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一、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晖,李尚中,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张建军,王淑英,程万莉,唐小明[1](2021)在《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旱地地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以旱地地膜玉米‘先玉3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4.5×104株·hm-2(低密度:D4.5)、6.0×104株·hm-2(中密度:D6.0)和7.5×104株·hm-2(高密度:D7.5);施氮量(缓释氮肥)设4个水平:0 kg·hm-2(N0)、150 kg·hm-2(N150)、300 kg·hm-2(N300)和450 kg·hm-2(N450),于2017年(伏旱年)和2018年(丰水年)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以及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其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玉米的SPAD值、LAI、百粒重、穗粒数、产量、WUE、蛋白质和容重总体表现为正向调控作用,N450处理平均分别为55.1、2.57、34.7 g、649.9粒、12 652.7 kg·hm-2、25.5 kg·hm-2·mm-1、10.11%和740.1 g·L-1,较N0依次提高18.5%、24.5%、13.4%、14.0%、31.2%、20.9%、29.3%和7.4 g·L-1;对脂肪和淀粉的积累表现为负向调控,对收获指数(HI)影响不显着(P>0.05)。增加种植密度对LAI、产量、WUE、淀粉和脂肪的积累总体表现为正向调控作用,D7.5处理分别为2.70、13 022.5 kg·hm-2、26.4 kg·hm-2·mm-1、73.6%和3.66%,较D4.5分别提高33.7%、25.8%、18.9%、1.4%和3.1%,对SPAD值、穗粒数、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和容重总体表现为负向调控作用,不同密度间HI变化因降水年型而异。同时,不管降水年型如何,种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玉米SPAD值、LAI、穗粒数、百粒重等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与WUE影响达显着水平(P<0.05)。可见,旱作区玉米产量、WUE和品质等受自然降水、种植密度、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在本试验实施区域(年降水量500 mm左右),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和施氮量(纯氮)150~300 kg·hm-2组合下,可使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同步提高。

王灵敏[2](2021)在《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饲料油菜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以优质的饲料油菜华油杂6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20万株/hm2、30万株/hm2、40万株/hm2)和不同施氮量(140kg/hm2、170kg/hm2、200kg/hm2)对饲料油菜的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冠层指标、经济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等的影响。旨在为饲料油菜生产中的合理栽培、提高产量、实现高产以及优质的种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密度和施氮量对饲用油菜农艺性状产生显着影响,20万株/hm2密度时,茎粗、分枝部位、主花序长、有效分枝高度、主轴有效长度和侧根数等性状较优,40万株/hm2时,株高、主茎叶数和二次分枝数等性状较优;增施氮肥可提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花后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占全生育期的比率。其中30万株/hm2密度,200kg/hm2的施氮处理下综合农艺性状最优,一次分枝数也最多,干物质积累由叶片向角果转运量也最多。2.密度的增大会降低各部叶片无截取散射,叶倾角也会逐渐减小,趋于水平,高密度下的油菜更易倒伏,光分布呈“V”字形。施氮量的增加会使叶面积指数增大,导致油菜底层枝叶郁蔽,光线入射量小。3.增大种植密度会加快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变小,初始荧光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万株/hm2密度时,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PSⅡ受体库大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变大。电子传递效率在低迷高氮时达到最大,电子传递量子产额、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额和PSⅡ潜在活性在高密低氮时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在正午14:00左右达到最大,胞间CO2浓度在下午16:00左右出现最小值。4.密度和氮肥对油菜角果数、角果重、果粒数、角果皮面积以及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存在显着影响。在密度与氮肥互作下,主花序长与主轴有效长度呈正相关关系,二次分枝数与籽粒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角果数与角果重、结角层厚度以及结角层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果长和角果宽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处理可提高53%生物产量以及90%的籽粒产量,其中30万株/hm2密度,200kg/hm2的施氮处理下的生物产量最高为62692kg/hm2,且综合评价最优。

贾志锋[3](2021)在《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燕麦作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最重要栽培草种,由于栽培措施落后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优良品种种子高产潜力受限。施肥和种植密度是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关键措施,而有关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相关机理尚不明晰。基于此,本研究以青海省主推燕麦品种青燕1号为材料,于2016至2017年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湟中县设置5个氮肥水平、3个密度水平,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从叶片生理、光合特性、农艺性状、抗倒伏和土壤养分组成及微生物群落等方面解析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高寒地区燕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种子和秸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随播种密度增加,种子产量先增后降,而秸秆产量持续增加。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种子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2016年和2017年年种子产量分别为4002.0 kg·hm-2和3653.9 kg·hm-2,净收益分别为8191.6元·hm-2和7275.6元·hm-2。(2)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农艺性状和穗部激素含量。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9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较18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分别增加了29.58%、63.09%、145.12%、47.59%和20.78%。燕麦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组合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95.14%和174.03%。(3)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随播种密度增加,开花期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增加,30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较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的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5.92%、9.69%和21.50%;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赤霉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12.20%、17.80%、19.97、25.82%和12.87%。播种密度增加会导致燕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变薄,主维管束面积和叶绿体数量下降等显微结构变化。但施用适量氮肥可以缓解这一现象,90 kg·hm-2施氮量效果最佳。(4)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旗叶光合作用、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先增后降。90 kg·hm-2施氮量和180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最高,较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提高45.77%。施氮量、播种密度及燕麦种子产量与燕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间显着相关。(5)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形态特征和倒伏性状。