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汉字在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大鹏[2](2020)在《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视觉叙事的差异与演变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电脑为典型代表的数字技术对传统设计模式的改变,以及后现代设计思潮兴起,使得当代海报设计在新的媒介技术的冲击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姿态。作为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内的设计交流与互鉴的平台,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集中体现了后现代设计思潮对于当代海报设计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技术语境下诞生的重要的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不仅见证了媒介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成为当代海报设计视觉叙事变迁的重要场域。对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视觉叙事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从海报设计在认知逻辑、策略层面及价值层面的解读,分别是认知层面、策略层面和价值层面展开。认知层面是进行海报解读的基础,是将海报中的视觉符号如何实现意义转换和视觉解码的认知条件;策略层面是解决海报视觉语言建构的方法和路径,包括从表现手法到视觉叙事形态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价值层面可以理解为认知层面和策略层面的发展和最终目的。通过对历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宏观层面地观察,东西方海报的视觉叙事并非单一风格的模仿和延续,而是相互交融下的对于民族化和本土意识的坚守成为主流,在担负传达民族文化传统的责任的同时,兼有协调与外来文化关系的功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表现为设计的差异化表征成为海报视觉叙事的主旋律,呈现出从单一功能到多样性的审美体验、从一元到多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呈现出丰富的当代海报设计的视觉图景。从微观层面来看,视觉叙事处于各种形式和风格互相交织的动态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变革突破了视觉语言表现的限制,不局限于具象形态图形的再现式和单一的空间秩序与自然结构模式,而是拓展出了丰富的组合与表现方式,具备了丰富多样的视觉结构和空间特征,视觉语言形式与符号意义呈现出一种富有表现性和组合性的视觉探索。这一转变也从另一方面隐含着当代海报的视觉语言表达在传递思想与信息的基础上,也就是愈加显现出满足功利性和实用性目的之外,更加倾向于对审美风格和形式的注重。与此同时,海报设计中的文字要素成为独立的叙事内容,文字的角色逐渐向视觉表征的“主因”地位转变,由视觉表征的后排走向前排。一方面是在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语境下的微观考证,有助于把握海报设计发展的当代特征,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当代海报设计视觉叙事演变的内在逻辑,为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研究提供佐证。
岳翃[3](2020)在《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基于东西方文化融合视域下,对中文黑体字视觉识别因素、方法、规律进行的探讨、归纳和总结,亦是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历史与应用性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对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构型源起与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为起点,着重分析了近代工业社会产生无衬线体外形特征的历史原因和它为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发生形成的基础铺垫,同时论证了清末民初是我国中文黑体字构型探索与构建的开启时代。梳理分析了中文黑体字由日本哥特体设计风格移植到汉字的金属活字印刷中,并逐步从标题字体发展成为正文阅读字体的演化过程。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发轫之初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我国印刷字体构型滞后的原因和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同时,提出了在不同中文字体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背景下,中文黑体字的设计实践在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下的新思考。文章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构型在演变过程中并存的两条线索——即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显性线索是指科学技术变革为字体设计及整个字体行业变化,而隐形线索是指汉字中审美意趣、艺术流派等内在导向性对字体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本土化因素对字体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微调与修正,以及对多种黑体字衍生样式产生的助推,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传统书法意趣中的人文情怀。