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井喷死亡人数增至243

“12.23”井喷死亡人数增至243

一、“12·23”井喷死亡人数增至243(论文文献综述)

朱新宇,褚昭明,朱建安,戴帅[1](2021)在《中国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析因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中的电动自行车不断增多,与其相关的交通事故也呈现出多发态势。首先,对2015-2020年中国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全量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然后,从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地域特征、时间特征、伤亡人员特征、道路空间特征和违法行为等六个方面,对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规范生产销售、加强非机动车道和机非隔离设施建设、强化交通违法查处、重视电动自行车载人风险以及持续推进安全头盔佩戴行动等方面,提出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曹建[2](2020)在《危化品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情景构建、演化模拟与安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危险化学品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频发、危险性高,有效防控危化品运输事故对保障我国交通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迫切性。由于事故及造成后果的特殊性,不可能用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代价模拟可能发生的事故,研究情景构建基础上的事故模拟理论和方法是事故防控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3—2018年全国罐式车辆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事故数据和情景构建理论,围绕事故情景筛选、区域情景构建、事故情景演化模拟与后果应对等方面并借助FLACS软件进行分析和研究,预测不同情况下的事故影响范围及危害严重程度,此研究对企业相关设计与规划、事故应急处置、民众自我救护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为:1.筛选出可信最坏事故情景。对我国2013—2018年间使用罐车进行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引发的事故从人员伤亡情况、发生时间、区域、类别、原因和应急救援耗时等方面探索罐车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特点及规律,研究我国应急救援耗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确定地点为山东省东营市黄河路某一十字路口,事故缘由为LPG槽罐车因翻车致使150mm的罐车顶部安全阀完全松动而引发泄漏;梳理了4个国内外LPG槽罐车事故的发生经过、事故后果和事故原因,筛选出LPG槽罐车“泄漏→气云扩散→气云爆炸”的生产安全事故动态演化情景。2.泄漏及气云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后果分析。泄漏扩散过程数值模拟共设定5个工况,泄漏时间均为130s。结果表明:气云扩散呈现重力沉降特性,受风流、建构筑物及其尖角和拐角的影响产生加速、减缓或者分离扩散等现象。根据泄漏扩散结果可确定中毒、窒息和可爆炸区域。3.爆炸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后果分析。泄漏扩散过程数值模拟采用等效气云方式对质量流量为29.1kg/s的泄漏扩散过程进行转换,依据《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3046)对主要目标受超压影响的后果进行量化,得出该工况下对人体和建构筑物产生了广泛伤害,对建构筑物约110m2对范围产生集中伤害,根据模拟结果可得出爆炸事故产生的最大灾害距离;其次,拥塞程度对爆炸超压形成有激励作用。4.防范和应对措施。首先,根据LPG泄漏扩散规律从气云浓度监测、消除火源、人员防护、减弱LPG挥发、人群疏散、收集或转输方面提出措施及建议。其次,根据爆炸数值模拟结果,从划分疏散区域、撤离路线和路径、规避爆炸超压较大区域、建构筑物内人员自我防护方面提出措施及建议。

赵红霞[3](2020)在《瘟疫百年前:1917-1918年绥远鼠疫新探》文中研究表明1917年9月鼠疫爆发于绥远特别行政区萨拉齐、五原两县以及包头镇,此后鼠疫沿京绥、正太、京汉、津浦等铁路蔓延八个月之久,影响绥远、察哈尔、山西、直隶、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直至1918年4月消灭,共造成16000余人死亡。论文运用历史学、计量史学、灾害史、疾病史等方法,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个案研究和宏观叙述结合起来,试图探究1917—1918年绥远鼠疫的发生与近代边疆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与1910—1911年东北鼠疫对比,进一步探讨民国初年社会、政治、卫生制度的变化。同时,希冀通过对绥远鼠疫的研究,加深对传染病的现代思考。绥远鼠疫爆发于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在跳蚤、空气等媒介的传播下,鼠间鼠疫发展为人间鼠疫。当年的暖冬也为鼠疫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鼠疫爆发后,随着各类人口流动逐渐扩大了传播范围,而当地的风俗、卫生习惯也为鼠疫的扩散提供了隐性条件。绥远鼠疫除造成全国人口的逃亡和减少外,对民众的心理也是一次极大冲击,同时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1916年颁布的《传染病预防条例》成为绥远鼠疫防治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央防疫来说,北京政府接收到绥远爆发鼠疫的消息后,1918年1月开始布置相关的防疫工作,成立防疫委员会,并将疫情严重的地区分为四个区域:绥远、察哈尔、晋北、晋南,分别指定伍连德、何守仁和陈祀邦负责。同时颁布《火车检疫规则》、《检疫委员设置规则》以及《清洁及消毒方法》等一系列防疫相关规则。对政府的防疫举措,民众呈现出由抵抗到接受,再到配合的改变。民众的心理随着防疫工作的推进在不断变化。绥远鼠疫传染和防治过程中反映出如下问题。第一,政治局面的混乱造成政府反应迟钝。第二,绥远自身的复杂性影响防疫效果。第三,国人对边疆地区重要性认识不足。第四,防疫近代化过程的坎坷与复杂。综上,防疫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除了有赖于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支撑外,还需要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科学化的不断推进。

顾超[4](2020)在《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就近代世界历史而言,伴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并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仅仅在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开始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中华民族开始具备了国族的身份和象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内来说,是以共同体的形式把握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应对危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外来说,通过区域共同体实践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从古至今,西北地区由于其历史、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不论是在王朝国家,还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的现实任务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既是回应党和国家重大的、宏观问题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研究,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溯源来看,充分考量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逐步确立起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框架。又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深处,挖掘出多语境、复杂态下的共同体形式。并且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另一方面,从核心概念的分析来看,提出从政治国家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精神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系统把握。同时,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第一重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决定向度上,提出民族意识是对民族本体的客观反映;第二重是从意识的历史性生成向度上,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第三重是从意识的能动性向度上,从理论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价值性考量。再者,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较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认同,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方面勾勒出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作为现实命题的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一步聚焦和把握西北地区的特殊性,提出西北地区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从优势上看,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进行着各民族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也有各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还有与异质文化、文明的往来。同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与西北各族人民一道进行民族救亡图存、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斗争中,一方面产生和奠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的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塑造和涵养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基因。从机遇上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机遇下,形塑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施了惠及西北各族人民的现实举措。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中,拓展了西北地区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西北边疆治理的现实机遇中,深入推进依法治边、依法治疆进程中,提供了稳定的内外环境。从劣势上看,经济方面的差距无疑是明显且深刻的,同时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复杂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语言多样性可能带来的沟通不畅等,在增强个体、族群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共同体意识。