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立体定向联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CT引导立体定向联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一、CT导向立体定位结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论文文献综述)

卢致金,汤涛,肖艳平,曾繁云[1](2021)在《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重症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1)。对照组使用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治疗组使用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指导下的脑钻孔引流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后观察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意识恢复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治疗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患者能有效降低手术创伤,疗效更佳,减少术后并发症。

张永豪[2](2021)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8个,其中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患者35个,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33个。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均在术后24小时内复查CT。两组患者除手术方式不同外,其他治疗均是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状态、术前患肢肌力,出血量进行评价,确定两组患者是否具有可比性。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1个月、3个月的患肢肌力,术后1个月、3个月的GOS评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及统计分析,最终确定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状态、术前患肢肌力,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小骨窗开颅组,(156.29±29.84 min Vs 275.61±66.57 min,P<0.05)。(3)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手术过程中失血量显着低于小骨窗开颅组(128.29±90.80 ml Vs 268.18±75.72 ml,P<0.05)。(4)神经导航联合内镜组的平均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93.03±3.55%Vs 87.12±2.99%,P<0.05)。(5)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肌力恢复优于小骨窗开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GOS评分优于小骨窗开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小骨窗开颅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神经导航联合内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小骨窗开颅组,(11.31±4.11天Vs 14.12±3.90天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较小骨窗显微手术更具微创优势,其手术时间较短、手术过程中失血量较少、血肿清除率高、住院时间段且预后效果较好。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推广。

李颖慧[3](2021)在《脑出血头颅CT混合征形成机制与血液组分关系的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脑出血混合征与患者入院常规静脉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混合征患者血肿次高密度区的解剖学特点及细胞形态变化,观察家兔脑出血后超急性期头颅CT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浓度血液成分构成的混合征的CT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混合征形成的可能机制,为脑出血混合征患者的预防及后续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临床实验部分:(1)脑出血混合征与患者静脉血指标相关性分析:连续纳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神经科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的脑出血患者,根据头CT是否有混合征分为混合征组和对照组,搜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t检验或U检验初步筛选混合征的实验室检查相关因素,调整基线资料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混合征实验室检查的相关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探究脑出血患者静脉血常规实验室检查与头CT混合征混合征发生的相关性。(2)混合征患者次高密度区的解剖学特点分析:纳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神经科从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混合征患者167例,回顾性分析脑出血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混合征患者CT显示的血肿部位,混合征次高密度区解剖学位置,次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对应关系(内侧、外侧、上侧、下侧),将混合征患者CT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次高密度区在矢状位、冠状位及水平位的解剖学位置。(3)混合征患者次高密度区血液细胞形态学变化与不同血液浓度家兔血细胞形态变化对比:通过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精准抽吸混合征次高密度区血液进行涂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家兔抽取耳中动脉血后加入不同比例生理盐水混匀,并对比不同血液浓度家兔血细胞形态变化。2.动物实验部分(1)家兔脑出血超急性期CT变化:通过自体动脉血注射法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进行CT扫描。家兔根据注血后扫描的时间不同和注射血液不同分为常规出血组,活动性出血组和不凝血组,常规出血组颅内注射全血后立即进行头颅CT扫描,活动性出血组在颅内注血的同时进行CT扫描,不凝血组颅内注射不凝血后立即进行CT扫描。所有家兔完成首次CT扫描后,每隔5 min后再次进行CT扫描,当颅内血肿CT值不再持续增加后每隔1h进行扫描一次,持续至5h。实验前检测家兔血红蛋白、纤维蛋白、血小板及D-二聚体含量。(2)不同血液成分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CT值的变化:通过两次注射法构建家兔脑出血混合征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进行CT扫描。