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体字的量化参考,以时间为序,将中文黑体字四个时期的代表性构型:金属铅活字、印刷字体、屏显字体、参数化字体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字面率、字体灰度、中宫位置、重心位置、阅读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数值入手进行量化计算与对比分析,通过客观量化总结出黑体字构型的主要特点和构形法则。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几章所论述的中文黑体字产的必要条件、技术沿革和文本阅读审美范式的嬗变,以及对量化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中文黑体字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等。目的是通过对中文黑体字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借助中文黑体字这一具有典型新的设计案例,形成有利于指导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钱红红[4](2019)在《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民族话语塑造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1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汽车工业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无论是在汽车车身造型方面,还是在汽车标志方面,其设计水平都有待提升。并且,在全球化思潮下,独具西方文化特色的汽车品牌涌入中国市场,无论在汽车性能方面还是在汽车品牌标志文化意蕴方面,都得到了我国汽车消费群体的关注与喜爱。因此我国汽车标志设计者逐渐盲目地向国外优秀汽车标志“靠拢”,从而出现了标志形式盲目西化、设计元素生搬硬套等严重的问题。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够自信,没有将我国汽车标志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没有塑造出专属我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民族话语,从而影响了汽车品牌视觉形象系统的建立,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汽车标志设计中的传承。因此,在当今时代下,塑造我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民族话语,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只有在本国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出设计元素与设计理念,才能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同;广泛地融汇他国的优秀设计理念才能融入国际化思潮中,才能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在我国的汽车标志设计中,既要融入本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要符合当今时代特色,才是汽车标志设计师需要为之奋斗的使命。只有塑造出具有中国民族话语的成功设计作品,才能使得我国汽车品牌标志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本课题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针对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民族话语塑造问题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分析了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发展现状,并对现状进行思考。第二部分通过对中西设计文化差异及世界汽车标志的设计风格分析,探究出我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文化诉求,并提出其相关塑造理念。第三部分从中国汽车品牌标志的设计风格、图形、色彩三个方面进行民族话语的视觉重塑研究,从而探究出民族话语塑造的方法。第四部分通过探讨文化自觉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民族话语与国际化思潮的关系,提出在融入国际化思潮中彰显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民族话语的思想。
汪妍泽[5](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聂倩[6](2019)在《象形文字的识字教学APP的设计 ——以《向欣识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儿童人口的基数庞大,家长也在日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在线教育发展迅速,儿童识字教学APP也逐渐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和学习途径,并且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本课题以3-6岁的幼儿期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识字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目前儿童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着重从儿童认知思维的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分析象形文字的演进特点,找到儿童认知发展与象形文字演进过程中的契合点。理论研究目前普遍受欢迎的识字教学APP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出儿童识字教学APP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案、设计模式以及设计目标。综合儿童的识字教学、认知心理、汉字的演进过程、交互设计的研究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和多层次综合解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实现,设计出一款适用于儿童的识字教学APP。最后,要将其投放到实际应用中,通过APP的反馈原则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来检验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和价值。
