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卡俱乐部会员专场(论文文献综述)
卫恒先[1](2019)在《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以民国时期活跃在上海地区的雕塑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挖掘整理,系统的考察民国上海雕塑家的社会活动、艺术实践和创作观念,以点带面的反映中国早期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阐述特定的城市商业环境、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对于雕塑家的深刻影响。救亡和启蒙是20世纪早期中国的时代主题,五四运动以来,从“科技救国”到“文化救国”意识转型催生了中国学子对于西方艺术领域的关注,他们对于西方雕塑的学习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上海的文化背景和城市建设背景对于现代雕塑产生的有利条件,以及西学东渐浪潮下早期上海雕塑家的出现及学习情况。第二部分以社会学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现场,微观考察雕塑家们留洋归国后,如何在上海的都市背景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自我经营、从事雕塑展览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以及这些艺术活动的公众评价和社会效应。第三部分考察上海雕塑家多重艺术实践的以及他们对于艺术语言、风格的自觉追求。民国上海文化中既具有最时尚和最具活力的元素,也有最传统和最经典的元素,这两种元素在艺术家的实践中是并存的,他们多数都接受过“新”“旧”之学,在面对“中”和“西”两种语汇时往往能应对自如,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的“分”,也体现在雕塑观念上的“合”。同时,他们将雕塑作为自我表达的媒介,在雕塑创作中强调个人风格,通过不同艺术语言和形式来诠释个人化的、特定的艺术观念。第四部分考察在民国社会和时代巨变下,雕塑家们对于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诠释与解读,他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建造的领袖和英雄形象,借鉴西方雕塑的形式和构图,塑造出符合中国时代特征的大写的“人”,将民族意志融入到公共空间中,从而促进民族公共意识的觉醒,激励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第五部分考察民国雕塑家的历史贡献与当代意义。在民国的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雕塑家们都有着浓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艺术活动与“美育救国”的思潮是相联系的,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可以说民国上海雕塑家们是中国现代雕塑的拓荒者、美育的传播者、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的雕塑作品成为城市独特的公共记忆和历史记忆,它们提升了城市的精神内涵,为城市注入了灵魂。文章的最后探讨民国时期雕塑家的艺术创作对于当今雕塑创作的启示,笔者认为雕塑民族化是一个变化的概念,不同的历程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民族化应与时代内涵相联系。同时认为雕塑应该表现人文精神,对于人性的表现、对于情感的表现是雕塑创作恒常的主题,当代雕塑在面对不同时代和不同经历的对象时,依然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林靖霄[2](2017)在《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通过VIP营销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对VIP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对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策略进行了专题的研究。论文在对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的VIP营销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设计了VIP营销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收集以及对数据的整理和深入透彻的分析,挖掘现存的问题,如VIP销售占比低、VIP卡使用率低、VIP流失严重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包括缺乏有效的客户管理、会员分析系统简单、VIP权益单调、商品经营同质化等,针对上述问题以及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套VIP营销管理策略,如扩大渠道促进VIP会员招募、加强VIP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业态布局与商品结构、借助新媒体创新VIP服务方式等,希望通过VIP营销策略的改进,为顾客创造价值,使顾客满意最大化,从而使天一国购更具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盈利。
王洪斌[3](2014)在《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四十年来,西方史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消费史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起源聚焦于17世纪末期、18世纪的英格兰。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后期是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以中间阶层为主体、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消费社会的出现,不仅体现了英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而且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消费社会产生的背景、吃、穿、住、休闲娱乐、消费环境及其变迁,以及它们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力图展现消费社会兴起的历史图景,并进而阐述消费社会兴起所产生的影响,以便从消费的角度来认识英国社会转型的动因和历史发展轨迹。消费社会的出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英国人口增加,意味着潜在的消费市场扩大。但如果消费是自给自足,不依赖市场,人口的增加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就非常有限,只有当生产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依靠市场消费的时候,其作用才能凸显出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消费潜力的增加。