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新的陶土材料——氮化硅(论文文献综述)
尚楷[1](2019)在《SiC/竹炭(BC)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吸波材料作为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备受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在改善电磁污染、电磁防护、提高飞行器和武器装备的隐身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自然界中,天然多孔材料在经高温炭化后仍保留其独特的生物形貌和孔道结构特征,且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通过结合它们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能,可为设计新型吸波材料提出一种新颖的解决方案。本文以天然竹材经高温裂解炭化得到具有生物多孔结构的竹炭(BC)为模板,金属间化合物二硅化钼(MoSi2)为吸收剂,在催化剂羰基铁粉(Fe(CO)5)的作用下,为BC基体表面制备出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材料吸波性能的碳化硅晶须(SiCW),并以此技术路线展开深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采用真空抽渗复合吸收剂MoSi2和包埋硅粉法,在氩气保护气氛中经高温1450℃下烧结得到MoSi2/SiC/BC多孔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介电性能及其吸波机制。结果表明:MoSi2/SiC/BC多孔复合材料基体孔隙内布满大量的网状结构SiCW。当介电试样MoSi2/SiC/BC复合材料与环氧树脂混合质量比为1:1时,反射率最低,最大反射损耗为-13.48dB,有效吸收频带宽度约1.0GHz,具有一定的吸波效果。(2)将竹炭片磨碎成200目的粉末颗粒,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工艺:水浴加热与球磨混合对原料BC粉(碳源)、Si粉(硅源)进行预处理,使其充分混合,将得到的混合原料真空抽渗、抽滤、真空干燥后,高温1450℃下氩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并保温1h,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Si/SiC/BC多孔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介电性能及其吸波机制。结果表明:当采用水浴加热工艺对混合原料进行预处理高温烧结后,介电试样在2.2-2.5mm厚度下,整个X波段反射损耗均在-10dB以下,对电磁波的吸收和损耗达90%以上,吸波性能优异。(3)采用水浴加热工艺对BC粉与Si粉混合原料进行预处理后,添加一定量催化剂Fe(CO)5,有利于碳热还原反应促进SiC的生成,并在高温1450℃氩气气氛保护下进行烧结,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SiC/BC多孔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官能团种类、碳材料石墨化程度及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在SiC/BC多孔复合材料中,BC颗粒孔结构内布满SiCW,其发育尺寸较长,并且互相交织缠绕。在对催化剂添加量为2.0%制备的SiC/BC多孔复合材料进行1-5mm厚度模拟反射率三维图中发现,当介电试样厚度约为2.5-2.8mm时,整个X波段反射损耗均在-10dB以下,最低反射率为-32.15dB,有效吸收频带宽达4.2GHz。最后,对后续多孔BC基吸波材料在SiC纳米线的制备、竹炭纤维和BC基体上增加界面层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傅梦楠[2](2019)在《宜兴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指导和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相结合,对宜兴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研究认为政府作用对宜兴陶瓷特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但是政府对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存在文化传承缺失、市场干预过度、产业政策和激励缺失、产业融合度差、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政府产业重视程度不高、职责越位、统筹力度不够、绩效管理缺失等。本文借鉴新公共服务等理论,提出加强文化培育、加强产业引导、加速产业平台建设、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和加强紫砂特色小镇建设,来优化宜兴陶瓷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作用。
程佳剑[3](2018)在《陶瓷材料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陶瓷材料以其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和高硬度等优点一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增材制造技术是目前制造技术发展的主流。将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陶瓷产品生产打破了传统陶瓷材料加工工艺的限制,是目前研究的关键技术。本文对陶瓷材料3D打印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解决了成型过程中材料和设备方面所面临的重要技术问题,包括3D打印平台的搭建、挤出机的设计制作、挤出成型陶瓷材料的制备、成型工艺参数优化及陶瓷制品干燥、烧结问题。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对陶瓷材料3D打印机关键部件挤出机进行了设计和优化。采用压缩空气式和螺旋式挤出相结合的方式用于陶瓷材料的输送,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陶瓷材料输送过程中的流动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挤出过程中陶瓷膏体的速度、压力等分布情况,分别讨论了挤出口尺寸、推进丝杆尺寸及腔体形状等对挤出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尺寸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有利于挤出成型的结构尺寸。