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型仪器共建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

国家大型仪器共建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

一、国家大型仪器共建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杨会平[2](2019)在《微放电效应与松散连接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抑制无源互调干扰是保证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我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多系统频段兼容的重要保证。国内外学者经过近50年的研究,总体上将无源互调的产生原因分为接触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两种类型。但是,随着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无源互调的产生机理方面,仍然有许多尚未完全明晰的地方。本文针对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大功率-易放电、高频率-电连接要求高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微放电和松散电接触两个亟待解决的无源互调产生机理,主要内容包括:1)微放电效应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2)松散电接触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1.在微放电效应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方面,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单载波微放电效应的频谱特征解析。首先以微放电效应的稳定状态为着眼点,建立一种微放电效应的稳态分析模型,并仿真验证其正确性;然后依据此稳态分析模型,提出一种单载波微放电效应电流密度频谱特征解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单载波微放电效应所产生电子噪声的频率成份为基波频率的奇数倍,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设计射频噪声抑制器件或滤波器件,滤除由于单载波微放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噪声干扰。2)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的频谱特征解析。首先利用单载波条件下已论证的稳态分析模型,求解出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的瞬时速度;然后将此瞬时速度分解为连续时间分量vosc(t)和周期常数分量vcon(t);最后利用傅立叶级数求解出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电子噪声的频率成份。研究结果表明:多载波微放电效应所形成电子噪声的频率成份为载波中心频率的奇数倍,其3阶谐波和7阶、9阶、11阶次谐波非常接近三阶无源互调频率。2.在松散电接触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方面,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松散连接电特性量的无源互调影响机理分析。首先建立一种紧凑电接触的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在松散电接触条件下,对阻抗、电流以及S-参数三种电特性量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最后,构建一种松散连接等效电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松散电接触导致无源互调干扰水平升高的原因在于通过非线性膜电阻的电流增加和接触阻抗的电热耦合现象。2)松散连接电热耦合效应的无源互调影响机理分析。首先建立一种电磁域与热域之间的能量转化模型—电热耦合热路分析模型;然后将此模型拓展到松散连接的同轴连接器中,并利用计算机仿真(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CST)软件的多物理场工作室验证该拓展模型的正确性;最后给出一种松散连接电热耦合效应所导致的无源互调值与其影响因子的定量描述式,实现了对松散连接电热耦合效应无源互调值的准确预测。3)提出一种松散电接触无源互调测试方法。通过研究松散电接触的电特性量无源互调影响机理和电热耦合无源互调影响机理;揭示了松散电接触增加的无源互调值与电特性量的内在联系,即:松散电接触增加的无源互调值与增加的接触阻抗成正比,并建立了一种松散电接触无源互调测试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无源互调测试方法都需要专门且昂贵的无源互调测试仪器或频谱分析设备的不足,仅需利用示波器中集成的时域反射(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模块测量出松散电接触增加的阻抗,就能间接求解出松散电接触增加的无源互调值,为无源互调测试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本论文微放电和松散电接触影响机理的研究,对抑制无源互调干扰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为无源互调源判断、低无源互调电路(系统)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张晓锋[3](2017)在《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指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上呼吸道炎症和生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该病毒能引起牛的免疫抑制,造成继发感染,严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临床上表现为发热、鼻炎、乳腺炎、流产等。目前,世界各主要养牛地区均有该病的报道,我国亦是该病的主要疫区之一,严重危害我国养牛业的发展。上海市金山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全区有10个中小型规模奶牛场,存栏量接近万头。因从国外或国内其他地区引进种牛频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金山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感染引起的奶牛肺炎、流产时有发生。但金山区奶牛系统缺乏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从该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入手,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定量PCR检测方法,形成一套结合金山区实际的综合防控方案,为当地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1.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利用商品化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E特异性抗体检测剂试剂盒,对2016年在上海市金山区10个奶牛场采集的460份牛血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金山区奶牛场的抗体阳性率达到36.67%~97.37%,提示IBRV感染普遍,建议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有效控制该病造成的损失。2.Ⅰ型牛疱疹病毒gE基因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以Ⅰ型牛症疹病毒(Bovine herpesvirus-1,BHV-1)的gE基因序列,针对1607~1704bp区域分别设计1对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在建立和优化反应体系后,对经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进行扩增来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建立的荧光定量PCR可用于检测BHV-1,其灵敏度为10 copies/μL,且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可用于BHV-1临床检测。3.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综合防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严重威胁着金山区乃至上海市的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由于该病具有潜伏感染和隐性感染的特性,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牛只的调运和病牛自愈后的持续排毒来感染健康牛,从而造成健康牛群感染该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针对该病的防控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从诊断、检测、监测、免疫、消毒、隔离、扑杀以及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做好防控工作。

