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特色与服务方向初探

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特色与服务方向初探

一、社科院世界史所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与服务方向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1](2020)在《明代抄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是中国印刷出版史上的辉煌时期,但是抄书的活动依然兴盛。明代生产的抄本经过时间的积淀,在版本学上被称之为明抄本。学界对于明抄本的研究可以分为版本目录学研究、出版史研究、藏书史研究以及抄本个案研究几个方面。本文是从整体上对明抄本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研究。第一章从整体上对明抄本的版本目录学特征进行探究,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明抄本的版式特征,包括行格、版心等;第二是明抄本的字体风格,通过对明抄本字体风格的总结,划分出洪武至成化、弘治至隆庆、万历至崇祯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字体风格进行了具体的总结。第三是探究明代抄本的鉴定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探究明抄本抄写时间、抄写者、批点者、抄本来源、作者的规律,进而探究如何区分明抄本与明稿本、宋元抄本、清抄本。第四是明抄本的文献价值,主要从对书目信息的补正和补正刻本之缺误两个方面来探讨。按照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的书籍交流圈模型,外圈是书籍的生命周期。第二章至第五章所研究的正是明代抄本的生命周期,是从书籍史的角度对明抄本的生产、流通、阅读等环节进行探究。第二章探讨了明代抄本生产的内容,主要包括从宫廷抄写书籍的类型、明代抄本的不同类别。第三章是对明代抄本生产方式与过程的探讨,首先厘清了誊写与缮写、影抄与临摹等抄写方式之间的区别,进而论述了抄写与刊刻之间的关系。一部分明抄本的讹误历来为学者所诟病,本章第二节从抄书态度、学识水平、外部环境等方面探究了明抄本讹误产生的原因,并且以《永乐大典》的抄写为例,论述了明代抄书者是如何预防讹误产生的。第三节分别从抄写者、抄写的场所、抄本生产的品牌来探究明代抄本的生产。第四章探讨了抄本生产与流通中的经济因素,重点探究了明人抄书的经济动机、抄写的效率以及抄本的成本与价格等。第五章研究了明代抄本的流通方式,主要从读者与市场、书贩与书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明代抄本的读者与市场部分主要探讨了哪些人是抄本的读者,以及抄本在书籍市场中的份额如何。抄本的读者可以分为抄本的生产者和非抄本生产者,抄本的市场问题主要分为抄本交易与市场份额、市场中的稀见抄本、读者的选择、市场中的抄本与印本以及科举对抄本市场的影响。书贩兜售与书店经营是抄本销售的两个重要渠道。对书贩兜售的探讨,主要包括书贩身份与销售地点、兜售种类与经营方式、具体的销售策略与案例分析;关于书店的经营,则主要探讨了书店的位置和经营,并通过祁承(?)、谢肇淛、祁彪佳、冯梦祯等学者的购书记录来分析抄本在书店中的经营状况。第六章研究了明抄本的阅读与利用环节,抄写是实现阅读的重要媒介,明人抄写书籍的范围、不同类型的抄本为考察明代的阅读风气和阅读群体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利用抄本来进行教育是这一部分考察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学者通过家庭中的抄写活动来教育子弟,这种方式在私塾中也同样流行。明代学者阅读抄本的方式主要有朗读和默读,而抄写又可以作为记忆的一种辅助手段。学者在抄本上会留下批注,遇到谬误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订正。最后,讨论了摘抄、编纂与抄本生产、阅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摘抄的目的与方法、摘抄与阅读的关系、编纂与阅读的关系,以及编纂与着述之间的关系。罗伯特·达恩顿的书籍交流圈模型内圈是书籍与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是从抄本与学术、政治以及抄本的社会史特征来展开的。第七章探讨的是抄本与明代藏书、丛书出版及书籍审查之间的关系。从抄本与明代藏书的关系来看,抄本对增加官方藏书和私人藏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抄本与丛书的编纂来看,明代的抄本促进了丛书的编纂与刊刻,进而通过对明抄本丛书的考察对丛书概念加以重新审视。从抄本与禁书的关系来看,抄本书由于其特殊的流通渠道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躲过明代的书籍审查。这里主要探究了明代的实录、天文类书籍、妖书等几种特殊类型的书籍,它们在明代大多以抄本形式流传。第八章是对抄本的社会史特征进行的探讨,首先关注的是抄工这一特殊的群体,描绘了抄工在明代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出身、收入以及与学者、抄本之间的关系。抄工主要包括职业抄写者,除此之外,生员、士人、童仆、官吏都可以扮演抄工的角色。其次关注的是抄写者的人际网络和交往模式,探讨抄写者是如何通过构建人际网络来进行抄书活动的。明代刊刻出版中写工的组织形态以及他们与学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也与明代的抄写活动有关,但属于刊刻出版的流程,与明抄本的研究主题有所冲突,因此将其作为本文的附录。总之,本文通过对明抄本的系统研究,揭示明代抄本的生产、流通、阅读过程,以及与抄本有关的人群和社会网络,希望能够深化对于明代的抄本、抄书活动、抄本与刻本之间关系以及明代书籍文化的认识。

