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西番莲引种栽培技术的效果

沅江西番莲引种栽培技术的效果

一、番荔枝在元江的引种成效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芹,谢志南,欧阳海波,赖瑞云,钟赞华,林建忠[1](2021)在《修剪期对凤梨释迦开花和果实性状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设施栽培下,福建省厦门市凤梨释迦冬果生产的最佳修剪时期,分别于2018、2019年不同时期对凤梨释迦植株进行修剪,调查统计修剪期对其开花及果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修剪期之间新梢萌发差异不显着,结果枝平均花量、授粉量、着果数和着果率差异较大。2018年和2019年始花期均以8月1日修剪的最短,8月15日修剪的最长;果实成熟期以6月15日修剪的最短,8月15日修剪的最长;8月修剪的单果质量、果纵径、果形指数较大。说明6—8月为福建省厦门市凤梨释迦冬果生产的修剪期,以7月15日至8月15日为最佳修剪期。

涂燕茹[2](2020)在《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贵州省园林绿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作为园林绿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贵州省内丰富的乡土木本园林绿化植物开发较少,品种缺乏,且有些常见品种频繁使用,导致百城一面的景象,严重缺乏地方特色。随着“乡土热”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追求乡野情怀、渴望回归自然,为避免贵州省木本园林植物应用的同质化现象,进一步提高省内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堪踏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贵州省地方特色景观区域区划进行研究,提出各区划区木本园林植物推荐应用策略。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丰富。贵州省有乡土木本植物136科、638属、2837种,分别有乔木1380种,灌木902种,半灌木59种,木质藤本496种。而贵州省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所应用的木本植物共496种,分属93科、245属,已用种类仅占资源总种数的17.26%,其中乔木304种,灌木141种,半灌木6种,木质藤本45种。2)根据现有各种自然和社会人文区划,结合全省城镇发展规划,确定了贵州省特色景观区域区划原则,以自然因素主导一级区划、人文因素主导二级区划,分别将各区划依据要素叠加处理,通过自然与人文区划指标的系统耦合,将贵州省地方特色景观划分为23个三级地方特色景观区划体系。3)构建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园林应用筛选的AHP结构模型体系。该体系包含C1观赏价值、C2生态价值、C3适应能力、C4应用潜力4个准则层及F1株型、F2枝干、F3叶等28个指标层。应用该体系优选出贵州省乡土木本园林植物资源共计803种,分别有乔木467种,灌木226种,半灌木10种,木质藤本100种。4)对贵州省23个三级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园林植物分别进行筛选推荐。在遵循一定原则基础上,立足各区划区自然条件及园林植物现状,根据其生长类型(乔木、灌木、半灌木、木质藤本)、季节景观(春、夏、秋、冬)、区域特色和经济利用4个方面推荐有应用潜力的植物种类,并对区划区所辖市县进行市(县)树市(县)花推荐参考。

陈丽娜[3](2017)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物质,为国家科技与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材料,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隶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整合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以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带动实物共享服务,提出了日常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展示性服务、引导性服务和追踪性服务6种服务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平台服务的深入,平台原有服务模式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服务模式不够多样化,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服务绩效评价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原有服务模式进行了延伸、改进、整合和创新,提出了集成查询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数据分析服务模式、追踪性服务模式和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探讨了每种服务模式的理论依据,设计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架构,研究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服务模式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完善了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本研究是平台原有服务模式的延伸和深入,研究成果可有效提高平台服务效率,也可为改进其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效率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的研究和工作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原有服务模式基础上,通过对原有服务模式延伸、改进、整合和创新,提出了集成查询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数据分析服务模式、追踪性服务模式和合作创新服务模式5种服务模式,形成了较完整的平台服务体系。(2)研究了实现几种服务模式的关键技术。提出了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结合的半自动化本体构建方法,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本体模型,并使用语义元数据方案实现信息的集成查询,提高查全、查准率;提出了分组分层的动态用户模型构建方法,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个性化推荐,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种质资源数据,综合使用多种数据分析手段分析种质资源不同阶段产生的数据,便于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服务追踪与资源的分发相结合,对分发的资源进行编码标识,并利用二维码进行实物资源的追踪;理论上,提出了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了合作创新服务模型,进一步提升科技平台的创新能力。(3)根据评价指标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在原有平台考核指标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平台服务评价指标,并赋予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多维多指标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分析了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服务效果;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特点,完善了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李丽容,姚素香,陈福梓,庄文晶,张琳[4](2016)在《凤梨释迦低温寒(冻)害指标初探》文中提出通过3年地理移植试验,调查了近7年的低温资料和凤梨释迦寒(冻)害资料,统计分析不同区域凤梨释迦冻害等级与极端最低气温资料。结果表明,凤梨释迦寒(冻)害等级与极端最低气温之间有显着负相关关系,初步确定凤梨释迦果树的无、轻、中、重寒(冻)害对应的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5.5℃、0.35.5℃、-2.20.3℃、<-2.2℃。

