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董俊美,李锦超,孟义江,杨太新,葛淑俊[1](2021)在《山药种质资源鉴评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山药原产于中国,是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山药种群内积累的丰富遗传变异对种质资源鉴评及育种研究至关重要。综述了山药基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标记及品质性状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整理了山药育种方法和新品种选育成效,对山药种质资源鉴评和育种方法进行了展望,为提高山药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及加快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郭林宇,汤晓艳[2](2021)在《国内山药营养品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山药营养功能成分特点、营养品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山药营养品质研究、营养精准利用、种植技术优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傅文华[3](2021)在《马铺3号山药浅生槽定向种植表现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近年来市场对优质山药的旺盛需求,应对山药栽种面积逐年增加、高产优质品种相对不足的现状,福建武平县自2016年开始引进紫玉淮山、马铺山药系列等省内外多个山药新品种,在全县众多乡镇进行区域试验、示范,其中的马铺3号山药种植表现最为突出,根据马铺3号的生长特性及栽培特点探索出了配套的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使得规模化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效益显着提升。浅生槽定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地块、整地做畦、铺放U型槽与填充基质、种薯选择和处理、种植适期与方法、田间管理、适时采收等内容,为确保山药的丰产稳产,以及菜农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李艳英,韦本辉,严华兵,韦民政,刘官阳,申章佑,甘秀芹,周灵芝,覃夏燕,覃维治[4](2021)在《广西淮山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广西淮山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应发展建议,为广西淮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广西14个地级市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2018─2020年),主要围绕种植面积、主栽品种、种植方式、科研现状、销售模式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分析阐述广西淮山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应发展建议。【结果】广西是我国淮山主产区之一,全区种植面积约18336 ha,主要分布在桂林市、贺州市、贵港市和南宁市,主栽品种为桂淮2号、桂淮5号、桂淮7号及当地品种,种植模式有定向结薯栽培、打洞栽培和机沟栽培;广西淮山以自产自销、鲜品外运和加工为主;广西淮山的加工均为初加工,主要加工产品有淮山片、淮山粒,其中,贵港市桂平金田镇淮山干片加工量位于全国前列。广西淮山产区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广西淮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淮山产业也存在着加工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优势产业;品牌辨识度低、经营能力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科研投入不足、研究进展缓慢,影响产学研联合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广西淮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应重点发展区域优势产区,扶持小企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壮大地方品牌,打造桂字号品牌;重视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王东,牛劭斌,许华森,赵伟鹏,杨雪贞,李文超,马文奇,孙志梅[5](2021)在《华北平原山药主产区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现状及环境风险评价》文中指出以华北平原山药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跟踪监测的方法,对山药田肥力现状和施肥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农田养分输入输出模型解析山药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同时对山药种植体系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山药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等级为极低水平,有效磷和有效锌含量为偏低水平,硝态氮、有效铜含量为中等水平,缓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含量均达极高水平,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则为高水平;2)山药全生育期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575~943、341~981、655~1219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钾(K2O)投入占比分别高达83.0%、88.6%、91.3%,重无机轻有机以及养分投入过量和失衡问题突出;3)山药种植体系土壤氮、磷、钾盈余量分别达271.14、466.34、739.97 kg·hm-2,盈余率分别达48.7%、258.1%、324.5%,氮、磷、钾盈余量均超出环境安全阈值,分别属于中度风险、严重风险和严重风险等级。山药生产中化肥的投入对环境造成的风险总体上达到了重度风险等级。
