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眼内晶体学第32卷第1-6期总目录

Acta眼内晶体学第32卷第1-6期总目录

一、人工晶体学报 第32卷 第1~6期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杨逸民[1](2019)在《抗高速冲击泡沫铝夹芯复合材料设计及数值模拟》文中提出一种轻便、易于部署的高性能爆炸防护材料对于拆弹工作人员的保护和战场爆炸防护至关重要。FRP具有轻质高强、吸能系数高、不产生跳弹二次伤害等优点,是制备这一防护材料的理想选择。本文旨在设计制备一种满足需求的抗高速冲击复合材料。本文研究了F-44酚醛环氧树脂基体的复合固化剂配方,发现当593与DDM质量比为6:4时,同样的固化剂用量将固化温度从120℃降低至90℃,固化时间从2h降低到78min。利用ETBN改性F-44树脂,10wt%ETBN作为增韧剂,同时添加10wt%PEG400作为增容剂,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明ETBN分子结构的端环氧基团参与了环氧树脂的交联固化,PEG400不参与反应,仅发挥出物理增容作用。拉伸强度由原始的35.6MPa提升到了55.3MPa,弯曲强度由58.4MPa提升到187.6MPa,冲击韧性由0.85J/cm2提升至1.95J/cm2。观察F-44冲击破坏断口发现,增韧改性后树脂中出现韧性相,添加PEG400可以改善韧性相和脆性相的界面,树脂中同时出现空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还对Kevlar纤维表面进行了改性研究,通过紫外辐照破坏了Kevlar纤维表面的链状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纤维表面产生了羧基、氨基等基团,添加AM作为偶联剂与表面的活性基团反应。利用SEM分析,证明紫外辐15min在纤维表面引入了活性基团,表面粗糙度增加。改性后的纤维与树脂的动态接触角由87.613°降低到74.757°,界面剪切强度由46.1MPa提升到88.1MPa。同时Kevlar纤维表面改性使得Kevlar纤维增强层合板(Kevlar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KFRP)拉伸强度由240MPa提升到315MPa,弯曲性能由162MPa提升至325MPa。本文还研究了复合材料铺层设计和增强纤维混杂使用,设计了不同的复合材料结构,铺层方式为[0,90]s时,拉伸性能比{[0,90]/±45}s铺层高,同时[0,90]s铺层的CFRP拉伸模量高于{[0,90]/±45}s铺层CFRP。{[0,90]/±45}s铺层的CFRP/KFRP弯曲性能强于[0,90]s铺层,{[0,90]/±45}s铺层时,树脂增韧改性将层合板的弯曲强度由346MPa提升到了570MPa。[0,90]s铺层时,强度从263MPa提升到了363MPa。混杂纤维增强层合板(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HFRP)的力学性能介于两种纤维增强层合板之间,在加载初期表现出CFRP的力学特征,后期表现出KFRP的力学特征,可以很好地在材料结构中充当过渡层。本文还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了弹片1400m/s冲击复合材料结构,K/H/C的复合材料叠层结构的抗冲击性能最佳,添加泡沫铝材料作为吸能层能够大幅度提升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还通过实际测试122榴弹炮爆炸破片对复合材料的冲击作用,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SEM分析破片对复合材料的冲击破坏,KFRP作为第一层的抗冲击效果较好,出现了多种破坏模式,纤维出现了三种失效模式,能够有效吸收动能,降低破片速度,CFRP作为第一层冲击破坏断口平滑,没有充分吸收动能,纤维剪切破坏平整。泡沫铝在冲击后出现较深凹坑,吸收了大量能量,同时压实破裂。但之后的材料并未破坏,因此复合材料完全可以抵抗1400m/s以上的高速冲击。

刘梦雨[2](2019)在《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彩画作颜料,但其中大量名目都难以索解,致使研究者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知长期局限于当代彩画匠师的经验性知识,而针对彩画实物的科学检测结果也无从与清代文献记载印证。在清代的匠作知识体系中,官式彩画应当使用哪些颜料?营造工程中实际使用了哪些颜料?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颜料?它们对建筑彩画的最终面貌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以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为研究对象,以匠作则例为核心文献材料,首先考释颜料名实,在此基础上,还原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材料构成,并厘清每种颜料的贸易来源与应用状况,以及颜料在营造活动中的流通过程。研究基于二重证据法展开,所使用的主要实物材料,是1978-2018年间针对清代建筑彩画及相关彩绘文物的科技考古数据,共统计文物案例127个(其中笔者分析案例33个)。文献材料则以52种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和清代官修政书为主,同时结合海关档案、税则等中外贸易史料,解决有关进口颜料的问题。在遴选相关匠作则例并完成文献学基础工作之后,本文分别统计了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档案史料中出现的颜料名目,以及科学检测案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种类。通过比对上述两份清单,结合其他文献史料,解决了天青、梅花青、紫艳青、硇砂绿、洋青、鱼子金等20余种颜料的名实对应问题;进而对30余种颜料的性状、来源、应用范围等信息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考证,以对既有认识作出修正和补充。进口颜料在清代中国的来源、贸易与应用,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贸易档案、笔记等一手材料,梳理出清代中国进出口颜料贸易的整体图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smalt、人造群青、巴黎绿、普鲁士蓝等几种最重要的进口颜料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考证了每种颜料进入中国的渠道与时间,中文名称演变与确立的过程,并逐一厘清其应用范围、使用方式及贸易状况。研究发现,清代皇家营建活动中颜料的流通与使用,要依次经历采办-贮存-支领-制备-施用-奏销几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清中期以来,进口颜料在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至清晚期已占据压倒性优势。以成本较低的进口颜料来替代则例规定的昂贵物料,逐渐成为普遍的变通做法,但始终未曾见载于官修则例。颜料的选择,是技术、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这一选择又会影响建筑彩画的最终样貌。因此,仅从文化角度解释建筑彩画的用色问题是不够的,颜料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

张光润[3](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指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李莹[4](2013)在《滋肾安神汤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围绝经期其他相关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门诊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脱落2例)。治疗组给予滋肾安神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甜梦胶囊治疗。应用SPIEGEL量表、PSQI量表评分、Kupperman评分量表等临床量表,分别就失眠程度、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围绝经期临床症状等,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PSQI量表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成份均有显着改善;对PSQI量表总积分、有效率等也有显着改善;且与甜梦胶囊对照组比较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有明显优势2、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Kupperman量表中,潮热汗出、失眠、烦躁易怒、忧郁多疑、乏力、头痛、性交困难、关节肌痛、皮肤异常感等临床症状均具有显着改善;且与甜梦胶囊对照组比较在乏力、关节肌痛、忧郁多疑等方面有明显优势3、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总体疗效、失眠程度均有显着改善,且效果优于甜梦胶囊对照组结论:1、滋肾安神汤在改善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上,临床疗效确切,效果显着2、滋肾安神汤在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潮热汗出、失眠、烦躁易怒、忧郁多疑、乏力、头痛、性交困难、关节肌痛、皮肤异常感)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

