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促进我省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廖曼宁[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问题在我国一直深受重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再到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足以可见农村工作在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广大农村地区在农村建设和治理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上升,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诸多矛盾,核心之一是人才短缺。同时,我们又面临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打通农村人才短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通道,就成为本文将要解决一个核心矛盾。本文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分为文献分析、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现状与问题、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思路与对策几个重点部分,结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以广东为例,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已经在农村就业、创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并通过对其身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侧面对其工作状态做一了解,重点分析关注影响就业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就业过程中的满意度、所产生的效益等几个方面。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校学生对农村就业、创业意愿情况,为培养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者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经过深入分析发现,积累基层锻炼经验、离家近、实现个人价值、城市就业压力大是高职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重要原因,而在农村就业创业过程中则发现,政策保障不够或落实不够到位、再就业困难、缺乏优质创业项目、缺少培训教育机会等也成为了高职学生在农村长远发展的阻碍。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政策、畅通再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畅通城乡就业创业信息渠道、建立优质项目库,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方案,提升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能力、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形成良好舆论氛围等对策建议,希望以此达到为政府制定农村人才政策、促进高职院校施行就业创业指导制度、建立农村创业项目库等提供有效参考,引导更多高职毕业生加入到乡村振兴建设队伍中来的效果。
王惠惠[2](2020)在《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外部环境复杂的局面,部分地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为有效应对经贸摩擦,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淄博市把“稳就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主动作为破解堵点痛点难点,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淄博市为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根据他们在就业、培训及创业支持等不同层面的需求,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强化困难人员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但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大龄、残疾人、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就业空间不断收窄,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凸显。本文基于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理论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法,发现当前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存在服务制度供给不足、服务手段滞后,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提出加强公共服务制度保障、通过推动信息化建设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通过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提供借鉴。
阿宗兵[3](2020)在《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确对待和妥善安置退役士兵这一特殊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云南省地方政府积极开展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退役士兵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技能单一、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以致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之路困难重重。本文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就业能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研究云南省退役士兵的基本情况,总结他们对政府就业创业服务的需求。对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阻碍退役士兵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职业技能缺乏、学历较低以及工作经验缺乏。造成退役士兵创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则是自身能力不足、资金压力大以及社会资源缺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体系不完善;二是政策落实推进不到位;三是就业创业培训质量不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部门推进有关政策落实能力不强,考核机制缺乏;政府部门在观念上未完成角色转变,服务意识不强;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健全地方政府服务制度和体系;二是营造良好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环境;三是提升就业创业培训质量;四是加大就业创业服务的监管和问责力度;五是建立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方“权责明确”的服务新机制。本文的研究和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应用研究,同时还可为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刘丹[4](202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钢铁“去产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经历了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的转变,针对经济运行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对措施,在“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具体任务中,“去产能”不失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钢铁作为河北省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去产能”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已超额完成任务,但随着任务的完成,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比“去产能”更加棘手的难题。