从挑战上看,存在着诸多外部威胁与干扰。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由来已久,作用于客观历史和人们的历史观念,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史学研究;二是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有其身份和定位,看似合理实则潜藏着以多元分离和分解主流的风险;三是“三股势力”,其中暗含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西北边疆为重点渗透区域,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威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总体国家安全。结合以上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应对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首先要有一些最为基本的遵循来保证前进的方向,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妥善解决好宗教的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西北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次,在宏观方略的建构上,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建设及其意识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立足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治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宏观安排。最后,实践的生命力和效度体现在落小、落细之上,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终要从教育的主体内容、关键环节、心理引导、语言桥梁、现实载体、实际效果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体下功夫。

刘森[5](2019)在《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溢流侵入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一直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点、难点,由于其钻井安全密度窗口窄,加之碳酸盐岩地层压力预测的不准确性以及施工时井底压力的波动,钻井过程中常常遭遇溢流气侵的情况,给井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也延误了钻井周期,有必要对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的溢流侵入机理进行研究,探究气侵特点。本文针对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溢流气侵现象展开研究,分析了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溢流侵入特征,并分别建立数值模型对负压气侵和重力置换气侵现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理论研究,发现负压气侵、重力置换气侵、漏失性气侵是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三种主要气侵方式,溢流侵入特征表现为储层压力敏感、气侵转化多样、井控操作反复。(2)建立了裂缝微观闭合模型和裂缝气体流动模型,并以裂缝压力为结点对两个模型进行了耦合,联立形成了考虑裂缝闭合条件下的裂缝负压溢流模型,得到了裂缝负压溢流气侵动态规律、裂缝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裂缝几何形态及负压值对溢流规律的影响。研究显示,高压裂缝被钻开后将会发生短时间剧烈的负压溢流,封闭裂缝压降、溢流速率变化明显。裂缝开度越大、半径越大、负压值越大,溢流速率越大;考虑裂缝闭合的模型揭示了自然条件下的溢流规律,与不考虑裂缝闭合的情况相比,其压降减慢、溢流速率更快、溢流总量更多,溢流持续时间更长。(3)采用CFD软件模拟了定压边界、封闭边界裂缝的重力置换气液两相流动规律,建立重力置换数值模型,得到了定压边界、封闭边界裂缝重力置换的置换速率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裂缝形态、施工参数对重力置换规律的影响。研究显示,高倾角的封闭裂缝发生重力置换溢流是必然的,裂缝开度越大,倾角越大,裂缝贯穿长度越大,井口回压越小(钻井液密度越大),裂缝的漏失速率、溢流速率越大;钻井液粘度越大,漏失速率越小;定压边界裂缝的裂缝延伸长度越大,置换速率越小;现场施工采用施加井口回压+低密度高粘度钻井液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重力置换溢流。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碳酸盐岩地层溢流基础理论,为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安全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胡乐伟[6](2018)在《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近代广东侨乡的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着眼点,运用历史地理学、华侨华人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近代广东侨乡的社会经济变迁问题,以此推动和丰富笔者所提出的侨乡历史地理尤其是侨乡历史社会地理的研究。文章首先从广东不同侨乡地区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出发,以此揭示各侨乡近代社会经济问题的不同基础。其中,人地矛盾加剧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是直接促进侨乡海外移民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不同侨乡的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分布问题,不同侨乡表现出的不同的人口特征既是影响海外移民的基础,又是海外移民影响下的结果,两者相伴而生又相互影响。文章探讨了海外华侨的分布及其职业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各地侨乡侨汇的差异以及房地产投资资金规模、投资形式、投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性。海外华侨的侨居地及其职业分布直接决定了其经济实力,并影响了侨乡侨汇的多寡尤其是各地房地产投资规模和类型的差异。海外华侨整体上以中低收入者为主的特点,决定了近代华侨投资侨乡房地产业时表现出来“量少而分散”的特征。但就地区而言,北美华侨较其他地区平均收入更高。以北美为主要侨居地的五邑华侨在房地产投资规模、西化程度以及房地产投资的运作模式上与以南洋为主要侨居地的潮汕、兴梅客家华侨表现出迥异的特点,前者房地产投资规模往往更大,房地产西化程度更加彻底而房地产投资的运作模式也更加现代性。文章将人口的变动尤其是海外移民、侨汇流通及华侨投资三者作为紧密关联的整体进行考察,以揭示华侨与侨眷的互动以及侨资在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变迁中产生影响的完整过程。文章亦注重对广东各不同侨乡区域在人口变动、侨汇流动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的探讨。文章最后指出,华侨及其在近代侨乡的大规模房地产投资是这一时段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性因素,这是广东侨乡近代城乡社会经济变迁有别于内陆地区乃至于大部分沿海地区的主要特点。此外,侨资房地产业在推动各地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广州由于城市本身较为发达,侨资房地产在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空间方面作用明显;而江门得益于侨资的建设城市等级上升迅速,由墟镇上升为省辖市;而在梅州,墟镇和乡村的繁荣,则促进了城、镇、村三级商业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曹爽[7](2018)在《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邮轮产业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期能促进邮轮产业的快速发展。政策的持续颁布需要我们对邮轮产业政策的现状、实施效果及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和研究,以求保障我国邮轮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学术界在邮轮产业政策内容、政策评估、政策绩效等方面已有不少成果,但关于邮轮产业政策体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本文以我国邮轮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构建邮轮产业政策理论体系,剖析邮轮产业政策制定原则、影响因素、特征和演化方向,在构建邮轮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纵向测算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历年综合实施效应,对单项重要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实施效应(并以上海为例)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待完善方面给予参考性优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1)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创新点,对以往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2)通过对以往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探源,结合邮轮产业自身发展特性,确定了邮轮产业政策的概念,强调以政府为政策主体,以促进邮轮产业延伸壮大和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两大核心要点。从政府和相关单位所制定和颁发的政策入手,分析邮轮产业政策的类别、政策制定的原则以及影响政策变化的动因。(3)结合我国邮轮公司、市场及港口的发展现状,从时序变化、空间分布、政策主体三个方面透视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归纳总结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制定的特征,通过对政策理论和内容分层次的系统构建,判断我国邮轮产业政策的演化方向。(4)采用综合趋优法从六个层面得出18个最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分别进行赋权,纵向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历年实施效应进行测算,横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邮轮产业单项重要政策和区域政策进行分析。(5)总结出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待完善方面并提出具有参考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研究得到的结论:在各因素层面,邮轮产业政策在产业经济、产业配套、产业服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度值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些因素层面的政策实施效果整体较好;而在产业政策安全、产业政策卫生环境方面的优度值处于下降趋势,可知这些因素层面的相关政策实施整体效果不佳。从历年综合优属度来分析,得出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果整体较好,优属度呈现稳步增加的态势。通过对7项重要政策实施效应进行分析得出,有5项政策实施效果相对较好,而在突发事件处理和邮轮旅游环保方面的政策实施效果不够明显,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保障实施。对比各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得出长三角区域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果最为明显,而随着政策的实施,其产生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延伸到周边省市,带动周边省市邮轮出游人数的增加,由东向西,层级递推。对上海邮轮产业政策实施进行测算并与国家层面进行对比,得出上海与国家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应整体走势相似,但略高于国家层面政策实施效应。虽然我国邮轮产业政策的实施效应整体效果较好,但产业链上游的邮轮设计和制造、邮轮行业准入和运行,产业链中游的财税支持、邮轮旅游和分销渠道、邮轮航线、邮轮人才引进,产业链下游的邮轮船供、邮轮突发事件应急、邮轮产业港口规划和环保等方面的政策仍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本文提出的参考性优化建议:根据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待完善的方面,结合当前我国邮轮产业“十三五”战略规划目标,从产业链的角度针对性的提出了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延伸产业政策触角、引导邮轮分销渠道的转变、放宽市场准入和开放政策、推动邮轮文化认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推动邮轮旅游贸易便利化、健全邮轮应急机制管理以及加强环境保护等九个方面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在政府部门做出政策决定时起到借鉴的作用。

