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幼林间伐与七西岭林场林业发展

论中幼林间伐与七西岭林场林业发展

一、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与七溪岭林场林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洪鑫[1](2020)在《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公益林在保护全球的生态安全、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有不可否认的地位。二十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逐一实施,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断推进,人工纯林、中幼龄林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质效水平不高,亟待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本研究使用第四次森林二类资源调查数据,在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质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服务效益水平进行评价;依据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划分了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并提出了各类低质低效林的提质增效对策,以期为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湖北省林地面积为983.1万hm2,生态公益林的面积为352.06万hm2,蓄积量为16877.78万m3。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十堰市、恩施州,共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67.64%,生态公益林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湖北省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79.88万hm2,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1.09%;省级生态公益林75.02万hm2,占21.31%;市级生态公益林5.03万hm2,占1.43%;县级生态公益林面积为92.13万hm2,占26.17%。有特殊生态公益林110.87万hm2,占31.49%;重点生态公益林93.77万hm2,占26.64%;一般生态公益林147.39万 hm2,占 41.87%。(2)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中,纯林的面积与占比为237.68万hm2(52.38%),混交林为109.20万hm2(24.06%),灌木林为100.91万hm2(22.44%),无立木林地为11.06万hm2(2.44%)。林种结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面积与占比为298.25万hm2(63.63%),水源涵养林为109.48万hm2(23.35%),自然保护林为40.26万hm2(8.59%)。乔木林中幼龄林的面积与占比为237.04万hm2(66.30%),中龄林为104.08万hm2(29.11%),近熟林为10.02万hm2(2.80%)。马尾松林的面积与占比为70.79万hm2(15.10%),栎类林为48.28万hm2(10.30%),杉木林为13.60万hm2(2.90%)。在树种结构中,灌木类面积与占比为93.76万hm2(20.00%),硬阔树种组为73.80万hm2(15.74%),阔叶混交树种组为56.26万hm2(12.00%)。其他地类、林种和树种的面积均较小。(3)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目标层中森林资源质量的权重为0.7092,远大于森林生态服务效益的权重0.2908。准则层中以森林稳定性(0.3904)、林分生长(0.3189)的权重较高,而水土保持(0.1239)、生物多样性(0.1204)、固碳释氧(0.0464)的权重较低。指标层中,群落结构(0.2538)、,森林健康等级(0.1365)、龄组等级(0.1192)的权重均大于0.1。可见目标层的森林资源质量、准则层的森林稳定性和林分生长、指标层中的群落结构和森林健康及龄组等级是影响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的关键指标,也表明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的关键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包括促进林分生长以提升龄组等级、改善群落结构和森林健康状况以提高森林的稳定性。(4)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评价表明,综合质效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0.12%和15.14%,小班数量共占39.39%;综合质效等级为好和较好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33.13%和20.03%,小班数量共占49.22%;综合质效等级为一般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1.58%,小班数量占11.39%。湖北省近65%面积的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在一般以上,总体质效较好。其中,森林资源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5.68%和10.54%,小班数量占40.11%;生态服务效益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18%和11.42%,小班数量占23.97%。可见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质效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从指标层来看,绝大多数指标的质效等级以好和较好为主,但龄组等级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73.61%,小班数量占70.56%;群落结构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36.89%,小班数量占41.9%;腐殖质厚度级等级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82.19%,小班数量占82.73%。这些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中幼龄面积大、龄组等级偏低,群落结构单一,腐殖质较薄、立地条件普遍较差,是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的重点。(6)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乔木蓄积量在第一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反映了林分生长状况;下木植株体积、灌木层覆盖度、群落结构在第二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反映了林分结构特征;土壤厚度、坡度、草本层盖度在第三主成分荷载量较高,可反映林地的立地条件;森林健康等级、自然度、腐殖质厚度在第四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主要反映了林分健康状况。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个互不相关的指标类型,是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类型划分和经营对策制订的依据。(7)根据4个主成分指标类型,结合生态公益林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和提升重点指标分析,将湖北省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分为林分生长不良型、结构不良型、立地不良型、健康不良型4个类型。针对不同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确定了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目标与原则,分析了不同类型导致低质低效的原因与判断标准,并以问题为导向参照相关技术规程提出了不同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

沙晓娟[2](2020)在《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森林资源,高效、科学的经营管理森林法定性文件,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对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乏对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乌尔旗汉林业局是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点。因此,本文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研究案例,对比两期森林经营方案来评价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编制情况,建立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乌尔旗汉林业局两期森林经营方案对比,发现2017年森林经营方案在内容上编制的更为丰富和完善,几乎涵盖了《纲要》中要求编制的内容,涵盖了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经营能力建设和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2006年森林经营方案中没有体现。(2)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和经营效果的评价,共有9项标准31项指标。