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药川楝子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1](2020)在《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的临床观察,探讨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同时对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诊断量表进行反应度测评,为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证候量化诊断及疗效判断提供较好的帮助。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心火旺、肾阳虚型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应用清心助阳方治疗,对照组应用琥珀酸索利那新(卫喜康)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诊断量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评分和试验组10位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变化及安全性。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患者在畏寒肢冷、腰酸、尿道灼热、口干、心中烦热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在膝软、失眠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频、尿急、听力减退、健忘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为43.33%,对照组为6.70%,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OABSS积分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积分及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性显着(P<0.01);但试验组患者在急迫性尿失禁积分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在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总积分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患者为96.67%,对照组患者为66.67%,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反应度测评方面,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火旺维度、肾阳虚维度和总量表维度的P值均小于0.01,治疗前后差异性显着;舌尖红条目P值小于0.01,治疗前后差异性显着;而脉沉、尺脉无力条目P值均大于0.05,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效应尺度1.925,为较大效应。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清心助阳方对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相比西药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能有效改善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评分,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一种良好选择。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诊断量表效应尺度为较大效应,反应度良好,表明该量表能够对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的临床证候量化诊断与疗效判断提供较好的帮助。
吴珊珊[2](2020)在《理气活血法治疗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及意义: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主要临床亚型之一,具有患病率高、症状复杂、病情反复的特点,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困扰,所以如何更好更快的治愈本病受到临床医家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由于EPS发病机制当前尚未完全阐明,西医诊治本病仍以对症治疗、改善症状为主,临床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患者常常服药时见效,停药后却极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复发率低,近现代中医学者也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董建华院士治疗脾胃病之气血理论,以大学生为目标人群,通过观察荜铃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理气活血法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本治法的临床推广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0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气滞血瘀证EPS大学生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理气活血法代表方药荜铃胃痛颗粒口服治疗,安慰剂组予安慰剂口服治疗。连续用药6周观察2周,结束试验。记录并评价治疗前后上腹痛症状总评分、发作程度、发作频率、上腹痛症状消失率、EPS症状分级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铝碳酸镁片使用率及使用量、安全性指标以及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发生率。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上腹痛缓解率比较:治疗组患者上腹痛总评分较治疗前下降50%及以上者为34人,上腹痛症状缓解率为87.18%;安慰剂组为7人,缓解率为17.95%。治疗组上腹痛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0<0.05)。2.上腹痛发作程度比较:两组在用药2周时上腹痛发作程度开始出现显着差异,且治疗组上腹痛症状发作程度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3.上腹痛发作频率比较:两组在用药3周时上腹痛发作频率开始出现显着差异,且治疗组上腹痛症状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4.上腹痛症状消失率比较:治疗组上腹痛症状消失人数为31人,消失率为79.49%;安慰剂组上腹痛症状消失人数为7人,消失率为17.95%。治疗组上腹痛症状消失率显着高于安慰剂组(P=0.00<0.05)。5.EPS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1例,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7.44%;安慰剂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例,有效10例,无效27例,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30.77%。治疗组EPS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安慰剂组(P=0.00<0.05)。6.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较安慰剂组提升更为显着,且从服药4周后开始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在日常活动、忧虑、饮食、睡眠、不适、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8个领域的生存质量提升均显着高于安慰剂组(P<0.05)。7.铝碳酸镁片使用率及使用量比较:治疗组使用率为15.38%,安慰剂组使用率为28.20%,两组铝碳酸镁片使用率无明显差异(P=0.17>0.05)。在合并铝碳酸镁片治疗的受试者中,治疗组人均使用量为(7.83±7.76)片,安慰剂组为(14.18±7.78)片。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13>0.05)。8.