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气管修复术一例麻醉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1](2021)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层面的真腔、假腔、主动脉面积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主动脉重塑情况。探讨急性期与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差异,分析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月12月于大理大学附属医院普外二科住院并接受胸主动脉腔内治疗的3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等;术前及术后随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术前术后不同层面真腔、假腔直径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层面的真腔、假腔、主动脉面积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主动脉重塑情况,分析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本次研究中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39例,在围手术期间因全身器官衰竭死亡患者1例。完成随访的患者共38例(急性组26例,亚急性组12例)。年龄范围为31-76岁,中位数年龄为52.5岁;男女比例为3.2:1,男性患者居多。本研究中患者合并高血压31例(81.5%),仅有20例(52.6%)患者既往诊断为高血压。3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30例(78.9%)假腔累及腹主动脉段,有11例(28.9%)患者腹主动脉段分支血管存在假腔供血。所有患者均支架植入成功。真腔在支气管隆嵴平面、膈肌平面、腹腔干动脉开口上缘平面直径(p<0.001,p=0.002,p=0.036)和面积(p=0.021,p=0.03,p=0.021)在术后均明显增加,但增加幅度依次减小,气管隆嵴平面真腔较其他平面术后比术前增加明显。术前和术后的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真腔直径(p=0.132)和面积(p=0.987)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在支气管隆嵴平面假腔直径(p<0.001)和面积(p=0.002)减小最多,膈肌平面假腔直径(p<0.001)和面积(p<0.001)减小次之。但在腹腔干动脉开口上缘、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术前术后假腔直径(p=0.307,p=0.551)、面积(p=0.307,p=0.884)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支气管隆嵴平面主动脉重塑效果优于膈肌平面和腹腔干平面,胸主动脉段假腔均明显趋向于全部吸收(p=0.007),假腔血栓吸收急性组优于亚急性组。多发破口是不利于膈肌平面、腹腔干平面主动脉重塑的危险因素(p=0.026,p=0.002)。结论:1.TEVAR术后患者主动脉呈现真腔直径、面积逐步扩大的趋势,支架中段假腔的直径、面积在TEVAR术后均有明显减小,在支架远心端其减小幅度变小,在腹主动脉段则基本保持不变,个别患者出现增大情况。2.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的重塑效果最佳,且急性期优于亚急性期,支架以远胸主动脉次之。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均出现腹腔干开口上缘平面、腹主动脉分叉平面主动脉重塑不良问题。3.多破口是膈肌平面、腹腔干开口上缘平面良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包洁[2](2020)在《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食管异物是常见的临床急症,虽然大部分食管异物在不引起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自行排出消化道,但文献报道仍有10%-20%的食管异物嵌顿后需要内镜或手术等处理。由于胸段食管尤其食管第二狭窄处紧贴主动脉,嵌顿于此处的食管异物可直接或取出时形成主动脉食管损伤甚至主动脉食管瘘(Aortoesophageal fistula,AEF)。AEF救治成功率极低、治疗费用高,需多科协作但仍无统一的诊治共识。本文探讨胸段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对于潜在及明确的AEF采取的治疗方式,为今后临床工作中相关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胸段食管异物导致的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和4例AEF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中,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74岁不等。患者吞食异物至就诊时间为6小时至9天不等,5例患者24小时内就诊,1例患者就诊时间4天,另2例患者就诊时间分别8天和9天。前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食管Ⅱ级(穿透性损伤),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未见明显瘘道及主动脉处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等AEF的征象,CT上异物距离主动脉分别约为1.06mm、1.07mm、1.94mm、2.00mm;胃镜提示异物距门齿分别约为23cm、30cm、25cm、23cm,异物两端均刺入胸段食管壁,考虑为潜在主动脉损伤,有潜在主动脉食管瘘可能。