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划转院校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叶心童[1](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学科发展优势明显,与行业密切联系,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巨大潜力。但目前由于多年实施行业行政管理,主要对接行业服务,较少考虑社会整体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学科建设较为单一,科研方向较窄等现象。本研究结合现有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研究成果,围绕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这一主线进行研究。对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为什么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科建设目标?换言之,对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路径“去行业化”和“回归行业化”的解释。本研究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内涵、组织特质和运行机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C市一所代表性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例,进行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案例分析。最终发现其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如下的问题:学科建设目标不够明确、具有功利性导向;特色学科竞争力不足,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建设文化认同层面,师生学科建设认同感不足,学科逻辑和行业逻辑的对冲、组织认知文化也存在冲突;考核方式形式主义、奖惩制度力度不足。据此从学科所处环境,组织内部对学科的认知方式,学科文化和制度自身的逻辑角度分析以上困境产生的几点原因。通过分析可知,为促进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更好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科特色发展,需要外部力量的正确引导、强化组织内部对学科发展的认知、平衡学科和行业逻辑,最终使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建设真正地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更好地发展。
韦莉莉[2](2019)在《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地方行业院校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类院校,由各行业部委直接办学管理,服务面向特定行业,多称为行业院校或行业特色高校。1998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划转到地方政府管理,服务面向调整为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多称为地方行业院校或划转院校。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发展历经波折。“双一流”与“特色立校”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提供新机遇。通过对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淡化、发展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过程的梳理与整合,结合不同阶段时期的具体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分析地方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特色的变化,及特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选取特色发展这一角度,围绕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校企合作四个维度,探究其发展变化。根据三螺旋模型理论分析不同阶段特色变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分析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特征。基于上述对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分析,从政府政策宏观层面,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造校本课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创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微观层面,对地方行业院校促进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给予建议。
陈赵阳[3](2019)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省行业高校历史悠久,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是陕西省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当前陕西省由高等教育大省转变为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型中责任重大。然而,自划转到地方,归陕西省政府主管,陕西省行业高校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自主探索之路。前十年,伴随着经济调整、政策变动,陕西行业高校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一些调整,在快速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特色淡化的问题尤为严重。虽然后十年开始,部分高校开始反思自身特色发展的问题,但是取得的成效不大。陕西行业高校亟需特色发展的理论指导,加强特色,提高质量,以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本研究认为产教融合这种较为成熟的协同育人模式可为陕西行业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加之,关于行业高校的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理论,并力图以局部推动陕西省乃至全国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首先,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及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主要是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陕西省九所高水平行业高校进行了分层,选取了四所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样本高校,在现状部分对其进行规划文本分析。在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部分,资源整合论与协同论是产教融合形成的基础理论,实践基础部分由地方行业高校劳动力供给的功能定位说起,将校企合作视为陕西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其次,通过对四所样本高校的十三五规划文本的分析,从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与战略以及发展内容四个维度展现各层级陕西省行业高校整体的发展现状。其中,研究内容现状部分主要依照高校的四大职能进行分类。透过发展现状可知,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除了面临经济、政策、行业产业与高等教育变动的四方挑战,还面临着定位不准导致的目标趋同、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淡化、办学经费短缺以及特色化文化不鲜明等问题。最后,以产教融合为视域,可将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困顿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在政府层面,政策的出台缺乏连续性与合理性;第二是在高校层面,产教融合办学理念滞后且基础配套缺位·,第三是在行业层面,经济形势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制约力较大;第四是在社会层面,文化传统阻碍行业高校推行产教融合的实践。相应的对策也集中在四个层面,主要呼吁政府建立并健全高等教育领域内产教融合的制度,高校推行并保障产教融合的新举措,行业组织加强与行业高校的沟通与协作,在社会上营造认可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氛围。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4](2019)在《“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影响及对策研究”成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辽宁教育研究院高树仁主持完成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EIA140421),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一、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