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安全性指标无显着异常。两组各发生轻度不良事件4例(其中各1例为不良反应腹泻),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随访观察不良事件均消失。研究结论:1.理气活血法可以有效缓解气滞血瘀证EPS大学生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上腹痛症状发作程度、发作频率以及发生率,显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理气活血法代表方药荜铃胃痛颗粒临床应用未见严重不良发应,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杨鹏[3](2019)在《和胃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和胃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总结出和胃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RE的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病房的肝胃郁热型R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使用和胃降逆方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疗程8周。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胃镜结果积分,并对患者在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等形式随访,记录患者复发情况。最后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及远期复发情况。结果:本次研究最终共完成65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胃镜下食管黏膜的情况等数据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治疗4周时,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3%,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4周时,两组积分分别为10.85±3.13、12.13±2.49,经比较,P>0.05;治疗8周时,两组积分分别为4.52±1.97、6.88±2.89,经比较,P<0.05。中医主症:治疗4周时,两组反酸与胸骨后灼热积分比较,P>0.05,嘈杂积分比较P<0.05;治疗8周时,两组反酸,胸骨后灼热积分比较,P>0.05,嘈杂积分比较P<0.05。中医次症:治疗4周时,两组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积分比较,P<0.05,两胁胀满,大便秘结积分比较P>0.05;治疗8周时,两组心烦、易怒,口干、口苦,两胁胀满积分比较,P<0.05,大便秘结积分比较P>0.05。胃镜疗效:治疗组痊愈26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0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P>0.05。复发率:疗程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9例、未复发24例,复发率27.27%,对照组复发18例、未复发14例,复发率56.26%,P<0.05。结论:(1)和胃降逆方在改善肝胃郁热型RE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主症嘈杂和次症心烦、易怒,口干、口苦,两胁胀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和胃降逆方在降低肝胃郁热型RE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复发率方面疗效较好。(3)和胃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RE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那仁满都拉,卢计平,姜清秀,郭彦[4](2019)在《蒙药森登-4汤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对蒙药森登-4汤的历史渊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标准化研究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针对性提出该方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森登-4汤是常用蒙药制剂,历史悠久,其组方单味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复方研究较少,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和药理、药效、毒理研究。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的检测手段与质量控制研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其进行标准化研究、药理药效学研究和规范化临床研究可为开发一种质量稳定、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的新蒙药森登-4汤奠定坚实的基础。
聂源[5](2018)在《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临床有效性,并通过随访来评估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为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医医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绵阳市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符合非糜烂性反流病(肝胃郁热证)诊断的304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2例,对照组152例。治疗组予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两组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结束后4周、16周随访。重点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对观察结果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临床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8周结束后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患者临床症状(P<0.05)。两组治疗对患者胸骨后疼痛、胃脘灼痛、嗳气反流、背心疼痛、口干五项症状改善相差不大,其余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别于治疗结束4周、16周进行随访,两组治疗针对患者咽部情况的改善相差不大,其余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临床综合疗效:治疗8周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8.6%,对照组为97%(P>0.05)。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9.3%,对照组为32.6%(P<0.05)。治疗结束16周后随访时,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9.3%,对照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53.4%(P<0.05)。4.