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数学模型研究

电力行业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数学模型研究

一、电力行业国企经营者激励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1](2021)在《企业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议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实现绿色承诺,保障国内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一定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如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能过剩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效率现状作出评价,然后找出影响可再生能源企业创新发展的因素。企业作为创新发展主体,本研究在创新效率理论和企业异质性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了78个可再生能源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已有研究多为静态创新效率评价,本文首先通过超效率SBM模型对2012-2018年可再生能源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结合Malmquist指数,从动态视角出发,考察可再生能源企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分解情况。然后选取了六个企业异质性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可再生能源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考量,本文对异质性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类讨论。最后为提升可再生能源企业创新效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进而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研究发现:第一,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创新效率偏低,创新效率水平虽然在研究期间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2012-2013年上升幅度最大,但整体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区域上,东、中、西部可再生能源企业创新效率发展有明显差异。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企业是创新发展主力,中部地区呈波浪式增长,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近年来有所减缓。第三,作为发展中产业,样本中国有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创新效率增长幅度最大,且趋势较为平稳,民营企业效率变化趋势与国企一致,但波动幅度更大,效率增长比国企慢。第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能有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当前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规模效应还未能发挥作用,优化投入产出比,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企业异质性因素对可再生能源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也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能源企业多为国有,较高的国有资本占比有利于该地区企业创新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相反,其他性质的资本占比越高越有利,但此时需要发挥股权制衡的监督管理作用,且要注意薪酬激励的公平性,发挥薪酬激励的积极作用。

龙靓[2](2019)在《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是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国家参与市场的一个渠道。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私有化浪潮大大降低了西方国有企业在实体经济中的比重。但是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上市公司的国有产权却普遍存在(除美国以外)且呈显着增长趋势。各国在探索国家权利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逐步出现与发展。过去四十年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有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诸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担当重任,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贡献力量,且在全球国际竞争中初露峥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事业获取成功的关键力量,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是“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明确新时代国有企业发展目标是“坚定不移做强做大做优”;强调“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在实践中,国企效率相对低下的问题却也是客观存在的。本文试图从股权结构的多层次性视角研究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冀望发展和帮助理解所有制结构理论在国有企业层面的运用,正确科学评价国资管理体制和国企发展的演变过程,厘清“国”与“民”之间在企业层面的关系,并尝试探索下一步中国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及方式。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企业所有权和所有权主体结构,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等概念加以界定,系统性梳理了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的海量文献,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主体结构(管理层持股、机构持股、国家持股、实际控制人持股)与企业绩效相关性两方面的文献研究。整体来看,除了机构持股外,基本上其他的所有权结构表征指标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存在非常明确的、方向性的相关关系。接着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基于博弈模型分析了经典的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况下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从单一股权结构下的委托代理的一般博弈分析延伸至股权分散条件下、实际控制人不同存在状态下的博弈分析,进而拓展到国企这类拥有特殊实际控制人的股权结构下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试图刻画多方博弈在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行为及决策后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之后本文对提出的理论逻辑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论证。在此之前先梳理了大量史实资料,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考察了国际上国有企业组织所有制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选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私有化浪潮中的变革标的,包括发达经济体中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转轨经济体则选择了东欧、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考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企改革的进程,详细梳理了中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走向与发展动态,盘点了中国国有企业自有系统性数据披露以来的企业绩效情况,主要从组织形式、吸收就业、资产规模、偿债能力、盈利水平及增长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并区分了不同隶属层级的国有企业情况。由于在所有权的链式结构中,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经营绩效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证部分先考察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演变(A股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接着,进一步构建GMM计量模型考察企业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按照行业属性、公司属性、实际控制人属性等分类标准寻找各细分类型下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的具体关系。实证研究表明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主体结构指标都与企业绩效存在正U型的关系,即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不存在“最优解”,因此高度分散或者高度集中的持股结构可能更有益于国企绩效的提升。从行业来看,以电子、食品饮料、商贸为代表的竞争性行业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从公司属性来看,外资企业和中央控股企业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从实际控制人类型来看,实际控制人为国有属性以及具有共同实际控制人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最后,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下一步国企改革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一是对中国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对国企实际控制人持股变化、持股偏好、以及背后的原因都进行了细致分析;二是从更细分层次全面考察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考虑了行业分类、行政隶属层级分类、实际控制人分类等;三是指标运用上的创新,在股权主体结构变量上增加了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在企业绩效变量上增加了社会效益变量,如企业税收指标;最后在计量模型运用上采用了GMM方法,而非传统的OLS、2SLS方法,规避了传统模型对数据回归的强限制预设。本文的不足之处,一是选取的企业社会效益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只针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未能涵盖全部国有企业。

李博[3](2019)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机制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进步最主要的一类市场经济主体,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也是科技创新型大中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孵化器”。在生产诸要素中,相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技术和人才资源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持久竞争优势更依赖于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与质量提升。然而,在生产收益的分配上,人力资本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这与我国注重公平分配的原则背道而驰。根据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特点,设计更加合理公正的收益分配机制与方法,使人力资本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收益分配过程中,以此实现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创新体系的平稳落实,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企业收益分配实践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产权和价值的视角系统研究了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如何参与收益分配,深入探讨了收益分配方法和策略等关键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一种由人力资本收益价值评价和多元人力资本混合收益分配构成的收益分配机制与方法,并提出了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全面研究了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收益价值评价方法。界定了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内涵和特征,划分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研发型人力资本和普通型人力资本。根据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二元股权”治理结构,阐述了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机理,并分析了收益分享比例、投入弹性因子、技术水平因子和成本因子等结构要素。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层面,从对称信息条件与非对称信息条件两个角度,分别构建了人力资本收益价值评价方法,实现了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收益在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初次分配。(2)提出了多元人力资本混合收益分配方法。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收益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企业内部多元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投资比重(人力资本价值)、承担风险(风险分摊系数)、合同执行度和贡献度四个关键性因素,建立了基于修正的M-Shapely值模型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多元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型。