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冻疮方法种种(论文文献综述)
崔军锋,赵胜美[1](2021)在《技术、观念与社会想象——X光知识与技艺在近代中国的传布与接受(1896-1949)》文中认为1895年,X光被发现后,相关研究与发明迅速展开,并很快传入中国。有关X光的知识在我国传播虽早,但X光设备除了部分外国人在华所建医院和医学院外,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传布与使用并不广。其传入中国后,被视为古代中国洞见肺腑的神镜在近代的发明与再现,并被赋予种种社会想象和文化蕴意。研究X光知识与技艺在华的传播过程,可以透过其负载的文化符号,微观展现近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理、消费观念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变;有助于理解在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日益推崇、唯科学主义思潮日渐盛行情况下西方科技及物质文化传华的一般情形。
李昌龄[2](2020)在《锦纶基磁性纺织品功能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市场对健康保健类纺织品的需求,开发具有磁保健性能的纺织品成为目前纺织行业关注的热点。目前市场上磁性纺织品的基体多采用丙纶,但丙纶吸湿性差、染色较为困难、耐光性差且稳定性差,丙纶制成的织物舒适性较差,应用领域窄,故本课题采用锦纶6为基体制备磁性纺织品。锦纶的产量仅次于涤纶,锦纶的强度高、耐磨性、回弹性好,可以纯纺和混纺作各种衣料及针织品,但到目前为止,以锦纶作为基体生产磁性功能纺织品还十分少见,为研究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档服装面料提供基础。本课题采用高速混合加双螺杆挤出的配套工艺将质量分数为48%锦纶6切片、50%的磁粉和2%的聚乙二醇制备磁性母粒。然后采用FDY的工艺路线将磁性母粒与空白锦纶6切片按一定的比例熔融纺丝制备磁粉含量为0%、15%、20%、25%的磁性纤维。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差示扫描量热以及强力等测试手段对锦纶基磁性纤维的分子结构、结晶结构、形态结构以及各项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锦纶基磁性纤维中均匀分散着铁氧体磁粉;磁粉含量对纤维的熔点影响较小;随磁粉含量的增加,锦纶基磁性纤维的断裂强力逐渐减小,但即使磁粉含量为25%时,纤维的强力仍为2.50 cN/dtex,可满足织造要求。然后,采用纬编机将共混纺丝制备的磁性纤维制备成三类磁性织物,并采用NS式充磁法对十二种织物进行充磁。对充磁后的磁性织物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锦纶基磁性织物磁感应强度均随着磁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其磁感应强度介于0.020.1 mT之间,属于弱磁性纺织品范畴。锦纶基磁性织物的表面磁感应强度随着洗涤次数的增长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对磁感应强度的减小并不显着。磁粉添加量的有无对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有一定影响;磁性面料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性能,但磁粉含量的大小对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影响的规律性不强。最后,对受试者穿戴磁性领圈以及非磁性领圈的血流量变化进行了测量。并设计了磁性保健袜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穿戴无磁性领圈而言,在静坐状态下穿戴磁性领圈,受试者头夹肌中和头夹肌下两点的血流量、最大血流量、血流速,度以及体表温度均有增加,其中头夹肌中测试点的血流量增率为3.82%,最大血流量增率为7.98%,血流速度增率为6.21%,头夹肌中点的体表温度升高1.32℃。头夹肌下测试点的血流量增率为4.18%,最大血流量增率为2.60%,血流速度增率为7.35%,头夹肌下的体表温度升高1.14℃。磁性袜存在一定的保健效果,但其显着性有待增加。保健袜对足藓等8种症状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效性达到75%以上。
郭子嫒[3](2020)在《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文中提出清末民初,国外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传入国内,我国许多文学家开始关注到一直被忽略的儿童群体,因而有关儿童的理论学说、教育观念、各种读物蜂拥而至。作为民国时期第二大出版社的中华书局也捕捉到这个热点问题,开始着手关于儿童读物的出版事业,《小朋友》杂志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小朋友》杂志的诸位编辑将以儿童为主体的理念贯穿于杂志作品中,期待儿童可以从中获取不同的教育价值。本文以中华书局的《小朋友》杂志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收集1922-1937年《小朋友》杂志的作品作为原始资料,并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剖析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总结不同儿童教育功能所体现的历史贡献,为当今儿童读物的编辑和创造提供启示。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整体上介绍了问题的缘起、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第二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创刊的时代背景和过程。基于史实,从思想背景和出版背景两个方面总结概括民国初期《小朋友》杂志的创刊背景。此外,从《小朋友》杂志的读者定位、办刊宗旨、内容风格、作者群体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杂志的创办过程。第三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中儿童教育功能的体现。通过描述并分析《小朋友》杂志中不同类型的作品,并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三个方面归纳《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第四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根据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体现,阐述其当时的历史贡献;透过《小朋友》杂志发挥儿童教育功能的历史贡献,挖掘其对当今儿童读物编辑和创造方面的启示。