消费潜力要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成果惠及到大部分人。只有大众的收入普遍增加,物价稳中有降,实际购买力提升,消费社会才有可能出现。消费社会兴起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形成了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大众消费,消费开始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消费社会的出现还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有关,正是这些因素恰巧适时地结合在一起,促成了消费社会的产生。饮食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这一时期,从总体上来说,英国告别了饥馑,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英国人不仅吃的更多而且吃的更好,原有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此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异国食品风靡英国,甚至是穷人也购买糖、茶叶、烟草等进口时尚休闲食品。与此同时,大众的服饰逐步发生改变,服饰不再仅仅是为了避寒遮体,以前的色彩单调、质地粗糙、缺少装饰品的服饰逐步被舒适美观、质地优良、色彩多样、时尚得体的服饰所代替,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也购买时尚的二手服饰,反应了消费者对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肯定,他们总是极力地模仿较高社会阶层的服饰。奢侈的家庭化和精致化在住房和家居变革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财富的增长,城乡都对住宅进行了大重建和改造,住房的建筑材料得到改进,提高了住房质量,改善了住宅结构,住房的空间功能更加合理化,也更加注重隐私,家居中的家具、用具、装饰性物品的数量、种类增多,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普遍使用家庭仆人,家居环境更为舒适。休闲娱乐业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经济部门,并经历了快速的商业化、大众化过程,专业的矿泉、海滨休闲城镇更是异军突起。大众不仅关注身心健康,而且也关注文化修养的提高,渴望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大众阅读的时代悄然来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是一同发展的,消费社会的出现还依赖于一定的消费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现代商店产生并逐步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取胜,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店主们革新销售技巧,注重商店装饰、商品陈列、展示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在新兴的报刊杂志上投放大量广告,传播商品信息和时尚,还采用打折、邮购、售后服务等方式诱导消费者消费,地方政府和教区也认识到消费对地方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开始改善公共消费环境,积极建设城镇街道景观、负责街道卫生和夜间照明的维持,履行好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全球贸易和异国物品触发和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兴起,而消费社会的兴起又使得英国对异国商品的需求量大增,全球贸易更加深入发展,在当时形成了以大西洋贸易圈和亚洲贸易圈为主的贸易体系。为了控制和主导世界贸易,夺取世界霸权,英国一方面加强对殖民地的掠夺,另一方面和当时的世界大国荷兰、法国等大国开展国际竞争,并引发持续的国际冲突,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对外张力。在重商主义政策下,不可能长期依靠进口来满足消费需求,政府限制进口,鼓励进口替代和创新,强大的市场需求不仅要求革新工艺、重组生产组织,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要求生产出更加时尚、新颖、实用的产品,从而引发了工艺革新和产品革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的真正发端是一个富足的社会对于更多、更好商品的渴求,而原有的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又无法满足这种渴求,事实上,新的工业方法正是在消费工业如染织、陶瓷业中产生的,工业化是现实消费社会的必由之路。总之,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观念发展变迁和全球贸易助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对消费社会的出现起决定作用,反过来,消费社会的兴起又对当时英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生活消费是社会总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在因素和环节,以中间阶层为主体、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消费社会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重要标志。
胡斌[4](2009)在《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 ——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地区的古琴文化发展有着相对稳定而持续的深厚基础,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这两种因素一旦发生契合,针对古琴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变革将会表现的尤为深刻而突出。本文以近一百年来的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以及对当下上海古琴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的田野调查,试图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表征的理论视角对这一个案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本文认为,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背景下,从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视角对具有典型性的古琴文化个案进行观察分析是正确认识当下古琴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基础。自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前,上海古琴文化发展主要是以相对封闭的自律方式进行的。