其中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评价有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森林抚育3项标准,经营效果评价由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结构、自然灾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项标准。(3)通过对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分析计算,表明在上一经理期内,经营措施中除生长抚育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外,其余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表现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年均净增率分别为0.33%和3.56%,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年净增率分别为0.46%和0.37%,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率为33.19%等;森林结构中,中龄林面积和蓄积明显高于其它龄组;森林火灾较其他自然灾害更为严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提升。(4)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总体得分为4.2,表明此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接近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针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森林经营方案调整建议,可为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指导意见;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在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评价过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贾茜[3](2020)在《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河北平泉黄土梁子镇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适生区,该地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培育目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部分林区每年未能及时更新密度调控措施,导致生产力低下。因此,本文以构建油松建筑材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体系为重点,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具体以河北平泉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阳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三种立地、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分开展全生命周期密度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剖析不同立地、不同密度梯度下油松人工林全生命周期的干形指标、树干生产力和生物量分配状况,揭示适宜油松人工林培育的最佳立地及密度效应;开展合理密度研究,制定各径级林木的树冠面积和密度指标表;制定适用于华北地区油松建筑材林密度管理图,且针对最适宜培育油松建筑材的立地,结合建筑材材种出材量,确定最佳主伐年龄。旨在实现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培育和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林场等相关部门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精细化参考。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制定出河北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提出主要立地类型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填补现阶段研究的空白。主要结论如下:(1)阴坡厚土和阴坡中土相较于阳坡中土,林分整体分杈率低、活冠高长、高径比大,干形较好,且以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干形最佳。(2)同一林龄下阳坡中土油松林的理论密度最大,阴坡中土次之,阴坡厚土最小。对于同一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大小均呈现出阳坡中土<阴坡中土<阴坡厚土。小于径阶18cm时,随着径阶增大,阴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油松林分的合理经营密度均逐渐减小,径阶18~22cm时,三种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基本一致,为500株·hm-2左右。(3)阳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3000~3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10a生开始间伐,间伐强度为12%,15a和25a以强度20%、25%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为5a和10a,在成熟龄期保留株数密度1650株·hm-2让林木自然生长,保持较好干形,且生物量多向树干转移,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为0.0697m3,公顷蓄积115m3,用于培育油松小径级建筑材,材种规格为8~16cm。(4)阴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700~30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9a、19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10a,在成熟龄期保留1500株·hm-2林分以获得较好干形,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0.0920m3,公顷蓄积138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2200~2500株·hm-2,9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7a和27a分别以25%和30%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8a和10a,保留密度为10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平均单株材积0.1450m3,公顷蓄积145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5)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000~2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7a、15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8a,最佳主伐年龄为47a,保留株数密度为12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1375m3,公顷蓄积165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1000~1200株·hm-2,7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3a和23a分别以20%和25%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6a和10a,保留密度为530株·hm-2以获得较好干形,此时树干生物量占比最佳,最佳主伐年龄为53~55a,伐期树高13~15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2245m3,公顷蓄积119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

高爽[4](2020)在《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关系与协调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明背景下,森林质量差、林地细碎化、森林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现象近年来呈扩大趋势,这种合作行为顺应了新时代林业发展战略,有助于国有林场完成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目标,提高林地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支持乡村经济振兴。国有林场与社区是两类不同的森林经营主体,差异化的比较优势使双方资源互补实现共赢,但利益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却时常令合作陷入困境,如何提高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的可持续性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建立健全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协调机制。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的合作现状,界定了利益相关者。然后,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利益相关者诉求和利益关系,并研究了利益失衡现象及原因。最后,利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国有林场与社区之间的博弈策略与对策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协调机制,并进行案例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利益相关者包括国有林场、社区、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利益诉求,合作能够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2)合作过程中出现了社区违约、国有林场积极性不高、县政府厚此薄彼、普通农户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等问题,有必要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利益失衡问题。(3)通过博弈论模型分析得出,若想实现整体和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国有林场和社区应该积极履约,并且由国有林场主导森林经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资源互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社区利益优先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有助于协调利益关系,使合作具有可持续性。