邵烨林[6](2021)在《文成山药淀粉品质及生化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成山药是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糯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本文从山药淀粉的组成与特性,山药生长发育过程的品质变化的动态规律,不同栽培模式的山药品质比较和蛋白质与淀粉交联特性等方面,系统研究文成山药品质和淀粉生化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了文成山药、铁棍山药、怀山药淀粉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发现文成山药淀粉具有最高的支链淀粉占比和较大的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和粒径,同时具有最高的糊化温度、焓值、峰值粘度和溶胀力。三种淀粉均为CB型结晶型,并表现出相似的傅里叶红外结构。山药淀粉的凝胶特性、糊化特性和溶胀能力与支链淀粉含量显着相关。2.研究了蛋白质对山药淀粉的组成、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蛋白质通过氢键与淀粉分子交联,并表现出对淀粉溶胀过程的限制作用。淀粉与蛋白质交联后的凝胶化温度提高,峰值粘度和回生粘度降低,水溶性和溶胀力减弱。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蛋白质和淀粉的交联,可以限制淀粉的热溶胀能力。3.测序得到文成山药全长1811 bp的糯性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山药的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序列,文成山药的糯性基因表达量较低,从而减少了文成山药的直链淀粉含量。4.在山药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而直链淀粉占比、蛋白质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在成熟阶段下降到较低的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直链淀粉占比与黏性、胶着性和咀嚼性等质构测试指标有显着相关,所以将黏性、胶着性和咀嚼性指标作为评价山药糯性的主要参数,建立了糯性值测算公式。5.比较露天自然栽培、露天套管栽培、大棚自然栽培、大棚套管栽培四种栽培模式的山药成分和质构,发现套管栽培的山药蛋白质含量较高,而露天栽培模式使山药的还原糖含量降低,栽培模式对淀粉的积累没有显着的影响。露天自然栽培的文成山药糯性最强。而套管栽培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山药外观更美观,方便运输和加工处理。
王弘扬[7](2021)在《清至民国山东番薯的引种与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薯,原产自美洲,明万历年间由东南亚地区传入我国。关于番薯传入我国的路径讨论主要涉及苏禄国引入晋江、南夷引入惠安县、越南引入广东东莞、越南引入电白、缅甸引入云南、南洋引入台湾、南澳引入晋江、小吕宋引入福建等。以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陈振龙将番薯从小吕宋引入福建的路径影响最大。我国幅员辽阔,作物品种丰富,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不尽相同,因此番薯在各个地区的别称也有较大差异。山东引入番薯的时间较晚,直到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才在山东胶州古镇口试种成功,并呈报胶州府。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山东布政使李渭刊文劝种,但因番薯传入时间较短,人们对其接受和认可程度有限,所以此次劝种方志中虽多有涉及,但种者甚少。《吕氏春秋》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王思明教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国农业伦理的“四才论”。番薯在山东地区的推广,与“四才”中所述的天、地、人、稼,不谋而合。清末民初是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对粮食的需求大,是为天时;山东地区丘陵山地居多,具备种植番薯的自然条件,清至民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荒,是为地利;乾隆帝、李渭、陆燿、刘斯嵋等刊文发令,大力推广番薯,是为人和;番薯产量高,抗灾能力强,适应力强,是为稼优。番薯在山东地区大规模推广之后,其种植、田间管理、储藏、育苗等方面的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块根繁殖和茎蔓繁殖是番薯种植两种常用的方法,结合松土、施肥、除虫、除草,能有效的提高产量。在山东一年的耕作时序中,番薯一般在麦收后播种,也可与花生轮作,可改善土壤有机物的构成,增肥增产。在番薯的加工和利用方面,通过酿酒、制粉、制药等方式开发出诸多衍生品,如番薯烧、番薯粉条等。另外,番薯也是人畜共食的农作物,薯实可以煮、炸、煎、蒸、烤,新鲜的薯叶可炒后食用;而晒干后的茎蔓营养丰富,是牲畜的绝佳饲料。番薯在农谚和文学作品中的记载颇多,贯穿于种植、收获、储藏等种植过程的各个方面。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8](2021)在《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材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资源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中医及中药相关事业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基于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理论,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花园、永明等11个乡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核心数据;引用PEST与SWOT分析针对川麦冬种植业当前所处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引用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针对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麦冬种植业具有鼓励与支持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成熟的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政策科技支撑、品牌优势给川麦冬种植业带来了政策与市场机遇;同时存在新品种研发和更新换代缓慢、农户参与绿色标准化程度不高、专用配套机械亟待优化等劣势,面临着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挑战。农户以麦冬鲜货出售每亩会有12375元的收入,扣除8530元成本,净利润3845元;采收初加工后干货销售每亩收入可达14000元,扣除成本8960元,净利润可达4570元;农户的平均成本收益率达到70%以上,2018-2020年农户成本收益率整体增加了5.09%;种植成本持续在增长,每亩从5810元增长至6450元;成本构成因素所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看,人工成本平均占67.66%,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收人工费占31.60%;经济效益与产量、销售价格之间回归系数系数的t值分别为127.44,79.37,P值均为0.000<0.01,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种植成本的15种因素最终体现在5个公共因子上,表明成本影响因素有显着的聚合特征,影响程度为:人的行为>人工投入>物质与服务投入。