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最佳雇主排行榜(论文文献综述)
段晓婷[1](2020)在《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及实施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根本上来说,国家较量的实质就是人才的较量。为了能培养出高水平、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因素。世界一流大学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致力于大学实力的提升,力求建设出世界一流大学。俄罗斯也逐渐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随着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及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与国际接轨逐渐成为了俄罗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举措。在各国高等教育角逐局面日益显现、高等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等外部环境与大学改善落后科研水平、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声誉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需要的内部环境下,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通过对“5-100计划”的目标及绩效指标、运行机制、资金与补贴分配、遴选标准及结果、项目周期与考核评价及计划后续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使读者对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导向有清晰的了解。接着详细探索了俄罗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路径的个案分析:以远东联邦大学和秋明大学为例,对个案大学提升竞争力计划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包括个案大学选择的依据、大学SWOT分析、大学目标模式、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及大学的实施成效。最后,总结出俄罗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包括取得的总体成效、获得的经验与大学面临的挑战;最后总结出对中国的启示:第一,设立优势学科群;第二,将卓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第三,保持政策的持续关联性;第四,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管理。
胡碧洋[2](2020)在《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价研究 ——基于主要世界大学排名内容分析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省部共建大学”、“2011计划”等政策的大力发展,我国高水平大学进步显着,2015年伊始,我国大学开始进入追求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的“双一流”建设阶段。“双一流”建设工程旨在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使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国高水平大学储能发力,力求能够跻身世界高水平大学行列并得到全球认可,这就需要我国高水平大学充分把握近二十年蓬勃发展的世界大学排名活动。21世纪以来,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和THE世界大学排名等排名相继出现,为高水平大学的界定提供了相对清晰和共通的标准,即位于排名前列的大学就是公认的世界高水平大学。这为思考和评价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方向、建设策略和建设成效提供了相对客观、可观察和可借鉴的路径。但是,我国大学在追求提升大学的世界排名过程中,出现了观念上和理解中的盲目现象与极端现象,脱离国情,唯世界大学排名马首是瞻,甚至仅仅以某个或某些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个别或部分指标为标准,构思和实践高水平大学建设。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各种世界大学排名是引进的新事物,我们实际上缺少对世界大学排名全面的、科学的、历史的理解。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前列的国外着名大学,确实是举世公认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学习、借鉴和追赶这些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迫切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我们对世界大学排名的理解和实践。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大学排名这一评价工具、如何正确认识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制定我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长期的有效的发展战略,成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厘清大学排名的沿革、性质、运用原则和主要世界大学排名工具的指标体系与内在共性价值取向,明确大学排名的工具性价值。二是,以全球认可度较高的QS、THE、ARWU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数据为依据,探求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世界高水平大学间的差距。三是,对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五所世界高水平大学进行个案研究,深入剖析其发展历程及个性特色,以及世界高水平大学所呈现的共性要素,以求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更为丰富详实的信息和启示。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世界大学排名作为判定大学发展状态和水平的工具,具有自身产生的背景、内容、性质和取向,无论是大学抑或是国家,借鉴或运用世界大学排名,应该清晰把握世界大学排名工具的这些要素,基于自身实际加以参考或借鉴,而不是简单地、不假思索地直接搬用。第二,尽管不同的世界大学排名各有其背景、内容、性质和取向,但都包容了若干重要的共同要素。基于这些共同要素可以看到,近五年来,我国高水平大学尤其是其中的顶尖高水平大学,经过一系列建设工程,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更是明显,这提升了我国高水平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第三,基于世界大学排名的共性要素,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冲击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面临挑战。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水平呈现明显不平衡状态,其间差距显着甚至呈现扩大趋势。第四,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位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在建设过程中呈现了一些基本的共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其二,高度重视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其三,高度重视高质量的办学过程。世界大学排名的各项数据分析和世界高水平大学成长的路径,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丰富和具体的价值信息和经验启示,针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现状和面临困境,本研究提出如下发展建议:第一,关注学科规划布局,有效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第二,优化科学研究激励机制,鼓励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第三,坚守文化本位,孕育和厚培高质量人才成长的氛围和环境。第四,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化和丰富学术交流。第五,逐步优化生师比和师职比,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外,高水平大学所在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高水平大学建设,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和生态氛围建设方面,选择实际路径,推行有效举措,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