李小兰[4](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姜俊雅[5](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钟林庆[6](2020)在《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AIDs)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在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自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本中心收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共90例,其中2015年9月1日前确诊病例18例。这些患儿包括Ⅰ型干扰素病13例(14.5%)、炎症小体病36例(40.0%)、非炎症小体相关疾病39例(43.3%)和未分类综合征(ROSAH综合征)2例(2.2%)。男女比为46/44,其中17例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起病年龄自出生后至16周岁,中位起病年龄为1周岁;起病至确诊的时长3个月-14年,中位时长3.5年;规律就诊至确诊的时长2个月-14年,中位时长为6个月。共34例(37.8%)曾被误诊。(2)ADA2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网状青斑,炎症指标升高,免疫球蛋白可减低,自身抗体阴性或低滴度阳性。其他Ⅰ型干扰素病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②头颅钙化:可能随着疾病进展后出现;③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炎症指标升高;⑤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炎症小体病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以反复发生的发热、皮疹、关节炎等为特征,炎症指标通常升高明显。Ⅰ型干扰素患儿主要应用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ADA2缺乏症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患儿主要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而因白介素1抑制剂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上市,炎症小体病的患儿无特效治疗。(3)本中心诊治了两例新的单基因AIDs——ROSAH综合征的患儿,他们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突出表现是眼底病变和脾肿大。结论:(1)有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头颅钙化,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IgG显着升高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警惕Ⅰ型干扰素病的存在。(2)根据单基因AIDs的发病机制上所涉及的炎症通路,针对性地予以相应生物制剂治疗,可显着改善患儿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第二部分目的:以单基因AIDs之一的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ryopyrin-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CAPS)为例,探索抗变态反应药物——曲尼司特,在治疗CAPS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部分为单中心的单臂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治疗3月后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活动度指数(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activity index,AIDAI)的减少程度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治疗1月后AIDAI的减少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次要研究终点,对入组的CAPS患儿给予曲尼司特治疗3个月后,评估曲尼司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本部分自2019年4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共入组并完成了 5例CAPS患儿的随访。在开始曲尼司特治疗前,1例患儿已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5月,2例患儿已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治疗数年。在上述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这三例患儿加用曲尼司特治疗。(2)通过比较分析这5例CAPS患儿的基线、曲尼司特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AIDAI、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的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现曲尼司特治疗后,无论是1个月还是3个月后,CAPS患儿的AIDAI指数和医生VAS评分均无改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均无显着减低。这5例患儿在服用曲尼司特期间,均未发生可疑的药物相关的不适症状,通过实验室指标的检测,也未发现血尿、肝肾功能受损的不良反应。结论: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目的:初步探讨多基因AIDs之一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的基因背景和发病机制。