李昕升[5](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谢恭莉[6](2013)在《云南易门县园林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园林树种规划是指导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手段。当前,易门县园林建设发展迅速,为使易门县的园林景观丰富多彩,需要对园林树种进行全面的规划,在植物群落学、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园林美学、风景园林植物等学科的指导下,对易门县的古树资源、乡土树种资源、园林树种资源进行调查、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易门县园林树种规划,为易门县的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易门县现有园林绿化树种221种,包括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201种。其中,乔木135种,比例接近61.08%,灌木76种,比例接近34.39%,木质藤本10种,比例接近4.53%;常绿与落叶比例为67:33,其中,常绿乔木80种,占全部树种的36.20%,常绿灌木61种,占全部树种的27.60%,常绿木质藤本7种,占3.17%,落叶乔木55种,占24.89%,落叶灌木15种,占6.79%,落叶木质藤本3种,占1.36%;乡土树种有92种,全部树种的41.63%,外来树种有129种,占全部树种的58.37%。(2)总结了易门县园林树种应用中的问题,分析易门县的35种古树、406种乡土树种的种类组成和应用潜力,同时探讨易门县引入树种、推广型树种的等资源利用潜力,为易门县的园林树种规划提供可行性依据。(3)以易门县现有应用的园林树种资源、古树资源、乡土树种资源为基础,根据易门县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树种规划,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在现有园林树种的基础上,规划出易门县的树种比例,分别为:裸子植物:被子10:90,常绿树种:落叶树种75:25,乔木:灌木70:30,乡土树种:外来树种80:20,慢生树种:中生树种:速生树种40:40:20。共为易门县规划树种472种,制定规划树种名录,其中,裸子植物45种,被子植物427种,常绿乔木192种,常绿灌木106种,常绿木质藤本14种,落叶乔木109种,落叶灌木44种,落叶木质藤本7种,乡土树种378种,外来树种94种。其中,基调树种4种,骨干树种16种,一般树种452种。此外,对不同绿地类型进行树种规划,其中,公园绿地规划树种405种;防护绿地中,规划行道树树种82种,居住区绿化树种129种,单位绿化中企事业单位规划树种111种,医院规划树种93种,学校规划树种194种,厂区规划抗SO2树种32种,吸烟滞尘树种30种,抗氟化氢树种27种,抗有毒气体树种26种;防护绿地中规划工厂防护林树种24种,道路防护林树种42种,农田防护林树种34种,河岸防护林树种37种;生产绿地树种206种;垂直绿化树种26种。选择秃叶红豆(Ormosia nuda)为县树,鳞斑荚蒾(Viburnum punctatum)为县花。

胡子萍,方强明,李江,白峰[7](2012)在《元江县干热河谷造林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在总结干热河谷的概念及干热河谷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近50年来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与现状,阐述了元江县多年来实施干热河谷造林的历史进程,提出了在干热河谷造林的方法。

曾祥谓[8](2010)在《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数千年来,我国森林一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据专家估计,经过几千年的过度消耗,我国最具生物多样性也最具木材生产价值的原始森林,大约只剩下史前的2%,全国20.36%的森林覆盖率中,大面积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珍贵用材林树种和大径级木材几乎消耗殆尽。我国的木材生产已经从以天然林为主转到以人工林为主,木材的自给率只有60%,国内的木材消费量有40%依赖进口。为解决木材供需基本平衡,我国木材主要依赖进口。有专家指出,如果某种材料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3050%,这种材料就处国家安全警戒线下。我国人工林发展迅速,面积达6168.84万hm2,其中用材林2522.86万hm2。但我国人工林结构单一,质量差,生产力低。人工林木材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即造纸和人造板工业原料材的需求。如何解决商品材,即珍贵用材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主持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项研究,经过1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提出在森林分类经营中将森林分成商品林、公益林和多功能森林三类。多功能森林就是传统上所经营的天然次生林,在面积上占据多数。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多功能森林的经营。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主要对策是,在多功能森林的经营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加强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增加我国珍贵用材后备资源,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珍贵用材的需求。根据珍贵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经营过程等特点,借鉴国际森林经营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林业发展实践,选择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和生态采伐理论来支撑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实践。森林分类经营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把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公益林和两用林(多功能林)。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其经营目标是同时追求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近自然森林经营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强调以“接近大自然”的方法改造、利用森林,用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体化思想经营发展林业。次生林(或退化林地)到次生顶级群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尊重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缩短这个进程,从而取得生态和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培育。现在很多林业发达国家把保护和发展阔叶树资源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地力衰退和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行许多优惠政策鼓励阔叶树的人工造林。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具有良好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也具备一定的科研条件和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有效保护了珍贵树种资源。我国海南、广东、广西、黑龙江、福建、浙江、青海、内蒙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南方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汪清林业局、西北的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分别总结出了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林人工经营模式、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定向经营模式、东北低质林改造和大径材培育模式和西北次生林多目标经营模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我国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工作严重滞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缺乏培育珍贵树种的积极性;投资不足,缺乏稳定有效的资金扶持渠道;技术储备不够,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发展机制不活,缺乏强劲的发展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珍贵树种培育过程中,重点抓好加强保护和积极培育珍贵树种种质资源,长远培育目标与短期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珍贵树种的特性确定合理的经营模式,保持清醒认识、避免盲目发展,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这5项工作。正确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珍贵树种和采取适宜的珍贵树种培育方式,对发展珍贵树种至关重要。选择珍贵树种,应坚持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名录的颁布对我国的珍贵树种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各地可以参照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区划,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重点发展的珍贵树种。我国珍贵树种资源可以采取集约经营、定向改培、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抚育和管护等培育方式论文根据我国珍贵树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提出了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等发展对策,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珍贵树种由于其经营周期长期性而一直被忽视。人工林的发展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占我国木材需求多数的珍贵用材的需求。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木材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珍贵树种。(2)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多功能森林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不是对立的,是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具体表述,是一致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提法更符合我国的林业实际,其经营思想将有力促进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3)我国集体林和次生林面积巨大,是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主要场所。应加强次生林的经营与改造,在次生林经营与改造过程中大力推进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与经营。(4)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生态采伐6种理论对珍贵树种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5)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各地发展的乡土珍贵树种1000多种,现存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低质低效林,发展珍贵树种空间巨大。(6)树种选择是珍贵树种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尽量选择当地乡土珍贵树种,选择树种应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7)通过对南亚热带、东北、西北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的实践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的针阔同龄混交林、针阔异龄混交林等几种珍贵树种经营模式。(8)针对性地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等7项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珍贵树种发展,发挥多功能森林的作用,加强次生林的改造,切实加快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培育步伐,加大投入力度,找准发展重点,优化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础,活化发展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我们就可以改变我国珍贵树种资源总量不足、珍贵用材严重依靠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逐步实现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珍贵用材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构筑雄厚的我国现代林业战略资源基础。