李健[4](2016)在《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以下简称科研设施与仪器)的支撑。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投入越来越多的同时,重复购置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的倾向仍未解决。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利用率还有很大差距,共享水平仍有待提高,对外服务率和跨区域共享水平更是有待提升。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具有协同性,是协同治理的过程。协同治理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应有多元主体参与;二是以互惠为原则,讲求子系统的协同性;三是以实现共同目标为目的,是自组织特征的网络:四是需要制定共同规则。论文立足于多中心治理和协同治理理论,将协同治理的四个特征与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相结合,从科研设施与仪器的配置、管理、服务、监督、评价5个环节有机衔接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验,概括了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现状,着重分析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中形成的各项机制--多元主体的参与、组织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在归纳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选择。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研与文献调查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方法。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各类科技平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利用科技资源调查数据对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分布、共享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协同治理、多中心理论与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相结合进行分析;精准分析科技资源调查数据和科技统计年鉴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展示;基于国家网络平台建设进度和未来发展趋势,贯穿科研设施与仪器配置、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的全链条提出对策选择;借鉴国外经验,从顶层设计、政策引导、评价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建议。论文为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对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实践意义。

张渝英[5](2014)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文中研究表明

杨亚楠,李秋立,刘宇,唐国强,凌潇潇,李献华[6](2014)在《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文中研究说明锆石是大型离子探针U-Pb定年技术应用最早和最广的矿物,离子探针U-Pb定年可以有效获取粒径微小锆石或具有复杂环带结构的锆石中不同区域的年龄信息。文中以Cameca IMS 1280型离子探针为例,对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原理、仪器分析流程、数据校正方法和数据误差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综述,并总结了近年来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技术新进展。

王文涛,张杰军,董诚[7](2012)在《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仪器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界定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仪器高技能人才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建仪器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在对仪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运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尝试重新构建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仪器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刘敦一,王晨[8](2012)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文中认为1发展历程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当时是由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以共建共享方式建立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11年11月,中心通过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组织的联合认定,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坚定

唐凤[9](2012)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下一个10年》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刘敦一开始忙古气候变化的量化研究。古气候变化的定量研究一直受到传统氧同位素理论和方法的限制,加上实验仪器的限制,世界上对于该项目的研究一直鲜有进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1年刘敦一接下了一个让他振奋不已的任务:建立离子探针中心。自此,中国开始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领域走向大型仪器共建共享的道路。一把利器刘敦一时常回忆起十年前的情境。那时,价值千万的大型仪器的进口