化解这些难题,“去产能”的“一刀切”措施不再有效,河北省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本文以河北省钢铁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去产能”为研究对象,以“去产能”中产生的后续问题作为重点,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分工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和经济危机理论为研究基础,总结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重点分析河北省钢铁行业在“去产能”中面临的困境并剖析现实原因。同时,通过对比和借鉴国内外钢铁行业解决“去产能”中出现的问题典型经验,结合我省实际,为河北省化解一系列后续问题并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长效平稳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共包含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二部分对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社会分工、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和经济危机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研究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概括河北省钢铁行业发展的现状,以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政策为出发点,分析近几年河北“去产能”的实践历程,从产能、产业、环保和就业角度四个方面对其成效进行分析和归纳;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河北钢铁行业“去产能”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主要包括“去产能”背后产量依然增长、企业面临金融负债难题、后续职工安置困难和“花园式”污染等四个方面;第五部分对国内外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典型案例进行解剖,重点对其解决“去产能”中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和特色经验进行研究,挖掘对河北省钢铁行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第六部分重点从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四个维度提出河北省钢铁行业解决“去产能”中产生难题的对策建议。即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作用;重视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的;分流职工树立再就业信心等,以期巩固河北省“去产能”成果,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徐金玲[5](2020)在《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军事强国计划的推进,军队转业干部数量逐年增多。这一群体作为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应的安置政策也相继出台,社会关注度持续增加。其中,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即为提升军人综合素质、保护军转干部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安置措施。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计划实施到现在只有三年时间,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复制,各承训高校处于摸索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对培训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和理论背景进行梳理,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成人教育学相关理论分析当前培训现状。进而剖析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优化高校军转干部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主要存在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有:参训主体内部执行问题突出、培训保障措施不完善及各级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有:学员课程安排偏离实际需求、培训教师队伍“短板”凸显、教学方式囿于一隅及学员共同归属感不强。针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归因为:参训各部门协调沟通不畅、专项培训经费投资不足及承训高校遴选机制不健全;从微观归因为:教学管理存在落实“盲区”、高校可供支配资源有限及培训氛围营造不到位。通过学习国外退役军官培训经验,如美国、俄罗斯,和国内高校军转干部培训经验,如复旦大学、郑州大学,然后结合河南省省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军转干部培训效果的建议。健全参训主体遴选和支持机制,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员选派办法、消除学员顾虑;优化培训过程,研判培训需求、组建优秀培训师资团队、多种教学方式并行、严格教学管理与监督考评;强化培训保障措施,完善政策法规及部门职能、落实专项经费、配套学习资源;增添军转干部培训人文气息,注重学员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培育学习共同体、打造高校特色“军培文化”。
董清清[6](2020)在《专业(职业)运动员退役安置的困境、问题和出路研究 ——以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为例》文中提出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工作重难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将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之后,国内相关部门和机构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相关政策和对策,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又将面临新的挑战。现有的退役运动员安置方案虽有所成效,但还是有一些根源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退役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再就业困难等问题。只有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才能更好地帮助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也能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新的突破性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专业退役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乒乓球、田径等退役运动员为参考比较对象,研究他们退役后的安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背景、意义、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基础、国内外文献综述做了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对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路径做了具体的分析;第四部分对全文总了相应的总结,并提出了不足与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浙江省篮球退役运动员男女比例差距不大;年龄集中在15-25岁;大部分来源于农村;文化程度以专科、本科为主,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再就业后收入集中在3000-5000元的范围,收入水平较低;主要以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为主。(2)我省专业体育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比例较低,形势严峻;大部分的运动员从事与专业不同的行业;较大比例的运动员对目前的就业情况不满意;政府并未大范围的给运动员安排就业;运动员曾经所在的省队对就业安置政策、文化课、学习课程等相关内容的实施力度还不够。(3)浙江省篮球退役运动员面临着三大类的问题:就业安置质量低、就业安置渠道狭窄、就业安置缺乏政策保障。(4)浙江省篮球退役运动员与乒乓球、田径等运动员,文化水平都较低,整体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篮球退役运动员就业范围广,而乒乓球退役运动员多倾向于高校深造和自谋职业两部分,田径运动员倾向于自谋职业;篮球退役运动员在就业过程中,就业率的高低与自身篮球技能没有显着的相关,而在乒乓球退役运动员中,成绩越优异,工作安置更有保障。(5)通过上文对问题的梳理,笔者总结出四条应对策略:1.改变高水平运动员的教育方式;2.改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机制;3.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保障体系。