通过收益分配方案的构建与实际运用,实现了利益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多元人力资本内部的科学合理分配,以及对多元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公平治理与物质激励。(3)设计了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在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动态调整机制的机理与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动态调整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未来15年的仿真运行结果的分析,得出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动态调整机制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收益的提升作用显着,验证了本文对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与方法的有效性。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核心生产要素,本文构建了全面科学合理的企业收益分配机制与方法,实现了对员工的激励,保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由于人力资本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直到当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被一致认可的关于选取人力资本指标的标准,对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评价体系和收益分配函数模型的验证还有待更多实践数据的检验,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有必要基于实际情况运用更加准确的函数模型,以精准解析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与价值等关键性因素。如何根据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特点,设计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策略,也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李潇[4](2019)在《我国国企高管多期动态薪酬激励 ——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如何通过高管(经理)薪酬将高管利益和股东利益挂钩,缓解企业代理成本,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高管(经理)薪酬,将高管的利益同股东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激励经理努力提高企业长期业绩,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普遍认为,过去的经理报酬形式,普遍问题是更注重短期激励,不注重长期激励,应在薪酬中引入未来业绩指标,将高管薪酬同未来业绩挂钩,来缓解激励过度激励经理短期行为的问题。本文在多期、动态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国企给高管的隐性和显性激励效果问题。首先,本文建立多期动态委托代理模型,从理论上研究,在高管有晋升考虑和报酬激励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努力水平来提高当期和长期业绩。然后,文章抽取部分国有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模拟,实证性的得出了高管薪酬与其所在公司的经营表现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对2013年至2016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157家国企的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进行实证研究后可得出以下结论:(1)高管的当期薪酬受到企业当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显着影响,且均为积极影响,企业业绩越高,高管薪酬越高,该结论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进一步的,企业当期业绩对高管薪酬的激励强度要强于长期业绩,因为高管当期薪酬主要着眼于企业的当前发展状况,适当与长期业绩挂钩可以增强经理人的努力水平。(2)企业的当期业绩和长期业绩也会正向影响高管的长期报酬,当期业绩的激励强度稍强于长期业绩,从大体上分析,公司经营情况,与管理者的非短期即长期收入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不强。我国国企常用的长期激励方式主要是股票激励,长期报酬制度还不完善,关于长期业绩与长期薪酬之间的激励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实际情况的实施效果也有限。

任永强[5](2016)在《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三十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看,通过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试点、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治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不合理、能力不适应、活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相对短缺。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在行业内一般为领军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的中国企业85%为中央企业。中央企业面临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重的市场责任。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企业家精神”需要进一步有效激发。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针对职业经理人的探索与试点也在不断的推进,不少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针对契约管理、市场化招聘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站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上,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成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特别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针对性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深化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论文围绕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外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相关理论成果,通过案例深入剖析了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条件和主要特点;梳理回顾了我国非公企业和国有企业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了中央企业经理人特征和范围,研究提出中央企业高层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目标、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主要举措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综合采用了文献梳理、国际比较、历史比较、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一、论文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理论。在界定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相关概念,介绍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在社会分工导致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为根本遵循的责权利体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二、论文研究了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是: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选拔培养方式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评价方式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具体条件了法国电力公司、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其启示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三、论文比较分析了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具体分析了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以联想集团、万科集团、国美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分析了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从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四、论文研究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和角色定位。研究指出,职业经理人具有契约关系、市场属性、领军地位、职业水准4项基本特质。一是契约关系,出资人或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通过平等协商,明确权(权利范围)、责(责任边界)、利(义务与利益),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两者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二是市场属性,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由其经营业绩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通过协议薪酬反映。三是领军地位,一般享有比较充分的经营权,处于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顶端。四是职业水准,把成功经营企业作为职业理想,具有忠实于出资人的职业操守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职业能五、论文构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特征至少包含了信息敏感、智力能力、管理沟通、组织承诺、自我效能、挫折容忍、成就动机、自我控制及领导力几个维度;此外,政治素质是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特有素质。六、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目前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主要有:完全竞争性企业的全面探索模式、集团新设子公司和新兴业务板块的“特区”模式、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双轨”模式和竞争性较低企业的零星试点模式。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在推进企业管理人员身份转变、探索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任、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和业绩合同管理、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和激励、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开发、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论文以华润集团、宝钢集团和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例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能上难下”“能进难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七、论文探索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论文在研究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的基础上,从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开发、风险管理、退出机制、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探索构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必须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深化规范董事会建设为契机,以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抓好顶层设计,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活力、业绩突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更好的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中央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治理能力。总体要求是:把握方向、抓住主线,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规范起步、试点先行,注重协同、统筹推进。企业可根据实际,择优选择增量改革模式、存量改革模式两条实现路径。增量改革模式是指,从市场上择优选聘部分职业经理人嵌入企业经营班子,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存量改革模式是指,推进现行经理层职业化,实现整体转身。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的关键是要在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上级组织探索建立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人才池”;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契约化管理,需要牢牢把握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加强业绩合同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化退出等重要环节,关键是以契约为基本遵循,依据聘任协议和业绩考核结果决定上下去留、能多能少。