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凋亡与癌症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艺[1](2021)在《Echinoside A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并通过下调VEGFA/VEGFR2/ERK通路抑制其迁移和侵袭》文中指出背景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易恶化转移和致死率高为特征。目前针对结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放化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结肠癌的治疗现状,但是仍存在易复发,毒性大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且较少产生肿瘤耐药性的新型抗癌药物是国际抗癌药物研发机构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海洋天然产物由于其在癌症治疗上优良的效果和独特的活性作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海参皂苷echinoside A是海参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已被证实有很多的生理活性作用:抗肝癌、调节生殖发育、抗菌等。但是echinoside A在结肠癌上的效果尚未进行评估。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体内外实验结合的方式对echinoside A抗结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进行探索。方法首先利用CCK-8法测定echinoside A对结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接着利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了echinoside A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能力;然后利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了echinoside A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在不同浓度echinoside A的处理下结肠癌细胞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而判定echinoside A是否能够影响结肠癌细胞的EMT进程。为了进一步对其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索,我们对0、10、20μM浓度echinoside A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系进行了全转录组测序,按照P<0.05和Fold change(FC)>2的筛选条件得到了两组差异基因,对两组差异基因做Venn图取交集得到共表达差异基因,再利用R语言以及STRING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共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互作网络构建并进一步评分筛选得到关键基因。随后利用公共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了初步验证评估,为了进一步验证生物信息学得出的结论,我们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对关键基因VEGFA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并构建实验分组验证echinoside A是否通过VEGFA的级联反应抑制结肠癌的侵袭和迁移过程:对照组,过表达空载体组(Vector组),过表达VEGFA组,过表达VEGFA+echinoside A组。然后利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测定了各组处理条件下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状况,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癌细胞中侵袭相关蛋白,EMT相关蛋白以及VEGFR2和ERK1/2蛋白的表达情况。随后为了验证echinoside A在体内的抗结肠癌效果,我们构建了balb/c荷瘤小鼠模型,利用不同浓度的echinoside A进行灌胃处理,观察小鼠体重和瘤体积的变化情况,一个月后处死,取各器官及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结果CCK-8法结果显示随着echinoside A浓度的升高,两种结肠癌细胞系的活性都明显被抑制,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是正常的结肠上皮细胞对echinoside A并不敏感;Tunel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升高,echinoside A可以促进结肠癌细胞系的凋亡,随后,我们利用western blot证明了echinoside A能够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结果显示mitochondiral cyto c和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而cytosol cyto c和bax蛋白的表达升高。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echinoside A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另外western blot结果发现随着echinoside A浓度的升高,EMT相关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明显升高,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降低,提示echinoside A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全转录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低浓度ecinoside A处理组分别有700个和2692个差异基因,Venn图显示筛选出共表达差异基因437个,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共表达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凋亡、转移、铁死亡、VEGFA通路等肿瘤相关的过程。利用PPI互作网络最终分析得到六个关键基因:VEGFA(下调),HSPA5(上调),YARS(上调),CCL5(上调),FASN(下调),ASNS(上调)。VEGFA的作用程度最为显着,作为后续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echinoside A可能通过抑制VEGFA调控的级联反应抑制结肠癌的发展过程。随后的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EGFA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升高,有趣的是,在应用echinoside A处理后这种升高的作用被逆转,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原本在VEGFA过表达组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降低,N-cadherin蛋白以及p-VEGFR2和p-ERK1/2蛋白表达的升高在使用echinoside A处理后都发生了反转。在异体移植瘤小鼠中,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的echinoside A处理后的小鼠组别的肿瘤体积的增长受到了明显抑制,而小鼠的体重与其他两组并无显着差异,HE结果显示,低、高剂量的echinoside A对小鼠并未产生显着的毒性。另外,肿瘤组织的IHC结果显示随着剂量的升高,echinoside A可以降低肿瘤组织中凋亡标志性蛋白和VEGFA,p-VEGFR2和p-ERK1/2的表达,并抑制了肿瘤组织微血管的生成。综上所述,异体移植体内实验表明echinoside A能够抑制VEGFA/VEGFR2/ERK1/2通路削弱小鼠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且无明显毒性。结论我们通过体内外实验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式对echinoside A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研究中,我们在体外初步验证了echinoside A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结肠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且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从而展现出良好的抗结肠癌效应。为了对其中所涉及的具体机制进行探索,我们利用全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echinoside A处理后结肠癌细胞中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层层分析,最终得到了变化最为显着的一个关键基因VEGFA,并通过体内外实验结合的方式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验证,最终我们证实了海参皂苷echinoside A通过VEGFA/VEGFR2/ERK1/2级联通路抑制结肠癌的进一步恶性发展过程。天然产物中有效的活性成分要最终成药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海参皂苷echinoside A所展现出的优良效用可能会为未来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视野。
金永哲[2](2021)在《Prx Ⅴ在抗肿瘤药物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对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作为引起人类死亡四大癌症之一,对人类的健康状况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胃癌前期的症状不明显,导致大多数胃癌患者在被诊断出时已经处于疾病的中期或晚期状态。正是这种情况,给胃癌的临床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度和复杂性。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化学疗法、靶向疗法和细胞疗法等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胃癌的主要医学方法。但是由于手术治疗风险大且具有反复性、放疗会对身体正常的组织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化学药物可能会再治疗癌症的同时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细胞治疗手段虽然相对安全可靠,但其高昂的治疗成本和治疗手段相对不成熟的原因,致使胃癌的临床治疗还存在着众多问题。近年来,改变肿瘤局部微环境治疗各类癌症已然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肿瘤微环境与人体正常内环境的生理活性有很大不同,肿瘤组织的核心部分往往因其大量的细胞增殖长时间处于低氧或缺氧的环境,因此造成癌细胞中的ROS水平急剧上升。细胞内的ROS具有调节细胞的增殖、代谢等作用,与肿瘤的发生与和治疗密切相关。因此,有效地调控癌细胞内ROS水平诱导癌细胞凋亡,是一种治疗胃癌的新的突破口和研究思路。过氧化物还原酶V(Prx Ⅴ)是一种能够清除细胞内ROS并调节细胞凋亡的抗氧化酶,它能降低过氧化氢、烷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亚硝酸盐,清除细胞内ROS,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减少由细胞内氧化应激引起的氧化损伤,然后激活相关的下游信号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它是过氧化物酶还原酶家族的成员,广泛分布于细胞质、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并在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大黄素和盐酸阿霉素这两种可以引起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的药物处理人胃癌AGS细胞系,诱导细胞中ROS水平的增加进一步诱导AGS细胞凋亡。同时,我们使用慢病毒载体在基因水平上改变AGS细胞中Prx Ⅴ蛋白水平将其沉默或过表达。为了探究Prx Ⅴ在由于高水平ROS引起的胃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作用原理及其机制。第一部分Peroxiredoxin Ⅴ通过ROS/Bc12信号通路抑制大黄素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目的:探讨Prx Ⅴ在大黄素诱导胃癌AGS细胞系的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使用DCFH-DA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素处理不同时间的AGS细胞中ROS水平的变化。利用Annexin V-FITC和PI双染通过荧光显微照相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不同时间的大黄素处理AGS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黄素在不同时间处理的AGS细胞中Prx家族蛋白的表达变化。然后加入NAC,即用ROS清除剂预处理细胞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然后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rx家族每个成员在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AGS细胞系,构建可以稳定遗传的空白载体组(Mock)、Prx Ⅴ沉默组(shPrx Ⅴ)和Prx Ⅴ过量表达组(Prx Ⅴ-his)细胞系,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转染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黄素在不同时间和浓度下处理的三种细胞的凋亡变化情况和细胞内ROS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黄素处理三种细胞不同时间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大黄素能够显着降低AGS细胞存活率,同时以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方式显着提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在此过程中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Prx Ⅴ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Prx Ⅴ的过度表达可显着降低大黄素诱导的AGS细胞中ROS的水平。