国土资源部[10](2012)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国土资发〔2011〕1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现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国家大型仪器共建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大型仪器共建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微放电效应与松散连接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源互调概述
        1.1.1 无源互调的来源
        1.1.2 无源互调的危害
        1.1.3 无源互调的研究意义
    1.2 无源互调的研究现状
        1.2.1 无源互调产生机理研究
        1.2.2 无源互调分析方法研究
        1.2.3 无源互调测量技术研究
    1.3 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放电效应影响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微放电效应的分析
        2.2.1 微放电效应的产生过程
        2.2.2 微放电效应的影响因素
    2.3 单载波微放电效应频谱特征解析
        2.3.1 微放电效应饱和状态等效物理模型
        2.3.2 单载波微放电效应瞬时速度求解
        2.3.3 单载波微放电效应电流密度谱求解
    2.4 多载波微放电效应频谱特征解析
        2.4.1 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瞬时速度求解
        2.4.2 多载波微放电效应电流密度谱求解
    2.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2.5.1 微放电效应的仿真模型
        2.5.2 微放电效应仿真与频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松散连接的电特性量影响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金属面微观接触特征分析
        3.2.1 紧凑接触机理模型
        3.2.2 紧凑接触等效电路模型
    3.3 松散连接的电特性量分析
        3.3.1 松散连接机理模型
        3.3.2 松散连接的电流特性量分析
        3.3.3 松散连接的阻抗特性量分析
    3.4 松散连接的电特性量仿真
        3.4.1 松散连接的仿真模型
        3.4.2 松散连接的电流特性量仿真
        3.4.3 松散连接的阻抗特性量仿真
        3.4.4 松散连接S-参数特性量仿真
    3.5 松散连接的等效电路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散连接的电热耦合影响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电热耦合与热传导现象分析
        4.2.1 电热耦合现象分析
        4.2.2 热传导现象分析
    4.3 电热耦合分析方法
        4.3.1 热传导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
        4.3.2 分数阶热传导方程
        4.3.3 电热耦合的热路分析模型
    4.4 松散连接电同轴连接器热耦合模型与仿真
        4.4.1 松散连接的电热耦合模型
        4.4.2 松散连接的电热耦合仿真
    4.5 松散连接电热耦合的无源互调分析
        4.5.1 电热耦合无源互调的产生机理
        4.5.2 电热偶合无源互调的定量描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无源互调测试平台搭建
        5.2.1 反射式无源互调测试平台
        5.2.2 近场扫描式无源互调测试平台
    5.3 松散连接阻抗的无源互调干扰验证
        5.3.1 松散连接的阻抗测试
        5.3.2 松散连接阻抗的互调干扰测试
    5.4 松散连接电流的无源互调干扰验证
        5.4.1 松散连接电流的互调测试理论
        5.4.2 松散连接电流的无源互调测试
    5.5 松散连接电热耦合的互调干扰验证
        5.5.1 松散连接电热耦合的互调测试理论
        5.5.2 松散连接电热偶合的无源互调测试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项目与获得的资助