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之时,汇聚于上海的琴人们带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记忆,以及对传统古琴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来表达自我文化认同,但是由于未能融入现代化进程的主流话语而被排斥到社会政治文化的边缘,只能以小群体的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存在并发展。建国之后,上海今虞琴社等民间音乐文化力量受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流话语的国家征用,同时散落于民间的琴人群体因参与了现代方式的社会分工而发生了文化身份与社会角色的转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与弘扬民族特性的“全球化”话语也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上海古琴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同西方音乐文化体系、现代传媒、文化遗产以及现代经济体制下的大众文化等多种“全球化”话语发生了全面的碰撞与文化重组,但是由于民族性与现代性、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当下的上海古琴文化一方面表现出外在表现形式多样、传播广泛、与社会紧密互动的特征,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传统古琴文化积淀受到多种“全球化”话语的分离,以及文化阐释话语的现代性转移。在百年来上海古琴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古琴的文化功能、文化主体角色、表现形式、象征意义等与时代话语及文化场域紧密相关,社会政治因素的参与使古琴有了合法的社会地位,专业领域的参与使其重新有了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话语权,西方音乐文化的参与使其进入了主流文化领域,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参与使古琴面向了大众,但是,这些依赖于外部社会因素的发展与传统的古琴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文化意义上都有着根本的差别,要取得合法的社会地位就要执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代表新时期新文化的话语权可能要面临与传统话语的矛盾,西方音乐的主流表达方式可能要使古琴脱离传统语境,古琴面向大众的结果可能使文化转变为商品,因此,如何处理古琴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机遇与矛盾成为我们当下必须讨论的问题。本论文由导论、五章正文以及结论组成。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观点。第一章对文化认同理论及有关的琴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以认同理论进行琴学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从文化地理、历史积淀、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本文个案所在文化场域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也是对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作为田野个案的典型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第三章对上海琴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社会角色以及对古琴文化的多元认同等内容加以分析,并对琴人的角色分化与认同危机进行了反思。第四章对上海古琴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多元化音乐创作历程以及在琴谱、音量、形制等方面的变革进行了梳理,指出各种类型的古琴音乐艺术实践实际上也反映出了琴人群体在认同观念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各种强势话语的呼应。第五章主要从大众文化、公共文化以及“全球化”视角来探讨近年来在上海古琴文化实践中所表现出现的种种机遇与矛盾,力图揭示古琴文化被当代多种阐释话语所改造、重组的复杂过程。在结论中还探讨了以本文个案研究反观整个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上海古琴文化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实际上就是中国现当代古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社会文化近百年来所发生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中去分析这样一个与其同步的古琴文化个案。本文试图说明:琴人群体的文化认同受到不同时代主流话语的深刻影响,现代社会分工与文化分层导致其传统角色的现代转型,同时也造成传统认同与现代话语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整个变迁过程中,传统的古琴文化阐释话语已经发生了现代性转变,外在的社会化语境越来越成为规范古琴文化行为、改变古琴文化隐喻的关键性因素;包括文化遗产与文化消费在内的“全球化”话语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诸多因素的张力建构了当代古琴文化认同的开放性结构,塑造了当代琴人群体在机遇与困境中的多元认同。
吴桂凤[5](2020)在《信息论视角下的《奥运会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奥运会历史》是大卫·戈德布拉特的代表作,源文本在国外极具畅销,讲述了奥运会的发展历史、重大奥运会赛事以及运动项目的演变历史。本书共九章,本论文是对第二章“博览会的所有乐趣所在:‘美好时代’落幕前的奥运会”进行的翻译实践报告。此文本为偏记叙文文体,全文语言记叙说明为主,多为复杂句长句,亦长短句结合。在翻译时,笔者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源文本中大段的长难句,短时难以分清结构,笔者发现文本中存在很多影响目标读者解码能力的冗余信息;另一种来源于源文本的跳跃性,上下文之间无明显衔接词,文本缺省了许多源文本读者已知但目标读者不知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是应当存在且必须的冗余。针对翻译中遇到的第一个长难句和大量冗余信息的问题,笔者主要采取删减,压缩信息的方式,减少文本的冗余度来缓解读者阅读的疲劳与烦躁,给予读者继续阅读的信心与动力;而对于翻译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即源文本中缺省了许多源文本读者已知但目标读者不知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是应当存在且必须的冗余,笔者主要采取增译手段,增加文本的冗余度来弥补信息的缺省部分,来提高读者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当然,在主要运用增译和删减这两种翻译技巧之外,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拆译,合译等其他翻译技巧,笔者在此不做具体分析。