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禹磊[1](202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CD4+T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精神障碍是一大类常见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以及其他物质依赖所致精神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这类疾病约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3%,其中在全球范围内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率约在1%。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普遍具有病程迁延复杂,复发率高、社会家庭负担重、致残致死率高等特征。这一疾病使社会和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威胁到社会的安宁,但至今多数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阐明。患者外周免疫存在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功能紊乱。细胞因子网络的异常激活是诱导SZ生理病理症状产生的诱因之一。SZ患者外周血中各类免疫细胞的功能活性状态,以及激活后的免疫细胞与相应的免疫效应分子之间调节关系的研究很少。观察SZ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及相应细胞因子的异常变化,同时分析CD4+T细胞亚群的功能变化及其与对应细胞因子、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进而更加准确的认识SZ患者免疫异常的机制,同时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观察SZ患者CD4+T细胞亚群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分析相应免疫学指标与精神症状的联系,以及对疗效的可能影响,为从精神免疫角度进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健康体检人各100例。两组人员的年龄和性别均无显着性差异。患者接受单一种类抗精神病药物(最多不能超过两种)阿立哌唑治疗,采用标准化临床量表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判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急性治疗期4-6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人群和SZ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IL-6、IL-17及TGF-β的浓度。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示,组间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用于计数数据。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用于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检测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Z组治疗前Th1、Th2、Th17及Treg的百分率与IFN-γ、IL-6、IL-17及TGF-β的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SZ患者存在CD4+T细胞亚群间的百分率失衡,Th1/Th2细胞百分率失衡,明显偏向Th1型细胞,Th17/Treg细胞百分率失衡,明显偏向Th17型细胞。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外周血Th1、Th2、Th17、Treg的百分率与IFN-γ、IL-6、IL-17的浓度均减低(P<0.05)。4.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见,Th1、Th17、IL-17与PANSS评分减分率正相关(P<0.05),TGF-β与PANSS评分减分率负相关(P<0.05);Th1与Th2呈正相关(P<0.01),TGF-β、IL-17与IL-6均呈负相关(P<0.05)。5.ROC曲线分析发现,当Th1的界值为13.17%,在预测SZ疾病预后时,Th1具有相对较高的效能。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CD4+T细胞亚群数量及其对应炎症因子含量增加,且亚群间比率失衡。抗精神病药物可降低CD4+T细胞亚群数量及对应炎症因子含量,部分恢复CD4+T细胞亚群间比例,使机体趋向免疫平衡状态。
王潇[2](2020)在《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脑功能异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病因不明的妄想、幻觉、思维混乱等阳性症状;以及缺乏意志/冷漠、快感缺乏和社交回避等阴性症状;同时伴有认知损伤和情绪失常。多维度的临床表征,复杂的病因等问题仍然阻碍着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标记和针对性治疗的探究。尽管如此,遗传学、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都表明大脑的功能异常是精神分裂症临床表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安全无创的磁共振影像学技术为我们探索精神分裂症的脑影像学表征,揭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此外,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因其发病时间较早,较少受到年龄和药物的交互影响,又为研究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期的脑功能异常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因此,本论文借助于磁共振影像学技术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功能异常进行了多个测度的研究,以探索精神分裂症鲁棒性的影像学标记以及其临床表征潜在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利用功能连接密度的方法,探究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不同频段的功能连接特征。结果发现,在slow-4(0.027-0.08 Hz)频段下,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是突显的,而在slow-5(0.01-0.027Hz)频段下,皮层下区域的连接是突显的。此外,显着的频率和疾病的交互效应被发现存在于左侧楔前叶。具体来说,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在slow-4频段表现出显着降低的功能连接密度,但是在slow-5频段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着的差异。而且,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楔前叶在slow-4频段的功能连接密度改变与其临床症状显着负相关。