家兔分为6组,分别为全血+全血组,全血+1/2全血组,全血+1/3全血组,全血+1/4全血组,全血+血清组,全血+血浆组。家兔经两次注血构建混合征后行CT扫描,明确脑出血后不同血液成分混合体的CT变化。实验前检测家兔血红蛋白、纤维蛋白、血小板及D-二聚体含量排除贫血、高凝及低凝状态。结果:1.临床实验部分:(1)脑出血混合征与患者静脉血指标相关性分析:混合征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两组间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钠、胱抑素C、凝血酶时间TT(sec)、凝血酶时间TT(ratio)有差异。将混合征作为因变量,将上述指标作为自变量,对混合征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淋巴细胞绝对值及凝血酶时间与混合征的发生相关,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淋巴细胞绝对值为保护性因素,凝血酶时间TT(sec)为破坏性因素。ROC曲线提示TT预测混合征的敏感性64.0%,特异性为58.2%,曲线下面积AUC为0.621,截断值为18.35s。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预测混合征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94,淋巴细胞绝对值预测混合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592。(2)混合征患者次高密度区的解剖学特点:脑出血混合征常发生在基底节区及脑叶,混合征次高密度区多发生于靠近外侧裂、侧脑室后角、近皮质处。脑出血患者共167例,其中大脑大面积出血1例(0.6%),顶叶出血10例(5.9%),额叶出血4例(2.4%),颞叶出血30例(17.9%),基底节出血116例(69.5%),丘脑出血的2例(1.2%),脑室出血的1例(0.6%),小脑出血的2例(1.2%)。对混合征次高密度区的解剖位置进行统计发现,血肿与脑室相邻的患者52例,多发生在基底节、丘脑出血。血肿与外侧裂相邻的有82例,多发生在外囊区。与皮质相邻的55例,多发生于脑叶出血。所有血肿中与外侧裂及皮质均相邻的患者9例,与脑室和皮质均相邻的6例,与脑室和外侧裂相邻的11例,与外侧裂、脑室及皮质均相邻的有3例。(3)脑出血后次高密度区及家兔不同血液浓度细胞变化:混合征患者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混合征次高密度区血液呈流体液态,多不凝固,红细胞形态多正常,术中抽取混合征次高密度区血液进行涂片,结果发现脑出血后次高密度区的主要细胞为红细胞,少量溶血,少量红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后,红细胞明显减少。不同浓度的家兔全血细胞基本无差异,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后未见明显溶血、细胞形态变化等。2.动物实验部分(1)家兔脑出血超急性期CT变化:正常出血组家兔首次扫描血肿密度相对较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转为高密度后随着时间的继续延长,影像学变化不大。活动性出血组首次CT扫描与正常出血组相比血肿密度更低,从第二次扫描起始两组密度相近,随着时间延长,密度逐渐升高。不凝血组首次扫描与正常出血组血肿密度相近,随着时间延长变化不大。三组家兔CT值结果对比发现,在第0分钟三组CT值无统计学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常规出血组和活动性出血组CT值逐渐升高,约30分钟后趋于稳定,不凝血组CT值变化较平稳。(2)不同血液成分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CT值的变化:短时间内连续注射两次全血未能形成混合征,首次注入全血,之后在相邻部位注射不同浓度的稀释后血液可形成混合征,但第二次注入血清和血浆不能形成临床混合征。结论:(1)凝血酶时间T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淋巴细胞绝对值与混合征的发生相关;(2)家兔脑出血后当血液呈现流体液态时血肿呈现CT低密度,颅内单次注血可形成混合征,自体动脉血注射法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从颅内注射血液开始,颅内血肿的CT值逐渐升高,约30分钟后趋于稳定;(3)混合征的形成可能与血管破裂初期血液与脑脊液相邻有关。

刘林[4](2021)在《Netrin-1来源的功能肽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类原发性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释放的血液及血液分解产物压迫脑实质并造成继发神经损伤,可导致患者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可通过手术治疗有效清除血肿,但血液分解产物所造成的神经元继发性损伤是脑出血后致残的重要因素,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药物。因此,如何修复脑出血后神经元继发性损伤并加强神经保护作用,对于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及功能重建具有关键性作用。Netrin-1是一种分泌性轴突导向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在神经发育及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临床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清Netrin-1含量逐渐上升,提示Netrin-1可能参与脑出血后的功能恢复。在实验性脑出血模型中,脑内注射Netrin-1可以减少受体介导的神经元凋亡。由于Netrin-1是潜在的促癌因子,深入研究Netrin-1的神经保护,减少毒副作用,对于开发和利用Netrin-1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表明,Netrin-1与其受体结直肠癌相关蛋白(Deleted in Colorectal Cancer,DCC)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分别是EGF3和FN5结构域。我们首先通过GST pull down确认EGF3与FN5特异结合,Netrin-1缺失EGF3功能结构域(407-443氨基酸)不能与其受体DCC结合。依据此特点构建的Netrin-1来源多肽片段Pep EGF3,FITC标记的Pep EGF3可以特异性的结合其受体DCC,有效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包括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Src家族激酶(Src family kinase,SFK)成员SRC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为了优化Netrin-1来源多肽的最小功能片段,我们将EGF3分为两个肽段:E1多肽(Pep E1)为407-422位氨基酸,E2多肽(Pep E2)为423-433位氨基酸。免疫印迹实验表明Pep E1与Pep E2能够与其受体DCC相互结合,激活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的特征。两种多肽之间区别在于Pep E1仅激活FAK与SFK信号通路,而Pep E2除了活化FAK与SFK外,还可以激活ERK磷酸化。为了探究Pep E1和E2在神经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我们在体外培养的NLT(Gn RHexpressing neuronal cells)细胞及原代神经元中使用血红素(Hemin)构建神经元损伤模型,模拟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Hemin处理不同时间的NLT细胞检测结果显示,Hemin刺激6h后Netrin-1表达达到高峰,随后下降。