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市档案局等14家单位被评为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论文文献综述)
姚瑞丽[1](2021)在《萧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1964-1980)》文中研究表明
陈智球[2](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快速恢复、发展、壮大,办出了成绩,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我国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索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的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演进规律,总结以长沙为代表的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为推动长沙和类似于长沙的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第一部分根据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标志性事件,将其分为恢复整顿阶段(1978—1986)、规模发展阶段(1987—1996)、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7)、科学发展阶段(2008—2012年)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每个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因和历史背景,描绘了各个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有重点地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长沙职业教育在学制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了不同地尝试,在教学教研上进行了有益地实践,在校企合作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订单培养”、“预备员工”等七种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政府统筹、整体规划、综合开发、资源共享、专业整合、分校建设”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成为全国各省市考察学习的热点。第三部分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的经验贡献、反思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国际国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了长沙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对长沙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新的阶段划分,以此为基础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即,积极扩大规模、严格规范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提升办学形象,并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分析了地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张新,周美华[3](2016)在《强基固本 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吕和顺局(馆)长在北京市档案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的精神,总结全市"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部署2016年任务,动员广大档案工作者,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刘芸[4](2014)在《改革 创新 发展——2011年以来浙江省档案工作综述》文中研究表明11月3日至7日,国家档案局组成以杨冬权局长为组长的执法检查组,对浙江省贯彻实施《档案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全方位了解浙江档案工作情况后,对浙江省贯彻实施《档案法》的情况给予充分肯定。杨冬权指出:浙江各级领导很好地履行了《档案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所赋予的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职能,为档案工作依法开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和可靠保障。浙江各级档案部门忠实履行《档案法》和国家"两办"《意见》所赋予的归口负责的职能,档案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先进经验,发挥了带头和引领作用。各级档案部门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档案干部队伍创新力、战斗力特别强。全省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认真积极地履行《档案法》所赋予的各种职能,依法推进档案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平安浙江建设、浙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全国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少新经验。
杨慧[5](2011)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雨历程,先后呈现三次高潮,两次中断,道路极其坎坷不平。这里的农业交流包括物的交流(即粮食、牲畜、大豆、茶叶等农产品贸易),也包括人及其科技的交流(即中国东北引进俄罗斯农畜良种和先进农机具、双方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签订科研合作项目、相互交换物种资源、相互学习农业技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双方农业交流以物的交流为主;建国以后,双方农业交流呈现贸易和科技交流并举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本不是邻国,俄国原本地处欧洲,与中国相距很远,只是由于俄国的不断向东扩张,才开始与中国接壤,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彼此有了交流的可能。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在平等基础上中国东北与俄国开始了正式的“互市”贸易往来。鸦片战争后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订立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领土的重新分割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与俄国的农业交流性质由平等转变为不平等,贸易地点也推进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沿江边区和松花江内陆地区。在粮食、牲畜、毛皮等农畜产品贸易的同时甘蓝、铃当麦等俄国品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远东的移民政策和清政府土地的开禁,双方农业交流得到初步发展。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远东地区的移民不断增加,各种农产品严重短缺,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俄国远东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贸易刺激了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人数的增多,双方农业交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东北输入俄国的主要农产品有大豆、粮食和牲畜,俄国在中国东北还兴办各种农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因为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茶叶贸易的扩大,中国种茶技术传入俄国。从俄国远东也传入中国一些俄国或其他国家的农作物新品种、农机具。俄国十月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的农产品贸易有所减弱,但大批俄国人逃往东北所带来的农业良种和农机具却促进了双方的技术交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完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与苏联的经济关系骤然萎缩最后停止消失;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经过多次商洽才打通与苏联贸易的大门,1946—1949年与苏方先后签订三个出口农产品贸易合同,主要以农副产品换取急需的日用军需产品,从而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发展,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封锁,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合作。在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指导下,双方的农业交流随之进入飞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东北向苏联输出大量优质农产品,同时引进苏联农畜良种为农畜品种杂交繁育提供条件、引进农业机械为我国农机实现国产化奠定基础。双方进行人员交流,苏联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国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我国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段时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得到较为稳定而全面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等方面。