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的复发,但是治疗组在控制临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综合疗效及远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樊敏[6](2018)在《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优效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60例住院部被确诊为肝胃郁热证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及电子胃镜检查,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胃镜分级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为86.66%,经X2检验,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在胃痛、脘胁胀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大便秘结及舌象等症状上比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中医症候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治疗8周后治疗组复查胃镜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总有效率67.85%,两组胃镜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方面效果显着。(4)在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安全性。结论: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在主要症状改善、中医症候改善及内镜效果方面有明显的疗效,优于单纯服用西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谭也[7](2016)在《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而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存在着相对局限且副作用大,远期疗效较差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并探索其用药时间长短对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的影响,为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选取符合试验标准的64例患者,均为2015年0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其中观察组2例失访,最终疗效评价30例;对照组3例失访,最终疗效评价29例。共观察59例便秘患者的远期疗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症状总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通便贴脐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延长其用药时间。中药主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具体药物组成:北柴胡15g,炒枳壳15g,白芍10g,陈皮l0g,炙香附l0g,川芎l0g,川楝子15g,醋莪术l0g,酒大黄6g,生甘草6g(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煎颗粒,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通便贴(由大黄、木香、紫苏梗、薄荷组成,为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煎颗粒,按6:3:1:0.6的比例配成,取适量以黄酒调成膏状装于贴敷膜中)神阙穴位贴敷,每日1次,每次2h。观察组疗程为4周,对照组疗程为2周,两组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均给予一般治疗包括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良好的生活习惯,心身调护。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总分及各单项症状包括排便间隔时间、排便速度、粪便性状、排便不尽感、排便难度、腹胀、腹痛、暖气、纳差、肠鸣、烦躁易怒评分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1周、4周、8周时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其中两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1周、4周、8周时便秘远期症状总分、排便间隔时间评分、粪便性状评分、排便难度评分、排便不尽感评分、腹胀评分及纳差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排便速度评分、暖气评分、肠鸣评分、烦躁易怒评分方面在治疗结束1周、4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治疗结束8周,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腹痛评分在治疗结束1周、4周和8周时,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总体治疗效果是显着的,其疗效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发挥作用,远期疗效较好。2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用药时间的长短对于维持远期疗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用药4周疗程的远期疗效优于用药2周疗程。
李振华,鞠建明,华俊磊,石慧慧[8](2015)在《中药川楝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川楝子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概述了川楝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毒性与代谢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从川楝子中共分离鉴定了挥发油类成分42个,楝烷型三萜及柠檬苦素类化合物6个,黄酮类化合物9个,其他成分33个。川楝子的药理活性研究包括驱蛔杀虫、抗肿瘤、抗病毒、呼吸抑制、抗氧化、抑制破骨细胞、镇痛等作用。川楝子具有一定的药物毒性,作者从吸收与代谢角度阐明了川楝子配伍减毒机制,揭示了其配伍减毒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川楝子作为传统中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外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楝烷型三萜及柠檬苦素类化合物,但对于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则较为有限。为使川楝子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建议将血清药物化学和PK/PD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其体内药效物质基础。
张红梅,肖勇,吕武清[9](2014)在《试论茵陈、生麦芽、川楝子在镇肝熄风汤中的配伍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方剂是由特定的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制成适当剂型而成的,方剂中某些药物的配伍影响甚至决定着该方的功效与主治。本文试图从中医理法方药、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医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论证茵陈、生麦芽、川楝子在镇肝熄风汤中的配伍意义。
李禾,马超一[10](2014)在《从文献分析角度看我国民族药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以"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壮药"等为检索词,通过检索分析近10年在CNKI数据库期刊中发表的文献,从文献角度对我国民族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民族药的研究机构分布呈现地域性;不同民族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藏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含量测定等方面,蒙药、苗药和壮药的研究侧重于临床与成分分析,维药研究多集中于药材中微量元素分析、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等方面。藏药研究更为系统全面,其中研究出较为成熟的单味药——独一味,藏药在科研、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值得其他民族药借鉴与学习。民族药不同于中医药研究,应结合实际与自身特点,探索合适的研究与开发路线。