邵侃[9](2009)在《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灾害是灾害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所有以农立国的国家而言,灾荒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1926年Walter H. Mallory的China: Land of Famine一书问世以来,“饥荒的国度”这一称谓便被冠之于中国。据本文统计,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两千六百多年间,共发生农业气象灾害的年次为4152次,农业生物灾害716次,农业环境灾害362次,其中包括水灾1251次,旱灾1144次,蝗灾561次,风灾516次,雹灾485次,此外还有雪灾、霜灾、鼠兽鸟害、畜疫、沙尘暴、水土流失等。我国历史时期的农业灾害频次之高,强度之大,世界各国历史上鲜有能相比拟者。古代人民在承受各种灾害打击的同时,也开始了认识灾害、防治灾害的探索和实践,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防灾抗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救荒制度建设和减灾技术进步两个方面。本文以历史时期的抗灾救荒活动为基本参照系,按照现代灾害学原理,将中国古代农业灾害治理条理析分为经验与科学共同支撑的农业灾害防测机制、技术特点鲜明的农业减灾系统和政府主导下多主体的农业灾荒赈救体系三大部分,在具体把握中国古代各类农业减灾备荒方略核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减灾效果,进而构建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首先,按照传统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把整个历史时期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对农业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包括灾种结构、不同灾种的灾害发生年次、灾害发生频率等,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灾害发生频率图以及古代农业灾害发生频率趋势图。由此观察分析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灾害系统中水、旱、雹、风、蝗五大灾种发生频率最高、危害范围最广、致灾作用最强烈;各个灾种的发生频率在整个历史时期基本上都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析其原因有三:一是作物种植结构的日益复杂和农业产业部门的不断扩大,使农业灾害系统逐步完善;二是人口的增多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得灾情不断恶化;三是灾害监测技术的进步和文献记载的增多,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上升。第二,从灾象特征的识别、气象仪器的使用和防灾物种的引进三个层面剖析古代农业灾害防测机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拥有丰富的农业气象知识,尤其擅长把握一些灾象特征,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的推理做出天气预报和丰歉预测,主要包括物象测天、天象测天、节气测天、农事安排防灾四个方面;在定性分析的同时,还使用测风器、量雨器、天平式湿度计、地温表等气象仪器对农业气象进行定量观测,使预报更加精准;引进与推广种植高产、易种作物品种,以备灾荒,是灾害预防机制在农业技术层面的主要表现之一。第三,古代农业减灾系统由农业减灾、工程减灾和生物减灾三大主体组成,是历史时期防灾减灾活动的核心部分。把农业生产和减灾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以抗旱保墒的土壤耕作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的田间管理措施和耕作制度、选育和引进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为中心构建而成的农业减灾技术体系,是中国传统农业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减灾工程技术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旱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农田排灌器具的设计使用、治河工程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南方水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三个方面;历史时期的生物减灾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成本低廉,安全性高,较能维持生态平衡,主要应用于蝗害治理活动中。第四,传统社会多主体的农业灾荒赈救体系是一个覆盖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各阶层和灾民自身也积极参与。由于占有绝对比重的社会资源,政府的救荒活动将直接决定救荒成效的大小,历代政府均积极加强以“荒政”为主体的灾荒赈救体系建设;贵族官吏、富商大户、宗族、宗教等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民间力量,通过赈济钱粮、施医济药等多元化的方式救荒济民,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填补了政府赈灾的真空地带和不足之处,构成了古代社会颇具特色的民间社会非制度化的赈救网络结构;农业灾害的主要承载体——灾民也积极的进行自救,包括筹措食物、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等各个方面。第五,在精读代表性古农书、救荒书、占候书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收书范围,分析其内容体例特点,详论其中所蕴含的减灾科学技术资料分布,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以弥补农业救荒文献综合性研究之不足。古代农业救荒文献的内容涉及历史时期救荒制度建设、农业减灾技术措施、工程减灾技术措施、生物减灾技术措施、灾害预防、灾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所蕴含的减灾技术资料比较全面,是我们研究古代灾害防减活动和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对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也具有借鉴指导意义。论文最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在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恶化,人类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又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健全当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提出几点建议,包括提高农业自身防灾减灾的能力、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资金的投入和提高灾害防减活动中的科技含量等。