宋悦[8](2016)在《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起源于西方,法国、瑞典、英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截至2015年近十年时间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并已成为超老龄化国家(老龄化率超过21%)的是日本、意大利、希腊和德国。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率超过7%),尽管程度尚不严重但人口基数庞大致使老年人口数量稳居世界第一。所以,解决老年人养老护理服务需求不仅是发达国家的课题也是我国的难题。本文从日本的介护保险体系师承德国、地理上与我国同属亚洲、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是韩国与台湾地区介护服务体系的模板等角度考虑,最终决定以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为研究对象。所以在养老护理服务方面日本较其他国家(地区)更为适合成为我国的借鉴对象。尽管如此,日本在发展介护产业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追本求源是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厘清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我国国情为发展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业劳动力市场提出启示是本文的最主要目的。论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根据我国老龄化进程较快、养老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提出问题并说明研究方法与内容。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与专有名词释义三部分。首先从政策与福利(福利国家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个人选择(选择行为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劳动力需求理论、劳动力供给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个方面对已有理论进行梳理。其次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围绕介护产业、劳动力供求及预测展开文献综述。最后在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出研究所必需的相关概念与专有名词进行界定和释义。第三章日本人口老龄化与介护体系发展历程部分,首先介绍了日本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趋势。并从年龄结构变化、人口构造变化、老龄化原因、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将日本介护体系分为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即60-70年代从社会福利到老年人免费医疗、80-90年代从老年人保健到介护保险、21世纪至今介护保险的实施与修订。并对日本介护体系进行从社会福利的开端——老人福祉法的制定,到创设老年人保健机构推行金色计划,最后到创设介护保险制度并进行系统修订的系列过程进行总结。第四章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部分,首先对介护产业劳动力发展的现状从培养历程和市场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培养方面从专门学校开设数量、人才培养数量、国家相关资格考取情况和从业者趋势出发;市场结构方面主要分析了居家、日日托、机构、社区机构内从业者分配情况。其次通过培养、市场现状的分析对介护劳动力市场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有效求人倍率整体上升、离职率与就业率都高于产业平均、非正规就业者占比较大的特征;最后基于明赛尔工资方程增加研修变量利用日本介护产业从业者样本数据对影响介护劳动力工资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部分,首先利用效用函数对从家庭到社会介护服务需求进行了兼顾理论分析的模型推导。再此基础上分别从居家、日托、介护保险指定机构、社区四种介护服务类型区分整体、平均、需要介护等级三个方面对社会介护需求现状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其次对影响社会介护服务的经济、社会、个体、其他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讨论能够预测传统产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柯布道格拉斯并不适用于本研究后,对日本介护服务相关国家标准进行了整理,对介护劳动力需求进行理论推测。第六章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供给分析部分,首先对影响介护劳动力供给的因素进行理论讨论,认为工资、政策能够影响介护劳动力供给。其次,利用介护产业劳动力样本数据基于劳动时间工资效率模型对介护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职业、就业形态的实证研究。最后,基于灰色模型对介护产业劳动力供给进行预测。第七章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的启示部分,在总结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老年人就业率低、经济来源较单一、空巢老人与失独老人的出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剧增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养老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模式等)进行了梳理。之后对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业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日本介护产业劳动力市场的经验对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本文得出主要结论:第一,未来的介护劳动力市场将会越来越繁荣;第二,养老护理服务正经历从家庭到社会的需求转变;第三,经济、社会、个体等因素会影响介护劳动力需求;第四,工资、社会保障给付方式等因素影响介护劳动力供给;第五,介护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缺口;第六,中国养老护理服务需求量很大,仍有上升空间。

张睿[9](2016)在《新医改背景下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医疗领域中的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不足等突出问题,2009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覆盖人群达9亿多,是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因此,选择县级公立医院先行改革,为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为保证县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财政加大补偿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还需清醒看到,财政补偿工作还存在着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补偿效率低下、绩效评价开展缓慢、县级医院补偿仍然不到位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滑,财政收支下降,在保证县级医院公益性上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及时科学评价医改后财政补偿的绩效,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从而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财政补偿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按照问题分析——财政补偿激励机理分析——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政策绩效评价——县级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建议的思路开展研究。比较了美国、英国和台湾三种不同医疗卫生体制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工作,梳理了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和演变历程,并分析不同阶段的宏观卫生绩效。由于医疗卫生产品具有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价格管制存在局限性,激励是一种较好的规制方式,提出用激励的方式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以分析不同补偿方式对公立医院的激励机理为切入点,构建5个模型,探讨了几种常见补偿方式对医院行为方式的影响。经分析,收支两条线此法无助于激励医院提高医疗质量,控制成本,所以在实际中应用较少。后付制、预付制和普通混合支付三种模式是常见的三种模式,经分析,三种模式都不是最优的方法,都要在医疗质量和成本控制两方面进行权衡。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次优的混合制补偿方式,将总额预付制与按项目付费以及绩效评价分数结合起来,分析此模式下最优财政补偿金额,以及此模式下医院与医院间的博弈。这种混合制有助于促进医院间的竞争,保证预算资金的刚性,而且用绩效评价分数作为补偿系数,调动了医院提高绩效水平的积极性。为验证模型的结论和科学评价目前改革措施的实际绩效,分别开展了医改补偿资金的政策绩效评价、医院使用财政补偿资金的单位绩效评价。在政策绩效评价方面,以2008-2013年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年报数据为基础,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医院成本控制水平、医疗质量、居民就医负担和医疗服务数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以药品零差率和加大财政补偿为主的改革政策对降低居民住院负担和药品采购成本有积极作用,对医疗质量和医院财务状况有反向作用。这说明政策有两面性,需要与其他政策共同配合发挥作用。