燕麦株高、穗部特征、茎部特征及根部特征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粗系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达到最大值。茎部力学特征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倒伏指数最低,第二、第三茎节倒伏指数分别为23.85%和21.53%。倒伏指数与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秆弯曲力矩、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间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26~0.756之间,而与穗高系数、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茎秆弯曲性能和茎秆折断弯矩间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82~-0.744之间。(6)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随施氮量增加,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先增后降,而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土壤肥力最佳,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分别增加237.83%、226.36%、40.35%和58.83%。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燕麦田土壤的优势菌门。18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OTU数、香农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最高。综上,施氮量90 kg·hm-2和播种密度180 kg·hm-2是促进燕麦叶片发育、拓展根系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利用和构建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最佳组合,这一组合主要通过加强燕麦叶片光合能力、快速补给土壤营养和根际功能微生物群落优化等途径创建燕麦生长最佳空间格局,实现燕麦最佳生长资源获取能力,从而达到最高种子产量。

董姗[4](2021)在《密度和施氮对河西灌区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体系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大力推广青贮玉米(Zea mays L.)种植是响应国家粮改饲战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在河西灌区设置青贮玉米/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 L.Sweet)间作(I)和青贮玉米单作(M)两个种植模式,每个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种植密度(D1:7.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10.5万株hm-2),每个种植密度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N1:0 kg hm-2;N2:240 kg hm-2;N3:360 kg hm-2),探究种植模式、密度与施氮量对饲草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和2020年在收获期间作体系下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着高于单作。由于间作体系加入了拉巴豆,从而使2020年间作的总鲜干草产量和两年的总体粗蛋白产量显着高于单作,总干草产量和总体粗蛋白产量两年的平均值较单作分别增加8.22%和35.20%。两年间作体系下整株玉米的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与单作无显着差异,间作体系的总体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高于单作,而总体淀粉含量和NDF含量低于单作,且相对饲用价值(RFV)高于单作。间作体系下的两年平均总体粗蛋白含量较单作增加23.64%,总体RFV提高1.40%。两年间作体系的土壤贮水量和耗水量与单作无显着差异,而总体水分利用效率(WUET)高于单作,两年平均WUET较单作增加7.55%。可见,间作体系较单作提高了鲜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改善了饲草品质,并提高WUET。(2)2019年收获期D2处理的玉米株高显着高于D1和D3,而D1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显着高于D3。两年D1、D2处理的玉米茎粗、百粒重、穗粒重显着高于D3,但LAI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两年玉米鲜干草产量和总鲜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D2处理的整株玉米及总体的粗蛋白产量显着高于D1,且2020年D2显着高于D3。两年D2、D3处理的总干草产量较D1分别增加21.13%和27.58%,总体粗蛋白产量分别增加12.76%和9.69%。两年整株玉米的粗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着降低,D1、D2处理的总体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D3,其中两年平均总体粗蛋白含量较D3分别增加15.35%和8.33%。两年D1处理的整株玉米及总体的淀粉含量显着高于D3,而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着低于D3。两年D1、D2处理的整株玉米和总体的RFV显着高于D3,其中两年平均RFV较D3分别增加5.75%和5.86%。两年D3处理的田间耗水量显着高于D1,2019年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G)、玉米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WUEB)和WUET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着提高,2020年D3、D2处理显着高于D1,而D3与D2差异不显着。D3、D2处理的两年平均WUET较D1分别增加9.69%和12.76%。可见,D2处理较D1提高了鲜干草产量和WUET,较D3提高了RFV和粗蛋白含量及产量,因此D2是河西灌区青贮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3)2020年N2、N3处理较N1显着提高了玉米的茎粗,而在2019年无显着差异。与N1相比,两年N2、N3处理显着提高了SPAD、LAI、百粒重和穗粒重,因而显着提高了玉米、拉巴豆和总体的鲜干草产量、淀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其中N2、N3处理的两年平均总干草产量较N1分别增加11.58%和10.75%,两年平均总体粗蛋白产量分别增加45.91%和51.57%。2019年随施氮量的增加整株玉米和总体的粗蛋白含量显着增加;与N1相比,2020年N2、N3处理显着提高了整株玉米和总体的粗蛋白、淀粉及粗脂肪含量,其中N2、N3处理的两年平均总体粗蛋白含量较N1分别增加29.92%和35.87%。2019年N2、N3处理的NDF和ADF含量显着低于N1,而在2020年各施氮处理的ADF含量无显着差异。N2、N3处理的总体RFV显着高于N1,两年平均总体RFV较N1分别提高6.17%和7.68%。2019年随施氮量的增加收获期贮水量显着降低,而田间耗水量显着增加,2020年N2、N3较N1显着降低了田间耗水量。两年N2处理的WUEB和WUET显着高于N1,而与N3无显着差异,其中N2、N3处理的两年平均WUET较N1分别增加9.17%和6.96%。可见,N2处理较N1改善了饲草作物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提高了产量和WUET,且与N3无明显差异。因此,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下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且施氮量240 kg hm-2(I-D2-N2)处理是一种河西灌区青贮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管理措施。

周佳明[5](2021)在《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全膜双垄沟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玉米种植方式,本文通过对不同氮磷钾肥配施量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磷钾素吸收利用、吐丝期后氮磷钾素转运、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累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2年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全膜双垄沟播(M)下设置6个施肥水平,M0(不施肥)、M1(N 60 kg·hm-2,P2O5 60 kg·hm-2,K2O 45 kg·hm-2)、M2(N 120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M3(N 18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35 kg·hm-2)、M4(N 24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180 kg·hm-2)、M5(N30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25 kg·hm-2),以平作不施肥为对照处理CK1,当地常规施肥(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35 kg·hm-2)为对照处理CK2,共8个处理。全生育期内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磷钾素吸收量,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0~200cm土层深度的硝态氮含量,探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的氮磷钾肥配施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相较传统平作,全膜双垄沟播显着促进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一定范围内,氮磷钾肥配施对玉米生长性状有促进作用,过量增施则会产生抑制效果,两年期间M3处理对夏玉米生长性状促进最为显着。