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源床(岩)”研究进展

金矿“源床(岩)”研究进展

一、金矿“矿源层(岩)”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超[1](2017)在《青海东昆仑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昆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金矿富集区之一。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已发现金矿床(点)多处,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文以东昆仑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研究主线,通过选取典型金矿床、与金矿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体进行系统野外观察和室内综合研究,结合同位素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等,探讨典型金矿床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区内金矿床的形成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总结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因素。根据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信息等,建立区域找矿模型并圈定金矿找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勘查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为:1.东昆仑构造带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古陆核形成、大陆裂解、俯冲碰撞、陆内伸展等地质演化过程,其中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是区内金等内生金属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2.获得阿斯哈等5处与金矿床形成具有重要关系的中酸性岩体成岩年龄,同时获得瑙木浑金矿床成矿年龄数据。系统分析中酸性岩体与成矿的关系,结合前人已获得成矿年龄数据,认为印支期是东昆仑地区主成矿期。3.东昆仑深大断裂对不同类型的沉积建造和岩浆建造的分布有控制作用,从而也制约不同类型矿床与成矿带的分布。次级断裂控制金矿床的产出,两组或多组断裂交汇处往往是矿体产出部位,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严格受构造控制。4.该区金矿床主要类型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本文系统总结了昆北、昆中、昆南、阿尼玛卿及巴颜喀拉成矿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各带金矿床的类型、成矿元素组合及成矿温度的差异性等进行了分析。5.建立了东昆仑地区金矿区域找矿模型,并进行成矿预测,圈定了成矿远景区27个,其中A类6个,B类8个、C类13个,并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对B2成矿远景区进行验证。

王玉往,解洪晶,李德东,石煜,刘福兴,孙国强,孙启明,周国超[2](2017)在《矿集区找矿预测研究——以辽东青城子铅锌-金-银矿集区为例》文中提出矿集区找矿预测有着不同于典型矿床和区域性成矿预测的规律和特点,是在厘定区内主要类型矿床的成因类型基础上,以"三位一体"(即成矿地质作用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和成矿系统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文章以辽宁青城子铅锌-金-银矿集区为例,系统总结了矿集区的矿床类型、岩浆-成矿系统、"三位一体"找矿预测要素等关键科学问题。青城子矿集区是中国重要的铅锌-金-银矿集区,由于多年的开采,青城子等矿山濒临危机,如何取得该地区找矿突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表明,该矿集区内铅锌矿床和金、银矿床的成因类型可能均属于岩浆热液型,而非元古代喷流沉积型,矿床的"层控"现象实为特定岩性界面控制的有利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主要与印支期花岗斑岩有关,铅锌矿和金、银矿可能是同一岩浆系统演化的产物。在未来的找矿预测中,应重点开展以下5方面工作:(1)查明矿床的具体成矿地质体;(2)进一步提炼成矿期构造控矿规律和成矿结构面样式;(3)凝练有效的成矿作用特征标志,重点是与成矿有关的远程蚀变标志;(4)构建和完善矿集区中生代岩浆-成矿系统,并注意新矿种、新矿床类型的寻找;(5)探索研究矿集区的自然边界,扩大找矿范围和深度。

张志斌,程万华,康亚龙,杨忠芳,巨哲,赵锋[3](2013)在《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研究区典型金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矿床成因。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含矿围岩以浅变质的三叠系粉砂质片岩为主,金矿床围岩中广泛发育碳酸岩化(早期)和硅化(后期),前者以铁白云石化为特征,后者以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石英脉发育为特征。碳酸岩化主要发生在碳酸岩脉与泥质粉砂岩的接触带上的粉砂岩一侧,由碳酸岩脉侵入时的热液交代岩石中的泥质矿物而形成。金矿体的走向与碳酸岩化带的产状基本一致,金主要富集于硅化强烈、黄铁绢英岩化发育地段。碳酸岩化地层中具有较高的含金背景,指示成矿物质金来源于地幔,而矿化主要发生在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带及石英硫化物脉中。结合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中金元素发生再次富集的结果。金矿的形成经历了碳酸岩脉侵入、地层发生铁白云石化并初步富集形成矿源层(岩)阶段和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代表的热液期的大规模富集成矿两个阶段,矿床的成因类型因属于改造型金矿床。

王继广,李静,李庆平,王巧云,董志成[4](2013)在《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及其矿源层探讨》文中提出鲁西泰山岩群是我国典型的新太古代绿岩带,发育并保存了良好的科马提岩,对其地质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但对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以往仅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有所了解,对绿岩带层控型金矿很少重视,对矿源层的理解也较为模糊,笼统地将泰山岩群作为后期各种金矿成矿的矿源层。本文对鲁西绿岩带韧性剪切带型和层控型金矿做了系统介绍,认为绿岩带层控型金矿具有原生层状特征和矿源层意义,受绿岩带某特定层位控制十分明显,是超基性岩—基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建造旋回过程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鲁西地区金矿源层成生发育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绿岩带中金初始沉积矿化层位十分狭窄,厚度一般仅1至十几米,但横向分布较广泛,一般长达5~10km以上,初始沉积金品位一般在10×10-9~0.5×10-6,其金质来源于海底火山喷流(热液和喷气)作用。阐述了金矿源层与条带状硅铁建造(BIF)往往密切伴生的成因联系,并与硅铁矿层一样,也具有多旋回性沉积特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受矿源层内在控制,产于矿源层内或附近。