卫振海[5](2012)在《岩土材料结构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岩土材料是具有很强结构性的复杂材料,岩土材料的结构性问题一直是本领域的难点和前沿问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岩土材料这类复杂材料的结构性问题的研究,了解和掌握这类具有结构性的复杂材料的描述方法,材料的性质、特点和受环境影响后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材料的结构性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是以构成材料的基础----材料颗粒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充分考察颗粒的几何形态、颗粒表面特征和颗粒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分析由颗粒构成结构的材料特点和特征,进一步分析由颗粒构成结构材料的力学和几何特性。通过对在颗粒尺度上的结构性能的分析,建立起颗粒尺度上的力学特性和几何特征与材料宏观尺度上的特性和性能的联系。通过以颗粒尺度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本文初步建立了岩土这类结构性材料的描述方法,这包括颗粒形态的描述、由颗粒构成的岩土材料结构的描述和与结构有关的材料结构性能的描述;初步建立起了结构性材料的静态分析方法;建立起了由颗粒构成的材料强度理论和与之相应的颗粒链分析方法;提出了由颗粒构成的结构性材料弹性模量、结构临界强度和几何变化特征三因素的全状态函数理论和由此导出的颗粒材料的本构关系。形成的主要概念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构成岩土材料的基础----颗粒的几何形态、表面特征和物理特性对材料的宏观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由颗粒所构成的结构形态是影响材料宏观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颗粒所形成的结构形态类型可以分为简单结构和复杂结构两种:简单结构可以分为基本均匀效应的连接体结构、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复杂结构主要是分形结构;(3)岩土材料结构的静态(或弹性)性能,决定材料宏观的弹性模量,材料结构的临界强度决定材料的屈服强度。也就是说,材料的结构静态变化,与宏观弹性性能相关,结构临界强度变化与材料宏观塑性性能相关;(4)岩土材料结构的静态弹性模量、结构临界强度和几何状态这三要素,构成了具有结构性材料的材料全状态函数,依据全状态函数可导出相应材料的本构关系。岩土材料的复杂性源于其结构性。经典弹塑性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连续、均匀的无结构材料,属于简单材料。研究岩土材料的理论属于复杂材料力学理论。

俞莲实[6](2008)在《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 ——以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文中指出本文从思想、妇女与家庭、社会与医疗、国家四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虽然已发表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果,不过由于资料的限制,这些研究尚有诸多需要再行商榷之处。本文在挖掘、整理大量报刊杂志、书籍、广告、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的思想基础、妇女和家庭对节育的态度、节育的医疗化、避孕药物的广告和销售,以及国民政府的生育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评估。在研究方法上,笔者主要采用思想史、社会性别史、政治史的不同视角,分析了妇女、家庭、社会、国家对生育节制的不同反应、态度、立场,以及国家和个人之间“生育权力”关系的重建。尤其笔者借鉴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典范,反映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及生育的医疗化、制度化对妇女身体和生育行为所造成的性别压力。本文力图揭示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的思想基础、社会发展情形,及其对国家生育政策的影响,从而发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母性自决和家庭幸福为主要诉求的生育节制运动,经过三四十年代节育的医疗化、制度化的过程逐渐转变为改善人口素质、提高民族优生的医疗、政治手段。这必然导致近代医疗和国家权力对家庭生育空间的干涉和控制,妇女和家庭的生育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和国家的公共目的,国家和个人之间发生新的生命权力(bio—power)关系。结果,生育从“个人私事”转变为“国家公事”,妇女和家庭的“生育权”归属于国家。

王波[7](2015)在《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题主要以罗根泽文学批评史为研究对象,从学术理路、材料蒐罗、叙解方法、文学观念、批评史观、《文心雕龙》、唐古文运动、宋诗话、50年代的调整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并从“文学批评”的自觉、中国文学史的编纂、“整理国故”以及铃木虎雄《支那诗论史》对于批评史撰着之影响、早期课程与讲义等因素探讨作为一门学科和着作体例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生问题。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关问题:首先,回到历史现场,搜寻民国时期的原始文献资料,历史化地展现文学批评史发生的丰富过程以及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的真实面貌,透视陈钟凡、郭绍虞、朱东润、方孝岳、李长之等早期一代学者研治文学批评史的动机与历程,还原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在半个世纪里的存在样态;其次,反思以西方文学批评标准衡量传统诗文评这种“以西格中”的学术模式,以及以现代文学观念与史观整理古代文学批评,以书写系统化的文学批评史的史学研究范式,窥测现代学人在古今中西之间文化选择的曲折心路;再次,重申早期文学批评史撰着者“印证文学史”的研究目的以及批评史和文学史的因缘关系,特别是罗根泽“求历史之真”的学术追求,讨论文学批评史或者古代文论研究的目的、方法等话题。这些问题对于文学批评史的重新书写、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现代学术史的构建等都有参考意义。基于上述三点,通过认识和反思前辈学者研究文学批评史的面貌,论文认为,西方“文学批评”这面镜子和现代“文学”这一后置观念都难以真正认识清楚古代诗文评的“本来面目”。古代批评史研究应以历史主义原则为中心,把求真作为最高标准,而且其研究的目的应多元化,有助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只是其中任务之一,不应成为唯一甚至最高的追求。还原古代文论的本来面目本身就是研究目的,以助于认识研究文学史、思想史或者文化史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刘泓泉[8](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指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崔瑛祜[9](2011)在《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文中研究指明“左翼十年”在茅盾的文学历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这十年间种种芜杂的论争未曾止息,这些论争遮蔽了茅盾的“左翼文学”构建理念,论文参照茅盾参与的几次重大论争,重点探讨1928-1937年“左翼文学”建构过程中茅盾的境遇和姿态。