(2)成熟期M各处理的氮磷钾素累积量和利用效率均优于传统平作。氮磷钾素累积量、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随氮磷钾配施量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在M3处理达到最优;磷素累积量在M3处理达到最大值,磷素利用效率两年分别在M4和M3处理达到最优;M3处理的钾素累积量和钾收获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余处理。(3)M各处理相较于对照CK1,显着提高了吐丝期后养分向夏玉米生殖器官的转运。吐丝期后营养器官的氮和磷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转运效率中磷最高,氮其次,钾最低。氮素转运量在M3处理达到最大,磷素转运量两年分别在M4和M3处理达到最优,钾素转运量无明显规律。不同氮磷钾配施量对氮素转运效率有显着影响且M3处理最优,(4)施氮水平相同情况下,全膜双垄沟播对比平播能够显着提高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M0处理两年平均较对照CK1提高了13.4%和22.8%。M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0~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施肥量的增加,使土壤中的硝态氮产生过多的堆积,并且随着下渗水淋洗到深层土壤,对土壤环境构成威胁。(5)全膜双垄沟播较传统平播,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产量,M0处理的产量较对照CK1提高了17.3%,M2~M5处理的产量较平作常规施肥对照CK1提高了8.7%~31.6%。产量及构成因素随氮磷钾配施量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两年均在M3处理最优,平均高达11678.4 kg·hm-2。(6)全膜双垄沟播相较于平作对照,生育期内的耗水量有所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有显着性提高。随着氮磷钾配施量增加,M1~M3处理的耗水量逐渐增加,M3~M5处理增长趋势不明显。水分利用效率在M3处理之前逐渐增加,M3处理之后开始减小,两年期间M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48.1 kg·hm-2·mm-1和46.6 kg·hm-2·mm-1,适量增施氮磷钾肥会加大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过量施肥则增长不明显,甚至产生抑制效果。综上所述,全膜双垄沟播相较于平作种植,夏玉米的生长及水肥利用优势显着,M3处理可有效提高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的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促进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可推荐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优氮磷钾肥配施策略。

徐如玉[6](2020)在《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一种分布最为广泛的古老真菌,自然条件下能够与约90%以上的陆生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体形成,一方面能够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化肥施用量;另一方面,AMF的施用可影响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调节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广东省是我国甜玉米的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优势产区之一。当前广东省甜玉米复种指数高、氮肥施用集中且施用量大、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广东省甜玉米氮肥减施增效技术的创新应用对我国鲜食玉米减肥具有典型性和引领性。在大田上通过增施AMF来促进甜玉米氮肥减施增效的研究鲜有报道,严重制约了AMF菌根共生体在甜玉米生产中对氮肥减施增效潜力的挖掘。本文以甜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区组试验,设计4个施氮水平:(1)N0,不施氮;(2)N330,施氮量为330 kg/hm2;(3)N297,施氮量为297 kg/hm2;(4)N264,施氮量为264 kg/hm2。同一施氮水平下设增施AMF(AMF+)315 kg/hm2和不增施(AMF-)2个裂区,共8个处理3次重复。利用土壤常规理化指标分析方法和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减量增效及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甜玉米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的变化与氮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甜玉米氮肥减量增效以及AMF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变化规律一致,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97施氮水平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达到最高值,在N330施氮水平时,侵染率和孢子量均有所下降。增施AMF的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大于不施菌的处理;整个甜玉米生育期,侵染率和孢子密度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吐丝期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达到高峰;增施AMF提高了甜玉米吐丝期根内氮代谢相关酶活性。(2)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增施AMF其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均高于不施菌处理;土壤pH值、硝态氮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与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增施AMF使土壤pH值、硝态氮含量均有所降低;增施AMF不同施氮水平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有所增加。且在N264施氮水平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加幅度最大,分别增加6.84%、6.85%和11.49%,增施AMF能促进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3)甜玉米增施AMF后,在抽雄期到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增长明显。甜玉米增施AMF显着提高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在4个施氮水平上,甜玉米鲜苞产量均有所增加;在N0、N264和N297施氮水平下,裂区间甜玉米的鲜苞产量差异显着(P<0.05),相比不增施AMF的处理,甜玉米鲜苞产量分别增加了32.6%、16.7%和8.0%;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增施AMF,改善甜玉米的品质。(4)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共获得1558461条高质量序列,以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成为15771个AMF的OTUs,全部为球囊菌纲,实际观测到的OTUs数量为N330AM>N264>N297>N297AM>N264AM>N0>N330>N0AM。对AMF群落结构组成分析得出,球囊霉属(Glomus)、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占各处理土壤AMF总丰度的38.51%以上,在N0AM处理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74.22%;球囊霉属是8个处理的优势菌属,占各处理相对丰度≥1%物种的21.82%以上。N330AM处理的Chao1和Richness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表明N330AM处理的AMF菌群的丰富度最高;N0AM处理的Dominance指数最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小,N0AM处理的AMF群落多样性最低。增施AMF和不增施裂区各解释了96.79%和95.7%的AMF群落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Monte Carlo检验显示,与不增施AMF的处理相比,硝态氮和铵态氮对AMF群落结构的解释量分别增加了15.8%和40.5%。(5)增施AMF显着增加了N0、N264、N297三个氮水平的孢子密度和侵染率,提高了甜玉米根系氮代谢酶GS、GOGAT的活性、地上部分的氮素累积、氮素利用率(NAE、PFP、NRE)和甜玉米鲜苞产量。其中,侵染率与GS、GOGAT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0.710;孢子密度与NR、NiR、GS、GOGAT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0.854、0.977、0.986;与不施菌相比,对甜玉米的鲜苞产量、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硝酸盐含量有所减少;增施AMF改善了AMF群落结构,显着增加了孢子密度、侵染率与AMF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和AMF多样性指数与氮利用率的相关关系。通过对N297AM和N330处理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N297AM处理的鲜苞产量、品质、地上部分氮含量、氮素生理利用率、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N330处理并没有显着的差异,表明,N297施氮水平(297kg/hm2)增施AMF(315 kg/hm2)可实现氮肥减量增效的同时,达到稳产提质的效果,可作为推荐施肥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贾凯[7](2020)在《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籽粒机收玉米种植密度与施氮量间的最佳平衡配比,并为农民合理施肥,丰产增效提供指导。