高产优质良种、立体复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的潜力较大,为了促进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建议政府应加强川麦冬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和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种植成本;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并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川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等。
王文明[9](2021)在《双行山药种植机的研制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山药既是一种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又是中医里的一种药材,深得世人的喜爱,在我国有广泛的种植。山药的生产成本较高,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种植成本高。目前国内还没有较成熟的山药种植机械,山药的种植多靠人工来完成。为此,本文研制了双行山药种植机,该机可大幅度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显着提高生产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试验山药种段为铁棍山药种段,平均长度为156.57 mm±5.31 mm,长轴平均长度为24.23 mm±1.95 mm,短轴平均长度为21.66 mm±1.82 mm;对山药种段的密度进行测定,得到其平均密度为1001.16 kg/m3±0.36 kg/m3;对山药种段试验试样的含水率进行测定,得到其含水率为80.6%±0.35%;对山药种段试验试样进行压缩、弯曲、剪切、拉伸等力学特性试验,测得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山药种段抗弯强度和山药种段弯曲弹性模量、剪切强度和抗拉强度等指标,得到山药种段力学特性参数,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为0.68 MPa±0.056 MPa;抗压弹性模量平均值为3.93 MPa±0.24 MPa;山药种段试验试样的抗弯强度的平均值为0.87 MPa±0.23 MPa;抗弯弹性模量平均值为6.16 MPa±0.94 MPa;试样的单位直径最大剪切力为0.61 N±0.08 N;抗剪强度平均值为0.036 MPa±0.0073 Mpa;抗拉强度平均值0.51 MPa±0.17 MPa。(2)介绍了山药种植机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山药种植农艺流程和山药机械化作业要求,对山药种植机的基本结构、主要设计参数和关键零部件进行了设计和选型。本文设计了一种回转链式排种装置,主要包括双链输送装置、V形投种盒和种盒开启装置,并对山药种植机排种过程进行了分析;确定山药种植机关键部件的选型和设计,包括开沟器、覆土器、传动系统的设计;对液压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部件进行计算设计。利用ADAMS进行了双链输送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分析了回转链式排种装置在排种过程中种盒夹板质心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特性,为排种装置的设计提供指导。利用ANSYS进行了山药种段投种过程山药种段受力仿真,仿真计算了不同行进速度、不同投种高度下山药种段落入种沟里的受力情况。(3)进行双行山药种植机田间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机具行进速度、种盒线速度和投种高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得到了试验主要因素(机具行进速度、种盒线速度和投种高度)与试验指标(种距合格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回归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优化后的工作参数组合,并对优化后的工作参数进行了试验验证,得到以下结论:随着行进速度的增大,合格指数逐渐减小;随着种盒线速度的增大,合格指数增大;随着投种高度的增大,合格指数减小。影响合格指数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投种高度>种盒线速度>行进速度。优化求解后,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行进速度为0.12 m/s,种盒线速度为0.4 m/s,投种高度为0.15 m时,合格指数为88.04%。进行田间试验,合格指数为80.67%,田间试验结果与预测值偏差9.14%,田间验证试验结果与优化后的结果基本接近。
李艳华,刘骏,李梦云,段淑娟,吕朝军,王士苗[10](2021)在《焦作市铁棍山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铁棍山药的特征特性及适宜铁棍山药生长的自然条件,然后分别从选地与整地、种子繁育与处理、播种、插架与整枝、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及收获与贮藏等方面,对铁棍山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对焦作市铁棍山药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优质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山药种质资源鉴评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1 基于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
1.2 基于细胞学的遗传多样性 |
1.3 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
1.4 基于品质指标的遗传多样性 |
2 山药育种研究进展 |
3 小结与展望 |
(2)国内山药营养品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药的主要营养及功能成分 |
1.1 基本营养成分 |
1.1.1 淀粉 |
1.1.2 蛋白质与氨基酸 |
1.1.3 维生素 |
1.1.4 矿物质 |
1.1.5 脂肪 |
1.2 活性功能成分 |
1.2.1 多糖 |
1.2.2 尿囊素 |
1.2.3 薯蓣皂苷 |
1.2.4 黏蛋白 |
1.2.5 多酚 |