左政[5](2020)在《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白山落叶松林是东北虎、豹的重要活动栖息地。本研究通过观测固定样地数据,运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化、模型模拟相结合,野外调查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等系统科学整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进行长白山落叶松林的多功能评价与经营研究。依据18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结构特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构建多功能评价模型,评价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结构与多功能关系。探索落叶松林各主要功能及多功能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对研究区域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其最大实现落叶松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结果表明:中龄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左偏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都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人工林不同龄组阶段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4:5:1:0、0:5:5:0和0:6:3:1;天然林不同龄组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1:6:2:1、1:4:5:0、0:4:4:2。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为弱度混交,近熟林介于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之间,成熟林为中度混交;天然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皆为中度混交,成熟林为强度混交。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林木空间分布皆为中龄林阶段为团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为偏团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为随机分布;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阶段林木大小比数均为中庸状态;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各龄组样地的林木均处于生长空间不足的状态。(2)比较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状况和天然更新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多样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落叶松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优于人工林;利用熵值和负相关系数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近熟林;落叶松天然林近熟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中龄林。(3)研究了落叶松林的功能需求,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碳汇为主要的功能需求。采用了综合权重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多样性综合指数值、灌木盖度、针阔比、龄组、林分郁闭度、草本盖度、坡度、乔木层林分生物量和林分蓄积量共9个评价指标。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现有相关数据,开展研究地区落叶松林在林分层次的多功能评价,评价结果如下:(a)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碳汇功能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到近熟林阶段,增长趋势趋于平缓;水源涵养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多功能值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其中人工林在46a后多功能值趋于平缓。落叶松天然林在110a处达到最大值,而后落叶松天然林多功能值趋于平缓。(b)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表现出先对立后互利的关系;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之间为互利关系,均随着碳汇功能的增大而增大;落叶松林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两者之间随着林分年龄增长,相互关系逐渐由对立关系转为互利关系。(c)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分别与碳汇功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无显着相关性。(4)以森林多功能经营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理念,研究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目标、目标结构体系和相应的调整技术,提出了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主导功能,兼顾水源涵养功能及碳汇功能的多功能经营模式,为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姚佳[6](2019)在《福绵区森林功能分区与经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资源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经济、文化和生态功能,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有指导性意义。针对不同区域尺度科学合理进行森林经营规划,对提高森林质量和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对玉林市福绵区森林进行经营区划研究,分析福绵区最近一期森林资源现状特点,提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明确该区域森林经营区划的主要内容和利用方向。运用GIS、聚类分析法等对福绵区进行了主体区域以及森林功能区划,针对区划内容,提出相关经营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福绵区林地面积48224.68 hm2,森林覆盖率54.29%。但现有森林数据显示,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小,仅占6.67%,商品林比重过大,表现失衡。其次,福绵区人工林树种单一,主要以速生桉为主,且发展过快;经济林比例较大(27.16%),林地分布不均,用材林、经济林在各乡镇中较为零散。(2)根据福绵区森林现状特点,构建的指标体系(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人口密度等),从开发状态、发展潜力和承受力为目的为出发点。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福绵区进行乡镇层面的主体功能分区定位,将福绵区主体功能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两类。根据福绵区实际情况,定位其不同区域主要功能,以此作为福绵区经营管理的主要依据,促进福绵区的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3)在充分遵循森林功能分区原则条件下,选取水源涵养功能性、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木材生产重要性、森林旅游功能以及林产品生产加工重要性等5个方面指标构建符合福绵区森林资源现状的森林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其区划为5个不同的功能区,分别为西部水源涵养功能区、西部与西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西北部森林生态旅游功能区、南部和北部用材林功能区、中部经济林功能区。(4)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森林功能分区结果,结合福绵区森林经营现状,对福绵区森林经营管理提出合理的规划与建议。促进森林实行多功能、多效益经营管理,不同功能或效益经营相互结合,提高其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何允清[7](2019)在《基于森林旅游功能的维都林场森林资源结构优化》文中提出森林旅游(Forest Recreation)是以森林风景资源为基础,进行自然观赏、养生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是生态旅游的重要体现。