方法:(1)对sJIA患儿进行二代测序,并分析炎症小体中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变异,基于少见等位基因频率与常见等位基因频率比值比,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人群数据库的上述基因变异是否存在差异。(2)基于基因分析中发现的sJIA患儿TREM1基因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sTREM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 TREM1 的表达,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成人Still’s病患者和健康成人的TREM1表达差异。(3)采用Spearman分析研究sTREM1与同批次标本中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18和白介素18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结果:(1)共59例sJIA患儿完成二代测序。分析后,多个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低频变异中,均发现sJIA患儿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包括NLRP1、NLRP3、NLRC4、NLRP7、NLRP12、DDX58 和PLCG2 等多个基因。(2)TREM1基因的rs2234246变异频率显着低于健康人群,比值比为0.55(0.33-0.91)。本部分共收集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浆标本各58份,包括28份活动期和30份非活动期sJIA患儿标本。与健康儿童相比,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66±162.75 vs99.74±37.33,t=-8.397,P<0.001);与非活动期 sJIA患儿相比,活动期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无显着差异(259.90±141.85 vs 247.93±228.17,t=0.646,P=0.521)。与健康儿童相比,非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7.93±228.17vs 109.31±40.47,t=-5.451,P<0.001);与健康儿童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9.90±141.85 vs 94.16±38.64,t=6.785,P<0.001)。本部分收集到成人Still’s病患者和相应健康对照血浆各10份。与健康对照相比,成人Still’s病患者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0.35±456.21 vs 176.95±74.88,t=-2.748,P=0.023)。通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30±4.60 vs 11.68±4.48,t=-2.598,P=0.020)。与非活动期患儿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无差异(16.64±3.78 vs 13.23±4.69,t=-1.419,P=0.178)。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sTREM1与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前白蛋白和白介素18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0,P<0.001;r=0.500,P<0.001;r=0.380,P=0.005;r=0.484,P=0.005),而与血小板计数、ESR、CRP、铁蛋白、白介素18结合蛋白和白介素1β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0,P=0.70;r=0.130,P=0.30;r=0.170,P=0.19;r=0.330,P=0.06;r=0.204,P=0.263;r=0.105,P=0.580)。结论:(1)多种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低频变异,是sJIA发病的危险因素。(2)TREM1参与了 sJIA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闫慧杰[7](2019)在《《少年杂志》对民国儿童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儿童作为家庭的血脉延续,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清末民国时期,儿童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培养拥有新思想、新观念的进步儿童,对民国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刊于1911年的《少年杂志》,为沟通儿童与儿童、儿童与家长、儿童与社会搭建了良性互动平台。《少年杂志》登载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修身、文学、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卫生、动物、植物、矿物、实业、手工、习字、图画、体操、音乐、歌谣、游戏、中外时事等方面。杂志致力于对儿童的教育,介绍儿童的健康知识,引导儿童注重卫生与疾病防控,并关注心理健康。刊物教育儿童从小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升儿童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儿童的成长进步和独立奠定基础。刊物致力培育儿童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感和公德意识;注重树立儿童的家国观念,旨在使儿童成长为拥有新婚姻观念和协作意识的新公民,能够为家国和谐和个人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少年杂志》多角度塑造民国时期的儿童,建构起拥有新观念、新思想的儿童形象。