同时,Prx Ⅴ的过表达可以调节促凋亡蛋白Bad和Cleaved-PARP的表达状况,并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在加入ROS清除剂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及细胞凋亡情况明显下降。结论:1.大黄素可以通过增加细胞中ROS的表达水平来诱导AGS细胞凋亡。2.随着大黄素处理时间的增加,AGS细胞中Prx Ⅴ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3.Prx Ⅴ表达含量可以调控大黄素诱导AGS细胞凋亡的程度。第二部分沉默Peroxiredoxin Ⅴ基因提高阿霉素诱导的胃癌细胞线粒体依赖性凋亡目的:探究Prx Ⅴ对阿霉素诱导的AGS胃癌细胞凋亡的可能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AGS细胞系,构建可以稳定遗传的空白载体组(Mock)和Prx Ⅴ沉默组(shPrx Ⅴ)细胞系,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转染情况。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阿霉素处理对两种细胞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利用Annexin V-P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照相检测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后两种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利用DH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照相检测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后两种细胞内ROS水平的产生情况,利用MitoSOX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照相检测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后两种细胞线粒体内ROS水平的产生情况,利用JC-1染色通过荧光显微照相检测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后两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处理不同浓度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Prx Ⅴ基因沉默可能通过加重细胞内ROS的积累而显着增加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我们还发现,阿霉素诱导的线粒体ROS水平和膜通透性改变在shPrx Ⅴ细胞中明显高于Mock细胞,并且这些现象在加入NAC显着逆转。Prx Ⅴ基因沉默也显着上调了剪切的Caspase 9、3和Bax相关的细胞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沉默细胞内Prx Ⅴ表达水平可以增加AGS细胞对阿霉素药物的敏感性。2.沉默细胞内Prx Ⅴ表达水平会导致细胞内及线粒体内的ROS水平蓄积增加。3.预处理NAC可以有效缓解由于阿霉素引起的细胞凋亡。
李华[3](2021)在《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结肠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针对晚期及复发患者,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存在较强的毒副反应以及药物耐药的出现严重影响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亟待寻找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为结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传统中药是抗癌药物的宝库,川芎嗪是从川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川芎嗪作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证实川芎嗪可对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然而,关于川芎嗪是否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结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川芎嗪对不同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明确川芎嗪抗结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川穹嗪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机制;在结肠癌荷瘤小鼠中验证川芎嗪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观察川芎嗪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并计算IC50;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Annexin-V/PI双染的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类型和比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用DCFH-DA探针来检测;用活性氧抑制剂(NAC)和Caspase泛抑制剂(Z-VAD-FMK)联合川芎嗪作用于结肠癌细胞,观察清除活性氧及阻断凋亡相关靶蛋白后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结肠癌荷瘤动物模型,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丙二醛和分析移植肿瘤内活性氧含量,采用Caspase 3和Caspase 9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移植肿瘤内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含量。结果1.川芎嗪对6种结肠癌细胞均有杀伤效果,并且随着川芎嗪药物浓度升高,结肠癌细胞存活量逐渐减少,杀伤效果在HCT116和SW480两株细胞中最为敏感。HCT116和SW480两种细胞系的IC50最低;2.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显微镜下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相比,3.川芎嗪浓度达到600μg/ml时,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和圆,分裂和漂浮。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CT116和SW480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降低;4.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G1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增多,S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在600μg/ml以上浓度的川芎嗪作用下,细胞周期中S期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呈浓度依赖性。600μg/ml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具有统计学意义。SW480细胞中以早期凋亡增加(annexin+/pi-,右下象限)增加为着,HCT116细胞呈现晚期凋亡(annexin+/pi+,右上象限)增加为着;6.与DMSO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的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变圆、破碎并漂浮。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川芎嗪组相比DMSO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两组凋亡率显着降低。NAC组细胞存活率高于Z-VAD-FMK 组;7.川芎嗪组活性氧含量明显增加,与DMSO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显着下降。川芎嗪+Z-VAD-FMK组活性氧含量与川芎嗪处理组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无明显变化。在HCT116结肠癌细胞中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有所下降;8.川芎嗪组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均发生明显的剪切活化,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川芎嗪+Z-VAD-FMK组和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这种活化可以被Z-VAD-FMK和NAC显着抑制;川芎嗪+NAC组Caspase 3,9和PARP表达与川芎嗪+Z-VAD-FMK组相比,表达抑制更为显着,蛋白表达降低;9.动物实验中,高浓度川芎嗪组移植瘤生长明显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移植瘤的重量分布为:1.62±0.48 g(浓度 0 mg/kg)、0.92±0.21 g(浓度 50 mg/kg)和 0.58±0.19 g(浓度100 mg/kg),差异有显着性和浓度依赖性;10.川芎嗪高浓度组(100 mg/kg)的动物模型移植肿瘤中的丙二醛和Caspase3,9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低浓度组(50 mg/kg)和对照组(0 mg/kg),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有浓度依赖性。结论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并呈现时间与浓度依赖性;2.结肠癌细胞在川芎嗪作用下能够将凋亡细胞增殖阻止在G1期,进而抑制细胞周期S期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与产生大量活性氧从而激活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路密切相关,活性氧抑制剂可以更有效抑制川芎嗪诱导的细胞凋亡;4.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高在Caspase依赖性凋亡通路的上游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5.川芎嗪在结肠癌裸鼠移植瘤中能显着抑制肿瘤增殖,增加裸鼠体内的活性氧和Caspase3,9的含量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李文杰[4](2021)在《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贫血病毒VP3基因表达的凋亡蛋白Apoptin在正常细胞中无细胞毒性,而在肿瘤细胞中能够特异性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表达鸡贫血病毒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能够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Apoptin蛋白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Ad-VT可以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复制起到溶瘤作用。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乳腺癌超越肺癌成为发病率第一的癌症;并且女性中乳腺癌的死亡率居女性癌症死亡率首位。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副作用大,对转移患者疗效欠佳,并且患者经治疗后仍有复发的风险。因此,仍然需要继续寻找更有效地治疗手段。在癌症内部有一部分细胞被称为癌症起始细胞或癌症干细胞,这部分细胞在癌症起始、治疗抵抗、转移和复发中起关键作用。这意味着,以乳腺癌干细胞为靶标可能是根除乳腺癌的有前途的治疗策略。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癌症干细胞的特定药物。因此,诱导癌症干细胞分化并靶向杀伤癌症干细胞可能有助于开发针对癌症的新的治疗策略,在治疗癌症时可能具有临床优势。本研究目的是富集分选表型为CD44+CD24-的乳腺癌干细胞,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分析。利用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表达鸡贫血病毒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分析重组腺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干性抑制及增加乳腺癌干细胞药物敏感性的作用。通过靶向癌症干细胞,诱导其分化,抑制其治疗抗性寻找临床癌症治疗的新策略。首先是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与磁珠分选方法富集分选乳腺癌干细胞,对其自我更新、分化、耐药性等进行分析;其次是利用重组腺病毒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对乳腺癌干细胞中干细胞比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水平、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等进行检测分析;之后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影响、体内肿瘤杀伤作用;最后利用Ad-VT与紫杉醇联合应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后,检测乳腺癌干细胞中干细胞比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水平、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等,分析Ad-VT是否能够使乳腺癌干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增强,从而抑制癌症干细胞的治疗抗性。