胡超[2](2020)在《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文中提出本文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新加坡从殖民地独立建国之后,博物馆体系从规划、建设到展览等各个层面,如何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新加坡对国民身份的表述。新加坡博物馆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兴建的新博物馆都反映出当时对国民身份的侧重点。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到1993年,源自于殖民地官办莱佛士博物馆的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如何成为真正的“国家”博物馆,并以1985年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历史”展览为标志,参与建构“新加坡人身份”;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15年,这期间亚洲文明博物馆建成开幕,体现了“亚洲价值观”主导下的文化政策,反映出新加坡的“亚洲身份”;第三个阶段从2015年国家美术馆落成至今,作为建设“世界都市”的文化机构,国家美术馆反映了新加坡的“世界身份”。本文由此提出,新加坡这些身份的“想象”,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历史相关。在这种框架下,虽然有“新加坡人”身份、“亚洲身份”、“世界身份”这三种不同身份,但它们互相关联,本质上都反映着殖民帝国体系发展而来、并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通常聚焦在单个博物馆或收藏。本文则首次将一个国家跨越50年的博物馆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梳理出不同阶段的博物馆建设,对应着不同时代建构国民身份的侧重。另外,目前对亚洲价值观和世界都市等新加坡国策的讨论,往往强调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原因,本文通过对国民身份在博物馆里的体现,首次论述这些国家政策的提出,也是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的需要,反映着国民身份认同建设对国家政策的驱动。本文这两个创新点,以及整体上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建设关系的讨论,或许可以丰富博物馆学的研究。在全球化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对如何发挥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促使人们理解不同的身份,增进文化互信,也可能具有现实意义。

鲍隆轩[3](2020)在《整合与认同:隋唐之际的地方治理与区域政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研究隋代与唐初的地方治理与区域政策,利用中央政权的地方治理与区域社会力量的互动为渠道,来讨论隋唐之际新王朝国家的统一进程。本文共分为四章,以时间为基本顺序并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别讨论。第一章以隋王朝的两次政治改革为切入点,探讨隋王朝在完成与维持统一过程中推行的区域控制策略。从自上而下的视角观察地方治理活动对政治认同的争取及效果,进一步探讨隋王朝区域政策的核心精神及其对隋唐帝国统治的影响。第二章则着眼于隋唐之际的地方社会力量,通过观察其权力来源以及在乡里社会中担当的角色来讨论隋唐之际的基层社会政治动向。同时,本章通过对不同社会力量权力来源、地域以及政治经验的分析,探讨社会力量对统一的态度以及对新王朝国家的政治诉求。第三章以不同区域的割据政权为研究对象,透过割据政权在不同区域的政权化、割据化进程,一方面可以探究不同政权所处的不同区域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割据政权内部的政治事件观察不同区域政治经验交锋、融合的过程。第四章以李唐政权的区域政策为中心,通过不同的材料来讨论李唐政权区域策略的转变、完善过程以及策略形成的政治经验来源。同时也对李唐区域政策与隋王朝的继承关系进行考察。总体而言,本文所讨论的是军事统一进程背后的政治认同建立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中央政权与地方社会共同完成的,隋王朝“背靠关中,东、南行政”的轴心式策略由于政治认同的缺失而没能长久维持,在隋唐之际的割据争霸过程中,不同的地方社会力量与割据政权相互争衡博弈的过程也是区域社会间政治经验交流融合的过程。最终,吸取了不同政治经验的李唐政权以其“爱之如一”的区域开放策略脱颖而出,建立了新的王朝国家所需的政治认同。

贾强[4](2019)在《莆田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积累造就了现今绚丽多彩的福建海洋文化,福建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省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整理海丝文献对于研究福建省的历史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意义。而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上,莆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同时莆仙文人勤于着述,他们的着作几乎涵盖整个封建时期,因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海丝文献资源。它们真实记载了莆田在海丝活动中对外经贸、海上交通、海外移民、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是莆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重要史料依据,也是莆田“海丝申遗”的重要基础。本文广泛收集莆田海丝文献整理开发方面的研究文献和莆田地区海丝文献史料,系统全面的进行内容挖掘、整理开发、梳理收藏概况及内在价值研究,分析当前整理开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思路。