周光礼[5](2018)在《“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文中指出1998—2000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将400余所行业高校划转地方。20年来,在外部环境变迁的冲击下,"行业划转院校"先后进行了"去行业化"和"再行业化"转型。以三所大学作为案例,探讨"行业划转院校"的组织转型发现,三所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后,均经历了一个"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的组织转型过程。在"去行业化"的阶段,学校向多科性地方大学发展,行业色彩逐步淡化。随着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特色大学越来越受到公共政策的支持,背靠行业打造比较优势成为这类学校的战略选择,"行业划转院校"进入"再行业化"阶段。究其原因,变化中的环境是"行业划转院校"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力;组织的认知方式影响其对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组织变革;组织的文化传统影响组织变革。
赵正文,杨智军,易联树[6](2017)在《行业划转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后,普遍面临着学科专业快速扩张但建设水平却难以快速提升、原有特色与优势"特色难特优势难优"、发展态势"超重前行行而不前"、办学现状与社会和国家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现实困境。国家鼓励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求高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内涵式发展,这些指导思想都是行业划转院校改革发展应当坚持的基本遵循。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探寻行业划转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之路,该校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树仁[7](2015)在《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逻辑、价值与深化策略——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文中指出行业划转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社会资本稀缺的困境,表现为宏观制度改革导致行业关系网络疏离,管理权限转移使多元主体参与缺少有效整合机制,投资主体的易位使来自行业的支撑弱化、支持减少。基于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制度设计与创新,有利于实现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集成利用、加强学校外部行业资本的拓展转化、促进学校内外部资源的互动融合,是解决当前行业划转院校的资源困境与发展瓶颈的重要实践模式。
闫俊凤[8](2014)在《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令人瞩目的特色和优势。行业特色高校作为与行业具有天然联系、具备自身独特优势的大学类型,其发展对于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专业涉及的众多行业,大都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领域。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和内涵、质量及水平的提升,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关注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原则,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趋同理论、协同论与协同创新理论及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行业特色高校战略发展进行分析,特别是对行业特色高校在体制转型时期的发展困境、新时期面临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战略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审视,并以此基础,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其战略发展的基本对策。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各行各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大学,形态的发展和变化。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大学在其产生之初就与社会生产密切相联。在西方,近代大学由行会组成,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大学与各行各业更是建立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大学形成了与行业的初步联系,但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产生,则是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相伴而行的。新中国诞生后进行的院系调整形成了与工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大学格局,即高等学校体系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为数众多的行业特色高校构成。计划经济时期,以部门办学为显着特征的行业特色高校支撑了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进行了深刻的改革,行业部门办学的体制被打破,高校在大范围的合并、调整和重组的同时,进行了规模扩张,很多行业特色高校在发展战略定位上经历了游移、迷失、选择和调适的过程。这种迷失主要体现为由于学校发展战略定位模糊而产生的疏离行业特色的“去行业化”的趋势,相应地,这种调适也主要体现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再行业化”的取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行业特色高校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蓬勃发展的辉煌阶段,也面临我国在新世纪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实现转型发展新的战略选择。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难得的机遇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自身存在的劣势。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面向行业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拥有善于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队伍,具有与行业产业密切的产学研合作背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但学科相对单一、基础学科相对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等也是其现实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使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的联系有所疏离,行业特色高校在一段时间内面临办学经费缺乏以及科研项目减少、学生实践实训与就业等受到一定冲击的严峻形势;此外,行业特色高校办学也受到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乃至同层次高校的强力竞争,面临着多元化人才质量观的挑战以及宏观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等因素的制约。制约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交织。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除了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政府支持程度、高等教育政策等宏观条件影响,也与其所依托的相关行业自身的发展变化即行业景气度、学校所处地域条件及所在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状况密切相关。除此之外,行业特色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及内部治理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战略取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战略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学校面临的宏观政策环境,学校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机制,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校发展战略的主体选择等因素,虽然对于学校发展的影响强度不一,但在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过程中却都是不可忽视的。