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验证

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验证

一、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检定(论文文献综述)

房恩岳,王玲,李玉华[1](2019)在《病毒性出血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s,VHFs)是一组由媒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可引起人类VHFs的病毒包括黄病毒科病毒[如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和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如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丝状病毒科病毒[如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和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ARV)]、沙粒病毒科病毒[如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和Lujo病毒]、披膜病毒科病毒[如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近年新发突发VHFs病例不断增加,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VHFs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就VHFs的病原学、临床特征、快速早期诊断及疫苗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王卜勇,陈道芳,张行,周伟伟,方斌奇,章文彬,杨文韬,李强,胡利平[2](2017)在《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制备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生物反应器中用微载体连续灌流培养Vero细胞,制备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方法在50 L体积的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含10 g/L微载体的DMEM培养基,接种Vero细胞,当细胞密度约达5×106个/ml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毒种,接毒后72 h开始收获,连续收获17 d,收获的病毒原液经浓缩、灭活、Sepharose 4FF凝胶层析纯化后制备疫苗,检测病毒滴度、抗原含量及残余牛血清白蛋白、DNA、宿主蛋白含量,并接种新西兰家兔,检测疫苗效力。结果确定最佳Vero细胞接种浓度为1×105个/ml,病毒最佳MOI为0.015。利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收获的病毒滴度在6.58.0 log CCID50/ml,且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相关规定。结论用生物反应器微载体灌流培养制备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的小试工艺可行。

王敏[3](2011)在《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的重要病原微生物研究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原微生物在微生物世界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其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威胁体现在生物恐怖、新发传染病以及一些难以控制的传染病。我国近几年加强了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为了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应对科研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全球病原微生物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我们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为我国病原微生物研究科研规划提供依据。随着互联网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不同数据库的完善,基于互联网检索与分析可以获得病原微生物研究SCI文献,全基因组测序,批准新药等各种客观数据。本研究主要基于这些数据,分析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全球及我国研发现状,提出我国病原微生物研究今后应重点加强的方面,为国家相关科研规划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数据库(http://apps.isiknowledge.com)检索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情况,从文献年度数量变化、主要国家或地区分布、主要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国相关文献情况进行文献数量、主要机构等方面的分析。通过NCBI网站(www.ncbi.nlm.nih.gov)基因组数据库汇总数据分析主要病原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完成菌株,机构等。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www.fda.gov)数据库及我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www.sfda.gov.cn)数据库分析美国及我国病原微生物相关疫苗批准情况。从检索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发达国家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总体数量较多。美国,英格兰,法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总体数量较多,研究范围也较广。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除了一些地区流行性疾病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较多以外,整体上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较少,研究范围也较局限。2)病原微生物SCI文献年度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本研究涉及的70种病原微生物在1995年到2009年间的文献数量变化趋势不同,一些病原微生物的SCI文献数量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一些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一些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不同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些病原微生物,如人免疫缺陷病毒,幽门螺杆菌,沙门氏菌,人乳头瘤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检索得到的SCI文献数量都在10000篇以上,而其他一些病原微生物,如亨德拉病毒,辛诺柏病毒,猴痘病毒,破伤风梭菌,阿尼昂尼昂病毒,天花病毒,萨比亚病毒检索得到的文献数量都在100篇以下,这体现了研究的普遍性、投入的科研力量及关注程度的不同。4)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与疾病流行程度有关。本研究中,一些国家在某些病原微生物方面具有较多的SCI文献数量,甚至其中一些超过了美国,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疾病在这些国家存在较高的流行,这些国家对该病原微生物研究较多。5)中国不同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差别较大。在本研究涉及的70种病原微生物中,中国SCI文献数量与其他国家比较排序在前五位的病原微生物有鼠疫耶尔森氏菌,志贺氏菌,汉滩病毒,H5N1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等。6)一些机构在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有较强的实力。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尼巴病毒、轮状病毒、辛诺柏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猴痘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肺炎链球菌等方面的SCI文献数量是最多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在志贺氏菌、裂谷热病毒、狂犬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百日咳鲍特氏菌、破伤风梭菌、钩端螺旋体等方面的SCI文献数量是最多的;美国陆军在炭疽芽孢杆菌、埃博拉病毒等方面的SCI文献数量是最多的;7)中国一些机构在某些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尔森氏菌、布鲁氏菌等方面的SCI文献数量最多;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土拉热弗朗西斯氏菌、贝氏柯克斯体、汉坦病毒等方面的SCI文献数量最多;中国科学院在葡萄球菌、人免疫缺陷病毒、SARS冠状病毒、钩端螺旋体等方面的SCI文献数量最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氏菌等方面的SCI文献数量最多;香港大学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幽门螺杆菌、H5N1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嗜血杆菌等方面的SCI文献数量最多。在病原微生物基因组测序方面,中国提交全基因组序列的细菌类病原微生物包括鼠疫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球菌,钩端螺旋体,肺炎链球菌等。从病原微生物疫苗研制情况可以看出许多病原微生物目前还没有理想的疫苗,本研究涉及的70种病原微生物中,中国批准的疫苗数量与美国相差不多,但是很多疫苗的批准年代都较早,一些疫苗的有效性及副作用控制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为了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应对能力,中国应当:1)增加科研投入。中国对病原微生物的科研投入最近几年不断增加,“十一五”开始设置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今后还应有重点地持续增加对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科研投入。2)调整科研布局。中国在一些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研究投入力量不足。今后,中国应该巩固一些优势领域的研究,同时应加强对研究投入不足一些领域的研究。中国要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支持,加强军事医学科学院对具有潜在生物威胁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加强地方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等对其他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研究。3)完善基础设施。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需要较高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国为了提高生物恐怖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要加快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4)重视人才培养。要加强人才培养,并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保留人才,鼓励优秀科研人员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5)发挥企业作用。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在病原微生物药品及疫苗等应对措施研究机制体制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与调动企业的作用。