第一章,在“革命文学”论争中,作为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革命工作者,茅盾努力促成“革命文学”地盘的扩大。同时,身为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和文学创作者,茅盾关于“革命文学”的认识又独出己见,在“论争”及“创作”并行的特殊境遇中,他灵活地将“申述”和“答辩”相结合,创立了较为成熟的“自述性”批评文体。第二章,“左联”成立后,茅盾清醒地认识到,左翼文人既面临着纠正“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偏弊的任务,也担负着发展壮大“左翼文学”的使命,他自觉地肩起历史赋予的职责,努力规避左翼内部错综矛盾的绑缚,客观回望“左翼文学”的历史,积极展望“左翼文学”的未来,竭力缔造崭新的“左翼文学”。第三章,“文艺大众化”讨论同左翼文人的革命目的和变革新文学的意图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态度的同一性”,但不同个体对“大众”其实怀有不同的政治想象。茅盾等人认识和建构的“大众”迥异于“左翼话语”,在提倡“无产阶级艺术”(1925)伊始就有所显现,并继续影响他的左翼文艺观。第四章,“文艺自由论辩”引发了当时人关于“第三种人”、“自由人”等论争,茅盾表面上未曾介入,而实际上他采用“文学的方法”策略性地参与论争,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茅盾灵活的应对,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当时左翼文人在“政治立场”与“艺术自由”之间难以抉择的迷茫。第五章,“两个口号”论争貌似夹杂着浓厚宗派恩怨的“政治路线”之争,但在茅盾和《文学》同人看来,实为关于“文学”的论争,核心在如何处理“创作与批评”、“理论与实践”等关系。茅盾此时发表在《文学》月刊“文学论坛”上的文论,表明了茅盾作为“作家而同时又是理论家”的形象建构及身份认同,也显露了茅盾个人内在视景的丰富多样。第六章,面对左翼文坛的偏弊,茅盾身为“一个作家”,他主张用“文学的方法”和“小说的形象”来予以纠正,可谓是对症施治,意义自不待言。但茅盾设定的个体在现实处境中难以游刃有余,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池也影响着茅盾关于“左翼文学”的想象和“左翼文学”的建构。

李林[10](2011)在《石室丹青 ——辽东汉魏墓室壁画研究》文中指出以辽东郡治襄平(今辽阳)为中心的地区,是两汉至魏晋时期东北边疆重镇,也是汉文化进入东北地区产生影响的文化枢纽。在这一区域内陆续发现了大量汉魏时期的石室壁画墓葬是考察汉魏时期中原墓葬文化对辽东地区辐射影响的重要资料。本文针对汉魏时期辽东墓室壁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要通过梳理整合材料,建立起辽东地区汉魏壁画墓的编年序列,厘清墓葬的发展脉络;二是要通过阶段性特征与地域性特征两条线索,考察不同地区在汉文化进入辽东的历史进程中的文化选择与进入模式,以及与本地传统相融合的形成机制与文化面貌;三是结合历史进程考察,分析辽东地区汉魏壁画墓兴衰原因,以及其汉文化因素在东北地区的影响流布问题,思考汉文化在边疆地区传播影响的面貌与模式。本文主要通过六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是辽东地区汉魏壁画墓的发现与基础材料的整理工作。通过对已发表材料,并结合走访、调查部分尚未正式发表或被淹没于历史之中的资料碎片,首先试图重建起较为完整的基本面貌,改变以往辽东壁画墓基础材料过于零散、杂乱的面貌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壁画题材图像的分类梳理工作。通过对主要题材中图像组合方式、空间使用分布、图像演变特征等情况的整理,建构起一个相对准确的发展谱系和判断标准,为对墓葬的分期工作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解决本地壁画墓的分期问题。为解决以往由于纪年材料的缺失以及资料的流散所带来的对本地墓葬分期不清的问题,在充分依据壁画图像和墓葬形制演变的基础上,综合考察辽东地区社会历史进程发展情况,将本文的分期工作与历史进程考察紧密结合。本文提出将辽东壁画墓划分为四期,并讨论了各期壁画墓发展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第四部分主要是讨论辽东墓室壁画的汉文化传统渊源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原地区、山东地区的相关墓葬考察与对比,梳理辽东汉魏壁画墓中主体的汉文化因素的传统来源、传入途径与传播模式等问题。提出结合本地政治势力的起伏,人口流动,文化选择等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辽东地区的汉文化传入通过不同渠道,体现出了被动接受辐射影响与主动吸取移植引进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五部分讨论了辽东汉魏壁画墓的地域特征。首先整理出本区域内的几个集中分布的墓葬群,并讨论其整体特征和时代面貌。此外,通过对本地独特的墓葬营建方式、葬俗特点、独特的图像内容以及墓葬空间与特定图像的组合使用情况的讨论,体现出汉文化进入过程中本地固有因素的延续面貌与结合转变。尤其是其中关于以墓主画像为中心的图像演变与空间使用的考察,可以成为贯穿辽东墓室壁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考察线索。第六部分考察了辽东壁画墓中的汉魏墓葬艺术传统在之后东北周边地区的流变与影响。通过结合历史进程的考察,对相邻的辽西、高句丽壁画墓中相关因素的考察与比对,体现了辽东地区形成的汉文化为主体的面貌在对周边区域文化的影响作用。

二、人工晶体学报 第32卷 第1~6期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晶体学报 第32卷 第1~6期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抗高速冲击泡沫铝夹芯复合材料设计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抗高速冲击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1 抗高速冲击复合材料总体设计
        1.2.2 复合材料高速冲击下的破坏模式
    1.3 环氧树脂基体增韧的研究现状
        1.3.1 环氧树脂化学结构改性
        1.3.2 有机物改性环氧树脂
        1.3.3 互穿分子网络(IPN)环氧树脂增韧
    1.4 Kevlar纤维改性研究现状
    1.5 复合材料纤维混杂抗高速冲击研究现状
    1.6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高速冲击模拟研究现状
    1.7 复合材料泡沫铝夹芯结构的研究现状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材料制备方法
        2.3.1 酚醛环氧树脂F-44 改性方法
        2.3.2 Kevlar纤维表面改性制备方法
        2.3.3 复合材料层合板制备方法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树脂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4.2 动态接触角测试
        2.4.3 纤维界面微脱粘测试
        2.4.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2.4.5 差热/热重联合热分析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7 超景深显微镜分析
        2.4.8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9 爆炸冲击试验
第3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原材料改性
    3.1 引言
    3.2 F-44 树脂增韧改性研究
        3.2.1 F-44 树脂复合固化剂配方研究
        3.2.2 F-44 树脂复合固化剂固化参数研究
        3.2.3 F-44 树脂增韧改性的力学性能研究
    3.3 Kevlar纤维表面改性研究
        3.3.1 F-44 树脂体系粘度与表面张力测量
        3.3.2 Kevlar纤维紫外辐照改性成分和形貌研究
        3.3.3 Kevlar-树脂界面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研究
    4.1 树脂含量对CFRP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铺层结构设计
        4.2.1 纤维铺层结构对FRP的拉伸性能影响
        4.2.2 纤维铺层结构对CFRP的弯曲性能影响