后4例均经CTA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为AEF。其中前3例CT或CTA异物分别紧贴主动脉弓、刺入降主动脉、穿透主动脉右侧壁伴假性动脉瘤形成;胃镜提示损伤粘膜或异物距门齿分别约为17-26cm、27cm、30cm;病例8就诊时CT示食管穿孔伴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异物距离主动脉约为7mm,胃镜提示异物距门齿约为24cm,在内镜下异物取出后36小时出现前哨性出血,进一步行CTA示胸主动脉起始段活动性出血伴假性动脉瘤形成;病例5不伴有感染,其余3例均合并有纵隔感染。本研究依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其诊治经过、结局、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患者:病例1在全麻下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术后当天开放饮食;病例2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术后第2日开放流质;病例3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术前先行主动脉造影确认造影剂无外溢,保留导管,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重复造影无外溢,食管糜烂明显,继续留管密切观察一天后拔除,术后第4天开放饮食;病例4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术前主动脉造影确认造影剂无外溢,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食管轻度糜烂,重复造影无外溢后拔除导管,术后第2天开放饮食;4例患者均在1周内好转出院。另4例明确AEF患者:病例5异物紧贴主动脉弓不伴感染,先行主动脉造影见主动脉弓部小弯侧造影剂局限性外溢,立即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第2日全麻下胃镜取出异物后保守治疗,术后9天开放饮食,17天后好转出院。病例6伴纵隔感染,先行TEVAR,内镜下异物取出失败改行左侧开胸手术取出异物并行纵隔引流、强效抗感染、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46天开放饮食,2月后好转出院;病例7胃镜下观察到异物骑跨于食管两侧并有少量渗血后直接退镜,行CTA确诊为AEF伴纵隔感染,拟紧急行TEVAR,患者并发主动脉破裂突发大量呕血死亡;病例8在异物取出后36h形成AEF伴纵隔感染,立即行TEVAR,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术后15天开放饮食,1月后稳定出院,6个月内间断发热多次住院抗感染治疗,6月后因再发AEF出血死亡。存活病例均随访半年无并发症。结论CT上食管损伤Ⅱ级(穿透性损伤)以上、异物距离主动脉≤2mm,无AEF直接和间接征象者为主动脉食管损伤,存在潜在的主动脉食管瘘(Potential Aortoesophagealfistula,PAEF),成功救治这部分患者能够降低AEF的发生率。使用全麻下内镜扩张球囊辅助胃镜取出异物的方法治疗食管损伤Ⅱ级的PAEF患者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异物边缘锐利毗邻主动脉者,在术前完善主动脉造影,能更好的判断主动脉损伤情况,同时在留置导管的保护下行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可提高手术安全性;TEVAR有腔内隔绝作用,具有创伤小、迅速控制出血、有效保护主动脉的优点,可作为稳定主动脉血流的有效急救手段。对于主动脉损伤轻微、不伴感染的AEF,TEVAR联合内镜下异物取出可以作为根治性治疗。对于内镜下异物不能取出或伴感染的AEF患者,TEVAR是紧急桥接手段,后续仍需进一步清除感染灶,择期行纵隔引流、食管修补或切除、主动脉假体置换、食管二期重建等手术治疗;CT上异物距离主动脉>5mm,食管穿孔仅伴局限性纵隔炎者,一旦异物嵌顿时间长,直接胸腔镜取出或胸腔镜联合胃镜取出异物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手术方式。
乔昌宇[3](2020)在《感染性主动脉瘤腔内与开放治疗 ——9年随访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感染性主动脉瘤(mycotic aortic aneurysm,MAA)是一种罕见但高致死率的主动脉扩张型疾病。开放手术治疗(例如原位重建技术及解剖外重建技术)一直作为治疗MAA的“金标准”,但因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及围手术期高死亡率使其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时捉襟见肘。腔内技术则因其极好的弥补了开放手术的不足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MAA的治疗,但也因其可能增加移植物感染概率而饱受诟病。本研究通过分析MAA9年的诊疗经验,旨在探究影响MAA预后的诸多因素,以及相较于开放手术,分析腔内技术的应用在MAA诊疗过程中的作用及不足之处。研究方法:收集于2010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所有诊断为感染性主动脉患者,共计28例,其中开放手术治疗患者9例,腔内修复手术治疗患者15例,保守治疗4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信息、实验室相关检查、动脉瘤特征、治疗信息等用于统计学分析。