李莹[4](2008)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反对生物恐怖主义的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美国“9·11”事件后的“炭疽事件”,充分说明了生物恐怖威胁的现实性。因此,反生物恐怖已成为近年世界防生物危害医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医学防护是减少生物恐怖袭击对人员危害的重要手段。防治技术的发展对于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护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情报研究有助于为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情报支持和决策参考。本研究针对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治问题,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典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情报学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制定的相关研究计划以及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的发展趋势;概述了我国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存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技术需求,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反生物恐怖的形势及其医学防治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概述了反生物恐怖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①反生物恐怖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②生物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③针对传统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反生物恐怖袭击的需要;④我国同样面临生物恐怖的威胁。美国医学防治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近年来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研究成果显着,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第二部分探讨了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美国生物防护相关研究计划,包括:美军2000-2010年国防生物医学技术计划、化生防护国防技术目标、国防部化生防护计划、军事关键技术计划、生物盾计划和NIAID生物防护研究战略计划;阐述了近年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和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从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技术障碍与挑战、未来研究方向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美国未来生物防护研究的关键目标生物剂是鼠疫耶尔森菌、肉毒毒素、纤丝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西方马脑炎病毒;预防领域研究重点是多价多抗原疫苗、核酸疫苗等;治疗领域研究重点是广谱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等;美国还大力开展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转基因技术、复制平台等医学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的研究。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分析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献计量分析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科学界比较重视反生物恐怖的研究。目前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生物剂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相对薄弱,有效新型疫苗与药物研制略有滞后,病毒类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不足,缺乏用于生物防护研究的动物模型等。第四部分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医学防治技术。从生物剂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防治技术研究方向、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研究上的异同。相同之处包括:两国都非常重视A类生物恐怖剂的防治研究,尤其是针对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和肉毒毒素的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现用疫苗均以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传统疫苗为主;在研疫苗均以重组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为主;抗生素治疗中出现新型抗生素研发困难和生物恐怖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技术障碍;抗病毒药物和抗体是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重组核酸技术、复制平台技术、抗体工程等。差异之处在于:我国对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和马脑炎病毒等病毒类生物剂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在转基因植物疫苗等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方面研究略有滞后;我国尚未将一些先进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反义核酸技术等应用于反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之中。研究表明,疫苗和药物的发展趋势是在完善已有疫苗和药物基础上,充分利用医学防治技术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基础,继续研制各种新型疫苗,开发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广谱性疫苗和药物。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护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技术需求,参照美国在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经验,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①坚持发展和改进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技术,如细胞培养技术等;②重点发展目前研究中支柱性的关键技术,如重组核酸技术、复制平台技术、抗体工程技术等;③密切关注前沿的、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如反向疫苗学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④重视与技术相关的科学基础的研究,如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