本论文主要从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探讨信息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借鉴与应用。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吕宁宁[7](2018)在《体育传媒的盈利模式研究 ——基于媒介形态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专业化媒体的重要类型,体育传媒的每一次形态更迭,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盈利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宏观上看,媒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性发展,都会带来媒介形态的变化,给信息传播的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当前,互联网所发起的信息革命正向纵深发展,对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生存造成巨大挑战。我们正站在互联网发展的“十字路口”,不得不扬弃传统媒体和互联媒体的发展模式,重新定位互联网媒体的商业逻辑。本文将以媒介形态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个案研究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系统探讨以报刊和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体育传媒和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体育传媒的盈利模式。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绪论和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定义了何为体育传媒,并且对体育传媒的传媒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双重属性进行概括说明;其次,对媒介形态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对媒介形态理论的规定性特征进行概括,并对媒介形态理论的研究路径进行说明。第二章对以体育报纸、体育广播和体育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的媒介形态演变规律进行探究,并且对传统的平面体育媒体和广电体育媒体的盈利模式进行简单梳理。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互联网时代的体育传媒的媒介形态演变规律进行概括分析,这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对体育资讯网站、体育视频网站、体育APP以及体育微信公众平台等不同媒介形态的体育传媒的盈利模式进行系统了研究。第五章是在上述几个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对体育媒介形态的发展规律和盈利模式的关系进行概括总结。在结语部分,笔者概括总结了体育传媒运营的一般规律,尝试对未来体育传媒的运营理念进行了展望,并对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甘甜[8](2017)在《《古典时髦:音乐、时尚与现代主义》译着及书评》文中研究说明玛丽·E.戴维斯的《古典时髦:音乐、时尚与现代主义》是一部探究音乐、时尚与现代主义关系的学术着作。此书集中探讨了 1900至1925年间以巴黎为核心的欧洲文化界的思潮与艺术风貌。全书共由七章组成,分别关注了时尚设计师保罗·波烈、热尔曼·邦加尔、可可·香奈儿以及时尚杂志《风尚杂志》、《名利场》和《时尚》,书中详细地叙述了音乐现代主义与时尚杂志、服装设计师、各类艺术家的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焦点,然而,时尚这一特殊领域在跨学科的现代主义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无疑,戴维斯的《古典时髦:音乐、时尚与现代主义》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失。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及对这些资料的阐释,证明了上流社会的"时尚王国"及其艺术思潮对音乐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部学术专着所呈现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化的文化解读促使人们再思20世纪初形成音乐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和多种艺术间互相渗透与不断发展的历史意义与人文内涵。书评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时尚?时尚和音乐现代主义的关系;本书的写作特点与它的内容和写作引起的争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所产生的启示和影响。最后,译者对自己的翻译心得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余佳丽[9](2014)在《品牌影院经营—上海大光明光影80年》文中指出电影放映业近年来成为电影产业研究的热点。大光明电影院作为电影放映企业,从1928年诞生发展为中国电影院第一品牌,到今天上海的第二条电影院线,它的品牌经营历程见证并跨越了中国电影放映业的诸多关键时期,并还在继续发展。电影院从建筑空间、经济领域及文化传播媒介三个层面被全方位发掘、讨论。品牌成为研究影院经济的重点,也是电影放映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光明电影院是中国早期电影放映企业中品牌经营最成功的典范。进入21世纪,以大光明电影院为首的大光明院线集团又为中国中小电影院线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参照。本文以SWOT法分析了大光明的现代发展,并就影院做国际横向比较,对影院品牌激活也提出建议。本文由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到第九章正文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阐明论题提出的意义及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史料的准备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正文部分首先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切入,指出影院建筑是品牌经营的物质空间,也是建设者美学理念、时代精神和城市空间实践的直接物化表现。并引出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将建筑空间与社会、都市文化、历史联结起来,探讨电影院在都市空间中的生产、实践及意义。第四章至第七章,梳理了大光明电影院品牌经营的三个历史阶段,将大光明电影院品牌经营归纳为品牌创建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品牌维护提升期。大光明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品牌发展战略,是同时代中国电影放映业经营管理的缩影。第八章从电影院作为文化传播空间的角度分析。它与社会互动,传播品牌文化。半殖民地时期电影院主要是殖民、消费、品牌文化主导的空间,推动现代性文化的建构。政治动荡时期,电影院充当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民族意识的凸显、文化阵地的争夺、意识形态的传播轮番上阵。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影院也在全球化语境下健康发展,消费主义、体验经济成为关键词。第九章结合中美影院发展比较,提出影院品牌老化激活策略。结论部分,总结形成院线品牌是中国电影放映业发展的基础,品牌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提升是其发展的动力,另外还需完善的制度保障。