刘爱广[5](2019)在《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午一役,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深切感触到“千年变局”意涵,此后,外患愈趋愈烈,国亡无日之感时时萦绕在中国上空。面对此一危局,传统知识体系营构出的思想资源,难以应对;中西海通后,欧风美雨携带各式西方知识涌入中国,晚清士人藉此编制出繁复多样的知识空间以御艰危时局。既往研究对于晚清民族建构思想来源的讨论多集中于传统资源与西方理论两者之间,实则两者之外,诸如波兰、朝鲜、土耳其、印度、埃及等域外亡国,亦在晚清中国思想脉络中充当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亚非亡国中,埃及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近代又因“外债”亡国,与晚清中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为国人关注。甲午至武昌起义间,埃及亡国史透过报刊、教科书等媒介,借以弹词戏曲、竹枝词等表达形式广为流传,化为亡国象征,时常出现在政治讨论、启蒙话语塑造中。就讨论主题而言,“外债”“文明”“改革”是中心话题。埃及曾经的改革,因借“外债”终致失败亡国,成为时人形塑“外债”等于“亡国”象征的重要凭藉,推动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画卷的展开;埃及改革故事,也促使国人思考在主权沦丧、民族帝国主义思潮盛行背景下,改革似不是唯一救亡途径,尊西与恐西之间,体现出世人对民族不能竞于世界之忧思。在对西方文明敬畏游移间,国人接受了“文明”进化沉沦论说,同时,祭起“文明”大旗,创造出埃及、中国、印度为“文明古国”的传统,借此展开中国“文明”再造重生、凤凰涅盘的想象旅程。而如何认知英国统治下埃及的近代性问题,背后却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内在矛盾,若英国占领统治埃及在进化秩序中是值得赞美的合理行为,是否意味着侵略行迹具有正当性;若不合理,则需要破解西方话语中建构出的占领—进步模式。这种对西方“文明”及侵略的矛盾态度,恰是晚清民族主义表陈中矛盾、两难状况的反映。以埃及亡国史为载体讨论晚清民族主义,不仅有利于突破“兴亡史鉴”认知视角的局限,通过这一载体亦可称呈现晚清民族主义歧异多元的画卷,触及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核心问题。体悟晚清中国致力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艰辛历程,展现通往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终极目标的不同路径与取向。

杨红梅[6](2019)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互动模式》的全球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类之间联系日益加深,历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全球观。世界历史教育是培养全球观的有效途径,世界历史的经验能够有效帮助受教育者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民族利益,帮助受教育者以更包容的姿态处理民族关系。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互动模式》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对人类整体观念的建构,以人类群体的整体进程作为历史发展的衡量尺度,在论述过程中淡化民族与国家的概念,注重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活动,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作为历史课程论述的主要对象,侧重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世界历史:互动模式》教科书编排中全球观的体现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借鉴方向,有利于帮助我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全球观培养教育道路。

李方重[7](2018)在《楚简文字“篆变”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战国时期楚简文字在形体演变上的“约易”趋势、特点与规律;在体态演化上的“篆变”现象、原因及影响;在书写上的“笔墨”技法、结体与风格。论文以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所发现的九批战国楚简文字材料为研究基础。运用传统的“三重证据法”,结合西方的“笔迹学”、“图像学”、“风格分析法”等原理,对楚简文字的形体变边、结构体态、演化现象进行全面探讨。首先,简要梳理楚国文字的发源、孕育、成长、融合、改革、流变的历史,探索文字、文化、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选取楚简文字里部分传承字和新增字,具体分析其在形体构成、构造方面的简化、繁化、同化、异化和形声化演变特点,详细探讨原因、比较异同,总结规律。再次,考察楚简文字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篆变”现象。着重辨析战国时期的楚系文字在“笔墨手写”状况下,由各种因素所引发的少数楚简文字的书体趋向隶化、草化、甚至楷化演化的迹象。探索“篆变”发生的可能性、必然性与特殊性。指出楚简文字的隶化是古隶书萌芽的标志,楚简文字的草化预示着草书的生发等核心观点。最後,文章综合探讨了与楚简文字紧密相关的书写艺术:考察部分楚竹书的笔法、字法、章法和风格特色;分析楚简文字的书写性、装饰性和地域性特徵;思考战国时期的荆楚文化在青铜时代、简牍时代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对楚简文字进行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在书法史、文化史、文明史上的人文价值及社会现实意义。