本试验探究了施氮量(N8、N12、N16)与密度(M4、M5、M6)互作对籽粒机收玉米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与经济效益、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量、密度和氮密互作对株高、穗位、茎粗、穗位系数、叶面积指数(LAI)均有影响。氮密互作下N16M4、N12M4、N12M5的综合表现(植株高大、穗位及穗位系数小、茎秆粗壮、立杆性状)较好。(2)施氮量、密度以及氮密互作对生育期内各时期的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有影响。两年试验表明,氮密互作下N8M6、N12M4、N12M5的综合表现(果穗占比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多、转移率高、贡献率高)较好。(3)施氮量、密度及氮密互作对产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减氮增密可以提高玉米产量,产量最高的处理为N8M5,其次为N12M6和N12M5。各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农民习惯种植方式(N16M4)。结合经济效益分析,最佳的种植方式为N12M6。其他推荐的种植方式有N8M5、N8M4、N12M4、N12M5。(4)施氮量、密度以及氮密互作对单株和群体氮素积累均有影响。综合考虑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推荐的种植方式为N12M5、N8M6、N8M4、N12M6和N8M5。(5)施氮量、密度以及氮密互作对籽粒品质影响不显着。但施氮量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与脂肪、蛋白质、纤维含量呈负相关;密度与淀粉和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和纤维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内蒙古东部地区籽粒机收玉米在N12M6下种植效果最佳,其次为N8M5和N12M5。

陈许兵[8](2020)在《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中,江苏沿海滩涂面积达到65.8万ha,位居全国沿海各省市之首,是江苏省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饲草高粱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具有较高的耐盐碱能力,是盐碱地饲草种植首选品种。由于沿海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饲草资源较为缺少,盐碱地饲草高产栽培技术较为缺乏。因此本试验以加拿大饲草高粱CFSH-30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300000、500000和700000株/ha)和施氮量(0、150、300 kg N/ha)对饲草高粱幼苗生长、产量、生理特性以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盐碱地饲草高粱的抗逆高产栽培措施,为畜牧业对饲草的需求提供保障。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随着高粱的生长发育,高粱株高、鲜重、干重不断增加;茎秆伸长率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抽穗期-成熟期最小:而相对生长速率总体呈现先大后降低的规律,在旗叶期-孕穗期达到最大。高粱的茎秆伸长率、鲜重、干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变大,高密度条件下达到最大。株高、茎秆伸长率、鲜重、干重、相对生长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氮(N3)条件下达到最大;在高密度高氮(D3N3)组合下,拔节期、旗叶期和孕穗期的鲜重、干重产量最高,鲜重产量分别达到81255 kg/ha、96232 kg/ha、125024kg/ha,干重产量分别达到20313.8kg/ha、27494.9kg/ha、41674.7kg/ha;在中等密度高氮(D2N3)条件下,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鲜重、干重产量最高,这两个时期鲜重产量分别达到144113 kg/ha和169763kg/ha,干重产量分别达到51468.9 kg/ha和67905.2 kg/ha。2.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梁生理特性的影响种植密度过高不利于丙二醛(MDA)含量的降低,也不利于蔗糖、淀粉的积累,适当降低密度可以显着降低MDA含量,增加蔗糖、淀粉含量;低密度条件下有利于高粱植株在拔节期、旗叶期和孕穗期N、P、K含量的积累;中等密度有利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以及抽穗期和成熟期N、P、K含量的积累;而密度对脯氨酸、可溶性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影响不显着。总体而言,中等施氮量有利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高施氮量显着降低了 MDA含量,提高了 SOD、CAT和POD活性,增加了高粱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蔗糖、淀粉、N、P、K含量。密度和氮肥共同作用下,300000株/ha密度、300kg N/ha的氮肥比率处理下显着降低了 MDA含量,增加了植株N、P、K含量。在500000株/ha密度、施氮150kgN/ha时可溶性糖含量积累较高;施氮300 kg N/ha时,SOD、CAT和POD活性,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蔗糖、淀粉含量积累较高。3.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高粱植株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粗蛋白在中密度(500000株/ha)下含量最高,低密度有利于降低高粱中的粗纤维含量。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抽穗期高粱植株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施氮量(300 kg N/ha)水平下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而粗纤维含量恰好相反,在高施氮量(300 kg N/ha)水平下含量最低。在密度和氮肥共同作用下,中密度高氮(D2N3)处理下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9.87g/kg和1.99%;低密度高氮(D1N3)处理下粗脂肪含量最低,为21.21%。本研究表明,在中度盐碱地中,饲草高粱适宜的种植密度是500000株/ha,适宜的施氮量是300kg N/ha。作为青贮饲草,最佳收获期是抽穗期,在抽穗期收获能够兼顾产量和饲草品质。

佟桐[9](2020)在《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抗倒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文中提出近年来,玉米产量逐年上升,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玉米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1/3以上,总产占全国40%,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2016年以来,国家号召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摆脱农业生产中投入品过多的现状。因此,为响应国家号召,针对当前黑龙江玉米肥料施用过多及种植密度不足的现状,本研究以氮肥和密度为出发点,以农华10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向阳农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氮肥(纯氮)水平,分别为100 kg?hm-2(N1)、200 kg?hm-2(N2)、300 kg?hm-2(N3),设置3个密度水平,分别为6.75万株?hm-2(D1)、8.25万株?hm-2(D2)、9.75万株?hm-2(D3),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玉米叶片冠层光合特性、叶片碳氮代谢、茎秆倒伏特性、根系伤流特性、籽粒灌浆动态及产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肥和密度互作下,中密度中氮肥的D2N2处理提高了叶片光合作用,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SPAD值含量均为D2N2处理最大,RUBPCase、PEPCase酶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D3N1处理和D1N2处理。平均叶倾角和光能截获率(PAR截获率)在叶片上层差异显着。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时期叶绿素SPAD值和PEPCase酶与产量显着相关,而RUBPCase酶只在灌浆初期与产量有极显着相关性。2、不同氮肥和密度互作下,D2N2处理增强了叶片氮代谢能力,延缓了叶片衰老。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脱氢酶(GDH)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在抽雄吐丝期和灌浆初期,NR活性在D1N2处理最高;除抽雄吐丝期外,GS活性为低密度下最高;在各生育时期,GOGAT和GDH活性为D2N2处理最高。3、不同氮肥和密度互作下,D2N2处理能显着提高茎秆抗倒伏性,降低玉米倒伏率。D2N2处理增加了玉米株高、茎粗、节间长度、穿刺强度、弯折强度,提高了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4-香豆酸:Co A连接酶(4CL)活性。当氮肥施用量达到300 kg?hm-2时,各项指标均为增加或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除株高外,其余玉米茎秆倒伏指标与倒伏率呈显着负相关,其中茎粗、节间长度、穿刺强度、弯折强度与倒伏率呈极显着负相关。4、不同氮肥和密度互作下,D1N1和D3N3处理各项伤流指标显着低于D2N2处理。D2N2可以显着增加根系伤流量,提高伤流液中金属元素、氨基酸、内源激素的流量,促进地上部生长发育。相关分析表明,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与茎秆纤维性状显着相关,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金属元素、IAA和CTK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5、与D1N1和D3N3处理相比,D2N2处理增加了玉米的最大灌浆速率(Vm)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延长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Tm)。