        4.2.3 纤维铺层结构对CFRP的冲击性能影响
    4.3 复合材料纤维混杂研究
        4.3.1 混杂纤维增强层合板拉伸性能表征
        4.3.2 混杂纤维层合板弯曲性能表征
    4.4 Kevlar纤维界面改性对KFRP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泡沫铝夹芯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数值模拟与爆炸试验分析
    5.0 高速冲击防护材料结构设计
    5.1 泡沫铝夹芯复合材料冲击有限元分析
        5.1.1 单层层合板损伤判据
        5.1.2 材料种类与材料参数
        5.1.3 结构模型建立
        5.1.4 网格划分及边界约束
        5.1.5 Abaqus Explicit数值模拟结果
    5.2 泡沫铝夹芯复合材料爆炸试验结果分析
        5.2.1 泡沫铝夹芯复合材料高速冲击破坏宏观形貌分析
        5.2.2 泡沫铝夹芯复合材料高速冲击破坏微观形貌分析
    5.3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为什么研究颜料史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清代匠作则例相关研究
        1.3.2 清代官式彩画相关研究
        1.3.3 中国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4 西方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5 其他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建立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框架
        1.4.2 考释匠作知识体系下清代彩画颜料的名实问题
        1.4.3 弥补清代官式彩画材料及工艺的认识之不足
        1.4.4 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1.4.5 推进清代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1.5.1 “纸上之材料”:彩画颜料相关文献
        1.5.2 “地下之材料”:清代彩画及彩绘文物中的颜料遗存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2.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文献述要
        2.1.1 对“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概念的再反思
        2.1.2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一:整理与汇释
        2.1.3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二:编目与提要
    2.2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编纂体例与编修方式
        2.2.1 画作工料类
        2.2.2 物料价值类
        2.2.3 具体工程类
    2.3 几种重要则例的衍生源流辨析
        2.3.1 工程做法/内庭工程做法
        2.3.2 九卿议定物料价值
        2.3.3 工部现行则例四种
        2.3.4 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
    2.4 清代彩画作相关文献中的颜料名目
        2.4.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中的颜料名目统计
        2.4.2 清代档案史料中的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2.4.3 彩画作颜料名目的年代分布状况
    2.5 小结
第3章 现代科学视野中的清代彩画颜料
    3.1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意义及局限性
        3.1.1 古代颜料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3.1.2 对实验室工作的反思:数据的意义与局限性
    3.2 名与实: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及其对接
        3.2.1 颜料的命名方式及其意义
        3.2.2 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的沟通
    3.3 科学分析所见清代彩绘颜料数据统计:1978-2018
        3.3.1 蓝色系颜料
        3.3.2 绿色系颜料
        3.3.3 红色系颜料
        3.3.4 黄色系颜料
        3.3.5 白色系颜料
        3.3.6 黑色系颜料
        3.3.7 金属质颜料
        3.3.8 胶料及辅料
    3.4 小结
第4章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基于双重证据的颜料名实考
    4.1 天然矿物颜料
        4.1.1 石青/天青
        4.1.2 梅花青/南梅花青
        4.1.3 青金石/天然群青/紫艳青
        4.1.4 朱砂/银朱
        4.1.5 箭头砂/箭头朱砂
        4.1.6 马牙砂/马齿砂
        4.1.7 水花朱
        4.1.8 红土/片红土/南片红土/铁红
        4.1.9 陀僧/密陀僧
        4.1.10 包金土/土黄/黄土
        4.1.11 无名异/土子
        4.1.12 云母
    4.2 有机质颜料
        4.2.1 靛蓝/广靛花/靛水/煮蓝/蓝靛
        4.2.2 洋蓝
        4.2.3 黄栌木/黄芦木/黄卢木
        4.2.4 烟子/南烟子/松烟/烟炱
        4.2.5 墨/香墨/徽墨/松墨
        4.2.6 紫胶/紫矿/胭脂虫红
        4.2.7 五倍子/五棓子/乌棓子
        4.2.8 紫粉
    4.3 合成颜料
        4.3.1 铜绿/锅巴绿/氯铜矿
        4.3.2 铜青
        4.3.3 硇砂大绿/硇砂二绿/硇砂三绿/硇砂枝条绿
        4.3.4 西绿
        4.3.5 黄丹/漳丹/淘丹/铅丹
        4.3.6 定粉/官粉/铅粉/铅白
        4.3.7 洋青/大青
        4.3.8 人造群青/佛头青/人造绀青
        4.3.9 普鲁士蓝/洋靛
        4.3.10 巴黎绿/漆绿
    4.4 金属质颜料
        4.4.1 黄金/红金/赤金/大赤金/大赤/田赤
        4.4.2 黄飞金/红飞金
        4.4.3 黄泥金/红泥金
        4.4.4 鱼子金
        4.4.5 银箔/银粉
    4.5 胶料和辅料
        4.5.1 水胶/广胶
        4.5.2 贴金油
        4.5.3 青粉/土粉
        4.5.4 轻粉
        4.5.5 松香
        4.5.6 硇砂/硵砂/黑卤砂
        4.5.7 剉草/锉草
        4.5.8 油艌灰
    4.6 小结
第5章 彩画颜料的生产与贸易版图:1644-1902
    5.1 从胭脂红到洋青:西方颜料进入中国
        5.1.1 贸易档案中的颜料进口数据
        5.1.2 宫廷与民间对西洋颜料的接纳
    5.2 清前期的颜料贸易:以广州和东印度公司为中心
        5.2.1 粤海关、十三行与西洋颜料
        5.2.2 广州外销画中的颜料
        5.2.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颜料贸易(1635-1834)
    5.3 1840年以来的颜料贸易:通商条约、海关与沿岸贸易
        5.3.1 19世纪欧洲的对华颜料贸易
        5.3.2 19世纪美国的对华颜料贸易
        5.3.3 近代进出口颜料贸易路线与重要集散地
    5.4 几种重要的进口颜料:来源、贸易与应用
        5.4.1“取彼水晶,和以回青”:Smalt
        5.4.2 再造青金石:人造群青(Synthetic Ultramarine)
        5.4.3 来自德国的“中国蓝”: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5.4.4 危险的绿色:巴黎绿(Emerald Green)
        5.4.5 从“各作泥腊”到“呀囒米”:胭脂虫红(Cochineal)