结合PLA材料3D打印技术完成了挤出机的制作,并搭建了陶瓷材料3D打印平台。对陶瓷材料的固相含量进行了研究,制备了适用于挤出成型的陶瓷膏体。利用制备的陶瓷膏体进行挤出成型工艺单因素实验,计算了各工艺参数间的数值关系,为工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考察了陶瓷材料挤出成型工艺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测试确定了陶瓷材料3D打印成型的工艺参数。利用该工艺参数进行三维成型实验,分析打印产品的问题,通过热风加热系统改进打印设备,提高成型效果,分别得到了各形状实体与薄壁零件的成型精度。利用陶瓷材料3D打印机进行了齿轮、耐火产品及包含复杂曲面形状艺术品的打印测试;对陶瓷产品进行了干燥,测得其干燥质量曲线及零件干燥后收缩率;对干燥后陶瓷产品进行烧结,测得零件烧结后收缩率。本文所开发的陶瓷材料3D打印机,具有成型速度快、材料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够进行稳定打印成型。
吴文杰[4](2018)在《再生泡沫陶瓷加劲墙板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生泡沫陶瓷加劲墙板的主要原材料为陶瓷废料及废瓷尾矿,经过高温烧制成型,并通过低温条件下在陶瓷墙板中附加钢筋来提高板的结构强度,进而实现墙板的结构节能一体化。新型墙板能够消化利用大量固体废弃物,可有效提高建筑的外墙保温效果,具有极佳的经济效应及节能环保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现在的混凝土结构墙体材料主要选用的是各种混凝土砌块和烧结空心砖等,这些块材主要由粘土、水泥、沙、石子等材料组成,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采用砌筑的施工工艺消耗大量人工及现场作业时间,质量难以保证。对于许多新型墙体,目前的一体化墙板存在很多问题,虽然部分墙体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但仍不能避免现场大规模湿作业,并且工艺非常复杂,对大规模推广造成非常大的阻碍。所以开发新型的轻质高强、环保节能的墙体材料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从建筑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二十一世纪以来泡沫陶瓷在建筑材料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这种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热、防水渗,且与水泥砂浆、混凝土等相容性好等优异的综合性能。本课题采用淄博永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再生高强泡沫陶瓷,此种泡沫陶瓷材料的峰值应力可以达到9.08MPa,远高于传统的泡沫陶瓷2-3MPa的峰值应力。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再生泡沫陶瓷加劲墙板试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九片不同配筋形式、高度、加肋情况、开洞形式的再生泡沫陶瓷加劲墙板的有限元模型,对墙体进行了竖向加载模拟试验及低周反复循环加卸载模拟试验,研究了墙板开洞和不开洞两种情况下的的抗震性能变化规律,并对不同截面布置的墙板的竖向承载能力、墙板变形情况、延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带肋墙板与无肋墙板相比,在体积增加了7.41%的情况下竖向承载力提高了159.9%,因此对泡沫陶瓷保温结构板加肋可以有效提高承载力;另外,增大配筋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在低周反复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带肋墙体的侧向荷载峰值较无肋墙体的侧向荷载峰值提高了17.3%,最大侧向位移提高了6.04%,表明对墙体加肋可以提高墙体侧向承载能力,并一定程度上提高墙体的侧向变形能力;墙体从开裂到破坏随着位移的不断增大,滞回环的面积越来越大,粘滞阻尼系数也在升高,带肋墙体在不同受力阶段,破坏状态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对于其他参数相同的无肋墙体有较大提高,墙体的加肋不但可以提高墙体刚度,还可以提高墙体变形耗能能力,进而提高墙体的抗震性能;在达到极限状态之前,较高墙体的等效粘滞系数略微提升。降低墙体高度可以有效的增大刚度,在加载初期也可以提高墙体的等效粘滞系数,但随着加载增大,墙体变形性能的差距逐渐表现出来,较矮墙体的等效粘滞系数要低于较高墙体,抗震性能也有所降低。文章最后对新型墙板值得改进和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地方进行了讨论,并对此墙板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出建议,为此墙板在市场上的推广提出了方向性指导。
焦健[5](2017)在《新型填料对于无石棉垫片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石棉垫片作为一种密封件以其污染小,对人体危害小等优点,慢慢取代了石棉密封垫片的位置,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相对于石棉垫片来说,无石棉垫片在某些密封性能方面存在劣势。为了使无石棉垫片具备更好的力学性能以及抗老化性能,本文从无石棉垫片填料的选择出发,以纳米二氧化钛、膨胀石墨两种填料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填料对无石棉垫片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制取无石棉垫片所需的性能以及成本等因素,基于填密理论,选择膨胀性石墨和纳米级二氧化钛,分别与高岭土、滑石粉和云母组合作为填料。其中为使纳米级二氧化钛获得良好的表面接枝偶联剂,具有更好的分散性,选用表面经过无机表面包覆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钛。本文基于均匀试验设计表以及纳米二氧化钛和膨胀石墨等填料的取值范围设计出U*9(94)的均匀试验设计表,以所制取垫片的压缩回弹性能、拉伸性能、蠕变松弛性能的取值建立回归方程式,通过检验发现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式都呈显着性。