孙宝华[5](2008)在《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不同血清型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其病情重,病死率高,在我国是除病毒性肝炎之外的一种危害性较大、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安全有效的疫苗是减少发病率,控制爆发流行的关键之举。我国已经研制出三种动物原代细胞和乳鼠脑纯化灭活疫苗,取得良好的近期防病效果,但是由于要建立大量正常的动物种群,不仅费时费力,保证质量难度大,而且由于每支的抗原含量有限,全程免疫后的抗体反应水平及阳转率偏低,长期的防病效果还有待考证。Vero细胞由于增殖快,易培养,较不易污染外源因子,病毒收率高,便于工业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我们选其作为细胞基质,研制出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本课题主要研究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的稳定性。将检定合格的连续三批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37℃放置7、14、21、28天和4℃放置6、12、18、24月,对其稳定性进行系统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按保存时间不同分别取样进行检测,各项理化指标如外观、无菌试验、异常毒性试验均合格,PH值无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抗原量,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法)检测中和抗体效价,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证明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稳定性。

王文成[6](2007)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经典株与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经典株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范兴川[7](2006)在《功劳恒永 贡献常新——记病毒学和药品检定专家、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俞永新院士》文中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荣誉感永远是科学探索最原始的动力,正是这样的动力,推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之奋斗,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自2002年11月我国广东省发现了一

俞永新[8](2005)在《虫媒病毒病的全球分布和重现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崇慧[9](2004)在《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检定》文中研究指明