    5.5 清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颜料贸易
        5.5.1 与日本间的颜料贸易
        5.5.2 与朝鲜间的颜料贸易
        5.5.3 与琉球间的颜料贸易
        5.5.4 与东南亚诸国间的颜料贸易
    5.6 小结
第6章 清代营造活动中彩画颜料的流通与使用
    6.1 彩画颜料的流通
        6.1.1 颜料的采买
        6.1.2 颜料的贮存
        6.1.3 颜料的支取与奏销
    6.2 彩画颜料的制备
        6.2.1 天然矿物颜料
        6.2.2 人工合成颜料
    6.3 彩画颜料的施用
        6.3.1 单色做法
        6.3.2 调色做法
        6.3.3 混色做法
        6.3.4 衬色做法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使用状况:历时性综述
    7.2 颜料对建筑彩画及营建活动的影响
    7.3 匠作则例对清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7.4 结语:颜料的身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与彩画作颜料相关的匠作则例目录(52 种)
附录B 清代匠作则例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C 清代档案史料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D 实物分析检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统计(1978-2018)
附录E 清代物料价值则例中所见颜料价值统计
附录F 清代彩画作未刊则例补遗
    F-1 内庭大木石瓦搭土油裱画作现行则例
    F-2 工部现行用工料则例
    F-3 工部核定则例
    F-4 钦定工部续增则例
    F-5 崇陵工程做法册
附录G 工部与内廷画作则例用料对比
附录H 清代贸易文献中颜料类商品税则辑录
    H-1 酌定奉天通省粮货价值册
    H-2 1858 年中英协定税则
    H-3 1902 年中英协定税则
    H-4 1844 年中美协定税则
    H-5 1844 年中法协定税则
    H-6 1858 年中法协定税则
    H-7 1903 年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H-8 1903 年重订苏省水卡捐章
    H-9 《粤海关志》税则
    H-10 常税则例
附录I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颜料贸易信息辑录
附录J 《中国旧海关档案》中进出口颜料贸易信息辑录(1859-1871)
附录K 几种重要进口颜料的海关贸易数据统计
    K-1 Smalt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2 人造群青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3 普鲁士蓝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4 胭脂红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5 巴黎绿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94-1902)
附录L Winterthur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的颜料XRF分析数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滋肾安神汤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理论研究
        1.1 围绝经综合征及失眠症的概念及诊断
        1.2 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
    2 现代医学理论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2.3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症的治疗现状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数据采集
        1.5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PSQI量表评分的影响
        2.2 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Kupperman量表评分的影响
        2.3 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总体疗效的影响
        2.4 滋肾安神汤对失眠程度的影响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方义分析
        2.1 组方释义
        2.2 药物功效
        2.3 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件

(5)岩土材料结构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岩土材料结构问题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及分析技术
        1.2.2 岩土结构性定量描述
        1.2.3 岩土结构模型理论研究
    1.3 理论分析与问题的讨论
        1.3.1 岩土结构性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认识问题
        1.3.2 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岩土的结构性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2 岩土材料结构理论概要
    2.1 岩土材料的特征
        2.1.1 岩土材料的颗粒特征
        2.1.2 岩土材料的结构特征
        2.1.3 岩土材料的力学效应特征
    2.2 岩土材料结构模型及相关内容
        2.2.1 建立岩土材料结构模型考虑的因素
        2.2.2 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的基本假定
        2.2.3 岩土材料结构模型体系
    2.3 岩土材料结构模型分析理论主要思想和内容
    2.4 基于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的分析理论与方法讨论
        2.4.1 统一理论与多尺度思想
        2.4.2 基于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理论分析的方法和流程
3 岩土材料的颗粒形态研究
    3.1 颗粒的几何形态参数及其描述
        3.1.1 影响颗粒形态的主要参数
        3.1.2 颗粒形态的描述模型
        3.1.3 平面与特殊曲面构成的多面体颗粒
        3.1.4 多面体颗粒的特性参数
    3.2 岩石结构面及颗粒模拟生成模型
        3.2.1 结构面及节理方法分组及统计
        3.2.2 模拟结构面及颗粒的生成方法
        3.2.3 颗粒生成的模拟程序
    3.3 颗粒搬运生成及生长型模型
        3.3.1 搬运的类型及特点
        3.3.2 搬运颗粒生成理论及模型
        3.3.3 生长型颗粒模型
4 岩土材料颗粒间连接关系及性能研究
    4.1 颗粒形态及接触类型
        4.1.1 颗粒的简化形态
        4.1.2 颗粒间的接触类型
        4.1.3 颗粒间作用力模型
    4.2 颗粒接触类型及弹性域模型
        4.2.1 颗粒接触作用力类型及模型
        4.2.2 弹性域模型及其假定
        4.2.3 颗粒接触面上弹性域的确定
    4.3 小接触面颗粒接触的刚度计算
        4.3.1 二维直面颗粒连接
        4.3.2 抛物曲面颗粒连接
    4.4 颗粒连接性能的影响特性分析
        4.4.1 颗粒连接参数对连接性能的影响
        4.4.2 颗粒连接性能对颗粒堆集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水对颗粒连接性能的影响
        4.5.1 岩土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4.5.2 粘土颗粒及水的作用
        4.5.3 粗颗粒土的毛细作用模型
5 岩土材料结构网络几何拓朴关系及其描述
    5.1 结构网络模型基本假定
    5.2 结构网络模型的描述