随后,在Hemin诱导的损伤细胞中给予不同浓度的Pep E1、E2共孵育。细胞活力检测及细胞存活实验结果显示,Pep E1依赖DCC激活FAK与SFK磷酸化,将细胞的存活率由50%提高到60~76%。这些结果表明Netrin-1来源的Pep E1具有神经保护性作用,在Hemin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模型中Pep E1能够有效的减少细胞损伤及体外原代培养神经元死亡。未能观察到Pep E2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细胞损伤后ERK磷酸化促进细胞坏死有关。通过小鼠右侧纹状体立体定位注射Ⅶ型胶原酶方式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该模型小鼠表现为左侧前肢精细动作异常。脑出血诱导小鼠皮层中Netrin-1蛋白表达上调,损伤后2天达到高峰。为了明确Pep E1在小鼠脑出血中神经保护作用,在确保脑出血模型小鼠的初始血肿体积相似的前提下,腹腔注射Netrin-1来源的Pep E1,该肽段有效穿过血脑屏障,可以提高脑出血模型小鼠生存率,明显改善脑出血模型小鼠前肢不对称的异常行为;Pep E1通过激活FAK和AKT信号途径有效降低纹状体血肿体积,减少神经元损伤。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源自Netrin-1的一段功能性短肽Pep E1,可以特异性结合受体DCC且激活下游FAK和SRC信号通路。Pep E1可以减轻体内外神经细胞损伤,提高脑出血模型小鼠生存率,改善小鼠脑出血症状,这些结果为开发和利用Netrin-1功能短肽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东红[5](2021)在《探究CT导向穿刺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究CT导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期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方法分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开颅手术治疗)与观察组(实施CT导向穿刺治疗)。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治疗情况对照组比较可知,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血肿清除率更高(P <0.05);同时,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未见显着差异(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更低,BI评分均更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P <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应用CT导向穿刺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高文波[6](2020)在《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HBGH)一直以来都是神经外科治疗重点及难点。血肿形成后可出现占位效应,直接损伤脑组织,并造成血肿周边的脑组织缺血;于此同时,血肿凝结及液化分解的过程可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如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凝血酶、血浆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引起继发性脑损伤。外科手术治疗可清除脑部血肿,减轻其因血肿所引起的占位效应以及脑组织缺血,还可清除因继发性脑损害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目前存有众多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在治疗HBGH中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脑内血肿需分离外侧裂这一自然腔隙,仅需切开岛叶,距离基底节血肿腔仅1cm左右,路径较短,易于术中止血。手术视野暴露充分,有利于完全清除血肿,有利于减轻手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同时,经外侧裂岛叶入路避免了切开颞叶皮层可能造成对感觉、运动、语言中枢永久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更适用于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对于优势半球的血肿患者而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患者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的手术患者相比遗留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低。但是大量重要的血管走行于外侧裂,这些血管损伤可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如致命大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等,故该入路对手术者的手术技能及手术设备的要求颇高。另一方面,近年来神经影像、神经内镜和导航技术的进步,使得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达到满意的手术视野暴露效果。神经内镜技术以及相关器械的突飞猛进发展,使得其成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案。现有证据仍不能确定脑出血手术方案的一般策略,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更佳的手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侧裂、基底节区脑组织形态、动脉及静脉的解剖学研究,为脑出血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其次对经侧裂入路和神经内镜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对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与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进行比较,以对比经侧裂开颅手术和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价值。第一部分 外侧裂、脑岛叶以及基底节区显微外科解剖目的:侧裂岛叶基底节区域无论手术类型是动脉瘤、血管畸形还是肿瘤,对外侧裂、岛叶、基底节区及其血管关系的充分认识是进行该区域手术的必备条件。本研究通过对外侧裂、基底节区的相关解剖研究明确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形态解剖结构、动脉供应和静脉引流,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及避免相关手术并发症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头标本(13例,共26侧)进行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的形态结构、大脑中动脉和侧裂静脉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外侧裂额顶盖及颞盖大部分脑沟、脑回和岛叶脑沟、脑回存在恒定解剖关系,可为到达岛叶的不同部位提供准确的解剖标志。最外侧豆纹动脉是岛叶手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发自大脑中动脉M1段,距离岛顶14mm,穿入岛阈内侧15mm的前穿质。