森林旅游资源是森林旅游发生的主体,包括了森林自然资源、人文活动等因素,森林旅游既是为了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也是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产生。森林旅游链接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既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收入,增加社会效益。但诸多地区缺乏森林旅游景点,尤其是大部分林场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忽略生态效益的发展,导致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失衡,不能全面发挥森林多功能作用。因此,本文以维都林场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其近10年来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基于森林旅游功能,运用房室理论模型对未来森林发展进行预测以及优化调整。基于森林旅游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子进行评分参考,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主要内容如下:通过对维都林场2004年至2013年的二类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维都林场近10年来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人工造林面积增加,以桉树林面积大量增加,导致林种结构失调,用材林占比较大,且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和林地生产力功能降低。其次,龄组结构差异大,幼龄林和成过熟林面积比重大,中龄林比重偏低,致使森林资源利用率低,出现林分生产力低下现象。针对维都林场森林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运用房室理论模型对其森林资源结构进行评价、调整与优化。降低用材林比重,由原来的7352.4 hm2调整为4772.9hm2;增加生态林面积,提高森林净化空气功能,保证林种结构合理化;优势树种以速生桉比重最大,经预测调整后,由2013年的7661.2 hm2减少至6428.1 hm2,增加乡土树种,满足生态多样性要求,美化森林景观,丰富林相层次;为了满足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应控制龄组比例,使得后续可利用资源逐步平缓,保证林木蓄积增长,推动森林资源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在房室理论模型预测调整森林结构的原则下,基于森林旅游的功能和可持续经营,运用层次分析法调整维都林场的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维都林场森林结构,实现维都森林旅游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的协调发展。调整措施包括:建设乡土树种经济性观赏景观,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相丰富性和增加森林季相,丰富森林旅游树种,以增加混交林和观赏树种(桃树、枫树与杜英)为主;利用地理位置的便利与资源现状特点,结合周边旅游景点的优势,打造天然氧吧,吸引游客,也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赵凯[8](2019)在《北京山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视觉质量及其与色彩斑块的耦合机制》文中认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北京山区人工风景林的主要造林树种,目前对侧柏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美学质量评价和低效林改造,虽然景观质量评价的方法日趋成熟,但尚缺乏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侧柏人工风景林景观质量分级标准,同时,目前鲜有对林内结构与色彩间耦合关系,以及色彩对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了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结构与美景度(SBE)的关系,并确定了便于生产实践操作的林内景观质量分级标准,同时,研究了林内结构与林内色彩斑块的耦合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并探讨了色彩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胸径和树高的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变化过程,北京市侧柏人工林林龄40年以下为幼龄林,40-80年阶段为中龄林。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林木的直径生长、材积生长均处于较强的生长过程中,不同立地条件对树木直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较大。(2)通过林内结构指标与美景度(SBE)相关分析发现:林下有效空间与美景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平均胸径、径高比、透视距离与美景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林分密度、平均枝下高、灌木盖度、郁闭度与美景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其他林内结构指标与美景度(SBE)相关性不显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仅郁闭度(p=0.016)、林下有效空间(p=0.016)在不同美景度等级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3)通过因子分析构造了 3个相互独立的结构因子,分别为林内拥挤因子(F1)、林内开阔因子(F2)和林下高度因子(F3),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3.93%,能够较好反映林分的全部信息。同时,分别采用线性回归、二次多项式回归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进行拟合,得到美景度-林内结构因子模型。其中,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的R2最大(R2=0.571,p<0.001),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因而能够更好地解释美景度与林内结构的关系。(4)以3个结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结构质量指数F,并兼顾林内美景度(SBE),采用TOPSIS法将北京山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划分为3个等级,依次定义为优质景观林(Ⅰ级)、良好景观林(Ⅱ级)和低质景观林(Ⅲ级)。林内景观质量较高的林分主要特征为:较高的美学质量和林分结构质量,树木粗壮、长势较好,林分密度不宜过大,枝下高较高且林下灌木较低矮,具有一定的林下空间,林内可进入性较高。(5)7个色彩斑块指标均与美景度(SBE)相关性显着,其中,斑块色彩均匀性(SHEI)、斑块分裂指数(DIV)、斑块分离度(SPL)、色彩斑块对比度(CPC)与美景度(SBE)极显着正相关(p<0.01);CPB与美景度(SBE)显着负相关(p<0.05);LPI、SHDI与美景度(SBE)极显着负相关(p<0.01)。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仅有 SHDI(p=0.040)、SHEI(p=0.040)和 SPL(p=0.045)3 个指标在不同美景度等级间差异显着。(6)林内结构与色彩斑块各因子间的关联度均在0.6左右,属弱协调程度。其中耦合关联度较大的指标包括:林内拥挤因子(F1)与斑块分离度(SPL)和色彩斑块对比度(CPC);林内开阔因子(F2)与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色彩多样性(SHDI)和色彩斑块对比度(CPC);林下高度因子(F3)与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色彩多样性(SHDI)、斑块色彩均匀性(SHEI)、斑块分离度(SPL)和色彩斑块对比度(CPC)。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色彩斑块与林内结构属中等关联程度,林内结构因子对色彩斑块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林内结构因子所影响的色彩斑块指标、同一林内结构因子在不同水平上所影响的色彩斑块指标以及对色彩斑块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两者间存在相对复杂的耦合关系。