陈智勇[10](2009)在《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紫胶是云南省的传统特色产品,我国紫胶生产主要集中于云南,云南既是我国紫胶的原产地,也是主产地。云南的紫胶产量六十年代以前占全国产量的99%,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紫胶生产虽已推广扩大到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一些省区,但云南的比重仍占到全国产量的90%以上。紫胶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整体,紫胶的生产必须由紫胶虫、寄主植物及环境组成。紫胶主产于南亚热带和热带贫穷山区,因满足绿色、有机、天然等环保、健康要求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显着的经济效益,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脱贫骨干项目。紫胶培育营建的大面积寄主植物在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保护天然林、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以整体论、系统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云南典型的紫胶产区—红河州和墨江县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设置样地定点观测、计量经济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调查了紫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构建了紫胶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并据此评价了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紫胶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科学的依据,提高我国的紫胶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促进紫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中国目前用于紫胶生产的紫胶虫种有6种,寄主植物300余种,优良寄主植物近20种,紫胶寄主植物资源8000余万株,紫胶生产面积近300万亩。构建了新的多虫种、不同质量紫胶生产并存,能生产满足各种需求紫胶的良好局面,新的紫胶地理格局横跨南亚热带、热带北缘和干热河谷区。构建的紫胶生态经济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合理,在时间结构上,紫胶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有较好的同步性。在适宜紫胶蚧、信德紫胶虫等紫胶虫发展的干热河谷区发展其夏代和冬代;在适宜云南紫胶虫、尼泊尔紫胶虫等紫胶虫发展的热带北缘发展其夏代和冬代。在南亚热带区,充分利用4-10月的较高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发展紫胶蚧、信德紫胶虫、中华紫胶虫和尼泊尔紫胶虫等紫胶虫种,生产优质紫胶。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功能。紫胶生态经济系统经济价值高于单纯的农作物的经济价值,一般为单纯农业价值的1.5~1.8倍。紫胶林内土壤流失量仅是坡耕地的14%,采伐撂荒地的30~40%;有机质和N、P、K等元素流失量是坡耕地的10-12%,采伐撂荒地的20%;碳汇量大约540万吨;紫胶生产每年可收获薪材约20万吨,相当于增加13万吨标准煤能源,减少砍伐约18万M3木材,相当于每年保护15-20年树龄的思茅松人工林1.2万亩。构建了紫胶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及其量化方法。社会经济效益指标以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指数为主,生态效益指标以固碳释氧效益、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滞留与淤积、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等指标为主。分析了不同紫胶种植模式的种植成本、经济收益,核算各模式的利润。研究表明,乔木纯林模式的利润在814.14—1564.42元/亩之间;乔灌木纯林模式的利润在983.33—1145.20元/亩之间;林粮混作模式的利润在1008.98—1563.64元/亩之间。纯林模式的投资收益率在2.08%—3.57%间;乔灌混交模式的投资收益率在3.49%—4.08%;在林粮混种模式的投资收益率在1.18%—2.74%。纯林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在1.01—4.58年间;乔灌混交林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在1.01—4.62年间,林粮混种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在2.29—4.38年。紫胶的加工方面,每生产1吨颗粒胶需要消耗23138.22元成本,年产100吨颗粒胶的加工企业,每年可收入240.00万元,其中利润8.62万元,投资回收期9.28年,收益率为10.78%。每吨虫胶片生产成本为31362.68元/吨,年产50吨虫胶片企业的年收入为170.00万元,利润为13.19万元,投资回收期8.34万元,收益率12.00%。每吨漂白胶的生产成本为48990.00元,年产销50吨漂白胶企业的收入为275.00万元,利润可达30.05万元,3.66年可回收投资,收益率高达27.32%。加工的过程中,随着加工深度的扩大,获得的收益不断上升的,紫胶产品收益的排序是:漂白胶>虫胶片>颗粒胶。从生态效益看,乔木纯林总的生态效益达727.83元/亩,其中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淤积、土壤肥力、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的分别占0.0008%、0.0000%、0.6960%、0.0026%和99.3005%:灌木纯林总的生态效益达698.69元/亩,其中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淤积、土壤肥力、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的分别占0.0009%、0.0001%、0.5653%、0.0038%和99.4298%;林粮混作总的生态效益达1123.63元/亩,其中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淤积、土壤肥力、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的分别占-0.0006%、0.0000%、0.0325%、-0.0021%和99.9702%。不同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以固碳释氧为主,占了模式生态效益的99%以上。生态和经济的综合评价来说,乔木纯林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为2010.11元/年·亩,其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1282.28元/年·亩和727.83元/年·亩;灌木纯林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为1512.83元/年·亩,其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814.14元/年·亩和698.69元/年·亩;林粮混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为2206.19元/年·亩,其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1082.56/年·亩和1123.63元/年·亩。研究表明,气候条件的变化、胶种单一、缺乏种胶培育基地、放养技术退化导致寄主树的老化和不当利用、其他经济作物挤占紫胶生产土地资源、市场价格波动导致农户积极性降低是制约紫胶种植的限制因素。经营体制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供需缺口较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满足、产品附加值低,低水平竞争现象严重、企业竞争意识薄弱、年际产量大起大落,高低悬殊过大、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替代品的威胁、政府与商家重视程度不够是紫胶产品的加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应该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紫胶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种胶为先导,培养种胶基地,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多模式发展,综合利用紫胶寄主植物;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成立行业组织,稳定价格机制;加强技术革新,注重产品定位,开拓市场,以促进紫胶产业的壮大和发展。