卢日峰[10](2004)在《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 细胞)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主要由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十余种病毒性出血热中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数最多、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尤其在我国,姬鼠型和家鼠型两种亚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每年都有流行,是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传染病。该病于本世纪30年代起在欧亚大陆国家陆续被发现,1942年确定为流行性出血热,1994年由卫生部发文改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我国已发现67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其中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有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以及实验用大白鼠等多种鼠类,鸟类、家养动物如家猫、家猪等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起着扩大传播汉坦病毒的作用。目前已知的汉坦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动物源性、螨媒和垂直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具有侵犯宿主多种器官的泛嗜性和病变累积全身各系统的特点,临床表现复杂。具体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其最显着的症状为“三红”,即患者的颜面部、颈部、前胸充血潮红,“三痛”,即眼眶痛、头痛、腰痛,并依次出现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重症病例病情重,来势凶猛,病期可相互重叠,预后较差。除了主要症状外,有多种异型临床表现,如肺出血型、脑膜炎型等,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1950-199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在全球发病130万例,到2000年全球发病例数已经超过162万,其中中国145万例,占全球发病数的90%以上,病死<WP=89>率平均2.02%,由于该病预后差,严重者将丧失重体力劳动能力。因此国家将该病列为重点控制的疾病。疫苗接种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最有效的办法。最早的疫苗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1993年国内已经成功研制了三种出血热灭活疫苗,即沙鼠肾细胞I型疫苗、地鼠肾细胞II型疫苗和乳鼠脑纯化疫苗,上述三种疫苗是将出血热病毒适应株毒种悬液接种于原代细胞,病毒培养后破碎细胞使病毒溶解于上清中,去除细胞碎片,加入灭活剂(β-丙内酯或福尔马林)灭活后,加入Al(OH)3佐剂配制而成。在这三种疫苗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有I型和II型病毒按1:1配伍制备的双价疫苗。由于上述疫苗的生产使用原代细胞,尽管对于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使用原代细胞生产,需要大量的清洁级动物,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受到一定的限制。2、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实验动物中的外源因子进入制品中,直接影响疫苗质量。3、抗原未经过浓缩、纯化,成品中的杂质多,在接种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的副反应,有效抗原含量低,易出现免疫失败。为了解决原代细胞疫苗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发接种效果好、副反应轻微的传代细胞纯化疫苗,为此,进行了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研制工作。本项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SD9805株(I型汉坦病毒)和HB9908株(II型汉坦病毒),经鼠脑传代三代后,两个毒株的毒力均达到7.0 logTCID50/ml,使用高毒力的毒株继续在Vero细胞上进行适应,SD9805株在第六代,HB9908株在第五代,毒力达到并稳定在7.0 logTCID50/ml,分别传代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代,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均为7.66 logTCID50/ml),通过与代表性病毒株交叉中和试验、不同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反应和鉴别试验,证明SD9805株为I<WP=90>型汉坦病毒,HB9908株为II型汉坦病毒并可以作为疫苗生产用毒种。2、研究了两种凝胶介质(Sepharose 4FF和Sephacryl 300HR)和两种离子交换介质(HiTrapTM-DEAE Fast Flow和HiTrapTM-SP Fast Flow)对疫苗的纯化效果,根据抗原量和SDS-PAGE分析结果确定了以Sepharose 4FF为纯化介质的纯化工艺。3、本工艺生产的疫苗进行了异常毒性试验、抗原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和过敏原性试验,结果证明该疫苗无异常毒性,免疫原性好,抗体产生水平高,疫苗中不含过敏原。临床研究证明该疫苗接种后副反应轻微,抗体水平高。该项研究2003年11月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评审。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检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检定(论文提纲范文)

(1)病毒性出血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病毒科
    1.1 DENV
    1.2 YFV
2 布尼亚病毒科
    2.1 汉坦病毒
    2.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2.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3 丝状病毒科
    3.1 EBOV
    3.2 MARV
4 沙粒病毒科
5 披膜病毒科
6 小结

(2)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制备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及毒种
    1.2 微载体及生物反应器
    1.3 实验动物
    1.4 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的制备
        1.4.1 细胞培养
        1.4.2 病毒原液的制备
        1.4.3 病毒液的浓缩、灭活、纯化及疫苗制备
    1.5 病毒滴度的检测
    1.6 抗原含量的测定
    1.7 效力测定
    1.8 残余牛血清、DNA、宿主蛋白检测
2 结果
    2.1 最佳细胞接种浓度
    2.2 最佳MOI
    2.3 灌流体积
    2.4 病毒液的纯化
    2.5 疫苗质量鉴定
3 讨论