樊梦婷[7](2019)在《汉字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图案应用于服装设计中的历史悠久,在我国明清时期更是作为皇家贵族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纹样,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这个充满中国文化印记的装饰图案,却远不及字母图案在服装中的应用,笔者觉得甚是惋惜,为了使更多的消费者领略到汉字图案的装饰魅力,让具有深厚中国文化与艺术灵魂的汉字图案能够更好的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笔者展开了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希望对汉字图案在服装中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明确的了解,所以首先对目前所研究的相关文章和书籍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了解汉字图案在服装中的装饰历史,以及背后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内涵,梳理其完整的发展脉络,再对其进行解剖,第二章中从汉字图案的定义、构成形式、特征、分类及其视觉元素对汉字图案进行深刻的解构,分析汉字图案自身的特点和设计要素,为进一步了解它装饰在服装设计中所带来的新的意义和改变,为汉字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发展提供基础的思考方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汉字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而消费者是最终环节,所以必须了解消费者对目前服装市场中所应用的汉字图案装饰有什么样的认识以及他们对其有什么样的观点。于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了深入的挖掘,从问卷反馈的信息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消费者对汉字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近年来很多优秀设计师对汉字图案装饰的创新,但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在图案布局、字体形象、装饰手法上仍然缺乏变化和创意。针对调研问卷反馈的问题和前期资料搜集显示的不足上,第四章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在图案布局上提出了条纹几何排列布局和留白布局的创新思路。在字体形象上提出了相应的变化规则和变化手段,为创意开发提供一定的启发。在装饰手法上提出以字成画、笔划替代的内外结合方法,制造更具视觉效果的装饰图案。在制作工艺上强调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以及新材料的运用上,如PVC、PU等新材料的尝试。并对这些设计手法和思路进行了实例的分析和小样实践,验证其可行性。最后,通过对汉字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新思路,在第五章结合当代年轻人困扰的思想话题之一的“拖延症”,展开设计的制作,以“重度拖延”为设计主题,并衍生“拖延患者、季节性情绪纠纷、病历”等相关文字内容作为汉字图案创造的灵感来源,与消费者进行精神上的碰撞和思维的交流,反思当下的消极情绪,更好的应对自身的情绪问题。
樊鑫[8](2019)在《情景教学法在来华外国学生夏令营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泰国帕府中学汉语夏令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汉语知识来了解中国,而最佳的第二语言学习场所当属目的语国家。为了能够让外国学生真切地体验中国文化和有效地提高汉语学习水平,短期的来华汉语夏令营这一学习方式成为了不少外国学生的选择。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作为一种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以情景为中心,以整体为基础,通过创设具有真实性的一些具体场合的场景和情形,为语言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例,活化所教语言知识,从而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具有交际性、趣味性、生动性等教学优势,符合夏令营短期汉语教学要求生动灵活、实用有趣的特点。因此,两者适合有机结合起来。从现有的研究材料来看,情景教学法运用于来华外国学生夏令营汉语教学活动的相关研究鲜有。作为泰国帕府中学汉语夏令营的全程参与者,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运用了情景教学法,但运用的教学成效还有待分析和提高。因此,结合情景教学法以及夏令营短期汉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以泰国帕府中学夏令营的汉语教学课堂观察记录、教师和外国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式来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相关课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对外汉语教师将情景教学法更加有效、科学地应用到夏令营的汉语教学中,同时为夏令营的汉语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参考。