续杨晓雪[3](2020)在《基于社交媒体招聘广告的雇主品牌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雇主品牌是雇主企业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战略性工具。近年来,伴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与普及,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利用社交媒体开展雇主品牌传播。其中,以社交媒体招聘广告为载体传播雇主品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然而,对于这种新兴的雇主品牌传播方式,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很少见。因此,本文以我国部分被评为最佳雇主的企业为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基于社交媒体招聘广告的雇主品牌传播策略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样本企业基于社交媒体招聘广告进行雇主品牌传播时的内容策略;(2)样本企业基于社交媒体招聘广告进行雇主品牌传播时的媒介策略;(3)样本企业基于社交媒体招聘广告进行雇主品牌传播时,传播何种内容策略时更倾向于何种媒介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基于社交媒体招聘广告传播的雇主品牌内容策略包括象征性价值、发展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与经济性价值4个要素类别,每个要素类别细分为4项具体要素;(2)社交媒体招聘广告对内容策略各要素类别的体现程度从高到低为发展性价值、经济性价值、象征性价值、社会性价值;(3)企业在社交媒体招聘广告中使用最频繁的媒介策略有“文本”、“图片”、“视频”、“文本+图片”、“文本+视频”、“图片+视频”、“文本+图片+视频”,共7种类型;(4)在内容策略4类别要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均为“文本”策略,在16项具体要素中,15项要素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文本”策略,1项要素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图片”策略。
郭强[4](2019)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名城创建的实施路径研究——基于QS最佳留学城市排名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QS最佳留学城市排行榜作为全球衡量城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全面构建了一套城市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视角,可以窥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名城创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由此提出我国应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关注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留学生服务机构建设,构建综合保障体系;注重城市特色及文化内涵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若干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城市;注重协同发展,构建城市建设与一流大学创建之间的融合关系。
李慧迎[5](2019)在《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终身教育的有生力量。如今开放教育资源不仅是学术机构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也备受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数量的持续增长,再加上市场运作和国际竞争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英国的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历史悠久,特别是二战后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推动下,英国的开放教育资源无论是开放维度还是资源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同时,英国高等教育素以“精英教育”着称,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本文通过对战后英国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所做的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以时间为纵轴,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以质量文化为分析视角,考察五种不同形式的开放教育及其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程序和内外部的质量评估过程,最后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动因进行总结,并从中得出有利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启示。全文由9个部分组成,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7章。第一章回顾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情况。尽管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英国大学最早的开放教育资源可能要追溯到19世纪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本章阐述了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的开放背景、开放教育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为理解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探讨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海外办学将本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向海外扩张,消除了学习者在地理空间上的障碍,但它并未降低门槛,也不免费。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管理模式三类,其质量保障主要由各院校负责。本章试以英国诺丁汉大学为例,介绍了它为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内部评估机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跨国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估。第三章考察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大学以“四个开放”为使命,不设门槛,为所有希望实现梦想和潜力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由开放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课程材料、热心的员工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开放大学为确保其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保障体系,并每年发布详细的质量数据。同时,这些开放教育资源作为开放大学的一部分,也要接受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院校审计和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评估。第四章分析产业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产业大学是英国政府利用技术力量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主要的开放教育资源是产业大学提供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以及在产业大学组织的培训中担任各种角色的员工。产业大学经历了由政府投资到自主经营的过程,为了提升品牌质量,产业大学既要遵循国家标准,也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质量保障措施。作为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大学主要接受教育标准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组织的评估。第五章阐述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学习项目以“免费向全世界任何人开放教育”为宗旨,将开放大学的部分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全世界使用。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主要是课程资源,它不仅可以免费获取,而且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其资源可以被再次利用。这是开放教育资源在开放维度上的重大尝试,开放大学在这个项目上也是且行且思。一方面严格确保开放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开放学习项目进行改进。对于开放学习项目中的资源虽然没有官方评估,但一些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进行的评估可供参考。第六章剖析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慕课是开放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既包括慕课课程也包括慕课平台。慕课课程的质量由课程提供者把关,慕课平台的质量则由创建者负责。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颁布的《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为慕课提供者如何保障质量提供了指南。作为一种新事物,暂时没有官方组织对慕课进行评估,但一些学术团体和民间组织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第七章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审思。