在单位综合绩效评价方面,从郑州等15个不同地区,各取1个试点医院和与之配对的非试点医院,共30家医院,根据医院报表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三阶段DEA和云模型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得到绩效评价结果。依据按绩效补偿模型,计算出30家样本医院应获得的财政补偿金额,为改革提供参考。主要创新工作及结论是:(1)运用一般均衡分析、静态比较分析、动态博弈等方法剖析了不同财政补偿方式的激励机理。本文分析了常见的补偿方式——收支两条线、后付制、预付制和混合制,对医院医疗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按绩效补偿模型,将总额预付和后付制结合起来,并引入绩效评价分数作为系数因子,分析了政府与医院动态博弈,医院与医院静态博弈,得出绩效分数对质量有正向激励作用,按绩效补偿在严格控制补偿总额的同时,还能利用竞争机制调动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绩效的积极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一种较好的补偿方式。(2)评价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财政补偿政策绩效。运用双重差分法运巧妙分离出县级医院试点改革和其他因素的不同效果,得出医院试点改革财政补偿的无偏的估计效果。(3)提出三阶段数据包络法和云模型结合的模糊绩效评价方法,为既有客观数据,又有主观因素的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云权重计算方面,为防止云权重和云数值的矩阵相乘后的结果不为云模型数字特征,对算法进行了改进,将云权重的熵和超熵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保证结果的熵和超熵仍在稳定区间内。运用该评价方法对河南省30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财政补偿资金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绩效结果,并根据按绩效补偿模型和绩效结果,计算出样本医院应获得的财政补偿金额,为改革提供参考。

谌仁俊[10](2016)在《大气污染、公众健康与环境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实行合理而严格的环境政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关键,也是对波特假说理论思想的现实实践。作为应对大气污染最重要组成部分SO2排放的现行主要环境政策,本文以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两控区”为例,充分利用两类环境政策形成的准自然实验特征,使用省份和城市工业数据,采用倍差法和DEA模型对其进行全方位剖析,首先分别从大气污染减排效应、公众健康改善效应和波特效应三方面证实环境政策在中国实践与理论相悖,继而从市场(市场建设)和政府(环境规制)内外“双引擎”全面揭示现行环境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并解答悖论之谜,进而从政府执法、个体参与和媒体报道三方面深入剖析现行环境政策的动力机制,并由此得出环境政策在“新常态”阶段的可行路径。本文研究主要发现:(1)能否协调环境、健康与经济三者关系已成为检验环境政策实践的新标准,也是评判环境政策在中国实践与理论是否相悖的标尺。本文通过对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的梳理发现,经济学评估环境政策已从能否协调经济与环境两者关系的传统标准,发展到能否协调环境、健康与经济三者互动关系的新标准。对于中国的环境政策,始于1998年的“两控区”是目前实施力度最大的命令—控制机制,始于2002年的SO2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环境间题的先驱。理论上,相比于“两控区”,排污权交易机制能解决排污权配置无效率问题,为节能减排释放巨大潜能,留住“绿水青山”,改善公众健康,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创造“金山银山”,不失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然而,受制于对市场较强的依赖性,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中国步履蹒跚。而“两控区”尽管在理论上处于劣势,但仍能在长时间保留下来并推广至全国范围。由此,环境政策在中国实践很可能与理论相悖。使用新标准,从大气污染减排效应、公众健康改善效应和波特效应三方面评估比较两类环境政策,不失为证伪悖论的科学标尺。(2)两类环境政策均未能降低SO2排放,但排污权交易机制是中国未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手段。本文一方面采用一阶段倍差法和两阶段倍差法两类分别适用于省份和城市宏中两组数据特征的研究方法,对环境政策的大气污染减排效应进行现实(短期)检验,另一方面假定市场有效运转构建引入排污权交易试点的DEA模型进行潜在(长期)识别。研究发现:无论是省份数据的初检验,还是城市数据的再检验,均未找到支持两类环境政策降低SO2排放的证据。相比于命令—控制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在长期可以推动大幅度减排。2002-2012年试点政策平均潜在降低11.2%的工业SO2排放量,如果在全国推行,潜在减排将达到52.7%,这将是中国在“新常态”环境能源强约束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两类环境政策均未能有效控制疾病发病率和疾病死亡率,尤其未能控制疾病高发人群的发病率。本文根据获取的健康数据特征,一方面从微观角度采用基于多元选择Logit模型的倍差法,识别环境政策对微观个体心脏病发病概率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概率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采用两阶段倍差法,检验环境政策对心脏病发病率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影响,接着采用固定效应估计法中的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法,厘清环境政策对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发病概率变化的初检验,还是发病(死亡)率变化的再检验,均未找到支持两类环境政策有效控制疾病发病(死亡)率的证据。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大气污染的暴露时间与免疫能力存在显着差异,本文利用中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提供的个体信息区分不同人群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两类环境政策对部分人群疾病发病率产生出显着改善效应,但未能对老年人口和婴幼儿童这两个疾病高发人群给予有效控制,“两控区”甚至对老年人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影响显着为正(4)两类环境政策在城市层面短期均能实现波特效应,但排污权交易机制不可持续,而且在省份层面短期和长期均不能实现波特效应。本文一方面采用一阶段倍差法和两阶段倍差法两类分别适用于省份和城市宏中两组数据特征的研究方法,对环境政策的波特效应进行现实(短期)检验,另一方面假定市场有效运转构建引入排污权交易试点的DEA模型,对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潜在波特效应进行潜在(长期)识别。研究发现:城市层面的短期检验显示,两大现行环境政策在短期均能显着提高工业总产值。其中,“两控区”政策的波特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5年效应显着为正。而排污权交易机制对工业总产值促进作用不及“两控区”,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并在4.5年扭转为负向影响,不可持续。省份层面无论是短期检验,还是长期分析,相比于传统的命令—控制机制,中国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均未能实现波特效应,短期没有显着提高工业总产值,长期不存在可持续的潜在经济红利。(5)破解环境政策内外现实挑战重在加强环境规制,而激活三方共治以加强环境规制有助于实施环境政策。针对识别三大效应证实的环境政策在中国实践与理论相悖的事实,本文依据波特假说和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基本思想发现:低效的交易市场与较弱的环境规制所形成的现实挑战,促使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外引擎,是导致排污权交易机制未能发挥理论优势的根本原因。其中,加强环境规制是促使交易市场有效运转的关键,而较弱的环境规制也是导致“两控区”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破解现实挑战重在加强环境规制,而从政府执法、个体参与和媒体报道三方面提升环境规制可以成为环境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无论是政府环保立法较多的地区,还是个体参与关注较多的地区,抑或媒体报道事件较多的地区,均有助于西类环境政策实现三大效应,尤其对于两类环境政策有机结合的地区。此外,政府执法更为严格的地区相比于单纯环保立法更能提升环境政策在公众健康改善效应和波特效应的表现。本文的研究对“新常态”下应对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优化政策设计、加强环境规制与革新治理体系是助推“新常态”施行环境政策的三条可行路径。具体地,继续施行各类环境政策的组合拳,渐进式过渡至市场化手段为主;加强环境规制,破解推行环境政策尤其是市场化手段的关键性问题;革新环境治理体系,推行三方共治启动中国环境政策新引擎。其中,推行三方共治革新环境治理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新要求,对此本文的研究还可以提供以下有益的政策启示:加强政府严格环保执法,不仅要改变无法可依,更要扭转有法不依;调动个体参与关注环保,引导其在环境保护上发挥出最大的正效应,比如通过环保社团进行有效指引;鼓励媒体报道污染事件,合理利用媒体力量,为社会还原真相。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正视环境规制在短期带来的额外成本,在加强环境规制的同时,还需要优化环保激励政策,使企业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以提升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用创新补偿部分或全部弥补由环境保护额外带来的成本。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三方面存在着创新与特色:研究内容方面,对两类现行主要环境政策进行全面比较;采取省份、城市和个体宏中微数据分析相互补、现实(短期)和潜在(长期)检验相结合的经验评估方式;对环境政策的现实挑战和动力机制进行细致的探究。研究方法方面,结合中国特殊情景合理扩展构建引入排污权交易试点的DEA模型;严格遵循“方法服务于问题、方法适用于数据”的原则,合理运用一阶段倍差法和两阶段倍差法,以及组合多元离散选择模型进行省份、城市和个体宏中微的多层面检验。研究数据方面,选取宏中微三个层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即省份和城市两个层面的工业数据以及个体微观层面的健康数据;合理选择指标识别公众健康改善效应,一方面同时使用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另一方面考察并比较不同人群的公众健康;尝试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中提取疾病数据应用于环境政策的公众健康改善效应。然而,本文存在诸多不足与不妥之处,未来可能展开的研究主要有:研究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污染源,证伪工业污染排放是否为最大污染源。本文聚焦工业SO2排放的环境政策,实质上默认工业污染排放对中国公众健康已造成很强的危害。然而,根据2015年发表在《Nature》上的权威研究,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最主要大气污染源可能并非工业污染排放。当然开展这部分研究还亟待中国增强在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环境数据披露。研究中国能源结构改革的公众健康改善效应,探寻改善公众健康的有效环境政策。本文的研究显示,两类环境政策对公众健康的改善效应均有限。而2016年的一份研究发现土耳其从1998年开始大力推进天然气使用有助于缓解由大气污染引起的婴儿死亡率。然而,中国大量的能源消耗仍主要来源于煤炭,2013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5.8%;分行业计算,2012年商业活动天然气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7.0%,居民生活的比重也只有10.5%,其中乡村居民生活的比重不足1.0%,仅为0.4%。山此可见,调整能源结构,尤其是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将是未来降低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影响的重中之重,与之匹配的能源结构改革政策也极有可能是改善公众健康最有效的环境政策。研究环境政策在其他污染排放以及行业维度的经验表现,识别更具推广价值的结论。考虑到环境政策在应对环境问题上的复杂性,本文基于SO2排放环境政策得到的结论,能否推广至其他污染治理,乃至行业维度排污治理,还有待史为严格的经验论证。