各处理对平均灌浆速率(Gm)的影响差异不大。随着灌浆期的推进,籽粒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细胞分裂素(CTK)逐渐下降,籽粒中脱落酸(ABA)先增加后降低。6、D2N2处理增加了玉米的粒重,提高了产量。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对穗粗和穗行数影响不明显,但对行粒数、穗粒数和秃尖的影响显着。表现为种植密度越大,行粒数越小,秃尖越长。产量在D2N2处理时获得最大值,为9321.21 kg?hm-2,比D1N1和D3N3处理分别高5.14%、59.01%,说明适当增施氮肥和增加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卢平[10](2020)在《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生长及机收性状的影响》文中指出种植密度与施氮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子,机械化收获是实现玉米生产节本高效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耐密植宜机收玉米品种的不断筛选及选育,相应的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需继续探讨。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在贵州省普定县选用两个初步筛选的耐密植宜机收品种先玉1171(XY1171)和金玉838(JY838),设置不同密度(A1:52500株/hm2、A2:67500株/hm2、A3:82500株/hm2)和施氮水平(分别是B1:0kg/hm2、B2:120kg/hm2、B3:180kg/hm2和B4:240kg/hm2),研究密度、氮肥及其互作对耐密植宜机收春玉米品种生长及机收性状的影响,提出当地适宜机收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主要结果如下:1、增加种植密度显着降低了茎粗、单株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和倒伏率逐渐增大,种植密度从A1增加到A3,茎粗、单株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降低了15.20%、22.38%和5.26%,叶面积指数增加了21.78%,倒伏率增加1.12倍;施氮量能显着提高株高、叶片SPAD值和单株叶面积,在B3处理时株高最大,比B1处理提高了9.40%,叶片SPAD值和单株叶面积在B4处理最大,分别比B1处理提高了10.67%和17.55%。2、施氮量显着增加第3、5节节间长度和茎秆纤维素含量,在B3处理达最大值,比B1处理第3、5节节间长度和茎秆纤维素含量增加了14.81%、21.65%和13.28%,茎秆穿刺强度和压折强度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种植密度显着增加第3节节间长度和各节间长粗比,显着降低了节间粗度、纤维素含量、茎秆穿刺强度和压折强度,种植密度从A1增加到A3,第3节节间长度和各节间长粗比分别增加13.54%和33.08%,节间粗度、纤维素含量、茎秆穿刺强度和压折强度分别降低了21.23%、8.51%、14.56%和39.62%。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吐丝期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和转运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均在B3处理达最大,分别比B1处理平均提高了29.16%、45.59%和62.88%。增加种植密度显着降低了单株干物质积累,与A1处理相比,A3处理下单株干物质降平均低了31.72%;群体干物质积累先增加后降低,在A2处理最大,比A1处理下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17.03%,吐丝期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和转运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均随密度增加显着增加,与A1处理相比,A3处理下增加了31.75%和37.61%。密氮互作对R1XY1171的穗轴干物质积累影响达极显着水平。4、增加施氮量,R1群体氮素积累、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对籽粒贡献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B3处理达最大值,比B1处理提高了80.83%、21.91%和17.26%;施氮量的增加显着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利用率,与B2处理相比,B4处理下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了43.35%和44.24%,与B1处理相比,B4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降低了31.71%。随着密度增加,群体氮积累呈先增加后减小,A2处理达最大值,比A1处理下R1和R6群体氮素积累增加了38.85%和75.78%。5、在一定范围内施氮能促进玉米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降低了秃尖长,与B1处理相比,B3处理下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了13.55%、8.89%、14.49%和13.69%,秃尖长降低26.47%。当施氮量高于180kg/hm2时,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均未明显增加。增加种植密度,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均减小,与A1相比,A3处理下分别减小了6.70%、4.27%和5.35%。密氮互作对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不显着。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影响程度不同,产量受施氮量影响显着。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B3处理达最高,比B1处理提高了33.12%。随着密度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A2处理达最大值,与A1处理相比提高了10.60%。6、密度和施氮量对两个玉米品种大部分机收性状指标影响不显着。施氮量对籽粒含水率和穗轴强度有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含水率、穗轴穿刺强度和压折强度逐渐增加,与B1处理相比,B4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条件提高7.97%、26.85%和35.19%。但可以看出主要机收性状指标在品种间差异明显,JY838的茎鞘含水率和籽粒含水率比XY1171分别高出9.70%和3.51%,JY838的穗轴穿刺强度和压折强度分别比XY1171平均高出17.34N/mm2和122.06N,JY838的杂质率平均比XY1171高0.16%,JY838破碎率平均比XY1171低4.67%。综合农艺性状、茎秆性状、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利用和产量等指标,当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和施氮量为180kg/hm2时,XY1171和JY838的产量最高,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均维持较较高水平,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且能保持较高的茎秆强度、PFP、AE和NUE,倒伏率较低,籽粒含水率均能降到28%以下,能满足机械收获条件。因此,当地宜机收玉米的推荐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67500株/hm2和180kg/hm2。

二、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旱地地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测定
        1.3.2 叶面积指数测定
        1.3.3 收获指数测定
        1.3.4 土壤水分测定和水分利用效率计算[7-8]
        1.3.5 玉米品质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叶片SPAD值的影响
    2.2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收获指数的影响
    2.5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3 讨 论
    3.1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4 结 论

(2)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饲料油菜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密度和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 密度和氮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4 密度和氮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5 密度和氮肥对作物生理形态的影响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3 调查项目
        2.3.1 生育期观测
        2.3.2 生长指标测定
        2.3.3 光合荧光指标
        2.3.4 冠层指标
        2.3.5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3.1.2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株高的影响
        3.1.3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茎粗的影响
        3.1.4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主茎叶数的影响
        3.1.5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根系的影响
    3.2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冠层结构的影响
        3.2.1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下复播油菜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3.2.2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下复播油菜无截取散射的变化