八、论文提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着眼于完善市场化法制环境,从政策、环境、法律等层面全面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建议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优化相关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以及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徐光伟[6](2012)在《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对公司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实现经理与股东利益一致,降低代理成本、提升公司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契约也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目前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在政府管制的背景下还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都使得市场化的激励契约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分析当前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为未来高管激励机制的改革提供出路。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制度背景,就国有企业高管货币薪酬激励与隐性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主要以2003年之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为基点,以2003年之后的国有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就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出现的刚性现象以及当前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作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利用最优契约设计的方法探讨了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自利行为对薪酬契约的影响,并结合实证研究检验了薪酬管制和管理层权力对国有企业高管隐性收益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论文将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回顾各阶段的相关法律政策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影响。进一步以我国1999-2010年国有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高管薪酬总体现状、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公司规模差异和国有与民营企业差异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通过对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②论文基于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制度背景,认为公司外部政府干预会导致一对一的薪酬契约无法施行,也模糊了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会导致管理层权力过大,高管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成为可能。本文具体以2005-2010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管制、管理层权力会导致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产生刚性现象。政府管制导致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不仅具有向下的刚性,也具有向上的刚性。另一方面,高管利用手中权力影响了自身薪酬契约,导致薪酬具有向下的刚性和向上的弹性。③公司投资活动是高管作出的重要财务决策之一,是联系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之间的桥梁。分析高管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财务决策行为对公司当前及未来业绩的交互影响,以及进一步对自身薪酬的影响能够更进一步说明高管薪酬契约是否有效。本文基于公司资本投资视角,检验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是否有效。选取2004-2010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基于内生视角检验了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发现公司资本投资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公司投资活动通过公司会计业绩显着地影响了高管薪酬水平。而基于会计业绩的高管薪酬契约无法对高管长期投资活动产生激励作用,基于股票和期权的激励机制能够显着地提高公司投资强度。④高管隐性激励机制是高管激励机制的组成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国有企业薪酬管制的背景下,隐性激励机制可能成为高管激励机制的替代形式。论文主要在线性契约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包括代理人的隐藏收益和在职消费行为。通过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发现,代理人隐藏、转移收益自利行为降低了最优激励契约业绩薪酬系数。代理人在职消费自利行为提高了最优激励契约业绩薪酬系数。说明代理人不同自利行为下,委托人提供的最优激励契约是不同的。从代理人的最优努力程度来看,代理人的自利行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努力水平。⑤论文以我国国有企业在政府干预下出现的高管激励机制扭曲为线索,说明政府管制下高管激励机制可能会出现异化,替代性的隐性激励机制可能成为高管自我激励的表现。论文具体以2004-2010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薪酬管制、高管控制权力对国有企业高管隐性收益的影响,包括超额成本费用、超额在职消费,并分析国有企业高管隐性收益的价值效应。本文研究发现政府薪酬管制的结果导致国有企业高管隐性收益增加,并且权力越大的管理者通过权力寻租获取的隐性收益也越大,高管隐性收益显着地降低了公司价值。基于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本文基于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制度背景,从国有企业外部政府管制以及内部管理层权力两个视角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合理解释了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产生的刚性现象。当前研究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文献并不多见。此外,已有研究也并未对高管薪酬产生的刚性现象做出解释。本文研究合理地诠释了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刚性产生的原因,丰富了政府管制的经济后果相关研究以及为管理层权力理论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证据。②已有高管薪酬激励有效性的研究大都是基于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敏感性来分析,因此缺乏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背后内在机理的研究。本文从公司资本投资更短的价值链分析了高管薪酬激励的有效性,以及考虑了高管激励与公司投资之间可能存在内生关系,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高管激励与公司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了公司财务活动、公司业绩和高管薪酬之间的内在联系。③基于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制的背景,高管激励机制可能产生扭曲,替代性的隐形激励机制成为高管自我激励的源泉。本文在线性契约委托代理框架中引入代理人的自利行为,主要从隐藏收益和在职消费两种自利行为视角分析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对最优激励契约设计的影响。本文对最优激励契约设计的研究进行了拓展,并说明了委托人提供的激励契约需要考虑代理人的自利行为。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在当前我国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背景下,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可能表现为一种自我激励机制。④目前直接研究高管隐性收益的实证研究文献并不多,并且已有研究主要体现在高管特权、额外津贴等职务消费研究上。本文尝试以国有相比民营上市公司的超额成本费用和超额在职消费来间接衡量高管获得的隐性收益大小,并实证检验了政府薪酬管制和高管控制权力对国有企业高管隐性收益的影响以及高管隐性收益激励的价值效应。本文对高管隐性激励契约的研究进行了拓展,为高管隐形收益方面的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成果。

李停[7](2012)在《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转轨经济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许多很难应用标准理论解释的产业经济现象,如产业逆集中化、集中度利润率关系弱化、集中度与流动性的正相关性等。这些产业经济现象一方面揭示了哈佛学派传统的SCP产业研究范式在发展中国家直接应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决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轨经济国家市场绩效因素的复杂性。本文将转型期中国工业市场绩效差异放在由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组成的二维空间中,市场结构看成是决定产业绩效的一个坐标,而把产权结构看成是决定产业绩效的另一个坐标,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全面考察转型期中国工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第二章对中国工业市场的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静态视角的研究发现,在市场化初期,高集中度行业组的盈利性显着高于低集中度组,但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集中度与盈利性之间不存在简单线性正相关关系,高低集中度组的盈利性仍然存在差异,但统计上并不显着。这说明转型期工业行业利润率的决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现象,受诸多因素影响,集中度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如果把样本按照国有化程度分为三个子组有效分解出产权结构对于行业盈利性的影响后,研究发现高集中度组的平均利润率显着高于低集中度组。企业层面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市场份额与盈利性之间表现出多层次关系,某些行业存在显着正向关系,而另一些行业正向关系不明显甚至出现负向关系。因此,不能过分强调企业规模对市场控制力的决定作用的结构主义观点。或许在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相对规模水平与企业对于市场价格、产量的控制力直接相关,市场操纵力总是掌握在行业内的大企业手中。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的竞争特点与传统产业有着本质不同,在位小企业或者潜在进入厂商可以通过创新导致行业技术范式的转变颠覆在位主导性厂商的支配地位,行业的操纵能力与企业规模水平并不成比例。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新特点对传统产业组织政策,尤其是结构主义“结构操纵”思想提出了挑战。第三章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工业部门集中度的变化和市场份额的流动性,从动态视角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竞争程度提供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法。尽管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工业集中度保持相对稳定,但通过市场份额流动性的经验研究发现,稳定的背后影藏着巨大的流动性。对在位企业市场份额变动模式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结论。进一步考察工业集中度与流动性关系,集中度与流动性显着正相关。集中度并不能预测流动性,对行业竞争程度的衡量上,集中度指标与流动性指标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论文对简单“结构操纵”产业组织政策提出质疑,政府需要关注那些高度集中的市场,但高度集中并不是反垄断的充分条件,高度集中的背后或许影藏着巨大的流动性。针对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对集中度-利润率关系解释存在巨大分歧,第四章应用两种思路,检验中国工业经济利润率与集中度正向关系背后是反映大企业经营效率还是垄断势力。基本结论是:基于Martin的研究方法更多支持芝加哥的效率规范,组平均劳动生产率对于组价格-成本加成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基于Clarke的研究方法更多支持哈佛学派的合谋规范,对于那些推测变量值大于零的行业,市场集中度对行业推测弹性或合谋程度有显着地正向影响。这说明在中国工业市场上,市场集中和利润率的市场势力和效率解释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同时也给反垄断法的制定敲响警钟,在政策制定上切忌一刀切,应针对行业不同的特征实施不同的产业组织政策。国企低效率通常被认为是先天性制度缺陷,变革产权也被顺理成章地认可为解决国企低效率的唯一方式。第五章的经验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国有经济成分比较私人经济成分的低效率不仅表现在糟糕的财务绩效上,其技术进步率也相对比较缓慢。将国有企业依照行业国有产权集中度划分成不同竞争类型行业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竞争程度的提高不仅提高各种非公有制类型企业效率,国有企业效率也得到提升。通过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多层次的博弈分析,模型比较了不同情形下各种所有制企业间的效率差异和社会福利含义,论证国有企业过高的社会负担的确是其与私人企业利润差距的根本原因。私有化并不是解决国企低效率的充分条件,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应该放在如何给国有企业“松绑”,培育成真正市场主体。在改善国企经营绩效上,竞争比产权更重要。第六章适当假定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对于行为的影响便可以在统一的委托-代理模型中进行。研究得出,无论在完全垄断市场还是在竞争市场上,国有企业管理者管理松懈度都不高于私人企业,并且管理松懈度随着国有化程度上升而下降。对于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委托-代理模型均衡结果的比较,竞争市场下的国企经理比垄断市场的国企经理有更高的管理努力程度,再一次证实国企改革思路中培育竞争环境的重要性。围绕着“熊彼特假说”关于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的争论,第七章经验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倒U型”假说成立。但企业规模与研发产出的关系比较模糊,表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差异。通过自由进入、进入障碍博弈模型与社会最优情形的比较,得出行业技术机会是影响集中度的关键变量。本文论证自由进入的均衡企业数超过社会最优数,并导致动态福利损失。在制定行业竞争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行业特点,对于技术机会低的行业应降低进入标准,在不损失太多动态效率下提高静态效率;对技术机会高的行业比如高科技行业应适当提高进入标准,提高市场集中度获得更多的动态效率。第八章结合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强调我国未来竞争政策需反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并举、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和实现从维护竞争向促进创新的反垄断思想的转变,并对尚未出台的并购指南提出建言。