战后英国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提供方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和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为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驾护航,使开放教育资源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新名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传统、国际思潮、供需失衡和技术发展,并指出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强调指出开放教育资源的目的决定了其开放的维度,技术的发展为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质量文化是理解质量内涵和推进质量管理的关键元素。然而质量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在借鉴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管理机制时,应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吴敏[6](2019)在《我国综合类大学在国际大学排行榜中的位序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国政府寻求提升其在知识市场中的国家地位,大学的竞争与发展被世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视为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保持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在我国也提出统筹推进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背景下,大学排名活动作为当今高等教育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的THE世界大学排名是广受认可的三大排行榜。本文以我国综合类大学在三大排行榜中的位序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的位序波动进行研究,以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方式了解我国综合类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考察我国综合类高校在三大排行榜中2012-2017年名次变动情况,寻求导致波动的原因,明确我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探索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具体而言,研究有以下发现:首先,对我国综合类大学的位序排名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是排名数量还是名次结构都在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国内来看,进入前400名的中国高校大多是我国综合类高校;从国际来看,以每100名为排行榜等次,探析发现我国综合类大学进入等次越高,数量越少。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模型,发现THE对我国综合类大学位序波动影响最大的是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比例;QS是同行评价、生师比、论文引用和国际化;ARWU则是PUB、N&S、HICI。其次,具体分析三大排行榜中我国综合类大学位序波动情况,解析实证结果发现影响我国综合类大学排名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发展不均衡、教师资源投入不足、科研能力有待加强、科研评价过度量化、国际化程度不够深入、国际化战略体系不够完善。最后,研究者对我国综合类大学位序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科教融合,关注教学品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重视科研产出质量,增强教研互动;综合中国特色、拓宽社会服务层次实现国际声誉的提升,同时应该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排行榜无法顾全大学特性,其结果是启发性而非确定性。
刘琪[7](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刘路[8](2018)在《“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价值、制度与行动》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双一流方案”的实施更是将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到了新的国家战略高度。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需要诸多因素,而基本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具有“一流的治理”。为了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一流治理”的内在生成机理,为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聚焦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综合运用统计分组、案例研究、比较分析、规范性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大学治理的“价值”、“制度”与“行动”三个维度探究其通过“良性治理”实现“一流治理”的关键成因,旨在弄清其权力关系、权利关系与利益关系有效整合、实现大学组织发展最优化目标的机制原理,进而提出完善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根据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观点,将大学治理视作大学系统中的“行动系统”,结合帕森斯对大学功能的分析,构建了大学治理的行动结构,阐释了大学自身的价值系统、制度系统、权力系统和文化系统在大学治理的过中发挥着重要的A-G-I-L功能的同时与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制度结构和行动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以“价值一制度一行动”作为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良性治理”目标运行逻辑的理论依据。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是为满足治理主体需要,有助于指导大学治理活动和一切治理行为以实现“良性治理”目标的理性化思维模式;“制度结构”是维系权力关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相关者权、责、利有效统一的内部规则结构方式;“行动模式”是在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三个环节中所形成的有助于实现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良性互动、有效合作和相互制约的行动机制。(2)通过比较ARWU、THE与QS三大排行榜2010-2016年前100名的大学排名结果,遴选出了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样本。研究发现,在过去7年中,始终位居三大排行榜前100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共有45所,这说明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但其中也有一些变动性较大的特殊“个体”,这些大学N年前不在三大排行榜的前100名之列,而现在却均已进入,本研究将其定义为“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这类大学共有14所。对于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而言,持续保持稳定的经费投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制定专项战略规划是其中一些大学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成因。以C9高校为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在三大排行中的整体表现进步巨大,特别是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排名表现具有“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特征。虽然C9大学整体上与美国、英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双一流方案”的重点支持和大学自身的努力下,C9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在未来预计会继续提高,少数大学有望实现新突破。(3)对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制度结构和行动模式进行考察,凝练了实现“良性治理”目标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在“价值维度”,构建基于“契约”的政府与大学关系,实现政府与大学的“共同治理”;完善学术自由权的司法保护与建立完善的学术伦理价值规范体系,维护学术自由精神;培育源于大学精神的平等、自由、协商、民主的治理文化,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治理氛围,是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在政治价值、精神价值和功能价值三个维度下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取向。