邱林[8](2018)在《孙诒让的生平与学术》文中指出关于晚清的学术史论述中,往往特别强调今文经学的复兴。在梁启超和钱穆所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孙诒让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梁、钱的书流传很广,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人们对清代学术史的印象。相比之下,章太炎等人却对孙诒让有着极高的评价,称赞其为“晚清第一大师”“三百年绝等双矣”。参照章太炎的论述,孙诒让显然属于一般清代学术史论述中被低估的学人,因而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居士,浙江瑞安人,是晚清朴学大师和经学后殿。他在经学、诸子、金石文字、训诂校勘、文献目录等方面均有精深造诣,着作主要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古籀拾遗》、《契文举例》、《名原》、《札迻》、《温州经籍志》等。孙诒让早年随父宦居大江南北,后半生偏居乡里,潜心着述。在晚清内忧外患之际,他也走出书斋致力于在温州等地区推广新式教育。因此,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问家,还是最早在浙江南部推行新式学堂的教育家。自孙诒让年少起,父亲孙衣言即指点其读书治学,不仅为他创造了优越的着述条件,还带他结识了众多一流学者。孙诒让本人也聪敏好学、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一位着作等身、成就卓着的朴学大师。孙氏治学服膺乾嘉之道,欣赏高邮王氏之学,在金石文字和校注《周礼》、《墨子》等典籍方面卓有成就,影响深远。《周礼正义》是孙诒让花费二十余年时间写就的一部巨着,总结了历代《周礼》研究的成果,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至今无人可望其项背。在文字训诂、典章制度之外,他明确指出大宰“八法”为《周礼》的纲领所在,并通过对“官联”问题的梳理使全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从而超越了汉唐注疏。在学术背景、经学立场,以及当时激烈的今古文之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孙诒让延续了“周公作《周礼》”的观点。对此我们不能苛责古人,但在阅读《周礼正义》一书时要有充分的认识。《墨子间诂》一书也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总结了清中叶以后诸家校注《墨子》的成果。该书三易其稿,始成定本,除了进一步进行训诂、校勘之外,孙氏还对墨子及墨家学说的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子间诂》是墨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作,对后来的墨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奠定了墨学真正复兴的基础。总体来说,孙诒让生活在中国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初期,治学上偏向传统但又有着承前启后的特征。甲午战败后时事多艰、国难当头,孙诒让开始投身于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救国救民的实用人才。之后他又领导“温处学务分处”,筚路蓝缕,在浙江南部地区推行新式教育,堪称一位教育家。除此之外,孙诒让大量订阅各种新式书刊,关心时局变化,主张进行变法革新。甲午之后他提出创办“兴儒会”,以兴儒救国。清政府新政之际,他受盛宣怀的邀请起草了《变法条议》,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变革主张。晚年的时候孙诒让结交章太炎等人,表现出明显的同情革命的倾向。孙诒让不仅治学严谨、着作等身,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同时又关心社会,身体力行,做到了知行合一。

李少辉[9](2018)在《耿淡如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耿淡如(1898——1975),原名耿佐军,字澹如、淡如,江苏海门人,我国20世纪史学名家,新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最早的奠基人之一。耿氏治学严谨,兴趣广泛,在国际关系、外国史、史学史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学术着述。然而目前学界对耿氏的研究却与其贡献不成正比。本文拟在全面收集耿氏着述材料的基础上,对耿氏的史学研究及其成果做一番全面的考察。论文共分为四部分:首章绪论说明文章选题缘由及价值,并介绍学界目前对耿氏及其着作的研究状况。第二章“生平与着述”介绍耿氏人生履历与着作情况,以为下文奠定基础。第三章“外国史教材研究”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梳理耿氏的《高级中学外国史》版本流传的基础上,将该书放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对比研究来展现耿氏外国史研究“求真”的特点;后半部分则主要通过介绍耿氏在建国后编写的一系列世界中古史教材,以展现其史学思想中“求实”的特点。第四章“西方史学史研究”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深度挖掘《什么是史学史?》一文的内容与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与刘节史学史思想的对比,探寻耿氏对20世纪60年代我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推波助澜之功。后半部分则通过整理相关档案资料,总结耿氏对外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开创与奠基之功,展现耿氏史学研究中“求新”的一面。