1.2.6 腺苷 |
2 山药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 |
2.1 品种 |
2.2 生长环境 |
2.3 栽培管理 |
2.3.1 栽培模式 |
2.3.2 施肥管理 |
2.3.3 农药使用 |
2.3.4 收获时期 |
2.4 贮藏管理 |
3 山药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
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3.2 隶属函数法 |
3.3 聚类分析法 |
3.4 主成分分析法 |
4 结论与展望 |
(3)马铺3号山药浅生槽定向种植表现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表现 |
2 品种介绍 |
3 浅生槽定向高产栽培技术 |
3.1 地块选择 |
3.2 整地做畦 |
3.3 铺放U型槽及填充基质 |
3.4 种薯选择与处理 |
3.5 种植时间与方法 |
3.5.1 种植时间 |
3.5.2 种植方法 |
3.6 田间管理 |
3.6.1 除草 |
3.6.2 定苗补苗 |
3.6.3 及时搭架 |
3.6.4 引蔓与整蔓 |
3.6.5 培土施肥 |
3.6.6 水分管理 |
3.7 病虫害防治 |
3.8 适时采收 |
(4)广西淮山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广西淮山产业发展现状 |
2.1 淮山栽培种植情况 |
2.2 淮山销售、加工情况 |
2.3 淮山科研情况 |
2.4 品牌建设情况 |
3 广西淮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加工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优势产业 |
3.2 品牌辨识度低、经营能力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 |
3.3 科研投入不足、研究进展缓慢,影响产学研联合 |
4 广西淮山产业发展建议 |
4.1 重点发展区域优势产区,扶持小企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4.2 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壮大地方品牌,打造桂字号品牌 |
4.3 重视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
(5)华北平原山药主产区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现状及环境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3 土壤样品采集 |
1.4 数据分析 |
1.4.1 土壤肥力等级评价标准 |
1.4.2 相关指标计算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药田土壤肥力现状及其评价 |
2.1.1 耕层土壤肥力现状 |
2.1.2 耕层土壤肥力现状评价 |
2.1.3 0~100 cm土层养分累积量现状 |
2.2 肥料投入现状及其评价 |
2.2.1 全生育期总养分投入特征 |
2.2.2 各生育期养分投入特征 |
2.2.3 养分投入现状评价 |
2.3 山药田养分平衡状况 |
2.4 山药主产区环境风险评价 |
3 讨 论 |
4 结 论 |
(6)文成山药淀粉品质及生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药概述 |
1.2 山药的性状 |
1.3 山药的营养价值 |
1.4 山药淀粉的特性 |
1.5 山药淀粉与蛋白等分子交联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山药淀粉的组成与特性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山药成分测定 |
2.3.2 淀粉提取 |
2.3.3 淀粉分子量测定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3.5 凝胶特性测定 |
2.3.6 糊化特性测定 |
2.3.7 水溶性和溶胀力测定 |
2.3.8 X射线衍射测试 |
2.3.9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 |
2.3.10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山药形态与成分 |
2.4.2 淀粉分子量分布 |
2.4.3 淀粉颗粒形态 |
2.4.4 淀粉凝胶特性 |
2.4.5 淀粉糊化特性 |
2.4.6 淀粉溶胀力和水溶性 |
2.4.7 淀粉X射线衍射特性 |
2.4.8 淀粉短程结构 |
2.4.9 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药蛋白质与淀粉的分子交联作用与特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制备 |
3.3.2 凝胶特性测定 |
3.3.3 糊化特性测定 |
3.3.4 水溶性和溶胀力测定 |
3.3.5 体外消化率测定 |
3.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3.3.7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 |
3.3.8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凝胶特性 |
3.4.2 糊化特性 |
3.4.3 水溶性和溶胀力 |
3.4.4 体外消化率 |
3.4.5 分子交联特征 |
3.4.6 短程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药的糯性基因测序及表达量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仪器 |
4.2.1 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waxy基因序列测定 |
4.3.2 GBSS蛋白序列比对 |
4.3.3 基因表达量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waxy基因序列 |
4.4.2 GBSS蛋白序列 |
4.4.3 waxy基因表达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成山药生长发育过程的成分与质构变化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仪器 |
5.2.1 材料 |
5.2.2 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淀粉含量测定 |
5.3.2 直链淀粉占比测定 |
5.3.3 水分含量测定 |
5.3.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5.3.5 还原糖含量测定 |
5.3.6 质构测定 |
5.3.7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山药形态变化 |
5.4.2 淀粉含量变化 |
5.4.3 直链淀粉占比变化 |
5.4.4 水分含量变化 |
5.4.5 蛋白质含量变化 |
5.4.6 还原糖含量变化 |
5.4.7 质构变化 |
5.4.8 相关性分析 |
5.4.9 糯性值计算公式建立 |