胡小京[8](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提出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张鑫[9](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指出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沈捷[10](2016)在《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文中认为由于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一代作为特殊年代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特殊人生。本研究选择在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发端近50周年,知青一代领导人步入政坛的当下时间节点,阐述普通知青对插队记忆的建构和传承。研究借助社会记忆理论框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访谈法为主,辅以参与观察和文献研究法,重点突出两个研究问题:一是当下知青记忆的建构和评价,二是知青记忆的多主体传承。论文在对相关议题进行再诠释的过程中,一方面补充和修正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论文由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正文、结语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讨论知青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相互关系;阐释知青记忆的主线——“受苦”和理性选择,以及青春有悔/无悔评价背后的复杂动因;解说有关知青记忆的自我传承、家庭代际传承和物化传承。本研究力求深入而全面地讨论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互建构,既探求形形色色知青个体记忆的共性特点,也从群体内部分析不同知青次群体和个体或明显或隐晦的记忆差异。就知青群体而言,其集体记忆蕴含在千差万别的个体故事叙述中。在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里,他们的诉苦主题为下乡之苦和城乡之别。在“诉苦”的集体记忆强音之下,个体记忆的“微光”依然时时闪现,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精神在生存理性面前或多或少受到了压制。不过尽管诉苦和生存理性是知青记忆的两条主线,但正因为受苦深重才启动了生存理性,最终的诉说还是落脚于“苦难”的主旨。在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里,本研究力求多向度解读青春“无悔”抑或“有悔”的争议。从人生价值角度而言,知青对插队生涯的评价包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双重评判标准。从生命历程理论角度来看,知青的下乡经历和后知青时代的人生历程都影响其对知青生涯的评价。再者,美化青春记忆的现象在近年步入老年阶段的知青群体中日渐流行。他们在怀旧与乡愁交织的情绪下生发了对青春岁月的眷恋。而作为在两种意识形态夹缝里存活的群体,知青又不得不以美化或规避过往伤痛的姿态来保持认同一致。从知青记忆的传承来看,知青不仅积极进行自我记忆的传承,也开拓家庭记忆传承渠道,并与政府、市场合力推动知青物化记忆的流传。知青自身的记忆传承包括身体和文本两种传承方式。而在知青记忆的家庭代际传承里,苦难记忆、有悔/无悔记忆和“知识改变命运”记忆是传承的三大主题。“青二代”对知青记忆有一定的情感附着,但物质生活和价值观差异、“文化反哺”现象令知青记忆的代际传承面临挑战。就知青记忆的物化传播而言,知青群体对记忆流传的需求与政权合法性需求、市场经济利益需求一起,共同推动了知青物化记忆的传承。政府和市场以知青博物馆、纪念碑、主题器物售卖等方式把控重塑记忆的话语权,但也遭遇知青群体和非知青群体的话语解构。论文的结语部分进一步探究知青记忆的建构性和官方知青记忆与延安记忆的勾连。知青记忆的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变迁而改变,具有当下性特征,也不乏连续性。知青记忆的建构性也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真实的知青记忆。而当下出于维护政治秩序的需要,拥有知青经历的现任国家领导人对知青记忆进行筛选,将其与延安精神紧密勾连,形成对延安记忆和知青记忆的双重再建构。不过受访知青的记忆建构并未受官方记忆掌控。
二、治疗冻疮方法种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冻疮方法种种(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观念与社会想象——X光知识与技艺在近代中国的传布与接受(1896-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一、X光的发现及其相关发明 |
二、国内对X光的介绍与报道 |
三、设备引入与使用情况 |
1.X光机的引进与医院X光放射科的成立 |
2.购置X光机的困难 |
3.收费标准与使用情况 |
四、X光的社会想象 |
1.X光与日常生活 |
2.思想的激荡 |
3.X光的社会文化蕴意 |
结 语 |
(2)锦纶基磁性纺织品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锦纶6纤维概述 |
1.2.1 锦纶6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1.2.2 改性锦纶6纤维 |
1.3 保健功能纺织品 |
1.3.1 远红外纺织品 |
1.3.2 磁性纺织品 |
1.3.3 抗菌纺织品 |
1.4 磁性纺织品 |
1.4.1 磁性纺织品研发背景 |
1.4.2 磁性纺织品的制备 |
1.4.3 磁性纺织品磁性影响因素 |
1.4.4 磁性纺织品分类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3 发展趋势 |
1.6 课题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
1.6.1 课题研究内容 |
1.6.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磁性锦纶6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1.2 锦纶基磁性母粒的制备 |
2.1.3 锦纶基磁性纤维的制备 |
2.2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2.1 磁性纤维分子结构测试 |
2.2.2 磁性纤维晶体结构测试 |
2.2.3 磁性纤维形态结构的观察 |
2.2.4 磁性纤维热性能测试 |
2.2.5 磁性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磁性纤维分子结构的分析 |
2.3.2 磁性纤维晶体结构的分析 |
2.3.3 磁性纤维形态结构的观察 |
2.3.4 磁性纤维热性能(DSC)分析 |
2.3.5 磁性纤维热性能(TGA)分析 |
2.3.6 磁性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锦纶基磁性纺织品功能性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设备及参数 |