大脑中动脉的上干以及分支供应岛叶的前、中、后短回、岛叶短沟、岛周前沟以及岛顶。大脑中动脉的下干以及分支供应岛叶的后长回、岛周下沟以及岛阈。上干和下干共同供应了岛叶的中央沟以及前长回。岛叶动脉均值为94支(77-112支),动脉的直径均值为0.26mm(0.1-0.8mm),每条动脉的起源均可追踪到大脑中动脉的M2段。岛叶动脉以岛叶皮层以及最外囊的供应为主,而应壳核、苍白球以及内囊等部分主要由豆纹动脉进行供应。岛叶穿通动脉常常发自于后岛叶区域中央动脉以及角回动脉,进入到岛叶中央沟后半部分以及岛叶后长回部分,供应放射冠区。侧裂的静脉解剖特征多变异。3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缺如或发育不全,12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是单干,11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是双干。结论:对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区域解剖结构的熟悉与理解,有助于岛叶、基底节区进行手术路径选择,同时在术中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免受损伤。第二部分经外侧裂入路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并发症的临床探究目的:基底节脑出血可损伤内囊,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远端外侧裂入路能有效的缓解基底节脑出血。然而这一入路是困难的并且容易出现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究经远端侧裂入路进行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技巧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采用经远侧外侧裂入路进行基底节出血治疗的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手术录像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结合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区域解剖知识,讨论经远侧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38例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经远端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例改为经皮层经颞叶入路。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早期病例的三个阶段:侧裂分离阶段、岛叶造瘘阶段和血肿清除阶段。在随后的病例中,作者采用了适当的手术技术来预防并发症。结论:基底节脑出血可通过经远侧外侧裂入路进行治疗,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经远端外侧裂入路技术难度大。掌握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相关显微外科解剖知识及一定的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第三部分神经内镜对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技巧的研究目的:基底节区出血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之一,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近些年,神经内镜技术以及器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成为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案之一。本部分研究对神经内镜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手术资料,讨论利用内镜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技巧。结果:39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成功实施内镜血肿清除手术,手术时间1.5±0.1h,血肿清除率89.1±3.8%,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无脑积水及死亡发生。多选择经额入路。采用回撤导管鞘逐步清除血肿的方法。对活动性出血内镜直视下电凝止血。结论:神经内镜下基底节血肿清除术可早期降低颅内高压,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具有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良好的视野,手术通路创伤小,对神经功能的破坏小等优势。第四部分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的对比研究目的:目前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为保守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本部分研究对经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病例进行对比,评价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7例,分别行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77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成功实施内镜下(39例)和经侧裂入路(38例)血肿清除手术,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9.1±3.8%,81.1±4.7%(p=0.001),术后1周GCS评分分别为11.4±2.0,9.2±2.4(p=0.001),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分别为 2.3±1.6,3.4±1.5(p=0.002)。结论:基底节脑出血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均可达到血肿清除良好的效果,内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开颅手术。

徐雅彪[7](2020)在《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使用FDFN(For the doctors For the nurses)头架以皮质脊髓束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术和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2040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符合入组标准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通过前瞻性研究,按照电脑编辑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0例,使用FDFN头架行以皮质脊髓束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钻孔引流术;对照组45例,行内科保守治疗。