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健康状况、再入院信息及出院后用药信息等用于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感染性主动脉患者28例,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63.39±5.73岁,入院时表现为感染性主动脉典型症状并诊断为MAA患者占总人数的29.36%,平均住院天数23.78± 16.61天。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22/28,78.57%)和发热(19/28,67.86%)。化验指标:入院时32.14%的患者伴有白细胞增高(>9.5*109/L),致病菌以沙门氏菌为主,占21.42%,其次为大肠杆菌(10.71%,3/28),布氏杆菌(10.71%,3/28),葡萄球菌属(10.71%,3/28)等。位置:主动脉弓(10.71%),降主动脉(7.14%),降主动脉内脏区(10.71%),肾下腹主动脉(42.85%)及髂总动脉(14.28%)。影像学表现:21.42%(6/28)患者主动脉瘤腔内可见脓腔,10.71%(3/28)患者瘤体呈分叶状,10.71%(3/28)患者瘤腔内可见气体影,50%(14/28)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39%(11/28)患者入院前曾接受抗菌药物治疗,37%(9/24)的患者术前并无任何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记录。在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100%都曾记录使用过广谱抗生素,43%(6/14)的患者被记录曾联用或接连应用三种及三种以上的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如亚胺培南)被用于21%(6/24)MAA患者的术前治疗,以及29%(7/24)患者的术后抗生素治疗,治疗平均时间12.41±7.83天。MAA患者术后移植物感染与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可能有关(p=0.004),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与MAA患者生存(p=0.01)及术后移植物感染(p=0.003)均具有相关性。开放手术治疗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包括开放手术原位重建及开放手术解剖外旁路重建技术)占31.14%(9/28),腔内技术修复(包含分支重建技术及去分支技术)占53.57%(15/28)。腔内手术3月、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80%以及72%,与开放手术总生存率存在显着差异(p=0.0203)。术后移植物感染征象患者约占总研究人数33%,均为接受腔内治疗患者(100%),占总腔内治疗人数的61%。围手术期较高的难以控制的长时间高WBC水平(>9.5*109/L)可能预示着不良预后。结论及意义:腔内技术用于治疗感染性主动脉瘤处于探索阶段,其对于抢救动脉破裂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主动脉肠瘘或气管瘘等急危重症患者具备一定的优越性。但相对的,因其无法完成感染灶的去除,术后仍具有较高的移植物感染风险,尤其对于感染难以控制的患者。因此,急危重症MAA患者可以考虑以EVAR作为过渡治疗手段,用以挽救患者生命。术后一旦出现感染控制不佳,对于能够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可考虑行开放手术,以去除感染灶并重建主动脉。
陈志峰,姜虹,杨雅琼[4](2019)在《颌面部肿瘤切除自由瓣转移修复术麻醉》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麻醉中困难气道发生率高,术前要做好充分的气道评估、准备。根据气道评估来决定是否诱导气管插管或清醒下保留自主呼吸插管。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创面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术中要做好保温,适度控制性降压,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是否输血。根治性颈清扫时注意预防迷走反射、预防结扎颈动脉导致的并发症。游离皮瓣修复术时要提高心排血量,提高血压,保证皮瓣微血管通畅。术后气道管理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术后是否拔除或保留气管导管或预防性气管切开。
张国强[5](2012)在《七氟醚与异氟醚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比较七氟醚或异氟醚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婴幼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S组(七氟醚组,50例)采用七氟醚维持全身麻醉;Ⅰ组(异氟醚组,50例)采用异氟醚维持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儿停药至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记录两组患儿的Fa/Fi及术后24 h的肌酐与尿素氮水平。结果 S组苏醒、拔管及清醒时间较I组明显缩短(P<0.05),苏醒期并发症较Ⅰ组明显减少(P<0.05)。S组20min内的Fa/Fi明显高于Ⅰ组(P<0.05),术后24 h两组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中采用七氟醚麻醉较异氟醚麻醉苏醒更快且更安全。