王智勇[9](2019)在《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结构及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大兴安岭地区的落叶松天然次生林20块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采伐强度为:0.00%~67.25%),通过野外实地作业获取林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空间结构的各项指标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样地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分析,然后选取上述指标中的24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20块样地的综合得分并进行健康等级划分,最终筛选出最优的间伐强度范围。(1)水平结构中,树种结构由落叶松、白桦组成,各样地落叶松株数平均占比为84.88%,林分直径结构符合天然林生长特点,落叶松径级跨度在6cm~30cm范围内,落在6、8、10、12、14径阶的中小径阶林木数量优势明显。20块样地的Weibull形状参数c值在1.5109~2.6785之间,呈左偏单峰形状。经抚育间伐后,各样地生长结构数据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间伐强度为13.74%的L5样地单株平均蓄积量最大为0.043m3,间伐强度为19.00%的L7样地胸径年均生长量和树高年均生长量最大分别为0.689cm和0.599m,综合来看抚育间伐强度在16.75%~20.86%范围内的抚育效果最佳。(2)垂直结构中,L2~L20样地的林隙分数均大于对照样地L1,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加,各样地林隙分数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除L2样地外各样地的开度均大于对照样地L1,间伐强度为67.25%的L20样地林隙分数(9.19%)与开度(9.56%)为最大值;各样地的叶面积指数与平均叶倾角无明显变化规律。采用相邻网格法记录灌木的种类、数量并计算盖度,间伐强度为59.92%的L19间伐样地的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1.0633)及均匀度指数(J)(0.7670)为最大值;间伐强度为67.25%的L20间伐样地的灌木层多样性指数(H’)(1.3641)为最大值,间伐强度为53.09%的L17样地的灌木层均匀度指数(J)(0.9253)为最大值;间伐强度为59.92%的L19样地的草本层多样性指数(H’)(1.4541)及草本层均匀度指数(J)(1.0489)为最大值。(3)空间结构中,各样地平均混交度在0~0.3727之间,树种隔离程度较低,间伐强度为34.38%的L11样地平均混交度(0.3720)为最大值。各样地平均角尺度分布在0.405~0.563之间,整体趋近于随机分布状态,其中间伐强度为27.85%的L10样地的角尺度(0.563)为最大值。林木大小比数在各个区间内的分布比较均匀,间伐强度为20.86%的L8样地平均大小比数(0.5556)为最大值,不同间伐强度的抚育措施对各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样地的大小分化程度没有显着影响。(4)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样地进行健康评价,结果为:L7(0.841)、L9(0.825、L8(0.821)、L18(0.326)、L13(0.257)、L20(0.238)、L10(0.207)、L17(0.524)、L12(0.386)、L11(-0.062)属于亚健康样地,、L16(-0.085)、L19(-0.109)、L6(-0.139)、L15(-0.249)、L4(-0.267)、L14(-0.337)、L2(-0.361)、L5(-0.458)、L1(-0.643)、L3(-0.896)属于一般健康样地。其中L7样地综合得分最高,表明间伐强度为19.00%时最适宜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的抚育改造,研究结果能够为后续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抚育经营提供参考和依据。

冯宜明[10](2018)在《甘肃省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结构调整及功能恢复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甘肃省沙滩国家森林公园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和中龄林两个试验区,对封禁、卫生伐、机械疏伐(隔一伐一、隔二伐一)、生态疏伐(以下分别简称为FJ、WF、JF1、JF2、SF)5种结构调整方式后的林分空间结构(混交度、大小比、角尺度)、非空间结构(年龄、胸径、树高、材积等)、生态服务功能(土壤保育、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6年连续调查分析,旨在分析不同结构调整方式对林分结构与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林龄人工云杉林的结构调整方案和功能恢复模式。为亚高山地区人工林的科学、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促进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构调整对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量有显着影响,SF后中龄林6年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单株材积生长量、蓄积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21.5倍、14倍、18.1倍、18.2倍,幼龄林6年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单株材积生长量、蓄积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14.2倍、8.4倍、10.2倍、10.4倍,效果最为明显;结构调整后幼龄林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6年生长量总体上高于中龄林,中龄林单株生物量6年增长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2)结构调整对林木隔离程度作用效果不显着,对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影响较小,林分平均角尺度值显着减小,左侧频率之和大于右侧接近正态分布,林分空间格局调整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结构调整对中龄林林分大小比和角尺度的调节作用优于幼龄林。(3)云杉中、幼龄林结构调整6a后,SF和JF2的草本和灌木群落丰富度与对照相比都显着增大;JF2灌木、草本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而群落优势度指数是最低的;同种结构调整方式后,中龄林林分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总体上均低于幼龄林。SF后中、幼龄林土壤容重变化均最大即容重最小,分别为0.5030.691g/cm3、0.6090.897g/cm3,孔隙度最大在63.0%77.0%和57.0%71.0%之间;SF表层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最高,中龄林分别是对照的3.2、3.0、2.0倍之多,幼龄林分别是对照的2.7、1.9、2.6倍多;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4)结构调整后林地土壤pH值变化不明显,土壤pH值介于5.877.16之间;不同龄林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及有效养分含量差异不显着,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含量变化显着,有机质含量介于4.37916.976g/kg之间,全N含量介于0.536.52g/kg之间,全P含量介于0.6213.84g/kg之间,全K含量介于14.8334.32g/kg之间,WF有机质、全N、全P、全K含量均最高;林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显着,WF速效N、速效K含量最高,JF1有效P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全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并无减少现象。(5)结构调整后云杉中、幼龄林林分叶面积指数均有所减小,SF和JF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较大,其LAI值明显小于对照。(6)结构调整后负氧离子浓度差异显着,生态疏伐的负氧离子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结构调整方式,日变化情况表现为上午高于下午。综合分析得出,云杉人工林高效结构调整方式为:密度为3 6754 800株/hm2云杉人工幼龄林采用SF、JF2均可,经营密度宜为3 0303 240株/hm2;密度为1 6302 151株/hm2的中龄林只能采用SF以加快胸径、蓄积生长,以每公顷留存1 500株左右为宜。

二、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与七溪岭林场林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与七溪岭林场林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内涵
        1.2.2 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分布及结构研究
        1.2.3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4 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森林资源现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4 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5.1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2.5.2 评价指标的含义及等级划分标准
        2.5.3 生态公益林综合质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分
    2.6 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对策研究方法
        2.6.1 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的划分
        2.6.2 生态公益林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及结构分析
        3.1.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总量及其分布
        3.1.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和保护等级分析
        3.1.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地类和林种结构分析
        3.1.4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龄组与树种结构分析
    3.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评价