通过患者的住院时间、血肿吸收时间,患者入院后1周、3周水肿体积变化,入院后FA值的变化,入院3个月后ADL评分、NIHSS评分,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保守治疗组的脑水肿体积(31.71±6.59)ml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16.05±10.17)ml[Z=-5.634,P=0.000],术后3周保守治疗组的脑水肿体积(19.65±12.32)ml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9.38±6.30)ml[Z=-5.834,P=0.000];术后3周保守治疗组的FA值(0.57±0.03)显着低于微创治疗组(0.61±0.02)[Z=-5.761,P=0.000];保守治疗组的血肿吸收时间(31.56±6.02)d大于微创治疗组(11.31±5.24)d[Z=-7.217,P=0.000];保守治疗组的住院时间(27.71±9.45)d大于微创治疗组(22.07±8.45)d[Z=-3.195,P=0.001<0.05];保守组1个月NIHSS评分(9.96±3.05)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5.67±2.29)[Z=-5.626,P=0.000],保守治疗组3个月NIHSS评分(8.98±4.09)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4.43±1.78)[Z=-5.548,P=0.000];术后3个月保守治疗组的ADL(48.30±19.08)显着低于微创治疗组(61.72±21.56)[t=-2.794,P=0.007<0.05];保守治疗组的死亡率(2.2%)与微创治疗组(3.3%)[χ2=0.000,P=1.000>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量2040ml的患者,应用FDFN头架以CST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血肿周围水肿,能够更好的促进皮质脊髓束的恢复,缩短患者血肿的吸收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图11幅;表8个;参45篇。

隋亚娟[8](2020)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伴有年轻化趋势,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中等量脑出血的患者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07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脑出血幕上出血量在20-30ml患者6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穿刺组32例和保守组30例。穿刺组患者行立体定向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保守组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入院14天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出院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1.立体定向穿刺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较内科保守治疗组少。2.立体定向穿刺组患者的血肿完全清除时间较内科保守治疗组短。3.立体定向穿刺治疗组的入院14天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于保守治疗组。4.立体定向穿刺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几率较内科治疗组低。5.立体定向穿刺组3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较保守治疗组恢复佳。结论本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在中等量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立体定向穿刺引流组较内科保守治疗组能更快的清除血肿,尽可能恢复神经功能的缺损,近期有明显的疗效,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同时能有效的缩短整个治疗过程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长,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启发了新的治疗理念。

李江峰[9](2020)在《基于3d-slicer对原发性脑出血所致颅内不规则血肿的临床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脑出血目前已经是我国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诊之一,而首诊医师对脑出血做出快速评估的主要判断指标是颅内血肿体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为多田公式法,其原理是将颅内血肿拟化为椭圆形,按照椭圆形的体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血肿体积。但是临床中遇到的大部分血肿形态不规则,不能完全拟化为椭圆形,此时多田公式将不再适用。由此,我们提出了基于3D建模的3d-slicer计算法,并对两种计算方式进行了比较。后我们又比较了3d-slicer引导穿刺术与传统穿刺引流术在不规则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为幕上不规则脑出血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选取延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暨榆林市第一医院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60例,入选时间为2017年12月-2019年12月。采用5分制分类法,对血肿形态进行分类。其中规则组25例,不规则组35例。后分别通过多田公式法和3d-slicer法计算血肿体积。后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选取延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暨榆林市第一医院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入选时间为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共109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55例,传统穿刺组27例和3d-slicer组27例。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临床数据。结果:第一章中对比各种形态血肿体积,三种测量方法在规则血肿应用差异不明显(P>0.05),而不规则的血肿采取多田公式与3d-slicer的软件测量法计算时,所得结果有显着差异(P=0.025)。分析标准法、不规则血肿的多田公式法以及3d-slicer的软件方法相关性时发现采取多田公式法、3d-slicer进行计算时,得出的血肿体积与标准法呈线性相关关系。第二章中对比3d-slicer组、保守治疗组、传统穿刺组。其中3d-slicer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均明显多于传统穿刺组(P<0.05)。保守治疗组患者颅内血肿吸收的时间明显比穿刺手术组时间延长(P<0.05),其中3d-slicer组所需时间更短,穿刺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保守治疗组,特别是肺部感染的发生(P<0.05)。三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licer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较高。患者治疗之后如果mRS、SSS分别为≤3、≤15分,表示术后恢复良好,行多因素Logistic的回归分析得出,并发症、年龄、血肿的清除时间、血肿分型以及手术方式等是脑出血血肿清除预后危险性因素,结论:1.多田公式法可用于初步估算颅内血肿体积,其计算不规则血肿体积偏大,而3d-slicer软件法计算不规则血肿体积更加准确可靠,避免了多田公式法的误差。