        3.2.4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叶倾角的变化
    3.3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光分布的影响
    3.4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2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气孔导度的影响
        3.4.3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胞间CO_2 浓度的影响
        3.4.4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蒸腾速率的影响
    3.5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5.1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 SPAD 值的影响
        3.5.2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6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3.6.1 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各器官生育期干物质的影响
        3.6.2 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7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7.1 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
        3.7.2 角果性状与产量相关性
        3.7.3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3.7.4 各性状主成分分析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密度和氮肥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密度与氮肥对油菜冠层结构的影响
        4.1.3 密度和氮肥对油菜光合指标的影响
        4.1.4 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青藏高原燕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1.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2.6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田间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5 回归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2.2.2 播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2.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穗部激素含量的影响
        2.2.5 施氮量与播种密度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6 各指标与种子产量的相关分析
        2.2.7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
        3.2.5 叶片生理特性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6 激素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7 叶片显微结构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4.2.5 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形态特征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5.1.2 供试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株高及穗部特征分析
        5.2.2 茎秆表型特征分析
        5.2.3 根系特征分析
        5.2.4 茎秆力学特征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特征的影响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6.1.2 供试材料
        6.1.3 试验设计
        6.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6.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6.2.3 土壤养分组成与细菌多样性的相关性
        6.2.4 土壤养分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密度和施氮对河西灌区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体系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禾/豆间作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1.2.2 种植密度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1.2.3 施氮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农艺性状
        2.3.2 产量
        2.3.3 营养品质
        2.3.4 水分利用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农艺性状
        3.1.1 青贮玉米株高
        3.1.2 青贮玉米茎粗
        3.1.3 青贮玉米相对叶绿素含量
        3.1.4 群体叶面积指数
        3.1.5 果穗性状
    3.2 产量
        3.2.1 鲜草产量
        3.2.2 干草产量
        3.2.3 玉米籽粒产量
        3.2.4 粗蛋白产量
        3.2.5 淀粉产量
        3.2.6 相关性分析
    3.3 营养品质
        3.3.1 粗蛋白
        3.3.2 淀粉
        3.3.3 粗脂肪
        3.3.4 粗灰分
        3.3.5 酸性洗涤纤维
        3.3.6 中性洗涤纤维
        3.3.7 相对饲用价值
    3.4 水分利用状况
        3.4.1 土壤贮水量
        3.4.2 田间耗水量
        3.4.3 水分利用效率
第四章 讨论
    4.1 禾/豆间作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4.1.1 禾/豆间作对饲草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4.1.2 禾/豆间作对饲草作物品质的影响
        4.1.3 禾/豆间作对饲草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4.2.1 种植密度对饲草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4.2.2 种植密度对饲草作物品质的影响
        4.2.3 种植密度对饲草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4.3 施氮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4.3.1 施氮对饲草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4.3.2 施氮对饲草作物品质的影响
        4.3.3 施氮对饲草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磷钾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2.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现状
        1.2.3 全膜双垄沟播下的施肥研究进展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2.3.2 植株氮磷钾素吸收及转运指标测定
        2.3.3 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测定
        2.3.4 土壤含水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测定
        2.3.5 土壤硝态氮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3.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株高的影响
    3.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茎粗的影响
    3.3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4.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转运的影响
    4.3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与分布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5.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MF在作物上的减氮效果
        1.2.2 土壤氮素水平对AMF的影响
        1.2.3 AMF对土壤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2.4 AMF应用在玉米减氮效果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的减量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1.5 参数计算方法