二、蒙药川楝子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药川楝子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实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治疗疗程 |
2.4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统计检验(量表反应度测评) |
3.3 效应尺度 |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OABSS积分的比较 |
3.7 试验组1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尿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变化 |
3.8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膀胱过度活动症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 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的提出与探讨 |
3 清心助阳方药物组成及配伍分析 |
3.1 清心助阳方药物组成 |
3.2 清心助阳方单味药物渊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3 清心助阳方药物配伍分析 |
4 对照组治疗药物的选择 |
5 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证诊断量表反应度测评 |
6 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析 |
6.1 中医症状及证候疗效评价 |
6.2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SS)疗效评价 |
6.3 尿动力学评价 |
6.4 安全性分析 |
7 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可能疗效机制探讨 |
7.1 调控神经作用 |
7.2 调节免疫作用 |
7.3 调节平滑肌作用 |
7.4 调控激素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中西医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理气活血法治疗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4.1 中医内治法 |
4.1.1 经方治疗 |
4.1.2 自拟方治疗 |
4.1.3 常用中成药治疗 |
4.2 中医外治法 |
4.2.1 针灸治疗 |
4.2.2 推拿治疗 |
4.2.3 穴位贴敷治疗 |
4.2.4 其他治疗 |
4.3 中医内外合治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2.1 胃肠道运动障碍 |
2.2 胃酸 |
2.3 内脏高敏感性 |
2.4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 |
2.5 精神心理因素 |
2.6 脑-肠轴功能及胃肠激素异常 |
2.7 其他发病机制 |
3 治疗 |
3.1 促胃肠动力 |
3.2 抑制胃酸 |
3.3 根除Hp感染 |
3.4 保护胃粘膜 |
3.5 抗焦虑抑郁等其他治疗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
2.1.2 上腹痛综合征诊断标准 |
2.2 中医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治疗方案 |
4.1.1 基础治疗 |
4.1.2 药物治疗 |
4.1.3 合并用药规定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2.1 主要疗效指标 |
4.2.2 次要疗效指标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4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基本资料 |
1.2 观察指标基线资料 |
2 疗效评价 |
2.1 主要疗效指标 |
2.2 次要疗效指标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董建华院士治疗脾胃病之“气血论” |
2 荜铃胃痛颗粒组方及现代药理学机制分析 |
2.1 组方分析 |
2.2 现代药理学机制分析 |
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3.1 疗效分析 |
3.1.1 荜铃胃痛颗粒疗效分析 |
3.1.2 安慰剂疗效分析 |
3.2 安全性分析 |
4 气滞血瘀证EPS大学生的患病特点分析 |
4.1 性别、年龄 |
4.2 忧虑、压力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
附录2 EPS临床症状分级量表 |
附录3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 |
附录4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规则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和胃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4)蒙药森登-4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源流考略 |
2 化学成分 |
2.1 森登的化学成分 |
2.2 诃子的化学成分 |
2.3 栀子的化学成分 |
2.4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 |
2.5 森登-4汤化学成分 |
3 药理研究 |
3.1 森登的药理作用 |
3.2 诃子的药理作用 |
3.2.1 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作用 |
3.2.2 抗菌作用 |
3.2.3 抗病毒作用 |
3.2.4 抗肿瘤作用 |
3.2.5 降糖作用 |
3.2.6 解毒作用 |
3.2.7 其他作用 |
3.3 栀子的药理作用 |
3.3.1 抗炎、镇痛作用 |
3.3.2 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 |
3.3.3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3.3.4 降压、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3.3.5 抗肿瘤作用 |
3.3.6 其他作用 |
3.4 川楝子的药理作用 |
3.4.1 驱虫作用 |
3.4.2 抗癌作用 |
3.4.3 抗炎镇痛作用 |
3.4.5 抗肉毒作用 |
3.4.6 抗氧化作用 |
3.4.7 对心血管的作用 |
3.4.8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3.4.9 其他作用 |
4 标准化研究 |
4.1 提取工艺方面 |
4.2 质量标准研究方面 |
5 展望 |
(5)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
1.1 关于病名的认识 |
1.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关于辨证分型 |
1.4 关于治疗 |
1.4.1 中医治疗 |
1.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4.3 其他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认识 |
2.1 定义及分型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1 酸和非酸反流 |
2.2.2 食管动力障碍及LES松弛 |
2.2.3 食管内脏高敏感 |
2.2.4 心理精神因素 |
2.3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的诊断 |
2.3.1 调查问卷 |
2.3.2 PPI试验 |
2.3.3 高清晰放大内镜 |
2.3.4 24小时食管pH监测 |
2.3.5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
2.4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的治疗 |
2.4.1 一般治疗 |
2.4.2 PPI治疗 |
2.4.3 促胃肠动力药 |
2.4.4 心理精神治疗 |
第二部分 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肝胃郁热证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2.6 中止试验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2.1 药物 |
3.2.2 用药方法 |
3.2.3 疗程设置 |
3.2.4 随访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性项目 |