        3.2.1 生态公益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3.2.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综合质效指数等级评价
        3.2.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指标的等级分析
    3.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对策研究
        3.3.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目标与原则
        3.3.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划分与判断标准
        3.3.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公益林评价的应用前景
        4.2.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结果应用前景
        4.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经营方案发展、概念研究进展
        1.3.2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进展
        1.3.3 森林经营方案检查与评定研究进展
        1.3.4 森林经营方案调整与修订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比较研究法
        2.2.2 文献阅读法
        2.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2.2.4 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CDA)
        2.2.5 层次分析法(AHP)
3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评价
    3.1 森林资源及经营评价
        3.1.1 森林资源分析
        3.1.2 两期方案相关内容对比
    3.2 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3.3 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3.3.1 森林区划
        3.3.2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3.4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3.5 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
    3.6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7 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
    3.8 经营能力建设
    3.9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
    3.10 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
4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4.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标准与指标确定
        4.3.2 经营措施评价
        4.3.3 经营效果评价
5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5.1 标准与指标权重确定
    5.2 各评价指标计算分析
        5.2.1 经营措施各指标分析
        5.2.2 经营效果各指标分析
    5.3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5.4 方案调整及实施建议
        5.4.1 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5.4.2 统筹编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差异化,促进方案优化升级
        5.4.3 重视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监督与检查
        5.4.4 强化更新造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5.4.5 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
        5.4.6 着重调整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
        5.4.7 适当增加阔叶树种比例,维持树种结构平衡
        5.4.8 增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
        6.1.2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3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6.1.4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6.2 主要结论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附录 B 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林分密度研究
        1.2.2 合理密度确定
        1.2.3 密度效应研究
        1.2.4 林分密度与其他林分因子关系
        1.2.5 密度管理图研究
        1.2.6 建筑材林研究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状况
        2.1.6 水文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样芯采集与标准木选取
        2.2.3 建筑材材种规格制定
        2.2.4 相关指标计算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作用规律
        3.1.1 干形质量
        3.1.2 生产力
        3.1.3 生物量分配
        3.1.4 小结
    3.2 合理密度经营表
        3.2.1 不同立地下林分树冠面积和冠幅变化
        3.2.2 不同立地、不同郁闭度下林分理论密度变化
        3.2.3 不同立地、不同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
        3.2.4 小结
    3.3 密度管理图
        3.3.1 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
        3.3.2 等疏密度线和最大密度线
        3.3.3 自然稀疏线
        3.3.4 密度管理图的绘制与检验
        3.3.5 密度管理图的应用
        3.3.6 小结
    3.4 最佳主伐年龄
        3.4.1 林分工艺成熟龄
        3.4.2 林分经济成熟龄
        3.4.3 林分数量成熟龄
        3.4.4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立地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
    4.2 阴坡厚土油松人工林的最佳主伐年龄
    4.3 森林成熟龄的研究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关系与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合作经营森林相关研究
        1.3.2 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相关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国有林场
        2.1.2 社区
        2.1.3 利益关系与协调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博弈论
3 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现状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3.2 合作经营森林发展历程
    3.3 合作经营森林概况
    3.4 合作经营森林最新进展
4 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利益诉求分析
    4.1 利益相关者界定
    4.2 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4.2.1 国有林场利益诉求分析
        4.2.2 社区利益诉求分析
        4.2.3 地方政府利益诉求分析
        4.2.4 林业部门利益诉求分析
5 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关系与协调分析
    5.1 利益关系分析
        5.1.1 国有林场与社区利益关系分析
        5.1.2 其它利益关系分析
        5.1.3 利益关系小结
    5.2 利益关系失衡分析
        5.2.1 社区不履约及原因分析
        5.2.2 国有林场不积极及原因分析
        5.2.3 县政府政策倾斜及其原因分析
        5.2.4 普通农户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及原因分析
    5.3 利益关系协调
        5.3.1 资源互补
        5.3.2 利益共享
        5.3.3 社区利益优先
        5.3.4 政府引导
6 官庄国有林场与上里村合作案例分析
    6.1 合作经营主体概况
    6.2 合作经营模式介绍
    6.3 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6.4 利益关系分析
    6.5 利益关系协调分析