童乾[8](2011)在《基于生产管理系统可靠性因素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励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管理与管理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委托者(企业所有者)如何制定和设计科学的激励模式从而提高公司的业绩和价值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立足于现代经济学激励理论这一理论背景,结合系统工程理论中关于可靠性指标界定与计算的相关知识,在企业经营者激励模型的分析讨论中引入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全部研究围绕如下四个问题展开:(1)将企业视为一个运作中的复杂系统,对企业系统可靠性概念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了界定,并完成了企业系统可靠性指标的评价和计算,这是本文结合企业系统可靠性指标研究三种情况下经营者激励问题不可缺少的基础。(2)在单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下,将企业系统运行可靠性这一重要但通常又被忽视的因素与以往激励模型有效结合,建立新的激励模型,并对加入了可靠性指标的新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3)在考虑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的背景下,研究了企业经营者长期和短期动态激励模型。(4)在考虑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的背景下,研究了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模型,并且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结论进行解释。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利用规范式研究方法讨论了在引入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后,企业经营者在单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下、长短期动态委托代理关系下、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从基于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及单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下经营者激励模型的研究中可看出,对经营者的监督的确可以带来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是否考虑自然状态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和分享的激励份额会随着企业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升高而增加,经营者的固定收入在经营的初期会随着企业系统可靠性指标上升而增加,但当企业系统可靠性指标到达一定程度以后,经营者在维持这样高水平的可靠性程度的同时也会造成经营成本的增加,理性的委托人将会考虑总体经营成本而降低经营者的固定收入。(2)在基于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下经营者长短期激励模型研究结论中可发现,若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对经营者的最优报酬有影响,由于在短期内企业维持高的可靠性指标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短期激励报酬会因此增加。然而,长期内保持这样高的可靠性水平,将会造成经营成本的持续上涨,当经营者为维持高可靠性水平付出的经营成本以及努力成本大于企业绩效的增加量时,理性选择将会迫使委托者降低经营者的最优长期报酬。此外,随着银行无风险利率的升高,企业经营者的最优短期报酬将降低,反之,经营者最优长期报酬将升高。(3)从基于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下经营者多任务的激励模型研究中可知,若经营者完成多项任务付出的努力成本之间相互独立时,企业经营者的最优报酬与维持可靠性水平付出的经营成本有关,当经营成本大于企业绩效的增加量时,最优报酬将随着与该任务相关的企业系统运行可靠性指标的增加而降低,反之则增加;若经营者完成多项任务付出的努力成本之间相互依存时,在企业经营者完成某项工作付出的努力情况不可由委托者直接观测的情况下,最优报酬与企业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增减关系与努力成本之间相互独立时一致,在经营者完成某项工作的努力程度可由委托者直接观测的情况下,委托者对该项工作的最优激励门槛与相应的可靠性指标成反比。本文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1)本文将系统工程理论中关于可靠性的知识引入到管理学当中,研究了企业系统可靠性指标的界定与计算问题,为本文结合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研究经营者激励问题奠定了基础。(2)认识到企业系统运行可靠性因素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形成可能造成的影响,在以往单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模型中引入了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更具有实际意义。(3)在对企业经营者长短期动态激励模型的研究中,引入了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进行讨论,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4)在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模型的研究中考虑了可靠性因素,对企业经营者激励合同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郝冀[9](2011)在《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进行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历史不长,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本质、组成、影响因素、提升背景以及各个主体在企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只有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并有针对性的给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建议。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本文构建了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这就是:首先对企业竞争力加以界定;然后分析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在对企业竞争力提升背景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提升措施。本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对企业竞争力现状的评价方法包括粗集理论、分层比较法、基于模糊数的FAHP比较法和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最小二乘比较法等。本文对颇有争议的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界定,认为企业的竞争资产、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内涵,而创新、制度和全球化则对上述三者发挥重要影响,用数学模型表示即为:(竞争资产×竞争环境×竞争策略)创新×全球化×制度(?)企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力企业、钢铁企业和石油石化企业与国外相关企业的比较,对我国国企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某些指标上同世界领先的企业还存在差距,但差距在逐渐缩小。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宏观背景包括全球化趋势、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中观背景包括中国的产业发展状况及中国区域企业集群发展状况;微观背景包括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本文运用多层次因素影响分析方法对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信贷供给的宽松环境、企业盈利水平和合理的产权结构对企业竞争力提升起到很好的正面推动作用;而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资本市场表现和盈利水平的波动,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方向不显着。本文通过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即:通过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权安排结构、推动企业整体上市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本文分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分别提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举措。政府的举措包括: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顿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出资人管理和内部市场化改革、深化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等;企业的举措包括:选择正确的战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完善企业考核办法、突出利益相关者作用等。

周权雄[10](2010)在《双重任务、共同代理与国有企业创新激励 ——来自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绕“转型期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为什么缺乏”这一核心主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框架和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数据,本文在一个双重任务的共同代理框架下研究了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环境,并主要使用2001-2008年1027个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1章使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披露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提出了全文尝试回答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在自主创新成为推动未来持续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得如何呢?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创新状况存在显着的差距吗?二是,倘若存在显着的差距,那么这种差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国有企业创新激励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是否具有相关性或因果关系?三是,产权是造成国有企业创新缺乏的唯一重要性因素吗?经营者晋升和产品市场竞争会不会影响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第3-5章依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如下:第3章基于研究产权激励的经典委托代理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产权激励的双重任务共同代理模型,借此来研究产权结构、制度根源与国有企业创新激励之间的理论关系,并收集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该章首先比较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创新表现及其背后的激励结构差异,然后在一个双重任务的共同代理框架下,着重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偏好、创新行为的不确定性、国企经营者的任期与来自各级政府的共同代理问题等因素对国有企业创新激励的影响。第3章的理论模型首先表明,国有企业由于面临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其创新激励强度不如非国有企业,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对国有企业创新激励具有积极效应;随后使用2001-2008年2487个所有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经验证据证实了政府控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不及非政府控制上市公司,而使用2001-2008年1027个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经验证据也证实了经营者持股也对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存在积极影响。与此同时,第3章的理论模型还表明,国企经营者创新激励的弱化与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偏好和来自各级政府的共同代理问题密不可分,也与国企经营者的任期过短和创新行为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相关。