二、番荔枝在元江的引种成效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荔枝在元江的引种成效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修剪期对凤梨释迦开花和果实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调查项目及观测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萌芽和成花的影响
    2.2 对人工授粉量和着果的影响
    2.3 对果实成熟期的影响
    2.4 对果实内外品质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2)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植物区系和植物区划研究
        1.2.2 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现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贵州省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2 贵州省绿化发展概况
    2.2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
        2.2.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储量
        2.2.2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生长习性
        2.2.3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观赏特性
        2.2.4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的应用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贵州省特色景观区划
    3.1 区划原则
    3.2 区划依据
        3.2.1 自然地理区划
        3.2.2 生态系统
        3.2.3 植被区系
        3.2.4 林业发展区划
        3.2.5 行政区划
        3.2.6 民族聚落分布
        3.2.7 旅游资源分布
        3.2.8 经济产业发展概况
        3.2.9 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发展状况
    3.3 区划方法
    3.4 区划结果
第四章 各区划区木本植物资源组成分析
    4.1 各区划区乡土木本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4.2 各区划区乡土木本植物生活型组成
    4.3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
第五章 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筛选
    5.1 筛选原则
        5.1.1 地域环境的适应性原则
        5.1.2 引种培育的可行性原则
        5.1.3 植物种类的价值性原则
        5.1.4 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2 筛选方法
        5.2.1 确定筛选指标
        5.2.2 建立判断矩阵
        5.2.3 一致性检验
        5.2.4 判断矩阵群的平均权重向量
        5.2.5 制定评分标准
        5.2.6 计算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筛选的综合指数
    5.3 结构模型
    5.4 权重确定
    5.5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筛选的综合指数分析
    5.6 各区划区木本植物筛选结果
第六章 基于区划结果的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策略
    6.1 乡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配置原则
    6.2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景观乡土木本植物选择应用建议
        6.2.1 贵州省城市(县城)市(县)树市(县)花分析
        6.2.2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景观乡土木本植物选择应用
    6.3 乡土木本植物开发应用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现状
        7.1.2 划分贵州地方特色景观区划
        7.1.3 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筛选
        7.1.4 各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推荐
    7.2 讨论与展望
        7.2.1 讨论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科属种组成
附录2 贵州省地方特色木本植物调查问卷
附录3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综合指数

(3)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基本管理学理论
        2.1.1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2.1.2 信息增值理论
        2.1.3 规范化管理理论
        2.1.4 激励理论
        2.1.5 信息构建理论
    2.2 相关计算机技术
        2.2.1 语义网和本体
        2.2.2 元数据和XML
        2.2.3 个性化推荐
        2.2.4 编码技术
第三章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
    3.1 服务模式概述
    3.2 服务模式创新
        3.2.1 平台原有服务模式分析
        3.2.2 服务模式创新
    3.3 服务模式架构设计的原则
    3.4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设计
        3.4.1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设计
        3.4.2 服务模式的保障体系
        3.4.3 服务模式功能模块
第四章 集成查询服务模式
    4.1 集成查询服务的内涵
    4.2 基于本体的集成查询关键技术
        4.2.1 本体相关研究
        4.2.2 本体构建方法
        4.2.3 农作物种质资源本体模型构建
    4.3 基于语义元数据的集成查询框架
        4.3.1 语义元数据集成方案
        4.3.2 农作物种质资源集成查询设计
    4.4 集成查询服务实例
第五章 个性化服务模式
    5.1 个性化服务的内涵
    5.2 基于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服务关键技术
        5.2.1 用户模型
        5.2.2 基于本体的用户模型构建方法
        5.2.3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用户模型构建
    5.3 个性化推荐