李蕾,张斌,李武德[6](1997)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麻醉中的呼吸并发症分析(附142例报告)》文中认为观察142例小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有29例于麻醉诱导后、术始、术中、术后出现不同原因的呼吸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的SpO2的下降,发生率为20.4%。术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组、<1岁组、唇裂+腭裂组、不插管组的呼吸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提示术前检查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很重要,尤其对<1岁又不插管的小婴儿,术中观察要细,吸血要及时,麻醉药深浅要掌握适度,唇裂+腭裂应行气客插管,异型管优于普通管,拔管时机要适当。对容易引起组织胺释放的药物要充分了解,使用中注意速度、剂量和反应。
刘碧源[7](1980)在《支气管胸膜瘘修复术的麻醉处理》文中研究表明 我院自1959年11月至79年2月共收治s2例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并进行62次修复术,本文仅就其麻醉问题作一报导。一、临床资料本组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令11个月至55岁。多数病情较差,其中有贫血(25例)、肝功不良(18例),心功或心电图异常(14例)、脓胸并大量咳痰(36例),
刘碧源[8](1981)在《支气管胸膜瘘修复术的麻醉处理》文中研究说明 支气管胸膜瘘修复术的麻醉处理有一定困难和危险,我院1959年11月~1981年2月共为56例支气管胸膜瘘患者进行66次修复术,本文仅对麻醉问题作一报道。
扈家强[9](2004)在《小儿全麻并发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旻中,俞炬明,谢伟,颜伟慧,李菁,黄琦,王俊丽,潘伟华,王俊[10](2021)在《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食管气管瘘复发(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rTEF)是食管闭锁手术后的复杂并发症,其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共同干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近年来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对rTEF展开治疗。本研究旨在总结本院MDT模式下rTEF的治疗经验,并评估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本院诊治的164例rTEF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结果。MDT团队包括小儿外科、放射介入科、小儿消化营养科、小儿呼吸科、小儿重症医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儿童保健科医生,多学科协作针对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随访环节,制定规范化诊治方案。结果 164例rTEF患者中,115例首次手术采用胸腔镜术式,49例首次手术为开胸手术。术前有33例存在气管软化,21例存在声带麻痹,6例存在喉软化。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27.4%;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21.3%;9.1%的患者出现rTEF;6例死亡,病死率为3.7%。19例术后撤离呼吸机困难,包括气管软化9例,喉软化3例,气管内赘生物7例;10例经保守治疗缓解,1例气管软化患者经气管切开术痊愈,1例喉软化患者经声门上成形术痊愈,7例气管内赘生物经内镜下治疗获痊愈。本院MDT模式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 EA)术后rTEF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长、平均ICU停留时长以及平均住院时长呈逐年下降趋势。手术后平均随访33.6个月,29例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其中6例接受抗反流手术,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得以缓解。结论针对rTEF采取MDT模式下的规范化治疗有助于提高rTEF的疗效,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二、支气管修复术一例麻醉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修复术一例麻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情况 |
3.1.1 一般资料 |
3.1.2 手术资料 |
3.2 不同层面真腔、假腔直径对比 |
3.3 不同层面真腔、假腔、主动脉面积对比 |
3.4 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假腔血栓化分析 |
3.5 主动脉重塑影响因素分析 |
3.5.1 膈肌平面主动脉重塑影响因素分析 |
3.5.2 腹腔干开口上缘平面主动脉重塑影响因素分析 |
3.6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形态改变示例 |
3.6.1 术前胸腹主动脉CTA影像 |
3.6.2 术后 3 月复查胸腹主动脉 CTA 影像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及处理 |
讨论 |
1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发生及严峻形势 |