5.4.10 糯性值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栽培模式对文成山药成分与质构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仪器和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淀粉含量测定 |
6.3.2 直链淀粉占比测定 |
6.3.3 水分含量测定 |
6.3.4 蛋白含量测定 |
6.3.5 多糖含量测定 |
6.3.6 质构测定 |
6.3.7 糯性值计算 |
6.3.8 统计分析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山药形态 |
6.4.2 淀粉含量 |
6.4.3 直链淀粉占比 |
6.4.4 水分含量 |
6.4.5 蛋白质含量 |
6.4.6 还原糖含量 |
6.4.7 质构特性 |
6.4.8 糯性值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在校期间的获奖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7)清至民国山东番薯的引种与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番薯名称考释与引种路径 |
2.1 番薯别称 |
2.2 今“薯”与古“薯” |
2.3 番薯传入中国路径 |
2.3.1 苏禄国入晋江、南夷入惠安 |
2.3.2 越南入东莞、电白 |
2.3.3 缅甸入云南、南洋入台湾、南澳入晋江 |
2.3.4 小吕宋入福建 |
2.4 番薯传入山东 |
3 山东番薯引种与推广因素分析 |
3.1 顺天之时 |
3.1.1 自然灾害频发 |
3.1.2 政策适应 |
3.2 因地之宜 |
3.2.1 自然地理条件适宜 |
3.2.2 荒芜土地的开发 |
3.3 存乎其人 |
3.3.1 陈世元引番薯,入胶州古镇口 |
3.3.2 李渭政令下,番薯世人知 |
3.3.3 陆燿书《甘薯录》,刘斯嵋颁劝种札 |
3.4 择优选稼 |
3.4.1 产量 |
3.4.2 抗灾能力 |
3.4.3 适应能力 |
4 清至民国山东番薯的本土化 |
4.1 番薯栽种的本土化 |
4.1.1 栽种技术 |
4.1.2 耕作制度 |
4.2 番薯综合利用的本土化 |
4.2.1 食用价值 |
4.2.2 酿酒制造 |
4.2.3 药用价值 |
4.2.4 饲料加工 |
4.3 番薯文化的本土化 |
4.3.1 番薯与农谚 |
4.3.2 番薯与文学作品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8)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麦冬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
1.1.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研究进展 |
1.3.2 关于中药材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
1.3.3 关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
1.3.4 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1 种植效益的基本概念 |
1.4.2 种植成本理论 |
1.4.3 种植效益理论 |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主要内容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课题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
1.6.2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
2 川麦冬种植业PEST与 SWOT分析 |
2.1 川麦冬种植业概述 |
2.2 川麦冬种植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川麦冬种植业SWOT分析 |
2.3.1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优势分析 |
2.3.2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劣势分析 |
2.3.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机遇分析 |
2.3.4 川麦冬种植业挑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川麦冬种植效益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
3.3 川麦冬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
3.3.1 川麦冬种植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
3.3.2 麦冬种植单位面积产出概算分析 |
3.3.3 种植经济效益构成及变动分析 |
3.4 川麦冬种植社会效益分析 |
3.4.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了经济基础 |
3.4.2 增加种植农户纯收入,降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 |
3.5 生态效益分析 |
3.5.1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
3.5.2 提高生态品质,促进了绿色生态相关产业 |
3.5.3 生态立体复种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
3.6 本章小结 |
4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分析 |
4.1.2 种植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
4.1.3 种植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
4.2 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激励政策与资金投入 |
4.2.2 产业体系建设与科研投入 |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体系完善 |
4.3 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农户对生态品质优质优价的认知 |
4.3.2 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
4.3.3 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5 川麦冬种植效益提高的潜力因素分析 |
5.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
5.2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产资料成本 |
5.3 积极推进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
5.4 合理配置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