杨雪峰[10](2014)在《商而优则贵 ——论19世纪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贵族化》文中提出在19世纪的欧洲,私人银行运用其自身实力及社会关系,轻而易举就能垄断特定行业,甚至影响时局。19世纪历史的许多部分几乎成了几大家族竞相编织的朝代史。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其中首屈一指的犹太金融财阀。其创始人梅耶在18世纪末战略性地以合伙人制度管理在欧洲各主要都城建立的分公司。这种家长统治式的管理模式颇有成效,在几乎整个十九世纪,家族金融势力直达欧洲的几大“心脏”。有人甚至把它比喻为是一个王朝,把各国比喻成几兄弟的领地。19世纪初时,他们已经是有钱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价值体系。然而,作为新兴的金融资产阶级,他们却积极与传统权贵打交道,“和国王一起散步”,力图融入上流社会。由于家族各分支在金融界地位不同、所在各国社会流动情况有别,其在各国的融入情况也不同。在英国,这一目标是几代人通过漫长的“贵族化”过程实现的。他们以贵族头衔为目标,积极购买土地,参加议会竞选;接受贵族式教育,采用贵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践行贵族的价值观念,搬用贵族的消费模式。这样,他们从19世纪中叶的第二、三代时开始融入英国社会,至19世纪末的第四、五代时,已然跻身贵族行列。究其原因,首先是家族公司作为私人银行开展业务的客观需要。基于当时私人银行服务对象的特殊化,家族只有构建起上流社会的人脉网,才能保证公司获得巨额利润。这种需要衍生出了家族尽快融入上流社会、获得社会肯定的最初主观动机。其次是在英国土生土长的后代们难免受到英国“向上流社会看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再次,英国贵族体制的开放性以及社会流动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而加强又为这种进程提供了可能。“贵族化”对罗斯柴尔德家族产生的影响是双面的。趋同于贵族无疑有助于他们融入上流社会;不经意间染习了贵族的骄奢淫逸,也使之失去了家族原有的企业家精神。不过,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作为始终信奉犹太教的犹太金融资产阶级,能够打破宗教的樊篱、种族的界限和阶级的束缚,成功地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成为名符其实的贵族,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的宗教平等化、种族平等化和阶级平等化进程。而这些正是英国民主化乃至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然,罗斯柴尔德家族这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现象在英国并不是唯一的。
二、皮卡俱乐部会员专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卡俱乐部会员专场(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前期相关文献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上海雕塑家的出现背景 |
1.1 上海都市背景 |
1.1.1 大上海的商业背景 |
1.1.2 作为文化和艺术中心的上海 |
1.1.3 上海的都市建设与公共雕塑 |
1.2 “西学东渐”与早期雕塑的开展 |
1.2.1 传教活动及对于早期雕塑的影响 |
1.2.2 救亡图存与留学运动 |
1.3 上海雕塑家的国外求学背景 |
1.3.1 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求学 |
1.3.2 法国自由画室的雕塑学习 |
1.3.3 张充仁在比利的雕塑学习 |
1.3.4 日本雕塑背景及留日雕塑家的学习 |
第二章 现实境遇——雕塑家在上海的活动 |
2.1 商业活动 |
2.1.1 艰难生存与谋求业务 |
2.1.2 商业经营 |
2.2 人际活动 |
2.2.1 江小鹣的朋友圈 |
2.2.2 其他雕塑家的人际交往 |
2.3 展览活动 |
2.3.1 雕塑展览的开创(1925-1929 年) |
2.3.2 雕塑展览的发展(1930-1936 年) |
2.3.3 雕塑展览的衰落(1937 以后) |
2.4 教学活动 |
2.4.1 在美术学校的雕塑教学 |
2.4.2 在社团和画室的雕塑教学 |
第三章 上海雕塑家的个人创作与自我追求 |
3.1 李金发雕塑中的“诗歌意象” |
3.2 江小鹣“通变中西”的多种艺术实践 |
3.2.1 江小鹣作品的现代艺术形态 |
3.2.2 传统文化对于江小鹣艺术的影响 |
3.2.3 江小鹣雕塑的“西体中魂” |
3.3 滕白也艺术中的“东方表现主义” |
3.4 岳仑、张澄江雕塑的折衷风格 |
3.5 张充仁雕塑的“罗丹风格” |
3.6 其他雕塑家关于“民族风格”的探索 |
3.6.1 张辰伯 |
3.6.2 万籁鸣 |
3.6.3 严德晖 |
3.6.4 滑田友 |
3.7 女性雕塑家的自我关照 |
第四章 塑造时代形象 |
4.1 “国父”形象的塑造 |
4.1.1 民国早期公共空间的孙中山像 |
4.1.2 上海市府总理铜像及影响 |
4.1.3 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 |
4.2 革命英烈的塑造 |
4.2.1 骑马像 |
4.2.2 立像 |
4.3 抗战形象的塑造 |
4.4 民众肖像的塑造 |
第五章 民国上海雕塑家的价值 |
5.1 社会价值 |
5.1.1 促进美育的传播,凸显社会责任 |
5.1.2 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
5.2 历史价值 |
5.2.1 雕塑事业的拓荒者 |
5.2.2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
5.2.3 公共雕塑提升了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内涵 |
5.2.4 上海雕塑家的艺术活动丰富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
5.3 当代启示 |
5.3.1 雕塑创作要有人文关怀 |
5.3.2 雕塑创作要体现民族个性 |
5.3.3 雕塑创作要反映时代精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民国上海雕塑家活动年表 |
二、民国时期三次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展作品名录 |
三、民国上海雕塑家着述、译介文献名录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
致谢 |
(2)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VIP营销及相关理论研究 |