    6.6 案例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介绍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研究
        1.1.2 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1.3 碳汇功能研究
        1.1.4 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
    1.2 落叶松研究
        1.2.1 落叶松结构研究
        1.2.2 落叶松多功能评价研究
        1.2.3 落叶松多功能经营研究
    1.3 落叶松林多功能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分布
        2.1.6 社会经济条件
        2.1.7 森林资源及经营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3.1 相关数据资料
        2.3.2 样地调查
    2.4 研究方法
        2.4.1 龄组划分方法
        2.4.2 数据处理方法
3 落叶松林林分结构特征
    3.1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基本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3.2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直径结构
        3.2.1 直径分布
        3.2.2 直径分布拟合
    3.3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蓄积结构
    3.4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空间结构
        3.4.1 混交度
        3.4.2 角尺度
        3.4.3 胸径大小比数
        3.4.4 林分开敞度
        3.4.5 林分垂直结构
    3.5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构
        3.5.1 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单木生物量研究
        3.5.2 生物量与蓄积量线性关系
        3.5.3 研究地林分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经济价值测定
    3.6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结构特征
    3.7 小结
4 落叶松林物种多样性及天然更新
    4.1 数据分析
        4.1.1 物种重要值
        4.1.2 物种多样性指数
        4.1.3 林分更新综合值计算
    4.2 计算结果
        4.2.1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重要值
        4.2.2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多样性
        4.2.3 各龄组生物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4.2.4 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更新状况研究
    4.3 小结
5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5.1 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需求分析
        5.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5.1.2 涵养水源功能
        5.1.3 碳汇功能
    5.2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构建原则
        5.2.2 指标的选取
        5.2.3 指标的计算
        5.2.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5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3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
    5.4 落叶松林多功能关系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关系
        5.4.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3 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4 森林多功能随时间变化关系研究
    5.5 落叶松林不同森林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5.1 不同生态功能间相关性研究
        5.5.2 不同生态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6 小结
6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1 经营原则
        6.1.1 可持续经营原则
        6.1.2 多功能经营原则
    6.2 落叶松林目标结构体系
        6.2.1 经营目标
        6.2.2 蓄积结构目标
        6.2.3 树种组成目标
        6.2.4 直径结构目标
        6.2.5 垂直层次结构目标
        6.2.6 空间结构目标
        6.2.7 物种多样性目标
        6.2.8 更新结构目标
    6.3 落叶松林结构调整主要技术
        6.3.1 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调整
        6.3.2 采伐模式研究
    6.4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福绵区森林功能分区与经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经营规划研究进展
        1.2.1 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概况
        1.2.2 森林功能区划研究概况
        1.2.3 森林经营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植被
    2.2 经济状况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3.1 林地资源现状
    3.2 森林分类区划
    3.3 林种构成
    3.4 树种构成
    3.5 林地保护等级
    3.6 森林资源现状特点
    3.7 森林经营问题
第四章 福绵区主体功能区划
    4.1 主体功能区内涵与性质
    4.2 区划原则
    4.3 区划方法
        4.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系统聚类区划方法
        4.3.3 区划结果
    4.4 福绵区主体功能定位
        4.4.1 重点开发区
        4.4.2 限制开发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森林功能分区
    5.1 森林功能区划目的和意义
    5.2 区划原则
    5.3 区划指标体系及区划单元
        5.3.1 区划指标体系
        5.3.2 区划单元与数据
    5.4 区划方法
    5.5 区划结果与调整
    5.6 福绵区森林功能区布局
        5.6.1 西部水源涵养功能区
        5.6.2 西部与东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5.6.3 西北部森林生态旅游功能区
        5.6.4 南部和北部用材林功能区
        5.6.5 中部经济林功能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森林经营管理
    6.1 福绵区森林多功能经营管理
        6.1.1 福绵区公益林比重小,加大公益林保护力度
        6.1.2 保护罗田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增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6.1.3 集约经营,增强福绵区森林木材生产功能和经济林产出功能
        6.1.4 合理开发六万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提高旅游质量
    6.2 森林多效益经营管理
        6.2.1 林下套种,增加林产品收入
        6.2.2 增加非木质资源的培育,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6.3 提高森林质量经营
        6.3.1 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6.3.2 加强地类管理,提高林地利用效率
        6.3.3 加强用材林采伐管理,避免过度采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森林旅游功能的维都林场森林资源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旅游与森林结构优化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自然资源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交通及通讯
    2.4 数据来源
    2.5 研究内容
    2.6 研究方法
    2.7 技术路线图
3 森林资源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3.1 林场森林资源各地类土地面积动态分析
    3.2 林分龄组结构动态分析
    3.3 林种结构动态分析
    3.4 优势树种结构动态分析
    3.5 森林蓄积量动态分析
    3.6 森林生产力动态分析
    3.7 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3.8 本章小结
4 维都林场森林资源结构调整
    4.1 森林资源结构调整的目标