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血肿的形态,选取合适的计算方式,从而可以较为精确的计算血肿体积;2.不规则形态的幕上脑出血选择3d-slicer穿刺手术治疗的疗效值得肯定,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其最主要的治疗意义可能在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挽救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争取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刘永强[10](2020)在《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更高。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再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高血压脑出血成为国家卫生财政的一大负担。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且危及生命的特点,决定了患者被迫使在当地医院就近治疗,已经成为目前各地区基层医院神经科最常收治的疾病。近年开颅清除血肿的优点不明显,微创手术治疗该疾病的观点已被神经外科医师广泛接受。在微创手术中,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规术式,但手术过程复杂繁琐、难以掌握,限制了该技术的使用。研究目的:根据空间立体定向原理,我们设计一套简单快速的立体定位方法,并开发了一种立体定向头架以及配套的智能手机程序app,进一步探讨立体定向头架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穿刺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omputed,Tomography,CT)输入到Android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用于脑内血肿中心的定位,并得出血肿中心的坐标值(x,y,z)。利用智能程序得出的数据,我们在患者的头皮上画出安装立体定向头架时所需要的标记,从而可以选择一条避免重要功能区和血管的最佳轨迹进行穿刺以有效地引流出血肿。我们在实验模型中对该定位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42例用立体定向头架引导而对血肿进行穿刺引流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比较该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手术的可行性、准确性、持续时间、术前以及术后结果。结果:根据模型中颅内血肿的不同位置,我们利用新型定位穿刺技术在血肿模型中模拟临床上的穿刺引流术,以验证该立体定向方法的准确度。在保证定位穿刺技术准确度的基础后,临床上研究纳入了 4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包括33例幕上出血,5例小脑出血和4例脑干出血。手术技术与立体定向头架的结合使用,帮助引流管的尖端抵达靶点(即血肿中心)。42例病人手术所需时间的中位时长为45(范围25-75)分钟。实际上立体定向头架的操作时间为10(范围为5-15)分钟。所有42例病例中,通过定位技术进行穿刺的引流管尖端均在血肿中,与术前设计的理论血肿中心距离误差均精确到≤10.0 mm。没有患者经历术后再出血。在33例幕上脑出血中,术后3.1 ± 1.4天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达到77.5%,其中29例(87.9%)残余血肿量<15 ml。术前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平均分(±SD)为7.5±2.7。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后1周的GCS平均评分已提高至10.7±3.0(p<0.01)。结论:新型的定位穿刺技术有助于快速、省力地对脑内血肿进行准确定位,并取得满意的血肿清除效果。立体定向头架的临床应用对于不同位置的颅内出血都是可行的,可以提高血肿穿刺的准确性、简化手术流程以及减少手术时间,适合于脑出血急症以及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二、CT导向立体定位结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导向立体定位结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病例分组
    3.4 病例资料
    3.5 治疗方法
        3.5.1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3.5.2 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
        3.5.3 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3.6 观察指标
        3.6.1 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
        3.6.2 血肿清除率
        3.6.3 术后 1 个月、3 个月患肢肌力
        3.6.4 术后患者 1 个月、3 个月 GOS 评分
        3.6.5 术后并发症、术后再出血
        3.6.6 住院时间
    3.7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
    4.3 血肿清除率
    4.4 术后1个月、3个月患肢肌力
    4.5 术后1个月、3个月GOS评分
    4.6 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症
    4.7 住院时间
第5章 讨论
    5.1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时机
    5.2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
    5.3 神经导航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5.4 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5.5 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原理及方法
    5.6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手术的优势
    5.7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的局限性
第6章 典型病例
第7章 结论
第8章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脑出血头颅CT混合征形成机制与血液组分关系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脑出血简介
    2 )混合征的判定标准、临床意义及目前机制的研究进展
    3 )脑出血后颅内血肿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 )脑出血后凝血系统的激活与影像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5 )研究假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部分:脑出血混合征与静脉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2 混合征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影像学特点
    2.3 脑出血后次高密度区血液及家兔不同浓度血液细胞形态学变化
    2.4 家兔脑出血超急性期 CT 变化