2.1 VIP及VIP营销概念 |
2.2 关系营销理论 |
2.2.1 关系营销特征 |
2.2.2 关系营销基本模式 |
2.2.3 关系营销原则 |
2.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3.1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
2.3.2 客户关系管理的操作原则 |
2.4 服务营销理论 |
2.4.1 服务营销特征 |
2.4.2 服务营销理念 |
3 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现状分析 |
3.1 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简介 |
3.2 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基本概况 |
3.3 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现状 |
3.3.1 VIP营销现状概况 |
3.3.2 VIP发展构成与年龄结构情况 |
3.3.3 VIP销售情况 |
3.3.4 VIP活跃度情况 |
4 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满意度测评与分析 |
4.1 VIP营销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2 VIP营销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1 调查问卷样本基本信息概述 |
4.2.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3 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VIP营销存在的问题 |
4.3.2 原因分析 |
5 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管理策略 |
5.1 扩大渠道,促进VIP会员招募 |
5.2 加强VIP信息管理系统,增强数据挖掘分析功能 |
5.3 优化业态布局与商品结构,紧贴VIP消费主流 |
5.4 丰富VIP营销手段,构建个性化、主题化VIP专享活动 |
5.5 借助新媒体,实现VIP营销“互联网化”,创新VIP服务模式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3)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与相关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三、相关界定 |
第四节 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结构 |
一、本文的重点、难点 |
二、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英国消费社会的起源 |
第一节 消费需求的增加 |
一、人口增长引发消费需求增加 |
二、城镇化助推消费潜力的扩大 |
第二节 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
一、宏观经济的发展 |
二、中间阶层的壮大 |
三、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消费的增长 |
一、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二、水上交通运输的改善 |
三、交通的发展刺激消费增长 |
第四节 消费社会兴起的思想文化根源 |
一、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 |
二、消费观念的倡导和传播 |
第二章 饮食结构的改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
第一节 原有食物结构的变化 |
一、工资收入与食物消费量、食物结构 |
二、主要食物结构的变化 |
第二节 进口时尚休闲食品的风行 |
一、神奇的东方树叶风靡英国 |
二、烟草、食糖的大众化消费 |
第三节 饮食生活的改善 |
第三章 服饰消费的时尚化 |
第一节 服饰的改良和时尚织品的风行 |
一、服饰质地和色彩的改变 |
二、服饰风格的改变与时尚的大众化 |
第二节 二手服饰贸易与消费 |
一、二手服饰的来源 |
二、二手服饰的贸易与消费 |
第四章 住房和家居的变革 |
第一节 作为公共舞台和私人庇护所的住房的改进 |
一、住房建筑材料和住宅结构的改进 |
二、住房空间功能的专门化和追求私人空间 |
第二节 家居环境的改善 |
一、家庭家具、用具、装饰性物品的增多和改善 |
二、家庭仆人的流行与家居环境的改善 |
第五章 休闲娱乐的商业化和大众化 |
第一节 休闲娱乐的商业化、大众化 |
一、音乐、戏剧的大众化和商业化 |
二、体育娱乐活动的大众化、商业化 |
三、其他的休闲娱乐活动 |
第二节 专业休闲城镇的发展与服务对象的大众化趋势 |
一、矿泉休闲城镇与海滨休闲城镇的发展 |
二、对休闲城镇的休闲属性与休闲活动的考察 |
第三节 大众阅读的兴起 |
一、大众阅读兴起的前提条件 |
二、出版业的繁荣与大众读物的发展 |
三、18世纪大众阅读情况的考察 |
第六章 消费环境的改善 |
第一节 现代商店的兴起 |
一、传统销售机构的缺陷 |
二、英格兰商店网络的发展与分类 |
第二节 销售技巧的变革 |
一、商店装饰和商品陈列、展示技术的运用 |
二、广告在营销策略中的运用 |
三、其他营销技巧 |
第三节 城镇公共消费空间的改善 |
一、城镇街道景观建设 |
二、街道卫生和夜间照明的维持 |
第七章 英国消费社会兴起的影响 |
第一节 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与世界贸易的增强及其对外张力 |
一、英国消费社会与远程贸易的发展 |
二、殖民掠夺、国际竞争与冲突 |
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兴起与工业化的勃兴 |
一、工艺革新 |
二、产品革新 |
结语 |
一、经验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 ——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视角的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基本观点 |
一、论文的主要框架 |
二、基本观点 |
第一章 认同理论与琴学研究 |
第一节 音乐人类学中的认同理论 |
一、音乐人类学中的认同研究 |
二、立体三角模式与音乐文化认同 |
第二节 传统琴学思想中的文化认同 |
一、传统琴学思想中的音乐认同 |
二、传统琴学思想中的主体身份认同 |
三、不同社会思想体系中的古琴文化认同 |
第三节 认同理论作用于"现代琴学"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一、琴学分类的提出及其意义 |
二、琴学研究中的音乐人类学观察 |
三、现代琴学研究在认同视角下的理论构架 |
四、危机与反思:认同理论作用于现代琴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都市与传统:上海古琴文化的空间建构 |
第一节 文化地理环境 |
第二节 历史文化环境 |
一、上海古琴文化发展概述(20世纪初至今) |
二、历史民族志视野下的上海古琴文献资料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 |
第三章 主体分化与角色危机: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中的主体身份认同 |
第一节 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以早期上海琴人活动为个案 |