2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形成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 胸段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定义及诊断 |
4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的诊断 |
5 胸段食管异物致PAEF患者的处理 |
6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患者的处理 |
7 随访结果 |
8 不足之处与改进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3)感染性主动脉瘤腔内与开放治疗 ——9年随访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信息采集 |
2.2.1 患者的基本信息 |
2.2.2 疾病信息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动脉瘤特征 |
2.2.5 治疗方法 |
2.2.6 随访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人口统计学资料 |
3.2 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微生物学 |
3.3 影像学结果 |
3.4 治疗 |
3.4.1 抗菌药物应用 |
3.4.2 手术治疗 |
3.5 术后并发症 |
3.6 危险因素和生存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MAA的诊断 |
4.2 瘤体的位置 |
4.3 致病菌种类 |
4.4 治疗 |
4.4.1 抗菌药物治疗 |
4.4.2 开放手术vs.腔内技术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感染性主动脉瘤治疗现状 |
发病机理 |
微生物学 |
症状 |
诊断 |
实验室诊断 |
影像学诊断 |
治疗 |
抗菌治疗 |
解剖外旁路血管重建技术 |
原位血管重建技术 |
腔内治疗 |
相关并发症 |
主动脉十二指肠瘘 |
主动脉支气管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颌面部肿瘤切除自由瓣转移修复术麻醉(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麻醉评估 |
1.1 术前评估 |
1.2 术前气道检查 |
1.3 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1.4 术前用药和禁食 |
2 麻醉管理 |
2.1 麻醉前准备 |
2.2 麻醉诱导 |
2.3 术中麻醉管理 |
2.3.1 麻醉维持 |
2.3.2 术中控制性降压 |
2.3.3 术中保温 |
2.3.4 围术期输血 |
2.3.5 术中其他注意要点 |
3 术后气道管理 |
(9)小儿全麻并发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其处理 |
1.1 术前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与呼吸并发症的关系 |
1.2 小儿年龄与呼吸并发症的关系 |
1.3 麻醉的深浅与呼吸并发症的关系 |
2 循环系统并发症及其处理 |
3 麻醉期间呕吐和误吸及其处理 |
4 其他并发症及其处理 |
(10)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诊断与术前管理 |
(二)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方法 |
(三)术后随访及多学科干预 |
结 果 |
一、基本情况 |
二、治疗效果 |
三、随访结果 |
讨 论 |
一、导致rTEF发生的重要因素 |
二、术前MDT团队协作下的气道与食道评估以及患者综合管理 |
三、MDT合作下的手术策略、术后标准化诊疗流程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
四、术后长期随访及并发症的处理涉及跨学科处理 |
四、支气管修复术一例麻醉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研究[D]. 李杨. 大理大学, 2021(09)
- [2]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D]. 包洁. 苏州大学, 2020(02)
- [3]感染性主动脉瘤腔内与开放治疗 ——9年随访结果分析[D]. 乔昌宇. 山东大学, 2020(02)
- [4]颌面部肿瘤切除自由瓣转移修复术麻醉[J]. 陈志峰,姜虹,杨雅琼.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19(05)
- [5]七氟醚与异氟醚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 张国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19)
- [6]小儿唇腭裂修复术麻醉中的呼吸并发症分析(附142例报告)[J]. 李蕾,张斌,李武德. 河北医学, 1997(06)
- [7]支气管胸膜瘘修复术的麻醉处理[J]. 刘碧源.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80(02)
- [8]支气管胸膜瘘修复术的麻醉处理[J]. 刘碧源. 中华外科杂志, 1981(10)
- [9]小儿全麻并发症的研究[J]. 扈家强. 医学综述, 2004(06)
- [10]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J]. 张旻中,俞炬明,谢伟,颜伟慧,李菁,黄琦,王俊丽,潘伟华,王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