总体来说,300余年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呈现出间断性、受国际市场制约性和一定盲目性等特点。双方农业交流的成效显着,无论是农产品贸易还是农业科学技术与人员交流,都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缘因素为双方农业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中俄东部边境线全长4300多公里,有公路、铁路相通,山水相连,方便的地缘地理条件成为两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给力因素。第二,政治因素是国家间能否开展友好往来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农业交流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中俄两国国家政府间所签订的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更是两国农业交流的路标和指南针,在中俄交往过程中,各个时期所签订的不同性质条约深深影响着中俄农业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优势互补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双方农业交流的重要因素,早期俄国毛皮和中国大豆茶叶的相互输出就是明显的例子;现阶段中国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的经济状况为中俄两国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第四,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双方的农业交流,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派和学说的影响,讲究忍让、礼仪,如早期的京师互市贸易为俄国使团免费提供食宿。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两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建国初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正处于高潮阶段因为赫鲁晓夫的鲁莽之举而骤然停止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当代,随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双方的农业科技合作、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三个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江苏省档案局[6](2010)在《2009精彩百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5月26日在出席首届江南文化节开幕式时,向常熟市档案馆等有关单位赠送了《突围——国门初开的岁
唐永钟[7](2009)在《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模式研究 ——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建立学院和企业的“双赢”的多元化合作是解决学院办学经费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等困境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增强活力,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进行研究和探索。一、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结合点即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人才交流与培训、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二、分析国内外高职教育合作的几种典型模式,国外部分介绍的有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日本“校企合作”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国内部分介绍了我国在校企合作常见的几种校企合作模式。三、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多元化合作实践为例,对校企多元化合作进行研究,并做出本文的结论。
周霖[8](2008)在《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以“台州现象”为例(1978-200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题是关于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台州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台州现象”案例研究。本文以台州地方政府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剖析了台州民营经济的组织结构,勾勒了由“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民间金融”构成的台州民营经济体系。“台州现象”是民间与政府的协作共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发展与制度成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民间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制度规范”构成了“台州现象”的经济发展逻辑,基于价值规律的市场制度成为台州经济运行的平台,民间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增进式博弈构成了台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台州现象”本质特征是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互动合作推动区域发展的有效经济制序。在“台州现象”中,产业集群使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构成了具有分工协作功能的专业化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扩张了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化了地方中小企业的根植性和内在成长性。专业市场是把数量多规模小的家庭工业生产与社会大需求联结起来的产业组织,其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弥补了家庭工业规模缺陷,强化了集群的产业功能,而且其自身也发展成为具有创造价值和分工职能的产业部门。民间金融把民间个人财产转化为民营企业的金融资源,不仅解决了小规模企业的融资来源,还实现了民间货币资产的增值,民间金融市场极大地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的缺陷。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民间金融的市场绩效是通过企业家行为体现出来的,台州人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家资源禀赋和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企业家禀赋的差异是由市场制度的充分和完善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体中并不缺少企业家资源,而是缺少发现企业家资源的市场制度。民间主体的分散决策决定市场秩序不可能实现自我维护。台州地方政府干预的突出特点是既保护民间活力,又维护市场秩序,借助市场之手把民间的自利行为转化为共同发展的社会福利。民间的互惠式经济关系与政府的生产性政治关系构成了台州发展的核心优势。在这种关系中的民营企业家不仅善于发现市场机会、也善于发现管制壁垒后的经营机会,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的双重激励成就了一批具有政治智慧的企业家。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台州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改善政府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台州的经验说明:有效的市场机制不只是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和促进竞争,还要能够促进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之间的建立有效合作制序,市场经济制序是政府职能明晰的前提和基础。
象山县档案馆[9](2004)在《团结 创新 服务 发展——对省一级复查认证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文中指出
二、宁波市档案局等14家单位被评为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市档案局等14家单位被评为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已有的相关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恢复整顿阶段(1978—1986) |
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
二、恢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三、改办和新办职业高中 |
四、恢复和发展技工学校 |
第二节 规模发展阶段(1987—1996) |
一、办学规模继续扩大 |
二、狠抓规范办学 |
三、示范性项目取得突破 |
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7) |
一、推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减少质量提升 |
三、整体办学水平较大提升 |
第四节 科学发展阶段(2008—2012年) |
一、资源整合优势发展 |
二、夯实基础持续发展 |
三、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
第二章 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学制及专业设置 |