周敬彤[7](2020)在《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现状与完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市中,存在着一部分生活极困难的家庭,时刻面临着生存问题,贫困家庭无论是在医疗和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促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能够改善城市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使城市困难群众的生活负担得以减轻,减少甚至消除绝对城市贫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城市低保人群的一种重要制度,它是一个国家兜底的救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丰富与完善,为有效保障城市困难群众的生存权益,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及促进社会和谐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文献阅读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对制度运行效果展开调研,对城市贫困低保人群的现实状况、政策认知程度开展问卷调查。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阐述制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实施现状,分别从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现状和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情况得问卷研究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别从制度层面、经济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的救助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现状提出完善建议,得出完善低保制度资助对象的识别与帮扶的制度体系、建立多渠道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资体系和优化管理体系,创新扶贫政策。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张书惠[8](2020)在《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作为“体育大国”一直在向“体育强国”的目标奋进,2022年在中国北京举办冬季奥运会,世界的目光将再一次聚焦中国。黑龙江省作为冬季运动会上冰雪体育项目重点输入省份,每年都有退役的冰雪运动员,做好退役冰雪运动员的就业保障工作,有利于完善黑龙江省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体系,也为我国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问题的解决以及其他运动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论文以黑龙江省2014年-2018年退役的114名冰雪运动项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冰上运动项目运动员69名,雪上运动项目运动员45名,研究他们退役后的就业保障相关情况。从冰雪运动、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的概念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以及政府责任理论入手,灵活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从宏观的政府层面以及微观的运动员自身因素两方面入手论述了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就业状态等,通过对退役运动员的退役年龄、再就业情况、月收入情况等角度深入了解当前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的真实状态,得出退役冰雪运动员再就业机会少、文化知识和技能匮乏以及缺乏政府政策保障等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府对黑龙江省退役运动员的管理、提高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综合素质、提升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支持度、拓宽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渠道等方面的建议。
孙潇[9](2020)在《社会治理视角下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更高水平和质量的促进就业,优先实施再就业的战略和更积极的实施就业扶持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也再次明确“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促进就业的优先战略和积极地实施就业扶持政策,才能实现更高的就业质量和保证充分就业。被动离职的人员能否优先实现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团结及就业领域的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也是本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本文立足于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问题,采取了案例研究和问卷访谈等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对已经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相应的归纳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有机联系协同配合的保障体系。本文研究的主体是国企被动离职员工,而被动离职的员工当中,将近80%都是中年群体(1);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被动离职员工指的就是中年被动离职员工的再就业问题,本文中研究的国企被动离职员工都是指年龄在40-60岁,国企被动离职的中年群体,此后不再一一说明。相较于传统的中年群体再就业,更多体现在技能单一,国企事业单位由于体制的性质,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可选择性极其有限,向上发展的也仅仅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一辈子就在一个岗位上,沿用一个技能重复几十年。而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由于人员配备少,往往需要在职人员在各个岗位都能替代,成为多面手。而在心理上来讲,国企被动离职职工往往对于体制编制以及岗位的稳定性看的过分重,这也是与私营企业员工有所不同的地方。本文国企中年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选取的研究区域是江苏省南通市,之所以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乃是基于江苏省是中国唯一的,所有地级市都跻身百强,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而与上海为邻的江苏省南通市,虽轻工业,纺织业发达,尤其在苏通长江大桥开通之后,经济建设加速增强,就业吸引力强,但中年群体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人数较多,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保障被动离职人群再就业方面桎梏问题多且突出,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代表性。