李佳灿[9](2019)在《汉字的“形”与“意”在餐饮类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促使着餐饮行业市场迅猛地发展,国内餐饮行业受到来自世界各地餐饮行业的巨大冲击,国内餐饮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民族传统餐饮行业想要重回巅峰,就必须建构起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餐饮品牌,通过品牌形象设计来提升品牌价值。本文旨在阐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与意象思维逐渐成为餐饮类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视觉元素与灵感来源,利用汉字设计的品牌形象既能表现独特的外形美感又能彰显民族的内涵。本文一方面从汉字的书法元素、篆刻元素、笔画的加减、结构的拆分组合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表现方式进行详细的理论与案例分析,为品牌形象中汉字设计提供了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对核心内容汉字的“形”与“意”在品牌形象设计中进行系统探讨,阐述了两者单独的分析应用与两者合一的设计表现分析。重点分析了汉字“形”的独特性在品牌设计中文化延伸,以及汉字“意”的传达性在思维中的拓展,以求品牌形象设计达到“形”与“意”的相互交融效应。汉字的“形”与“意”为餐饮业品牌形象设计提供了更多设计的方式方法,更能在品牌形象设计中体现汉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点,通过汉字“形”与“意”的设计理念提升国内餐饮业品牌行业的竞争力,迎来更具有中国特色与民族文化的餐饮类品牌形象新格局。
高欣[10](2018)在《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语言应用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其中的识字教育更是被大家广泛关注,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纷纷推出自己的识字教材、识字方法,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幼儿的思维、认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教育机构为了盈利以多少天学会几千字为卖点,大肆宣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来迎合家长们的心理,却忽视了幼儿在此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针对现有识字教材存在过度追求识字数量忽视汉字文化内涵这一问题,笔者从图形语言角度出发,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视觉理论与汉字特点的紧密关联性,初步尝试进行既认识字形又注重字义的识字方法探索。本文主要以幼儿识字中的汉字文化教育为背景,对国内外有关幼儿识字教育以及图形设计的相关概述角度对汉字文化教育在幼儿中施行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出这些文献与本课题的关联性。同时以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的角度为出发点,利用图形的相关理论知识对识字过程中汉字本身蕴含的教育资源用图形语言的方式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并总结出了图形与不同汉字构字方法的关联性,针对儿童所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建立一套汉字文化教育中图形语言应用方法的模式构建,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二、浅议汉字在设计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汉字在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视觉叙事的差异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背景 |
(一)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产生的时代语境 |
1. 西学东渐下新语境的开辟 |
2. 设计协会的引领与推动 |
(二)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诞生 |
二、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的视觉叙事形态与认知基础 |
(一)海报设计视觉叙事的形式语汇 |
(二)海报视觉叙事的认知与逻辑基础 |
1. 视觉语言的“图文互文”特性 |
2. 视觉认知的完形心理 |
(三)海报视觉叙事的修辞 |
1. 视觉表征的隐喻机制 |
2. 海报视觉隐喻的建构 |
三、东西方视域下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视觉叙事的差异 |
(一)视觉叙事的共性特征 |
1. 视觉形式结构的共通性 |
2.海报视觉表征的交融 |
(二)共通基础上的多元存在 |
1.视觉叙事的地域差异之比较 |
2.视觉叙事中本土意识的认同 |
四、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视觉叙事的演变 |
(一)海报视觉范式的变迁 |
1. 双年展作品的视觉叙事类型 |
2. 自然形态表现的式微 |
3. 空间秩序转向多维表现 |
(二)视觉叙事物质基础与手段的丰富 |
1. 手工与材料的视觉表现 |
2. 数码化的语言范式 |
3. 作为视觉符号的色彩风尚 |
五、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视觉叙事中文字角色的转换 |
(一)文字设计“现代性”的探索 |
1.“自由文字”的意识 |
2.“新浪潮”版式运动的影响 |
(二)文字地位的凸显 |
1.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获奖作品的启示 |
2. 设计师的个体风格演变 |
(三)文字的解放:海报设计中文字视觉形态的变迁 |
1. 文字设计由叙述转向表现 |
2. 文字设计成为视觉表征的“主因” |
六、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境遇与价值 |
(一)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困境 |
1.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时代境遇 |
2. 海报设计的存在价值与思考 |
(二)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价值 |
1. 双年展对平面设计的推动作用 |
2. 中文文字设计在当代海报中的价值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专业能力展示 |