        5.2.1 节点
        5.2.2 连接(边)
        5.2.3 网络
    5.3 岩土材料结构网络的相关统计参数
        5.3.1 节点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5.3.2 连接(边)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5.3.3 网络形态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5.4 特殊类型岩土材料结构网络模型的描述
        5.4.1 规则结构网络模型
        5.4.2 简单分形结构网络模型
6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方法
    6.1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基本条件和内容
        6.1.1 岩土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6.1.2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前提与条件
        6.1.3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6.1.4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基本假定
    6.2 颗粒连接分析
        6.2.1 颗粒连接的简化模型
        6.2.2 颗粒连接的影响域(Voronoi)
        6.2.3 颗粒连接影响域上的宏观等效参数
    6.3 颗粒链与力链分析
        6.3.1 颗粒链类型及影响因素
        6.3.2 颗粒链的静态受力分析
        6.3.3 颗粒链的稳定性分析
    6.4 统计域分析理论
        6.4.1 统计域的概念基础
        6.4.2 均匀化思想和等效参数
        6.4.3 统计域上的分析理论与方法
7 静态组构独立分布连接型颗粒材料本构模型
    7.1 模型思路及基本假定
        7.1.1 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7.1.2 基本假定
    7.2 统计域上的能量等效均匀化
        7.2.1 统计域上的能量等效
        7.2.2 颗粒连接体的变形能
    7.3 统计域上的本构模型
        7.3.1 统计域上的宏观位移及应变能
        7.3.2 连接体的端部位移及统计域上应变能的表达
        7.3.3 统计域的等效本构关系
    7.4 本构模型的若干问题讨论
        7.4.1 各项参数所具有的意义
        7.4.2 对影响参数进一步分析
        7.4.3 分析的结论
8 引入形参数的颗粒系统的均匀化理论
    8.1 形参数均匀化方法
        8.1.1 形参数的基本概念
        8.1.2 形参数的确定方法
        8.1.3 考虑形参数影响的岩土材料本构关系
    8.2 常见类型位移模式和结构的形参数
        8.2.1 线性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8.2.2 二次曲线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8.2.3 串联结构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8.2.4 简单分形结构位移模式和形参数分析
    8.3 一般结构形参数的确定方法探索
        8.3.1 一般结构位移模式的表述和已知位移的结构形参数
        8.3.2 受力分布法确定结构位移模式和形参数
        8.3.3 刚度比近似方法确定位移模式和形参数
    8.4 形参数意义及特点
        8.4.1 形参数与形函数的关系
        8.4.2 形参数的不确定性
        8.4.3 形参数的实用性确定方法讨论
9 稳定土体结构刚度等元胞正交模型
    9.1 模型的基本假定和孔的描述
        9.1.1 基本假定
        9.1.2 孔的描述
    9.2 基于等元胞正交模型的土体性能分析
        9.2.1 孔占据的连接体数量的计算
        9.2.2 统计域各方向上连接体数计算
        9.2.3 结构连接体等刚度条件下本构关系
    9.3 带孔结构的性能分析
        9.3.1 带孔结构的折减系数分析法
        9.3.2 孔的分布及特征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9.4 模型分析结果的推广
10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理论概述
    10.1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
        10.1.1 岩土材料结构破坏的概念
        10.1.2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
    10.2 岩土材料结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分析
        10.2.1 颗粒连接体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分析
        10.2.2 结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
        10.2.3 宏观弹塑性变形特点与微观结构破坏的关系
    10.3 岩土材料强度模型及其特点
        10.3.1 初始强度模型
        10.3.2 完全破坏强度模型
        10.3.3 考虑统计域结构形态影响的强度模型
        10.3.4 以度分布为基础的能量强度模型
11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模型理论
    11.1 土体简单颗粒结构强度模型
        11.1.1 模型基本假定
        11.1.2 颗粒间的连接强度
        11.1.3 颗粒连接的应力强度
    11.2 统计域上的结构强度
        11.2.1 统计域结构强度的表达
        11.2.2 统计域结构强度模式的讨论
        11.2.3 应力梯度与强度
        11.2.4 连接结构形态对强度的影响
    11.3 一些问题的思考
        11.3.1 岩土材料结构性参数和颗粒大量性的解决思路
        11.3.2 岩土材料结构强度空间特征的分析
        11.3.3 岩土材料结构强度模型分析的几点结论
12 土体颗粒链强度模型
    12.1 颗粒链强度模型
        12.1.1 基本假定
        12.1.2 颗粒链刚度分析
        12.1.3 颗粒链的刚度比较和选取方法
        12.1.4 颗粒链强度
    12.2 摩擦型颗粒链强度分析
    12.3 基于颗粒稳定链的土体强度理论
        12.3.1 稳定链土体强度理论要点
        12.3.2 稳定链参数影响分析
    12.4 颗粒链强度理论的工程应用思考及其结论
        12.4.1 隧道开挖中的拱及孔洞问题分析
        12.4.2 颗粒链强度理论分析的若干结论
13 分形结构土体强度理论
    13.1 分形结构的特点及其描述
        13.1.1 土体分形的特点
        13.1.2 土体分形结构体的描述
        13.1.3 多重分形结构
    13.2 分形结构的强度分析
        13.2.1 连接点强度的连续化处理方法
        13.2.2 连接点应力强度的计算
        13.2.3 分形结构的应力强度
        13.2.4 应力强度影响因素的讨论
    13.3 分形土体结构强度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13.3.1 孔隙尺度分布与分形结构强度
        13.3.2 土体强度与尺度相关性
        13.3.3 土体结构的重整化方法与包络强度
14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基础
    14.1 岩土材料的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14.1.1 岩土材料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
        14.1.2 岩土材料颗粒的动态变化特征
        14.1.3 岩土材料结构网络的动态变化特征
    14.2 岩土材料动态分析的概念
        14.2.1 颗粒的状态及连接分布状态的概念
        14.2.2 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与变形分析
        14.2.3 岩土材料中的结构屈服概念