本文针对国家和江苏省关于再就业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突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使研究成果相对可靠真实,从而凸显实践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徐畅[10](2020)在《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多年来,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在缓解失业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目前山西省仍然存在着失业问题。在经济新常态和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失业保险基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失业保险基金是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失业保险基金问题对缓解失业问题、稳定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实地访谈、收集和整理数据,总结了目前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的现状,具体包括:失业保险基金不断更新发展,目前已发展到完善阶段;参保率和制度受益比呈下降趋势;基金收入总体增长,近年来增速放缓甚至降低;基金支出近年来明显提高,预防失业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大;基金结余逐年提高,以银行存款方式进行投资。之后建立模型运用现行制度内容对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收支进行了预测,基金结余将可能继续提高。通过上述现状分析和预测,根据访谈和调研的实际内容,本文总结出了目前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企业存在欠缴、少缴的行为,缴费遵从度较低;基金支出效用低且结构不合理,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个功能的发挥效果不强,各项支出比例没有形成动态的调整机制;基金结余过高,平滑经济波动功能不明显;投资渠道过窄,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基金保值增值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因:征缴管理力度不足、支出项目尚未落实、高风险人群参保率低和基金投资管理理念落后。失业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行是缓解失业问题,促进制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进行完善。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推动失业保险征收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缴费遵从度;落实基金支出项目,优化基金支出结构;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基金平滑经济波动功能;创新投资管理理念,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只有对失业保险基金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尽量保障失业人员的权益不受损失,顺利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发展。
二、浅谈促进我省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促进我省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乡村振兴 |
2.1.2 高职院校 |
2.1.3 就业创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 |
2.2.3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3章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
3.1 乡村发展的人才基础需求 |
3.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必要性 |
3.1.2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主要形式 |
3.1.3 农村基层建设人才需求 |
3.2 农村就业创业市场需求 |
3.3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政策 |
3.3.1 我国针对人才前往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出台引导激励政策 |
3.3.2 激励政策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规模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问题调查 |
4.1 高职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效果 |
4.1.1 确定访谈对象 |
4.1.2 访谈提纲设计 |
4.1.3 访谈结果分析 |
4.2 在校大学生的农村就业创业意愿 |
4.2.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4.2.2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4.3 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存在的障碍 |
4.3.1 城乡劳动力市场发展差距大 |
4.3.2 农村市场人才供给单一 |
4.3.3 配套政策有待更新 |
4.3.4 缺少农村基层实践机会 |
4.3.5 缺乏有效激励 |
4.3.6 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
4.3.7 农村基础软硬件建设有待提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思路与对策 |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
5.1.1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 |
5.1.2 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完善基层管理模式 |
5.1.3 开辟金融“绿色通道”,提供资金支持 |
5.1.4 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教学医疗质量 |
5.2 共同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5.2.1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再就业的渠道 |
5.2.2 组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提供优质项目 |
5.3 合理设置激励方案 |
5.4 提升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能力 |
5.4.1 增加专业实践教育 |
5.4.2 增加定向招生 |
5.4.3 提供就业创业培训 |
5.5 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
5.5.1 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
5.5.2 培育和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相关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性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就业服务 |
2.1.2 公共就业服务 |
2.1.3 就业困难人员 |
2.2 基础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2.2.3 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 |
2.2.4 服务型政府 |
2.3 基础理论对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3章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现状 |
3.1 淄博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情况 |
