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计算机模拟选择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林映紫[1](2021)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半数有效量ED50》文中提出目的:用序贯法研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麻醉效果理想的半数有效量(50%effective dose,ED50),旨在对其量效关系进行量化,从而为临床更为安全合理应用瑞马唑仑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3~9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拟行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ASA分级I~III级,且年龄大于65岁,BMI<30kg/m2的患者,根据本实验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检查前均含服达克罗宁,麻醉诱导前预吸氧3L/min,入室后均取左侧卧位。第一部分:将已纳入标准的前30例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A组、B组、C组,每组10人,分别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2mg/Kg,0.25mg/Kg,0.3mg/Kg。通过给予不同诱导剂量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探讨其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时的镇静成功率,从而确定第二部分测量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ED50的首轮剂量。第二部分:根据序贯法要求及纳入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26例,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按照序贯法设计:首轮剂量为0.3mg/kg(第一部分试验结果),相邻剂量差即阶梯剂量设置为0.025mg/kg,如果麻醉效果理想,下一位研究对象则减少一个阶梯剂量;如果麻醉效果不理想,则下一位研究对象增加一个阶梯剂量,若出现第一例效果不理想的病例,将其纳入观察单位数,当出现7个“不理想-理想”交换点后可判定为试验结束,停止纳入病例。运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出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在胃镜检查时麻醉效果理想的ED50以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95%CI)。记录患者麻醉前(T0)、药物起效时(T1)、胃镜进镜时(T2)、苏醒时(T3)、离室时(T4)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同时记录注射痛发生例数、术中呛咳、体动、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第一部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三组的镇静成功率是否具有计学差异,从而确定第二部分试验的初始剂量。第二部分利用概率回归分析法得出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的半数有效量。对相关混杂因素做一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同时对瑞马唑仑的不良反应做一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第一部分试验共纳入30例患者。A组镇静成功率为0%,B组镇静成功率为60%,C组镇静成功率为100%,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分析可知,三组的镇静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下一部分试验的初始剂量定为0.3mg/kg。第二部分试验一共纳入26例患者。采用Probit概率分析确定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麻醉效果理想的ED50为0.255mg/kg,95%%置信区间为0.048mg/kg~0.331mg/kg。结论:通过序贯法确定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麻醉效果理想的ED50为0.255mg/kg,95%置信区间为0.048mg/kg~0.331mg/kg。
陈盼盼[2](2020)在《小儿丙泊酚McFarlan静脉输注模式脑电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脑功能监护仪监测311岁小儿全麻时采用丙泊酚McFarlan静脉输注模式的脑电图特征,以评估这种输注模式在小儿身上的镇静深度是否合适。方法:采用SEDLine脑功能监护仪连续记录41名311岁中国小儿丙泊酚McFarlan静脉输注方案下的脑电图(EEG),诱导十分钟后开始采集,每15min采集2min连续的EEG数据进行离线分析。采集的2min-EEG数据段依次标记为T1、T2、T3、T4、T5、T6、T7、T8。所有小儿至少采集了T1、T2、T3、T4四个时点的EEG数据段(T1、T2对应丙泊酚的输注速率为15mg?kg-1?h-1(0-15min)、13mg?kg-1?h-1(15-30min);T3、T4对应的丙泊酚输注速率为11mg?kg-1?h-1(30-45min、45-60min);T5、T6、T7、T8对应的丙泊酚输注速率为10mg?kg-1?h-1(60-120min))。收集小儿丙泊酚停药后10min,20min,30min的EEG数据段,监测术中小儿生命体征,统计术中不良事件类型和记录停药后小儿复苏时长。结果:丙泊酚运用McFarlan静脉麻醉方案中,小儿的前额脑电图显示慢、δ、α、β波。小儿的中位频率主要在δ波带。谱缘频率在β波带内。麻醉维持时出现β波且其功率比大于α波功率比。运用丙泊酚McFarlan输注方案时小儿麻醉深度并不稳定。在输注的前60min内,虽然输注速率逐步的下调,但小儿麻醉状态逐步加深,没有达到持续稳定状态。随着丙泊酚输注时间的延长,各种波带功率比变化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小儿脑电总功率减少,麻醉变浅。丙泊酚停药后小儿的脑电总功率迅速下降,慢、δ、α波功率先减少,β波功率增加,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脑电总功率继续下降,β波功率减少,同时θ波出现,呈现一个低功率的脑电图模式。患者状态指数(PSI)在整个麻醉过程中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不能准确反映小儿麻醉深度的变化。丙泊酚McFarlan输注时间的长短与小儿麻醉复苏时间没有显着关系。结论:丙泊酚McFarlan麻醉方案下小儿前额脑电图主要显示慢、δ、α、β波,且麻醉方案不能使小儿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小儿麻醉状态先加深后变浅,且整体呈现一个浅麻醉状态。静脉输注丙泊酚时长和小儿麻醉复苏期时长没有显着关系,丙泊酚这种静脉输注模式并不会导致小儿麻醉过深而使麻醉复苏延长。