        2.1.6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对AMF侵染率、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吐丝期根系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甜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2.2.4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2.2.5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鲜苞产量、商品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2.2.6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处理对AMF侵染率、土壤孢子密度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吐丝期根系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4 不同处理甜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动态变化
        2.3.5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鲜苞产量、商品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2.3.6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第三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扩增子试验方法
        3.1.2 参数计算方法
        3.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稀释性曲线(Observed-species)分析
        3.2.2 OTU聚类分析
        3.2.3 土壤样品的AMF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3.2.4 AMF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2.5 AMF群落结构与根际土壤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
    3.3 讨论
        3.3.1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3.3.2 AMF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减量的机理探讨
    4.1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减量增效的机理
        4.1.1 增施AMF提高了氮代谢酶活性
        4.1.2 增施AMF提高了氮素利用率
        4.1.3 增施AMF提高了甜玉米鲜苞产量及品质
        4.1.4 增施AMF改善了AMF群落多样性
        4.1.5 AMF多样性指数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
    4.2 讨论
        4.2.1 增施AMF提高氮代谢酶活性的机理探讨
        4.2.2 增施AMF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机理探讨
        4.2.3 增施AMF提高甜玉米鲜苞产量及品质的机理探讨
        4.2.4 增施AMF改善AMF群落多样性的机理探讨
        4.2.5 AMF多样性指数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分析
        4.2.6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减施增效的机理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植株氮素利用的影响
        1.2.2 密度对植株氮素利用的影响
        1.2.3 施氮量、密度对玉米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4 施氮量、密度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1.2.5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田间管理
    2.5 植株样及土样采集
    2.6 测定项目及方法
        2.6.1 土壤基础养分测定
        2.6.2 玉米农艺性状测定
        2.6.3 收获、考种与测产
        2.6.4 玉米植株养分测定
        2.6.5 玉米籽粒品质测定
    2.7 指标计算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籽粒机收生长状况的影响
        3.1.1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株高、穗位高、茎粗、穗位系数的影响
        3.1.2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叶面积指数(LAI)动态的影响
    3.2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转运的影响
        3.2.1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3.2.2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3.2.3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4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3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产量、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3.1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3.2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经济效益分析的影响
    3.4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3.4.1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氮素积累动态的影响
        3.4.2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氮素转运的影响
        3.4.3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3.5.1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3.5.2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脂肪含量的影响
        3.5.3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4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纤维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
    4.4 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国内外盐碱地现状
    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2.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 植物耐盐机理及提高植物耐盐的途径
        3.1 植物耐盐的相关机理
        3.2 提高作物抗盐性的途径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目标
        4.1 目的与意义
        4.2 内容和目标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株高和茎秆伸长率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物产量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4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光合色素的影响
        2.5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2.6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养分积累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4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光合色素的影响
        3.5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6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养分吸收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蛋白(CP)含量的影响
        2.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
    3 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品质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6 需要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9)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抗倒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3 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5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的测定
        2.3.2 叶片冠层光合指标的测定
        2.3.3 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4 茎秆倒伏性状的测定
        2.3.5 根系伤流液的测定
        2.3.6 籽粒灌浆参数的测定
        2.3.7 产质量的测定
        2.3.8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叶片冠层光合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叶片冠层指标的影响
        3.2.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3.2.3 叶片光合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2.4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3.3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秆倒伏性状的影响