此外,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在实践中还通过坚持权力的互补性原则、权力的共享性原则及权力的互动性原则来实现对决策权的协调和整合,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在“制度维度”,一些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法人制度具有“法人性质”定位清晰,法人权力较强,政府管控与法人自治权责清晰等特点。在内部治理制度方面,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董事会制度具有成员构成多元、职责权限清晰和运行机制完善的特点;学术委员会制度则体现了成员代表分配均衡、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及职责权限清晰的共性特征。从“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权力机构的互动关系来看,董事会作为“指导核心”位于最顶部行使行政决策权,同时将有关学术事务管理与决策权的权力委托给评议会/学术委员会,把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和执行权交给由校长领导的行政管理团队,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协调的关系。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学术取向”,其中,教师岗位聘用制度充分体现了合法性、有效性和民主性的特点;教师薪酬管理制度设计秉持着竞争性、公平性和激励性原则;学术评价制度具有注重人性化的制度设计、遵循教学和科研规律的学术评价内容与标准以及灵活的学术评价方式等特征。在“行动”维度,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广泛吸纳普通教师参与决策促进了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决策提升了决策执行的有效性,积极吸纳校外人士参与决策有效缓解了冲突与矛盾。对“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广泛参与及利益兼顾的决策模式成因分析发现,成熟的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科学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以及松散联合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是影响这一决策模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障决策的有效执行,“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通过精简学校职能机构数量,建立“上窄下宽”式院系结构以及建立矩阵式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等举措对决策执行模式进行了优化,建立起了符合大学治理理念的“大部制”治理框架。“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保障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另一个有效方式,是通过建立包括决策制定过程监督、决策执行过程监督和决策执行效果监督在内的一整套决策监督机制,使多元利益相关者都能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起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作用。(4)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9所中国一流大学的治理生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究了改进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若干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中国一流大学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国家“依法治校”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通过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优化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加强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和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这三个方面。在价值、制度和行动三个维度下,中国一流大学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由唯指标化导致的学术功利化、“人治”观念依然存在及缺乏对先进治理文化的充分关照等问题所引致的“价值取向偏离”问题;由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治理边界比较模糊、内部治理的方式仍以科层制与行政手段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作用还未能完全凸显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的价值选择偏离了学术取向等问题所反映出的“制度创新缓慢”问题;由决策辅助和支持机制尚不健全、学术决策机构的工作机制仍比较薄弱、决策制定过程还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所造成的“行动模式滞后”问题。借鉴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经验,获得如下完善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向利益相关者宣传和灌输以共同治理为核心的大学治理文化,完善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及营造“共同治理”的民主氛围等手段强化大学治理的文化驱动力;二是,通过重塑政府与大学关系格局,更新治理手段与方式,完善董事会制度,强化教师管理制度的学术取向等方式推进大学治理的制度变革与创新;三是,通过加强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完善学术决策机构的工作机制,强化决策制定过程监督等举措构建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的决策系统。
旷群[9](2018)在《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期学成归国人员数量增长迅猛,虽然海外文凭随之逐渐失去光环,留学的经济收益并不乐观,但留学需求仍然持续强劲。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些重要问题:人们放弃境内高等教育机会而选择出国读大学的驱动原因是什么?留学决策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除了经济因素,人们的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生是否受到其他社会文化的因素的推动?留学目的国和学校的选择受到什么影响?我国境外高等教育需求是否存在着盲目性?本研究将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看做连续的发生过程,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院校选择理论和推拉理论等重构了个人境外高等教育需求过程发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文献梳理、小样本测试等方式整理出需求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按照新划分的六个维度归类建构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研工具以了解境外高等教育动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们选择境外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研究者实地走访了全国15个城市的27所公立高中和1所中外合作大学,收集问卷2500余份。问卷的发放以国际部学生为主,选择少量在同一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的学生作为比较群体样本,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在校学生、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已经在国外大学就读的学生、留学中介六大群体进行了访谈,访谈人数达到140人次,访谈时间超过100小时。研究发现:1)我国高中生留学意愿强烈,需求产生时间较早,高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生,但也造成了许多被动需求;2)境外高等教育满足了我国社会多元化的教育诉求,人们对留学的投资收益预期逐渐回归理性,但是对消费性收益的预期较高;3)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推动了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海外高校的市场营销策略拉动需求,个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诉求构成了强烈的内部驱动力;4)中国的民族性对留学动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根文化、孝文化、面子文化作用明显;5)经济因素对境外高等教育需求产生的影响较小但是对需求的内容(留学国家、学校)的影响较大,人们更偏好学费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地方;6)对留学者安全的担忧、国内的情感因素和跨文化能力欠缺是阻碍留学的主要原因;7)国外高等教育质量是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国外高校的社会声望(包括雇主评价、预期收入、就业前景、社会认可),高校的市场推广策略和教育国际化的合作活动等市场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研究同时发现我国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非理性。