使用2001-2008年1027个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当地财政赤字水平或失业率越高,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越多,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就越大,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越少;地方政府的规模越大,该辖区内地方国有上市公司需要面对的委托人就越多,来自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共同代理问题就越大,则这些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越少;此外,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总经理、董事长任期越短,创新行为的不确定性越大,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也越少,从而实证结果支持了本章的理论模型。在第3章考虑产权激励的基础上,第4章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产权激励和锦标赛激励因素的双重任务共同代理模型,借此来研究产权、经营者晋升与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之间的理论关系,并收集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该章理论模型表明,薪酬差距的增加和国企经营者赢得创新锦标赛激励的增强会提升国企经营者的创新努力水平,但国企经营者赢得创新锦标赛的激励也受到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偏好和地方政府官员共同代理问题的制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薪酬差距与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呈现显着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当地财政赤字水平、失业率、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程度和地方政府官员的共同代理问题呈现显着负相关的关系,从而实证结果支持了本章的理论模型。本章的理论和实证结果同样意味着,由于制度环境上的缺陷,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锦标赛激励还存在不足之处,其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能量得不到有效发挥。第5章借助一个拓展的Hotelling选址模型和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创新激励产生的影响,并利用2001-2008年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该章理论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创新激励具有积极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采用赫芬达尔指数衡量市场竞争程度还是采用企业数目变量衡量市场竞争程度,2001-2008年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均与市场竞争强度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从而实证结论与理论模型一致。政策含义上,既然产品市场竞争能够对国有企业创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破除垄断、强化产品市场竞争就不能不成为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二、电力行业国企经营者激励数学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行业国企经营者激励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创新效率研究
        1.2.2 企业异质性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可再生能源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
        2.2.2 创新效率理论
        2.2.3 企业异质性理论
3 中国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研究
    3.1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3.2 静态效率评价
        3.2.1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3.2.3 可再生能源企业创新效率静态评价
    3.3 动态创新效率
        3.3.1 方法介绍
        3.3.2 可再生能源企业创新效率动态评价
4 企业异质性因素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4.1 异质性因素分析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3 企业异质性因素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4.3.2 回归结果分析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及建议
        5.1.1 主要结论
        5.1.2 对策建议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国有企业
        二、所有权结构
        三、实际控制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
        一、相关论
        二、无关论
    第二节 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
        一、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二、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
    第三节 机构持股、国家持股、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绩效
        一、机构持股与企业绩效
        二、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
        三、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绩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博弈分析
    第一节 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一、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的一般博弈分析
        二、股权分散条件下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实际控制人存在条件下的博弈
        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下的博弈分析
        二、引入小股东利益保护法律框架下的博弈分析
        三、实际控制人可能存在情况下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企业实际控制人为政府的博弈
        一、政府机构与国企管理层的混合战略均衡博弈
        二、政府主管官员与国企高管合谋的精炼博弈
第四章 国有企业组织所有权结构的演变:国外私有化浪潮
    第一节 私有化:有机发展战略与急速私有化战略
        一、私有化浪潮(Privatization)
        二、私有化浪潮的理论基础
        三、私有化的两种路径选择
    第二节 发达经济体国企改革
        一、英国国有企业改革
        二、美国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国有企业改革
        四、德国国有企业改革
        五、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
        六、小结
    第三节 转轨经济体的国企改革
        一、东欧国有企业改革
        二、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三、巴西国有企业改革
        四、阿根廷国有企业改革
        五、小结
第五章 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演变:中国国企改革
    第一节 中国国企改革历程
        一、1993-200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
        二、2004-2012:深化推进股份制
        三、2013-至今:以实现国企功能为导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节 中国国企发展与概况
        一、国有控股成国企发展新趋势
        二、国企吸收就业空间趋近饱和
        三、国有资产总量规模稳步上升
    第三节 中国国企绩效评价分析
        一、国企绩效评价体系
        二、盈利能力
        三、偿债能力
        四、增长能力
        五、其他指标
第六章 企业实际控制人变迁研究
    第一节 数据与样本
        一、样本选取
        二、实际控制人类型
        三、样本行业分布
    第二节 实际控制人截面分析
        一、实际控制人类型变动
        二、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变动
    第三节 实际控制人个体变动分析
        一、实际控制人变动行业分布
        二、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变动
        三、混合化持股结构初现端倪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样本与变量
        一、样本选取
        二、变量界定
        三、描述统计
    第三节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总体
        二、分行业
        三、分公司属性
        四、分实际控制人属性
    第四节 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总体
        二、分行业
        三、分公司属性
        四、分实际控制人属性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研究结论
        一、实际控制人变迁
        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三、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
    第二节 国企改革政策建议
        一、厘清国资管理边界,理顺委托代理
        二、分类改革,相机混改
        三、加强党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司监督体制
        四、提高投资者保护,鼓励所有权结构多元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机制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1.2.2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1.2.3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内涵及特征
        1.2.4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划分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2.1.3 收益分配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企业人力资本的研究
        2.2.2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研究
        2.2.3 人力资本价值评价的研究
        2.2.4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收益价值评价
    3.1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机理分析
        3.1.1 收益价值结构要素分析
        3.1.2 收益分配机理模型构建
        3.1.3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与结构要素关系分析
    3.2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人力资本收益价值评价方法
        3.2.1 模型假设
        3.2.2 分配模型构建
        3.2.3 收益价值评价方法
    3.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人力资本收益价值评价方法
        3.3.1 模型假设
        3.3.2 分配模型构建
        3.3.3 收益价值评价方法
    3.4 收益分配方案设计
    3.5 算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人力资本混合收益分配方法
    4.1 基于M-Shapely值的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投入因素
        4.1.3 分配模型
    4.2 收益分配模型的投入因素分析
        4.2.1 资源投入
        4.2.2 承担风险
        4.2.3 合同执行度
        4.2.4 贡献度
    4.3 收益分配方案求解与构建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
    5.1 动态调整机理
    5.2 动态调整机制整体框架
    5.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模型构建
        5.3.1 基本步骤
        5.3.2 模型框架
        5.3.3 模型构建
    5.4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5.4.1 模型检验
        5.4.2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学启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我国国企高管多期动态薪酬激励 ——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1.2.2 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上市公司
        2.1.2 高管当期薪酬和长期薪酬
        2.1.3 企业当期业绩与长期业绩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4 弗鲁姆期望理论
    2.5 亚当斯公平理论
    2.6 利益趋同假说
    2.7 掘壕自守假说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国企高管激励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国企高管激励现状
    3.2 我国国企高管激励制度的特点
    3.3 我国国企高管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我国国企高管与美日高管激励制度的比较
        3.4.1 美国高管激励制度
        3.4.2 日本高管激励制度
        3.4.3 美日高管与我国国企高管激励制度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国企高管两期动态激励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我国国企高管两期动态激励模型基本假设