    2.5 不同浓度血液成分构成混合体的 CT 变化规律
3 讨论
    3.1 入院常规静脉血相关指标与混合征之间的相关性
    3.2 混合征患者血肿位置的解剖学特点分析
    3.3 混合征次高密度区及家兔不同浓度全血细胞形态变化
    3.4 脑出血模型制作的主要方法及可靠性分析
    3.5 不同血液成分构建家兔混合征模型 CT 的变化规律
    3.6 创新性及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Netrin-1来源的功能肽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引言
    1.1 脑出血的临床病理特征
        1.1.1 脑出血的临床症状
        1.1.2 脑出血的致病原因
    1.2 脑出血造成的脑损伤
        1.2.1 脑出血原发性损伤
        1.2.2 脑出血的继发性损伤
        1.2.2.1 水肿
        1.2.2.2 炎症反应
        1.2.2.3 血液成分毒性
        1.2.2.4 氧化应激损伤
        1.2.2.5 细胞死亡
    1.3 脑出血的治疗
        1.3.1 外科手术治疗
        1.3.2 内科治疗
        1.3.3 神经保护性治疗
    1.4 脑出血模型在脑出血损伤及治疗领域的应用
        1.4.1 自体血注射模型
        1.4.2 胶原酶注射模型
    1.5 Netrin-1 及受体的作用研究
        1.5.1 Netrin-1 蛋白
        1.5.2 Netrin-1 受体
        1.5.3 Netrin-1 激活的信号通路
        1.5.4 受体依赖的细胞死亡及抗凋亡
    1.6 Netrin-1 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研究
        1.6.1 Netrin-1 在脑卒中的应用
        1.6.2 Netrin-1 抑制脊髓损伤模型中运动神经元死亡
        1.6.3 Netrin-1 促进外周神经元轴突再生
    1.7 Netrin-1 及受体在脑出血过程的作用研究
        1.7.1 Netrin-1 及受体在脑出血过程的作用研究
        1.7.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细胞株
    2.3 质粒构建
    2.4 试剂与抗体
    2.5 主要仪器
    2.6 细胞培养及转染
        2.6.1 细胞培养
        2.6.2 PEI转染
    2.7 蛋白提取
    2.8 GST-pull down
    2.9 免疫印迹
    2.10 Netrin-1条件培养基的获得
    2.11 细胞膜表面结合实验
    2.12 皮层原代神经元培养
    2.13 细胞分组及给药方案
        2.13.1 确定Hemin诱导的细胞模型工作时间及工作浓度
        2.13.2 确定多肽作用效能的细胞分组及给药
    2.14 CCK-8 法检测细胞活力
    2.15 细胞存活率检测
    2.16 脑出血模型分组及给药方案
        2.16.1 脑出血模型的分组
        2.16.2 给药方案
    2.17 胶原酶诱导的小鼠脑出血模型
    2.18 Fluoro-Jade(FJB)染色
    2.19 HE染色
    2.20 TUNEL染色
    2.21 行为学实验
    2.22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EGF3 结构域是Netrin-1 结合DCC的关键区域
        3.1.1 Netrin-1和DCC的相互结合依赖于EGF3 结构域
        3.1.2 氨基酸序列407-443 是EGF3 的核心功能结构域
        3.1.3 FITC标记的Pep EGF3 与细胞膜上DCC结合
    3.2 Pep EGF3 能与DCC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3.2.1 Pep EGF3是Netrin-1 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的关键区域
        3.2.2 GST-EGF3 融合蛋白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3.3 Netrin-1 来源短肽激活下游信号
        3.3.1 Pep E1和Pep E2 激活不同的下游信号通路
        3.3.2 Pep E1 激活下游信号并存在时间依赖性
        3.3.3 Pep E1、Pep E2 依赖DCC发挥作用
    3.4 Pep E1 减少Hemin诱导的细胞死亡
        3.4.1 Hemin诱导的细胞模型中Netrin-1 蛋白表达上升
        3.4.2 Pep E1 减少Hemin诱导的细胞死亡
        3.4.3 Pep E1 减少Hemin诱导的原代神经元死亡
    3.5 小鼠脑出血模型中皮层Netrin-1 表达上升
        3.5.1 利用Ⅶ型胶原酶注射构建小鼠脑出血模型
        3.5.2 脑出血会导致小鼠受损侧皮层中Netrin-1 蛋白表达上调
    3.6 Pep E1 改善脑出血损伤
        3.6.1 FITC标记的Pep E1 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损伤区域
        3.6.2 Pep E1 改善脑出血模型行为异常
        3.6.3 Pep E1 减少脑出血的血肿体积
        3.6.4 Pep E1 有效减少脑出血导致的神经元死亡
        3.6.5 Pep E1 不影响脑出血后的血管数目
        3.6.6 Pep E1 不影响脑出血后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变化
        3.6.7 Pep E1 激活FAK和 AKT的磷酸化
4.讨论
    4.1 Netrin-1的EGF3 结构域是Netrin-1/DCC结合的关键区域
    4.2 Pep E1 特异性的激活FAK和 SFK磷酸化
    4.3 Pep E1 能够有效的改善脑出血导致的行为学障碍和细胞死亡
    4.4 Pep E1 作为潜在脑出血的神经保护类药物转化医学可行性
5.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探究CT导向穿刺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2.2 两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3 讨论

(6)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外侧裂、脑岛叶及基底节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经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探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四部分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经外侧裂入路及内镜通道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及禁忌证
        1.1.3 入院检查
        1.1.4 FDFN头架介绍
        1.1.5 治疗方法
        1.1.6 数据采集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人口学特征
        1.2.2 基线资料
        1.2.3 水肿体积比较
        1.2.4 FA值比较
        1.2.5 术后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之间结果比较
        1.2.6 NIHSS评分比较
        1.2.7 ADL评分比较
    1.3 讨论
        1.3.1 HICH外科手术的理论基础