奚朝辉[10](2018)在《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调查与思考》文中认为目前数字化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及适应数字信息时代,其信息资源建设也逐渐发生转变。其中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去建设特色数字资源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该项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标志着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入了新阶段。这些高校是目前国内发展走在前列的高校,研究这些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也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此次调研就是希望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在此背景下,笔者首先以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研、文献调研、邮件调研的方式,对各高校馆内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数量、内容、形式及其他项目进行了调查统计。其次,笔者选取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和暨南大学这3所高校的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情况以及特色数字资源的特点与不足。结合调查现状揭示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中共性问题。最后,从多种角度提出相应的能够优化资源建设的建议,以期能够使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时更加合理、更有效率。本文的主体分为6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内容及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特色。第二章为调查部分。对限定的“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这一范围进行网络、文献、邮件调研,调研内容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数量、内容、建设形式及其他项目(包括资源建设与维护的时间、浏览与下载量、资源简介及使用说明、对外开放程度及知识产权政策5个方面)。第三章为典型案例分析。分别选择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中的北京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中的湖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的暨南大学3所高校进行具体的资源整体情况描述及优劣势分析。第四章是提出问题。根据第二、第三章对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整体情况和典型案例的详细调查与分析,指出如今各高校图书馆在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数量普遍较少、质量普遍不佳、资源利用率低、缺乏统一标准、重内容轻管理、共建共享程度低7个方面的问题。第五章是提供建议。结合案例分析中高校在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上的特点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注重资源建设的平衡发展、提升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意识、围绕特色丰富资源内容、加强推广宣传、制定统一建设标准、成立资源管理部门、倡导资源共建共享7点建议。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全文,并反思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二、社科院世界史所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与服务方向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科院世界史所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与服务方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抄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明抄本的版本目录学特征
    第一节 明抄本的行格及用纸
        一 行格
        二 版心
        三 各家抄本版式特征总结
        四 明抄本的纸张类型
    第二节 明抄本字体研究
        一 明抄本字体的风格特点
        二 特殊的抄本:明内府抄本与佛经抄本
        三 明代抄本字体的分期
    第三节 明抄本之鉴定
        一 抄写时间
        二 抄写者
        三 批点者
        四 抄本来源
        五 作者考证
        六 明抄本与明稿本之鉴别
        七 明抄本与宋元抄本、清抄本之鉴别
    第四节 明抄本的文献价值
        一 对于书目信息的补正
        二 补正刻本之缺误
第二章 明抄本的内容
    第一节 从宫廷到民间:抄写稀见的书籍
        一 抄写的地点和方式
        二 抄录书籍的种类
        三 抄录书籍的特点
    第二节 抄本的类别
        一 从抄本的内容与形式划分
        二 从抄本的来源划分
第三章 明抄本的生产
    第一节 抄写的方式
        一 抄写方式的分类
        二 誊写与缮写
        三 影抄与临摹
        四 影抄与影刻
    第二节 抄本讹误的产生与预防
        一 造成讹误的原因
        二 《永乐大典》对于抄写讹误的预防
    第三节 抄写者与抄写场所
        一 抄写者
        二 抄写的场所
        三 抄本生产的品牌
第四章 明抄本的经济学特征
    第一节 抄书的经济动机
        一 抄书事迹举例
        二 抄书事迹分析
    第二节 抄写的效率
    第三节 抄本的成本与价格
        一 抄本的成本
        二 抄本的价格
第五章 明抄本的流通
    第一节 读者与市场
        一 读者
        二 市场
    第二节 书贩与书肆
        一 书贩兜售
        二 书店经营
第六章 明抄本的阅读与利用
    第一节 抄写与阅读风气
        一 明人抄写与阅读的范围
        二 不同的阅读群体
    第二节 抄书与教育
        一 明代抄书与教育概况
        二 抄书的方式
        三 教育抄本的种类、性质和特征
    第三节 记忆与批注
        一 朗读与默读
        二 作为记忆辅助的抄写
        三 批注与订误
    第四节 摘抄与编纂
        一 摘抄
        二 编纂
第七章 明抄本与藏书、丛书出版及书籍审查
    第一节 抄本与藏书
        一 官方藏书
        二 私人藏书
    第二节 抄本与丛书之编纂
        一 抄本与丛书刊刻
        二 现存明抄本丛书考察
        三 对丛书概念的重新审视
    第三节 抄本与禁书
        一 政治类书籍
        二 数术、宗教类书籍
        三 妖书与淫书
第八章 明抄本的社会史特征
    第一节 抄工与学者
        一 职业抄工的身份
        二 抄工的收入
        三 抄工与学者
        四 抄工与抄本
    第二节 抄书者的人际网络与交往模式
        一 民间藏书家之间的借抄
        二 对稀见书的寻访
        三 相互借抄的群体与抄书的协定
        四 借书之难与借书之痴
        五 抄本作为交往的礼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明代的写工
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内容和意义
    1.2. 现有研究梳理
    1.3. 研究方法、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第二章 新加坡博物馆的“前史”:1887-1965
    2.1. 国家博物馆前身-–莱佛士博物馆(1887-1965)
    2.2. 莱佛士博物馆的身份信息:“殖民地臣民(colonial subject)”
    2.3. 殖民地身份的影响和讨论
第三章“新加坡人”身份:1965-1993
    3.1. 建国初期国家博物馆的定位探索
    3.2. “新加坡历史”展览:新身份的视觉呈现
    3.3. 开幕系列展中的“新加坡人”身份