(一)海报中的文字设计实验展一 |
(二)海报中的文字设计实验展二 |
(三)《海报中的文字设计实验展》海报设计过程草图 |
(四)《鸟语花香/西子杭州》海报设计与应用 |
附录一:图版索引 |
附录二:历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获奖作品图录 |
致谢 |
(3)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源起与演变 |
第一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源起 |
一、石碑文学说 |
二、哥特体学说 |
第二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 |
一、机械化生产与卡斯隆的设计 |
二、德国铸字公司与怪诞体 |
三、拜尔与通用字体 |
四、包豪斯与模块化字体 |
第三节 日本哥特体的起源 |
一、美华书馆和中文字模的开发 |
二、东京筑地文字制造研究所与日本哥特体的开发 |
三、修文书局与商务印书馆 |
四、金港堂印刷所与商务印书馆 |
第二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沿革 |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过渡时期(1912-1949) |
一、西式铅字活版印刷技术与黑体字的开发 |
二、中文黑体字设计的萌芽期 |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革新时期(1949-1978) |
一、印刷字体审美范式的形成 |
二、上海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 |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繁荣时期(1978-今) |
一、计算机时代的黑体字 |
二、互联网时代的黑体字 |
第三章 影响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因素 |
第一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外部因素 |
一、图案文字和日本装饰风格 |
二、装饰艺术风格 |
三、风格派、包豪斯和构成主义 |
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
第二节 影响黑体字的内部因素 |
一、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 |
二、碑学与黑体字设计的民族性构建 |
三、传统装饰图案 |
第三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技术沿革 |
一、 中文印刷字体的初期探索——铅字印刷 |
二、中文排印技术的更迭——照相排版 |
三、数字字体的设计开端——点阵字体 |
四、数字字体的设计拓展——屏显字体技术 |
五、数字字体的设计展望——参数化字体 |
第四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 |
第一节 黑体字的字样来源及具体文字 |
一、字样的来源 |
二、字体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
第二节 黑体字样的测试与分析 |
一、字面率测试 |
二、字体灰度测试 |
三、横竖比 |
四、重心位置 |
五、中宫位置 |
六、阅读速度分析 |
七、黑体字测试小结 |
第五章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技术的交融 |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实用与审美 |
一、兼具信息阅读和图形审美的综合载体 |
二、联结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 |
三、代表工业文明和本土设计的中国制造 |
四、象征灵感活力和广阔空间的未来字体 |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
一、无衬线字体的中西交互融合 |
二、可变量字体的应用范围扩大 |
三、中文黑体字的技术根基——从技术在场转向文脉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民族话语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现状与思考 |
第一节 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现状 |
第三节 全球化思潮下对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现状思考 |
第二章 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文化诉求 |
第一节 中西方设计文化差异及世界汽车标志设计风格分析 |
第二节 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民族话语 |
第三节 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民族话语的塑造理念 |
第三章 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民族话语的视觉重塑 |
第一节 中国汽车品牌标志之设计风格的民族话语视觉重塑 |
第二节 中国汽车品牌标志之图形设计的民族话语视觉重塑 |
第三节 中国汽车品牌标志之色彩设计的民族话语视觉重塑 |
第四章 文化自觉下的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民族话语与国际化思潮 |
第一节 自觉——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民族话语塑造的动力基础 |
第二节 吸纳——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民族话语塑造的有效手段 |
第三节 共生——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现实: 问题提出 |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
0.2.1 研究对象 |
0.2.2 论述要点 |
0.2.3 案例选择 |
0.2.4 时间限定 |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创新 |
0.4.3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