决策主体缺乏对境外高等教育的正确认知,同时也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力、智力的理性认知,未形成清晰的留学规划,从众跟风行为严重。境外高等教育选择过于单一与集中,在留学院校和专业选择上喜欢扎堆,过度依赖排行榜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中国社会心理导致的认知偏差是盲目留学的主要根源。需求主体的信息意识较强,但由于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利用能力弱无法获得充分的、准确的信息,容易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认知与判断,低估留学风险,从而导致盲目的留学决策。研究认为我国普通高中生的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规模将持续增长,但学成归国发展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扩大。在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下,个体留学将逐渐从以家庭投资决策行为为重点转向消费决策行为为重点,需求主体将从关注留学所带来的身份职业变化转变为对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注重。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合作构建一个合理的高中生出国留学保障体系,规避留学风险,提升境外高等教育消费体验满足感。由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有限,调研完成较为仓促。抽样样本的地区分布稍显不均匀,不留学群体的样本偏少。此外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本研究难免有疏漏,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不够全面与深入。
崔俊萍,阚阅[10](2017)在《从全球大学排行榜看亚洲大学的强势崛起》文中研究指明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众多大学评价和排行体系。一方面,大学评价与排行可以为社会各界甄别高校办学情况提供信息,帮助分析不同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与差异,以及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趋势:另一方面,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评价的指标和排行情况制订或调整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期在国际排行榜中获得具有竞争力的位置,从而为学校争取更多资源。尽管社会大众对于不同大学排行榜的公正、透明与科学性存在不少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几大着名的大
二、亚洲最佳雇主排行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最佳雇主排行榜(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及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求 |
(二)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全球必然趋势 |
(三)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
(四)中俄高等教育发展的相通之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世界一流大学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
(三)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的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个案分析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相关理论 |
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理论 |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要素 |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与路径 |
二、高等教育战略管理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SWOT分析模型 |
第二章 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制定环境分析 |
一、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外部环境分析 |
(一)各国高等教育角逐局面日益显现 |
(二)俄罗斯走进欧洲统一教育空间的现实需求 |
(三)高等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 |
二、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内部环境分析 |
(一)大学改善落后科研水平的要求 |
(二)俄罗斯大学教学与科研相脱离 |
(三)大学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 |
第三章 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导向 |
一、目标遴选 |
(一)任务目标 |
(二)遴选机制 |
二、建设机制 |
(一)运行机制 |
(二)资金与补贴分配 |
(三)项目周期与考核评价 |
三、计划实施与调整 |
(一)计划实施 |
(二)计划调整 |
第四章 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的个案分析 |
一、远东联邦大学全球竞争力提升计划(路线图)文本分析 |
(一)个案大学选择依据 |
(二)大学SWOT分析 |
(三)大学目标模式 |
(四)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 |
(五)远东联邦大学的实施成效 |
二、秋明大学全球竞争力提升计划(路线图)文本分析 |
(一)个案大学选择依据 |
(二)大学SWOT分析 |
(三)大学目标模式 |
(四)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 |
(五)秋明大学的实施成效 |
三、俄罗斯大学竞争力提升计划(路线图)的文本特点 |
第五章 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 |
一、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成效 |
(一)大学排名 |
(二)学科排名 |
(三)专家学者看法 |
二、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 |
(一)建立战略学术单位 |
(二)前沿领域集中突破 |
(三)探索个性化的课程和教育模式 |
(四)优化管理体制改革 |
(五)吸引精英人才进高校 |
三、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挑战 |
(一)资金和人才在学院的集中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
(二)科研人才缺口问题 |
(三)英语语言的流利使用问题 |
(四)“自上而下”的学术文化挑战 |
第六章 对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实践的思考 |
一、设立优势学科群 |
二、将卓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 |
三、保持政策的持续关联性 |
四、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价研究 ——基于主要世界大学排名内容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大学排名的主要研究 |
二、国外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大学排名的主要研究 |
三、已有研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构想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路径设计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大学排名 |
二、高水平大学 |
第二节 大学排名分析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三章 世界大学排名沿革与实践 |
第一节 大学排名的沿革 |
第二节 大学排名的柏林原则 |
第三节 主要世界大学排名工具及特征 |
一、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
二、THE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
三、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大学排名分析的运用原则 |
第四章 我国高水平大学排名现状 |
第一节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沿革 |
第二节 我国高水平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现状 |
第三节 我国高水平大学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的现状 |
第四节 我国高水平大学在ARWU世界大学排名中的现状 |
第五章 我国与世界高水平大学间的比较 |