本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进行检测分析后发现,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乳腺癌干细胞能够形成乳腺癌细胞球;血清诱导实验显示乳腺癌干细胞能够分化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强于乳腺癌细胞;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上调,过表达与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的多个基因;对化疗药紫杉醇也具有一定的耐药性。2.通过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后发现,Ad-VT与Ad-VP3作用下,CD44+CD24-细胞群比例降低,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下调,乳腺癌干细胞干性受到抑制;Ad-VT与Ad-VP3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d-VT与Ad-VP3能够诱导乳腺癌干细胞线粒体途径的凋亡;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结果也显示乳腺癌干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3.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小鼠体内抑制作用。小鼠体内成瘤结果显示Ad-VT与Ad-VP3作用后的乳腺癌干细胞干性受到抑制,失去了体内肿瘤形成的能力;将状态良好的乳腺癌干细胞进行小鼠皮下注射荷瘤,重组腺病毒对荷瘤成功的小鼠进行注射治疗,结果显示Ad-VT与Ad-VP3对乳腺癌干细胞小鼠荷瘤模型具有体内杀伤作用,能够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4.Ad-VT与紫杉醇联合作用能够抑制乳腺癌干细胞耐药性,Ad-VT与紫杉醇联合使用后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干性抑制、诱导细胞凋亡水平、对细胞的增殖抑制、迁移侵袭抑制均显着强于Ad-VT单独治疗组及紫杉醇单独治疗组,并且联合应用增强了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小鼠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抑制。综上所述,经富集分选的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治疗抗性等干细胞特性,表达VP3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对乳腺癌干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内外抑制作用,能够抑制乳腺癌干细胞干性,Ad-VT能够增强乳腺癌干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治疗抗性,增强化疗药紫杉醇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
郭志伟[5](2021)在《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亚砷酸钠联合黄芪甲苷抗肝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报告亚砷酸钠(NaAsO2)对肝癌等实体肿瘤的疗效较好,但有毒副作用。研究表明黄芪甲苷(AS-Ⅳ)具有抗癌、抗氧化应激、提升免疫力、保护肝脏等表现。本试验假设NaAsO2联合AS-Ⅳ或能产生协同抑癌的作用。鉴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等多种肿瘤中被激活,且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及自噬有关。论文拟通过HepG2细胞和裸鼠肝癌模型,运用毒理学、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以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关键调控点为切入点,从体内外多层面(机体、组织、细胞、蛋白、基因水平)系统探究NaAsO2联合AS-Ⅳ的协同抗肝癌作用。第一部分NaAsO2和AS-Ⅳ最佳有效浓度的筛选及其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转录组学研究(1)采用NaAsO2和AS-Ⅳ处理HepG2细胞,设置0.078、0.156、0.312、0.625和1.250μg/m L五个浓度,作用HepG2细胞24、48、72、96 h,筛选出了NaAsO2的最佳浓度为0.5μg/m L,AS-Ⅳ的最佳浓度为0.8μg/m L,药物联合组采用0.5μg/m L NaAsO2+0.8μg/m L AS-Ⅳ进行研究,时间为72 h。(2)不同处理组(药物组)与对照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下调基因数量明显高于上调基因,表明NaAsO2和AS-Ⅳ对基因的影响以下调为主,且组间共同表达差异基因为181个,提示不同处理间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途径。所有处理组以多细胞生物过程调控、发育过程调控、解剖结构发育等参与生物过程的基因最多。所有处理组富集的集中作用通路主要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铁死亡、造血细胞系、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并在组间还发现PI3K-AKT、FOXO、c AMP、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提示NaAsO2与AS-Ⅳ主要通过调控癌症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作用。第二部分NaAsO2和AS-Ⅳ抑制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1)本研究采用CCK8法、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检测了在NaAsO2和AS-Ⅳ单独及联合使用下HepG2细胞的活性及迁移侵袭能力。除划痕试验显示仅NaAsO2+AS-Ⅳ组细胞迁移能力降低外(P<0.05),其余试验均显示NaAsO2组、AS-Ⅳ组和NaAsO2+AS-Ⅳ组细胞增殖率、迁移侵袭能力显着下降(P<0.05),其中NaAsO2+AS-Ⅳ组最为显着,在GNGT1siRNA组,HepG2细胞增殖率升高,迁移侵袭能力增强(P<0.05)。(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aAsO2和AS-Ⅳ单独及联合对HepG2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NaAsO2组、NaAsO2+AS-Ⅳ组及GNGT1siRNA组G0/G1期细胞所占百分比均显着降低(P<0.05);NaAsO2组、AS-Ⅳ组、NaAsO2+AS-Ⅳ组及GNGT1 siRNA组S期细胞所占百分比均显着增高(P<0.05)。NaAsO2组、AS-Ⅳ组、NaAsO2+AS-Ⅳ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均显着升高(P<0.01),NaAsO2与AS-Ⅳ联用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显着高于NaAsO2和AS-Ⅳ单独使用(P<0.01),且NaAsO2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显着高于AS-Ⅳ(P<0.01)。(3)在体外采用免疫荧光、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aAsO2和AS-Ⅳ对PI3K/AKT/mTOR通路关键基因、蛋白(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的影响。结果显示:GNGT1、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在HepG2细胞中均有表达。各药物组GNGT1 m 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GNGT1 siRNA组GNGT1 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从整体上看,经NaAsO2和AS-Ⅳ单独及联合处理后,各组细胞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表达量明显下降,在抑制上游基因GNGT1后,以上基因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提示GNGT1可能参与了对PI3K/AKT/mTOR通路的调控。从各药物组对目的基因、蛋白的影响看,以NaAsO2+AS-Ⅳ组调控变化最为显着(P<0.05),呈现出NaAsO2+AS-Ⅳ组>NaAsO2组>AS-Ⅳ组的结果。第三部分NaAsO2和AS-Ⅳ抗肝癌作用的体内研究(1)建立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即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NaAsO2组(30 mg/kg)、AS-Ⅳ组(30 mg/kg)、NaAsO2+AS-Ⅳ组(各15 mg/kg),给药频率次/3 d,持续25 d。结果显示裸鼠体重无显着变化,而NaAsO2+AS-Ⅳ组瘤体积在第16 d显着减小(P<0.05),NaAsO2组、AS-Ⅳ组及NaAsO2+AS-Ⅳ组瘤体积在第19 d均显着减小(P<0.05)。(2)采用ELISA法检测了不同处理对裸鼠血清肿瘤标志物AFP、DCP、CEA和TNF-α的影响,结果显示:NaAsO2组、AS-Ⅳ组和NaAsO2+AS-Ⅳ组血清AFP、DCP、TNF-α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S-Ⅳ组和NaAsO2+AS-Ⅳ组血清CE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以上指标在NaAsO2+AS-Ⅳ组降低最为显着(P<0.05)。(3)采用HE和TUNEL染色法观察NaAsO2和AS-Ⅳ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病理组织学影响,结果表明NaAsO2+AS-Ⅳ组的肿瘤细胞核固缩及细胞凋亡最为明显。(4)在体内采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aAsO2和AS-Ⅳ对PI3K/AKT/mTOR通路关键基因、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NaAsO2组、AS-Ⅳ组和NaAsO2+AS-Ⅳ组PI3K、AKT和mTOR m RNA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NaAsO2+AS-Ⅳ组表达量最低。NaAsO2+AS-Ⅳ组PI3K、AKT、mTOR、p-PI3K、p-mTOR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NaAsO2组、AS-Ⅳ组和NaAsO2+AS-Ⅳ组GNGT1 m RNA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采用祛邪与扶正中药联合方案进行抗肝癌研究,结果表明NaAsO2与AS-Ⅳ均具有抗肝癌作用。体外研究显示出NaAsO2与AS-Ⅳ联用抑制HepG2细胞的作用显着高于二者单独使用,初步表明二者具有协同抗肝癌作用。体内研究显示低剂量NaAsO2与低剂量AS-Ⅳ联合的抗肝癌作用仍优于其高剂量单独使用,进一步表明二者具有协同抗肝癌作用。PI3K/AKT/mTOR通路关键基因、蛋白(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与致癌性密切相关,体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NaAsO2与AS-Ⅳ下调了其表达,表明NaAsO2与AS-Ⅳ可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作用,且NaAsO2与AS-Ⅳ联用对目的基因、蛋白的调控作用更为显着,从分子水平表明NaAsO2与AS-Ⅳ存在协同抗肝癌作用,同时提示PI3K、AKT和mTOR可以作为抗肝癌药物的治疗靶点。
杨丽婷[6](2021)在《己酮可可碱通过ROS诱导人结直肠癌SW620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比例分别占12.2%和9.5%。此外,由于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方式等因素,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病趋于年轻化。当前结直肠癌大多数病例的医治方法仍是手术和化疗,虽然这些方法在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其治疗费用高昂、术后复发率高、副作用大、肝肾等相关功能受到损伤以及引起并发症等弊端也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问题,靶向治疗与上述手段相比,虽然其毒副作用较小,针对性较高,但也因耐药性大大的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急需开发廉价、高效、低毒的新型治疗药物。己酮可可碱(PTX)是一种从可可豆中提取得到的黄嘌呤化合物,已用于治疗脑部血循环障碍、外周血管病、突发性耳聋、间歇性跛行等疾病,最近还被证明具有抗癌活性,能抑制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癌细胞增殖,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因此本实验利用结直肠癌SW620细胞,研究PTX诱导其凋亡机制,由此为PTX在治疗结直肠癌方面提供新的理论,其可能作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先导化合物。实验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PTX处理SW620细胞,检测内容如下:1.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SW620细胞的形态;利用MTT法检测PTX对细胞增殖的作用。2.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PI单染色法和DCFH-DA探针法处理SW620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其凋亡程度、周期分布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变化的作用;DAPI染色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TX对SW620细胞的影响。3.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凋亡、周期、自噬和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包括Cleaved-PARP、Cyclin D1、p21、LC3B、Beclin-1、AKT、p-AKT、GSK-3β和p-GSK-3β。