    4.2 我国国企高管两期动态激励模型效果分析
        4.2.1 国企高管两期动态激励理论模型求解过程
        4.2.2 国企高管两期动态激励理论模型结果分析
    4.3 国企高管两期动态激励理论模型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国企高管薪酬与企业多期业绩实证检验
    5.1 高管薪酬与企业多期业绩实证检验的研究假设
    5.2 实证检验的数据与方法
    5.3 实证检验的结果及讨论
    5.4 我国国企高管与企业多期业绩的实证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
        二、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及成长期(1841年—1925年)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快速发展期(1925年—20世纪60年代)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三节 契约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与法律契约
        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契约治理
        三、法人治理与职业经理人
        四、社会心理契约治理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与“委托-代理”成本
        二、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制度设计
    第五节 产权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激励
        二、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监督
    第六节 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源特征
        二、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分类
        三、职业经理人的选聘
    第七节 公司治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企业发展初期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八节 小结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陷在于委托—代理风险
        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化为核心的责权利体系
        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
第二章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
        二、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的选拔培养方式
        三、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
        五、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
    第二节 国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具体实践
        一、法国电力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三、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四、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
第三章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
    第一节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一、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二、家族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三、创业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四、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第二节 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
        一、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二、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典型案例
        三、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主要特点
        四、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三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的比较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的比较
        二、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的比较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的比较
第四章 职业经理人与中央企业发展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度的历史回顾
        一、探索及过渡阶段
        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厂长负责制
        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五、分级管理模式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特征和角色定位
        一、中央企业内涵界定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三、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及角色定位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中央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动中央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加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进中央企业市场化、国际化的现实需要
第五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解析
    第一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的模式和建设的经验
        一、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华润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二、宝钢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三、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第三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解析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二、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问题
        三、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问题
        四、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问题
        五、“能上难下”、“能进难出”问题
        六、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问题
第六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第一节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的定义
        二、胜任力素质要素
        三、经典胜任力模型
        四、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模型构建
        一、构建路径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
    第四节 中央企业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一、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二、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中央企业经理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第七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
    第一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要求
        一、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二、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路径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一、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
        二、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
        三、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的契约化管理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
        二、实行职业经理人业绩合同管理
        三、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政策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与开发
        一、注重提高职业经理人的政治素质
        二、着力提升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
        三、探索实行总经理继任计划
        四、大力营造职业经理人文化
    第五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风险管理
        一、着眼于降低契约风险,强化契约约束
        二、着眼于降低执业风险,完善内部监督
        三、着眼于降低信用风险,引入社会监督
        四、着眼于控制执业风险,引入“风险抵押金或执业风险金”及“信用披露”机制
    第六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退出机制
        一、建立以契约为基本遵循的退出机制
        二、探索建立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
    第七节 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
        一、明确党管干部原则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定位
        二、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说明
    第二节 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
        二、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三、加快研究制定薪酬激励及约束保障方面的政策
        四、加强国有企业功能界定,有序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五、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六、完善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政策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致谢

(6)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6 本文新意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代理理论
        2.1.2 最优契约理论
        2.1.3 管理层权力理论
        2.1.4 评析
    2.2 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2.2.1 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
        2.2.2 高管薪酬其他影响因素
        2.2.3 高管薪酬激励效应
        2.2.4 评析
    2.3 高管隐性激励机制研究
        2.3.1 高管在职消费研究
        2.3.2 高管其他隐性激励研究
        2.3.3 高管隐性激励效应
        2.3.4 评析
    2.4 本章小结
3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制度背景分析
    3.1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历程
        3.1.1 过渡型高管薪酬制度(1986-1992 年)
        3.1.2 高管薪酬制度的初步建立(1992-2003 年)
        3.1.3 高管薪酬制度的进一步完善(2003 至今)
    3.2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现状
        3.2.1 高管薪酬激励总体状况
        3.2.2 高管薪酬激励地区差异
        3.2.3 高管薪酬激励行业差异
        3.2.4 高管薪酬公司规模差异
        3.2.5 高管薪酬激励国有与民营差异
    3.3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3.1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特点
        3.3.2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刚性分析
    4.1 引言
    4.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4.2.1 政府管制与国企高管薪酬刚性
        4.2.2 管理层权力与国企高管激励机制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说明
        4.3.3 描述性统计
    4.4 经验结果及分析
        4.4.1 国企高管薪酬刚性
        4.4.2 政府管制的检验
        4.4.3 管理层权力的检验
        4.4.4 市场化程度对国企高管薪酬刚性的影响
        4.4.5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效应
    5.1 引言
    5.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5.2.1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