该研究绘制了大脑在不同频段下的功能连接模式图,进而发现了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楔前叶在slow-4频段的调节机制异常,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2.利用了动态功能连接的方法,探测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整体与局部的动态信息交流模式。结果表明,大脑整体对局部脑区活动的影响是动态的,而且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状态。全脑信号的影响在第一个状态中主要是感觉运动网络;第二个状态中,主要是默认网络;在第三个状态中,主要是额叶-顶叶网络和扣带-岛盖网络;在第四个状态中,主要是感觉运动和皮层下区域;在第五个状态中,主要是感觉运动和默认网络。特别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壳核和缘上回的变化与其临床症状呈显着的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大脑整体活动对于局部活动的影响是动态的。在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大脑整体与默认网络和皮层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流出现了异常。这些发现为探究精神分裂症的时空精神病理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3.拓展了功能连接密度的方法,探究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白质功能连接异常模式。结果发现,大脑白质中存在与灰质相似的的功能核心节点。在短距离尺度中,大脑白质的功能核心节点主要在冠状束和小脑;在长距离尺度中,大脑白质的功能核心节点主要位于外囊和脑桥部。与正常对照相比,在短距离尺度中,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冠状束上部表现出功能连接密度降低;在长短距离尺度中,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扣带束表现出功能连接升高,但是在右侧中缝核背部降低。同时,右侧中缝核背部的功能连接密度改变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呈显着负相关,其远距离的调节异常模式也被进一步发现。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失连接假说不仅仅存在于灰质中,也存在于白质中。同时,中缝核环路的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征之间存在联系。这些发现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与其白质中的功能性失连接有关。4.建立了支持向量机模型来探究整合特征作为精神分裂症影像学标记的可靠性以及整合特征对于临床表征的预测效果。结果发现,相对于利用各自域的特征,整合后的特征能够更好的将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跟正常对照组分开。不过,在预测模型中,不同域的特征对于精神分裂症临床表征不同维度的预测各有所长,整合后的预测效果也没有表现出显着的优势。该发现表明影像学多个域下的特征整合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征不同维度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不同的。5.发展了个体化的功能和结构脑影像学分析方法,整合了多个模态的数据来探究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阴性症状的潜在病理机制。结果发现,左侧额叶白质的功能连接和结构属性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的阴性症状显着相关。由额叶白质参与的血清素环路以及额叶-扣带环路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的阴性临床表征贡献最大。此外,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变的额叶白质功能和结构连接均与其临床症状评分显着负相关。本发现证实了额叶白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关系,为利用白质功能连接来揭示精神分裂症的白质功能信息异常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尚彬丽[3](2020)在《精神分裂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孕期感染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精神疾病综合征,既往研究对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基因已有很多发现,但是仍不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整合2个表达谱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进一步明确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涉及到的核心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和关键信号通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选取同一平台的2个微阵列芯片GSE17612和GSE21138;2.用R语言sva软件包进行批次校正,limma软件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3.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4.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MCODE插件分析PPI网络并筛选出重要模块,再对模块里的基因进行GO分析和药物靶点网络预测治疗靶点,最后再从重要模块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变化倍数最显着的基因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基因。[结果]1、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259个DEGs,包括107个表达上调基因(其中前5个差异表达上调最显着的基因为:SST、EGR1、IL-6、CRH和ZNF324),152个表达下调基因(前5个差异表达下调最显着的基因为:FOSB、NPAS4、SCG2、SLN和LBH)。2、通过对DEGs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DEGs在功能和信号通路方面呈现显着聚集,在GO的生物学进程(BP)层面,DEGs主要富集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趋化、白细胞迁移和对脂多糖的反应功能中。在GO分子功能(MF)层面,DEGs在转录因子活性、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序列特异性结合、透明质酸结合、激素活性和神经肽激素活性等方面均有所富集。在GO细胞组分(CC)层面,DEGs主要富集在胞外区、胞外间隙、质膜整体组分和分泌颗粒腔。