通过对回归方程以及性能测试值的分析,发现膨胀石墨以及二氧化钛对于垫片的压缩回弹性能的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纳米二氧化钛通过对传统填料的阳离子化改性而使垫片的拉伸性能好于含膨胀石墨填料的垫片;对于垫片的蠕变松弛性能,无论纳米二氧化钛还是膨胀石墨均对垫片性能的提升有显着作用。考虑实际生产生活中成本的问题,新型填料膨胀石墨相对纳米级二氧化钛更具备应用前景,本文实验数据对于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张立萍[6](2015)在《活性微孔硅酸钙在乙丙橡胶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孔硅酸钙具有蜂窝状结构,比表面积较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在橡胶补强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几种不同型号的硅酸钙进行了形貌分析,实验中主要采用的是L型硅酸钙和21#硅酸钙,即CSH-L和CSH-21。本文研究了白炭黑与硅酸钙用量比对乙丙橡胶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随着硅酸钙含量的逐步增大,EPDM混炼胶正硫化时间(T90)逐步减小,即硅酸钙对EPDM的硫化速度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硅酸钙用量的变化,EPDM的焦烧时间的变化不大;随着硅酸钙含量的增大,EPDM硫化胶的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及拉伸强度均呈现逐步减小的变化趋势,硅酸钙对EPDM的补强效果仅能达到白炭黑的1/4左右;EPDM硫化胶的硬度以及永久变形性能随之呈现依次减小的趋势。EPDM硫化胶经热老化后,硫化胶的硬度、密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则显着降低。另外,在EPDM耐高温输送带胶料(EPDM/HRCB-)配方研究试验中,设计了一组实验,研究了EPDM胶种、硫化剂(DCP)用量、补强剂(碳黑N330、N660、硅酸钙)体系类型及用量等四个因素对EPDM胶料性能的影响。考察研究了各因素对EPDM的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料种类是影响EPDM混炼胶正硫化时间及硫化橡胶撕裂强度、拉伸强度、永久变形、断裂伸长率等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实验发现,燕化生产的EPDM 3240更适于研制EPDM耐热输送带;硫化剂DCP的最佳添加量为5phr;耐磨炭黑N330对EPDM的补强作用要优于通用炭黑N660及微孔硅酸钙,其最佳添加量为50phr。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进行了配方优化,找到了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耐热输送带的配方。
苗磊[7](2015)在《GYKJ公司产品差异化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陶瓷科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陶瓷耐磨部件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陶瓷行业市场的日益完善,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益激烈。GYKJ公司作为国内陶瓷科技技术的领先单位,为全国大多数的造纸机械提供陶瓷耐磨部件,从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来看,由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与2012年国家新环保政策的出台,使得造纸行业受到严重打击,目标市场的客户群体数量缩小,陶瓷耐磨部件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从产品角度来看,由于技术门槛的降低,导致市场低端竞争对手不断出现,瓜分GYKJ公司的低端客户市场;加之国外高端同类型产品进入中国市场,GYKJ公司的高端客户市场同样面临威胁。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成为GYKJ公司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以GYKJ公司作为研究案例,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分析GYKJ公司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得出:目前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下行,行业内部竞争压力增加;行业内部产品趋于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现有产品、服务与竞争者的差异化程度缩小,品牌单一化现象严重,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市场“防火墙”,在产品、营销渠道、品牌以及服务等方面形成与其它同行业企业的差异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对企业现有核心能力与企业资源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品牌建设、营销渠道以及服务环节存在差异化的可能,并针对上述四方面制定“三维一体”的差异化战略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对“三维一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GYKJ公司需要在技术、人才以及品牌三方面制定详细的改进与提升计划,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与设备、加大引进人才、提高员工福利待遇、设立子品牌等措施实现差异化战略中的“三维”;同时通过注重提升“一体”即服务,通过完善GYKJ公司的服务体系以及服务质量,与“三维”形成配合,使得GYKJ公司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更为完善具体。本文结构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论述;第三部分为行业现状分析;第四部分为GYKJ公司的差异化构造;第五部分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第六部分为结论。