一、早期上海琴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
二、早期上海琴人概况及其社会角色 |
三、早期上海地区琴人的身份认同 |
第二节 异质融入与主体分化:传统琴人身份的现代转型 |
一、从玩琴养心到为人民服务:琴人身份与职能的转变 |
二、从民间琴社到专业单位:制度化发展下的主体认同 |
三、消费文化与新兴角色:"市场化"造就的新生群体 |
第三节 传统角色分化的当代反思 |
一、琴人社会角色的分化 |
二、传统古琴文化角色的危机 |
第四章 传统继承与现代建构:上海古琴音乐在多元认同中的艺术实践 |
第一节 今虞琴社成立以来的古琴音乐创作实践 |
一、早期今虞琴社的音乐实践活动 |
二、今虞琴社在建国初期的音乐创作实践 |
三、古琴音乐的专业化创作 |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革新与改良 |
一、古琴记谱法的革新 |
二、古琴形制及音响效果的改良 |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话语下的古琴音乐认同 |
一、不同时代话语下的古琴"派别" |
二、现代古琴创作实践中的社会认同 |
第五章 边界消解与文化重组:上海古琴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政治实践 |
第一节 现代人与古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文化 |
一、古琴与现代媒介 |
二、古琴与文化消费 |
三、古琴与现代日常生活 |
第二节 从民间文化到公共文化:传统古琴文化的边界消解 |
一、从民间到社会:古琴"文化资本"的流动与转换 |
二、作为文化遗产与文化商品的公共文化 |
三、传统文化边界在当代社会的消解 |
第三节 当代古琴话语: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想象 |
一、"全球化"与"地方性" |
二、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文化重组 |
三、面对"全球化"的困境与机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至十二) |
后记 |
(5)信息论视角下的《奥运会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Shannon's Information Theory |
2.2 Studies of Translation from Shannon's Information Theory in the West |
2.3 Studies of Translation from Shannon's Information Theory in China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of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and Coping Techniques |
3.1 Analysis at Lexical Level |
3.1.1 Addition of the Defaulted Information |
3.1.2 Omission of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
3.2 Analysis at Syntactic Level |
3.2.1 Addition of the Defaulted Information |
3.2.2 Omission of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
3.3 Analysis at Discourse Level |
3.3.1 Addition of the Defaulted Information |
3.3.2 Omission of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Major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体育传媒的盈利模式研究 ——基于媒介形态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体育传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关于传媒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媒介形态理论观照下的体育传媒 |
第一节 媒介形态理论的渊源及应用 |
一、媒介形态理论的由来 |
二、媒介形态理论的研究路径 |
第二节 体育传媒概念的界定与形态特征 |
一、体育传媒的概念和属性界定 |
二、体育传媒的特征及其意义 |
三、体育传媒盈利模式的特殊性 |
第二章 媒介形态理论视野下的传统体育传媒盈利模式研究 |
第一节 我国体育报纸的形态特征、发展阶段与盈利模式 |
一、我国体育报纸的媒介形态特征 |
二、我国体育报纸的发展阶段及其经营状况 |
三、体育报纸的盈利模式——以《体坛周报》为例 |
第二节 我国体育广播的发展与盈利模式 |
一、我国体育广播的媒介形态特征 |
二、我国体育广播的发展阶段与经营状况 |
三、体育广播的盈利模式——以上海五星体育广播为例 |
第三节 我国体育电视的形态特征、发展阶段与盈利模式 |
一、我国体育电视的媒介形态特征 |
二、我国体育电视的发展与经营状况 |
三、体育电视的盈利模式——以央视体育频道(CCTV-5)为例 |
第三章 媒介形态理论视野下传统互联网时代体育传媒盈利模式研究 |
第一节 传统网络媒体的形态特征 |
第二节 我国体育信息资讯网站的发展与盈利模式 |
一、我国体育信息资讯网站的发展与经营状况 |
二、体育资讯网站的盈利模式——以新浪门户体育频道为例 |
第三节 我国体育视频网站的发展与盈利模式 |
一、我国体育视频网站的发展与经营状况 |
二、体育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以新英体育视频网站为例 |
第四章 媒介形态理论视野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媒体盈利模式研究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的媒介形态特征 |
第二节 我国体育APP的发展与盈利模式 |
一、我国体育APP的发展与经营状况 |
二、体育APP的盈利模式——以懂球帝APP为例 |
第三节 我国体育公众平台的发展与盈利模式 |
一、我国体育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与经营状况 |
二、体育微信公众平台的盈利模式——以“杨毅侃球”公众平台为例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体育传媒媒介形态演进规律与盈利模式变迁 |
第一节 体育传媒的媒介形态演进规律研究 |
一、不同形态体育媒介的“共生”特征 |
二、不同形态体育媒介的进化特征 |
三、新兴形态体育媒介的发展特征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体育传媒形态演进与盈利模式变迁的关系研究 |
一、体育传媒的形态演进与运营变化 |
二、体育传媒的形态演进与盈利手段的变化 |
结语:对策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古典时髦:音乐、时尚与现代主义》译着及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音乐和现代主义 |
《风流信使》与时尚杂志的诞生 |
音乐与时尚杂志的崛起 |
十九世纪的时尚爆炸 |
更迭的视阈;时尚杂志和音乐主流 |
俄罗斯芭蕾舞团和杂志的新规范 |
第二章、保罗·波烈 |
波烈与他的新古典主义理想 |
苏丹样式的震动 |