        3.3.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3.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粗及茎粗系数的影响
        3.3.3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节间长度的影响
        3.3.4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3.3.5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秆弯折强度的影响
        3.3.6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茎秆理化特性的影响
        3.3.7 木质素含量与木质素合成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3.8 玉米茎秆倒伏农艺性状与倒伏率的相关性分析
        3.3.9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倒伏率的相关性分析
    3.4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伤流液的影响
        3.4.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伤流量的影响
        3.4.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内源激素流量的影响
        3.4.3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3.4.4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金属元素流量的影响
        3.4.5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根系氨基酸流量的影响
        3.4.6 根系内源激素与茎秆纤维性状相关性分析
        3.4.7 根系伤流液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5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灌浆动态的影响
        3.5.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
        3.5.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6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产质量的影响
        3.6.1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6.2 氮肥和密度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叶片冠层结构、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叶片氮代谢能力的影响
    4.4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
    4.5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根系伤流的影响
    4.6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灌浆动态的影响
    4.7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生长及机收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1.2.2 密度、氮肥互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2.3 密度、氮肥互作对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1.2.4 密度、氮肥互作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1.2.5 密度、氮肥互作对玉米机收性状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农艺性状
        2.4.2 茎秆性状
        2.4.3 干物质及氮素积累
        2.4.4 产量及产量性状
        2.4.5 机收性状
    2.5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对春玉米株高、茎粗和穗位高的影响
        3.1.2 对春玉米单株叶面积(LA)及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1.3 对春玉米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3.1.4 对春玉米倒伏率的影响
    3.2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
        3.2.1 对春玉米茎秆节间长度影响
        3.2.2 对春玉米茎秆节间粗度影响
        3.2.3 对春玉米长粗比的影响
        3.2.4 对春玉米茎秆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2.5 对春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3.2.6 对春玉米茎秆压折强度的影响
        3.2.7 茎秆强度、纤维素含量与倒伏率相关性分析
    3.3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3.3.1 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2 对春玉米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3.3 对春玉米干物质转运和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3.4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3.4.1 对春玉米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3.4.2 对春玉米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
        3.4.3 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5.1 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5.2 对春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3.6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机收性状的影响
        3.6.1 对春玉米植株不同器官含水率的影响
        3.6.2 对春玉米穗轴强度的影响
        3.6.3 对春玉米落穗率、落粒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影响
        3.6.4 对春玉米杂质率、破碎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4.3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4.4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4.5 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机收性状的影响
5 结论
    5.1 密度、氮肥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5.2 密度、氮肥对春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
    5.3 密度、氮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5.4 密度、氮肥对春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5.5 密度、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5.6 密度、氮肥对春玉米机收性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版图

四、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旱地地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J]. 赵晖,李尚中,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张建军,王淑英,程万莉,唐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5)
  • [2]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饲料油菜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D]. 王灵敏.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D]. 贾志锋.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密度和施氮对河西灌区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体系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董姗. 兰州大学, 2021
  • [5]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D]. 周佳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 徐如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7]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影响[D]. 贾凯.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栽培密度与施氮量对沿海盐碱地饲草高粱生长的影响[D]. 陈许兵. 扬州大学, 2020
  • [9]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玉米抗倒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D]. 佟桐.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密度、氮肥互作对春玉米生长及机收性状的影响[D]. 卢平. 贵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