基于上述对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形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国家应当从宏观上完善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政策环境,把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发展体系予以重视。行业特色高校则应主动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的战略需求实现自身的发展。从外部来看,必须全面审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战略态势,包括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高等学校激烈竞争的新格局,学校所处的行业和地方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新情况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弱点,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从内部来看,必须遵循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坚持科学定位,彰显办学优势,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制度与文化环境,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协调内部战略互动,形成与行业及区域稳定的共建机制,促进协同创新。总之,行业特色高校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李佳馨[9](2014)在《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迫切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加速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重新整合,促进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此用来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行业划转院校作为我国科技资源的一个特殊的产出地,是许多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充分发挥行业划转院校作为行业科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十分必要。本文立足从中央部委划转到地方政府管理的高校,尤其以划转到辽宁省的18所本科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理论展开研究,为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行业划转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建立辽宁省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评价体系,运用DEA模型,分别从科技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收益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为实现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其次,着重分析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从政府、企业、高校三个角度,分别研究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当中,各个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有利于整个系统协调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同时运用博弈模型明确行业划转院校在协同创新中与其它主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环境和背景下各主体的合作模式以及契约机制,对加强行业划转院校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结合本文的分析,分别从外部运行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两方面提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为进一步优化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提出要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王勇[10](2014)在《行业划转院校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文中认为行业划转院校传统意义上培养的过于专门化的应用型人才已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日益需求。作为完整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既不是竞争博弈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行业划转院校规模扩张和大众化教育阶段,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应引起重视,探索由"专"转向"通"的可行途径,以及将通识教育理念向专业教育延伸,挖掘行业划转院校专业教育特色,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元化、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划转院校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划转院校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行业 |
(二) 行业特色型大学 |
(三) 学科建设 |
四、文献综述 |
(一) 行业特色型大学相关研究 |
(二) 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相关研究 |
(三) 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社会学制度主义 |
一、社会学制度主义: 合适的分析框架 |
(一) 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的内涵 |
(二) 开放系统理论的内涵 |
(三) 分析框架 |
二、社会学制度主义的适切性 |
第二章 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状况 |
一、发展历程概述 |
二、发展变迁逻辑 |
第三章 A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A大学学科建设的概况 |
二、研究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的抽取 |
(三) 访谈提纲的设计 |
(四) 调查分析维度的选择 |
三、A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现状描述 |
(一) 学科建设制度目标分析 |
(二) 学科建设制度保障分析 |
(三) 学科建设实施效果分析 |
四、A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 |
(一) 学科建设制度目标问题 |
(二) 学科建设制度保障问题 |
(三) 学科建设制度实施问题 |
(四) 学科文化认同问题 |
(五) 小结 |
五、A大学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科所处环境的影响 |
(二) 组织文化的影响 |
(三) 组织内部对学科的认知方式 |
(四) 学科建设制度自身逻辑的影响 |
第四章 完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
一、外部力量的正确引导 |
二、强化组织内部对学科发展的认知 |
三、从源出发,平衡学科和行业逻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之处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地方行业院校 |
1.4.2 人才培养特色相关概念 |
1.5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5.1 理论基础——三螺旋模型理论 |
1.5.2 分析框架 |
第2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1949-1997) |
2.1 地方行业院校地位的确立 |
2.1.1 产业发展需求 |
2.1.2 教育体制改革 |
2.1.3 院校自身发展 |
2.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
2.2.1 学科专业设置的行业性 |
2.2.2 课程体系的专门性 |
2.2.3 师资队伍的双重性 |
2.2.4 校企合作的密切性 |
2.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的驱动因素 |
2.3.1 院系调整 |
2.3.2 产业发展新需求 |
2.3.3 院校自我定位 |
第3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淡化(1998-2009) |
3.1 地方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的分野 |
3.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危机 |
3.2.1 学科专业设置的大众化 |
3.2.2 课程体系的理论化 |
3.2.3 师资队伍的科研化 |
3.2.4 校企合作的淡化 |
3.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淡化的原因 |
3.3.1 教育体制改革 |
3.3.2 产业发展体制改革 |
3.3.3 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化 |