4.将SW620细胞分别经ROS清除剂NAC和自噬抑制剂3-MA预先处理后,通过MTT法和WB法检测药物刺激产生的细胞内ROS对细胞增殖、细胞自噬及AKT/GSK-3β信号通路产生的影响。结果:1.通过MTT法证明PTX能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程度呈现浓度依赖性,并且经显微镜观察,随着PTX浓度的增加,SW620细胞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2.通过流式细胞术显示,经PTX作用后SW620细胞周期多分布在G0/G1期,且呈现浓度依赖性。WB实验显示在SW620细胞中PTX能上调p21以及下调Cyclin D1蛋白。3.流式细胞术结果证明,PTX能使SW620细胞发生凋亡,随着PTX浓度的增加,DAPI染色观察到蓝色荧光变得强烈且数目增加。4.流式细胞术结果证明,PTX能增加细胞内ROS水平并且呈现浓度依赖。此外,MTT实验结果显示,NAC预处理后能恢复SW620细胞活力,减弱PTX对SW62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5.WB实验结果显示,PTX可上调Cleaved-PARP、抑制AKT和GSK-3β磷酸化,由此影响AKT/GSK-3β通路,而加入NAC处理后,p-AKT和p-GSK-3β表达量增加,AKT和GSK-3β没有明显的变化。6.通过WB实验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结果显示随着PTX药物浓度的增加,LC3B-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而经NAC预处理后,两者的表达量均降低。MTT实验结果显示,在SW620细胞中3-MA预处理后可减弱PTX对其增殖的影响。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证明,PTX能抑制SW62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第一,PTX通过降低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上调p21的表达,将细胞周期阻遏在G0/G1期,以抑制SW620细胞增殖。第二,PTX能诱导胞内ROS增加,通过ROS介导下调p-AKT和p-GSK-3β表达,抑制AKT/GSK-3β通路,并且通过ROS上调LC3B-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激活凋亡性自噬的发生,最终促进SW620细胞凋亡。综上,PTX不仅具有已用于临床治疗的改善脑循环,消炎等作用,还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先导化合物,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策略。
周唯[7](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胃癌和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其治疗方法以放化疗为主。复方苦参注射液是常用的抗肿瘤类中药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和食管癌的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希冀为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揭示其分子机制提供高质量证据。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首先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复方苦参注射液等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胃癌、食管癌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遴选文献,进而应用WinBugs1.4和Stata13.0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改善等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并生成网状关系图、曲线下面积图和三维数据立方体图,从而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其他同类注射剂相比的治疗优势与特点。2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网络药理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芯片Meta分析、分子对接、经典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整合分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的作用机制。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中,首先对GEO和TCGA数据库中的miRNA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并且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之后应用WGCNA对TCGA中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进行关键模块筛选,根据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和以上胃癌关键信息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的ceRNA网络构建。同时,本研究运用芯片Meta分析对比了关键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以明确关键基因所涉及的生物调控途径;通过生存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进一步检测了关键基因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最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相关成分的结合能力。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机制研究中,首先从GEO数据库中下载食管癌高通量测序芯片数据并进行整合差异分析;其次根据TCGA中的食管癌RNA测序数据进行关键模块构建筛选;最后根据DisgeNET数据进行食管癌疾病靶点的数据搜集。根据以上信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从而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3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研究首先采用MTT和CCK-8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影响。之后分别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及食管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本研究采用TMT方法系统研究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给药后胃癌细胞蛋白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8篇,涉及8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胃癌患者5525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FOLFOX相比,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免疫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以及减缓不良反应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多指标三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同类注射液相比在临床疗效和缓解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中亦有较好排序。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此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2篇,涉及7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食管癌患者3876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化疗相比,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使用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相关结局指标聚类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多结局指标评价中亦有明显优势。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得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参与调控的ceRNA网络以及复方苦参注射液直接干预胃癌的基因靶点。对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 Meta 分析后发现关键基因 AKR1B1,CTSK,MMP2,TLR4,ADRB2,PDE1C和PTGER3在胃癌组织中具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亦显示AKR1B1,MMP2和PTGER3在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激活诸如PI3K-Akt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调节免疫力,从而治疗胃癌。4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此部分旨在确定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织相比,癌症组织中共有134个上调和183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且据此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根据度值筛选出十个关键基因(AURKA,CDC20,BUB1,TOP2A,ASPM,DLGAP5,TPX2,CENPF,UBE2C和NEK2)。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多种细胞外相关条目和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应用WGCNA方法研究基因表达数据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芯片分析的差异基因、疾病数据库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对应的预测靶标进行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EGFR、ERBB2、CCND1和AURKA是与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相关的核心基因。此外,通过富集分析预测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以调控食管癌中的ERBB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6 基于蛋白组学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采取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来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研究发现,共有差异蛋白794个,其中包括上调蛋白490个以及下调蛋白304个。此外,结果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影响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遏制胃癌进展。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中AKR1B1和MMP2的过表达,还可以上调胃癌细胞中的PTGER3;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也可以下调食管癌细胞中的EGFR和AURKA的异常高表达。研究结论本论文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临床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疗效确切且与同类注射液对比有优势或特色,其核心机制与调控胃癌、食管癌关键基因密切相关。同时,本研究还探索实践了以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主链的中医药整合大数据研究模式,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特别是疗效与机制评价的有效联通提供了示范与路径。
