连墙水平位移比较 |
5.3.4 立柱位移比较 |
5.3.5 梁轴力比较 |
5.4 近江基坑逆作施工措施分析 |
5.4.1 基坑结构整体实施方案 |
5.4.2 逆作施工关键优化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嵌岩围护基坑平面变形与空间效应分析 |
6.1 离心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
6.1.1 设备与相似关系 |
6.1.2 模型试验材料 |
6.1.3 离心试验方案 |
6.1.4 离心试验监测 |
6.2 近江二元结构地层基坑离心模型试验分析 |
6.2.1 离心模型试验工况 |
6.2.2 内部支撑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
6.2.3 放坡条件下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
6.2.4 无支护开挖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
6.2.5 内部支撑三维离心模型试验 |
6.3 不同优化措施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
6.3.1 坑外侧沉降对比分析 |
6.3.2 地基位移场特征分析 |
6.3.3 土压力分布对比分析 |
6.3.4 弯矩与变形对比分析 |
6.3.5 二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6.3.6 影响因素分析 |
6.4 基坑角部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 |
6.4.1 三维基坑空间效应离心试验分析 |
6.4.2 二维与三维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
6.4.3 空间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
6.4.4 空间效应影响因素 |
6.4.5 平面应变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江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措施应用研究 |
7.1 近江逆作基坑结构变形控制措施 |
7.1.1 近江基坑变形控制基本方法 |
7.1.2 考虑空间效应开挖方案 |
7.1.3 隔渗墙渗透防治措施 |
7.1.4 逆作支撑关键节点 |
7.2 近江逆作基坑结构施工优化控制分析 |
7.2.1 基坑变形控制标准 |
7.2.2 开挖对环境变形影响分析 |
7.2.3 水平支撑结构变形分析 |
7.2.4 土方开挖优化措施 |
7.2.5 轻轨线路与车站影响分析 |
7.2.6 逆作工况优化措施 |
7.3 基坑与周边环境变形控制应用分析 |
7.3.1 监测点布置与选型 |
7.3.2 基坑地下水位监测 |
7.3.3 地下连续墙变形分析 |
7.3.4 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某基坑出现流砂局部失稳原因分析及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流砂形成机理 |
2基坑流砂治理方案 |
3基坑工程案例背景 |
3.1工程概况 |
3.2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
3.3基坑支护和地下水控制设计方案 |
3.4 4-4剖面出现流砂引起局部失稳的分析及采 |
4结论 |
(6)浅析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 |
2 钻孔桩施工工艺流程 |
3 坍孔成因、处理及预防措施 |
3.1 坍孔成因 |
3.2 坍孔的处理 |
3.3 坍孔的预防措施 |
4 超径成因、处理及预防措施 |
4.1 超径成因 |
4.2 超径的预防措施 |
5 斜孔成因、处理及预防措施 |
5.1 斜孔成因 |
5.2 斜孔的处理 |
5.3 斜孔的预防措施 |
6 水下混凝土灌注注意事项 |
7 结束语 |
(7)以三角形稳固基础来处理深基坑边坡及控制流砂(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流砂问题分析[1,2] |
2.1 流砂成因 |
2.2 防治方法 |
2.3 工艺原理 |
3 施工过程控制要点[3-5] |
3.1 工艺流程 |
3.2 操作要点 |
4 质量控制[6-8] |
5 结语 |
(8)斜井穿越流砂层井壁变形与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审阅认定书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流砂地层基本特性与力学性质分析 |
2.1 概述 |
2.2 李家坝表土层地质力学特征 |
2.3 流砂层基本特性分析 |
2.4 不同含水率下砂土抗剪强度特征分析 |
2.5 斜井井壁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流砂层与斜井井壁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
3.1 概述 |
3.2 数值计算模型 |
3.3 模拟方案与参数取值 |
3.4 流砂层厚度的影响 |
3.5 运营荷载作用的影响 |
3.6 注浆作用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斜井穿越流砂层井壁承载特性研究 |
4.1 概述 |
4.2 ANSYS程序有限元简介 |
4.3 斜井井壁承载内力特性数值分析 |
4.4 斜井井壁极限承载力数值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 |
5.1 概述 |
5.2 工程概况 |
5.3 主斜井井筒过流砂层井壁结构选择与承载性能分析 |
5.4 现场实测方案 |
5.5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流砂层中污水顶管发生沉陷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流砂土的成因 |
2 流砂层中污水顶管施工流程 |
3 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
3.1 管材方面 |
3.2 沉井施工 |
3.2.1 原因 |
3.2.2 预防措施 |
1) 沉井制作应规范 |
2) 沉井下沉控制 |
3) 严控沉井封底混凝土质量 |
3.3 顶管施工 |
3.3.1 原因 |
3.3.2 预防措施 |
1) 龙门洞口止水 |
2) 控制顶力 |
3) 触变泥浆减阻 |
4) 纠偏 |
5) 接口处理 |
3.4 防腐措施 |
3.5 管道验收与运营管理 |
4 结语 |
(10)滩涂环境中大型沉井施工的监理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控制难点分析 |
1.1 沉井制作阶段 |
1.1.1 提前下沉 |
1.1.2 井筒裂缝 |
1.2 沉井下沉阶段 |
1.2.1 突沉 |
1.2.2 不均匀下沉 |
1.2.3 下沉过快 |
1.2.4 下沉过慢或搁置 |
2 监理控制工作要点 |
2.1 决策和设计阶段 |
2.2 施工阶段 |
2.2.1 沉井制作 |
2.3.2 下沉准备 |
2.3.3 沉井下沉 |
3 工程实例 |
3.1 概况 |
3.2 工程控制情况 |
3.2.1 方案选择 |
3.2.2 基坑开挖 |
3.2.3 沉井制作 |
3.2.4 沉井下沉 |
4 结束语 |
四、混凝土表面流砂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D]. 余浩瀚.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2]盐渍环境下土工袋砌护农田排水沟道的试验研究与固坡效果评价[D]. 马利军. 宁夏大学, 2020
- [3]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许伟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D]. 胡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5]某基坑出现流砂局部失稳原因分析及处置[J]. 张凯,冯科明. 岩土工程技术, 2017(02)
- [6]浅析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用[J]. 陈礼贤. 低碳世界, 2017(07)
- [7]以三角形稳固基础来处理深基坑边坡及控制流砂[J]. 肖玉明,邓绍超,唐光暹,李开大. 建筑施工, 2015(01)
- [8]斜井穿越流砂层井壁变形与承载特性研究[D]. 李向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9]流砂层中污水顶管发生沉陷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韩井根. 施工技术, 2012(S1)
- [10]滩涂环境中大型沉井施工的监理控制[J]. 许小娥,张矿. 建设监理,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