曲顺志[8](2014)在《氧化石墨烯紫外还原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单层二维晶体结构以及优越的性质引起科学界和工业界的重视。由于石墨烯结构中不含有极性基团,而且纳米结构具有高表面能,限制了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在此次研究中我们用了一种简单的紫外照射方法制备出水溶性的石墨烯。1、紫外照射时间对GO还原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紫外光照射来还原氧化石墨烯(GO),并对紫外照射时间对还原效果的影响做了研究。在还原过程中为了保证还原后的石墨烯(RGO)能够稳定存在,我们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了紫外、红外、拉曼、X射线衍射等结构的表征,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将GO表面的含氧基团还原。还原后的RGO可以均匀的分散在水溶液中,并且可以保持稳定状态3个周以上。2、还原剂用量对GO还原效果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还原剂用量对GO还原效果的影响,从而来进一步研究紫外光照射还原GO的反应机理。还原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RGO的产量,但这也是有限度的。紫外还原GO过程中,紫外光的照射能够激发水使之产生水和电子,水合电子能够将GO还原,而还原效果与水合电子产生的速度和数量有关。3、石墨烯补强填充天然/丁苯橡胶本文对石墨烯在NR/SBR混炼胶中的补强效果进行了研究,并且与乙炔炭黑的补强效果进行了比较。经过比较发现:加入7份石墨烯的混炼胶在电阻率、拉伸强度、硬度、撕裂强度等性能上均可以与加入50份乙炔炭黑的混炼胶相当。说明了石墨烯对橡胶有很好的补强效果。
刘克杰,朱华兰,彭涛,王凤德[9](2013)在《无机特种纤维介绍(一)》文中研究指明无机特种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抗氧化的热学性能,在高科技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无机特种纤维中的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发展情况、制备方法以及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简要总结了这3种纤维的发展过程,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王可可[10](2012)在《安徽省陶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陶瓷矿产资源,但是陶瓷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一直扮演着陶瓷矿产资源的廉价输出者角色。近几年,随着陶瓷矿产资源不断被勘探查明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广东、福建等省的大批陶瓷企业开始进驻安徽省,安徽省陶瓷企业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某些地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陶瓷产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安徽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紧邻江、浙、沪人口密集度高的发达省份,具有较大的产品辐射半径,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安徽省及其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旺盛,现阶段主要以建筑陶瓷生产为主,但是在生产能力方面,安徽省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有待于利用当地丰富的陶瓷矿产资源,做好陶瓷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了本文的写作,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电话调研、专家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理清了安徽省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陶瓷产业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再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国内外陶瓷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安徽省陶瓷产业的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徽省陶瓷产业的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本文对安徽省陶瓷产业的发展对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对明确安徽省陶瓷产业的发展策略、合理规划安徽省陶瓷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对其他地区的陶瓷产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一种新的陶土材料——氮化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陶土材料——氮化硅(论文提纲范文)
(1)SiC/竹炭(BC)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吸波材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吸波材料的概述 |
1.2.2 吸波材料的分类 |
1.2.3 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 |
1.3 碳系多孔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纤维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1 传统纤维吸波材料 |
1.4.2 新型纤维吸波材料 |
1.5 课题创新性及研究内容 |
1.5.1 创新性 |
1.5.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工艺流程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工艺流程 |
2.2.1 BC多孔模板的制备 |