1.1.1 机构与职责 |
1.1.2 课程与评价 |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
1.2.4 民间画室 |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
1.3.1 课程基本架构 |
1.3.2 课程构架扩展 |
1.3.3 教学研究结合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
2.1.1 设计 |
2.1.2 表现 |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
2.3.1 古典美学余温 |
2.3.2 现代主义萌芽 |
2.3.3 现代主义盛期 |
2.4 终结及后续 |
2.4.1 终结背后 |
2.4.2 思想回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
3.1.1 行业背景 |
3.1.2 工学根基 |
3.1.3 美术缘起 |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
3.2.1 工学预设 |
3.2.2 美术居上 |
3.2.3 建国前后 |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
3.3.1 院系调整 |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
4.1 教学思想传播 |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
4.1.3 初识与误读 |
4.2 基础设计训练 |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
4.3 建筑设计训练 |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
5.2.1 “中国现代建筑 |
5.2.2 技术为手段 |
5.2.3 建造为目的 |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
6.1 十年断续 |
6.1.1 工农兵学员 |
6.1.2 新三届 |
6.1.3 研究生 |
6.2 改革前奏 |
6.2.1 外界输入 |
6.2.2 自发改革 |
6.3 理性思想 |
6.3.1 国际交流 |
6.3.2 理性教改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
7.4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学术成果 |
致谢 |
(6)象形文字的识字教学APP的设计 ——以《向欣识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
二、儿童识字教学APP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一、国外在该方向的主要研究现状 |
二、国内在该方向的主要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案以及进度安排 |
一、研究方案 |
二、进度安排 |
三、预期达到的目标 |
第二章 儿童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儿童的特征分析 |
一、儿童心理特征分析 |
二、儿童认知特征分析 |
第二节 儿童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学过程不重视心理学规律 |
二、儿童认知能力有限 |
三、字源文化的缺失 |
第三节 儿童识字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一、识字教学效果依赖于儿童认知能力 |
二、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存在个性差异 |
三、儿童心理在不断发展 |
四、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
第三章 象形文字融入识字教学APP中的优势 |
第一节 象形文字的特点 |
一、认识象形文字 |
二、汉字的特点 |
第二节 汉字的演进过程 |
第三节 象形文字与儿童思维特点的契合 |
一、直观实物更能吸引儿童 |
二、儿童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 |
第四节 汉字中蕴含的象思维 |
第五节 象形文字与儿童认知思维的关系 |
一、象形文字能辅助儿童识字 |
二、汉字的结构特征与儿童心理发展相契合 |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象形文字的儿童识字教学APP的设计前期准备 |
第一节 热门识字教学APP对比分析 |
一、信息收集 |
二、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儿童识字教学APP的设计理念 |
一、形式新颖 |
二、符合基本认知思维 |
第三节 儿童识字教学APP的交互设计原则 |
一、一致性原则 |
二、主次原则 |
三、极简原则 |
四、对称原则 |
五、反馈原则 |
六、安全原则 |
第四节 儿童识字教学APP的交互设计方法 |
一、儿童感知觉认知能力的交互设计方法 |
二、儿童观察认知能力的交互设计方法 |
三、儿童注意力感知能力的交互设计方法 |
四、儿童记忆认知能力的交互设计方法 |
五、儿童想象认知能力的交互设计方法 |
六、儿童认知思维能力的交互设计方法 |
第五节 象形文字儿童识字教学APP的交互设计模式 |
一、知识趣味模式 |
二、娱教结合模式 |
三、亲子互动模式 |
第五章 《向欣识字》的交互设计的实现 |
第一节 用户诉求及产品定位 |
第二节 《向欣识字》的功能设计 |
一、儿童需求功能设置 |
二、家长需求功能设置 |
三、主要界面设置 |
第三节 视觉元素的设计 |
一、图标设计 |
二、字体设计 |
三、角色设计 |
四、音效设计 |
第四节 《向欣识字》开发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汉字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重点 |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
2 汉字图案的概述 |
2.1 汉字图案的定义 |
2.2 汉字图案的构成形式 |
2.2.1 单独图案 |
2.2.2 适合图案 |
2.2.3 连续图案 |
2.3 汉字图案的特征 |
2.3.1 形、意结合的符号 |
2.3.2 方块字的结构 |
2.3.3 信息传播的媒介 |
2.3.4 中国元素的象征 |
2.4 汉字图案的分类 |
2.4.1 吉祥寓意汉字图案 |
2.4.2 品牌名称汉字图案 |