        5.3.1 基于内容和本体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推荐
        5.3.2 个性化推荐系统框架
第六章 数据分析服务模式
    6.1 数据分析服务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6.2 数据分析服务相关技术
        6.2.1 基本的数据分析工具Excel
        6.2.2 空间数据分析工具DIVA-GIS
        6.2.3 专用数据分析软件R
        6.2.4 多维数据分析技术
    6.3 数据分析实例
        6.3.1 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分析
        6.3.2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数据分析
第七章 追踪性服务模式
    7.1 追踪性服务的内涵
    7.2 追踪性服务关键技术
        7.2.1 原有分发系统及优化
        7.2.2 分发编码设计
        7.2.3 反馈手段辅助服务追踪
    7.3 追踪性服务流程
    7.4 追踪性服务实例
第八章 合作创新服务模式
    8.1 合作创新服务的内涵
    8.2 平台专题服务分析
        8.2.1 平台开展的专题服务
        8.2.2 平台专题服务的不足
        8.2.3 影响平台专题服务效果的因素
    8.3 合作创新服务模式
        8.3.1 合作创新服务模型
        8.3.2 合作创新服务流程
        8.3.3 合作创新服务运行管理机制
第九章 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9.1 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9.2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9.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9.2.2 评价体系的构建
        9.2.3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9.3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9.3.1 资源整合维度下各要素服务绩效评价
        9.3.2 服务成效维度下各要素服务绩效评价
        9.3.3 平台整体服务绩效评价和一维指标下服务绩效评价
    9.4 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第十章 总结和展望
    10.1 本文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凤梨释迦低温寒(冻)害指标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寒(冻)害试验观测和调查结果
    2.2 寒(冻)害指标确定
3 结论与讨论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云南易门县园林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园林树种规划的研究
        1.2.2 国外树种规划研究
        1.2.3 园林树种规划存在问题
        1.2.4 园林树种规划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易门县概况
    2.1 区位条件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类型及特点
        2.2.3 日照及气温
        2.2.4 降水
        2.2.5 土壤
    2.3 历史沿革
    2.4 城市绿化现状
    2.5 经济条件
        2.5.1 城市工业
        2.5.2 城市经济
    2.6 城市环境
        2.6.1 水环境
        2.6.2 大气环境
        2.6.3 声环境
    2.7 植被特征和植被类型
        2.7.1 植被特征
        2.7.2 植被类型
3 易门县城园林树种应用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3.1 各类绿地园林树种现状调查
        3.1.1 公园绿地
        3.1.2 防护绿地
        3.1.3 附属绿地
        3.1.4 生产绿地
    3.2 绿化树种数量与种类组成分析
        3.2.1 绿化树种组成分析
        3.2.2 科内属的数量与种类
        3.2.3 科内种的数量与种类
        3.2.4 属内种的数量与种类
    3.3 园林树种应用比例分析
        3.3.1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科、属、种组成
        3.3.2 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科、属、种组成
        3.3.3 常绿、落叶科、属、种组成
        3.3.4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
    3.4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问题分析
        3.4.1 绿化树种缺乏系统的规划应用,选择随意性大
        3.4.2 绿化树种应用的相似性高,景观雷同性大
        3.4.3 外来树种占优势,乡土树种数量较少
        3.4.4 苗木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县城景观发展需要
4 易门县园林树种资源状况分析
    4.1 古树名木资源状况分析
    4.2 乡土树种资源状况分析
    4.3 园林树种资源的应用潜力分析
        4.3.1 引入型树种分析
        4.3.2 推广型树种分析
        4.3.3 一般性树种分析
        4.3.4 珍稀濒危树种分析
5 易门县园林树种规划
    5.1 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5.1.1 尊重自然规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5.1.2 可持续性原则
        5.1.3 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原则
        5.1.4 注重城市园林绿化中树种多样性原则
    5.2 规划目标
    5.3 树种规划比例的确定
        5.3.1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比例
        5.3.2 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的比例
        5.3.3 乔木、灌木的比例
        5.3.4 乡土树种、外来树种的比例
        5.3.5 慢生树种、中生树种、速生树种的比例
    5.4 园林树种规划
        5.4.1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一般树种的规划
        5.4.2 不同类型绿地的树种规划
        5.4.3 垂直绿化
        5.4.4 关于县树、县花的选择建议
6 讨论与展望
    6.1 讨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表
    附表 1 易门县规划树种名录
    附表 2 易门县应用园林树种名录
    附表 3 易门县乡土树种名录
    附表 4 易门县古树资源明细表
附图
    基调树种
    骨干树种