3.2 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 |
3.2.1 国家关于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 |
3.2.2 山东省关于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 |
3.2.3 淄博市关于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 |
3.3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做法 |
3.3.1 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 |
3.3.2 开展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
3.3.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
3.4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成效 |
3.4.1 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
3.4.2 提升困难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
3.4.3 调动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的积极性 |
第4章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调查情况 |
4.1.1 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设计 |
4.1.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
4.2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
4.2.1 服务制度供给不足 |
4.2.2 服务手段滞后,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
4.2.3 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 |
4.3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原因分析 |
4.3.1 政府职能缺位,服务意识缺乏 |
4.3.2 政府部门服务主体权责不清晰 |
4.3.3 公共就业服务多元主体参与不足 |
4.3.4 缺乏有效考核和监督体系 |
4.3.5 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第5章 国内外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先进经验借鉴 |
5.1 美国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经验借鉴 |
5.2 英国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经验借鉴 |
5.3 上海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经验借鉴 |
5.4 广州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经验借鉴 |
5.5 淄博市可以借鉴的国内外经验总结 |
第6章 完善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保障 |
6.1.1 进一步完善分类帮扶 |
6.1.2 加强政策之间衔接 |
6.1.3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6.2 推动信息化建设,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手段 |
6.2.1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 |
6.2.2 加强部门间协作和沟通,实行主动推动服务 |
6.3 丰富公共就业服务内容 |
6.3.1 多途径提供职业介绍及职业指导服务 |
6.3.2 职业培训注重实效性 |
6.3.3 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自主创业 |
6.4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6.4.1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多元化 |
6.4.2 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加强基层平台建设 |
6.4.3 完善监督和考核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 |
第一节 国家相关法规和云南省地方政策概况 |
一、国家法规及政策概况 |
二、云南省地方政策概况 |
第二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云南省退役士兵基本情况及就业创业服务需求 |
第三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分析 |
一、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主要服务现状 |
二、云南省退役士兵就业现状 |
三、云南省退役士兵创业现状 |
四、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分析 |
第二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和体系不完善 |
二、政策落实推进不到位 |
三、就业创业培训存在短板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部门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
二、政策落实上,政府部门推进意愿不强,考核机制缺乏 |
三、思想观念上,政府部门未完全转变为服务者角色 |
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主观能动性不足 |
第三章 国内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的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经验 |
一、美国 |
二、韩国 |
第二节 国内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经验 |
一、广东省 |
二、河北省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对云南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工作的启示 |
第四章 优化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地方政府服务制度保障 |
一、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相关法规体系 |
二、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政策 |
三、借鉴国内外良好经验做法,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服务 |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环境 |
一、加大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宣传工作力度 |
二、改善退役士兵创业资金环境 |
三、优化退役士兵创业场地环境 |
四、优化退役士兵创业社会环境 |
第三节 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内容与方式 |
一、完善培训机构的选取机制 |
二、健全培训经费的分配和保障机制 |
三、建立多元化培训监督和考评机制 |
四、优化培训专业和内容设置机制 |
第四节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监管与问责 |
一、完善监管机制和体系建设 |
二、建立公众监督制度和渠道 |
三、构建问责机制,提升惩处力度 |
第五节 建立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方“权责明确”的服务新机制 |
一、明确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者的权利和义务 |
二、建立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及社会的联动机制 |
三、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精准帮扶 |
四、确保全社会就业创业服务的机会均等与市场公平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钢铁“去产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的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产能过剩 |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