2.2.2 BC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材料性能测试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3.3 拉曼光谱分析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3.5 电磁参量测试 |
3 MoSi_2/SiC/BC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
3.1 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 物相组成分析 |
3.3 微观形貌分析 |
3.4 电磁参数分析 |
3.4.1 介电性能分析 |
3.4.2 Cole-Cole图分析 |
3.4.3 吸波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Si/SiC/BC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
4.1 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 物相组成分析 |
4.3 微观形貌分析 |
4.4 电磁参数分析 |
4.4.1 介电性能研究 |
4.4.2 Cole-Cole图分析 |
4.4.3 吸波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SiC/BC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
5.1 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 物相组成分析 |
5.3 微观形貌分析 |
5.4 红外分析 |
5.5 拉曼光谱分析 |
5.6 电磁参数分析 |
5.6.1 介电性能分析 |
5.6.2 Cole-Cole分析 |
5.6.3 吸波性能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宜兴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析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宜兴市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分析 |
3.1 宜兴市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
3.2 宜兴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
3.3 宜兴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 |
3.4 宜兴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 国内外政府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
4.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
5 宜兴市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优化政府职能的对策 |
5.1 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
5.2 加速产业平台建设 |
5.3 加强产业人才培养 |
5.4 加强紫砂特色小镇建设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陶瓷材料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陶瓷材料3D打印技术 |
1.3 陶瓷材料挤出成型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陶瓷材料3D打印机设计制作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陶瓷材料3D打印挤出机的结构设计及优化 |
2.1 挤出机构组成 |
2.2 挤出成型陶瓷膏体流体分析 |
2.2.1 陶瓷膏体的流体类型分析 |
2.2.2 陶瓷膏体的流变模型分析 |
2.3 陶瓷膏体螺旋挤出有限元仿真及后处理 |
2.3.1 创建螺旋式挤出有限元模型 |
2.3.2 陶瓷膏体螺旋式挤出成型仿真分析结果后处理 |
2.4 陶瓷膏体压缩空气挤出有限元仿真及后处理 |
2.4.1 创建螺旋式挤出有限元模型 |
2.4.2 陶瓷膏体压缩空气挤出成型仿真分析结果后处理 |
2.5 陶瓷膏体挤出成型流道结构优化设计 |
2.5.1螺杆式挤出结构优化设计 |
2.5.2压缩空气式挤出结构优化设计 |
2.5.3陶瓷材料3D打印设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陶瓷材料3D打印材料制备及成型工艺研究 |
3.1 陶瓷材料3D打印材料制备 |
3.1.1 陶瓷膏体制备 |
3.1.2 陶瓷膏体挤出实验 |
3.2 陶瓷材料3D打印成型理论分析 |
3.2.1 陶瓷材料3D打印成型工艺参数分析说明 |
3.2.2 陶瓷材料3D打印成型工艺参数理论计算 |
3.3 陶瓷材料3D打印挤出成型工艺研究 |
3.3.1 层高对陶瓷膏体成型效果的影响 |
3.3.2 回抽距离对陶瓷膏体成型效果的影响 |
3.3.3 重叠面积对陶瓷膏体成型效果的影响 |
3.3.4 填充率对陶瓷膏体成型效果的影响 |
3.3.5 打印速度和挤出速度对陶瓷膏体成型效果的影响 |
3.3.6 打印喷嘴“Z跳动”对陶瓷膏体成型效果的影响 |
3.3.7 挤出成型效果测试实验 |
3.4 陶瓷材料3D打印成型过程优化 |
3.4.1 挤出成型制件质量问题分析 |
3.4.2 打印成型装置改进 |
3.4.3 陶瓷材料3D打印制品成型精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样件打印成型及其后处理 |
4.1 陶瓷3D打印样件 |
4.2 陶瓷样件干燥特性研究 |
4.2.1 陶瓷干燥原理 |
4.2.2 陶瓷产品干燥尺寸收缩率测量 |
4.3 陶瓷样件烧结特性研究 |
4.3.1 陶瓷产品烧结原理 |
4.3.2 陶瓷产品烧结尺寸收缩率测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再生泡沫陶瓷加劲墙板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原料及性质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件设计 |
2.2.2 加载方案与方法 |
2.3 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2.4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4.1 单元模型 |
2.4.2 材料模型 |
2.4.3 基本假设 |
2.4.4 基本模型尺寸 |