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破骨细胞分化、百日咳、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造血细胞系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3.构建出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整个PPI网络包括155个节点和620条边,其中连接57个节点的IL-6被认为是PPI网络中最核心的基因。4.从PPI网络中选取3个最重要的模块,3个模块中的基因参与到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包括炎症反应、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对黄体酮刺激的反应。5.对PPI重要模块中的基因进行药物靶点网络分析显示TF、IL-6和S100A8是drug-bank中标注的药物的主要靶标基因。6.再从3个重要模块中选出差异表达倍数最显着的基因,得到5个核心基因(SST、SCG2、IL-6、CRH、FOSB),其中IL-6可能是最关键的基因。[结论]1.通过对2个微阵列表达谱芯片进行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筛选到259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主要生物学进程功能为: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趋化、白细胞迁移和对脂多糖的反应。2.筛选出5个核心基因,其中IL-6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进程中尤为关键的基因,并可能作为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目的]免疫失衡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证实母孕期组菌、病毒感染所生子代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且在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提示免疫炎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关系紧密,在这一部分中拟采用LPS母体免疫激活模型,通过对孕期大鼠免疫激活,观察子代大鼠青春期(PND45)、成年期(PND60)的自主活动性和学习记忆能力等行为学变化,并与其他类型精神分裂症模型的行为学显型进行比较。此外,进一步观察孕早期小鼠L.PS免疫激活是否影响子代的血脑屏障完整性和神经系统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方法]1、孕晚期大梨免疫激活对子鼠行为学影响:首先建立孕期免疫激活模型,用SD大鼠于孕17-19天随机注射LPS或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子鼠在青春期(PND45)和成年期(PND60)的行为学(包括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Morris 水迷宫)表现:2、不同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差异:采用社会隔离《Isolation,Iso》模型、苯环已眠唆(PCP)模型组, Mdrl基因敲除模型以及前面使用的LPS模型,对以上模型进行行为学实验,比较不同模型动物的行为学表现是否有差异。3、孕早期免疫徽活模型小裂血脑屏障和炎性相关蛋白检测采用C57BL/6小鼠于孕7、8天随机腹腔注射LPS 或生理盐水,子鼠根据亲代来源分为LPS组和对照组(CON).在PND7和PND21天时,进行伊文思蓝染色观察两组血脑屏障通透性情况:Westen blot 法分析PND21子鼠前凝皮层、海马的山脑屏障相关蛋白Occludin 和PDLIMI蛋白的表达;并分析PND21子鼠前额皮层炎性相关置白IL6、CD4、CCL2的表达。[结果]1、大飘各模型组行为学结果(1)旷场实验总运动距离:LPS组青春期和成年期总运动距高均较CON组减少(P<0.05);各类型精神分裂症模型(LPS、Iso、Mdrl、PCP)总运动距离较 CON组均减少(P<0.05),且各类型精神分裂症模型组总运动距离无显着差异:(2)新物体识别实验识别系数:LPS组青春期识别系数小于CON组(P=0.016);成年期LPS组识别系数与CON组差异无显着性(P=0.3);各模类组识别系数无显着差异;(3)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学习阶段CON和LPS青春期逃避带伏时间均随天数的延长而缩短(P<0.05),但LPS组成年期逃避潜伏时间随天数的延长未见明显缩短(P>0.05);两组逃遮潜伏时间无明显差异;各模型组逃避潜伏时间无明显差异[F(4,30)- 1.59,P=0.2],事后 LSD两两比较LPS组逃避港伏时间较 CON延长(P=0.029)。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青春期LPS组在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小于CON组(P=0.013);成年期LPS组在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与CO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组间停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小鼠孕早期LPS注射对子代BBB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1)CON组PND7和PND2I大脑未出现蓝染:LPS组PND7大脑有蓝染,而PND21 大脑未出现蓝染;(2)PND21时,LPS组前额皮层的Occludin蛋白表达录高于CON组(P<0.05),海马中Occludin表达量两组无显着差异:LPS组和CON组PDLIM1的表达量在前额和海马中均无显着差异;前额皮层中,LPS组和CON组IL-6、CD4、CCL2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57,P=0.083,P=0.059),但CD4和CCL2在LPS组中有升高的趋势。[结论]1.孕晚期LPS免疫激活模型大鼠子代在后期,尤其青春期出现行为学的异常,青春期时表现为自发活动量降低、对新事物的探索减少和对空间位置的记忆保持能力下降;成年期则表现为自发活动量降低、学习获得能力下降:但未发现子鼠BBB通透性改变。2.LPS免疫激活模型和其他类型精神分裂症模型均能诱导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但LPS免疫激活模型大鼠似乎在短时程记忆、空间位置的认知记忆方面损害更为明显:3.孕早期感染 LPS的小配子代在PND7时出现直脑屏障通透性升高;PND21时未发现明显的通透性改变,但PND21时其前皮层Occludin蛋白表达量升高;前颖皮层炎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但CD4和CCL2在LPS组有升高的趋势。