第一节 我国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比较 |
第二节 我国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的比较 |
第三节 我国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在ARWU世界大学排名中的比较 |
第四节 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共性与个性 |
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
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
四、高水平的国际化程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我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改进路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3)基于社交媒体招聘广告的雇主品牌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内容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雇主品牌 |
2.1.1 雇主品牌的概念 |
2.1.2 雇主品牌的构成 |
2.2 雇主品牌传播 |
2.2.1 雇主品牌传播的概念 |
2.2.2 雇主品牌传播策略 |
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加工 |
3.1 数据来源 |
3.2 样本结构 |
3.2.1 行业分布 |
3.2.2 地区分布 |
3.2.3 类型分布 |
3.2.4 投资来源分布 |
3.3 编码方案设计 |
3.4 编码分析流程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4.1 内容策略分析 |
4.1.1 全样本内容策略分析 |
4.1.2 不同行业企业的内容策略分析 |
4.1.3 不同地区企业的内容策略分析 |
4.1.4 不同类型企业的内容策略分析 |
4.1.5 不同投资来源企业的内容策略分析 |
4.2 媒介策略分析 |
4.2.1 不同行业企业的媒介策略分析 |
4.2.2 不同地区企业的媒介策略分析 |
4.2.3 不同类型企业的媒介策略分析 |
4.2.4 不同投资来源企业的媒介策略分析 |
4.3 内容策略与媒介策略联合分析 |
4.3.1 全样本内容策略与媒介策略联合分析 |
4.3.2 不同行业企业内容策略与媒介策略联合分析 |
4.3.3 不同地区企业内容策略与媒介策略联合分析 |
4.3.4 不同类型企业内容策略与媒介策略联合分析 |
4.3.5 不同投资来源企业内容策略与媒介策略联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1.1 雇主品牌传播的内容策略 |
5.1.2 雇主品牌传播的媒介策略 |
5.1.3 雇主品牌传播的内容策略与媒介策略联合分析 |
5.2 应用启示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雇主品牌构成要素代表性研究成果 |
附录2 :样本企业名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名城创建的实施路径研究——基于QS最佳留学城市排名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QS最佳留学城市排名指标体系解读 |
(一)大学排名 |
(二)学生群体构成 |
(三)城市吸引力 |
(四)雇主活跃度 |
(五)城市生活负担水平 |
(六)学生评价 |
二、QS最佳留学城市反映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分析 |
(一)欧美等传统发达强国独占鳌头,且格局分布相对固化 |
(二)全球顶尖大学实力稳固,成为引领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明显偏弱,标杆引领型城市稀缺 |
(四)亚洲主要城市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入选城市数量及排位显着提升 |
(五)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城市排名明显进步,但差距依然较大 |
三、我国大陆城市入选QS最佳留学城市排名的内涵分析 |
(一)入选城市数量较少,与人口和跨境教育资源大国极为不匹配 |
(二)城市软环境创建不够,城市独特文化品味彰显不足 |
(三)城市国际化程度不足,高校国际生比例明显较低 |
(四)缺少全球顶尖旗舰高校,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也较少 |
(五)城市总体保障机制不健全,服务支撑能力欠缺 |
四、反思与启示 |
(一)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关注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
(二)加强留学生服务机构建设,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
(三)注重城市特色及文化内涵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
(四)积极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若干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城市 |
(五)注重协同发展,构建城市建设与一流大学创建之间的融合关系 |
(5)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开放教育资源被广泛关注 |
(二)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需求的兴起 |
(三)战后英国大学在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成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开放 |
(二)教育资源 |
(三)开放教育资源 |
(四)质量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 |
(二)关于英国开放教育及其资源的研究 |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
(四)关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
(五)文献评析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视角及思路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回顾 |
第一节 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 |
一、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背景 |
二、考试机构时期的学位管理 |
三、联邦制大学时期的学位管理 |
四、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影响 |
第二节 大学推广运动中的开放教育资源 |
一、大学推广运动的缘起 |
二、大学推广运动中大学开放的特色资源 |
三、大学推广运动中开放教育资源的意义 |
第二章 海外办学:面向国际学生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战后英国的海外办学 |
一、殖民地时期的海外办学 |
二、现代英国的海外办学 |
第二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课程开发与审批 |
二、教师发展与激励 |
三、教学管理与支持 |
第三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三章 开放大学:基于教育公平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开放大学的创建与特色 |
一、开放大学的创建背景 |
二、开放大学的特色 |
第二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材料 |
二、培养热心远程教育的员工 |
三、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 |
第三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四章 产业大学:促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产业大学的成立与特色 |
一、产业大学的成立背景 |
二、产业大学的特点 |
第二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
二、严格要求的员工队伍 |
第三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五章 开放学习项目:向全世界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和特点 |
一、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 |
二、开放学习项目的特色 |
第二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严谨的课程材料转换流程 |
二、明确的第三方材料使用标准 |
第三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六章 英国慕课:以社会互动为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 |
第一节 英国慕课的产生及发展 |
一、慕课的产生 |
二、英国慕课的发展及特点 |
第二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
一、慕课课程的组织方式 |
二、《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 |
第三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
第七章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审思 |
第一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 |
一、丰富多彩的开放资源 |
二、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 |