2.4.5 竖向承载力试验加载方法 |
2.4.6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加载方法 |
2.4.7 荷载步相关概念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泡沫陶瓷材料基本力学试验 |
3.1.1 试验现象 |
3.1.2 材料属性分析 |
3.2 模型极限状态应力应变云图 |
3.3 墙体竖向承载力分析 |
3.3.1 墙体极限承载力 |
3.3.2 墙体应力应变曲线 |
3.4 泡沫陶瓷墙体低周反复荷载下抗震性能分析 |
3.4.1 墙体破坏特性 |
3.4.2 滞回曲线 |
3.4.3 墙体耗能分析 |
3.4.4 骨架曲线 |
3.4.5 墙体裂缝发展与破坏特征 |
4 讨论 |
4.1 结论可靠性 |
4.2 应用探讨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5)新型填料对于无石棉垫片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无石棉垫片概述 |
1.1.2 无石棉垫片研究现状 |
1.1.3 填料研究现状 |
1.1.4 无石棉垫片的性能表征 |
1.2 填料作用 |
1.2.1 填料的功能与分类 |
1.2.2 填料在无石棉垫片中的应用 |
1.2.3 新型填料的应用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填料改性理论与无石棉垫片的材料选取 |
2.1 填料改性理论 |
2.1.1 填料留着机理 |
2.1.2 填料改性技术 |
2.2 无石棉垫片填料的选取 |
2.2.1 填密理论在填料-纤维中的应用 |
2.2.2 填料的选择 |
2.3 除填料外其他复合材料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石棉垫片填料试验设计与实验过程 |
3.1 正交试验设计与均匀试验设计 |
3.1.1 正交试验设计 |
3.1.2 均匀试验设计 |
3.2 无石棉垫片填料复合材料的均匀试验设计方案 |
3.2.1 无石棉垫片各类复合材料取值 |
3.2.2 无石棉垫片填料复合材料均匀试验设计表选取 |
3.3 无石棉垫片的制备 |
3.3.1 无石棉垫片的制备工艺 |
3.3.2 材料准备 |
3.3.3 制备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石棉垫片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无石棉垫片压缩回弹性能研究 |
4.2.1 测试压缩回弹性能采用标准 |
4.2.2 复合填料对于无石棉垫片压缩回弹性能影响的分析 |
4.2.3 含膨胀石墨与含纳米二氧化钛组分的压缩回弹性能对比 |
4.3 无石棉垫片拉伸性能研究 |
4.3.1 测试拉伸性能采用标准 |
4.3.2 复合填料对于无石棉垫片拉伸性能影响的分析 |
4.3.3 含膨胀石墨与含纳米二氧化钛填料组分的拉伸性能对比 |
4.4 无石棉垫片蠕变松弛性能研究 |
4.4.1 测试蠕变松弛性能采用的标准 |
4.4.2 复合填料对于无石棉垫片蠕变性能影响的分析 |
4.4.3 含膨胀石墨与含纳米二氧化钛填料组分的蠕变性能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
(6)活性微孔硅酸钙在乙丙橡胶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前言 |
1.3 三元乙丙橡胶的加工 |
1.3.1 三元乙丙橡胶的塑炼 |
1.3.2 三元乙丙橡胶的压出 |
1.3.3 三元乙丙橡胶的压延 |
1.3.4 三元乙丙橡胶的模压 |
1.3.5 三元乙丙橡胶的粘贴成型 |
1.4 三元乙丙橡胶的应用 |
1.5 三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5.1 炭黑/三元乙丙橡胶研究进展 |
1.5.2 玻璃微珠/三元乙丙橡胶研究进展 |
1.5.3 黏土/三元乙丙橡胶研究进展 |
1.5.4 纳米无机粒子/三元乙丙橡胶研究进展 |
1.5.5 其它补强剂/三元乙丙橡胶研究进展 |
1.6 橡胶补强机理 |
1.6.1 容积效应 |
1.6.2 橡胶链的有限伸长 |
1.6.3 壳层结构模型 |
1.6.4 大分子链滑动理论 |
1.7 硅酸钙的基本特性 |
1.7.1 硅酸钙主要分成 |
1.7.2 硅酸钙基本物理性质 |
1.7.3 硅酸钙的红外光谱谱图 |
1.7.4 硅酸钙形貌 |
1.8 研究目的、意义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性能测试 |
2.1 硫化特性测定 |
2.1.1 威氏可塑度测定 |
2.1.2 硫化曲线 |
2.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2.2.1 试样状态调节 |
2.2.2 密度 |
2.2.3 邵A硬度 |
2.2.4 拉伸性能 |
2.2.5 撕裂强度 |
2.3 老化性能测试 |
2.3.1 老化条件 |
2.3.2 邵A硬度(老化后) |
2.3.3 拉伸性能(老化后) |
第三章 硅酸钙填充三元乙丙橡胶 |
3.1 白炭黑与硅酸钙用量比对乙丙橡胶性能的影响规律 |
3.1.1 试验目的 |
3.1.2 实验原料 |
3.1.3 实验主要仪器 |
3.1.4 试验配方 |
3.1.5 原材料预处理 |
3.1.6 三元乙丙橡胶试验混炼工艺 |
3.1.7 测定硫化曲线 |
3.1.8 压片硫化制样 |
3.1.9 实验结果 |
3.1.10 结果与讨论 |
3.1.11 基本结论 |
3.2 EPDM耐高温输送带胶料(EPDM/HRCB-)配方研究 |
3.2.1 研究思路 |
3.2.2 试验配方(EPDM/HRCB19) |
3.2.3 试样制备 |
3.2.4 性能测试 |
3.2.5 性能数据分析表 |
3.2.6 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2.7 优化配方 |
3.2.8 试样制备 |
3.2.9 结果讨论 |
3.3 硅酸钙补强机理的探究 |
3.3.1 结合胶的制备 |
3.3.2 结合胶含量的计算 |
3.3.3 实验结果 |
3.4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7)GYKJ公司产品差异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4.1 企业外部行业环境构成与分析方法 |
1.4.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与分析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企业竞争优势与产品差异化 |
2.1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
2.2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3 产品差异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 |