二、“12·23”井喷死亡人数增至24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23”井喷死亡人数增至243(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析因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伤亡人员分析
    1.1伤亡人员数量巨大且逐年递增
    1.2自身肇事事故伤亡率高
    1.3乘坐者死亡人数呈现“井喷”趋势
    1.4致死主要原因为颅脑损伤
    1.5儿童和老年人死亡率高
2 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时空特征分析
    2.1事故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
    2.2西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事故致死率较高
    2.3事故数量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规律显着
    2.4机动车道上事故多发
    2.5没有机非隔离设施的路段事故多发
    2.6照明条件不佳的路段事故致死率较高
3 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违法行为分析
    3.1骑行者普遍漠视交通规则
    3.2机动车对非机动交通的抢行多发
4 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对策建议
    1)全面规范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结合上牌注册登记制度,科学消化超标车辆存量。
    2)加强非机动车道和机非隔离设施建设。
    3)强化交通违法行为查处,特别是电动自行车漠视交通规则以及机动车的不礼让行为。
    4)高度重视电动自行车载人安全隐患问题。
    5)持续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佩戴行动。
5 结语

(2)危化品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情景构建、演化模拟与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研究现状
        1.2.2 情景及情景构建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危化品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与情景筛选
    2.1 罐式车辆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定义
    2.2 我国罐式车辆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特征分析
        2.2.1 事故数据简介
        2.2.2 事故总体特征
        2.2.3 事故原因
        2.2.4 罐车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时间分析
    2.3 罐式车辆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主要致因
    2.4 罐式车辆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
    2.5 LPG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情景筛选
        2.5.1 数据统计分析概要
        2.5.2 我国LPG公路运输概况
        2.5.3 情景泄漏和爆炸位置
        2.5.4 事故情景点周边人口及建筑物分布
    2.6 LPG罐车公路运输事故案例分析
        2.6.1 湖南怀化LPG罐车爆炸事故案例
        2.6.2 甘肃兰州某液化石油气运输车爆炸事故案例
        2.6.3 山东省临沂市“6·5”爆炸案例
        2.6.4 墨西哥LPG罐车火灾事故案例
        2.6.5 LPG槽罐车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共性分析
    2.7 LPG槽罐车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过程筛选及情景拟定
        2.7.1 事故发展过程筛选
        2.7.2 情景拟定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危化品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区域场景建模
    3.1 场景构建概要
        3.1.1 场景构建简介
        3.1.2 区域场景障碍物分类
        3.1.3 场景构建工具简介
        3.1.4 场景建模数据来源介绍
    3.2 区域场景构建过程
        3.2.1 地形数据导入
        3.2.2 Auto CAD与 Micro Station建模
        3.2.3 CASD建模
    3.3 罐式车辆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区域周边场景
        3.3.1 罐式车辆公路运输危化品事故区域场景
        3.3.2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罐车公路运输LPG泄漏和气云扩散过程数值模拟及后果应对分析
    4.1 LPG泄漏扩散概述
        4.1.1 LPG扩散与蒸发
        4.1.2 气云扩散
    4.2 LPG泄漏扩散事故数学模型
        4.2.1 LPG泄漏速率数学模型
        4.2.2 LPG泄漏扩散数学模型
    4.3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4.3.1 LPG泄漏扩散数值模拟基本假设
        4.3.2 计算模型选择
        4.3.3 初始条件设置
        4.3.4 边界条件设置
        4.3.5 泄漏参数设置
        4.3.6 网格划分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4.4.1 LPG重气效应及扩散规律
        4.4.2 有风工况下质量流量对泄漏扩散的影响
    4.5 主要防护目标及后果分析
        4.5.1 泄漏34s时的危险性分析
        4.5.2 泄漏64s时的危险性分析
        4.5.3 泄漏94s时的危险性分析
        4.5.4 泄漏130s时的危险性分析
        4.5.5 后果及防范与应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PG罐车爆炸事故过程数值模拟及后果应对分析
    5.1 LPG爆炸事故
        5.1.1 蒸气云燃烧
        5.1.2 蒸气云爆炸
        5.1.3 爆燃转变至爆轰
    5.2 LPG爆炸事故模型
        5.2.1 LPG爆炸事故数学模型
        5.2.2 LPG爆炸事故等效气云模型
    5.3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5.3.1 计算模型选择
        5.3.2 初始条件设置
        5.3.3 边界条件设置
        5.3.4 网格划分
    5.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5.5 主要防护目标分析
        5.5.1 主要防护目标及其伤害阈值
        5.5.2 LPG蒸气云爆炸事故广泛伤害分析
        5.5.3 LPG蒸气云爆炸事故集中伤害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LPG气云扩散过程
        6.1.2 LPG气云爆炸过程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A:柴油、汽油和LPG对比
附录 B:2015年-2019年各省份汽油及LPG等产品产量
附录 C:山东省地方炼油企业明细
致谢

(3)瘟疫百年前:1917-1918年绥远鼠疫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基本史料
    三、相关概念的介绍
    四、研究概况
    五、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1917-1918年绥远鼠疫的传播
    第一节 民国时期传染病概况
    第二节 鼠疫在绥远的爆发及传播
    第三节 绥远鼠疫在全国的蔓延
    第四节 鼠疫爆发及传播的因素
        一、引发鼠疫的因素
        二、鼠疫传播的因素
    第五节 鼠疫的影响
        一、人口的逃亡和减少
        二、社会动荡
        三、经济凋敝
        四、民众心理的波动
    小结
第二章 1917-1918年绥远鼠疫的防治工作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防疫
        一、防疫背景
        二、中央防疫措施
        三、防疫经费
        四、交通管制
        五、近代医学防疫
        六、外国的介入
    第二节 地方的防疫措施
        一、绥远特别行政区的措施
        二、绥远以外地区的措施
    第三节 民众对官方防疫的反应
        一、鼠疫初期的民众反应
        二、鼠疫过渡期的民众反应
        三、鼠疫后期的民众反应
    小结
第三章 绥远鼠疫与防疫制度化进程
    第一节 绥远鼠疫及其反映的问题
        一、政局混乱与官方反应
        二、绥远的复杂性与防疫效果
        三、当局对边疆地区的认知
        四、防疫及其近代化
    第二节 与1910-1911年东三省鼠疫比较
        一、鼠疫的传播与扩散
        二、防疫事务
        三、两次鼠疫差异原因分析
    第三节 防疫的警示
    小结
结语
图表索引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17-1918年绥远鼠疫大事年表
    附录二 绥远灾害大事记(1912-1948年)
    附录三 1917-1918年鼠疫山西死亡人口统计表
    附录四 《中国传染病条例》
    附录五 1917-1918年绥远鼠疫相关图片
后记

(4)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相关研究
        (二)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研究
        (三)国内关于西北地区的相关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基本思路的推进
        (二)研究方法的设定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流变
        (一)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扬弃
        (二)近代民族主义冲击下的概念流变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准备与确立
    二、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借鉴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借鉴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化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一)中华民族是政治国家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是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是精神命运共同体