2.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
3.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钢铁“去产能”的政策及效果分析 |
(一)河北省钢铁行业的现状和特点 |
1.钢铁工业是河北省重要支柱产业 |
2.产能与装备发展不均衡 |
3.组织结构、地域分布不均衡 |
(二)河北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去产能”政策及实践历程 |
1.强化政策导向,淘汰落后产能 |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供给质量 |
3.加快减量置换,巩固去产能成果 |
(三)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取得的成效分析 |
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
2.产能规模得到控制 |
3.再就业压力有所缓解 |
4.城市钢厂搬迁持续推进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
(一)产能边去边增,成果巩固难 |
1.产业集中度低,结构性问题存在 |
2.地方政府行政干预 |
3.企业具有复产意愿 |
(二)钢企存量债务处置过程困难 |
1.企业退出成本高 |
2.存量资产盘活难度大 |
3.兼并重组过程中企业债务结构发生变化 |
(三)就业预期降低,企业职工安置困难 |
1.地区承载力有限,就业渠道窄 |
2.企业自身安置空间有限 |
3.市场化灵活度低,再就业困难 |
(四)“花园式”污染依然存在 |
1.退城搬迁后的企业存在污染 |
2.过去粗放式的工业化建设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减弱 |
四、国内外钢铁行业解决“去产能”问题的经验借鉴 |
(一)国内外代表性企业的做法及经验 |
1.湖南华菱钢铁债转股化解资产负债 |
2.宝武钢铁的技术创新引领 |
3.济南钢铁集团的职工分流安置 |
4.美国钢铁行业的结构性改革 |
5.欧盟钢铁行业的健康绿色计划 |
(二)典型企业的经验与启示 |
1.实施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
2.规避企业风险化解债务危机 |
3.政府和钢铁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置失业职工 |
4.健全环保法治体系,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
五、加快推进河北省钢铁“去产能”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去产能成果 |
1.加强河北钢铁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
2.强化落实强化超低排放改造 |
3.开展推进产能淘汰和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督导和检查 |
4.通过环保措施抑制钢铁产量 |
(二)优化政府管理环境,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作用 |
1.优化企业金融环境 |
2.盘活用好划拨土地 |
3.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的作用 |
(三)合理处置企业债务,积极化解债务风险 |
1.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 |
2.建立企业财务重大风险监控和预警的机制 |
(四)守住民生底线,妥善做好职工安置 |
1.完善职工失业保险补贴的制度并建立梯度补贴标准 |
2.拓宽职工就业的渠道 |
(五)重视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
1.加快改造升级 |
2.鼓励转型升级 |
3.推进与国际产能改革交流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推进国家人力资源转化的重要举措 |
(二)探索退役军人安置新途径的内在要求 |
(三)走精兵“强军之路”的发展需求 |
(四)笔者对军人职业发展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培训 |
(二)军转干部 |
(三)军转干部培训 |
(四)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较新 |
(二)样本范围较广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背景研究 |
一、社会背景 |
(一)世界军事潮流:走精兵之路 |
(二)社会文化趋势:构建学习型社会 |
(三)职业生涯诉求:军转干部再社会化 |
(四)高校职能拓展:增强社会服务力 |
二、政策背景 |
(一)起步与停滞阶段(1949-1975年) |
(二)恢复和发展阶段(1978-2005年) |
(三)探索和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
三、理论背景 |
(一)培训理论 |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三)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四)终身教育理论 |
第二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的基本概况 |
一、研究设计 |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二)问卷调查及访谈实施 |
二、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现状描述 |
(一)院校分布及培训成果 |
(二)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 |
(三)课程设置与师资安排 |
(四)参训学员培训需求 |
(五)学员管理与考核运行 |
(六)学员培训满意度呈现 |
第三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与归因分析 |
一、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一)宏观层面问题 |
(二)微观层面问题 |
二、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的归因 |
(一)宏观层面归因 |
(二)微观层面归因 |
第四章 中外高校退役军人培训案例经验分析 |
一、国外案例经验分析 |
(一)美国自谋职业型退役军官培训经验 |
(二)俄罗斯“双轨制”退役军官培训经验 |
二、国内案例经验分析 |
(一)复旦大学培训经验分析 |
(二)郑州大学培训经验分析 |
第五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的优化建议 |
一、健全参训主体遴选和支持机制 |
(一)建立国家层面承训高校进退机制 |
(二)完善用人单位学员弹性选派程序 |
(三)联合各方消除参训学员现实顾虑 |
二、优化教育培训过程 |
(一)立足培训需求制定针对性课程 |
(二)组建专家团队确保高质量培训 |
(三)实施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实效 |
(四)严格教学管理助建“学分银行” |
(五)创建监督考评机制保障培训效果 |
三、强化培训保障措施 |
(一)完善政策法规及部门职能 |
(二)落实专项经费管理使用 |
(三)充足供给配套学习资源 |
四、增添军转干部培训人文气息 |
(一)重视学员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 |
(二)培育班级管理下的学习共同体 |
(三)打造高校特色区域“军培文化”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学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承训高校培训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
附录C 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学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6)专业(职业)运动员退役安置的困境、问题和出路研究 ——以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专业运动员 |
二、业余运动员 |
三、职业运动员 |
四、退役运动员 |
五、安置 |
六、运动员退役安置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社会保障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数理统计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案例研究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安置基本情况分析——基于165名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的问卷调查 |
一、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安置基本情况分析 |
二、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分析 |