黄同兴[5](2012)在《右江盆地地质热事件及其在卡林型金矿成矿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区域成矿学、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成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与边缘成矿等理论,对右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与之伴生的地质热事件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地质热事件的类型、特点、成生机制,分析矿床中的有机质、有机质对于地质热事件的示踪意义及其在金成矿中的作用,讨论桂西北卡林型金矿成矿与有机质、与地质热事件的关系以及金的成矿机理,总结桂西北成矿区卡林型金矿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矿规律,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找矿前景评价。主要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1、以“热源”为主线,以地质热事件为关键因素,系统研究右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中与之伴生的地质热事件及其成矿、控矿意义。在右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中,与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有关的地质热事件主要是沉积地层的深埋地热增温、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运动、岩浆-火山活动以及热液活动。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热事件是沉积地层的深埋地热增温。对于成矿物质的初步富集、再次分配、活化转移、重新改造都发挥过不同意义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为“成矿地质热事件”。2、综合评价了右江盆地沉积地层深埋增温作用及其地质热事件。右江盆地演化相应经历了泥盆纪-早二叠世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弧后盆地阶段和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挤压拗陷盆地阶段,晚三叠世后陆内挤压褶皱隆升成陆。右江盆地在海西期和印支期沉积最大厚度可近万米(或中、下三叠统地层的最大厚就可达万米)。按照地热增温率为3~5℃/100m来计算,右江盆地底部的温度可高达300~500℃(或三叠系地层底部的地温就可达到300~500℃)。因此,在桂西北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的地质时期,右江盆地地层深埋地热温度完全可以满足卡林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需要。3、探讨了桂西北右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中岩浆-火山活动的性质以及地质热事件的成矿控矿意义。桂西北地区卡林型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由岩浆-火山活动所产生的地质热事件,其成矿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形成矿源层。(2)提供热能和热液。4、综合分析了右江盆地热液活动的特点及地质热事件意义。根据桂西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可知,在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床形成过程中,成矿流体主要是盆地热卤水。矿物流体包裹体以及煤层最大镜质组反射率研究结果标明,桂西北卡林型金矿的成矿温度范围主要分布于100~350℃区段,显示了地质热事件的存在。5、采用矿床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的最新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将桂西北金矿床的成因归类为与盆地热卤水成矿有关的“卡林型金矿”。6、探讨了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床中的有机质及其地质热事件的示踪意义和成矿意义。右江盆地金矿床中的有机质有原生型干酪根和迁移型有机流体,有机碳含量为0.18%~2.95%,平均为0.97%。原生有机质为Ⅱ型干酪根,有少量Ⅰ型干酪根。导致右江盆地有机质发生成熟异常的地质热事主要是沉积地层的深埋导致地热增温,而与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构造挤压、变质破坏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地质热事件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7、研究了有机质及其热成熟产物的成矿意义。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在成矿过程中有下渗大气降水以及细菌类微生物的参与,也有从他地迁移来的有机流体的掺和。这表明金的成矿机理包含了不同物化性质流体的混合作用,成矿反应时的温度不高,一般不应高于100℃;成矿时深度不大,不应超过2000m深。8、根据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右江盆地演化以及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水源的特点。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床标本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水溶液主要是盆地热卤水,表明成矿过程以大气降水为主,有少量岩浆水和变质溶液或地层水的掺和。9、通过对桂西北主要矿床的硫-铅-碳稳定同位素以及围岩蚀变、矿石特征、流体包裹体、浆活动和古地热场研究,确定了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床金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盆内地层中的矿质,盆地内存在一套成矿物质相对富集的矿源层。矿石中的硫主要来自围岩地层,部分来自地层有机质,部分是深部来源。这些特征表明高龙矿区的铅主要来自上部地壳,即来源于沉积岩地层,小部分来源于造山带,在以地层来源为主的基础上,混入了少量的深源造山带铅。10、系统研究了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床中的输矿通道和赋矿空间。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床的时空分布,均受到该地区多级、各种类型构造的控制。在区域性范围内,桂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西南缘的结合部位,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板块构造的边缘;桂西北深大断裂构造发育,有右江断裂、南丹-昆仑关断裂、田林-巴马断裂和巴马-乐业隐伏断裂等大型构造,它们控制了右江盆地和金矿带的形成。古陆边缘是地壳的构造薄弱地带,是壳幔沟通的窗口和通道,其壳幔边界处于开放状态。在古陆边缘,壳幔之间双向物质交换与混合作用活跃、能量交换与转换作用强烈,构造运动频繁,成岩成矿作用显着,往往能形成多种多样的成矿系统。11、探讨了桂西北地区各个地层不整合面的特点及其控矿意义。在矿区范围,在桂西北D-∈、C1-D3、P2-P1、T1-T2和T2-T1等之间5个地层不整合面及其复合断层、切层断层、层间破碎带,控制了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和矿体的产出部位。矿体主要产于沉积间断面上,呈似层状、透镜状,有的呈藤瓜组合形式。部份产于间断面上盘的断层或层间破碎带中,呈脉状、似层状等。12、以成矿地质热事件为主导因素,确定成矿模式。桂西北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成矿模式,可以分为初始聚集期、盆地流体期、成矿作用期、和表生风化期。13、系统总结了桂西北地区卡林型金矿控矿地质因素,提出了5个成矿预测区,总结了预测区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提出了预测区圈定方法及原则,并划定了预测靶区。