    3.4. “海峡华人”展厅:新加坡人身份vs.华人身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洲身份(1993–2015)
    4.1. “亚洲价值观”背后的“亚洲身份”
    4.2. 博物馆体系的开创与亚洲身份
    4.3. 亚洲文明博物馆:相隔15年的两个开幕展
    4.4. 土生文化馆馆址的符号意义:道南学校
    4.5. 土生文化馆的身份象征:种族和文化的“混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都市(Global City)”身份(2015--)
    5.1. “世界都市(Global City)”叙事和身份建构
        5.1.1. “世界都市”的国家定位和文化政策
        5.1.2. “世界都市”的身份意识
    5.2. 国家美术馆的外在身份:建筑、历史和规划
    5.3. 国家美术馆开幕系列大展:三重身份的世界属性
        5.3.1. 本土身份:新加坡艺术史展“你叫什么名字?”
        5.3.2. 独立的本地华人身份:蔡逸溪vs.吴冠中
        5.3.3. 东南亚身份:“东南亚艺术”展的寓意与困境
        5.3.4. “世界都市”的艺术中心:“艺术家与帝国”展览
    5.4. 美术馆的“世界都市”身份:寓意与融合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3)整合与认同:隋唐之际的地方治理与区域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隋唐易代
        (二)隋末割据问题的研究
        (三)隋唐易代的政治史研究
        (四)隋唐之际的相关专门史研究
        (五)海外学者相关研究
    三、资料情况
    四、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隋帝国的区域政治策略与统一破裂
    第一节 隋帝国区域控制策略与地方认同获取——以《启法寺碑》为线索
        一、山南道行台与隋帝国的支点战略
        二、地方治理中的政治认同建设
        三、地方治理与区域政治中的佛教因素
    第二节 炀帝巡行活动中的区域控制与权力关系
        一、中央机构改制对巡行政治的适应
        二、巡行中的政治空间与权力关系
        三、地方治理与区域统筹的新模式
    第三节 大业军事改革中的地方权力与基层社会
        一、大业年间行军改革和权力变动
        二、地方改革与军事动员的变化
        三、平叛策略与通守及大使的设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割据与统一进程中的社会力量
    第一节 隋末地方整合中的武力因素——以任侠为中心的研究
        一、任侠的构成及活动
        二、任侠的武力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三、隋末任侠与地方社会的整合
    第二节 隋唐之际地方精英的区域性活动和政治选择
        一、士族的政治选择与区域政治现实
        二、客游活动与士人个体的政治活跃
        三、士族与士人的区域性和全局性影响
    第三节 隋廷故吏的流动与隋唐之际的区域整合
        一、隋廷故吏的流动与关中政治经验的再扩散
        二、基层权力体系中的隋廷故吏
        三、隋廷故吏与新旧之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生政权与区域整合的尝试
    第一节 李密与瓦岗军的政权化尝试
        一、战略转变与瓦岗军的权力模式
        二、魏公政权的军事建制
        三、东都与魏公的区域政治意义
    第二节 王郑、窦夏政权与隋末山东的地域政治差异
        一、王郑与窦夏的天命失措
        二、河南地域社会与王郑政权的政治道路
        三、窦夏政权化进程的得与失
    第三节 隋末江南地域社会与割据化进程
        一、江南割据政权的两次地方整合
        二、三王庙与隋末江南割据的南朝因素
        三、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与政治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初的统一策略与区域整合尝试
    第一节唐初区域政策的规划与实践——以高祖诏令为线索
        一、臣僚合议体系的重建与拓展
        二、统一战略与区域和解的尝试
        三、地方治理的因循与创造
    第二节 武德年间招抚战略的执行——兼论唐初地方治理的重建
        一、安抚大使的选设与职能
        二、招抚行动与军事统一的关系与影响
        三、招抚行动与地方治理的互动
    第三节 贞观七寺碑与唐初政治认同的建立——以《昭仁寺碑》、《等慈寺碑》为中心
        一、碑中战史:李唐统一战争的多重面向
        二、碑主寺从:空间构成与政治意涵
        三、碑因人立:政治行为与区域认同
        余论:纪念性建筑中的正统塑造与政治理想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启法寺》碑录文
附录B 隋炀帝巡行时间表
附录C:李密魏公政权组织结构
附录D:《昭仁寺碑》、《等慈寺碑》录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莆田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海丝文献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福建海丝文献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莆田海丝文献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 莆田海丝文献及其利用价值
    第一节 莆田地方文献概况及特点
    第二节 莆田海丝文献的类型与内容
    第三节 莆田海丝文献的收藏与分布
    第四节 莆田海丝文献的利用价值
第三章 莆田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现状
    第一节 莆田海丝文献整理现状
    第二节 莆田海丝文献开发现状
    第三节 莆田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特点
第四章 莆田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存问题及其根源探究
    第一节 莆田海丝文献整理中的现存问题
    第二节 莆田海丝文献开发中的现存问题
    第三节 莆田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存问题根源探究
第五章 莆田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的相应对策
    第一节 莆田海丝文献整理对策
    第二节 莆田海丝文献开发对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一) 晚清民族主义研究的整体性回顾
        (二) 晚清域外史地知识传入研究回顾
        (三) 亡国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四) 前人研究的空间与本文努力的方向
    三.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 概念界定
        (二) 行文思路
    四. 重点、难点及研究路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路径
第一章 甲午后埃及亡国史的初步传播
    第一节 引论:甲午前埃及历史知识来源
    第二节 传播网络与途径:以报刊为中心的分析
    第三节 初步普及:历史教科书中的埃及
第二章 1903年前后埃及亡国史的引介与回响
    第一节 《埃及近世史》的译介、流传及影响
        一、《埃及近世史》在晚清的版本与叙事
        二、《埃及近世史》在晚清中国之反响
        三、余音
    第二节 北村三郎《埃及史》的翻译与书写
        一、着者与译者:北村三郎和赵必振
        二、由《土耳机史》到《埃及史》
        三、《埃及史》的主题、移译与表述
第三章 埃及亡国史的“国族化”表述
    第一节 自我书写与创造下的埃及亡国史
        一、埃及亡国史型变
        二、再现亡国场景
        三、酹酒苏彝落日红:苏彝士运河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文明的对话、追溯及反思
        一、漂浮在过去的“文明”古国
        二、古昔盛时今沉沦:文明更替中的埃及
        三、“文明”视域下黄帝/中国文明西来说再探讨
    第三节 辛亥前后:亡国话语的政治运用与社会普及
        一、时事政论中的埃及
        二、弹词戏曲中的埃及亡国史
        三、1915年前后埃及亡国史的再现
第四章 为何是埃及?基于域外亡国史的整体考量
    第一节 域外亡国史在晚清传播的脉络
    第二节 域外亡国声音的回荡
    第三节 追寻埃及的特殊性
结语 重塑埃及: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世界性资源及反思
参考文献