    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理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论认知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锻造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性考量
    三、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
        (一)主体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核心要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深层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五)动力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三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优势与机遇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汇的丰富滋养
        (三)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政策基础
        (四)西北地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分析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
        (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机遇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与挑战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客观性
        (二)西北地区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复杂性
        (三)西北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性
        (四)西北地区语言多元性与沟通的不顺畅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分析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研究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着西北地区的主流文化与制度
        (三)“三股势力”严重威胁着西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五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
    一、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
        (二)以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根本
        (三)以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为原则
        (四)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为平台
    二、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宏观方略
        (一)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经济:把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三)文化:构筑西北地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社会:改善民生与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
        (五)生态:建设西北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六)法治:保障西北各族公民权利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三、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具体举措
        (一)以“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不断强化意识培育的主体内容
        (二)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意识培育的关键环节
        (三)遵循认知、情感和意志发生规律,掌握意识培育的心理过程
        (四)实现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有效桥梁
        (五)科学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民族交往交融的实际效果
        (七)坚持以“三个特别”为标准,培养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溢流侵入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碳酸盐岩地层异常压力成因及溢流特征
    2.1 碳酸盐岩地层异常压力成因
    2.2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分析
        2.2.1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分类
        2.2.2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的不足
    2.3 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溢流气侵分析
        2.3.1 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溢流侵入类型
        2.3.2 溢流原因及溢流征兆分析
        2.3.3 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溢流侵入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负压气侵规律
    3.1 负压气侵数值模型
        3.1.1 裂缝微观闭合模型
        3.1.2 裂缝气体流动模型
    3.2 模型的求解
        3.2.1 差分方程
        3.2.2 求解步骤
    3.3 负压气侵影响因素分析
        3.3.1 裂缝微观闭合规律
        3.3.2 不考虑裂缝闭合时的溢流规律及影响因素
        3.3.3 考虑裂缝闭合的溢流规律及影响因素
    3.4 井底恒压条件下裂缝组负压溢流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重力置换气侵规律
    4.1 重力置换溢流发生条件
    4.2 重力置换数值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气液流动控制方程
        4.2.3 VOF气液界面追踪
    4.3 重力置换CFD仿真
        4.3.1 定压边界重力置换动态规律
        4.3.2 封闭边界重力置换动态规律
    4.4 重力置换简化模型
        4.4.1 定压边界重力置换简化模型
        4.4.2 封闭边界重力置换简化模型
        4.4.3 重力置换气侵影响因素分析
    4.5 重力置换简化模型验证
    4.6 井底恒压条件下高压裂缝组溢流全过程模拟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第一节 自然地理基础及人地矛盾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基础
        二、人地矛盾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及其演变
        一、明清时期广东侨乡地区的政区设置及变动
        二、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
    第三节 内外交通格局的演变
        一、侨乡内部交通的发展
        二、海运条件的变迁
第二章 近代侨乡人口构成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第一节 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其迁移
        一、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数量
        二、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分布特征
        三、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迁移
    第二节 近代广东侨乡人口数量、分布及演变
        一、人口数之变动
        二、人口的分布格局及人口密度
        三、城乡人口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城市型侨乡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一、近代广州市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二、近代汕头市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三、其他侨乡城市的人口及分布特征
    第四节 近代广东侨乡人口的构成特征及演变
        一、性别比所反映的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的职业结构及其分布
        三、人口的家庭及婚姻结构
第三章 近代侨乡人口的海外移民及其个案分析
    第一节 近代海外移民的原因、数量及性别结构
        一、近代广东侨乡人口向海外迁移的原因
        二、各侨乡人口海外移民的数量及性别结构
    第二节 海外移民的分布地区及性别结构
        一、海外各地华侨的数量、分布及其变迁
        二、海外各地华侨的性别结构特征
    第三节 樟林地区海外移民的个案分析
        一、樟林区位优势的近代转变
        二、推动近代樟林海外移民的重要因素
        三、樟林海外移民的人数、分布及其影响
        四、政区调整所见的侨乡樟林的持续发展
第四章 海外侨汇的积累及房地产投资人流、资金流的形成
    第一节 海外移民的职业分布及经济实力
        一、南洋华侨的职业分布
        二、美洲华侨的职业分布
        三、美洲、南洋华侨经济水平的差异
    第二节 归侨、侨眷的数量及其分布
        一、各侨乡归侨、侨眷的总数
        二、归侨的种类和流向
        三、关于侨眷的数量问题
    第三节 房地产投资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动—以侨批业为中心的考察
        一、侨批中所反映的房地产投资信息的获取及华侨、侨眷的互动
        二、侨汇的流动
第五章 华侨投资侨乡房地产业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房地产投资数量、投资额的时空差异
        一、广州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二、江门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三、汕头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近代侨乡城市房地产投资的类型及其分布
        一、江门侨资房地产类型的多样性
        二、汕头侨资房地产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第三节 现代型的房地产投资运作模式
        一、募集股份为主的合资形式
        二、置业公司的形式
第六章 侨资房地产业影响下的侨乡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一节 侨资房地产对广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
        一、侨资房地产对旧城空间的重塑
        二、侨资房地产与新城区的拓展
    第二节 侨产纠纷档案所见广州房地产投资的一些问题
        一、广州投资置产之华侨的籍贯及其侨居地的分布