一、就业安置的质量较低 |
二、就业安置的渠道狭窄 |
三、就业安置缺乏政策保障 |
第三节 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安置出路对比分析 |
一、各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的政策和路径的比较分析 |
二、国内退役运动员对比国外退役运动员再就业SWOT分析 |
三、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安置对策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安置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现状与完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城市低保制度 |
2.1.2 城市低保人群 |
2.1.3 城市低保人均补助水平 |
2.1.4 社会救助制度 |
2.1.5 精准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贫困识别理论 |
2.2.2 社会福利理论 |
2.2.3 公平正义理论 |
第三章 吉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 |
3.1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
3.2 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发展现状 |
3.3 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数据收集及样本描述 |
第四章 吉林省城市低保人群救助问题分析 |
4.1 制度层面 |
4.1.1 城市低保制度建设落后 |
4.1.2 政府部门缺乏就业指导 |
4.1.3 监督处罚机制不严格 |
4.2 经济层面 |
4.2.1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
4.2.2 低保筹资渠道狭窄 |
4.2.3 低保标准设定偏低 |
4.3 管理层面 |
4.3.1 管理者队伍建设不足 |
4.3.2 基层人员组成上存在道德风险 |
4.3.3 监督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
第五章 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完善策略 |
5.1 完善城市低保对象的识别与帮扶的制度体系 |
5.1.1 完善低保制度法律体系 |
5.1.2 城市“精准扶贫”探讨 |
5.1.3 提高城市低保人群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
5.2 建立多渠道城市低保筹资体系 |
5.2.1 财政提高低保金比例,有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
5.2.2 创造就业创业机会,扶持积极自救 |
5.2.3 统筹整合扶贫资源,促进扶贫手段创新 |
5.3 优化管理体系,创新扶贫政策 |
5.3.1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
5.3.2 完善政策内容,建全监管机制 |
5.3.3 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扶贫形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简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
1.4.1 研究路径 |
1.4.2 创新点 |
2 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的基础理论 |
2.1 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冰雪运动的概念 |
2.1.2 退役运动员的概念 |
2.1.3 就业保障的概念 |
2.2 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凯恩斯就业理论 |
2.2.4 政府责任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现状 |
3.1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基本情况 |
3.1.1 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员退役人数 |
3.1.2 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员退役年龄 |
3.1.3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文化程度 |
3.2 黑龙江省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政策 |
3.2.1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政府安置就业情况 |
3.2.2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教育培训情况 |
3.2.3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自主创业扶持情况 |
3.2.4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失业保险实施情况 |
3.3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政策实施状况 |
3.3.1 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员对就业保障政策了解情况 |
3.3.2 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员学习时长情况 |
3.3.3 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员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情况 |
3.3.4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再就业情况 |
3.3.5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再就业月收入及满意度情况 |
3.3.6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 |
4.1.1 黑龙江省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缺乏政策保障 |
4.1.2 黑龙江退役冰雪运动员再就业机会少 |
4.1.3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再就业收入偏低 |
4.1.4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知识和技能匮乏 |
4.2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问题成因分析 |
4.2.1 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缺乏法律支撑 |
4.2.2 冰雪运动的社会普及度不够 |
4.2.3 退役运动员身份不占优势 |
4.2.4 黑龙江省运动员培养模式太过单一 |
4.3 本章小结 |
5 国外退役运动员相关就业保障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基本情况 |
5.1.1 美国人性化的运动员政策 |
5.1.2 日本注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
5.1.3 韩国根据成绩可给予终身保障 |
5.2 国外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启示 |
5.2.1 创立多元化培训体系 |
5.2.2 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
5.2.3 完善政策引导服务 |
5.2.4 注重职业转换心理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6 完善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的对策 |
6.1 加强政府对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的管理 |
6.1.1 完善黑龙江省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法律法规 |
6.1.2 增强政府监管部门职能加强政策落实 |
6.2 提高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综合素质 |
6.2.1 加强退役运动员基础知识的学习 |
6.2.2 深入开展退役运动员就业技能的培训 |
6.3 提升退役冰雪运动员再就业支持度 |
6.3.1 开设退役运动员失业援助金 |
6.3.2 加强与高校等组织结构的关联 |
6.4 拓宽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渠道 |
6.4.1 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带动冰雪运动员再就业 |