刘洋[8](2021)在《毛蕊异黄酮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因其具有预后性差、较难治愈等特点,其死亡率居高不下,已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常用手术治疗法治疗早期肝癌,使用化学治疗法治疗晚期肝癌,但这些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弊端。传统中药多为天然植物,因其通常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而备受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毛蕊异黄酮是传统中药黄芪提取物之一,因其可以发挥植物雌激素活性,已被证实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并具有抗炎,抗骨质疏松等多种生物活性。本实验利用Hep G2细胞系作为研究模型,探讨毛蕊异黄酮对肝癌细胞可行的抗癌机制,为开发治疗肝癌新型策略以及其他癌症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通过CCK-8实验对三种正常细胞以及三种肝癌细胞分析毛蕊异黄酮的杀伤作用和毒副作用。利用荧光双染实验、流式细胞术实验、JC-1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是否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及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检测细胞周期阻滞情况。利用western blot实验分析所激活的上游蛋白途径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利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和活性氧清除剂NAC分析细胞内活性氧对Hep G2细胞的凋亡作用。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和NAC试剂分析毛蕊异黄酮处理后细胞迁移情况及活性氧对细胞迁移的影响。与5-FU相比,毛蕊异黄酮对三种肝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并对肝、肺和胃正常细胞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毛蕊异黄酮处理Hep G2细胞后,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上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线粒体相关蛋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毛蕊异黄酮通过MAPK、STAT3、NF-κB信号通路Hep G2细胞凋亡;毛蕊异黄酮可以通过活性氧调控的AKT信号通路,使Hep G2细胞阻滞在G0/G1期,G0/G1期相关蛋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活性氧调控的TGF-β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迁移。综上,毛蕊异黄酮对肝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作用,可以通过活性氧调控的MAPK、STAT3、NF-κB信号通路,导致肝癌Hep G2细胞发生凋亡,通过调控AKT信号通路诱使细胞周期阻滞,调控TGF-β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迁移。
冯政[9](2021)在《杨梅素通过ROS介导AKT/GSK-3β通路诱导结直肠癌SW620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结直肠癌是人肠胃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世界第三大癌症。根据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超130万人受到结直肠癌的危害,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此外,在过去二十年间因非健康饮食习惯、过量吸烟、缺乏锻炼等可控的风险因素导致的病例占到总病例的50%以上。目前结直肠癌大多数病例的医治方法仍是手术和化疗,虽然这些方法在临床治疗和应用中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晚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只有13%,因此急需开发低毒、高效及价廉的新型药物。据报道,许多天然化合物或中草药已经应用到癌症的治疗中,如扁塑藤素、木香烃内酯等。杨梅素(Myricetin)最初是在杨梅树皮中提炼出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减肥等作用。当前杨梅素已被报道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如卵巢癌、肝癌等,然而杨梅素在结直肠癌中的抗癌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选取结直肠癌SW620细胞,研究杨梅素诱导其凋亡的机制,以期为杨梅素在治疗结直肠癌的应用中提供新的理论,使其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先导化合物。研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杨梅素刺激结直肠癌SW620细胞,检测内容如下:1.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SW620细胞的形态,然后通过MTT法检测杨梅素对SW620细胞增殖的作用。2.分别用PI染色、Annexin V-FITC和PI双重染色以及DCFH-DA探针处理,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W620细胞周期分布、凋亡程度及胞内活性氧(ROS)积累情况;DAPI染色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杨梅素对SW620细胞的影响。3.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周期、凋亡、自噬及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Cyclin A2、p21、Cleaved-PARP、Beclin-1、LC3B等。4.将SW620细胞分别用ROS清除剂NAC及自噬抑制剂3-MA预先处理,随后通过MTT法和WB法检测杨梅素刺激后对细胞增殖、自噬、及AKT/GSK-3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MTT实验显示,在SW620细胞中Myr能显着抑制其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到SW620细胞死亡数量与Myr浓度呈正相关。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yr能增加SW620细胞在周期中S期的占比,且呈浓度依赖性。WB实验显示Myr能下调SW620细胞中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2的表达,并使p21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yr能诱导SW620细胞凋亡,DAPI染色观察到,随着Myr浓度的增加,SW620细胞内强烈蓝色荧光点的数量不断增加。WB实验显示Myr能上调SW620细胞中凋亡蛋白Cleaved PARP的表达。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yr能增加SW620细胞内ROS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而MTT结果显示,加入NAC预处理后减弱了Myr对SW620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5.WB实验显示Myr处理能降低SW620细胞中AKT/GSK3β通路中p-AKT和p-GSK3β的表达水平,但加入NAC预处理后则表达水平上调。而AKT和GSK3β的表达在NAC预处理前后均不改变。6.WB实验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结果显示,Myr能上调SW620细胞中LC3B-II和Beclin1的表达,激活自噬发生,而其表达量在加入NAC预处理后表达下调。MTT结果显示,加入3-MA预处理抑制自噬后减弱了Myr对SW620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结论:基于以上结果证明,Myr能抑制SW62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得出Myr通过下调Cyclin A2和上调p21的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来显着抑制结直肠癌SW620细胞增殖。此外,Myr能诱导胞内ROS的生成,且通过ROS介导下调p-AKT和p-GSK3β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赖以存活的AKT/GSK3β通路来诱导细胞凋亡。Myr还能通过ROS上调Beclin-1和LC3B-Ⅱ的蛋白表达,激活凋亡性自噬,促进SW620细胞凋亡。通过研究可知Myr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先导化合物,为Myr在治疗结直肠癌的应用中提供新的策略。
文婷婷[10](2021)在《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将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以及A549细胞异种移植裸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安五脂素(Anwuligan,ANW)对NSCLC生物学功能产生的影响和其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阐明其在NSCLC治疗中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ANW对NSCLC细胞中let-7c-3p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抑制let-7c-3p表达对于ANW抗NSCLC作用中的影响。本实验共分为3个部分:1、ANW抑制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本研究首先通过CCK-8实验检测到低于50μM的ANW对于正常肺细胞系(Beas 2B和MRC-5)无明显毒性,说明低于50μM浓度的ANW对于正常肺细胞来说是安全的。因此本研究将不同ANW(DMSO(control)、0μM(vehicle)、5μM、20μM、50μM)处理的A549和H460细胞分成五组进行实验,首先经CCK-8比色实验证实ANW处理24h即可杀伤NSCLC细胞,并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说明ANW(≤50μM)对于NSCLC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并且进一步经Edu实验、成克隆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检测(PI染色)发现ANW可明显抑制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的存活和增殖能力,且为浓度依赖性;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20μM的ANW即可显着抑制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的转移和侵袭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收集ANW处理24h后的5组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ANW可减弱TGF-β诱导EMT相关标志蛋白的表达的影响,说明ANW可以延缓NSCLC的进展;顺铂是常见的肿瘤化疗药物,但其临床应用受到耐药性和毒性的限制。CCK-8比色法显示中浓度(20μM)ANW即可显着增强顺铂的抗NSCLC生长能力,细胞流式仪(A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发现20μM的ANW与顺铂联合处理诱导A549和H460细胞凋亡的能力明显强于二者单独处理,收集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联合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7/9)活化也相对增强,这些结果表明ANW和顺铂联合用药可增强抗NSCLC作用。综上,ANW对NSCL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成分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2、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let-7c-3p的表达本研究在第一部分明确了ANW对NSCLC细胞的抑制作用,接下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先通过Deep Sequencing技术检测到经ANW(50μM)处理24h后A549细胞中多种mi RNA表达发生变化,其中22种mi RNAs水平变化最为明显,8种上调,14种下调,尤以let-7c-3p升高最为明显,并经q RT-PCR进一步明确ANW处理后A549和H460中let-7c-3p表达增加;本研究通过生信分析结果发现let-7c-3p主要与3-磷酸肌醇生物合成相关。众所周知,PI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周期,增殖,凋亡和自噬中起重要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NW(分3组:0、20、50μM)处理后,20μM和50μM的ANW可抑制A549和H460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说明ANW可调控NSCLC细胞中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PIK3CA是PI3K的催化亚单位,对维持PI3K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大作用。本研究预测分析PIK3CA 3’UTR序列可能是let-7c-3p的靶基因,通过双荧光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发现let-7c-3p mimic可显着抑制PIK3CA3’UTR序列荧光素酶活性,对PIK3CA 3’UTR的突变序列无影响,此外,scramble对PIK3CA 3’UTR序列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说明let-7c-3p的确可以与PIK3CA 3’UTR序列结合,并且进一步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t-7c-3p可以直接抑制PIK3CA表达。重要的是,本研究构建并获取了携带PIK3CA基因的慢病毒,根据不同的转染物质以及慢病毒感染情况,分别将A549和H460细胞分成四组:mimic NC、let-7c-3p mimic、let-7c-3p mimic+vector和let-7c-3p+PIK3CA,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t-7c-3p+PIK3CA可以减弱let-7c-3p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let-7c-3p在NSCL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将let-7c-3p mimic、scramble转染到A549和H460细胞中,外加空对照(control组),进行克隆形成实验、Edu荧光检测,证实过表达let-7c-3p可以抑制A549细胞和H460细胞的生长,并且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明过表达let-7c-3p可以抑制A549细胞和H46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综上,本部分研究发现ANW处理A549和H460细胞后可上调let-7c-3p,并且let-7c-3p的靶基因为PIK3CA 3’UTR序列,可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过表达let-7c-3p可抑制NSCLC的发生和发展。3、let-7c-3p是ANW发挥抗NSCLC作用的必须靶点那么let-7c-3p是否是ANW发挥抗癌作用所必须的呢?