        二、档案所见之华侨投资广州房地产之主体、房地产用途、规模及分布
    第三节 侨资房地产与梅州三级商业体系的发展
        一、华侨在梅州的房地产投资概况
        二、梅州房地产投资的特点
        三、城镇乡三级商业体系的发展
    第四节 侨资房地产推动下的侨乡墟镇的发展——以赤坎墟及松口墟为例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集聚
        二、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分布及结构特点
        三、华侨投资墟镇房地产的宗族势力影响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清单
后记

(7)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使得邮轮产业发展成为热点话题
        1.1.2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的同时问题凸显
        1.1.3 我国邮轮旅游市场虽利好政策不断却仍需进一步完善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1.4.1 邮轮产业政策相关研究综述
        1.4.2 产业政策的实施效应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评议
    1.5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1.5.1 研究方法
        1.5.2 设计方案
第二章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相关理论探析
    2.1 邮轮产业政策概念探析
    2.2 邮轮产业政策分类
        2.2.1 按照政策与产业关联程度划分
        2.2.2 按照一般与特殊的划分
        2.2.3 按照产业经营活动特点的划分
    2.3 邮轮产业政策制定原则及影响因素分析
        2.3.1 邮轮产业政策制定原则
        2.3.2 邮轮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邮轮产业发展的逻辑演进
    3.1 我国邮轮产业发展概况
        3.1.1 邮轮公司发展现状
        3.1.2 邮轮市场发展现状
        3.1.3 港口发展现状
        3.1.4 我国邮轮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3.2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统计特征及分析
        3.2.1 政策统计口径与数据来源
        3.2.2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时序分析
        3.2.3 邮轮产业政策的空间分析
        3.2.4 邮轮产业政策的政策主体
    3.3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制定的特点
        3.3.1 政策制定基于市场需求
        3.3.2 政策主体愈加广泛化
        3.3.3 政策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3.3.4 政策工具形式日趋多样化
    3.4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演化阶段研判
        3.4.1 产业萌芽阶段:引导邮轮产业发展的政策(2003年-2008年)
        3.4.2 快速发展阶段:助推邮轮产业发展的政策(2009年-2012年)
        3.4.3 延伸壮大阶段:支持保障邮轮产业发展的政策(2013年-至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应测算
    4.1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评价的设计思路
        4.1.1 我国邮轮业产业政策评价原则和标准的建立
        4.1.2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评价方法的选取
    4.2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4.2.1 指标构建的参考综述
        4.2.2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2.3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4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4.3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4.3.1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应模型构建
        4.3.2 国家层面综合评价结果
        4.3.3 单项重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4.3.4 区域性政策实施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现存问题分析
    5.1 邮轮产业链上游
        5.1.1 邮轮设计和制造方面
        5.1.2 邮轮行业准入和运行方面
    5.2 邮轮产业链中游
        5.2.1 邮轮产业财税支持方面
        5.2.2 邮轮旅游和分销渠道方面
        5.2.3 邮轮航线审批和开发方面
        5.2.4 邮轮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
    5.3 邮轮产业链下游
        5.3.1 邮轮船供方面
        5.3.2 邮轮突发事件应急方面
        5.3.3 邮轮港口规划和环保方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优化建议
    6.1 产业链上游
        6.1.1 增加政策资金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6.1.2 延伸产业政策触角,逐步发展邮轮产业链上游
    6.2 产业链中游
        6.2.1 引导邮轮分销渠道的转变,提升邮轮经济效益
        6.2.2 放宽市场准入和开放政策,丰富邮轮旅游产品
        6.2.3 推动邮轮文化认知,扩大客源市场
        6.2.4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人才引进
    6.3 产业链下游
        6.3.1 推动邮轮旅游贸易便利化,助力邮轮船供发展
        6.3.2 健全邮轮应急机制管理,保障邮轮旅游安全
        6.3.3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邮轮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及地方层面支持邮轮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
附录二 初始指标筛选专家问卷
附录三 指标权重测算(层次分析法)
附录四 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应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五 评价指标历年数据(国家级)
附录六 评价指标历年数据(上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数据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政策与福利
        二、个人选择
        三、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相关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评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专有名词解释
        一、概念界定
        二、专有名词释义
第三章 日本人口老龄化与介护体系发展历程
    第一节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一、日本年龄结构下的人口变化
        二、日本人口构造变化
        三、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四、日本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介护体系发展历程
        一、(60-70年代)从社会福利到老年人免费医疗
        二、(80-90年代)从老年人保健到介护保险
        三、(21世纪至今)介护保险的实施与修订
第四章 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介护产业劳动力发展现状
        一、培养历程及现状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现状
    第二节 介护劳动市场的特征
        一、整体上升的有效求人倍率
        二、过高的离职率与就业率
        三、较短的连续工作年数与较多的灵活就业者
    第三节 介护工作人员工资现状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二、描述性统计
        三、回归分析
        四、结果讨论
第五章 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
    第一节 从家庭到社会的介护服务需求
        一、传统的家庭介护服务需求
        二、从家庭介护到社会介护的转变
        三、社会介护服务替代家庭介护服务
    第二节 社会介护服务需求现状
        一、居家介护服务需求现状
        二、日托介护服务需求现状
        三、介护保险指定机构介护服务需求现状
        四、社区介护服务需求现状
    第三节 社会介护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个体因素
        四、其他因素
        五、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第四节 日本介护服务劳动力需求预测
        一、日本介护服务国家标准与理论推算
        二、基于国家标准的预测
        三、其他预测模型
第六章 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供给分析
    第一节 介护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工资影响介护劳动力供给
        二、工资与政策同时影响介护劳动力供给
    第二节 介护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二、描述性统计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四、结果讨论
    第三节 基于灰色模型的介护劳动力供给预测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二、统计结果及讨论
第七章 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经验总结
        一、及时的相关法律颁布
        二、显着的介护保险效果
        三、充分的介护人才培养
        四、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形态
        五、单一的劳动力吸纳手段
        六、较低的从业者福利待遇
    第二节 我国养老护理服务劳动力市场现状
        一、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业现状
        二、我国养老护理服务需求
        三、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供给
        四、我国养老护理服务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与问题
    第三节 中国养老护理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相关立法与社会保障政策
        二、加强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培养
        三、健全养老护理服务平台建设
        四、制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福利待遇标准