(7)元江县干热河谷造林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干热河谷概况
    2.1 干热河谷的概念
    2.2 干热河谷地区的形成
3 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4 元江县历年来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概况
    4.1 元江干热河谷山地自然环境要素
    4.2 元江县历年来干热河谷地区造林
    4.3 元江县干热河谷面山造林
    4.4 大塘大苗造林技术实验
5 结语

(8)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1.2 我国木材生产现状与需求分析
        1.2.1 我围木材可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1.2.2 中国木材净进口最多
        1.2.3 我国木材需求分析
    1.3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多功能森林经营
    2.1 我国现代森林经营思想
    2.2 国外森林经营理论发展
        2.2.1 国外森林经营思想演变
        2.2.2 世界林业发展简要回顾
        2.2.3 世界森林经理发展动态
    2.3 多功能森林经营
        2.3.1 我国正在实行的森林“分类经营”是有偏差的
        2.3.2 什么是多功能森林
        2.3.3 多功能森林的位置和由来
        2.3.4 多功能森林的经营
        2.3.5 多功能森林的利弊分析
        2.3.6 值得商榷的一些认识
    2.4 多功能森林经营中发展珍贵树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4.1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长期刺激全球最敏感的环境神经
        2.4.2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把本国发展置于不确定中
        2.4.3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是一条滋养他国、瘠化本土的思路
        2.4.4 发展珍贵用材树种应成为我国的一个林业新战略
第三章 珍贵树种培育理论
    3.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3.1.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1.2 森林的分类
        3.1.3 森林分类经营的定义、指导原则及意义
        3.1.4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理论与可持续发展
    3.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
        3.2.1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形成过程
        3.2.2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
        3.2.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3.2.4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林学要点
    3.3 次生林经营理论
        3.3.1 次生林的概念
        3.3.2 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途径
        3.3.3 次生林经营技术
        3.3.4 我国次生林经营现状
    3.4 森林演替理论
        3.4.1 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
        3.4.2 林分发生和更新阶段
        3.4.3 林分生长和自然稀疏阶段
        3.4.4 林分转型和下层林更新阶段
        3.4.5 稳定森林群落阶段
    3.5 林窗干扰理论
        3.5.1 干扰定义和森林干扰类型
        3.5.2 林窗定义和基本特征
        3.5.3 林窗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6 生态采伐理论
        3.6.1 生态采伐理论的形成过程
        3.6.2 生态采伐的概念
        3.6.3 生态采伐的原则
        3.6.4 生态采伐理论的内涵
第四章 国内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
    4.1 珍贵树种的定义、特性和种类
        4.1.1 珍贵树种的定义
        4.1.2 珍贵树种的特性
        4.1.3 珍贵树种的种类
    4.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
        4.2.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存在问题
        4.2.2 我国发展珍贵树种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4.2.3 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研究及培育
    4.3 国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
        4.3.1 世界森林资源及存在的问题
        4.3.2 全球珍贵树种发展概况
        4.3.3 以珍贵树种资源为基础的国际木材产业实践
        4.3.4 国外珍贵树种培育及启示
第五章 我国珍贵树种选择与区划
    5.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与原则
        5.1.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
        5.1.2 珍贵树种选择原则
    5.2 我国主要珍贵树种区划
        5.2.1 东北区
        5.2.2 华北区
        5.2.3 华东、华中区
        5.2.4 华南区
        5.2.5 台湾区
        5.2.6 滇南区
        5.2.7 云贵高原区
        5.2.8 甘南川西滇北高山峡谷区
        5.2.9 西藏高原区
        5.2.10 西北区
    5.3 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第六章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研究
    6.1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
        6.1.1 概况
        6.1.2 专题一:部分楠木属树种在浙江的自然分布现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6.1.3 专题二:重庆市奉节县珍贵用材林自然分布现状
    6.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及存在问题
        6.2.1 地方珍贵树种经营实践
        6.2.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存在的问题
    6.3 典型珍贵树种经营案例
        6.3.1 南亚热带优良珍贵阔叶人工林的经营模式
        6.3.2 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经营模式
        6.3.3 西北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模式
第七章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研究
    7.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原则
        7.2.1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2.2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7.2.3 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7.2.4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7.2.5 项目带动、依靠科技的原则
    7.3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理论的实践思考
        7.3.1 关于多功能森林经营
        7.3.2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
        7.3.3 关于近自然森林经营
        7.3.4 关于次生林经营
        7.3.5 关于森林演替
        7.3.6 关于林窗干扰
        7.3.7 关于生态采伐
    7.4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条件分析
        7.4.1 自然条件
        7.4.2 历史条件
        7.4.3 科研条件
        7.4.4 实践经验
    7.5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方式
        7.5.1 集约经营
        7.5.2 定向改培
        7.5.3 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
        7.5.4 抚育和管护
    7.6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和建议
        7.6.1 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7.6.2 多措并举,积极开辟珍贵树种培育资金渠道
        7.6.3 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
        7.6.4 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
        7.6.5 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7.6.6 大力提倡用乡土树种发展珍贵树种资源
        7.6.7 在集体林地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7.6.8 解放思想,更新传统观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8.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灾害史研究
        1.2.2 灾害学理论研究
        1.2.3 国内灾害史研究
        1.2.4 灾害史料的辑录和整理
        1.2.5 古代农业防灾减灾措施研究
        1.2.6 古代民间救荒减灾活动研究
        1.2.7 古代救荒减灾思想、文化研究
        1.2.8 古代救荒书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代农业灾害的基本态势与主要特征
    2.1 先秦时期: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农业灾害系统的初现
        2.1.1 远古、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灾害发生年次统计
        2.1.2 以旱灾为主体的农业灾害系统初现
    2.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旱当道 数灾并发
        2.2.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发生年次统计
        2.2.2 灾种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灾害系统趋于成熟
    2.3 隋唐宋元时期:灾种结构发生变化 灾情明显加重
    2.4 明清时期:饥荒肆虐 灾害发生频率达历史最高点
        2.4.1 明清时期农业灾害发生年次统计