3.1.2 磁性织物制备 |
3.1.3 磁性织物充磁 |
3.2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2.1 磁性织物磁性能测试 |
3.2.2 磁性织物耐水洗性能测试 |
3.2.3 磁性织物抗静电性能测试 |
3.2.4 磁性织物防紫外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磁性织物磁性能分析 |
3.3.2 磁性织物耐水洗性能分析 |
3.3.3 磁性织物防静电性能分析 |
3.3.4 磁性织物防紫外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锦纶基磁性纺织品保健性能研究 |
4.1 磁性织物保健性能客观评价 |
4.1.1 客观评价实验准备 |
4.1.2 客观评价实验方案 |
4.1.3 客观评价实验分析结果 |
4.2 磁性袜保健性能主观评价 |
4.2.1 磁性保健袜的制备 |
4.2.2 一般研究资料 |
4.2.3 主观评价研究方法 |
4.2.4 主观评价问卷设计 |
4.2.5 主观评价问卷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关于磁性保健袜的试用体验的调查问卷 |
(3)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缘起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民国儿童报刊的综合研究 |
2.关于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专题研究 |
3.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核心概念 |
2.理论基础 |
3.研究方法 |
二、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出版问世 |
(一)创刊背景 |
1.思想背景 |
2.出版背景 |
(二)创办过程 |
1.明确读者定位 |
2.确立办刊宗旨 |
3.形成内容风格 |
4.壮大作者群体 |
三、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 |
(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
1.还原真实历史情境,激发儿童爱国情感 |
2.再现重要时政事件,增强儿童爱国信念 |
3.重温榜样实践过程,引导儿童爱国行为 |
(二)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
1.树立正反人物形象,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
2.讲述存疑有争故事,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
3.呈现人际交往案例,培养道德实践能力 |
(三)文化知识教育功能 |
1.传播自然人文知识,拓宽儿童文化视野 |
2.培养学习方法习惯,改善儿童学习状态 |
3.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养成合理生活习惯 |
四、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 |
(一)历史贡献 |
1.培养公德兼顾私德,助力儿童道德教育 |
2.了解时事扩充见闻,增进儿童政治教育 |
3.扩充知识增进技能,辅助儿童自主学习 |
(二)现实启示 |
1.贯彻儿童中心主义,提升影响的有效性 |
2.坚持问题需求导向,增强影响的针对性 |
3.精选内容注重原创,保证影响的深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介绍 |
(二)维译汉 |
1.《健康咨询300例》介绍 |
2.《食草猫》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译文 |
(二)维译汉 |
1.《健康咨询300例》译文 |
2.《食草猫》译文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原文 |
(二)维译汉 |
1.《健康咨询300例》原文 |
2.《食草猫》原文 |
结语 |
(6)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一) 受试人群及标本 |
(二) 临床资料收集 |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四) 主要实验试剂 |
二、方法 |
(一) DNA提取 |
(二)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Sanger测序 |
(三)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
结果 |
一、总体情况 |
二、Ⅰ型干扰素病 |
(一) ADA2缺陷(ADA2 deficiency,DADA2) |
(二) 其他Ⅰ型干扰素病 |
三、炎症小体病 |
(一) 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FMF) |
(二) 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相关的炎症小体病 |
(三) 其他炎症小体病 |
四、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综合征 |
(一)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NF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 |
(二) Blau综合征 |
(三) A20单倍剂量不足(A20 haploinsufficiency,HA20) |
五、新发现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 |
讨论 |
第二部分 曲尼司特治疗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患者入组及排除标准 |
二、主要研究终点 |
三、次要研究终点 |
四、终点指标的定义 |
五、统计方法及样本量 |
六、研究流程 |
结果 |
一、入组的CAPS患儿临床资料 |
二、曲尼司特治疗效果评估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第三部分 多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初探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一) 实验标本和受试人群 |
(二) 临床资料收集 |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四) 主要实验试剂 |