(3)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的重要病原微生物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1 炭疽芽孢杆菌
    2 肉毒梭菌
    3 鼠疫耶尔森氏菌
    4 天花病毒
    5 土拉热弗朗西斯氏菌
    6 埃博拉病毒
    7 马尔堡病毒
    8 拉沙病毒
    9 布鲁氏菌
    10 产气荚膜梭菌
    11 沙门氏菌
    12 O157:H7 大肠杆菌
    13 志贺氏菌
    14 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15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16 鹦鹉热嗜衣原体
    17 贝氏柯克斯体
    18 葡萄球菌
    19 普氏立克次氏体
    20 马脑炎病毒
    21 霍乱弧菌
    22 尼巴病毒
    23 汉坦病毒
    24 轮状病毒
    25 细小病毒B19
    26 嗜肺军团菌
    27 汉滩病毒
    28 空肠弯曲菌
    29 伯氏疏螺旋体
    30 人免疫缺陷病毒
    31 幽门螺杆菌
    32 肺炎嗜衣原体
    33 阮粒
    34 O139 霍乱弧菌
    35 汉氏巴尔通体
    36 辛诺柏病毒
    37 萨比亚病毒
    38 H5N1 流感病毒
    39 西尼罗河病毒
    40 SARS冠状病毒
    41 甲型H1N1 流感病毒
    42 登革热病毒
    43 亨德拉病毒
    44 猴痘病毒
    45 阿尼昂尼昂病毒
    46 裂谷热病毒
    47 黄热病毒
    48 乙型肝炎病毒
    49 脊髓灰质炎病毒
    50 麻疹病毒
    51 出血热病毒
    52 狂犬病病毒
    53 日本脑炎病毒
    54 结核分枝杆菌
    55 脑膜炎奈瑟氏菌
    56 百日咳鲍特氏菌
    57 白喉棒状杆菌
    58 破伤风梭菌
    59 化脓性链球菌
    60 淋病奈瑟氏菌
    61 梅毒螺旋体
    62 钩端螺旋体
    63 流感病毒
    64 风疹病毒
    65 麻风分枝杆菌
    66 肺炎链球菌
    67 流感嗜血杆菌
    68 肺炎支原体
    69 EB病毒
    70 人乳头瘤病毒
四、讨论
    (一) 病原微生物SCI文献分析
    (二) 病原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分析
    (三) 病原微生物疫苗研究分析
    (四) 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应对能力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反生物恐怖的形势及其医学防治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
    一、反生物恐怖的形势
    二、研究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必要性
        (一) 反生物恐怖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 生物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三) 针对传统生物剂的医学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反生物恐怖袭击的需要
        (四) 我国同样面临生物恐怖的威胁
    三、美国在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护领域研究成果显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二部分 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美国生物防护相关研究计划
        (一) 美军2000-2010年国防生物医学技术计划
        (二) 化生防护国防技术目标(DTO)
        (三) 国防部化生防护计划(CBDP)
        (四) 军事关键技术计划(MCTP)
        (五) 生物盾计划
        (六) NIAID的生物防护研究战略计划
    二、近年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 针对 A类生物恐怖剂的防治技术研究
        (二) 针对其它重要生物恐怖剂的防治技术研究
    三、近年来美军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
        (一) 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发布的相关专利
        (二) 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发布的相关专利
    四、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标
        (三) 主要技术障碍与挑战
        (四) 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反生物恐怖研究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
    二、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 预防
        (二) 治疗
    三、近年来我国发布的生防疫苗和药物相关专利
    四、目前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 我国与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对比分析
    一、生物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
    二、防治技术研究方向
        (一) 预防
        (二) 治疗
    三、防治技术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一) 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二) 生物信息学
        (三) 反向疫苗学
        (四) 重组核酸技术
        (五) 复制平台技术
        (六) 转基因技术
        (七) 反义核酸技术
        (八) 纳米技术
        (九) 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SELEX)技术
        (十)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HTS)
        (十一) 抗体工程
        (十二) DNA微阵列技术
        (十三) RNA干扰(RNAi)技术
        (十四) 新型疫苗和药物传输技术
    四、疫苗和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发展和改进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技术
    二、重点发展目前研究中支柱性的关键技术
    三、密切关注前沿的、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四、重视与技术相关的科学基础的研究
    五、技术发展的具体建议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一) 反生物恐怖的形势严峻,有必要进行反生物恐怖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
        (二) 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成果显着,发展方向明确
        (三)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四) 我国与美国相比,在生物剂防护研究的目标生物剂、防治技术研究方向、防治技术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五) 我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发展应注重基础研究、改进传统技术发展关键技术、关注前沿技术
    二、讨论
        (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5)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相关背景
        1.1.1 肾综合征出血热概述
        1.1.2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1.3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微生物学诊断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及其疫苗的研究
        1.2.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1.2.2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1.4 试验思路与方案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仪器、试剂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37℃测定结果
    3.2 4℃测定结果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6)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经典株与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经典株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 PRRSV的生物学特性
    2 PRRSV的基因组结构
        2.1 开放阅读框架
        2.2 亚基因组结构
        2.3 3'端非编码序列
        2.4 先导序列和先导序列连续位置上的保守序列
    3 病毒蛋白
        3.1 非结构蛋白
        3.2 GP2蛋白
        3.3 GP3蛋白
        3.4 GP4蛋白
        3.5 GP5蛋白
        3.6 M蛋白
        3.7 N蛋白
    4 病毒的变异
    5 流行病学
    6 PRRSV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6.1 RT-PCR技术
        6.2 核酸探针技术
    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7.1 基因疫苗
        7.2 活载体疫苗
        7.3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7.4 亚单位疫苗
    8 结语
第二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
        1.1 病料
        1.2 血清与病毒
        1.3 细胞
        1.4 MEM培养基及配制
        1.5 犊牛血清
        1.6 PRRSV抗体诊断试剂盒
        1.7 主要对剂
        1.8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2.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2.3 病毒纯化与电镜观察
        2.4 病毒TCID_(50)滴定及中和试验
        2.5 RT-FPCR检测
        2.6 代谢抑制试验
        2.7 细胞适应性试验
        2.8 动物回归试验
    3 结果
        3.1 病毒分离培养
        3.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3.3 TCID_(50)滴定及中和试验结果
        3.4 分离病毒的PCR鉴定
        3.5 代谢抑制试验
        3.6 细胞适应性结果
        3.7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PRRSV的分离培养
        4.2 关于PRRSV的鉴定
    5 小结
第三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LX株和Jx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摘要
    1 材料
        1.1 病毒
        1.2 载体和菌株
        1.3 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1.6 PRRSV分离株核苷酸序列
        1.7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感染细胞总RNA提取
        2.3 RT-PCR扩增
        2.4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5 PCR产物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2.6 基因组不同区域序列比对与分析
        2.7 5'-UTR RNA二级结构分析
        2.8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绘制
    3 结果
        3.1 各个基因片段的RT-PCR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DNA PCR鉴定
        3.3 序列测定与拼接
        3.4 序列分析
        3.5 分离株5’-UTR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
        3.6 不同分离株Nsp2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7 不同分离株ORF2-7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8 不同分离株5’-UTR二级结构预测与比较
        3.9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绘制
    4 讨论
        4.1 关于PRRSV基因组与病毒变异
        4.2 关于PRRSV的基因分型
    5 小结
第四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LX株)的研制与应用
    摘要
    1 材料
        1.1 毒种
        1.2 Marc-145细胞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动物
        1.5 PRRSV抗体诊断试剂盒
    2 方法
        2.1 生产用毒种制备与鉴定
        2.2 制苗材料的选择
        2.3 制苗用细胞毒液的繁殖
        2.4 灭活
        2.5 半成品检验
        2.6 乳化
        2.7 安全性试验
        2.8 免疫攻毒试验
        2.9 最小免疫剂量测定
        2.10 免疫产生期与免疫持续期试验
        2.11 疫苗中间试剂
        2.12 疫苗的临床应用
        2.13 新兽药申报
    3 结果
        3.1 毒种的繁殖与鉴定
        3.2 半成品检验
        3.3 安全性试验结果
        3.4 免疫攻毒试验结果
        3.5 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结果
        3.6 免疫持续期试验
        3.7 中间试制
        3.8 临床应用
        3.9 新兽药申报
    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农业部兽药审评中心评审文件
致谢