三、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 |
第二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 |
一、文化传统: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本 |
二、国际思潮: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缘 |
三、供需失衡: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因 |
四、技术发展: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力 |
第三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启示 |
一、坚持开放资源的多样性 |
二、鼓励资源标准的内生性 |
三、倡导资源管理的民主化 |
四、关注资源质量的反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我国综合类大学在国际大学排行榜中的位序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大学排名 |
二、综合类大学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简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定量分析法 |
第二章 THE、QS和ARWU国际大学排行榜介绍 |
第一节 排行目的、评价对象以及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教育投入、过程、产出指标比较 |
一、教育投入指标的比较 |
二、教育过程指标的比较 |
三、教育产出指标的比较 |
第三节 权重分析和赋权意义 |
一、权重分析 |
二、赋权意义 |
第四节 THE、QS、ARWU排行榜的共性和个性 |
一、THE、QS、ARWU排行榜的共性 |
二、THE、QS、ARWU排行榜的个性 |
第三章 我国综合类大学位序排名和变化分析 |
第一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我国综合类大学位序整体排名情况 |
一、国际视野下我国综合类大学整体排名表现 |
二、本土视野下我国综合类大学排名表现 |
第三节 我国综合类大学排名位序变化及分析 |
一、我国综合类大学排名位序变化情况 |
二、我国综合类大学排名变化分析 |
第四章 我国综合类大学排名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教学方面 |
一、教学和科研发展不均衡 |
二、教师资源投入不足 |
第二节 科研方面 |
一、科研能力有待增强 |
二、科研绩效评价过度量化 |
第三节 国际化方面 |
一、国际化程度不够深入 |
二、国际化战略体系不够完善 |
第五章 建议 |
第一节 科教融合 |
一、关注教学品质,突出人才培养 |
二、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
三、加大科研投入,重视科研产出质量 |
四、赋研于教,增强教研互动 |
第二节 提升国际声誉 |
一、综合中国特色,增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
二、拓宽社会服务层次,建立良性社会服务关系 |
第三节 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 |
一、大学之大,排行榜无法顾全 |
二、纯洁的大学,复杂的大学排行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二、中外合作办学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四、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
一、中方高校 |
二、俄方高校 |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
一、D项目基本信息 |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
三、D项目培养方案 |
四、D项目师资情况 |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价值、制度与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大学治理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相关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世界一流大学 |
2.1.2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 |
2.1.3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治理理论 |
2.2.2 制度理论 |
2.2.3 社会行动理论 |
第3章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样本遴选 |
3.1 排行榜的选用 |
3.2 遴选方法 |
3.3 遴选结果 |
第4章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 |
4.1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核心价值取向 |
4.1.1 保持政府与大学之间张力的平衡 |
4.1.2 维护学术自由精神 |
4.1.3 营造民主和谐的治理氛围 |
4.2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实践原则 |
4.2.1 权力互补性原则 |
4.2.2 权力共享性原则 |
4.2.3 权力互动性原则 |
第5章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制度结构 |
5.1 大学治理制度结构的理想框架 |
5.1.1 保障大学自治的法人制度 |
5.1.2 协调权力配置的内部治理制度 |
5.1.3 遵循学术逻辑的内部管理制度 |
5.2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法人制度 |
5.2.1 大学法人制度的缘起 |
5.2.2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法人制度的特点 |
5.3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内部治理制度 |
5.3.1 董事会制度的现状与特点 |
5.3.2 学术委员会制度 |
5.3.3 权力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
5.4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制度 |
5.4.1 教师聘用制度 |
5.4.2 教师薪酬管理制度 |
5.4.3 学术评价制度 |
第6章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行动模式 |
6.1 决策制定 |
6.1.1 “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决策模式建立的逻辑起点 |
6.1.2 “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决策模式的特点 |
6.1.3 “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决策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 |
6.2 决策执行 |
6.2.1 学校职能机构数量的精简 |
6.2.2 “上窄下宽”式院系结构的构建 |
6.2.3 矩阵式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的建立 |
6.3 决策监督 |
6.3.1 决策制定过程监督 |
6.3.2 决策执行过程监督 |
6.3.3 决策执行效果监督 |
第7章 国外经验对完善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启示 |
7.1 中国一流大学的治理现状 |
7.1.1 优化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
7.1.2 加强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 |
7.1.3 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
7.2 中国一流大学治理存在的问题 |
7.2.1 价值取向偏离 |
7.2.2 制度创新缓慢 |
7.2.3 行动模式滞后 |
7.3 完善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对策建议 |
7.3.1 强化大学治理的文化驱动力 |
7.3.2 推进大学治理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
7.3.3 构建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的决策系统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
致谢 |
(9)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境外高等教育 |
二、留学与留学生 |
三、教育需求 |
四、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
第六节 文献综述 |
一、国际市场学生流动的研究及述评 |
二、我国出国留学现象的研究及述评 |
三、留学意愿与动机的研究及述评 |
四、留学选择理论模型的研究及述评 |
五、留学行为的研究总评 |
第二章 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本质 |
第一节 作为市场行为的留学活动 |
一、境外高等教育市场的客观存在 |
二、高等教育市场的国际供需配置 |
三、留学市场行为的发生过程 |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境外高等教育 |
一、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形式 |
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
二、国际服务贸易视角下的留学活动 |