二、方法 |
(一) 标本采集及处理 |
(二) 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 |
(四) 血浆sTREM1检测 |
(五)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REM1检测 |
(六) ELISA法测定IL-18和IL-18BP |
(七) ELISA测定IL-1β |
(八) 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sJIA患儿不存在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
二、sJIA患儿的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变异与健康人群有差异 |
三、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显着升高 |
四、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表达增加 |
五、sTREM1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六、sJIA患儿的sTREM1相对量高于健康对照 |
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 髓细胞触发受体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自身炎症性疾病CRF表 |
附录2 Sanger测序引物列表 |
附录3 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sJIA患儿的CRF表 |
附录5 英文缩略语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少年杂志》对民国儿童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相关界定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相关界定 |
1.2 学术史回顾 |
1.2.1 有关近代儿童史及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 |
1.2.2 有关儿童报刊史的研究 |
1.2.3 有关《少年杂志》本身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少年杂志》的创刊 |
2.1 创刊背景 |
2.2 《少年杂志》的问世 |
2.2.1 创刊及发行 |
2.2.2 孙毓修主编时期 |
2.2.3 朱元善主编时期 |
2.2.4 投稿人群体 |
2.3 《少年杂志》的受众 |
2.3.1 读者群体 |
2.3.2 读者与《少年杂志》的互动 |
第三章 《少年杂志》对儿童学习的指导 |
3.1 学习观与职业观的养成 |
3.1.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
3.1.2 学无止境,树立终身学习观 |
3.1.3 摆正学习心态 |
3.1.4 职业之选择与女子职业 |
3.2 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
3.2.1 读书学习应及时 |
3.2.2 学以致用 |
3.2.3 读书之乐与勤奋读书 |
3.2.4 学习方法与自学法 |
3.3 合理利用学校条件,科学规划 |
3.3.1 合理利用学校学习环境与设备 |
3.3.2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
3.3.3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
第四章 《少年杂志》对儿童健康意识的培养 |
4.1 健康知识的普及 |
4.1.1 虫害知识 |
4.1.2 微生物知识 |
4.2 关注身体健康 |
4.2.1 呵护身体器官 |
4.2.2 卫生知识的普及 |
4.2.3 疾病的防控 |
4.3 关注心理健康 |
4.3.1 健全人格 |
4.3.2 合理的情绪调控 |
第五章 《少年杂志》对儿童道德情操的培养 |
5.1 个人品德的塑造 |
5.1.1 诚实守信与爱惜名誉 |
5.1.2 自尊自爱与独立意识 |
5.1.3 勤俭 |
5.2 社会公德的培养 |
5.2.1 爱惜公物 |
5.2.2 助人为乐 |
5.2.3 公德与私德并重 |
第六章 《少年杂志》对儿童家国意识的培养 |
6.1 家庭意识 |
6.1.1 新婚姻观 |
6.1.2 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
6.2 国家意识 |
6.2.1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
6.2.2 爱国与强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
(三) 《女铎》杂志研究 |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
四、概念的界定 |
(一) 《女铎》 |
(二) 女性角色 |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理论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女铎》杂志 |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
(一) 依托宗教平台 |
(二) 借助上海地势 |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
(一) 主编 |
(二) 撰写人员 |
(三) 读者 |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
(一) 编辑要旨 |
(二) 栏目内容 |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
(一) 布道征文 |
(二) 编读互动 |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
(一) 夫妻关系 |
(二) 亲子关系 |
(三) 婆媳关系 |
(四) 主仆关系 |
(五) 新式社交 |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
一、妇女谋生自养 |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
一、化妆品的进口 |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
一、经营分流 |
二、巧妙推销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
三、大卖“国货” |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和背景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知青领导人积极重构知青记忆 |