王玲玲,罗金秀,鲍连云[4](2019)在《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眼科诊治的34例(39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7 d、术后2个月的BCVA、视力、眼压、眼轴长度、前房深度、RNFL以及CST的厚度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以及屈光度数在术后7 d、术后2个月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2个月BCVA≤0.1者3眼,0.2≤BCVA≤0.4者8眼,BCVA≥0.5者28眼。其中BCVA≥0.5者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16眼、8眼、4眼。不同眼轴长度组间的BCVA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视盘周围RNFL的厚度以及CST的厚度增加(P均<0.05);患者出现角膜水肿2眼、囊膜破裂1眼、合并人工晶状体袢卷曲1眼,后囊膜混浊1眼以及术后前房均有不同程度加深,但无继发青光眼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25%。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明显降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眼压、眼轴长度,提高患者前房深度与视力,增加视盘周围RNFL以及CST的厚度,改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视网膜结构,手术并发症少。
孔伶俐[5](2018)在《脑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的异常沉积以及tau蛋白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是公认的一种功能性退化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在研究中可用于增加AD病理生理过程的确定性,也可用作临床诊断工具。由于大脑活动离不开葡萄糖的功效,故AD与糖代谢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研究表明,糖代谢紊乱患者发生AD的风险更高,糖代谢紊乱可能是AD的重要始动因子。大脑皮层糖代谢的水平在疾病的早期就能反映AD患者的脑功能障碍,可以作为观察AD进展的指标。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18F-FDG)代谢可准确反映糖代谢水平。虽然在已知与AD相关的一些区域已经证实糖代谢下降,但对于糖代谢与遗传的相关性却知之甚少。研究发现,以内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对传统病例对照GWAS的有效补充,可弥补病例对照GWAS的不足,提高统计效能。因此,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以18F-FDG代谢作为内表型,进行了首个关于脑18F-FDG代谢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希望鉴定出与18F-FDG代谢相关的新的变异位点。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数据资料均来自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倡议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数据库。AD诊断标准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交流障碍和卒中研究所-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学会(The National Institue of Neurologic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AD and Related Disorders Association,NINCDS-ADRDA)标准,简易智能状态评估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为20-26分,临床痴呆总体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评分为0.5或1分。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MMSE评分为24-30分,记忆量表评分≥0.5分。所有受试者均经过全面、系统的病史采集,进行了常规的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排除了脑卒中、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脑创伤或脑损害、糖尿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非AD躯体障碍以及正在服用抗精神病性药物、抗抑郁焦虑的药物、镇静催眠的药物和情感稳定剂的患者。我们的研究对象包括ADNI中的AD患者,MCI患者和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共757例,其中男449例,女308例,后经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排除了种族为西班牙裔白人71例受试者,排除了基因型数据丢失的151例受试者,删除了缺少18F-FDG数据的313例受试者,最后,我们的研究保留了222例受试者(其中AD=37,MCI=126,HC=59)。所有受试者均为非西班牙裔白人,符合所有QC标准。18F-FDG分析数据来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对原始18F-FDG PET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到的皮层糖代谢率的数据集。采用Illumina Infinium Human 610-Quad芯片进行基因分型。结合Hapmap数据库的数据,从而对最佳化的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进行基因分型,使其能够最充分地代表所有基因的普遍变异。应用Illumina Bead Studio软件完成SNP具体分型。应用PLINK 1.07软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控制标准如下:最小应答率(minimum call rate)>9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imum minor allele frequencies,MAF)>0.04,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0.001。对MAF大于0.04的SNP的限制降低了假阳性结果的概率,增强了统计能力。定义载脂蛋白E(Apo lipoprotein E,APOE)等位基因的rs7412和rs429358分别采用APOE基因分型试剂盒进行基因分型。对于不同诊断人群之间连续性变量的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分类变量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利用PLINK 1.07和R 3.2.3软件评估18F-FDG代谢与遗传变异的关系。P<10-5和P<10-7的阈值分别用于提示和全基因组相关及显着相关。对所分析的620901个SNPs采取了质量控制措施来降低应用PLINK 1.07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可能存在的偏倚。根据所有的SNPs数据,我们排除了基因型数据丢失的36957个SNPs,根据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排除了1154个SNPs,根据MAF阈值排除了52935个SNPs。经过严格QC后,共纳入了529855个SNPs。此外,还应用haploview软件分析了rs12444565上下500KB的位点间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关系。