一、学制 |
二、专业设置 |
第二节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
一、“订单培养”合作模式 |
二、“预备员工”合作模式 |
三、“企业办校”合作模式 |
四、“学校办厂”合作模式 |
五、“产学研联盟”合作模式 |
六、“园校融通”合作模式 |
七、“教学工厂”合作模式 |
第三节 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及管理 |
一、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基本情况 |
二、长沙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
三、长沙职业教育基地管理机制 |
第四节 长沙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 |
一、教研组织 |
二、教研活动 |
三、教研管理 |
第三章 长沙职业教育的经验、问题与展望 |
第一节 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办学,扩大办学规模 |
二、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确保办学质量 |
三、坚持政府统筹,积极整合办学资源 |
四、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升办学形象 |
五、围绕产业园区办学,促进校企对接 |
第二节 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落后 |
二、基础能力建设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
三、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发挥 |
四、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企业的需求 |
五、教师队伍水平不适应办学需要 |
第三节 自长沙职业教育展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
二、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满足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 |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
四、健全教师成长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
五、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健全改革发展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3)强基固本 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吕和顺局(馆)长在北京市档案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回顾 |
(一)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成效明显 |
(二)档案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
(四)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扎实推进 |
(五)档案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
(六)档案宣传科教工作深入开展 |
二、“十三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
三、2016年工作任务 |
(一)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档案独特服务作用 |
(二)强基固本,大力推进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
(三)高效规范,大力推进档案法治建设 |
(四)加强指导,大力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 |
(五)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
(六)从严控制,大力推进档案安全建设 |
(七)强化素质,大力推进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
(4)改革 创新 发展——2011年以来浙江省档案工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接好天线,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家档案局的决策部署有力 |
二、领导重视,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有大改善 |
三、真抓实干,“三个体系”建设有新成绩 |
四、锐意创新,档案工作有新亮点 |
五、依法治档,档案法治监督有新加强 |
(5)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初步发展(1689~1897)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互市贸易 |
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 |
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边境互市贸易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沿江边区农产品贸易 |
一、黑龙江以北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初步发展 |
二、乌苏里江以东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第三节 俄商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一、清政府对俄国商人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态度 |
二、松花江流域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初步展开 |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1897~1917)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俄大豆贸易的兴起 |
第二节 粮食贸易及俄资粮食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发展 |
第三节 中俄农业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
一、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二、茶叶贸易及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的曲折发展(1917~1949) |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曲折发展 |
一、十月革命至“九·—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二、伪满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停滞 |
三、解放战争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
第二节 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衰变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二、伪满时期俄资农产品加工业的萎缩 |
三、解放战争时期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局部恢复 |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交流的曲折发展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期间农畜新品种、农机具的引进 |
二、伪满时期农业技术交流成果的延续 |
三、东北解放区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农业科技 |
第四章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的飞跃发展(1949-1961)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苏联农产品贸易 |
一、东北地区对苏口岸的农产品贸易 |
二、苏联对输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东北农作物质量安全措施 |
三、黑龙江省对苏农产品贸易 |
第二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业优良品种 |
一、苏联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
二、苏联畜牧良种的引进 |
第三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机具与进口农机具国产化 |
一、苏联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使用 |
二、苏联机械农具的引进与东北机械农具国产化 |
三、苏联拖拉机的引进与东北地区拖拉机制造业的发展 |
四、中国东北地区引用苏联农机具的特点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人员交流与互访 |
一、农业专家及领导人互访 |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东北 |
三、选派留苏学生 |
四、苏联专家管理工作 |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全面发展(1980~)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
一、设立专门农业科研机构、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
二、通过农业部“948计划”实施对俄农业科技合作 |
三、通过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四、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
二、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农科院全俄大豆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