二、知青群体进入回忆黄金期 |
三、笔者缘何研究知青记忆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回顾 |
第一节 社会记忆研究 |
一、记忆概念的界定和记忆类型的阐述 |
二、社会记忆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知青研究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知青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知青:社会记忆的当代叙事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知青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 |
二、研究对象的介绍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深度访谈 |
二、参与观察 |
三、文献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一、理论框架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章 知青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
第一节 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
一、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
二、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
第二节 知青集体记忆的形成 |
第五章 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受苦与理性选择 |
第一节 苦难记忆研究和理性选择理论 |
一、苦难记忆的研究 |
二、理性选择理论 |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下乡之苦 |
一、强制性集体下乡与个体理性选择 |
二、劳作与生活之苦 |
三、竞争上调与个体理性选择 |
第三节 知青记忆的城乡之别 |
一、贫困乡村 |
二、被农民排斥 |
三、与农民修复关系的努力 |
四、无法调和的城乡差异 |
第六章 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受苦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
第一节 下乡受苦是否值得:生命价值视野下的“有悔”与“无悔” |
一、个体生命价值理论 |
二、知青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
三、知青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
第二节 苦感与生命历程的关联:生命历程视野下的“有悔”与“无悔” |
一、生命历程理论 |
二、下乡经历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
三、后知青时代社会阶层分化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
第三节 “无悔”话语背后的美化青春现象 |
一、距离之美 |
二、自由之美 |
三、认同和谐之美 |
第七章 知青记忆的传承 |
第一节 知青个体和群体的记忆传承 |
一、知青的身体记忆传承 |
二、知青的文本记忆传承 |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代际传承 |
一、知青记忆的家庭传承内容 |
二、知青记忆代际传承面临的挑战 |
三、知青记忆代际传承的可能性和价值意义 |
第三节 知青物化记忆传承的兴起:个体、政府与市场的分歧和媾和 |
一、知青记忆的传承形式与传承主体 |
二、知青群体对政府和市场介入物化记忆的需求 |
三、政府和市场对知青物化记忆的主导 |
四、受众对知青物化记忆的解构 |
第八章 结语:个体苦难与集体政治的互构 |
第一节 知青记忆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一、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 |
二、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 |
三、知青记忆的传承 |
四、研究的不足 |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建构性 |
一、知青记忆的变迁性 |
二、知青记忆的当下性 |
三、知青记忆的延续性 |
四、知青研究的真实性 |
第三节 官方知青记忆与延安记忆的勾连 |
一、上山下乡运动对延安记忆的重构 |
二、当下官方以延安精神重塑知青记忆 |
三、官方知青记忆对口述记忆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1:知青访谈名录 |
附录2:知青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治疗冻疮方法种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观念与社会想象——X光知识与技艺在近代中国的传布与接受(1896-1949)[J]. 崔军锋,赵胜美.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03)
- [2]锦纶基磁性纺织品功能性研究[D]. 李昌龄. 江南大学, 2020(01)
- [3]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D]. 郭子嫒.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5]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D]. 姜俊雅. 新疆大学, 2020(07)
- [6]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钟林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少年杂志》对民国儿童的塑造[D]. 杨闫慧杰. 河北大学, 2019(08)
- [8]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9]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10]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D]. 沈捷. 南京大学, 2016(05)
标签:化妆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