    14.3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原理及方法
        14.3.1 最复杂原理
        14.3.2 最大孔原理
        14.3.3 恒扰动原理
        14.3.4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方法
15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的马尔科夫模型
    15.1 基本假定和相关解释
        15.1.1 基本假定
        15.1.2 相关解释
    15.2 结构演化模型
        15.2.1 结构连接模态的定义
        15.2.2 结构连接模态的离散化
        15.2.3 结构状态演化递推模型
    15.3 传递概率矩阵
        15.3.1 传递概率矩阵参数的确定思路
        15.3.2 概率矩阵参数的确定方法
        15.3.3 传递概率矩阵的特性分析
    15.4 结构演化的状态统计量及本构关系
        15.4.1 结构演化的状态统计量
        15.4.2 考虑岩土材料结构性的动态本构关系
        15.4.3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的程序
16 岩土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
    16.1 材料结构状态及状态可达网络
        16.1.1 材料结构状态的定义和分类
        16.1.2 材料结构状态可达网络的概念和类型
        16.1.3 材料结构可达状态网络的分析
    16.2 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及全状态函数的概念
        16.2.1 考虑结构性材料弹塑性概念
        16.2.2 岩土材料结构状态的演化特征
        16.2.3 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概念
    16.3 基于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本构关系模型
        16.3.1 全本构关系模型的基本假定
        16.3.2 全本构关系模型的表达式
        16.3.3 全本构关系模型的一些特例分析
    16.4 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讨论
        16.4.1 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特点
        16.4.2 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构建
        16.4.3 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的意义与发展
17 结论
    17.1 主要相关概念的总结和结论
    1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 ——以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史回顾
    第三节 若干定义、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四节 主要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传统中国的生育控制文化
    第一节 传统生育观念
    第二节 传统生育控制行为及其方法
    第三节 传统人口控制思想
    第四节 晚清"马尔萨斯主义"的传播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生育节制"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桑格夫人的两次访华及中国社会的反响
        一、桑格夫人的生育节制论
        二、桑格夫人的两次访华
        三、有关节育书籍以及"生育节制专刊"的出版
    第二节 关于"生育节制"的四大论战
        一、母性自决与生育节制
        二、新性道德与生育节制
        三、人口问题与生育节制
        四、优生学与生育节制
    小结
第四章 妇女、家庭与生育节制
    第一节 母性神话与妇女的现实
        一、塑造母性:成为母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
        二、妇女节育的三大理由
        三、知识妇女对节育的态度及节育知识水平
    第二节 城市小家庭的生育节制
        一、城市家庭的小型化
        二、城市小家庭对节育的态度
        三、城市小家庭节育之理由
    第三节 城市妇女、家庭的节育方法
        一、避孕、绝育
        二、堕胎
    小结
第五章 社会、医疗与避孕药物
    第一节 知识分子与节育运动:二十年代节育运动的实践
        一、北京产儿制限研究会
        二、中华节育研究社
        三、生产限制诊查所
        四、二十年代节育运动的评估
    第二节 医疗、公共卫生与生育节制:三四十年代节育诊所的推广
        一、上海节育研究社与其节育指导所
        二、北平妇婴保健会与其节育指导所
        三、各地医院的节育指导科:以南京鼓楼医院、北京博爱医院为中心
        四、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
    第三节 避孕药物的广告与销售
        一、中医避孕药物
        二、西医避孕药物
        三、避孕药物广告的评估
    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的生育政策
    第一节 国民党人对生育节制的态度
    第二节 "民族保育政策纲领案"的拟定
    第三节 国家之生育管理:妇婴保健事业的开展
    第四节 婚前健康检查的施行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年表》
    附录二:《人口副刊》目录
    附录三:《节育者通信》选录
    附录四:《参考文献》
后记

(7)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发生研究
    2.1 诗文评与文学批评
        2.1.1 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
        2.1.2 什么是文学批评
        2.1.3 中西文学批评之短长
        2.1.4 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史
    2.2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
        2.2.1 从文学史到文学批评史
        2.2.2 文学批评史是文学史之一支
        2.2.3 互助与互用
    2.3“整理国故”
        2.3.1 缘起
        2.3.2 科学方法
        2.3.3 历史的观念
    2.4《支那诗论史》
        2.4.1 翻译与传播
        2.4.2 编纂体例与批评结合创作的研究方法
        2.4.3“文学自觉”说与“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
    2.5 课程与讲义
        2.5.1 课程与讲义
        2.5.2 批评与回响
第3章 史学家的文学批评史
    3.1 从诸子学到文学批评史
        3.1.1 何以研究诸子学
        3.1.2“中国文学史类编”
        3.1.3 文学批评史成书考
        3.1.4 余论
    3.2 材料与着作
        3.2.1“开山采铜”
        3.2.2“蒐览务全”
        3.2.3 西学
    3.3 述要、述创与释义、释因、释果
        3.3.1 述要与述创
        3.3.2 释义、释因与释果
        3.3.3 现代性反思
第4章 文学观念与批评史观
    4.1“文学”与“文学批评”
        4.1.1“文学”的广义、狭义与折中义
        4.1.2“文学批评”的分类
    4.2“载道”与“缘情”
        4.2.1 在批评史中之线索
        4.2.2 与周作人载道、言志说之关系
        4.2.3 二分法的局限
    4.3 文学批评随时空、批评家、文类而异
        4.3.1 文学批评随时空而异
        4.3.2 文学批评随批评家、文体而异
第5章 专题研究
    5.1《文心雕龙》研究
        5.1.1 确立其批评史地位与原道文学观
        5.1.2 对文体论、创作论、文学史观、批评论的研究