第三节 作为有限市场的境外高等教育市场 |
一、境外高等教育供需双方受到限制 |
二、境外高等教育兼顾公私属性 |
三、境外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信息有限性 |
四、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缺乏清晰的产权利益结构与售后保障 |
第四节 作为家庭决策的留学选择 |
一、个体留学是家庭决策行为 |
二、家庭投资视角下的个体留学行为 |
三、家庭消费视角下的个体留学行为 |
四、我国家庭境外高等教育决策特点 |
第三章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理论框架构建 |
第一节 多学科视域下的留学行为研究 |
一、留学行为的经济学视角 |
二、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视角 |
三、留学行为的社会心理视角 |
第二节 个体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生机制分析 |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生的条件 |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
三、个体境外高等教育消费过程 |
四、我国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过程模型 |
第三节 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一、基于文献的影响因素梳理 |
二、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分阶段影响因素指标 |
三、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第四章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的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一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的预调研 |
一、预调研问卷的构成与优化 |
二、预调研过程与调研对象 |
三、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设计 |
一、问卷的设计与修订 |
二、访谈设计 |
三、样本选取 |
第三节 第一阶段调研过程 |
一、问卷的再次验证与修改 |
二、调研过程 |
第四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第二阶段调研 |
一、问卷的最后修订 |
二、问卷的发放 |
第五节 调查情况汇总 |
一、调研学校汇总 |
二、问卷调查样本描述 |
三、访谈过程与访谈样本描述 |
第五章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发现 |
第一节 样本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二节 高中生接受境外高等教育的意愿分析 |
一、高中生接受境外高等教育的意愿描述性分析 |
二、个体特征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 |
三、家庭因素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 |
第三节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分析 |
一、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二、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 |
三、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解释 |
四、高中生出国留学阻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分析 |
一、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分析 |
二、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指数分析 |
三、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解释 |
第六章 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社会心理解释 |
第一节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外部环境解释 |
一、政策打造积极的留学环境 |
二、经济发展保障有利的留学环境 |
三、国际化大环境与中国文化共同营造留学社会氛围 |
四、国内教育环境推动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
五、境内高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挥重要影响 |
一、高等教育选择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
二、个体拥有的信息能力有限 |
三、家长对子女的能力与心理特征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 |
四、掌握的教育质量信息不完全不准确 |
五、错误利用排行榜信息 |
第三节 感知消费性价值对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影响 |
一、消费性收益驱动留学需求 |
二、感知收益价值偏差导致盲目性需求 |
三、低估留学决策风险 |
第四节 社会流动诉求促进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
一、社会阶层流动的诉求驱动家庭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
二、资本转化机制激发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
第五节 中国社会文化影响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
一、中国消费者选择偏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
二、根文化与儒家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留学动机 |
三、“面子”在需求发生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
四、从众行为是导致社会留学热潮的重要原因 |
五、民族记忆促进了境外高等教育的狂热需求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结论 |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特点 |
二、非理性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根源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变化趋势 |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与归国需求都将持续增长 |
二、消费结构升级改变我国社会的留学消费观念 |
三、个体留学从以投资行为为重点转变为以消费行为为重点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一、国家层面 |
二、社会层面 |
三、学校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问卷(第一阶段) |
附录二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问卷(第二阶段)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修订稿) |
附录四 学校老师访谈提纲(修订稿) |
附录五 国际部主任访谈提纲(修订稿) |
附录六 家长访谈提纲(修订稿) |
附录七 已经留学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八 访谈学生名单 |
附录九 访谈教师名单 |
附录十 访谈国际部主任名单 |
附录十一 访谈家长清单 |
附录十二 已留学学生访谈名单 |
附录十三 部分数据分析图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亚洲最佳雇主排行榜(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及实施路径研究[D]. 段晓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0)
- [2]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价研究 ——基于主要世界大学排名内容分析的视角[D]. 胡碧洋.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基于社交媒体招聘广告的雇主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续杨晓雪.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名城创建的实施路径研究——基于QS最佳留学城市排名的视角[J]. 郭强.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8)
- [5]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D]. 李慧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我国综合类大学在国际大学排行榜中的位序变化研究[D]. 吴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8]“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价值、制度与行动[D]. 刘路.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D]. 旷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10]从全球大学排行榜看亚洲大学的强势崛起[J]. 崔俊萍,阚阅. 上海教育, 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