第三章 GYKJ公司与所在行业现状 |
3.1 企业背景及业务范围 |
3.2 企业产品现状 |
3.2.1 产品类型现状 |
3.2.2 产品营销现状 |
3.2.3 产品品牌现状 |
3.2.4 产品服务现状 |
3.3 所在行业现状 |
3.3.1 陶瓷的行业定义 |
3.3.2 山东省陶瓷制造行业现状 |
3.3.3 特种陶瓷行业现状 |
第四章 GYKJ公司产品差异化战略分析与定位 |
4.1 GYKJ公司现有战略及存在问题 |
4.1.1 企业战略发展现状 |
4.1.2 现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
4.1.3 差异化战略的选择 |
4.2 GYKJ公司产品行业环境分析 |
4.2.1 市场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2.2 市场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4.2.3 市场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4.2.4 市场替代品威胁分析 |
4.2.5 市场竞争者竞争力分析 |
4.3 GYKJ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3.1 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
4.3.2 企业资源分析 |
4.4 GYKJ公司差异化战略的提出 |
4.4.1 战略提出的原因 |
4.4.2 新战略提出与制定的步骤 |
4.4.3 战略制定的目的 |
4.5 GYKJ公司产品差异化战略定位 |
4.5.1 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生产 |
4.5.2 差异化的品牌延伸 |
4.5.3 结合IT的差异化营销模式构建 |
4.5.4 与差异化一致的服务体系 |
第五章 GYKJ公司产品差异化战略实施 |
5.1 产品差异化战略具体实施 |
5.1.1 创新产品设计 |
5.1.2 优化产品生产 |
5.2 品牌差异化战略具体实施 |
5.2.1 打造独特的品牌效应 |
5.2.2 实现品牌差异化宣传 |
5.3 营销差异化战略具体实施 |
5.3.1 细分国内外市场 |
5.3.2 构建新营销渠道 |
5.3.3 组建高效营销团队 |
5.3.4 实施公平合理激励机制 |
5.4 服务差异化战略具体实施 |
5.4.1 建立卓越服务理念 |
5.4.2 储备相关售后资料 |
5.4.3 完善售后回访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氧化石墨烯紫外还原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石墨烯简介 |
1.1.1 石墨烯的研究与发现 |
1.1.2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 |
1.2 石墨烯的制备 |
1.2.1 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 |
1.2.1.1 氧化石墨的制备 |
1.2.1.2 化学法还原氧化石墨 |
1.2.1.3 热解法还原氧化石墨 |
1.3 石墨烯的应用 |
1.4 基于石墨烯的复合物 |
1.4.1 石墨烯/高聚物复合物 |
1.4.2 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物 |
1.4.3 石墨烯/碳基材料(碳纳米管、富勒烯)复合物 |
1.5 石墨烯的功能化 |
1.5.1 石墨烯的共价键功能化 |
1.5.1.1 石墨烯的有机小分子功能化 |
1.5.1.2 石墨烯的聚合物功能化 |
1.5.2 石墨烯的非共价键功能化 |
1.5.2.1 石墨烯的π键功能化 |
1.5.2.2 石墨烯的离子键功能化 |
1.5.2.3 石墨烯的氢键功能化 |
1.6 氧化石墨烯的介绍 |
1.7 天然橡胶的介绍 |
1.7.1 天然橡胶简介 |
1.7.2 天然橡胶性能简介 |
1.7.3 天然橡胶的结构及分类 |
1.7.4 天然橡胶的用途 |
1.7.5 天然橡胶的配合加工方法 |
1.7.5.1 配合 |
1.7.5.2 加工 |
1.8 丁苯橡胶的介绍 |
1.8.1 丁苯橡胶简介 |
1.8.2 丁苯橡胶性能简介 |
1.9 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的配合 |
1.9.1 天然橡胶与丁苯橡胶并用的意义 |
1.9.2 天然橡胶/丁苯橡胶并用胶的改性 |
1.9.3 天然橡胶/丁苯橡胶并用胶的应用 |
第二章 紫外照射时间对氧化石墨烯(GO)还原效果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试剂和仪器 |
2.2.2 实验部分 |
2.2.2.1 氧化石墨烯溶液的制备 |
2.2.2.2 紫外灯下照射 |
2.2.2.3 氧化石墨烯(GO)水溶液朗伯比尔曲线的测定 |
2.2.2.4 样品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还原剂葡萄糖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
2.3.2 还原剂硼氢化钠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
2.3.3 还原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
2.3.4 紫外光照射时间(未加还原剂)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浓度对氧化石墨烯(GO)还原效果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实验部分 |
3.2.2.1 氧化石墨烯溶液的制备 |
3.2.2.2 紫外灯下照射 |
3.2.2.3 样品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
3.3.1.1 葡萄糖用量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
3.3.1.2 硼氢化钠用量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
3.3.1.3 羧甲基纤维素(CMC)用量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
3.3.2 拉曼吸收光谱 |
3.3.3 红外吸收光谱 |
3.3.4 X 射线衍射(XRD)光谱 |
3.4 结论 |
第四章 石墨烯补强填充天然/丁苯橡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试剂和仪器 |
4.2.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性能 |