2.4.3 个性slogan汉字图案 |
2.4.4 设计主题汉字图案 |
2.4.5 服饰衍生品汉字图案 |
2.5 现代服装中汉字图案的视觉元素分析 |
2.5.1 图案布局 |
2.5.2 字体形象 |
2.5.3 装饰手法 |
2.5.4 制作工艺 |
3 汉字图案市场应用现状 |
3.1 市场研究的目的 |
3.2 市场调研的方法和路径 |
3.3 调研问卷的拟定和数据收集 |
3.3.1 问卷拟定 |
3.3.2 数据收集 |
3.4 调研结果及分析 |
3.4.1 调研人口基础信息 |
3.4.2 销售状况的分析 |
3.4.3 购买行为分析 |
3.4.4 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
3.5 总结 |
4 汉字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 |
4.1 图案布局的创新探索 |
4.1.1 条形几何排列布局 |
4.1.2 巧用空间制造留白 |
4.2 字体形象的创意设计 |
4.2.1 字体创意设计的规则 |
4.2.2 字体创意设计的方法 |
4.3 装饰手法的创新变化 |
4.3.1 以字成画 |
4.3.2 笔画替代 |
4.4 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 |
4.4.1 传统工艺的继承 |
4.4.2 新材料的运用 |
5 汉字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实践 |
5.1 设计实践流程 |
5.2 设计主题与消费者定位 |
5.2.1 设计主题 |
5.2.2 消费者定位 |
5.3 视觉元素实践探索 |
5.4 设计效果图 |
5.5 成衣展示 |
5.6 细节展示 |
5.7 设计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情景教学法在来华外国学生夏令营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泰国帕府中学汉语夏令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2 汉语夏令营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汉语短期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
1.3 泰国帕府中学夏令营活动简介 |
1.4 研究方法 |
2 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夏令营汉语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
2.1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
2.1.1 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
2.1.2 情景教学法的特征 |
2.1.3 情景教学法的方法和原则 |
2.2 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夏令营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2.2.1 夏令营教学对象分析 |
2.2.2 夏令营教学时间分析 |
2.2.3 夏令营课程设置分析 |
3 情景教学法在泰国帕府中学夏令营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调查分析 |
3.1 课堂观察 |
3.1.1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
3.1.2 课堂观察记录分析总结 |
3.2 调查反馈 |
3.2.1 教师访谈反馈 |
3.2.2 学生调查问卷反馈 |
3.3 针对调查反馈结果的分析 |
3.3.1 教师访谈反馈结果分析 |
3.3.2 学生调查问卷反馈结果分析 |
3.3.3 调查反馈结果对夏令营汉语情景式教学设计的启示 |
4 基于情景式教学的汉语夏令营具体教学设计--以泰国帕府中学汉语夏令营为例 |
4.1 教学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4.2 教材简介——《HSK标准教程(1)》 |
4.3 情景式教学设计(一)——以《现在几点》为例 |
4.3.1 教学分析 |
4.3.2 具体教学设计 |
4.4 情景式教学设计(二)——以《明天天气怎么样》为例 |
4.4.1 教学分析 |
4.4.2 具体教学设计 |
4.5 教学设计总结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问卷调查 |
附录二: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三:教材内容 |
致谢 |
(9)汉字的“形”与“意”在餐饮类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餐饮类品牌形象设计的概述与趋势分析 |
2.1 餐饮类品牌形象设计的概述 |
2.2 国外餐饮类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
2.3 国内餐饮类品牌形象设计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
2.3.1 民族传统餐饮类品牌的形象设计 |
2.3.2 国际性餐饮类品牌形象在中国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品牌形象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形式分析 |
3.1 品牌形象设计中书法元素的融入 |
3.1.1 书法的自身美感在设计中的表现 |
3.1.2 书法笔画与图形结合形式的表现 |
3.2 品牌形象设计中篆刻元素的融入 |
3.2.1 篆刻的自身美感在设计中的表现 |
3.2.2 篆刻与图形结合形式的表现 |
3.3 品牌形象设计中汉字笔画结构的再设计 |
3.3.1 汉字笔画减少添加在设计的形式与表现 |
3.3.2 汉字结构拆分和组合设计的形式与表现 |
第四章 餐饮类品牌设计中汉字的“形”与“意” |
4.1 汉字的“形”在餐饮类品牌设计的应用分析 |
4.1.1 汉字部分偏旁置换图形方式的表现 |
4.1.2 汉字整体结构置换图形方式的表现 |
4.2 汉字的“意”在餐饮类品牌设计的应用分析 |
4.2.1 汉字中“意”本源的表现手法 |
4.2.2 汉字中“意”传达的表现手法 |
4.3 汉字设计中“形”与“意”的合一 |
4.3.1 “以形表意”的汉字设计 |
4.3.2 “借意传情”的汉字设计 |
第五章 自拟品牌“食尚伍味”餐饮店品牌形象设计 |
5.1 “食尚伍味”餐饮店品牌形象的定位与分析 |
5.1.1 品牌形象设计的品牌定位 |
5.1.2 品牌形象设计的构思分析 |