最后,为了初步探讨RNA结合蛋白同源体1(RNA-binding Fox1,RBFOX1)基因的rs12444565多态性与AD相关表型的关系,在ADNI数据库里选择了独立与此GWAS分析的另一人群进行验证,进行了RBFOX1基因的rs12444565多态性与AD相关表型的关联分析。应用R 3.2.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D、MCI和HC三组人群在年龄和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0.910),在受教育程度、APOEε4等位基因的携带比例、MMSE评分、CDRSB评分、ADAS11评分和葡萄糖代谢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8,0.021,0.000,0.000,0.000,0.007)。RBFOX1基因的rs12444565位点与18F-FDG代谢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5.89×10-8)。rs255141、rs79037、rs12526331和rs12529764四个位点与18F-FDG代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3.80×10-7,4.95×10-7,1.57×10-7,1.57×10-7)。对rs12444565位点上下500KB的位点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未发现有位点与其存在连锁不平衡。rs12444565多态性与AD相关表型的关联分析显示MMSE、CDRSB、ADAS11评分、海马体积、内嗅皮层体积以及脑脊液Aβ、tau、磷酸化tau水平在rs12444565的C/C、C/A和A/A这三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0.20345,0.538,0.1050,0.454874,0.800,0.8981,0.9063)。结论:1.RBFOX1基因的rs12444565位点以及rs235141、rs79037、rs12526331、rs12529764四个位点与糖代谢相关。2.RBFOX1调节回路异常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和癫痫的危险因素,ASD和癫痫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18F-FDG PET可作为ASD和癫痫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3.RBFOX1基因的rs12444565多态性与AD的相关表型(海马体积、内嗅皮层体积、脑脊液Aβ、tau及磷酸化tau)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表明rs12444565不通过影响海马及内嗅皮层体积,也不通过影响脑脊液Aβ、tau及磷酸化tau水平参与AD的病理过程。
郭静,邱锦云,王晓玲,冯方波[6](201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Ig/C3双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Ig/C3-TCIC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捕捉法ELISA,检测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g/C3-TCIC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gG/C3-TCIC含量2.909±0.803,阳性率67.69%;IgM/C3-TCIC含量1.424±0.292,阳性率24.62%;IgA/C3-TCIC含量2.104±0.549,阳性率19.4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Ig/C3-TCIC是精神分裂症免疫性脑损伤的重要介质,可作为评价患者免疫状态的重要参考指标。
李丽[7](2011)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脑灰质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恶化主要发生在发病后的前五年内,然而,这一临床现象的神经生理病理机制依然不清。由岛叶前部和前扣带回组成的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被认为在现实歪曲(reality distortion)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实歪曲则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症状。我们探索了早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突显网络的脑结构异常,突显网络的脑结构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临床恶化的一个核心特征。同时,我们检测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脑灰质体积改变方面的共同差异,探讨由疾病本身导致的特异性的生物学标记,为理解疾病机理和临床诊断提供新线索和依据。方法:我们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0例年龄、性别都匹配的健康对照的高分辨率的结构磁共振影像进行了研究。结果:对比健康组,早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人表现出左侧岛叶前部体积和密度的下降(p<0.05, FWE校正)。病程与左侧岛叶前部密度显着负相关(t=-2.0o0,p<0.05)。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双侧额下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海马、左侧岛叶及右侧前扣带均有灰质体积下降(p<0.005,未校正),未发现共同灰质体积的增加。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突显网络的脑结构异常,特别是左侧岛叶的异常可能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发病后五年内的临床症状恶化起到关键作用。此外,病程与左侧岛叶前部密度显着的负相关提示左侧岛叶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脑持续病变的一个重要脑区。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共同灰质体积下降的脑区,这些脑区可能代表了疾病本身的生物学特征。
徐文英,刁琨圃[8](200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学改变的细胞学基础。方法 对 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各进行 1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并以 9名外科手术腰麻者的脑脊液作为对照。结果 ①精神分裂症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吞噬细胞 ,治疗前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 ,其差异有非常显着性 (P <0 .0 0 1)。②精神分裂症治疗前青春型的脑脊液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比偏执型更为突出 (P <0 .0 1) ,与治疗后比较 ,其差异无显着性。③精神分裂症治疗前病程在半年以内者脑脊液淋巴细胞减少比 3年以上者突出 ,两者相比差异显着 (P <0 .0 2 ) ,与治疗后相比 ,其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过程。