三、地方科研机构农业合作项目与技术培训内容 |
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良种、技术的引进与输出 |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
一、农业劳务输出的形式 |
二、吉林省对俄农业劳务输出情况 |
三、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措施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
第六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述评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特点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 |
二、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受国际市场制约 |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一定盲目性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成效 |
一、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
二、科技交流的成效 |
三、人员交流的成效 |
四、负面影响及失误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影响因素 |
一、地缘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三、经济因素 |
四、文化因素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7)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模式研究 ——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个案的选择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一些概念阐述 |
1.5 本文的目标及其内容结构 |
1.5.1 本文目标 |
1.5.2 本文的各部分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
第二章 国内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及启示 |
2.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
2.2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概述 |
2.3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
第三章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动力机制 |
3.1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现状分析 |
3.1.1 高职院校校区多元化合作发展现状分析 |
3.1.2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存在的问题 |
3.1.3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现状的原因 |
3.2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动力机制 |
3.2.1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动力 |
3.2.2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动力来源 |
3.2.3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动力机制 |
3.3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机制的模式分析 |
3.3.1 “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紧密结合、系统化运行的“五位一体”办学模式 |
3.3.2 “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 |
3.3.3 项目、专业建设驱动型校企合作多元化办学模式 |
第四章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证分析 |
4.1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概况 |
4.2 办学思路 |
4.3 五个国家示范专业项目在建设初期建设的情况 |
4.3.1 数控技术专业 |
4.3.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
4.3.3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
4.3.4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
4.3.5 物流管理专业 |
4.4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多元化合作的实践 |
4.4.1 院校综合建设 |
4.4.2 师资队伍建设 |
4.4.3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4.4.4 人才培养合作 |
4.5 校企合作多元化实施效果分析 |
4.5.1 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效凸显 |
4.5.2 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成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新进展 |
4.5.3 “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日益加强 |
4.5.4 教研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成效显着 |
4.5.5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赞赏 |
4.5.6 重点专业建设基础扎实、目标明确、方案可行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以“台州现象”为例(1978-200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相关回顾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4 本题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从管制壁垒消解到规范市场秩序 |
2.1 从机会到产权的政府激励 |
2.2 确立民间的市场主体地位 |
2.3 规范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 |
2.4 经济民主化的政治路径 |
2.5 总结性评述 |
第3章 政府发展导向与产业集群成长 |
3.1 台州产业集群的结构分析 |
3.2 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分析 |
3.3 政府导向与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 |
3.4 总结性评述 |
第4章 政府干预与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
4.1 专业市场与民间工业化的启动 |
4.2 专业市场的集群效应 |
4.3 专业市场成长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 |
4.4 台州、温州眼镜业的市场博弈 |
4.5 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融合 |
4.6 总结性评述 |
第5章 民间金融的内生效率与制度转轨 |
5.1 台州民间金融的制度背景 |
5.2 民间财产资本化与民间融资组织化 |
5.3 中小企业、民间金融与政府规制 |
5.4 市场导向与政府目标的统一 |
5.5 总结性评述 |
第6章 企业家生成机制与企业成长模式 |
6.1 企业家理论及补充论证 |
6.2 民营企业家的成长道路:飞跃集团与吉利集团 |
6.3 民营企业家与企业的生成与成长路径 |
6.4 总结性评述 |
第7章 历史与制度的总结 |
7.1 民间力量需要自由和规制 |
7.2 经济制序需要中间规范 |
7.3 政府干预需要尊重市场 |
7.4 "台州现象"余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宁波市档案局等14家单位被评为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萧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1964-1980)[D]. 姚瑞丽. 安徽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D]. 陈智球.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3]强基固本 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吕和顺局(馆)长在北京市档案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张新,周美华. 北京档案, 2016(03)
- [4]改革 创新 发展——2011年以来浙江省档案工作综述[J]. 刘芸. 浙江档案, 2014(11)
- [5]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D]. 杨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6]2009精彩百家[J]. 江苏省档案局. 档案与建设, 2010(01)
- [7]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模式研究 ——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唐永钟. 天津大学, 2009(S2)
- [8]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以“台州现象”为例(1978-2007)[D]. 周霖.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9]团结 创新 服务 发展——对省一级复查认证工作的认识和体会[J]. 象山县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