孟庆玲[6](2012)在《冀西石湖金矿的石英闪长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石湖金矿位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约66km,矿区中生代脉岩很发育。本文研究的石英闪长玢岩脉作为出露在该区域的中生代脉岩之一,尚未系统研究。石英闪长玢岩脉与矿脉关系密切,二者在空间上近平行展布,井下常见石英闪长玢岩脉产出与矿脉为“邻居”关系且少部分矿脉切入岩脉,推测矿脉应形成于岩脉之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玢岩与麻棚花岗岩岩体均为亚碱性系列准铝质花岗岩,具有Ⅰ型花岗岩特征。二者稀土配分曲线、微量元素蛛网图相似,应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锆石LA-ICP MS年代学研究得出石英闪长玢岩形成年龄为130.6-133.6Ma,麻棚岩体为127.9-133.9Ma,二者形成年代相似,且通过同源岩浆成分演化序列推测石英闪长玢岩应略早于麻棚岩体形成,并根据分析推测石湖金矿成矿时代在麻棚岩体与石英闪长玢岩之后,即成矿时代为133Ma之后略晚几个百万年。石英闪长玢岩中亲硫成矿元素的研究得出:石英闪长玢岩的Ag、Cu、Pb、 Zn平均含量富集系数分别为世界花岗岩的7、0.69、1.46、1.49倍,反映了岩体相对富集部分成矿元素,有利于成矿,且石英闪长玢岩Au的平均值为地壳丰度的20倍。石湖金矿氢氧同位素分析反映: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成矿过程中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硫同位素的分析认为:硫源为地幔硫,包括岩浆释放的硫和从火成岩硫化物中淋滤出来的硫。铅同位素的研究显示:石湖金矿的铅具有正常铅的同位素特征,矿石铅来源于下地壳中深变质作用,推测矿源层应为太古宙的阜平群陈庄组斜长角闪岩。铅的模式年龄表明,中生代花岗岩浆(麻棚岩体隐伏岩体以及石英闪长玢岩脉)同化混染了太古代阜平群陈庄组的斜长角闪岩。综上所述,石英闪长玢岩为Ⅰ型花岗岩,其形成年代为燕山晚期,与麻棚岩体同源,推测在石湖金矿区存在麻棚岩体向东延伸侵入于石湖金矿下部的隐伏岩体,石英闪长玢岩在空间上与矿脉伴生,金元素较为富集,可能为石湖金矿的矿源层之一,并且通过与矿脉伴生关系推测石英闪长玢岩在形成过程中,其岩浆激活了阜平群陈庄组斜长角闪岩中金元素的富集,为后期含矿热液(石英脉)捕获围岩中的金形成金矿提供了前提。

陈红军[7](2010)在《从地质勘查工作的新进展谈赤峰地区金矿勘探思路》文中指出文章从以往金矿地质勘探工作中总结地质找矿经验,结合新的找矿理论,分析了赤峰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类型及金矿成矿机制,并与其他金矿类型比较,从几个方面论述赤峰地区金矿成矿的可能性,提出建立综合找矿模式和定量找矿模型,是赤峰地区新一轮金矿找矿的主要任务之一。