(3)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研究进展
    1 流行现状
        1.1 国外流行情况
        1.2 国内流行现状
    2 病原学
        2.1 gB囊膜蛋白基因
        2.2 gC囊膜蛋白基因
        2.3 gD囊膜蛋白基因
        2.4 gE囊膜蛋白基因
    3 流行病学
        3.1 疾病传播
        3.2 感染表现
        3.3 感染机制
    4 诊断
        4.1 病原学诊断
        4.2 血清学诊断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5 防治
        5.1 疫苗免疫
        5.2 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养殖现状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牛场和试验动物选择
        1.2 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与分析
    2 综合防控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养殖现状
        2.2 奶牛饲养管理和繁殖状况
        2.3 疫病综合防控情况
        2.4 投入品管理
        2.5 粪尿处理
        2.6 标准化及减排项目建设
        2.7 人员管理
        2.8 生鲜乳质量管理
        2.9 风险防控
    3 问题分析
        3.1 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生产能力必须加强
        3.2 综合防控能力不足,造成疫病控制不力
        3.3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造成技术支撑不够
        3.4 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利益联结机制低下
        3.5 土地承载力限制,造成规模与环境脱节
        3.6 绿色发展要求提高,种养结合模式探索不够
    4 IBR的危害性及金山区防控IBR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时间及采样地点
        1.2 采血器械
        1.3 牛尾静脉采血方法
        1.4 血清分离与保存
        1.5 ELISA检测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Ⅰ型牛疱疹病毒GE基因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和细胞
        1.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盒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5 病毒扩增
        1.6 病毒DNA的提取
        1.7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8 PCR产物克隆与测序
        1.9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1.10 临床样品检测
    2 结果
        2.1 BHV-1病毒扩增
        2.2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
        2.3 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
        2.4 特异性试验
        2.5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综合防控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临床诊断
        1.2 综合检测
    2 防控物资储备
        2.1 生物制品
        2.2 消毒物资
        2.3 防疫物资
    3 防控技术队伍
        3.1 防控机构
        3.2 专家委员
        3.3 技术保障
        3.4 人员素质
    4 IBR综合防控
        4.1 总体规划
        4.2 严格检疫
        4.3 规范隔离
        4.4 全面封锁
        4.5 彻底消毒
        4.6 隔离治疗
        4.7 结合免疫
        4.8 积极扑杀
        4.9 综合保险
        4.10 风险防控
        4.11 应急管理
        4.12 粪污处理
    5 防控成效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4)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的概念和特点
        二、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内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现状
    第一节 国家层面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实践
        一、网络式联合的组织体系
        二、服务内容多样化
        三、后补助为主提供资金支持
        四、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
    第二节 省级层面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实践
        一、省级平台建设概况
        二、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
        三、尝试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
        四、提供各类补助补贴进行激励
        五、探索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
        六、依据利用情况评议新仪器购置
第三章 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仪器配置和共享不均衡
        二、仪器利用率和对外服务率低
        三、共享网站服务功能薄弱
        四、市场化和服务意识不足
        五、人员流失严重
    第二节 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科技体制条块分割
        二、法规政策存在漏洞
        三、开放共享意识薄弱
        四、评价机制尚有短板
        五、激励引导力度不够
第四章 国外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实践经验
    第一节 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共享
        一、主管部门网站充分发挥导引作用
        二、在线服务网站的专业化强
    第二节 注重多方协调和顶层设计
        一、多方协作进行投资和管理
        二、建设中注重顶层设计
    第三节 法规制度比较完善
        一、共享法规相对完备
        二、产权和权责划分明确
        三、人员设置合理
    第四节 经费来源多元化
        一、融资渠道多元化
        二、运行费用纳入预算
        三、收费公开透明
    第五节 绩效评价具有约束效用
        一、评价方式多样化
        二、评价内容以目标为导向
        三、评价结果具有约束效力
第五章 完善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机制的对策选择
    第一节 注重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加强整体规划
        二、建立多方沟通机制
        三、形成多层级的管理体系
    第二节 健全开放共享政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完善促进共享的制度
        三、营造共享氛围
    第三节 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
        一、尝试恰当的运营模式
        二、考虑市场化的服务路线
        三、拓宽融资渠道
    第四节 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一、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方式
        二、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
        三、设立公开的反馈程序
    第五节 完善激励和利益分配
        一、紧扣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二、完善各类补助补贴
        三、重视利益分配
    第六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调整人员配置
        二、促进人才培养
        三、提高人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离子探针工作原理简介
2 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分析流程
    2.1 仪器工作条件
    2.2 分馏校正
    2.3 普通铅校正
3 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的误差分析
    3.1207Pb/206Pb年龄
    3.2206Pb/238 U年龄
4 离子探针锆石定年进展
    4.1 高精度Pb-Pb年龄测定
    4.3 高U锆石样品问题
5 结束语

(8)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2 定位及研究方向
3 仪器与设备
4 专业技术特色
    4.1 SHRIMP矿物微区原位定年技术
        4.1.1 早前寒武纪年代学和构造演化研究
        4.1.2 月岩及月球陨石样品年代学研究
        4.1.3 古亚洲洋蛇绿岩定年及构造演化研究
        4.1.4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研究
    4.2 SHRIMP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分析技术
    4.3 SHRIMP远程共享控制系统
    4.4 大型质谱仪器自主研发工作