4.3.2 物理性能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9)无机特种纤维介绍(一)(论文提纲范文)
1 玻璃纤维 |
1.1 发展情况 |
1.2 结构与性能 |
1.3 制备方法 |
1.4 主要应用 |
2 玄武岩纤维 |
2.1 发展情况 |
2.2 结构与性能 |
2.3 制备方法 |
2.4 主要应用 |
3 碳纤维 |
3.1 发展情况 |
3.2 结构与性能 |
3.3 制备方法 |
3.4 主要应用 |
4 发展前景 |
(10)安徽省陶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
1.3.1 论文框架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陶瓷产业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
2.1 产业转移及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1 产业转移概述 |
2.1.2 产业生命周期概述 |
2.1.3 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三章 安徽省陶瓷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3.1 国内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国外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2 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3.2 PEST 分析 |
3.2.1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与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波特五力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3.3.2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
3.3.3 供方对行业的影响 |
3.3.4 替代品分析 |
3.3.5 买方对行业的影响 |
第四章 安徽省陶瓷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安徽省陶瓷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
4.1.1 陶瓷产业发展历程 |
4.1.2 陶瓷企业发展现状 |
4.1.3 陶瓷矿产资源分布 |
4.1.4 陶瓷生产技术应用 |
4.2 SWOT 分析 |
4.2.1 优势(S- Strength) |
4.2.2 劣势(W- Weakness) |
4.2.3 机会(O- Opportunity) |
4.2.4 威胁(T- Threat) |
4.2.5 SWOT 小结 |
4.3 安徽省陶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3.1 技术改革与创新力度不足 |
4.3.2 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
4.3.3 行业竞争激烈,品牌建设落后 |
4.3.4 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匮乏 |
第五章 安徽省陶瓷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 |
5.1 发展思路 |
5.2 发展目标 |
5.2.1 总体目标 |
5.2.2 具体目标 |
5.3 陶瓷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 |
5.3.1 空间布局 |
5.3.2 发展重点 |
第六章 促进安徽省陶瓷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
6.1 发展对策 |
6.1.1 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 |
6.1.2 加大技改力度,倡导技术创新 |
6.1.3 破解发展瓶颈,清除发展障碍 |
6.1.4 营造洼地效应,促进产业集群 |
6.1.5 坚持扶优扶强,培育龙头企业 |
6.1.6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
6.1.7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竞争能力 |
6.1.8 开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
6.2 保障措施 |
6.2.1 加强政府组织引导 |
6.2.2 大力实施外向带动 |
6.2.3 注重节能减排工程 |
6.2.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一种新的陶土材料——氮化硅(论文参考文献)
- [1]SiC/竹炭(BC)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 尚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宜兴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傅梦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陶瓷材料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D]. 程佳剑. 北方工业大学, 2018(09)
- [4]再生泡沫陶瓷加劲墙板力学性能研究[D]. 吴文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5]新型填料对于无石棉垫片性能影响的研究[D]. 焦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6]活性微孔硅酸钙在乙丙橡胶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张立萍.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5(06)
- [7]GYKJ公司产品差异化战略研究[D]. 苗磊. 山东理工大学, 2015(04)
- [8]氧化石墨烯紫外还原的研究及其应用[D]. 曲顺志.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9]无机特种纤维介绍(一)[J]. 刘克杰,朱华兰,彭涛,王凤德. 合成纤维, 2013(05)
- [10]安徽省陶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可可.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