(6)美国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互动模式》的全球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世界历史:互动模式》教科书概况
    第一节 美国历史教科书现状
    第二节 《世界历史:互动模式》的组成结构
        一、课文系统
        二、课文辅助系统
        三、《世界历史:互动模式》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世界历史:互动模式》中的全球观
    第一节 全球观简述
        一、全球观概念
        二、全球观培养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世界历史:互动模式》全球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结构——关注人类整体走向
        二、课程内容——关注区域联系互动
        三、时序处理——注重联系现实生活
    第三节 《世界历史:互动模式》全球观的编写特点与不足
        一、《世界历史:互动模式》全球观的编写特点
        二、《世界历史:互动模式》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对中国中学历史教育中全球观培养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历史教科书以全球观视角编写的启示
        一、为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世界历史框架
        二、关注世界历史的横向联系
    第二节 对中学教师以全球观视角教学的启示
        一、以开放平等的心态把握人类历史
        二、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师的全球知识储备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的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楚简文字“篆变”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价值
    第三节 研究材料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二重证据法
        二、三重证据法
        三、古文献新证法
        四、系统比较分析法
        五、多学科交叉综合考察法
    第五节 拟解决的问题
    第六节 研究综述
        一、楚简文字的出土历史
        二、楚简文字的学术研究
第二章 楚国文字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楚国文字的概念及类别
        一、楚简文字的定义
        二、楚简文字的分类
    第二节 楚国文字的渊源与流变
        一、传说时代楚国文字的孕育和成形
        二、殷商、西周时代楚国文字的接受与运用
        三、春秋时代楚国文字的传承与交流
        四、战国时代楚国文字的融合与流变
        五、秦朝时期楚国文字的废除与演进
第三章 楚简文字的形体演变
    第一节 楚简传承字形体构造及演变
        一、楚简传承字中形声字的生成及演变
        二、楚简传承字中形声字的演变特徵及规律
    第二节 楚简新增字形体的构造及演变
        一、楚简新增字中形声字演变的情况
        二、楚简新增字中形声字的演变影响
    第三节 楚简文字结体构成及演变特徵
        一、楚简传承字结体构形的渊源、发展和演变
        二、楚简传承字结体和构形的演变特徵
        三、楚简新增字结体构形的演变特徵
    第四节 楚简文字的演变规律
        一、宗殷商甲骨文“六书”造字法则的古文字构造律
        二、承商周金文形体结构与篆书遗风的古文字传承律
        三、遵战国文字“约易”结体趋势的古文字形体变迁简便律
        四、创荆楚文字地域风貌与时代风格相适应的古文字美化律
第四章 楚简文字的体态演化
    第一节 楚简文字的载体
        一、楚文字载体的类别与表现
        二、楚文字形体的特色与风格
        三、楚简文字载体的性能与体态
    第二节 楚简文字的字体
        一、楚简文字字体的含义
        二、蝌蚪文字字体的名实
        三、楚简文字字体的特徵
    第三节 楚简文字的书体
        一、书体概念的形成
        二、先秦古文字的书体
        三、楚简文字的书体
    第四节 楚简文字的书写群体
        一、上古文字书写的主要群体
        二、楚简文字书写的主要群体
第五章 楚简文字的“篆变”现象
    第一节 楚简文字的“篆变”概述
        一、大篆的名实
        二、篆变的先声
        三、楚篆的演化
    第二节 楚简文字的“篆变”现象
        一、正体与草体的分流
        二、刻铸及墨写的转变
        三、篆引向倒薤的转化
        四、宗周到楚风的变迁
        五、字体和书体的演化
    第三节 楚简文字的“篆变”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四节 楚简文字的隶化
        一、楚简文字隶化的演变迹象
        二、楚简文字隶化的作用及影响
    第五节 楚简文字的草化
        一、楚简文字草化的含义
        二、楚简文字草化的迹象
    第六节 楚简文字的楷化
        一、楷书的名贵及发源
        二、楚简文字的楷化迹象
    第七节 楚简文字“篆变”的作用
        一、篆变的历史价值
        二、篆变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 楚简文字的书写艺术
    第一节 楚简文字的书写性
        一、楚简的形制
        二、楚简的书写
    第二节 楚简文字的艺术性
        一、楚简文字的艺术性生成
        二、楚简文字的艺术性表现
        三、楚简文字的艺术性法则
    第三节 楚简文字的装饰性
        一、装饰性符号的形成与美化功能
        二、装饰性符号的判定与分类
        三、楚简文字偏旁部首中的装饰现象
    第四节 楚简文字的美学渊源
        一、天命意识
        二、道家思想
        三、楚骚文化
    第五节 楚简文字的书学价值
        一、楚简文字是宝贵的书法文化遗产
        二、楚简文字是书法创新的经典范本
第七章 余论
    第一节 简牍文字与简牍文明
    第二节 楚简文字与楚简书法
        一、学术界“中原中心论”思想的影响
        二、书法学界正统书法史观的约束和限制
        三、文化运动和当代书法环境的影响
        四、“二王”帖学和“金石”碑学的笼罩
图表附录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
    二、学术期刊
    三、图版图录
    四、博士论文
    五、海外资料
    六、丛书、丛刊
    七、甲金文字与简牍帛书文字编