丙泊酚McFarlan麻醉方案运用在临床小儿麻醉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于海,马欣,宋琳,黄咏磊,李春华,董希玮[3](2017)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取卵术麻醉的药效学》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取卵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根据给药时间、剂量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用计算机模拟药物浓度,建立并分析药效学模型及其特点。方法静脉麻醉下行经阴道取卵术患者4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5μg/kg+丙泊酚1.5mg/kg(PR15组,n=24)或瑞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0 mg/kg(PR10组,n=18)。根据患者体动反应和自诉疼痛情况,酌情追加瑞芬太尼0.5μg/kg和/或丙泊酚0.5 mg/kg。麻醉质量评价主要指标包括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低氧发生率(SpO2<92%)及其他不良反应。基于模拟浓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NONMEM软件建立药效学模型。结果PR15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慢于PR10组[(4.9±1.3)min vs(3.6±1.2)min,P<0.05];但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58±14)s vs(64±13)s]、低氧(12.5%vs 16.7%)和咳嗽(16.7%vs11.1%)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患者有效镇静的丙泊酚浓度和有效镇痛的瑞芬太尼浓度(EC50)分别是1.71μg/ml、2.57ng/ml;95%患者有效镇静的丙泊酚浓度和有效镇痛的瑞芬太尼浓度(EC95)分别为4.30μg/ml、4.57ng/ml。丙泊酚1.0 mg/kg产生的峰效应位浓度低于EC50,而1.5mg/kg产生的峰效应位则高于EC50;但瑞芬太尼1.0、1.5μg/kg产生的峰效应位浓度均高于EC50,后者接近EC95。结论基于患者恢复时间,经阴道取卵术麻醉时瑞芬太尼1.0μg/kg复合丙泊酚1.0mg/kg较为合适。
俞郸[4](2016)在《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在老年患者全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在老年患者全麻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随机选取60名ASAⅠⅡ年龄60岁以上泌尿外科全麻手术患者,分成三组,每组20例:A组,丙泊酚闭环靶控持续输注;B组,丙泊酚开环靶控持续输注;C组,丙泊酚人工持续输注。三组麻醉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目标值均为50±5。分别记录诱导开始时T0、插管即时T1、插管后5min 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5min 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IS值,并记录术中丙泊酚总用量,术中高血压及低血压次数,术中维持泵调节次数,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有无躁动,术后有无恶心、呕吐,有无术中知晓。然后计算术中单位麻醉时间丙泊酚使用量(术中丙泊酚总用量/麻醉时间)以及单位手术时间丙泊酚使用量(术中丙泊酚总用量/手术时间)。结果A、C两组术中单位麻醉时间及单位手术时间丙泊酚使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B、C两组术中低血压例数多于A组(P<0.05)。在T2时点,A组的BIS值明显低于C组(P<0.01),更接近目标值。在T3时点,A、B两组的BIS值明显低于C组(P<0.01),更接近目标值。在T4时点,A、B两组的BIS值低于C组(P<0.05)。在T5时点,A组的MAP明显高于B组,更接近于基础血压。3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A组的术中维持泵调节次数明显少于B、C两组(P<0.0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相对于人工持续输注更有利于维持术中麻醉深度,而闭环靶控与开环相比可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闭环靶控降低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术中更平稳,而且可以减少人工操作,使麻醉变得轻松。
郝琨,余丹,王广基[5](2015)在《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临床转化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基础,以定量药理学为视角,采用异速校正模型和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等方法,对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结果向临床药代动力学结果转化的方法进行综述,内容包括药代动力学参数体内外及种属间的相互连接,全方位解析药代动力学转化的种属间和体内外差异,为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和临床给药方案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刘文志[6](2014)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60例择期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O组为人工组(opened-loop),又称开环靶控输注丙泊酚组,采用BIS监测下人工手动调节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维持BIS值在4555之间。C组为闭环组(closed-loop),又称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组,采用BIS监测下计算机自动调节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维持BIS值在4555之间。记录患者安静时刻(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成功时(T3)、气管插管后1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气管插管后5min(T6)时点MAP、HR、BIS。记录在切皮时(T7)、肿瘤探查时(T8)、切下肿瘤时(T9)、关腹时(T10)的MAP、HR、BIS。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统计丙泊酚的总用量,瑞芬太尼的总用量。统计围术期的阿托品、麻黄素、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的使用情况。