5.5 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市场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川麦冬种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
6.1.2 川麦冬种植效益明显 |
6.1.3 川麦冬种植成本持续加 |
6.1.4 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 |
6.1.5 采取适度规模,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是必由之路 |
6.1.6 高效体复种模式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川麦冬质量检测和生产、市场管理与监督 |
6.2.2 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 |
6.2.3 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合理降低种植成本 |
6.2.4 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大力推广良种种植 |
6.2.5 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 |
6.2.6 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
6.2.7 加大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 |
6.2.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 |
致谢 |
附录 A-麦冬种植调查问卷 |
附录 B-表1-1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9)双行山药种植机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根茎类作物种植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根茎类作物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根茎类作物种植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山药种植机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1.3.1 我国山药种植机械存在的问题 |
1.3.2 发展对策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小结 |
2 山药种段物料特性测定试验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3 山药种段的物理特性测定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结果 |
2.4 山药种段力学特性试验 |
2.4.1 试验方法 |
2.4.2 试验结果 |
2.5 小结 |
3 山药种植机总体方案设计 |
3.1 山药种植农艺工艺流程 |
3.2 山药种植机作业的技术要求 |
3.3 整机结构 |
3.4 山药种植机主要设计参数 |
3.5 各部分结构功能分析 |
3.5.1 动力装置 |
3.5.2 排种装置 |
3.5.3 开沟装置 |
3.5.4 机架 |
3.5.5 液压系统 |
3.5.6 覆土装置 |
3.6 工作原理 |
3.7 小结 |
4 山药种植机关键部件设计 |
4.1 排种装置设计 |
4.1.1 山药排种装置的主要要求 |
4.1.2 排种装置的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 |
4.1.3 双链输送机构设计 |
4.1.4 V形种盒设计 |
4.1.5 种盒开启装置设计 |
4.1.6 山药种植机排种过程分析 |
4.1.7 山药种段投种过程仿真 |
4.2 双链输送机构的ADAMS动力学仿真 |
4.2.1 ADAMS仿真软件简介 |
4.2.2 三维几何模型 |
4.2.3 ADAMS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4 仿真结果分析 |
4.2.5 结果总结 |
4.3 开沟器的配置选型 |
4.4 覆土装置的配置选型 |
4.5 行走传动系统设计 |
4.6 机架设计 |
4.7 液压系统设计及系统元件选型 |
4.7.1 总体设计 |
4.7.2 液压系统重要元件选型 |
4.8 小结 |
5 山药种植机试制与试验 |
5.1 山药种植机试制 |
5.2 山药种植机田间试验 |
5.2.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试验评价指标测定方法 |
5.3 山药种植机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回归模型建立 |
5.3.2 因素效应分析 |
5.3.3 试验优化与验证 |
5.4 田间试验验证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四、优质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药种质资源鉴评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 董俊美,李锦超,孟义江,杨太新,葛淑俊.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 [2]国内山药营养品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郭林宇,汤晓艳.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12)
- [3]马铺3号山药浅生槽定向种植表现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傅文华. 蔬菜, 2021(08)
- [4]广西淮山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 李艳英,韦本辉,严华兵,韦民政,刘官阳,申章佑,甘秀芹,周灵芝,覃夏燕,覃维治.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6)
- [5]华北平原山药主产区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现状及环境风险评价[J]. 王东,牛劭斌,许华森,赵伟鹏,杨雪贞,李文超,马文奇,孙志梅. 应用生态学报, 2021(08)
- [6]文成山药淀粉品质及生化特性的研究[D]. 邵烨林. 浙江大学, 2021
- [7]清至民国山东番薯的引种与本土化研究[D]. 王弘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双行山药种植机的研制与试验[D]. 王文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焦作市铁棍山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李艳华,刘骏,李梦云,段淑娟,吕朝军,王士苗.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