        1.3.2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重要性
        1.3.3 HICH的手术时间窗
        1.3.4 微创穿刺引流术细节
        1.3.4.1 微创穿刺术手术穿刺路径的选择
        1.3.4.2 引流管穿刺的深度
        1.3.4.3 rt-pa和尿激酶在微创术后的应用
        1.3.5 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
        1.3.6 HICH的多靶点穿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脑出血的治疗现状
    1. HICH的发病机制
        1.1 长期高血压是血管破坏的病理、生理基础
        1.2 脑内血肿扩大
        1.3 高血压脑出血后对脑组织继发性损害
    2. DTI检查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1 DTI成像的基本原理
        2.1.1 FA值、rFA值的临床意义
        2.1.2 评估部位的选择
        2.1.3 CST完整性分级
    3.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3.1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穿刺技术
        3.2 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3.3.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3.4. 神经内镜血肿抽吸术
        3.5. 神经导航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4. 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常见问题
        4.1 血压管理
        4.2 血糖管理
        4.3 颅内压管理
    5.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性
    6. 现代康复理念
    7.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3d-slicer对原发性脑出血所致颅内不规则血肿的临床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发生率
    二、 发病机制
第1章 基于3d-slicer软件对颅内不规则血肿体积的测量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1.1.2 分组情况
        1.1.3 数据处理
        1.1.4 三种血肿体积计算方法
        1.1.4.1 多田公式法
        1.1.4.2 “2/3Sh”标准法
        1.1.4.33 d-slicer软件法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3d-slicer的不规则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观察对象
        2.1.2 治疗方法
        2.1.2.1 保守治疗方案
        2.1.2.2 传统引流术
        2.1.2.3 3d-slicer引流术
        2.1.3 评价指标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References
致谢

(10)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前言
    1 高血压脑出血的概述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原理描述
    2 实验材料
        2.1 立体定向头架和模拟实验
        2.2 手机程序App
    3 研究对象
    4 方法
        4.1 术前准备
        4.2 新型技术的手术步骤
        4.3 手术流程
        4.4 穿刺准确度的评估
        4.5 治疗后颅窝出血的案例说明
        4.6 术后处理
        4.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基本资料
    2 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可行性
    3 手术室时间
    4 准确度评估
    5 与定位穿刺技术相关的临床表现
第四章 讨论
    1 可行性
    2 手术流程
    3 穿刺的准确度
    4 溶栓药物的应用
    5 后颅窝出血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章 创新点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第九章 附录
    1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2 研究中相关的评分表
        2.1 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表
        2.2 脑出血后意识状态的分级
        2.3 脑出血后GCS与意识状态状况分级比较
    3 与技术相关的CDC院内感染诊断标准(部分)
        3.1 切口感染
        3.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3 植入物引起的感染
        3.4 败血症
第十章 致谢

四、CT导向立体定位结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 [1]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 卢致金,汤涛,肖艳平,曾繁云. 中国当代医药, 2021(19)
  • [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D]. 张永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3]脑出血头颅CT混合征形成机制与血液组分关系的系统研究[D]. 李颖慧. 贵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Netrin-1来源的功能肽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研究[D]. 刘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探究CT导向穿刺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朱东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8)
  • [6]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D]. 高文波. 山东大学, 2020(04)
  • [7]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D]. 徐雅彪.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D]. 隋亚娟.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9]基于3d-slicer对原发性脑出血所致颅内不规则血肿的临床初步探究[D]. 李江峰. 延安大学, 2020(12)
  • [10]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D]. 刘永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CT引导立体定向联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