统计围术期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调节频率和平均血浆靶控浓度。统计围术期的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和尿量情况。观察和记录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寒战,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术后随访的术中知晓发生率。统计系统评价指标:总体分数(GS),执行误差(PE),偏差或执行误差中位数(MDPE),不准确度或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MDAPE),摆动(Wobble)以及充分麻醉时间(40<BIS<60)。结果①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T3-T6时点的BIS值比较和T1-T6与T0的BIS值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6与T0的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7-T9时点的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平均使用量及平均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丙泊酚调节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瑞芬太尼调节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患者的充分麻醉时间(40<BIS<60)比较、MADPE评分比较、G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两组患者术中的辅助药物的使用,液体出入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闭环组靶控输注优于人工组靶控输注。术中未出现与试验系统相关的不良反应,说明BIS监测下的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肝脏部分切除术的围术期使用是安全可行的。
王青华[7](2013)在《七氟醚对神经外科病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七氟醚对神经外科病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占位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26例。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S组),每组13例。麻醉诱导和维持:丙泊酚血浆靶浓度P组设定为3μg/ml,S组为1.5μg/ml,靶控输注,同时依次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舒芬太尼为0.6-0.8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2mg/kg。S组吸入七氟醚,浓度为3%。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为8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吸呼比1:2,同时监测呼气末七氟醚的浓度和CO2分压(PETCO2)。两组丙泊酚的靶浓度术中维持不变,两组术中适时追加顺苯磺酸阿曲库胺维持肌松。术中加深麻醉深度分别以P组追加舒芬太尼0.1μg/kg, S组及时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方法完成。记录诱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切皮时(T4)、锯颅骨时(T5)、切开硬脑膜时(T6)以及拔管时(T7)等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咪唑安定、舒芬太尼、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胺和七氟醚的用药量,并记录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VAS评分及有躁动、无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SBP、DBP、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时点与T1时点相比SBP、DBP、HR显着下降(P<0.05)。P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着小于S组(P<0.01)。S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组(P<0.05)。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七氟醚(1.0%-1.2%)能够降低丙泊酚复合麻醉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50%),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显着性影响;但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苏醒迅速、麻醉深度易调控、副作用小等优点,其较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更适于神经外科手术。
徐浩,孟祥中,徐礼鲜[8](2012)在《静脉麻醉药新进展》文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开始,静脉麻醉药问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随着静脉麻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已经成为深受广大麻醉医生青睐的麻醉方法.同时,靶控输注技术(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日趋成熟,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深入研究,使得更符合理想的静脉麻醉药物被研发和临床应