葛良胜[8](2007)在《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北是西南三江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成矿作用与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具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经特提斯复杂地质演化之后,本区处于一个由多陆块拼合形成的陆内环境之中。新生代特殊区域应力边界条件(地理位置)、青藏高原强烈碰撞造山过程、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和深部多层架结构与分层受力条件下发生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造就了本区复杂的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陆内深部古(近)东西向构造带重新活动(表现为张性)与地壳浅部其他方向构造活动(主要为压扭性)联合控制着富碱岩体成岩及相关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时空一体化特征,表现为独立成区(滇西北)、东西成带、带内含多个集中区、成岩成矿形影相随。滇西北富碱岩浆岩是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突出特点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主体形成于50-20Ma。而与之相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表现出多型集中、成矿元素组合复杂、控矿因素多样、成矿时代基本一致的特点。根据富碱岩体δ18):7.72~8.61‰;δ34S:1.7~6.6‰;87Sr/86Sr:0.7054~0.7111;143Nd/144Nd:0.512319~0.512573,εNd(t):-6.75~1.68;206Pb/204Pb:18.094~18.644,207Pb/204Pb:15.537~15.709,208Pb/204Pb:38.566~39.094;δ30Si:0.0~0.4‰;稀土总量较高,不具或仅具微弱的δEu异常,呈右倾的近平滑配分曲线,La/Ce值变化为0.40-0.63;Ce/Nd为1.88-2.81;Sm/Nd为0.11-0.20等综合分析认为,其源区为具有富集地幔Ⅱ型地球化学特点的壳幔混合带。成矿流体属于富碱(K+、Na+),高Cl-、CO2,低Ca2+、Mg2+、S,并以H2O为的地幔型流体。由近东西向构造活动激发并上升至岩浆源区,导致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富碱岩浆。地幔富碱流体同时富含Au-Cu等矿质,在流体致浆过程中,通过水岩相互作用又汲取了岩浆源区内的矿质,并随岩浆一起演化和上升,在合适的空间或介质条件下分别成岩成矿。同富碱岩体相比,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在总体相似的同时,还依不同矿床类型、元素组合、产出位置等而各具特点。由此构成了滇西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及其构造体系-壳幔混合源区及富碱岩浆活动-地幔富矿质流体作用等复杂要素耦合的区域Fe-Cu-Mo-Pb-Zn-Au-Ag-As-Sb-Hg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并可划分为受扬子板块和兰坪盆地两个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控制的Cu-Pb-Zn-Au-Ag-As-Co-Hg-Sb和Fe-Cu-Mo-Pb-Zn-Au(-Ag)子系统。在各成矿集中区则表现为由不同类型矿化体、蚀变、物化遥异常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矿化网络,并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根据成矿系统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特点,通过总结不同成矿产物的发现标志和找矿勘查方法组合的有效性,建立了与富碱岩体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阎立伟,姚玉增[9](2004)在《金矿“矿源层(岩)”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对金矿“矿源层(岩)”的研究经历了推断假说阶段、地球化学判别阶段和金的赋存状态(可释放性)研究阶段.最新研究表明,地层/岩石中的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金赋存在硅酸盐或氧化物相晶格中,这部分金在成矿过程中很难被释放出来,故对成矿无贡献或贡献不大;而另一部分则主要赋存于硫化物矿物、造岩矿物颗粒之间及有机质或碳酸岩颗粒中,在后期成矿作用过程中,易于被释放出来,随着成矿介质(流体等)迁移,在有利成矿部位富集成矿.随着研究日渐深入,矿源层理论将与自然界的地质事实越来越接近.

田永清,王安建,余克忍,许文良[10](1998)在《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文中研究表明

二、金矿“矿源层(岩)”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矿“矿源层(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东昆仑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类型与成矿理论研究
        1.2.2 造山型金矿研究
        1.2.3 东昆仑金矿研究