(9)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下一个1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利器
又一个“宝贝”
新的征程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第一章形势与需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推动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第四章大力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和创新体系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章形势与需求
    一、“十一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成效显着
        (一)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二)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 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二、“十二五”是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 保障资源安全供应已成为国际科技发展的核心
        (二)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与应用是解决当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国土资源调查、监测和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调整
        (四)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解决资源环境复杂问题的关键, 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重点
    三、“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对科技提出了迫切需求
        (一) 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需要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 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是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 防治地质灾害、应对全球变化对国土资源科技提出迫切要求
        (四) 构建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推动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科技创新
        (一) 土地调查与监测技术研发
        (二) 土地规划与调控科学研究
        (三) 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四) 耕地监测与保护研究
    二、深入开展支撑找矿突破科技创新
        (一) 找矿理论和方法技术成果推广
        (二) 加强地质找矿综合研究
        (三) 勘查技术装备研发
        (四) 推进深部金属矿勘探开发科技
        (五) 油气地质调查科技攻关
        (六) 新能源勘查科技创新
    三、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
        (一) 重要难利用金属矿产综合利用技术攻关
        (二) 非金属矿高值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三) 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四) 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
    四、大力推进地灾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和全球变化科技创新
        (一) 地灾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研究
        (二) 气候变化地质响应研究
        (三) 地质碳汇和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攻关
        (四) 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五)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土地利用风险评价研究
    五、加强基础研究
        (一) 基础地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二) 土地资源基础科学理论研究
        (三) 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攻关
    六、积极探索前沿科技
        (一) 地壳深部探测与观测
        (二) 深海资源探测科技创新
        (三) 极地与探月研究
    七、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科技创新
    八、加强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创新
        (一) 完善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科学理论体系
        (二) 土地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三) 地质矿产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第四章大力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和创新体系
    一、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建设
        (一) 建设重点实验室
        (二) 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 建设野外科研基地
    二、加强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一) 部级质检中心建设和认证
        (二) 监督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三、加强国土资源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二) 重要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
    四、加强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建设
        (一) 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二) 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三) 创作国土资源科普作品
    五、推进国土资源卫星应用体系建设
        (一) 加快陆海统筹的卫星应用系统建设
        (二) 国土资源对地观测技术创新
    六、完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
        (一)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二) 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国土资源科技人才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共同责任制度
    三、建立科技规划计划制度
    四、加强科技规划评估和项目管理
    五、加快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六、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
    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八、加强科技投入
专栏1:国土空间规划关键技术
专栏2:土地综合整治与典型矿区复垦关键技术
专栏3:地质找矿理论和方法技术推广
专栏4:地质勘查仪器装备与关键技术
专栏5:深部找矿科技路线图
专栏6:能源勘查研究区重点科技问题
专栏7: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
专栏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
专栏9: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攻关
专栏10:地壳探测工程
专栏11:国土资源科研基础条件平台计划
专栏12:国土资源卫星应用工程
专栏13: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四、国家大型仪器共建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2]微放电效应与松散连接对无源互调的影响机理研究[D]. 杨会平. 湖南大学, 2019(01)
  • [3]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D]. 张晓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机制研究[D]. 李健.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5]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A]. 张渝英. 第四届中日科学仪器发展论坛报告集, 2014
  • [6]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J]. 杨亚楠,李秋立,刘宇,唐国强,凌潇潇,李献华. 地学前缘, 2014(02)
  • [7]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仪器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研究[J]. 王文涛,张杰军,董诚. 中国基础科学, 2012(04)
  • [8]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J]. 刘敦一,王晨. 岩矿测试, 2012(04)
  • [9]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下一个10年[J]. 唐凤. 科学新闻, 2012(03)
  •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J].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通讯, 2012(01)

标签:;  ;  ;  ;  ;  

国家大型仪器共建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