        五、缩小养老护理服务的地域差距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新医改背景下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
        1.2.2 医院绩效评价
        1.2.3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
        1.2.4 已有研究的总结和不足
    1.3 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1.3.1 新医改
        1.3.2 县级公立医院
        1.3.3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
        1.3.4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现状
    2.1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理论基础
        2.1.1 医疗服务的特征
        2.1.2 财政对公立医院补偿的作用
    2.2 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相关理论及分析
        2.2.1 价格管制在医疗市场的应用及弊端
        2.2.2 激励机制三种视角的分析
        2.2.3 新公共管理与绩效预算
    2.3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及绩效评价的国际实践
        2.3.1 美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及绩效评价情况
        2.3.2 英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及绩效补偿情况
        2.3.3 我国台湾地区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及绩效评价情况
        2.3.4 国际实践对我国财政补偿及绩效评价的启示
    2.4 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变迁分析
        2.4.1 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变迁
        2.4.2 三阶段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比较
        2.4.3 三阶段财政补偿模式的绩效比较
        2.4.4 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变迁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3.1 收支两条线模型
    3.2 预付制财政补偿模型
        3.2.1 总额预付制财政补偿模型
        3.2.2 按人头付费等财政补偿模型
    3.3 后付制财政补偿模型
    3.4 混合制财政补偿模型
    3.5 按绩效补偿模型
        3.5.1 按绩效补偿模式下医院与政府动态博弈模型
        3.5.2 按绩效补偿模式下医院间静态博弈模型
        3.5.3 按绩效补偿对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3.6 五种模型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设计
    4.1 财政补偿绩效评价工作步骤
    4.2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2.1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
        4.2.2 确定指标体系
    4.3 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方法
        4.3.1 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4.3.2 双重差分模型
        4.3.3 三阶段DEA模型
        4.3.4 云模型
        4.3.5 基于DEA和云模型的综合模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省县级医院财政补偿政策的绩效评价
    5.1 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基本情况分析
        5.1.1 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基本情况
        5.1.2 河南省县级医院改革情况
        5.1.3 河南省新医改财政投入情况
        5.1.4 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分析
    5.2 河南省县级医院财政补偿政策的绩效评价
        5.2.1 研究设计
        5.2.2 描述统计
        5.2.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结果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三阶段DEA和云模型的县级医院绩效评价
    6.1 样本选取
    6.2 数据处理
        6.2.1 定量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6.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6.3 经济绩效
    6.4 效率绩效
    6.5 效果绩效
        6.5.1 确定云标尺和不可量化评价指标的权重
        6.5.2 问卷结果的云模型数据处理
        6.5.3 确定绩效结果的标尺
    6.6 综合绩效
        6.6.1 确定不同绩效的权重
        6.6.2 三阶段DEA结果云模型模糊化处理
        6.6.3 判断医院综合绩效排名
    6.7 按绩效的财政补偿金额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7.3 公立医院财政绩效补偿的政策建议
    7.4 绩效评价工作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10)大气污染、公众健康与环境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环境政策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
        1.2.2 环境政策的波特效应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与特色
2 环境政策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
    2.1 环境政策的理论基础: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
        2.1.1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科学基础
        2.1.2 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基本事实
        2.1.3 环境政策的新历史使命:理论基础
    2.2 环境政策的中国实践: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两控区”
    2.3 中国现行环境政策理论比较与实践悖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现行环境政策的大气污染减排效应
    3.1 大气污染指标的数据选取与变化趋势
    3.2 环境规制强度的估算:服务于中国省份和城市数据
        3.2.1 中国环境规制估算现状
        3.2.2 省份数据的估算方法与变化趋势
        3.2.3 城市数据的估算方法与变化趋势
    3.3 初检验:来自省份数据的证据
        3.3.1 研究方法:一阶段倍差法
        3.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3.3 经验结果与分析
    3.4 再检验:来自城市数据的证据
        3.4.1 研究方法:两阶段倍差法
        3.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4.3 经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现行环境政策的公众健康改善效应
    4.1 公众健康指标的数据选取与变化趋势
    4.2 初检验:来自发病概率变化的证据
        4.2.1 研究方法:基于多元选择Logit模型的倍差法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3 经验结果与分析
    4.3 再检验:来自发病(死亡)率变化的证据
        4.3.1 研究方法:两阶段倍差法
        4.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3 经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现行环境政策的波特效应
    5.1 经济增长指标的数据选取与变化趋势
    5.2 现实(短期)初检验:来自省份数据的证据
        5.2.1 研究方法:一阶段倍差法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经验结果与分析
    5.3 现实(短期)再检验:来自城市数据的证据
        5.3.1 研究方法:两阶段倍差法
        5.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3.3 经验结果与分析
    5.4 潜在(长期)检验:基于DEA模型的分析
        5.4.1 研究方法:DEA模型
        5.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4.3 经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现行环境政策的现实挑战与动力机制
    6.1 现实挑战:低效的交易市场与较弱的环境规制
    6.2 动力机制:推行环境政策的规制体系
        6.2.1 加强环境规制的全新体系:三方共治
        6.2.2 推行环境政策的保护伞:政府严格环保执法
        6.2.3 推行环境政策的加速器:个体参与关注环保
        6.2.4 推行环境政策的导火索:媒体报道污染事件
    6.3 可行路径:中国环境政策在“新常态”阶段的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12·23”井喷死亡人数增至243(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析因及对策建议[J]. 朱新宇,褚昭明,朱建安,戴帅. 城市交通, 2021(06)
  • [2]危化品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情景构建、演化模拟与安全控制研究[D]. 曹建. 湖南科技大学, 2020
  • [3]瘟疫百年前:1917-1918年绥远鼠疫新探[D]. 赵红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顾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5]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溢流侵入机理研究[D]. 刘森.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D]. 胡乐伟. 暨南大学, 2018(12)
  • [7]我国邮轮产业政策实施效应研究[D]. 曹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8]日本介护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D]. 宋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新医改背景下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研究[D]. 张睿. 东南大学, 2016(12)
  • [10]大气污染、公众健康与环境政策研究[D]. 谌仁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12.23”井喷死亡人数增至24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