        5.2.2 公司投资与高管薪酬
        5.2.3 高管激励机制与公司投资行为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投资对高管薪酬的影响
        5.4.3 高管薪酬对投资的影响
        5.4.4 稳健性检验
        5.4.5 拓展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政府管制下高管自利行为的最优激励契约
    6.1 引言
    6.2 基本模型设定
    6.3 隐藏收益行为下最优激励契约
        6.3.1 问题提出
        6.3.2 模型分析
        6.3.3 数值模拟
    6.4 在职消费行为下最优激励契约
        6.4.1 问题提出
        6.4.2 模型分析
        6.4.3 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管制下国有企业高管隐性激励机制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问题
        7.2.1 薪酬管制与高管激励
        7.2.2 管理层权力与高管激励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7.3.2 变量说明
        7.3.3 描述性统计
    7.4 经验结果及分析
        7.4.1 国企高管隐性收益:超额成本费用视角
        7.4.2 国企高管隐性收益:在职消费视角
        7.4.3 市场化进程对国企高管隐性收益的影响
        7.4.4 国企高管隐性收益的价值效应
        7.4.5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已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B 主持及参与课题情况

(7)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现实和理论研究背景
        二、 论文研究意义
        三、 中国工业经济产权结构的变化
        四、 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组织的变化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拟突破的关键问题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研究思路
        三、 拟突破的关键问题
        四、 论文写作特色和创新点
        五、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国工业集中度和利润率:静态研究视角
    第一节 集中度-利润率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一、 贝恩的开创性研究
        二、 对贝恩研究方法的批判和发展
        三、 国内学者对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研究
        四、 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文献评述
    第二节 市场集中和集中度测定指标
        一、 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
        二、 市场集中度和集中度的测定指标
        三、 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比较
        四、 市场集中度指标的选择
        五、 市场集中度指标的共同存在问题
    第三节 中国工业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描述性统计研究
        一、 中国工业集中度和利润率的相关性检验:1995 年样本
        二、 中国工业集中度和利润率的相关性检验:2004 年样本
    第四节 中国工业企业市场份额与利润率关系研究
        一、 企业市场份额和价格-成本差额关系的理论模型—寡占依赖模型
        二、 计量模型建立及相关指标说明
        三、 模型回归结论及解释
    第五节 中国工业经济产权结构、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经验研究:产业层面
        一、 计量模型建立及相关指标说明
        二、 模型回归结论和解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工业集中度:动态研究视角
    第一节 集中度和集中度变化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
        一、 集中度决定的理论基础
        二、 集中度变化的理论基础
        三、 集中度和集中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发达国家与中国工业集中度的变化模式比较
        一、 发达国家工业集中度变化模式
        二、 中国工业集中度变化模式
        三、 中国工业集中度、集中度变化影响因素的经验检验
    第三节 中国工业经济集中度与流动性
        一、 竞争被描述成一种状态
        二、 竞争被描述成一种过程
        三、 集中度能够预测流动性吗
        四、 市场份额变化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市场势力还是效率
    第一节 市场势力效率争论主要观点
        一、 哈佛学派的合谋规范
        二、 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规范
        三、 合谋规范和效率规范争论的启示
    第二节 垄断还是效率:中国工业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
        一、 PCM 与平均劳动生产率—基于 Martin 方法
        二、 古诺模型扩展:引入推测变量的经验研究—基于 Clarke 方法
    第三节 集中度和市场势力:一个新观点
        一、 集中度和市场势力关系:结构主义的本质
        二、 集中度和市场势力:一个新观点
        三、 市场绩效适宜集中度指标的具体实施
        四、 集中度和市场势力两种观点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工业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成分
    第一节 国有经济成分效率综述
        一、 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效率
        二、 超产权理论
        三、 国有经济成分存在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私有化
        一、 发展中国家私有化进程、分布和特点
        二、 发展中国家私有化目标和计划设计
        三、 发展中国家私有化运动绩效
    第三节 竞争重要还是产权重要争论:国有经济存在理由新证据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国有企业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双寡头模型
        三、 国有经济追求部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双寡头模型
        四、 存在成本差异情形下国有经济和私人企业的效率比较
    第四节 竞争比产权更重要:国有经济效率经验研究
        一、 企业效率研究经验方法的说明
        二、 不同类型企业经济效率的经验研究
        三、 不同类型企业技术进步率差异原因的经验研究
        四、 国有产权集中度与国有企业效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经营行为
    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产权结构与企业经营行为
        一、 对模型中企业经营行为、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假定
        二、 完全垄断市场产权结构对经理努力程度的影响:一个委托-代理模型
    第二节 竞争市场产权结构与企业经营行为
        一、 竞争市场产权结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一个委托-代理模型
        二、 模型结论和解释
    第三节 市场结构与产品差别化行为
        一、 垄断市场的广告行为
        二、 寡占市场的广告行为
        三、 中国工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广告投入关系经验检验
    本章小结
    附录:本章相关证明
第七章 中国工业经济的研发行为
    第一节 熊彼特-阿罗争论文献综述
        一、 问题起源
        二、 熊彼特假说一:企业规模与研究开发的相关性
        三、 熊彼特假说二:市场结构与研究开发的相关性
        四、 国外熊彼特假说的其它研究
        五、 国内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国工业经济研发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一、 计量模型、变量释义及描述性统计特征
        二、 R&D 投入影响因素面板模型
        三、 R&D 产出影响因素面板模型
        四、 模型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三节 最优研发市场结构的内生决定
        一、 模型的简单说明
        二、 社会最优情形
        三、 自由进入寡占模型
        四、 进入障碍寡占模型
        五、 社会最优、自由进入、进入障碍模型均衡社会福利比较
    本章小结
    附录:本章相关证明
第八章 我国未来竞争政策展望
    第一节 我国竞争政策回顾
        一、 1949 年—1978 年竞争政策的冰冻期
        二、 1978 年—1992 年竞争政策的初探期
        三、 1992 年—至今竞争政策逐步成熟期
    第二节 时代贡献与未来挑战:中国反垄断法及其含义
        一、 主要条款
        二、 反垄断法执法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反垄断经济学思想演变
        一、 结构主义时期
        二、 效率主义时期
        三、 策略主义时期
        四、 反垄断经济学最新发展
    第四节 未来我国竞争政策展望
        一、 当前竞争政策演变趋势
        二、 我国竞争政策实施环境和未来竞争政策调整
        三、 我国尚未出台的并购指南建言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附表

(8)基于生产管理系统可靠性因素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激励理论的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
    2.1 激励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分类
    2.2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及评述
        2.2.1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
        2.2.2 管理学激励理论相关评述
    2.3 现代经济学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及评述
        2.3.1 现代经济学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
        2.3.2 现代经济学激励理论相关评述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创新切入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系统运行可靠性概念的界定及相关指标计算
    3.1 企业系统可靠性概念的引入
    3.2 企业系统运行可靠性概念的界定
        3.2.1 企业生产系统可靠性概念的界定
        3.2.2 企业管理系统可靠性概念的界定
        3.2.3 企业系统可靠性指标的介绍
    3.3 企业系统各单元可靠性指标的评价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3.3.1 企业生产系统各单元运行可靠度的界定和计算
        3.3.2 企业管理系统单元可靠度的界定和评价
    3.4 企业系统运行可靠度的计算
        3.4.1 串联系统联结法系统运行可靠度的计算
        3.4.2 并联系统联结法系统运行可靠度的计算
        3.4.3 混联系统联结法系统运行可靠度的计算
        3.4.4 表决系统联结法系统运行可靠度的计算
        3.4.5 旁联系统联结法系统运行可靠度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及单任务下经营者激励模型研究
    4.1 模型的引入
    4.2 自然状态对企业生产有影响时经营者激励模型的研究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的求解及相关参数的比较静态分析
    4.3 自然状态对企业生产没有影响时经营者激励模型的研究
        4.3.1 模型的描述与建立
        4.3.2 对称信息条件下模型的解与分析
        4.3.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模型的解与分析
        4.3.4 具有奖励措施时企业经营者激励模型研究
        4.3.5 模型间的纵向比较分析
    4.4 算例及数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下经营者长短期激励模型研究
    5.1 模型的引入
    5.2 模型的描述及相关假设
    5.3 模型的建立
    5.4 模型的求解及比较静态分析
        5.4.1 第一种可行域下模型的求解及比较静态分析
        5.4.2 第二种可行域下模型的求解及比较静态分析
    5.5 算例及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系统可靠性因素及多任务下经营者激励模型研究
    6.1 模型的引入
    6.2 模型的描述及相关假设
    6.3 模型的建立
    6.4 模型的最优解
    6.5 经营者努力成本相互独立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
    6.6 经营者努力成本相互依存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
        6.6.1 观测变量可测度时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
        6.6.2 某些观测变量不可测度时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
    6.7 本章结论及解释
        6.7.1 当多项任务间努力成本相互独立时的结论
        6.7.2 当多项任务间努力成本相互依存时的结论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不足
    六、文章框架
第二章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国际、国家及产业竞争力有关理论
        一、竞争力理论基础
        二、国家竞争理论
        三、国际竞争理论
    第二节 几种前沿竞争力理论
        一、超强竞争理论
        二、超优势竞争理论
        三、动态竞争理论
    第三节 路径理论概述
        一、制度的内涵
        二、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三、经济系统制度变迁的动力