曾春陆[9](2011)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靶控全麻用于老年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全麻在老年病人结直肠癌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用药量、术后苏醒的影响,选出老年人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靶控全麻的适合组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在65~80岁,ASA I~II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I组(对照组):硬膜外腔推注生理盐水+靶控全麻(TCI); II组:硬膜外腔推注0.2%罗哌卡因(R)+TCI;Ⅲ组:硬膜外腔推注0.375%R+TCI; IV组:硬膜外腔推注0.5%R+TCI。于L1-2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试验量3ml后,分别采用0.2%、0.375%、0.5%罗哌卡因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6-8以下。麻醉诱导以丙泊酚靶控浓度3.0μg.ml-1,瑞芬太尼靶浓度2.5ng.ml-1,术中维持丙泊酚靶控浓度3.0μg.ml-1,瑞芬太尼靶浓度1.0~6.0ng.ml-1。术中监测并记录入室、硬膜外阻滞平面固定后、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min、插管后5min、切皮、手术探查、关腹、缝皮、睁眼各时点的血压、心率和中心静脉压,观察各组术后苏醒情况。次日术后随访,询问有无术中知晓。结果:①.四组硬膜外阻滞平面固定后平均动脉压(MAP)与基础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气管插管前即刻,各组MAP与基础值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IV组有5例其它组各有1例MAP降低>30%;插管后1min、插管后5min、切皮、探查、关腹、缝皮、睁眼各时间点的MAP比较, I、II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 ,与I组比较III、IV组MAP变化值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组MAP维持均值比较,I、II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III、IV组术中MAP均值较低,与I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②.四组术中心率(HR)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四组术中维持瑞芬太尼靶浓度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四组麻醉恢复期唤醒无显着性差异(P>0.05),III、IV组唤醒质量较好。⑤.四组无一例报告有知晓。结论:①.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能减轻麻醉诱导应激反应,术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可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②.在老年下腹部手术麻醉,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浓度3.0μg.ml-1,瑞芬太尼靶浓度2.5ng.ml-1是一较理想的适宜组合,能满足麻醉诱导和术中维持。③.硬膜外复合全麻不影响术后苏醒时间,能改善术后复苏质量。
王培[10](2010)在《七氟醚、丙泊酚麻醉BIS50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值50±5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观察七氟醚、丙泊酚不同组合麻醉方法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从而探讨一种更为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行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60例,年龄35-60岁,体重50—80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三组(S组:七氟醚吸入全麻组;P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七氟醚丙泊酚静吸复合组)。麻醉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路,滴注乳酸林格氏液,监测心电图(ECG)、直接动脉压(ABP)、脉搏氧饱和度(Sp02)及BIS。患者安静三分钟后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6mg/kg、芬太尼3μg/kg,S组开启七氟醚挥发罐,P组启动丙泊酚TCI泵,C组以1μg/ml作为恒定的靶控浓度启动丙泊酚TCI泵,并同时开启七氟醚挥发罐行麻醉诱导,待BIS降至75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2mg/kg。依据BIS值的变化调整每组丙泊酚的靶控浓度或七氟醚的吸入浓度,直至BIS降至55以下进行气管插管。此后至手术缝皮前始终维持BIS值在50±5。气管插管10-15min后手术开始。手术切皮前1-2min每组分别追加芬太尼2μg/kg。记录入室、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3min、6min、手术切皮即刻、切皮5min和探查时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参数、BIS值、七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前三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着性。诱导后三组BIS和SBP均显着下降(P<0.05),HR在诱导后变化不明显;插管即刻,三组HR均上升,且P组、S组上升较C组明显(P<0.05),P组、S组SBP与插管前比较上升明显(P<0.01),与基础值比P组明显升高(P<0.01),且P组、S组SBP高于C组(P<0.05);插管6分钟至探查前期间三组HR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SBP均低于基础值(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探查时刺激增大,P组、S组HR和SBP上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C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较S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维持BIS在50±5,采用七氟醚和丙泊酚TCI (1μg/ml)静吸复合麻醉时,可使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平稳,更适合临床麻醉。
二、用计算机模拟选择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计算机模拟选择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半数有效量ED50(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表(按字母排序)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药品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麻醉方案及技术路线 |
2.3 观察指标 |
2.4 关于ED_(50)的测定 |
2.5 镇静效果的判定与补救措施以及离室标准 |
2.6 关于不良反应判定及处理 |
2.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
2 观察指标 |
2.1 时间数据 |
2.2 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变化 |
2.3 给药后的镇静情况 |