徐文英,刁琨圃[9](200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学改变的细胞学基础。方法 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9名外科手术腰麻脑脊液作对照。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吞噬细胞,治疗前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01)。(2)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治疗前的脑脊液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比偏执型更为突出(P<0.01),治疗后这种差异消失。(3)精神分裂症治疗前病程在半年以内者脑脊液淋巴细胞减少比三年以上者突出,两者相比差异显着(P<0.02),治疗后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过程。
王惠利,李黎,高永利,杨来启,张保练,邓自和,胡淑芳[10](1999)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生物因子及免疫细胞研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994年以来,通过3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动物接种试验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发现与各对照组有显着差异,免疫学变化与疾病的分类、病程及预后有一定关系,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31~52岁,平均41....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CD4+T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精神分裂症与免疫系统调控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脑功能异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 |
1.1.2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 |
1.2 研究现状 |
1.2.1 精神分裂症的脑功能异常模型 |
1.2.2 精神分裂症的脑功能异常系统 |
1.2.3 磁共振成像技术 |
1.3 精神分裂症的脑功能异常研究现状 |
1.3.1 基于磁共振结构影像的精神分裂症研究 |
1.3.2 基于功能磁共振影像的精神分裂症研究 |
1.4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安排 |
第二章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频率特异的功能连接模式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磁共振数据采集 |
2.2.3 数据预处理 |
2.2.4 功能连接密度分析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频率的主效应 |
2.3.2 疾病的主效应 |
2.3.3 频率和疾病的交互效应 |
2.3.4 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频率特异的功能连接模式特征 |
2.4.2 组间的功能连接密度差异 |
2.4.3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频率特异的功能连接密度改变 |
2.4.4 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 |
2.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全脑信号的动态拓扑模式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磁共振数据收集 |
3.2.3 功能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
3.2.4 全脑信号的静息拓扑分析 |
3.2.5 全脑信号的动态拓扑分析 |
3.2.6 聚类分析 |
3.2.7 动态拓扑的常用指标分析 |
3.2.8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全脑信号的静息态拓扑模式 |
3.3.2 全脑信号的动态拓扑模式 |
3.3.3 全脑信号拓扑的动态模式特点 |
3.3.4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信号动态拓扑模式的改变 |
3.3.5 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信号的静态拓扑模式 |
3.4.2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信号动态拓扑模式 |
3.4.2.1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信号拓扑的动态指标异常 |
3.4.2.2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状态特异性异常 |
3.4.3 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
3.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白质功能连接模式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磁共振数据采集 |
4.2.3 功能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
4.2.4 组的白质模板的制作 |
4.2.5 功能连接密度分析 |
4.2.6 统计分析 |
4.2.7 重测性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短程白质功能连接密度 |
4.3.2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长程白质功能连接密度 |
4.3.3 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4.3.4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缝核异常的白质功能连接模式 |
4.4 讨论 |
4.4.1 白质功能连接模式特征 |
4.4.2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短程功能连接密度 |
4.4.3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长程功能连接密度 |
4.4.4 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4.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多域特征融合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支持向量机模型构建 |