波烈的时尚王国 |
波烈和锦衣玉食的生活方式 |
波烈作为音乐趣味的导向者 |
改造时尚插画 |
第三章、《风尚杂志》 |
特权与原始主义;俄罗斯芭蕾舞团和《风尚杂志》的时尚插画 |
俄罗斯芭蕾舞团与《风尚杂志》的时尚插画 |
立体主义时髦 |
萨蒂的风恪 |
杂志审美和乐谱 |
舞蹈风尚 |
双关和乐谱中的游戏 |
《运动与嬉游曲》之后的时尚音乐 |
第四章、热尔曼·邦加尔 |
邦加尔的高级时装和文化 |
《冲力》和对秩序的呼唤 |
邦加尔社交圈内的萨蒂 |
文本,音乐和玩笑的腔调 |
三首具有时尚意识的华尔兹,带有言外之意 |
回到邦加尔沙龙 |
时尚和安廷沙龙的音乐 |
第五章、《名利场》 |
美国杂志中的法国现代主义 |
纳斯特/沃热尔联盟和法国—美国风格 |
法国杂志和茶舞 |
《名利场》中的音乐 |
时尚现代主义和《名利场》 |
第六章、可可·香奈儿 |
创造度假风尚 |
战争岁月的实用性和时尚 |
时髦的香奈儿 |
与斯持拉文斯基 |
斯特拉文斯基在时尚圈 |
《浦切涅拉》和华丽服装的乐趣 |
在香奈儿家 |
新古典主义和嘎尔什的作品 |
年轻和古典主义/年轻作为古典主义 |
新古典主义/时髦 |
斯特拉文斯基之后,科克托 |
复兴的度假风格:蓝色列车 |
第七章、《时尚》 |
时尚文化 |
时尚、艺术和立体主义文化 |
《时尚》中的音乐 |
《时尚》现代主义的圈内人,珍妮·罗伯特·福斯特 |
私人音乐/公共艺术 |
由绿洲到屋顶上的牛 |
美好的一周和巴黎音乐生活 |
博蒙舞会 |
斯特拉文斯基和"美好的一周"中的俄罗斯芭蕾舞团 |
《玛伏拉》和巴黎的"俄罗斯化" |
杂志文化和《玛伏拉》的"音乐集成曲"问题 |
《狐狸》和里维埃拉 |
参考文献 |
索引 |
20世纪初期时尚与音乐现代主义的关联—评《古典时髦:音乐、时尚与现代主义》 |
(一) 前言:概述作者与作品 |
(二) 何为20世纪初的时尚—专着核心内容的解读 |
(三) 时尚与音乐现代主义关系的再思考 |
(四) 本书的着述特点与文题争议 |
后语:翻译心得 |
参考文献 |
(9)品牌影院经营—上海大光明光影8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论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注释 |
第二章 上海近代娱乐业产生及社会背景 |
第一节 上海近代娱乐业的明星——电影的萌芽 |
第二节 上海开埠后的城市生活图景 |
第三节 上海近代娱乐业的起步 |
第四节1930年代上海娱乐业背景 |
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远东第一电影院”建筑空间的生产与实践 |
第一节 电影院空间的生产与实践 |
第二节 大光明电影院建筑空间的演变 |
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大光明品牌创建期 |
第一节 资本环境与行业准备 |
第二节 卢根的“托拉斯”计划 |
第三节 大光明品牌创建及发展 |
第四节 大光明品牌经营与管理 |
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大光明 |
第一节 大光明经受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7) |
第二节 大光明经营方针的调整(1958—1965) |
第三节“文革”浩劫殃及大光明(1966—1976) |
小结 |
注释 |
第六章 大光明品牌复苏与重塑 |
第一节 大光明品牌初入改革轨道(1978—1993) |
第二节 大光明品牌复苏与波折(1993—2002) |
小结 |
注释 |
第七章 大光明院线SWOT分析与品牌提升 |
第一节 院线制建立及电影放映业特点 |
第二节 大光明SWOT分析与品牌提升战略 |
小结 |
注释 |
第八章 电影院:文化空间——文化传播媒介 |
第一节 半殖民地消费文化空间 |
第二节 革命与政治话语空间 |
第三节 全球化消费与体验空间 |
小结 |
注释 |
第九章 他山之石:影院品牌激活策略 |
第一节 中美影院发展比较 |
第二节 影院品牌老化激活策略 |
小结 |
注释 |
结论 中国品牌影院发展瞻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商而优则贵 ——论19世纪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贵族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由来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构思、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公司的兴起 |
2.1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起源 |
2.2 罗斯柴尔德家族公司的建立 |
2.3 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分支的发展 |
第三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英国的贵族化进程 |
3.1 从大资本家到大地产主 |
3.2 从企业家到政治家 |
3.3 从暴发户到绅士 |
3.4 贵族化的消费方式 |
第四章 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贵族化的社会原因探析 |
4.1 家族公司开展业务的需要 |
4.2 英国“向上流社会看齐”的风气 |
4.3 英国贵族体制的开放性 |
4.4 英国工业化以来社会流动的加强 |
第五章 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贵族化的影响 |
5.1 家族社会认同运动的胜利 |
5.2 企业家精神的丧失 |
5.3 英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杆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皮卡俱乐部会员专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D]. 卫恒先. 上海大学, 2019(02)
- [2]宁波天一国际购物中心VIP营销策略研究[D]. 林靖霄. 宁波大学, 2017(02)
- [3]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研究[D]. 王洪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4]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 ——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D]. 胡斌. 上海音乐学院, 2009(06)
- [5]信息论视角下的《奥运会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吴桂凤. 南昌大学, 2020(01)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体育传媒的盈利模式研究 ——基于媒介形态理论的视角[D]. 吕宁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8]《古典时髦:音乐、时尚与现代主义》译着及书评[D]. 甘甜. 上海音乐学院, 2017(08)
- [9]品牌影院经营—上海大光明光影80年[D]. 余佳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1)
- [10]商而优则贵 ——论19世纪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贵族化[D]. 杨雪峰.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