        四、制度变迁的分类
        五、制度变迁的时滞
第三章 与竞争力有关的国有企业相关内容分析
    第一节 国有企业地位及近年的发展
        一、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
        三、“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发展的情况
        四、国企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一、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迫切性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分布与分类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分布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
        三、国企改革发展的方向及“十二五”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
        四、“十二五”时期央企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及其竞争力的特征
        一、国有企业自身的特征
        二、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特征
        三、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发展的特征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状况评价
    第一节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
        二、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已有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五、对我国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简单回顾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评价
        一、评价对象的选择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三、运用粗集理论进行指标约简
        四、电力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五、对电力企业进行评价
        六、选用多样本对中国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第三节 对国有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说明
        一、对中国电力企业总体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二、管理整合能力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三、核心市场能力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四、核心技术能力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六、对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参数选择
        一、宏观因素理论假设
        二、中观因素理论假设
        三、微观因素理论假设
        四、数据来源
        五、计量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对计算结果的说明
        一、对结果的总体说明
        二、分项说明
    第四节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其他因素
        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二、治理结构都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背景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宏观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
        二、技术进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中观背景
        一、产业发展
        二、产业集群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微观背景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趋势
        二、企业组织形式变化对国企的影响
        三、兼并与收购重组成为趋势
        四、生产的变革
    第四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背景的特殊性分析
        一、企业竞争力提升宏观背景的特殊性
        二、企业竞争力提升中观背景的特殊性
        三、企业竞争力提升微观背景的特殊性
第七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第一节 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几种典型路径
        一、美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经验和教训
        二、美国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三、日本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经验和教训
        四、日本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第二节 我国竞争力发展历史阶段
        一、波特的国家竞争力四阶段理论
        二、我国企业竞争力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传统路径
        二、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举措
    第一节 发挥政府在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一、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政府应该协调与企业间的关系
        三、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二节 政府提升竞争力的举措
        一、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
        二、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四、整顿市场秩序,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竞争机制
        五、深化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六、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竞争机制
        七、推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八、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我国的基础设施
    第三节 政府自身的政策选择
        一、转变政府职能
        二、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三、加快推进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发展,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国有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举措
        一、制定企业竞争战略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四、完善公司考核治理方法
        五、突出利益相关者利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双重任务、共同代理与国有企业创新激励 ——来自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当前我国到了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历史阶段
        1.1.2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状况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1.1.3 国有企业创新激励缺乏的根源何在?国有企业创新激励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是否具有相关性或因果关系?
        1.1.4 产权是造成国有企业创新缺乏的唯一重要性因素吗?经营者晋升和产品市场竞争会不会影响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
    1.2 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说明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各章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各章内容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企改革相关研究
    2.2 国有企业创新及其所面临的制度环境相关研究
        2.2.1 创新行为的独特属性
        2.2.2 国有企业创新所面临的制度环境
        2.2.3 国内相关研究及简要评述
    2.3 营者创新激励结构研究述评
        2.3.1 激励理论及其融合
        2.3.2 经营者创新激励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3 产权结构、制度根源与国有企业创新激励
    3.1 一个包含产权激励的双重任务共同代理模型
        3.1.1 模型假设
        3.1.2 模型求解
        3.1.3 模型经济含义
    3.2 实证检验之一:产权性质、经营者持股与上市公司研发
        3.2.1 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研发
        3.2.2 营者持股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研发
    3.3 实证检验之二:政府干预、共同代理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研发
        3.3.1 实证假设的提出
        3.3.2 研究设计
        3.3.3 实证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经营者晋升与国有企业创新激励
    4.1 问题的提出
    4.2 经营者晋升锦标赛与国有企业创新激励
    4.3 一个包含产权激励和晋升锦标赛激励的双重任务共同代理模型
        4.3.1 模型假设
        4.3.2 模型求解
        4.3.3 模型经济含义
    4.4 实证检验之一:报酬差距对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研发的激励效应
        4.4.1 实证对象与研究假设
        4.4.2 研究设计
        4.4.3 实证结果分析
    4.5 实证检验之二: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报酬差距的制约因素
        4.5.1 实证假设的提出
        4.5.2 研究设计
        4.5.3 实证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产品市场竞争与国有企业创新激励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模型
    5.3 实证检验
        5.3.1 实证准备
        5.3.2 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含义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含义
        6.2.1 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减少其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干预
        6.2.2 精简政府规模,减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多头管理
        6.2.3 通过政策设计努力提升创新带给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边际收益
        6.2.4 完善经营者绩效考核制度和中长期激励机制
        6.2.5 重视经营者晋升和产品市场竞争的创新激励效应
        6.2.6 深化所有权改革,优化股权结构
    6.3 研究展望
尾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电力行业国企经营者激励数学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研究[D]. 周丽.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D]. 龙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3]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机制与方法研究[D]. 李博.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3)
  • [4]我国国企高管多期动态薪酬激励 ——理论和实证研究[D]. 李潇.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5]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D]. 任永强. 武汉大学, 2016(01)
  • [6]政府管制下的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研究[D]. 徐光伟. 重庆大学, 2012(06)
  • [7]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 李停.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03)
  • [8]基于生产管理系统可靠性因素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模型研究[D]. 童乾.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9]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D]. 郝冀.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10]双重任务、共同代理与国有企业创新激励 ——来自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周权雄. 暨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电力行业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数学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