        1.2.4 东昆仑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野外样品采集、实验室样品测试
        1.4.1 野外样品采集、实验室样品制备
        1.4.2 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1.4.3 锆石LA-ICP-MS测年分析
        1.4.4 硫、铅同位素分析
        1.4.5 ~(40)Ar-~(39)Ar同位素测年分析
    1.5 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单元划分
        2.1.2 区域断裂构造特征
        2.1.3 地层及金的含矿性
        2.1.4 区域岩浆活动
        2.1.5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矿产
第三章 东昆仑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东昆中金矿床地质特征
        3.1.1 五龙沟金矿田
        3.1.2 阿斯哈金矿床
        3.1.3 瑙木浑金矿点
        3.1.4 大水沟金矿点
    3.2 东昆南金矿床地质特征
        3.2.1 果洛龙洼金矿床
        3.2.2 黑海北金矿床点
    3.3 巴颜喀拉带金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与金矿有关的花岗岩年代学研究
    4.1 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4.1.1 阿斯哈金矿石英闪长岩
        4.1.2 瑙木浑金矿点石英闪长岩
        4.1.3 大水沟金矿英云闪长岩
        4.1.4 黑海北金矿点二长花岗岩
        4.1.5 西藏大沟金矿点花岗闪长斑岩
    4.2 与金矿有关的花岗岩年代学研究
        4.2.1 阿斯哈金矿石英闪长岩
        4.2.2 瑙木浑金矿石英闪长岩
        4.2.3 大水沟金矿英云闪长岩
        4.2.4 黑海北金矿点二长花岗岩
        4.2.5 西藏大沟金矿点花岗闪长斑岩
    4.3 中酸性岩体年代学对成矿时代的约束
第五章 东昆仑金矿区域成矿规律
    5.1 东昆仑金矿空间分布规律
        5.1.1 东昆北加里东弧后裂陷带
        5.1.2 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
        5.1.3 东昆南复合拼接带
        5.1.4 阿尼玛卿蛇绿岩带
        5.1.5 北巴颜喀拉造山带
    5.2 金矿床区域成矿年代学研究
        5.2.1 成矿年代学判断的地质依据
        5.2.2 Ar-Ar法测定金矿形成时代
        5.2.3 东昆仑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确定
    5.3 东昆仑金矿主要控矿因素
        5.3.1 构造活动对金矿床的控制作用
        5.3.2 岩浆作用对金矿成矿的影响
        5.3.3 地层与金矿形成的关系
    5.4 成矿物质来源
        5.4.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5.4.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六章 区域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
    6.1 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6.2 成矿预测
        6.2.1 成矿预测圈定的原则
        6.2.2 成矿预测圈定分类
        6.2.3 成矿预测圈定
        6.2.4 成矿预测区验证
    6.3 下一步勘查找矿方向
        6.3.1 重视中酸性岩浆岩的含矿性调查
        6.3.2 重视“就矿找矿理论”
        6.3.3 重视已有老矿区主矿带外围追索
        6.3.4 重视以往化探资料再次消化吸收
        6.3.5 重视区域金矿找矿模型的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矿集区找矿预测研究——以辽东青城子铅锌-金-银矿集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矿集区矿床地质概况
    1.1区域地质背景
    1.2矿集区地质特征
    1.3矿床地质特征简述
2矿集区矿床成因类型
    2.1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
    2.2金(银)矿床的成因类型
3铅锌矿与金(银)矿的关系与成矿系统讨论
    3.1铅锌矿与金(银)矿的关系
        3.1.1时间关系
        3.1.2铅锌矿与金银矿之间的元素共伴生情况
    3.2矿集区相关的岩浆岩
    3.3矿化分带与矿化中心
    3.4矿床亚类及其相互关系
4青城子矿集区的找矿预测问题
    4.1“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及相关问题
        4.1.1成矿地质作用与成矿地质体
        4.1.2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4.1.3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硅化
        钾长石化
        铁锰碳酸盐化
        蚀变脉岩
    4.2关于矿集区找矿预测
5结语