(8)虫媒病毒病的全球分布和重现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虫媒病毒概况[1-3]
    1.1 黄病毒科病毒
    1.2 披膜病毒科病毒
    1.3 布尼杨科病毒
2 20世纪末重现/突现的人类虫媒病毒病
    2.1 登革热 (DEN
    2.2 黄热病 (YF
    2.3 流行性乙型脑炎 (JE
    2.4 西尼罗热 (WNF
    2.5 立夫特谷热[12, 13]
3 我国虫媒病毒病现状和新近发现的国内新虫媒病毒
    3.1 我国虫媒病毒病的流行和分布现状[1]
        3.1.1 流行性乙型脑炎[7, 15]
        3.1.2 蜱传脑炎或称森林脑炎[1, 16]
        3.1.3 新疆出血热 (XHF) [1]
        3.1.4 登革热 (DEN) [4, 17]
    3.2 近年来国内发现和分离的新虫媒病毒[17-21]
        3.2.1 东方马脑炎病毒 (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EEE)
        3.2.2 西方马脑炎病毒 (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WEE)
        3.2.3 基孔肯雅病毒 (Chikungunya virus, CHIK) [21]
        3.2.4 辛德毕斯病毒 (Sindbis virus, SIN) [21, 22]
        3.2.5 罗斯河病毒 (Rose River Virus, RR)
        3.2.6 新环状病毒 (Orbi virus) [18, 21, 23]
        3.2.7 Colti病毒[22, 23]
        3.2.8 巴泰病毒
4 加强我国虫媒病毒研究的建议
    4.1 建立虫媒病毒专业实验室
    4.2 加强国内虫媒病毒监测和自然疫源地的发现
    4.3 加强外来虫媒病毒的监控