第4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回归(2010年至今) |
4.1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地方行业院校 |
4.1.1 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
4.1.2 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 |
4.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特色 |
4.2.1 学科专业设置的融合性 |
4.2.2 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
4.2.3 师资队伍的多样性 |
4.2.4 产教融合的深入性 |
4.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的举措 |
4.3.1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
4.3.2 产业需求与合作意识增强 |
4.3.3 院校积极调整和改革 |
第5章 规律与建议 |
5.1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
5.1.1 影响因素 |
5.1.2 基本经验 |
5.1.3 特色总结 |
5.2 发展建议 |
5.2.1 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
5.2.2 地方行业院校积极内部强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 地方行业高校的综合化发展后普遍面临同质化困境 |
2. 陕西省行业高校划转到地方后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
3. 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为地方行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4. 地方行业高校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外文献述评 |
2. 国内文献述评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 核心概念界定 |
二、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
(一) 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
1. 整合论 |
2. 协同论 |
(二) 地方行业高校的功能定位与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 |
1. 地方行业高校的功能定位——学位供给与劳动力供给 |
2. 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校企合作 |
三、基于十三五规划文本的陕西行业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
(一)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基础现状 |
(二)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目标现状 |
(三)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思路与战略现状 |
(四)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内容现状 |
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2. 提升学科科研实力 |
3. 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
4. 加强文化传承创新 |
四、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一) 陕西省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
(二) 陕西省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
1. 定位不准导致目标趋同化 |
2. 综合化发展淡化学科特色 |
3. 外延式扩张削弱专业特色 |
4. 办学特色缺乏社会适应性 |
5. 经费不足制约特色化发展 |
6. 特色化发展的文化不鲜明 |
本章小结 |
五、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困顿之因 |
(一) 政府政策出台缺乏连续性合理性 |
(二) 高校办学理念滞后基础配套缺位 |
(三) 行业经济形势制约专业发展方向 |
(四) 社会文化传统制约产教融合实践 |
六、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应对之策 |
(一) 政府应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 |
(二) 高校应推行产教融合新举措保障顺利落实 |
(三) 行业应加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沟通协作 |
(四) 社会应形成认可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氛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影响及对策研究”成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二、结论与对策 |
(一) 研究结论 |
1. 行业划转院校的产生、发展与行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2. 建立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的新机制 |
3. 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是合理产物 |
4. 行业疏离是抑制行业划转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原因 |
5. 运用省部企合力, 实现多方共赢 |
6. 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是系统性工程 |
(二) 对策建议 |
1. 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促进省部企共建的制度与政策框架 |
2. 加强各级政府统筹, 突破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关键性障碍 |
3. 建立共建协调机构和相关服务网络, 提高合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
4. 完善行业协同创新机制, 充分释放行业划转院校的服务发展能力 |
(5)“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分析框架: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 |
三、“行业划转院校”的转型:三所大学的案例分析 |
(一) 调查结果及描述分析 |
1. 外部关系 |
2. 学生规模 |
3. 经费来源 |
4. 办学定位 |
5. 学科专业 |
6. 院系设置 |
7. 组织文化 |
(二) 案例大学组织发展与转型分析 |
1. 办学定位变迁分析 |
2. 院系结构调整分析 |
四、研究发现 |
(一) 变化中的环境是“行业划转院校”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力 |
(二) 组织的认知方式影响其对环境的感知, 进而影响组织变革 |
(三) 组织的文化传统影响组织变革 |
(6)行业划转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业划转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 学校学科专业快速扩张但建设水平却难以快速提升 |
(二) 学校原有特色与优势“特色难特、优势难优” |
(三) 学校发展态势“超重前行、行而不前” |
(四) 学校办学现状与社会和国家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
二、行业划转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路径思考 |
(一)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
(二) 打造支撑优势与特色的学科群层, 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四) 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
(五) 创新管理制度机制, 提升内部治理能力 |
(7)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逻辑、价值与深化策略——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内涵发展的行为逻辑 |
(一)社会资本稀缺:行业划转院校发展的资源境遇 |
(二)社会资本输出:行业划转院校省部企共建的内在本质 |
二、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的价值审视 |
(一)建立行业资源有效流动的新渠道 |
(二)实现人才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新路径 |
(三)促进管理制度生成与创新的新探索 |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省部企共建过程的深化策略 |
(一)实现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集聚内生 |
(二)加强学校外部行业资本的拓展转化 |
(三)促进学校内外部资源的互动融合 |
(8)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2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逻辑与历史 |
2.1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