在这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将let-7c-3p inhibitor及inhibitor NC分别转染到A549和H460细胞中,以此分为两组:inhibitor组和inhibitor NC组。随后用ANW(50μM)处理细胞,进行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研究中,我们证实ANW对NSCLC细胞具有抑制生长、转移、侵袭以及促凋亡的作用。因此本部分研究首先通过CCK-8比色法实验、成克隆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检测证实抑制let-7c-3p可减弱ANW对NSCLC细胞存活和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接着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实抑制let-7c-3p可减弱ANW对NSCL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细胞流式实验(AV/PI双染)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的数量,结果显示抑制let-7c-3p表达可减弱ANW对NSCLC促凋亡作用。收集两组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抑制let-7c-3p表达后,可以逆转ANW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且抑制let-7c-3p表达,可以减弱ANW对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7/9以及对EMT相关标志蛋白的影响。本研究还建立了A549细胞的裸鼠异种移植模型,按照对裸鼠进行腹腔注射及瘤内注射不同药物,将其分为四组:control组、ANW组、ANW+inhibitor NC组和ANW+let-7c-3p inhibitor组,裸鼠肿瘤体积监测及肿瘤称重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NW处理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而抑制let-7c-3p表达可消除ANW对NSCLC的抑制作用(P<0.01),即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证实了ANW通过上调let-7c-3p发挥抗肿瘤作用,即let-7c-3p是ANW作用NSCLC的靶标。并且对安乐死后裸鼠的肝、肾、心的切片进行HE染色后分析表明ANW对于正常组织细胞无明显毒性,说明作用于机体是较为安全的。综上,本部分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了let-7c-3p在ANW抑制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抗NSCLC的研究提供了新靶标,为N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二、细胞凋亡与癌症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凋亡与癌症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Echinoside A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并通过下调VEGFA/VEGFR2/ERK通路抑制其迁移和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结肠癌的研究现状 |
2.癌症恶性发展的原因 |
3.凋亡与癌症的关系 |
4.海参皂苷echinoside A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CCK-8 实验 |
2.2 细胞划痕实验 |
2.3 Tunel分析 |
2.4 细胞总蛋白提取实验 |
2.5 Western 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
2.6 RNA提取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8 免疫组化 |
2.9 HE染色 |
2.10 Annexin V-FITC-流式凋亡检测 |
2.11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
2.12 JC-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2.13 全转录组测序和Venn图制作 |
2.14 功能注释 |
2.15 互作网络关系构建 |
2.16 关键基因的相关数据库验证 |
2.17 过表达质粒的转染实验 |
2.18 动物实验 |
2.19 CD31/MVD结肠癌微血管密度计数 |
2.20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Echinoside A的抗结肠癌效果评估 |
1.1 Echinoside A抑制结肠癌HCT116和SW480 细胞的增殖 |
1.2 Echinoside A诱导结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 |
1.3 Echinoside A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2.Echinoside A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
2.1 表达差异基因的筛选 |
2.2 共表达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 |
2.3 共表达差异基因的PPI网络构建并筛选关键基因 |
2.4 VEGFA是一种促癌基因,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 |
3.Echinoside A通过VEGFA/VEGFR2/ERK1/2 通路抑制结肠癌的发展 |
3.1 Echinoside A抑制HCT116和SW480 细胞中VEGFA的表达 |
3.2 Echinoside A通过抑制VEGFA/VEGFR2/ERK1/2 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4.Echinoside A抑制VEGFA/VEGFR2/ERK1/2 通路体内抑制结肠癌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机制研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线粒体在癌症中的双重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或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Prx Ⅴ在抗肿瘤药物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对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汇 |
前言 |
第一部分 Peroxiredoxin Ⅴ通过ROS/Bcl2信号通路抑制大黄素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1.1.1 细胞株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材料 |
1.1.4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1.1 细胞复苏、换液 |
1.2.1.2 细胞传代 |
1.2.1.3 细胞冻存 |
1.2.2 细胞转染 |
1.2.2.2 AGS胃癌细胞侵染 |
1.2.2.3 AGS胃癌转染细胞的筛选 |
1.2.3 细胞内ROS检测 |
1.2.4 细胞凋亡检测 |
1.2.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2.结果 |
2.1 大黄素对胃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2.2 大黄素诱导AGS胃癌细胞凋亡,降低Prx Ⅴ表达水平 |
2.2.1 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 |
2.2.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2.2.3 Emodin对 AGS细胞内Prxs家族某些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 大黄素诱导的AGS细胞凋亡与细胞内ROS相关 |
2.3.1 抑制活性氧后细胞内凋亡水平 |
2.3.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 |
2.4 过表达Prx Ⅴ可减少大黄素诱导的AGS细胞凋亡 |
2.4.1 慢病毒载体构建Prx Ⅴ敲降、过表达以及空白载体AGS细胞系 |
2.4.2 不同浓度大黄素对AGS细胞的影响 |
2.4.3 大黄素时间段处理AGS细胞 |
2.5 过表达Prx Ⅴ可显着调节大黄素处理AGS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2.5.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ock/shPrx Ⅴ/Prx Ⅴ-his的AGS细胞中Bad、cleaved-PARP和Bcl2的表达水平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沉默Peroxiredoxin Ⅴ基因提高阿霉素诱导的胃癌细胞线粒体依赖性凋亡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1.1.1 细胞株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材料 |
1.1.4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1.1 细胞复苏 |
1.2.1.2 细胞换液 |
1.2.1.3 细胞传代 |
1.2.1.4 细胞冻存 |
1.2.2 细胞转染 |
1.2.2.1 慢病毒构建 |
1.2.2.2 慢病毒侵染 |
1.2.2.3 转染细胞的筛选 |
1.2.3 细胞内ROS检测 |
1.2.3.1 DH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
1.2.3.2 MitoSOX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的变化 |
1.2.4 细胞凋亡检测 |
1.2.5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1.2.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1.2.6.1 回收AGS细胞蛋白质样品 |
1.2.6.2 检测蛋白质浓度 |
1.2.6.3 进行凝胶电泳分离蛋白 |
1.2.6.4 脱脂乳进行封闭及一抗,二抗封闭 |
1.2.6.5 Western blot成像仪进行照相 |
1.2.7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沉默Prx Ⅴ增加了阿霉素对AGS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
2.1.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 |
2.1.2 MTT检测结果 |
2.2 沉默Prx Ⅴ增加了阿霉素诱导的AGS细胞凋亡及活性氧蓄积 |
2.2.1 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
2.2.2 荧光显微镜分析结果 |
2.3 沉默Prx Ⅴ增加了阿霉素诱导的AGS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及活性氧 |
2.3.1 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
2.3.2 荧光染色检测结果 |
2.4 沉默Prx Ⅴ增加了阿霉素诱导的AGS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及活性氧 |
2.4.1 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
2.5 活性氧是Prx Ⅴ发挥作用的主要靶点之一 |
2.5.1 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
2.5.2 荧光显微镜分析结果 |
2.6 活性氧是Prx Ⅴ发挥作用的主要靶点之一 |
2.6.1 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
2.6.2 荧光显微镜分析结果 |
2.7 活性氧清除剂有效抑制因沉默Prx Ⅴ引发的细胞凋亡 |
2.7.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析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1. 引言 |
2. 病症名称的历史沿革 |
3. 结直肠癌病因病机 |
4. 结直肠癌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5. 结直肠癌中医药治疗 |
6. 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川芎研究概述 |
1. 引言 |
2. 川芎的历史沿革 |
3. 川芎的功效与应用 |
4. 川芎主要有效成分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外科应用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川芎嗪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 |
4. 诱导肿瘤细胞活性氧的生成 |
5.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 |
6. 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 |
7.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活性氧信号通路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ROS的来源与调节 |
2.1 ROS的来源 |
2.2 ROS的调节 |
3. ROS相关信号通路 |
3.1 ROS促进细胞增殖 |
3.2 DNA损伤和遗传不稳定 |
3.3 适应性 |
3.4 细胞死亡 |
3.5 自噬 |
3.6 抗药性 |
4. ROS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4.1 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
4.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形态学实验 |
2.3 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活性 |
2.4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2.5 细胞周期检测 |
2.6 Annexin V/PI凋亡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TMP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3.2 TMP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