    5.2 唐古文运动研究
        5.2.1 对早期古文论的研究
        5.2.2 对韩柳古文论的研究
        5.2.3 对韩柳以后古文论的研究
    5.3 宋诗话研究
        5.3.1 诗话理论
        5.3.2 整理与辑校
        5.3.3 对几种代表诗话的研究
第6章 1950年代学科“规训”与文学批评史的修改
    6.1 政治话语下的“以论代史”
    6.2 学科调整与文学批评史的命运
    6.3 1957年版文学批评史的修改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罗根泽先生学术年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9)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茅盾
》与革命文学阵营的分歧'>第一节 《欢迎(太阳>》与革命文学阵营的分歧
    第二节 论争中的"辩解"
    第三节 "申述"+"答辩"的"自述性"批评
第二章 "左翼话语"冲突中的茅盾
    第一节 "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与"左翼文学"
    第二节 左翼文坛的"反思"与"展望"
    第三节 重叙"左翼文学历史"
第三章 "文艺大众化"讨论中的茅盾
    第一节 作为"接合"的"联合战线"
    第二节 "大众"的"虚"和"实"
    第三节 "技术是主,文字是末"
第四章 "文艺自由论辩"与茅盾
    第一节 提倡"有原则的论争"
    第二节 "旁攻"的回应
    第三节 传布"严肃的文学观念"
第五章 "两个口号"论争中的茅盾
    第一节 《迎一九三六年》与"诗人的态度"
    第二节 "中心思想"与"叙述自由"
    第三节 茅盾"对抗"的内在视景
第六章 茅盾的左翼文学想象
    第一节 "左翼文学"建构的焦虑
    第二节 作为"文学"的"左翼"
    第三节 想象"左翼文学"的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石室丹青 ——辽东汉魏墓室壁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三、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章 辽东汉魏壁画墓基础材料的汇集整理
    第一节 辽东地区汉魏壁画墓的发掘情况与现存材料整合
        一、20世纪中叶前发掘、发表的材料
        二、新中国建国后发掘、发表的材料
    第二节 辽东地区汉魏壁画墓基础材料的几个问题
        一、墓葬出土地域的集中性与营建面貌独特性
        二、单体墓葬纪年的缺失与整体年代的集中
        三、墓室空间形制与壁画图像转变的阶段性
        图版一
第二章 辽东汉魏墓室壁画图像分类
    第一节 墓主宴饮与属吏图像
        一、单身男性墓主受拜图像
        二、墓主宴居观舞与属吏图像
        三、帐下多人并坐宴饮图像
        四、男女墓主对坐(并坐)宴饮图像
        五、帐下持麈尾正面端坐男性墓主图像
        六、独立性属吏图像
        七、其他尚无法归类的图像
    第二节 车马出行及相关图像
        一、盛大车队出行图像
        二、备车马出行图像
        三、出现牛车的出行图像
    第三节 乐舞杂技与庖厨图像
        一、乐舞表演、杂技百戏图像
        二、庖厨图像
    第四节 门卒、门犬图像
        一、持盾、刀门吏门卒图像
        二、持弓箭门卒图像
        三、门犬图像
    第五节 建筑宅邸与日月云气等图像
        一、建筑宅邸图像
        二、日月星象图像
        三、祥瑞云气图像
        四、其他图像
        图版二
第三章 辽东汉魏壁画墓的分期
    第一节 分期与分区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分期与分区研究的成立
        二、已有研究成果与分期情况
    第二节 本文分期观察与标型墓葬的确定
        一、墓葬形制、随葬品作为分期标准的考察
        二、墓室壁画在墓葬分期中的作用与意义
        三、可作为年代标尺的墓葬讨论
        四、本文分期标准的确定
    第三节 辽东汉魏壁画墓的分期
        一、本文分期的主要方法
        二、辽东壁画墓第一期——初始期
        三、辽东壁画墓第二期——兴盛期
        四、辽东壁画墓第三期——转型期
        五、辽东壁画墓第四期——衰退期
        图版三
第四章 辽东汉魏墓室壁画的渊源
    第一节 汉文化系统中的辽东壁画墓
        一、壁画墓所反映的汉文化主体
        二、辽东壁画墓面貌的滞后性与特征转变
        三、中原汉文化进入的文化选择
    第二节 中原地区墓葬艺术的进入与影响
        一、洛阳地区壁画墓与辽东壁画墓
        二、南阳地区画像石墓与辽东壁画墓
        三、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壁画墓的面貌
    第三节 山东地区与辽东墓葬文化的选择
        一、浮海移民与公孙氏割据政权
        二、两地墓葬艺术中的形制与图像关系
        图版四
第五章 辽东汉魏墓室壁画地域特征
    第一节 辽东地区的壁画墓群
        一、辽东地区壁画墓群的成立
        二、辽东地区的主要壁画墓群
        三、辽东地区壁画墓群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辽东墓室壁画中的地域性图像
        一、辽东墓室壁画中的门犬图像
        二、门犬图像的进入与使用
    第三节 墓内祭奠空间与图像使用的变化——以明器台与墓主画像为中心
        一、墓内设奠方式与葬俗转变
        二、墓内明器台空间变化
        三、明器台与墓主画像构建的功能指向
        图版五
第六章 辽东汉魏墓室壁画的流变与影响
    第一节 辽西壁画墓中所见辽东汉魏因素
        一、辽西地区主要壁画墓情况
        二、墓葬结构形制与营建手法的异同比较
        三、墓室壁画题材内容与图式比较
        四、壁画墓流变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交流
    第二节 高句丽壁画墓中所见辽东、辽西因素
        一、代表性墓葬的选择
        二、墓葬构建与壁画图像中的辽东壁画墓因素
        三、壁画墓体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图版六
结论——区域史研究下的辽东墓室壁画诸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图版目录
    附2:辽宁省博物馆、辽阳博物馆搜集资料汇总
    附3:辽东汉魏壁画墓壁画图像分布汇总表
    附4:辽东汉魏壁画墓分期情况汇总表
    附5:辽东地区战国至东晋十六国历史大事简表
    附6:东汉时期辽东主要行政长官情况简表
    附7:东汉末年避乱或迁徙辽东名人表
致谢

四、人工晶体学报 第32卷 第1~6期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抗高速冲击泡沫铝夹芯复合材料设计及数值模拟[D]. 杨逸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D]. 刘梦雨. 清华大学, 2019(02)
  • [3]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4]滋肾安神汤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 李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5]岩土材料结构性问题研究[D]. 卫振海.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5)
  • [6]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 ——以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D]. 俞莲实. 复旦大学, 2008(03)
  • [7]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D]. 王波. 清华大学, 2015(07)
  • [8]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9]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 崔瑛祜. 北京大学, 2011(09)
  • [10]石室丹青 ——辽东汉魏墓室壁画研究[D]. 李林. 中央美术学院, 2011(12)

标签:;  

Acta眼内晶体学第32卷第1-6期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