2.4 患者给药后的不良反应 |
3 序贯法测定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ED_(50)及95%置信区间 |
4 偏倚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瑞马唑仑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小儿丙泊酚McFarlan静脉输注模式脑电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丙泊酚静脉输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脑电监测麻醉深度的相关知识 |
2.1 脑电产生的机制 |
2.2 脑电的时频分析 |
2.2.1 脑电的时域分析 |
2.2.2 脑电的频域分析 |
2.3 Sedline脑电监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方法与资料 |
3.1 患者选择和麻醉程序 |
3.2 脑电记录和分析 |
3.3 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果 |
4.1 患儿一般临床资料 |
4.2 功率频谱图分析 |
4.3 丙泊酚静脉输注60min的脑电变化分析 |
4.4 丙泊酚静脉输注90min的脑电变化分析 |
4.5 丙泊酚静脉输注120min的脑电变化分析 |
4.6 丙泊酚McFarlan麻醉复苏阶段的脑电变化分析 |
4.7 丙泊酚McFarlan麻醉复苏的时长 |
4.8 丙泊酚McFarlan麻醉时的围术期不良事件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丙泊酚McFarlan静脉输注模式的脑电分析讨论 |
5.2 丙泊酚停药后复苏阶段的脑电分析讨论 |
5.3 丙泊酚McFarlan静脉输注模式的临床表现分析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取卵术麻醉的药效学(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4)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在老年患者全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5)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临床转化的意义 |
2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临床转化的类型 |
2. 1 种属间转化 |
2. 2 体内外转化研究 |
步骤1: 体外固有清除率的获得 |
步骤2: 体外固有清除率体内预测的比放系数法 |
步骤3: 体外清除率体内预测的肝脏模型 |
2. 3 模型的验证和修订 |
2. 4 模型结果的变异性分析 |
3 药代动力学不同环节转化研究的方法 |
3. 1 药物吸收参数转化研究方法 |
3. 2 药物分布参数转化研究方法 |
3. 3 药物代谢参数转化研究方法 |
3. 4 药物排泄参数转化研究方法 |
4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临床转化的研究 |
5 展 望 |
(6)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七氟醚对神经外科病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 |
1.2 器材 |
2. 资料 |
2.1 病例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3. 方法 |
4. 监测指标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靶控全麻用于老年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靶控输注在老年人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七氟醚、丙泊酚麻醉BIS50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种类 |
1.2 病例选择与分组 |
1.3 麻醉及监测设备 |
1.4 药物 |
1.5 麻醉过程与方法 |
1.6 数据采集时间及处理 |
1.7 统计分析 |
第2章 实验结果 |
2.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三组患者BIS值的变化 |
2.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
2.4 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变化 |
第3章 讨论 |
3.1 研究意义 |
3.2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
3.3 研究方案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用计算机模拟选择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半数有效量ED50[D]. 林映紫.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小儿丙泊酚McFarlan静脉输注模式脑电特征分析[D]. 陈盼盼.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取卵术麻醉的药效学[J]. 于海,马欣,宋琳,黄咏磊,李春华,董希玮.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06)
- [4]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在老年患者全麻中的应用[D]. 俞郸. 苏州大学, 2016(01)
- [5]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J]. 郝琨,余丹,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5(01)
- [6]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D]. 刘文志.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1)
- [7]七氟醚对神经外科病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D]. 王青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8]静脉麻醉药新进展[A]. 徐浩,孟祥中,徐礼鲜. 全国第三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
- [9]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靶控全麻用于老年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观察[D]. 曾春陆.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10]七氟醚、丙泊酚麻醉BIS50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D]. 王培. 青岛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