3.3 TMP通过抑制结肠癌细胞周期S期合成抑制细胞增殖 |
3.4 TMP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性氧对川芎嗪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DCFH-DA探针细胞内ROS检测 |
2.2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MP通过促进细胞内ROS产生来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3.2 使用DCFH-DA探针检测结肠癌细胞内ROS的变化情况 |
3.3 TMP通过ROS介导结肠癌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川芎嗪在裸鼠移植肿瘤中诱导凋亡作用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裸鼠移植肿瘤模型 |
2.2 丙二醛(MDA)检测 |
2.3 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活性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MP在裸鼠移植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增殖的效果 |
3.2 TMP增加裸鼠移植肿瘤内ROS积累并诱导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凋亡素 |
1.2 溶瘤腺病毒与肿瘤治疗 |
1.3 癌症干细胞研究进展 |
1.3.1 癌症干细胞的概念 |
1.3.2 CSCs的鉴定 |
1.3.3 CSCs的特征 |
1.3.4 CSCs转录因子的标志 |
1.3.5 CSCs与癌症转移 |
1.3.6 CSC与临床治疗 |
1.3.7 CSCs与细胞凋亡 |
第二章 乳腺癌干细胞干性特征分析 |
2.1 材料 |
2.1.1 细胞 |
2.1.2 试剂和材料 |
2.1.3 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乳腺癌干细胞MCF7-CSC分选培养与传代 |
2.2.2 MCF7-CSC血清诱导分化 |
2.2.3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 |
2.2.4 Western Blot检测MCF7-CSC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水平 |
2.2.5 PCR Array检测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干性基因表达 |
2.2.6 MCF7-CSC的耐药性检测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MCF7-CSC分选培养 |
2.3.2 MCF7-CSC血清诱导分化能力 |
2.3.3 MCF7-CS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 |
2.3.4 MCF7-CSC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 |
2.3.5 MCF7-CSC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干性基因表达 |
2.3.6 MCF7-CSC的耐药性检测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抑制作用 |
3.1 材料 |
3.1.1 细胞、毒株 |
3.1.2 试剂和材料 |
3.1.3 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重组腺病毒制备、纯化与毒价测定 |
3.2.2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干性抑制 |
3.2.3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
3.2.4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作用 |
3.2.5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 |
3.3 结果 |
3.3.1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
3.3.2 CFSE检测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
3.3.3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作用 |
3.3.4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抑制 |
4.1 材料 |
4.1.1 毒株和动物 |
4.1.2 试剂和材料 |
4.1.3 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的抑制 |
4.2.2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小鼠体内肿瘤杀伤作用 |
4.3 结果 |
4.3.1 MCF 7-CSC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的检测 |
4.3.2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的小鼠体内杀伤作用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Ad-VT与 MCF7-CSC药物敏感性 |
5.1 材料 |
5.1.1 毒株和动物 |
5.1.2 试剂和材料 |
5.1.3 仪器和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
5.2.2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
5.2.3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 |
5.2.4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迁移侵袭能力抑制 |
5.2.5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肿瘤形成能力抑制 |
5.3 结果 |
5.3.1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
5.3.2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
5.3.3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 |
5.3.4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迁移侵袭能力抑制 |
5.3.5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成瘤能力抑制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亚砷酸钠联合黄芪甲苷抗肝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砷与黄芪的抗癌作用 |
1.1.1 砷的应用 |
1.1.2 黄芪的应用 |
1.2 砷与中药联合的抗癌研究 |
1.3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癌症 |
1.3.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
1.3.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与癌症的关系 |
1.4 砷、黄芪甲苷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1.4.1 砷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抗癌作用 |
1.4.2 黄芪甲苷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抗癌作用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NaAsO_2和AS-Ⅳ最佳有效浓度的筛选及其抑制HepG2 细胞增殖的转录组学研究 |
2.1 材料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NaAsO_2和AS-Ⅳ抑制HepG2 细胞的时间及IC50 的确定 |
2.2.2 NaAsO_2和AS-Ⅳ抑制HepG2 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NaAsO_2和AS-Ⅳ抑制HepG2 细胞的有效浓度及时间 |
2.3.2 不同药物处理差异基因表达情况 |
2.3.3 不同药物处理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
2.3.4 不同药物处理差异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NaAsO_2和AS-Ⅳ抑制HepG2 细胞的体外研究 |
3.1 材料 |
3.1.1 主要材料 |
3.1.2 主要试剂耗材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siRNA筛选 |
3.2.2 CCK-8 试验 |
3.2.3 划痕试验 |
3.2.4 Transwell迁移侵袭试验 |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试验 |
3.2.6 RT-qPCR试验 |
3.2.7 Western Blot试验 |
3.2.8 免疫荧光试验 |
3.2.9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siRNA筛选结果 |
3.3.2 CCK8 法检测NaAsO_2和AS-Ⅳ对 HepG2 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 |
3.3.3 划痕试验检测NaAsO_2和AS-Ⅳ对 HepG2 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4 Transwell试验检测NaAsO_2和AS-Ⅳ对 HepG2 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5 Transwell试验检测NaAsO_2和AS-Ⅳ对 HepG2 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6 NaAsO_2和AS-Ⅳ对 HepG2 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7 NaAsO_2和AS-Ⅳ对 Hep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8 NaAsO_2和AS-Ⅳ对 PI3K/AKT/mTOR通路关键基因、蛋白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NaAsO_2和AS-Ⅳ抗肝癌作用的体内研究 |
4.1 材料 |
4.1.1 主要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4.2.2 ELISA试验 |
4.2.3 HE染色 |
4.2.4 TUNEL染色 |
4.2.5 RT-qPCR试验 |
4.2.6 Western Blot试验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NaAsO_2和AS-Ⅳ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4.3.2 NaAsO_2和AS-Ⅳ对裸鼠血清AFP、DCP、CEA、TNF-α的影响 |
4.3.3 HE染色观察NaAsO_2和AS-Ⅳ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影响 |
4.3.4 TUNEL染色检测裸鼠肝癌移植瘤凋亡情况 |
4.3.5 NaAsO_2和AS-Ⅳ对 PI3K/AKT/mTOR通路关键基因、蛋白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己酮可可碱通过ROS诱导人结直肠癌SW620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直肠癌 |
1.1.1 结直肠癌概述 |
1.1.2 结直肠癌发病因素 |
1.1.3 结直肠癌诊断 |
1.1.4 结直肠癌治疗 |
1.2 细胞周期 |
1.2.1 细胞周期概述 |
1.2.2 细胞周期调控 |
1.2.3 细胞周期与癌症 |
1.2.4 细胞周期检测 |
1.3 细胞凋亡 |
1.3.1 细胞凋亡概述 |
1.3.2 细胞凋亡途径 |
1.3.3 细胞凋亡与癌症 |
1.3.4 细胞凋亡检测 |
1.4 活性氧 |
1.4.1 活性氧概述 |
1.4.2 活性氧的调控因子 |
1.4.3 活性氧与PI3K-AKT信号通路 |
1.4.4 活性氧与癌症 |
1.4.5 活性氧检测 |
1.5 细胞自噬 |
1.5.1 细胞自噬概述 |
1.5.2 细胞自噬与ROS |
1.5.3 细胞自噬与凋亡 |
1.5.4 细胞自噬与癌症 |
1.5.5 细胞自噬检测 |
1.6 己酮可可碱 |
1.6.1 己酮可可碱概述 |
1.6.2 己酮可可碱结构 |
1.6.3 己酮可可碱功能 |
1.7 实验意义 |
1.8 实验思路设计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株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复苏 |
2.2.2 细胞传代 |
2.2.3 细胞换液 |
2.2.4 细胞冻存 |
2.2.5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2.2.6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2.7 DAPI染色观察 |
2.2.8 细胞凋亡检测 |
2.2.9 细胞周期检测 |
2.2.10 细胞活性氧(ROS)检测 |
2.2.11 WB检测 |
2.2.12 处理数据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PTX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
3.1.1 PTX对人结直肠癌SW620、HCT116、SW480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2 PTX对人正常结肠NCM460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3 PTX对人结直肠癌SW620 细胞增殖影响的形态学观察 |
3.2 PTX引起人结直肠癌SW620 细胞阻遏G0/G1 期 |
3.2.1 流式细胞术检测PTX对SW620 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2 WB检测PTX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 PTX对人结直肠癌SW620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1 DAPI染色观察PTX作用后SW620 细胞凋亡变化 |
3.3.2 流式细胞术检测PTX对SW620 细胞凋亡的作用 |