5.2.3 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 |
5.2.4 支持向量回归分析 |
5.3 结果 |
5.3.1 支持向量模型的分类效果 |
5.3.2 支持向量模型的预测效果 |
5.4 讨论 |
5.4.1 不同域特征的分类 |
5.4.2 不同域特征的临床表征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潜在生理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磁共振数据的采集 |
6.2.3 磁共振数据的预处理 |
6.2.4 组白质模板的制作 |
6.2.5 多距离矩阵回归分析 |
6.2.6 基于弥散张量的纤维追踪分析 |
6.2.7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白质属性 |
6.3 结果 |
6.3.1 与个体阴性症状相关的白质脑区 |
6.3.2 与个体阴性症状相关的额叶白质结构属性 |
6.3.3 基于额叶白质为种子点的白质功能连接分析结果 |
6.3.4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异常 |
6.4 讨论 |
6.4.1 阴性症状和额叶白质 |
6.4.2 阴性症状和白质功能网络 |
6.4.2.1 阴性症状和血清素网络 |
6.4.2.2 阴性症状和额叶白质-扣带网络 |
6.4.3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白质功能和结构连接 |
6.4.4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精神分裂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孕期感染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表达谱芯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孕期免疫激活对子代大鼠行为学和小鼠血脑屏障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炎症介导血脑屏障损伤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定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术前后眼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
2.2 患者的眼轴长度与术后2个月BCVA情况 |
2.3 患者的手术前后RNFL与CST的厚度变化情况 |
2.4 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5)脑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ADNI数据库 |
2 研究对象 |
3 18F-FDG PET评价葡萄糖代谢及质量控制 |
4 基因分型及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纳入人群的基本特征 |
2 以18F-FDG代谢为内表型进行GWAS的曼哈顿图 |
3 与18F-FDG代谢相关的SNPs |
4 rs12444565 连锁不平衡分析 |
5 rs12444565 多态性与 AD 相关表型的关联分析 |
讨论 |
1 APOEε4 等位基因与AD的相关性 |
2 糖代谢异常与AD的相关性 |
3 研究方法优势 |
4 RBFOX1 基因及其功能 |
5 RBFOX1 基因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
6 RBFOX1 基因与癫痫 |
7 糖代谢异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
8 糖代谢异常与癫痫 |
9 四个SNP相邻基因的相关研究 |
10 rs12444565 多态性与AD相关表型的相关性 |
1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脑灰质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
3.2 病程在五年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间脑结构差异分析结果 |
3.3 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间脑体积共同差异脑区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主要发现 |
4.2 研究意义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 果 |
2.1 患者组治疗前后脑脊液细胞学与对照组及自身治疗前后比较 (见表1) 。 |
2.2 患者组亚型治疗前后脑脊液细胞学比较 (见表2) 。 |
2.3 患者组病期在半年内与3年以上治疗前后脑脊液细胞学比较 (见表3) 。 |
3 讨 论 |
(9)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 |
2.1.1 淋巴细胞 |
2.2 患者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
2.2.1 淋巴细胞 |
2.2.2 单核细胞 |
2.3 患者组亚组之间比较 |
3 讨论 |
四、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CD4+T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研究[D]. 禹磊.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2]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脑功能异常研究[D]. 王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精神分裂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孕期感染模型的实验研究[D]. 尚彬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J]. 王玲玲,罗金秀,鲍连云.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9)
- [5]脑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 孔伶俐. 青岛大学, 2018(07)
- [6]精神分裂症患者Ig/C3双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意义[J]. 郭静,邱锦云,王晓玲,冯方波. 西南国防医药, 2011(08)
- [7]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脑灰质结构的研究[D]. 李丽. 中南大学, 2011(12)
- [8]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J]. 徐文英,刁琨圃. 四川精神卫生, 2001(04)
- [9]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对照研究[J]. 徐文英,刁琨圃. 山东精神医学, 2001(04)
- [10]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生物因子及免疫细胞研究的探讨[J]. 王惠利,李黎,高永利,杨来启,张保练,邓自和,胡淑芳.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