6.4.2 开创黑龙江省退役运动员专属求职模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社会治理视角下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访谈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国企被动离职员工 |
二、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 |
三、再就业社会帮扶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社会治理理论 |
二、公共服务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社会分层理论 |
第二章 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现状 |
第一节 江苏省南通市基本概况 |
第二节 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状况 |
一、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的主要特征 |
二、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造成的影响 |
第三节 江苏省南通市针对被动离职员工的相关政策及措施 |
一、相关政策 |
二、具体措施 |
第四节 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情况 |
一、再就业现状 |
二、再就业的主要途径及特征 |
三、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岗位安置情况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社会治理视角下南通市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问卷调研分析 |
一、调研对象和调研方式 |
二、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的情况分析 |
三、三类调研对象对南通市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存在问题的评价 |
第二节 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
一、被动离职员工自身层面 |
二、政府层面 |
三、社会与企业层面 |
第三节 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被动失业群体自身层面 |
二、政府层面 |
三、社会与企业层面 |
第四章 国内外失业群体再就业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失业再就业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一、英美再就业政策方针 |
二、德国再就业的基本经验 |
三、国外再就业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内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一、上海被动失业再就业的基本经验 |
二、广州被动失业员工再就业的经验 |
第五章 完善南通市国企被动失业员工再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国企被动失业员工自身层面 |
一、提高国企被动离职员工的自身综合素质 |
二、加强被动离职员工心理疏导工作 |
三、加快被动离职人员再就业进程举措 |
第二节 政府层面 |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 |
二、逐步完善科学高效再就业体制机制 |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 |
四、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就业和自主探索就业的模式 |
第三节 社会和企业层面 |
一、建立健全就业市场环境的矛盾的化解机制 |
二、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多渠道帮助弱势群体 |
三、统筹兼顾建立多元的就业格局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10)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失业保险制度 |
2.1.2 失业保险基金 |
2.2 相关理论 |
2.2.1 凯恩斯失业理论 |
2.2.2 公平理论 |
2.2.3 投资组合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现状分析 |
3.1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发展历程 |
3.1.1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初创时期(1986-1992) |
3.1.2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调整时期(1993-1998) |
3.1.3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规范时期(1999-2007) |
3.1.4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完善时期(2008 年至今) |
3.2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 |
3.2.1 失业保险参保与受益情况 |
3.2.2 失业保险基金收支运营情况 |
3.2.3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效用情况 |
3.3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收支预测 |
4.1 建立模型 |
4.1.1 基金收入模型 |
4.1.2 基金支出模型 |
4.1.3 基金结余模型 |
4.2 设置参数 |
4.2.1 基金收入模型的参数 |
4.2.2 基金支出模型的参数 |
4.3 预测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 |
5.1.1 企业缴费遵从度低 |
5.1.2 基金支出效用低且结构不合理 |
5.1.3 基金平滑经济波动功能不明显 |
5.1.4 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
5.2 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基金征缴管理力度不足 |
5.2.2 基金支出项目尚未落实 |
5.2.3 高风险人群参保率低 |
5.2.4 基金投资管理理念落后 |
5.3 小结 |
第6章 完善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的建议 |
6.1 推动失业保险征收管理体制改革 |
6.2 落实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 |
6.3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
6.4 创新失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理念 |
6.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太原市人社局失业保险科和社保基金监管科调研报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四、浅谈促进我省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D]. 廖曼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惠惠. 山东大学, 2020(10)
- [3]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D]. 阿宗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钢铁“去产能”问题研究[D]. 刘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D]. 徐金玲. 河南大学, 2020(02)
- [6]专业(职业)运动员退役安置的困境、问题和出路研究 ——以浙江省专业篮球运动员为例[D]. 董清清.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吉林省城市低保制度实施现状与完善策略研究[D]. 周敬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黑龙江省退役冰雪运动员就业保障研究[D]. 张书惠.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9]社会治理视角下南通市国企被动离职员工再就业问题研究[D]. 孙潇.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10]山西省失业保险基金问题研究[D]. 徐畅.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