(3)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背景
3 金矿床地质特征
    (1) 矿化地质特征
    (2) 围岩蚀变特征
    (3) 矿石特征
4 讨论和结论

(4)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及其矿源层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鲁西绿岩带地质特征
2 鲁西绿岩带型金矿
    2.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
    2.2 绿岩带层控型金矿
        2.2.1 新泰市东官庄金矿
        2.2.2 沂水县汞丹山金矿
3 讨论
4 结论

(5)右江盆地地质热事件及其在卡林型金矿成矿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位置
    §1.2 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卡林金矿和卡林型金矿
        1.3.2 卡林型金矿床中的有机质及其成矿意义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桂西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
        2.1.2 桂西北地区的“开”“合”史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深部构造
        2.3.2 深大断裂及浅部构造格局
        2.3.3 褶皱
    §2.4 区域岩浆岩
        2.4.1 火山岩
        2.4.2 侵入岩
    §2.5 区域矿产
    §2.6 小结
第三章 桂西北地区典型卡林型金矿床
    §3.1 凤山金牙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概况
        3.1.2 矿体特征
        3.1.3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1.4 金的赋存状态
    §3.2 凌云明山金矿床
        3.2.1 区域地质概况
        3.2.2 矿区地质特征
        3.2.3 矿体特征
        3.2.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2.5 金的赋存状态
    §3.3 高龙金矿床
        3.3.1 矿体特征
        3.3.2 围岩蚀变
        3.3.3 矿石特征
        3.3.4 金的赋存状态
        3.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西北地区沉积-构造演化以及地质热事件
    §4.1 沉积地层深埋与地热增温作用
        4.1.1 桂西北地区沉积-构造历史
        4.1.2 桂西北地区沉积充填特征
        4.1.3 桂西北地区基底-盖层双层结构的地热增温作用
    §4.2 构造运动及地质热事件
        4.2.1 桂西北地区区域地质构造与大地热流
        4.2.2 构造活动导致地质热事件的形成
    §4.3 岩浆侵入-火山活动及地质热事件性质
        4.3.1 桂西北地区岩浆侵入-构造热事件
        4.3.2 岩浆-火山活动的成矿意义
    §4.4 热液活动及地质热事件
        4.4.1 桂西北地区盆地流体的类型及成因
        4.4.2 桂西北地区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4.5 小节
第五章 有机质的地质热事件示踪意义及其成矿作用
    §5.1 矿床中有机质的热成熟演化作用
        5.1.1 液态烃窗口
        5.1.2 有机质的成熟产物
    §5.2 矿床中的有机质
        5.2.1 矿床中有机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5.2.2 矿床中有机质的含量、分布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5.3 易溶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
        5.3.1 矿床中的易溶有机质
        5.3.2 矿床中易溶有机质的族组成分析
    §5.4 生物标志化合物
        5.4.1 正构烷烃
        5.4.2 类异戊二烯烃
        5.4.3 萜类化合物(m/e=)
        5.4.4 甾族化合物(m/e=)
    §5.5 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及有机质成熟度
    §5.6 小结
第六章 桂西北地区卡林型金矿的成矿作用研究
    §6.1 成矿元素
        6.1.1 硫同位素组成及硫源研究
        6.1.2 铅同位素组成及成矿金属元素来源研究
        6.1.3 碳同位素组成及其与赋矿围岩的关系
        6.1.4 稀土元素组成及其与成矿物质来源的关系
    §6.2 成矿流体
        6.2.1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研究
        6.2.2 盆地热卤水的成因
        6.2.3 水-岩反应及含矿热卤水的形成
    §6.3 矿物包裹体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
        6.3.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
        6.3.2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6.3.3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6.3.4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估算
    §6.4 成矿机理
        6.4.1 盆地流体的迁移机制
        6.4.2 盆地流体流动的输运体系
        6.4.3 盆地流体的成矿作用
    §6.5 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研究
        6.5.1 成矿条件
        6.5.2 成矿模式
    §6.6 小结
第七章 桂西北地区金矿成矿预测
    §7.1 控矿地质因素
        7.1.1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1.2 岩相古地理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1.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2 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7.2.1 隆林—西林预测区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7.2.2 田林县高龙预测工作区区域成矿模式
        7.2.3 乐业—田阳预测区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7.2.4 平果果化预测预测区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7.2.5 那坡果提预测区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7.2.6 桂西北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预测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冀西石湖金矿的石英闪长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矿区位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量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创新点及主要成果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3 石英闪长玢岩的岩石学特征
    3.1 石英闪长玢岩产出特征
    3.2 石英闪长玢岩岩相学特征
    3.3 石英闪长玢岩矿物化学
        3.3.1 绿帘石
        3.3.2 绿泥石
        3.3.3 长石
4 石英闪长玢岩年代学
    4.1 研究方法
    4.2 锆石内部结构特征
    4.3 锆石稀土元素特征
    4.4 锆石年代学
    4.5 石英闪长玢岩与麻棚岩体年代学讨论
5 石英闪长玢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2 微量元素特征
    5.3 稀土元素特征
    5.4 石英闪长玢岩与麻棚岩体地球化学讨论
        5.4.1 麻棚岩体主量元素分析
        5.4.2 稀土元素讨论
        5.4.3 微量元素分析讨论
6 石英闪长玢岩与石湖金矿关系讨论
    6.1 石英闪长玢岩与矿脉的接触关系
    6.2 石英闪长玢岩与石湖金矿成矿年龄讨论
    6.3 石英闪长玢岩的成矿元素及金的矿源层讨论
        6.3.1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2 石英闪长玢岩与金的矿源层讨论
    6.4 氢氧同位素分析
    6.5 硫同位素分析
        6.5.1 δ~(34)S同位素特征
        6.5.2 石湖金矿总硫同位素
    6.6 铅同位素
        6.6.1 铅同位素演化的总体特征
        6.6.2 单阶段正常铅的同位素演化(Holmes-Houtermans模式)
        6.6.3 石湖金矿铅构造模式图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从地质勘查工作的新进展谈赤峰地区金矿勘探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北东部老产金矿省 (区) 的资源潜力
2 老矿山金矿找矿大有可为
3 矿源——金矿化集中区形成的前提
4 金的活化成矿论
5 结束语