2.2 国外大学与行业的关系演变 |
2.3 我国大学与行业的关系考察 |
本章小结 |
3 体制转轨与行业特色高校的选择 |
3.1 体制转轨对行业特色高校的影响 |
3.2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态势 |
3.3 案例:河南理工大学的转型发展 |
3.4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 SWOT 分析 |
本章小结 |
4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2 影响因素指标构建与量表编制处理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4.4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影响因素的分类研究 |
本章小结 |
5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战略与措施 |
5.1 坚持科学定位,优化内部治理 |
5.2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
5.3 加强科研与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
5.4 协调内外战略互动,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
5.5 完善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基础环境 |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理论基础 |
2.1 行业划转院校的理论分析 |
2.1.1 基于教育产权理论的行业划转院校分析 |
2.1.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行业划转院校分析 |
2.1.3 基于教育区域化思想的行业划转院校分析 |
2.1.4 基于教育竞争理论的行业划转院校分析 |
2.2 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理论 |
2.2.1 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的构成和特点 |
2.2.2 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的涵义和内容 |
2.2.3 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和意义 |
2.3 行业划转院校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
2.3.1 行业划转院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
2.3.2 行业划转院校协同创新的组织与运行 |
2.3.3 行业划转院校协同创新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现状评价分析 |
3.1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规模评价 |
3.1.1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3.1.2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现状 |
3.1.3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物力资源配置现状 |
3.1.4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活动及其成果配置现状 |
3.2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3.2.1 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
3.2.2 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评价模型和步骤 |
3.2.3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结果 |
3.3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现状评价结果分析 |
3.3.1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 |
3.3.2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不灵活 |
3.3.3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资源配置规模、结构效益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
4.1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 |
4.1.1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运行机制 |
4.1.2 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机制 |
4.2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 |
4.2.1 政府主导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
4.2.2 产学研合作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
4.2.3 校际合作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同创新视角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 |
5.1 建设有利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运行环境 |
5.1.1 政府职能 |
5.1.2 市场机制 |
5.1.3 合作平台 |
5.2 建设有利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内部运行机制 |
5.2.1 高校内部规划部署 |
5.2.2 人才激励机制 |
5.2.3 建立合作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行业划转院校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业划转院校人才培养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
(一)行业划转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
(二)行业划转院校人才培养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
1.完善知识结构,夯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2.融会贯通,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3.以学生为本,挖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质 |
二、行业划转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通识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
(二)通识教育结构比例失衡 |
(三)通识教育内容有待系统建设 |
三、关于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有机融合的整体 |
(二)系统构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通识教育模块 |
(三)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创建跨学科专业教育选修模块 |
四、划转院校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 叶心童. 扬州大学, 2020(04)
- [2]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韦莉莉.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3]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D]. 陈赵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4]“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影响及对策研究”成果报告[J].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研究版), 2019(03)
- [5]“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J]. 周光礼. 教育研究, 2018(09)
- [6]行业划转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 赵正文,杨智军,易联树. 高教论坛, 2017(11)
- [7]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逻辑、价值与深化策略——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 高树仁. 现代教育管理, 2015(04)
- [8]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研究[D]. 闫俊凤.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9]辽宁省行业划转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佳馨. 大连交通大学, 2014(04)
- [10]行业划转院校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J]. 王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