3.3.3 WB检测PTX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4 PTX对 SW620 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
3.3.5 NAC减弱PTX对 SW620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3.6 PTX通过抑制AKT/GSK-3β信号通路影响SW620 细胞凋亡 |
3.3.7 PTX通过ROS抑制AKT/GSK-3β信号通路影响SW620 细胞凋亡 |
3.4 PTX对人结直肠癌SW620 细胞自噬的影响 |
3.4.1 WB检测PTX对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2 3-MA减弱PTX对 SW620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4.3 PTX通过ROS对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相关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蛋白组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食管癌细胞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毛蕊异黄酮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肝癌的研究进展 |
1.2 肝癌的主要影响因素 |
1.2.1 HBV和HCV感染 |
1.2.2 饮酒因素 |
1.2.3 肥胖因素 |
1.2.4 黄曲霉毒素感染 |
1.2.5 水质污染 |
1.3 肝癌的治疗方法 |
1.3.1 手术治疗 |
1.3.2 化学治疗 |
1.3.3 放射治疗 |
1.3.4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
1.4 细胞信号途径 |
1.4.1 细胞凋亡 |
1.4.2 细胞周期 |
1.4.3 细胞迁移 |
1.4.4 活性氧 |
1.4.5 MAPK信号途径 |
1.5 毛蕊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
1.5.1 抗炎作用 |
1.5.2 抗骨质疏松作用 |
1.5.3 抗肿瘤作用 |
1.6 目的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2.1.3 关键的实验设备 |
2.2 复苏细胞 |
2.3 细胞的培养及扩增 |
2.4 CCK-8法 |
2.5 Hoechst/PI法 |
2.6 流式细胞术 |
2.6.1 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2.6.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6.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2.6.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
2.7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2.8 细胞划痕实验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AL对肝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
3.2 CAL对肝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
3.3 CAL对肝癌HepG2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 |
3.4 CAL对肝癌细胞的信号通路调控作用 |
3.5 CAL对细胞内活性氧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作用 |
3.6 CAL对肝癌细胞迁移的调控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6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杨梅素通过ROS介导AKT/GSK-3β通路诱导结直肠癌SW620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直肠癌概述 |
1.1.1 结直肠癌简介 |
1.1.2 结直肠癌的发生 |
1.1.3 结直肠癌的诊断 |
1.1.4 结直肠癌的预防 |
1.1.5 结直肠癌的治疗 |
1.2 细胞周期 |
1.2.1 细胞周期概述 |
1.2.2 细胞周期的调控 |
1.2.3 细胞周期与癌症 |
1.2.4 细胞周期的检测 |
1.3 细胞凋亡 |
1.3.1 细胞凋亡概述 |
1.3.2 细胞凋亡的途径 |
1.3.3 细胞凋亡与肿瘤 |
1.3.4 细胞凋亡的检测 |
1.4 活性氧 |
1.4.1 活性氧概述 |
1.4.2 活性氧功能 |
1.4.3 活性氧与肿瘤 |
1.4.4 活性氧检测 |
1.5 细胞自噬 |
1.5.1 细胞自噬概述 |
1.5.2 细胞自噬与凋亡 |
1.5.3 细胞自噬与肿瘤 |
1.5.4 细胞自噬的检测 |
1.6 杨梅素概述 |
1.6.1 杨梅素的简介 |
1.6.2 杨梅素的作用 |
1.7 研究思路及意义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株 |
2.1.2 实验主要试剂及药物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复苏 |
2.2.2 细胞换液 |
2.2.3 细胞传代 |
2.2.4 细胞冻存 |
2.2.5 细胞活力的检测(MTT法) |
2.2.6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2.7 DAPI染色实验 |
2.2.8 细胞周期的检测 |
2.2.9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2.10 细胞内ROS的检测 |
2.2.11 WB检测蛋白表达 |
2.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杨梅素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1 杨梅素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 |
3.1.2 杨梅素对人正常结肠细胞的影响 |
3.1.3 杨梅素抑制SW620 细胞增殖的形态学观察 |
3.2 杨梅素对结直肠癌SW620 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1 流式细胞仪检测杨梅素对SW620 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2 杨梅素对SW620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 杨梅素对结直肠癌SW620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1 DAPI染色观察杨梅素对SW620 细胞的影响 |
3.3.2 流式细胞仪检测杨梅素对SW620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3 杨梅素对SW620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4 杨梅素抑制AKT/GSK-3β通路诱导SW620 细胞凋亡 |
3.3.5 杨梅素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
3.3.6 NAC预处理后杨梅素对SW620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7 杨梅素通过ROS介导抑制AKT/GSK-3β通路诱导SW620 细胞凋亡 |
3.4 杨梅素对结直肠癌SW620 细胞自噬的影响 |
3.4.1 杨梅素激活SW620 细胞自噬 |
3.4.2 抑制自噬对杨梅素抑制SW620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3 杨梅素通过ROS介导激活细胞自噬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篇 综述 天然产物治疗肺癌的前景与争议 |
1 背景 |
2 按来源分类的抗肿瘤药物 |
2.1 来源于植物 |
2.2 来源于动物 |
2.3 来源于微生物 |
2.4 来源于海洋生物 |
3 抗肿瘤的机制 |
3.1 诱导凋亡 |
3.1.1 诱导ROS |
3.1.2 诱导内质网应激 |
3.1.3 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 |
3.2 诱导自噬 |
3.3 抑制PI3K/AKT途径 |
3.4 抑制NF-κB信号途径 |
3.5 阻滞细胞周期 |
3.6 调控表观遗传学 |
3.7 调控其他机制以及多种机制联合作用 |
4 天然产物使用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
5 总结 |
第2篇 实验研究 |
第1章 ANW抑制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 |
1.1 实验材料 |
1.1.1 仪器设备 |
1.1.2 试剂 |
1.2 细胞复苏及培养 |
1.3 实验方法 |
1.3.1CCK-8 实验测定细胞活力 |
1.3.2 成克隆实验 |
1.3.3 EDU实验 |
1.3.4 细胞流式实验 |
1.3.5 细胞划痕实验 |
1.3.6TRANSWELL实验 |
1.3.7 WESTERN BLOT |
1.3.8 统计学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1.4.1 ANW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 |
1.4.2 ANW抑制NSCL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
1.4.3 ANW增强顺铂对NSCLC的抗肿瘤作用 |
1.5 结果讨论 |
第2章 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LET-7C-3P表达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设备 |
2.1.2 试剂 |
2.1.3 引物序列 |
2.2 实验方法 |
2.2.1 DEEP SEQUENCING检测细胞准备及RNA提取 |
2.2.2 LET-7C-3P靶基因预测 |
2.2.3 LET-7C-3P检测 |
2.2.4 构建及获取携带PIK3CA基因的慢病毒 |
2.2.5 MIRNAS转染A549和H460细胞 |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基因测定 |
2.2.7 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2.2.8 QRT-PCR检测PIK3CA MRNA水平 |
2.2.9 LET-7C-3P对NSCLC细胞的影响 |
2.2.10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MICRORNA HSA-LET-7C-3P |
2.3.2 ANW抑制NSCLC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2.3.3 LET-7C-3P通过直接靶向PIK3CA来抑制PI3K/AKT/MTOR通路 |
2.3.4 LET-7C-3P可抑制NSCLC细胞增殖和转移 |
2.4 结果讨论 |
第3章 LET-7C-3P是ANW发挥抗NSCLC作用的必须靶点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设备 |
3.1.2 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分组 |
3.2.2 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增殖 |
3.2.2 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侵袭和转移 |
3.2.3 细胞流式实验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凋亡 |
3.2.4 WESTERN BLOT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 |
3.2.5 建立裸鼠异种移植模型及分组 |
3.2.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3.2.7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抗NSCLC细胞增殖作用 |
3.3.2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抗NSCLC细胞转移和侵袭作用 |
3.3.3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促NSCLC细胞凋亡作用 |
3.3.4 裸鼠异种移植模型证实了ANW通过上调LET-7C-3P发挥抗肿瘤作用 |
3.4 结果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细胞凋亡与癌症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Echinoside A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并通过下调VEGFA/VEGFR2/ERK通路抑制其迁移和侵袭[D]. 张小艺. 青岛大学, 2021(02)
- [2]Prx Ⅴ在抗肿瘤药物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对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D]. 金永哲. 延边大学, 2021(02)
- [3]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D]. 李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D]. 李文杰. 广西大学, 2021(01)
- [5]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亚砷酸钠联合黄芪甲苷抗肝癌中的作用研究[D]. 郭志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己酮可可碱通过ROS诱导人结直肠癌SW620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 杨丽婷. 西北大学, 2021(12)
- [7]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D]. 周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毛蕊异黄酮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 刘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9]杨梅素通过ROS介导AKT/GSK-3β通路诱导结直肠癌SW620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 冯政. 西北大学, 2021(12)
- [10]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D]. 文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