(8)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围、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碱性岩与富碱岩体
        1.3.2 斑岩型矿床与碱性岩型矿床
        1.3.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1.3.4 中国金矿床分类探讨
        1.3.5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专属性与成矿-找矿体系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结构
2 区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2.1 特提斯构造演化及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2.1.1 特提斯构造演化
        2.1.2 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2.2 陆内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体系
        2.2.1 陆内构造演化
        2.2.2 新生代构造活动
    2.4 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3 富碱岩浆活动及成岩动力学
    3.1 时空分布
        3.1.1 时间分布
        3.1.2 空间分布
    3.2 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3.3 岩石化学特征
        3.3.1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3.3.2 岩石化学分类命名
        3.3.3 富碱岩体(脉)演化系列
    3.4 岩桨起源
        3.4.1 富碱岩体(脉)同源性
        3.4.2 富碱岩体(脉)的源区
        3.4.3 讨论
    3.5 成岩动力学
        3.5.1 构造环境判别
        3.5.2 构造环境讨论
        3.5.3 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的成岩动力学
    3.6 成岩机制
4 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因
    4.1 空间分布与应用类型
        4.1.1 空间分布
        4.1.2 应用类型
    4.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2.1 马厂箐金多金属矿床
        4.2.2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4.2.3 巍山扎村金多金属矿床
        4.2.4 小水井-大龙潭金多金属矿集区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3.1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3 包裹体地球化学
    4.5 矿床成因
        4.5.1 成岩成矿作用一体化
        4.5.2 成矿过程分析
        4.5.3 矿质在流体中的搬运与沉淀
5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
    5.1 成矿时代和理论类型
        5.1.1 成矿时代
        5.1.2 理论类型
    5.2 成岩成矿作用地质环境控制
        5.2.1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时空叠接与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5.2.2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物质交换与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5.2.3 小结
    5.3 成岩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
        5.3.1 岩(矿)带、集中区的构造控制
        5.3.2 岩(矿床)体(脉)产出的构造控制
    5.4 金多金属成矿的富碱岩浆活动控制
        5.4.1 与富碱岩浆活动相关的矿化谱系
        5.4.2 金多金属成矿富碱岩体岩石化学控制
    5.5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层控制
    5.6 成矿系统
        5.6.1 成矿系统属性特征
        5.6.2 成矿系统要素
        5.6.3 成矿系统作用过程
        5.6.4 成矿子系统
    5.7 成矿系统形成的深部构造基础及动力学
        5.7.1 深部构造基础
        5.7.2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
6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产物和找矿系统
    6.1 成矿系统的产物
        6.1.1 区域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6.1.2 成矿集中区的矿化网络
    6.2 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
        6.2.1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和保存的控制因素
        6.2.2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的结果
    6.3 成矿系统产物的分布规律综述
    6.4 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与找矿系统
        6.4.1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发现的标志体系
        6.4.2 部分成矿集中区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标志
        6.4.3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思路
        6.4.4 找矿系统
7 结论
    1、金矿床从理论类型到应用类型的分类方案。
    2、基于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的成矿一找矿体系
    3、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及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学体制及其表现。
    4、区域富碱岩浆活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成因、形成环境及成岩动 力学
    5、金多金属矿床的应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一地球化学特征。
    6、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
    7、基于成矿时间-空间(环境)的金多金属矿床理论类型和金多金属成矿区 城控制
    8、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9、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
    10、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问题与找矿系统。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代序)
1 绪 论
    1.1 概念与方法
        1.1.1 引 言
        1.1.2 基本概念
        1.1.3 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1.3.1 研究内容
        (1) 矿床地质研究
        (2)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3) 成矿的构造背景研究
        (4) 成矿作用的历史演化研究
        (5) 成矿的深部地质研究
        (6) 含矿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1.1.3.2 研究方法
        1.1.4 新时期矿床研究的优先发展方向
        1.1.5 结论与讨论
    1.2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概况
        1.2.1 脉状金矿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1.2.2 脉状金矿成矿流体来源
        1.2.3 成矿流体运移机制
        1.2.4 金沉淀的构造部位
        1.2.5 讨 论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五台山—恒山早期陆壳的形成过程——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化学特征的构造意义
        2.1.1 引 言
        2.1.2 花岗质岩石的地质特征与时空分布
        2.1.3 花岗质岩石的化学特征
        2.1.4 岩石化学特征的构造意义
        2.1.5 花岗质岩石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2.1.6 结 论
    2.2 五台山地区早元古造山带的内部结构及 其 动 力 学 机 制
        2.2.1 引 言
        2.2.2 造山带的岩石地层及主要地质事件
        2.2.3 造山带的内部结构与构造格架
        2.2.4 五台山区早前寒武纪地壳的伸展作用
        2.2.5 造山带的热演化
        2.2.6 造山过程
        2.2.7 结论与讨论
    2.3 五台山—恒山变质基底的活化——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
        2.3.1 引 言
        2.3.2 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岩浆岩的分布
        2.3.3 五台山—恒山中生代岩浆活动的特征