5.2 “食尚伍味”餐饮店视觉化构建 |
5.2.1 标志设计 |
5.2.2 品牌标准色 |
5.2.3 主视觉形象设计 |
5.2.4 辅助图形 |
5.2.5 宣传海报设计 |
5.2.6 包装设计 |
5.2.7 其他衍生品设计 |
5.3 “食尚伍味”餐饮店品牌形象的总结研究 |
5.3.1 设计特征与创新 |
5.3.2 设计局限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毕业设计作品集 |
(10)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语言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概况 |
1.1.2 分析总结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2 识字教育中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概述与分析 |
2.1 学龄前儿童概念界定 |
2.2 学龄前儿童发展特点 |
2.2.1 学龄前儿童生理特点 |
2.2.2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 |
2.2.3 学龄前儿童审美特点 |
2.3 学龄前儿童识字特点分析 |
2.3.1 学龄前儿童识字教学现状 |
2.3.2 学龄前儿童识字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幼儿识字教育中汉字内容概述及分析 |
3.1 幼儿识字范围概述 |
3.1.1 小学阶段的识字范围概述 |
3.1.2 学前阶段识字范围划分 |
3.2 基于幼儿认知特点对汉字内涵的分类 |
3.2.1 通过“衣食住行”了解传统生活方式 |
3.2.2 通过“天文地理”了解古人符号化思维与行为 |
3.2.3 通过“天人合一”了解原始思维方式与民族精神 |
3.3 汉字构字分析 |
3.4 汉字文化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
3.4.1 有利于儿童感知和思维发展 |
3.4.2 有利于发展儿童想象力 |
3.4.3 有利于丰富儿童客观经验 |
3.4.4 有利于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 |
3.4.5 汉字书法有利于提高儿童审美 |
3.5 本章小结 |
4 图形与汉字在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关联性分析 |
4.1 图形概述 |
4.2 幼儿识字中图形相关特点分析 |
4.2.1 图形的简洁性与汉字的复杂性 |
4.2.2 图形的直观性与汉字的表意性 |
4.2.3 图形的趣味性与汉字的内涵性 |
4.2.4 图形的艺术性与汉字的艺术性 |
4.3 图形语言的表现方法与汉字构字方法的关联性分析 |
4.3.1 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
4.3.2 文字图形化表现形式与汉字构字的关联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图形创新方法与应用模式构建 |
5.1 从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
5.1.1 初期模糊阶段的图形应用方法与模式的分析 |
5.1.2 初步联系阶段的图形应用方法与模式的分析 |
5.1.3 牢固联系阶段的图形应用方法与模式的分析 |
5.2 从汉字构字方法角度分析 |
5.3 汉字文化教育中图形创新方法与应用模式构建的初步形成 |
5.3.1 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创意方法 |
5.3.2 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应用模式 |
5.3.3 小结 |
5.4 模式构建的原则 |
5.4.1 趣味性设计原则 |
5.4.2 准确概括抽象事物原则 |
5.4.3 图形设计中的色彩合理搭配原则 |
5.4.4 字体设计中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原则 |
5.4.5 字体设计中的表现与需求统一原则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论文成果总结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常用汉字1000字 |
附录B 幼儿识字范围 |
附录C 幼儿识字部分设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浅议汉字在设计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视觉叙事的差异与演变研究[D]. 张大鹏.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3]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D]. 岳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4]全球化思潮下中国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民族话语塑造研究[D]. 钱红红. 聊城大学, 2019(01)
- [5]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6]象形文字的识字教学APP的设计 ——以《向欣识字》为例[D]. 聂倩.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7]汉字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樊梦婷.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8]情景教学法在来华外国学生夏令营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泰国帕府中学汉语夏令营为例[D]. 樊鑫.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汉字的“形”与“意”在餐饮类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佳灿.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10]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语言应用方法研究[D]. 高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