3.3.2 安全性指标 |
3.3.3 疗效指标 |
3.3.4 不良事件件 |
3.4 疗效判定 |
3.4.1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3.4.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3.4.3 复发标准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基本资料分析 |
4.2 基线分析 |
4.2.1 两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年龄比较 |
4.2.2 两组性别分布 |
4.2.3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4.3 疗效分析 |
4.3.1 组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4.3.2 治疗后组间症状积分比较 |
4.3.3 治疗后组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4.3.4 两组复发率比较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选题意义 |
2 立题依据 |
3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4 选方依据 |
5 方解 |
5.1 君药 |
5.2 臣药 |
5.3 佐使药 |
6 现代药理研究 |
6.1 柴胡 |
6.2 香附 |
6.3 半夏 |
6.4 竹茹 |
6.5 黄连 |
6.6 延胡索 |
6.7 陈皮 |
6.8 枳实 |
6.9 茯苓 |
6.10 白术 |
6.11 川楝子 |
6.12 射干 |
6.13 枇杷叶 |
6.14 紫苏 |
6.15 甘草 |
7 疗效总结 |
7.1 在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方面 |
7.2 在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方面 |
7.3 在复发方面 |
8 柴附温胆汤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探讨 |
8.1 消除炎症 |
8.2 抑制胃酸分泌 |
8.3 修复食管、胃黏膜 |
8.4 改善食管、胃肠动力 |
8.5 调畅情志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
1.对病名的认识 |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辨证分型 |
4.中药治疗 |
5.中西药结合治疗 |
6.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6)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实验方法 |
4.1 病例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疗效性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6.1 主要症状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6.2 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6.3 电子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
6.4 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的比较 |
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变化对比 |
4 治疗后电子胃镜下疗效比较 |
5 主要症状综合疗效比较 |
6 不良反应及相关常规检查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3 肝胃郁热为RE的主要病机 |
4 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的方源探 |
5 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的组方原则 |
5.1 方药组成及方解 |
5.2 现代药理研究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RE |
7 研究结果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危害及并发症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常用检查方法 |
5 治疗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 |
1 诊断标准 |
2 试验病例标准 |
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一般治疗 |
3 试验分组治疗 |
4 疗程 |
5 观察时点 |
6 观测指标 |
7 资料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平均年龄的比较 |
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总积分比较 |
5 两组远期症状总分比较 |
6 两组远期排便间隔时间评分比较 |
7 两组远期排便速度评分比较 |
8 两组远期粪便性状评分比较 |
9 两组远期排便难度评分比较 |
10 两组远期排便不尽感评分比较 |
11 两组远期腹胀评分比较 |
12 两组远期腹痛评分比较 |
13 两组远期嗳气评分比较 |
14 两组远期纳差评分比较 |
15 两组远期肠鸣评分比较 |
16 两组远期烦躁易怒评分比较 |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药川楝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研究 |
2 川楝子药理作用研究 |
3 毒性研究 |
4 川楝子配伍减毒机制与代谢组学研究 |
5 总结和展望 |
(10)从文献分析角度看我国民族药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民族药文献分布的整体概况 |
2 藏药 |
2.1 文献篇数 |
2.2 研究热点 |
2.3 研究机构 |
2.4 下载前10位的文献 |
3 蒙药 |
3.1 文献篇数 |
3.2 研究热点 |
3.3 研究机构 |
3.4 下载前10位的文献 |
4 苗药 |
4.1 文献篇数 |
4.2 研究热点 |
4.3 研究机构 |
4.4 下载前10位的文献 |
5 维药 |
5.1 文献篇数 |
5.2 研究热点 |
5.3 研究机构 |
5.4 下载前10位的文献 |
6 壮药 |
6.1 文献篇数 |
6.2 研究热点 |
6.3 研究机构 |
6.4 下载前10位的文献 |
7小结 |
四、蒙药川楝子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心助阳方治疗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心火旺、肾阳虚型临床观察[D]. 王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理气活血法治疗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吴珊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和胃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D]. 杨鹏.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4]蒙药森登-4汤研究进展[J]. 那仁满都拉,卢计平,姜清秀,郭彦. 中国医药, 2019(02)
- [5]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D]. 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樊敏.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7]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观察[D]. 谭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中药川楝子研究进展[J]. 李振华,鞠建明,华俊磊,石慧慧.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01)
- [9]试论茵陈、生麦芽、川楝子在镇肝熄风汤中的配伍意义[J]. 张红梅,肖勇,吕武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9)
- [10]从文献分析角度看我国民族药的发展现状[J]. 李禾,马超一. 中国中药杂志,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