        2.3.3.1 火山岩石系列的特征
        2.3.3.2 深成岩石系列的特征
        2.3.4 岩浆活动的构造控制
        2.3.4.1 基底构造
        2.3.4.2 中生代构造
        2.3.5 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
        2.3.5.1 岩浆来源分析
        2.3.5.2 应力场分析
        2.3.5.3 动力学分析
        2.3.5.4 构造—岩浆活动过程
        2.3.6 结 语
3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3.1 五台山—恒山地区含金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3.1.1 引 言
        3.1.2 矿体的形状
        3.1.3 含矿构造的形态类型
        3.1.4 含矿构造地球动力学分类的地质标志
        地球动力学背景
        动力学机制
        运动学方式
        构造演化阶段
        构造部位
        岩浆作用类型与性质
        变形的热动力条件
        容矿围岩的特性
        3.1.5 五台山—恒山地区含金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3.1.6 结 论
    3.2 五台山地区两种构造体制下脉状 金矿成矿流体的形成与运移
        3.2.1 引 言
        3.2.2 两种构造体制下成矿流体的特征
        3.2.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3.2.2.2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及物化参数
        3.2.3 讨 论
        3.2.3.1 成矿流体的来源
        3.2.3.2 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与沉淀
        1.绿岩构造活化型金矿
        2.后生热液脉型金矿
        3.2.4 结 论
    3.3 五台山地区脉状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
        3.3.1 岩石的含金性与矿源层
        3.3.2 成矿物质来源的同位素证据
        3.3.2.1 硫同位素
        3.3.2.2 铅同位素
        3.3.3 结 论
    3.4 绿岩金矿地球化学特征的构造动力学
        3.4.1 变形带中金的分布
        3.4.2 剪切变形带中元素的集散
        3.4.2.1 成矿元素
        3.4.2.2 常量元素
        3.4.2.3 微量元素
        3.4.3 讨 论
        3.4.4 结 论
    3.5 含金剪切带及其构造控矿
        3.5.1 导 言
        3.5.2 区域地质背景及剪切变形带类型
        3.5.2.1 四集庄—李家庄—柏枝岩剪切变形带
        3.5.2.2 大西沟—刘家坪—康家沟剪切变形带
        3.5.2.3 甘泉 (板峪) —宽滩剪切变形带
        3.5.3 剪切变形带的地质依据
        (1) 强烈的片理化带
        (2) 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岩
        (3) 强烈的蚀变岩石成带分析
        (4) 变形强度的差异, 即强变形带与弱应变域组合
        (5) 剪切面理及
        (6) 剪切褶皱发育
        (7) 剪切裂隙发育
        3.5.4 剪切变形带构造岩的类型, 特征及显微构造
        3.5.4.1 主要构造岩石类型
        3.5.4.2糜棱岩的主要显微构造特征
        (1) 波状消光
        (2) 变形带
        (3) 核幔构造
        (4) 动态重结晶构造
        3.5.5 剪切变形带的变形特征
        3.5.5.1 几何学分析
        3.5.5.2 运动学分析
        3.5.5.3 动力学特征
        3.5.6 剪切变形带的构造控矿作用
        3.5.6.1金矿床的构造控制—紧闭褶皱倒转翼上剪切变形带中的金矿床
        3.5.6.2 金矿体的构造控制—剪切裂隙中的的金矿体
        3.5.6.3 影响剪切变形成矿的主要因素
        (1) 变形强度
        (2) 变形方式决定了金矿化的类型
        (3) 赋矿主岩的差异能干性
        3.5.7 构造与金矿床的分形理论分析
        3.5.8 结 论
    3.6 五台山—恒山地区燕山期火山机构与金银多金属的成矿
        3.6.1 火山岩及火山机构的分布
        3.6.2 火山岩岩相
        爆发相
        喷溢相
        侵出相
        火山管道相
        次火山岩相
        浅成相
        3.6.3 五台山—恒山地区火山机构的类型
        火山穹隆
        低平火山口
        破火山口
        火山断陷盆地
        3.6.4 火山机构与成矿
        3.6.5 结 语
    3.7 脉状金矿成矿地球动力学的Pb、Sr同位素地质演化
        3.7.1 脉状金矿化的同位素组成
        3.7.1.1 Pb同位素
        3.7.1.2 Sr同位素
        3.7.2 成矿构造—化学环境的Pb同位素演化
        3.7.3 Sr同位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
        3.7.4 同位素地质演化的Rb-Sr体系
        3.7.5 讨 论
4 矿床模式
    4.1 五台山—恒山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4.1.1 引 言
        4.1.2 区域脉状金矿化类型及成矿规律
        4.1.2.1 脉状金矿化的成因类型
        4.1.2.2 脉状金矿的区域成矿规律
        (1) 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多期性
        (2) 金矿化的岩性地层控制明显
        (3) 剪切变形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成矿作用
        (4) 中、酸性岩浆岩与脉状金矿的关系密切
        (5) 变基性岩浆岩与绿岩金矿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一定的伴生性
        (6) 与成因机制有关的多种多样矿脉类型
        4.1.3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
        4.1.3.1 脉状金矿的时空分布
        4.1.3.2 花岗一片麻岩基底在成矿中的意义
        4.1.3.3 绿岩带裂谷伸展体制下金的广泛来源
        4.1.3.4 内硅铝造山作用过程中含金流体的集散
        4.1.3.5 陆内造山条件下金的再生成矿
        4.1.4 脉状金矿的成因模式
        4.1.5 脉状金矿的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
        4.1.6 结 语
    4.2 脉状金矿勘查的“Φ”形构造模式及研究意义
        4.2.1 Φ形构造模式
        4.2.1.1 地球物理解译Φ形构造
        4.2.1.2 地球化学解译Φ形构造
        4.2.1.3 地质Φ形构造
        4.2.1.4 遥感解译Φ形构造
        4.2.2 模式建立的工作方法
        4.2.2.1 资料解译
        4.2.2.2 图系关联
        4.2.2.3 成矿信息提取
        4.2.2.4 成矿要素综合
        4.2.2.5 模型转换
        4.2.3 实 例
        4.2.3.1 地质背景
        4.2.3.2 地球物理背景
        4.2.3.3 地球化学背景
        4.2.3.4 遥感特征
        4.2.3.5 矿区特征
        4.2.3.6 矿床特征
        4.2.4 讨 论
后 记

四、金矿“矿源层(岩)”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东昆仑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李金超. 长安大学, 2017(01)
  • [2]矿集区找矿预测研究——以辽东青城子铅锌-金-银矿集区为例[J]. 王玉往,解洪晶,李德东,石煜,刘福兴,孙国强,孙启明,周国超. 矿床地质, 2017(01)
  • [3]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因探讨[J]. 张志斌,程万华,康亚龙,杨忠芳,巨哲,赵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3(03)
  • [4]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及其矿源层探讨[J]. 王继广,李静,李庆平,王巧云,董志成. 地质学报, 2013(07)
  • [5]右江盆地地质热事件及其在卡林型金矿成矿中的意义[D]. 黄同兴.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6]冀西石湖金矿的石英闪长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及地质意义[D]. 孟庆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7]从地质勘查工作的新进展谈赤峰地区金矿勘探思路[J]. 陈红军.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10)
  • [8]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D]. 葛良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9]金矿“矿源层(岩)”研究进展[J]. 阎立伟,姚玉增. 地质与资源, 2004(04)
  • [10]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J]. 田永清,王安建,余克忍,许文良.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8(04)

标签:;  ;  ;  ;  ;  

金矿“源床(岩)”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