    4.2 系统状态的确定及动态模型的建立
    4.3 各状态预测和动态特性分析
    4.4 林种结构调整
    4.5 树种结构调整
    4.6 林龄结构调整
5 基于森林旅游功能提升维都林场森林资源树种结构的优化调整
    5.1 指标筛选及评价体系的建构
    5.2 基于森林旅游功能对树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北京山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视觉质量及其与色彩斑块的耦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2.1 林分结构质量评价
        1.2.2 美学质量评价
        1.2.3 健康质量评价
        1.2.4 生态服务功能质量评价
    1.3 风景林景观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3.1 林分结构对景观质量的影响
        1.3.2 视觉美学结构对景观质量的影响
    1.4 风景林景观质量分级的研究进展
    1.5 风景林景观质量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林分结构与质量耦合关系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1.5 植被条件
    2.2 试验区概况
        2.2.1 西山林场概况
        2.2.2 九龙山林场概况
        2.2.3 金海湖试验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群落调查方法
        3.1.1 样地设置
        3.1.2 样地指标调查
    3.2 指标选择与计算
    3.3 色彩斑块选择与计算
    3.4 美景度评价方法
        3.4.1 评判者的选取
        3.4.2 评判过程
        3.4.3 美景度值计算
        3.4.4 美景度等级划分
    3.5 因子分析
    3.6 TOPSIS分级法
    3.7 耦合模型构建与耦合等级划分
        3.7.1 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
        3.7.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3.8 技术路线
4 结果分析
    4.1 侧柏人工风景林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4.1.1 侧柏人工林生长阶段划分
        4.1.2 侧柏人工林生长动态的立地分异
    4.2 侧柏人工风景林结构特点分析
        4.2.1 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分结构频度分析
        4.2.2 侧柏人工风景林林木分化程度研究
    4.3 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结构与美景度的相关关系研究
        4.3.1 林分结构与美景度间的相关分析
        4.3.2 视觉美学结构与美景度间的相关分析
        4.3.3 不同美景度等级间林内景观要素差异研究
        4.3.4 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美景度-结构模型构建
    4.4 侧柏人工风景林结构与美学机理的耦合关系研究
        4.4.1 色彩斑块与美景度的关系研究
        4.4.2 结构与色彩斑块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4.4.3 结构因子与色彩斑块间变化规律研究
    4.5 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分级
        4.5.1 TOPSIS分级
        4.5.2 林内景观质量分级标准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结构及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改造对水平结构的影响
    1.3 改造对垂直结构的影响
    1.4 改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
2 试验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威布尔分布函数
        2.3.2 物种结构参数测定
        2.3.3 冠层结构参数测定
        2.3.4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3.5 空间结构参数测定
        2.3.6 健康评价方法
3 抚育间伐对林分水平结构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2 抚育间伐对径级结构的影响
    3.3 抚育间伐对生长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抚育间伐对林分垂直结构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2 抚育间伐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4.3 抚育间伐对物种结构的影响
    4.4 抚育间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抚育间伐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2 抚育间伐对树种空间隔离程度的影响
    5.3 抚育间伐对个体水平分布格局的影响
    5.4 抚育间伐对林木大小分化程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抚育间伐效果的健康评价
    6.1 评价方法
    6.2 评价过程与结果
    6.3 确定健康等级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甘肃省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结构调整及功能恢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1.3.2 林分结构调整研究进展
        1.3.3 林分结构的研究进展
        1.3.4 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条件
    2.5 土壤情况
    2.6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设置
        3.3.2 结构调整方式
        3.3.3 林分状态特征调查分析
        3.3.4 数据处理及结构调整效果评价
    3.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下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
        4.1.1 密度结构特征
        4.1.2 直径结构特征
        4.1.3 树高结构特征
        4.1.4 郁闭度结构特征
        4.1.5 蓄积量特征
        4.1.6 生物量结构特征
    4.2 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下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4.2.1 混交度结构特征
        4.2.2 大小比结构特征
        4.2.3 角尺度结构特征
    4.3 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下林分生态服务功能特征
        4.3.1 植物多样性特征
        4.3.2 土壤理化特征
        4.3.3 叶面积指数特征
        4.3.4 负氧离子浓度特征
    4.4 甘肃省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结构调整及功能恢复效果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结构调整对云杉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5.1.2 结构调整对云杉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5.1.3 结构调整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5.1.4 关于云杉人工林经营的思考
    5.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与七溪岭林场林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D]. 洪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D]. 沙晓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D]. 贾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关系与协调研究[D]. 高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D]. 左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福绵区森林功能分区与经营管理研究[D]. 姚佳. 广西大学, 2019(06)
  • [7]基于森林旅游功能的维都林场森林资源结构优化[D]. 何允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8]北京山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视觉质量及其与色彩斑块的耦合机制[D]. 赵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结构及健康的影响[D]. 王智勇.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甘肃省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结构调整及功能恢复模式研究[D]. 冯宜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标签:;  ;  ;  ;  ;  

论中幼林间伐与七西岭林场林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