        2.4.2 农业环境灾害所占权重大幅度上升
    2.5 小结:古代农业灾害发生态势及成因探析
第三章 古代农业灾害防测机制
    3.1 灾象特征识别:定性的总结物象、天象测天经验
        3.1.1 气象谚语揭示气候变化规律:《田家五行》研究
        3.1.2 节气影响灾害发生:《探春历记》研究
        3.1.3 农事活动安排中的灾害预防:《田家历》研究
    3.2 雨雪度量器具的应用:古代农业气象的定量观测
        3.2.1 雨雪测报与减灾
        3.2.2 其他气象观测仪器与防灾
    3.3 引进与推广高产、易种作物以备灾荒
        3.3.1 甘薯引进推广的历史文献考察
        3.3.2 甘薯的性状和备荒减灾之功用
        3.3.3 我国甘薯栽培生产的历史经验
    3.4 小结:经验与科学共同支撑的农业灾害防测机制
第四章 古代农业减灾系统
    4.1 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
        4.1.1 土壤耕作技术与土地利用
        4.1.2 田间管理和收获储藏技术
        4.1.3 耕作制度与地力的恢复
        4.1.4 抗灾作物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推广
    4.2 工程技术措施在水旱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4.2.1 农田排灌器具的使用
        4.2.2 我国古代的治河工程技术
        4.2.3 南方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
    4.3 蝗灾治理与生物减灾技术的初步发展
        4.3.1 蝗虫的人工捕杀法
        4.3.2 蝗虫的农业防除法
        4.3.3 蝗虫的生物防治法
    4.4 小结:技术特点鲜明的农业减灾系统
第五章 古代农业灾荒赈救体系
    5.1 政府灾荒赈救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5.1.1 战略规划性的防灾备荒建设
        5.1.2 战术性的临灾赈救策略
        5.1.3 扶助性的灾后恢复重建举措
    5.2 社会化、多元化的民间施赈
        5.2.1 社会化的民间施赈主体
        5.2.2 施赈方式的多元化
    5.3 灾民自救——基于救荒植物的历史考察
        5.3.1 饥荒背景下的灾民生活水平
        5.3.2 野生植物的“救荒活民”价值
        5.3.3 灾民极端的自救方式
    5.4 小结:政府主导下多主体的农业灾荒赈救体系
第六章 古代农业救荒文献史料价值评估
    6.1 农业救荒文献内容体例
        6.1.1 文献内容
        6.1.2 农业救荒文献的体例
        6.1.3 内容体例上的传承性
    6.2 农业救荒文献中减灾科学技术资料价值评估
        6.2.1 救荒文献的史料价值
        6.2.2 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中的减灾科学技术资料的利用价值
    6.3 小结:内容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救荒文献
结语
    1. 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的构建
    2. 救荒文献的开发利用
    3. 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的当代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一、在读期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
    二、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10)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1.2.1 紫胶虫及紫胶研究概况
        1.2.2 生态经济系统及生态功能研究
        1.2.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研究
        1.2.4 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1.2.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6 紫胶产业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红河基本情况
        2.1.2 墨江基本情况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紫胶生产模式的选择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3.1 物种结构
        3.1.1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主要紫胶虫
        3.1.2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主要寄主植物
        3.1.3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中的节肢动物
    3.2 空间结构
        3.2.1 垂直结构
        3.2.2 水平结构
        3.2.3 紫胶虫及寄主植物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结构
        3.2.4 斑块尺度
    3.3 时间结构
        3.3.1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中几种主要紫胶虫的时间结构
        3.3.2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中其他主要物种的时间结构
        3.3.3 几种紫胶虫紫胶生产时间动态及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研究
    4.1 保持水土功能
    4.2 改良土壤功能
    4.3 抑制外来物种功能
    4.4 薪炭功能
    4.5 碳汇功能
    4.6 蛋白饲料
    4.7 粮食生产功能
    4.8 紫胶生产功能
    4.9 保护生物多样性
    4.10 小结
第五章 紫胶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1 目的性原则
        5.1.2 因地制宜原则
        5.1.3 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
        5.1.4 独立性
        5.1.5 动态性和可比性
        5.1.6 可行性原则
        5.1.7 易操作性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5.3.1 紫胶生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公式构建
        5.3.2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体系
    5.4 经济社会效益财务指标
    5.5 生态效益指标的选取及测量方法
第六章 紫胶经济效益分析
    6.1 紫胶种植经济技术参数
        6.1.1 乔木纯林经济技术参数
        6.1.2 灌木纯林经济技术参数
        6.1.3 乔灌混交林经济技术参数
        6.1.4 林粮混种模式经济技术参数
    6.2 农户紫胶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6.2.1 紫胶种植基本经济效益数据
        6.2.2 经济效益分析及评价
    6.3 紫胶加工产品经济效益分析
        6.3.1 颗粒胶经济效益分析
        6.3.2 虫胶片经济效益分析
        6.3.3 漂白胶经济效益分析
        6.3.4 不同紫胶类产品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紫胶林的生态效益分析
    7.1 紫胶固碳释氧效益
        7.1.1 紫胶林的生物量
        7.1.2 固碳释氧效益价值核算
    7.2 紫胶林保育土壤的效益
        7.2.1 紫胶林的水土流失
        7.2.2 紫胶林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
        7.2.3 紫胶林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
        7.2.4 紫胶林增加土壤肥力的效益
    7.3 紫胶林涵养水源的效益
        7.3.1 降雨及径流量观测
        7.3.2 紫胶林涵养水源的效益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总体评价
        8.1.1 新的紫胶生产格局
        8.1.2 紫胶混农林生产模式
        8.1.3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效益
        8.1.4 紫胶生产经济系统生态经济效益总评价
    8.2 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制约因素
        8.2.1 紫胶种植及资源利用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8.2.2 紫胶产品加工产业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8.3 紫胶产业发展改进建议
        8.3.1 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紫胶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8.3.2 种胶为先导,培养种胶基地
        8.3.3 生态建设为切入点
        8.3.4 多模式发展,综合利用紫胶寄主植物
        8.3.5 完善市场调研,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
        8.3.6 成立行业组织,稳定价格机制
        8.3.7 加大投入力度
        8.3.8 扶持龙头企业,完成紫胶加工企业金字塔状布局
        8.3.9 加强技术革新,注重产品定位,开拓市场
    8.4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活动
致谢

四、番荔枝在元江的引种成效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修剪期对凤梨释迦开花和果实性状的影响[J]. 张雪芹,谢志南,欧阳海波,赖瑞云,钟赞华,林建忠. 中国南方果树, 2021(06)
  • [2]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D]. 涂燕茹. 贵州大学, 2020(03)
  • [3]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D]. 陈丽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4]凤梨释迦低温寒(冻)害指标初探[J]. 李丽容,姚素香,陈福梓,庄文晶,张琳. 中国南方果树, 2016(02)
  •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云南易门县园林树种规划研究[D]. 谢恭莉. 西南林业大学, 2013(07)
  • [7]元江县干热河谷造林进展与展望[J]. 胡子萍,方强明,李江,白峰. 绿色科技, 2012(06)
  • [8]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D]. 曾祥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9]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 邵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10]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D]. 陈智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3)

标签:;  ;  ;  ;  ;  

沅江西番莲引种栽培技术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