(9)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检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疫苗的制造方法
    1.1 毒种:
    1.2 感染用悬液的制备:
    1.3 乳鼠的解剖:
    1.4 研磨:
    1.5 毒力滴定:
    1.6 灭活:
    1.7 稀释和分装:
2 疫苗检定方法
    2.1 无菌试验:
    2.2 安全试验:
    2.3 效力试验:
    2.4 免疫方法:
    2.5 攻击方法:
3 检定结果
    3.1 无菌试验:
    3.2 安全试验:
    3.3 效力试验:
4 讨论

(10)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 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回顾
    1 、肾综合征出血热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
第一部分 汉坦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适应
    1 、前 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 果
    4 、小 结
第二部分 抗原浓缩和纯化工艺的研究
    1 、前 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 果
    4 、小 结
第三部分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效果研究及临床研究
    1 、前 言
    2 、异常毒性实验
    3 、过敏原性实验
    4 、效力实验
    5 、人体安全性评价和免疫效果研究
    6 、小 结
讨 论
    1 、汉坦病毒在Vero细胞的传代适应
    2 、抗原纯化工艺的研究
    3 、临床前研究和人体安全性、有效性评价
结 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 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四、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检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毒性出血热的研究进展[J]. 房恩岳,王玲,李玉华.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9(06)
  • [2]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制备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J]. 王卜勇,陈道芳,张行,周伟伟,方斌奇,章文彬,杨文韬,李强,胡利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7(06)
  • [3]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的重要病原微生物研究现状分析[D]. 王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4]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学防治技术的情报研究[D]. 李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5]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稳定性研究[D]. 孙宝华. 吉林大学, 2008(10)
  • [6]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经典株与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经典株灭活疫苗的研制[D]. 王文成.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7)
  • [7]功劳恒永 贡献常新——记病毒学和药品检定专家、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俞永新院士[J]. 范兴川. 科学中国人, 2006(11)
  • [8]虫媒病毒病的全球分布和重现概况[J]. 俞永新.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5(04)
  • [9]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检定[J]. 冯崇慧. 地方病通报, 2004(S1)
  • [10]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 细胞)的研究[D]. 卢日峰. 吉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新疆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制与验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