(8)孙诒让的生平与学术(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孙诒让的治学之路
    第一节 家学影响条件优越
    第二节 聪敏好学持之以恒
    第三节 结交论学见多识广
    第四节 服膺乾嘉宗法二王
第二章 《周礼》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第一节 《周礼正义》的撰写与成就
    第二节 《周礼》官联问题研探
    第三节 关于“周公作《周礼》”说
第三章 《周礼正义》的刊刻
    第一节 初次刊刻
    第二节 楚本刊刻
第四章 《墨子间诂》的成就与影响
    第一节 《墨子间诂》的撰写
    第二节 《墨子间诂》的学术贡献
    第三节 评价与影响
第五章 孙诒让的办学活动
    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
    第二节 难题与解决之道
    第三节 教育观念及办学成效
第六章 孙诒让的政治态度分析
    第一节 主张变法的开明态度
    第二节 支持新政的施行
    第三节 晚年同情革命的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耿淡如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生平履历
    第二节 着述概况
第三章 世界史教材研究
    第一节 外国史教科书
    第二节 世界中古史教材建设
第四章 西方史学史研究
    第一节 “史学史”概念厘定
    第二节 史学史学科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耿淡如先生简谱
附录二 耿淡如先生学术编年
后记

(10)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特色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调查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1.3 调查内容
    2.2 调查结果
        2.2.1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数量
        2.2.2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内容
        2.2.3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形式
        2.2.4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其他项目
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3.1 北京大学图书馆
        3.1.1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3.1.2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特点
        3.1.3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不足
    3.2 湖南大学图书馆
        3.2.1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3.2.2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特点
        3.2.3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不足
    3.3 暨南大学图书馆
        3.3.1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3.3.2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特点
        3.3.3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不足
    3.4 小结
4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发展不平衡
    4.2 数量普遍较少
    4.3 质量普遍不佳
    4.4 资源利用率低
    4.5 缺乏统一标准
    4.6 重内容轻管理
    4.7 共建共享程度低
5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建议
    5.1 注重数字资源建设平衡发展
    5.2 提升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意识
    5.3 围绕特色丰富数字资源内容
    5.4 加强特色数字资源推广宣传
    5.5 制定特色数字资源统一标准
    5.6 成立特色数字资源管理部门
    5.7 倡导特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表2-3“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内容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 表2-4“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各项目统计表
致谢

四、社科院世界史所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与服务方向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抄本研究[D]. 刘勇. 山东大学, 2020(01)
  • [2]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D]. 胡超.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7)
  • [3]整合与认同:隋唐之际的地方治理与区域政治[D]. 鲍隆轩. 南开大学, 2020(04)
  • [4]莆田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贾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5]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D]. 刘爱广.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美国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互动模式》的全球观分析[D]. 杨红梅. 苏州大学, 2019(04)
  • [7]楚简文字“篆变”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 李方重. 浙江大学, 2018(05)
  • [8]孙诒让的生平与学术[D]. 邱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耿淡如史学研究[D]. 李少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调查与思考[D]. 奚朝辉. 安徽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特色与服务方向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