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异的“政府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轶群[1](2021)在《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人均收入不断提升。人民开始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作为幸福产业的旅游业也就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目标,旅游需求不断增加,旅游出行人次逐年大幅增加,我国旅游业也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发展起来。山地旅游以亲近自然、积极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玉龙雪山景区作为山地旅游的代表,汇集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等多种旅游类型为一体,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产业融合性强,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就业率和收入、促进消费、消除贫困效应显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吸引不少投资加入,旅游景区投资规模大幅增长,新的投资加入不断推动景区发展、当地经济的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就业的增加。我国山地地区普遍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交通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旅游业较低的准入门槛、显着的经济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了山地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投资发展山地旅游成为了带动一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已有的研究对景区投资的驱动效应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在已有的山地景区研究的基础上,以旅游景区投资为切入点,通过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补充和丰富山地景区研究中关于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内容,也为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后续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及方法参考;同时,为其他类似丽江玉龙雪山的山地景区提供案例借鉴,为山地景区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也为山地景区日后健康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1)首先对山地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2)对旅游景区、山地景区、投资、旅游投资和景区投资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凯恩斯投资理论等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机理和内外部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3)回顾和总结了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历程和投资经历,研究分析了景区投资和景区发展的相关性,以及景区目前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4)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2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显着性及DW检验,回归系数的显着性与解释变量共线性检验、残差检验等多种方法,对玉龙雪山景区从2010年-2019年的投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实证分析研究景区投资驱动效应;(5)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和建议。本文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通过对玉龙雪山景区2010年-2019年投资数据分析发现:玉龙雪山景区从2010年开始,外部投资额度逐年递增,在2017年外部投资规模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分析认为:玉龙雪山景区发展情况良好,景区持续良好的发展和知名度及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吸引到了更多的投资资金流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玉龙雪山未来的发展,标志着玉龙雪山景区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山地景区和热门投资候选地之一。2、分析总结了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变迁,从玉龙雪山景区发展的角度来看,景区一共经历了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起步阶段(1995年之前)、发展提升阶段(1995年-2003年)、成熟稳定阶段(2004年-2007年)、转型升级阶段(2008年-现在)。3、从内外两个方面分别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地景区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突发事件对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山地景区市场条件、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2)山地景区内部驱动因素包括:山地景区投资对景区监督管理的影响、声誉对于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山地景区自身条件对投资的影响;4、从内外两个方面分别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地景区外部驱动机理分别是:政府政策的驱动、稳定的政治环境驱动、资本市场的驱动、金融服务的驱动等;(2)山地景区内部驱动机理则分别是:山地旅游业发展内在的需求驱动、山地景区良好的社会效应驱动、投资旅游业高收益驱动、山地景区广阔的旅游市场驱动等。5、指出了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投资发展中的几个较为突出问题:(1)生态环保资金相对较为缺乏,影响未来景区发展;(2)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专业性人才较为缺乏;(3)门票收入为景区主要收入来源,游客消费链过短;(4)景区其他类型旅游产品发展不足;(5)旅游核心产品较为单一。6、对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主要结论有:(1)构建景区投资驱动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是由2个对景区投资情况进行衡量的解释变量指标和22个衡量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被解释变量指标构成;(2)验证了提出的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相关联的4个研究假设,分别是:假设1:山地景区投资能够促进山地景区成长和发展,对山地景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假设2: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收益获利情况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假设3: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周边社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假设4: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正向影响作用;(3)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5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模型假设的验证检验。结果表明:1)研究假设1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成长和发展方面来看,景区投资与景区成长和发展关系密切,景区投资的增加能够促进景区成长和发展,对景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的发展成长;2)研究假设2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收益增长方面来看,景区投资增长明显影响着景区收益获利的增加,景区投资增长对景区收益获利情况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增加驱动着景区收益获利的增长;3)研究假设3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周边社会发展方面来看,景区投资与周边社会发展关系紧密。景区投资增加对景区当地周边社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周边社会的发展;4)研究假设4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来看,景区投资增长影响着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景区投资的增加对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7、有效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可以:(1)拓展投资方式和渠道,优化投资结构;(2)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营造景区优质形象;(3)加大旅游产业融合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景区竞争力;(4)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助力景区发展;(5)加大环保投资,重视可持续发展;(6)加强投资监管监控,制定完善投资监管制度,合理高效利用投资资金;(7)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带动景区发展等。
王璐[2](2021)在《基于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汇率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汇率是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的重要工具,其变动情况关系到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物价水平等各个经济领域,因此有效的汇率预测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健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汇率通常容易受到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发生极大波动,对于2020年的外汇市场,我们可将新冠肺炎疫情看作一个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受到疫情的冲击,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出先贬值后升值的趋势,为了维护汇率市场的稳定,我们需要对未来的人民币汇率进行有效预测。考虑到汇率序列通常含有噪声,所以本文先利用奇异谱分析技术对原始汇率序列进行降噪处理,滤去其中包含的高频噪声。为了充分提取序列中包含的线性和非线性信息,本文对重构后的汇率序列分别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并最终建立组合模型。本文在时间序列部分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自适应Lasso变量选择的方法应用于传统的ARIMA模型,进而构造出更精炼、预测效果更好的模型。本文在LSTM神经网络部分的创新之处在于除了对重构后的汇率序列建立单因素LSTM神经网络模型外,还将中美各自新冠肺炎情况、各自股票指数、美元指数期货以及利差这些重要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建立多因素LSTM神经网络模型。将三个单一模型和组合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发现组合模型效果最佳,这是因为它既融合了单一模型的优势又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本文选用组合模型对疫情影响期间的汇率进行短期预测,并针对预测结果给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对于国家来说,考虑到人民币可能会面临升值的压力,所以需在坚持常规货币政策的同时进行适度调整,防控金融风险;企业则需立足主业,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做好汇率风险管理;投资者要理性投资,不要盲目跟进。
赵彦霞[3](2021)在《基于水印和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社会许多领域对数字图像的大量需求,使得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数字图像交易网站。但目前的数字图像交易网站一般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为用户提供的数字图像版权保护和版权认证服务不足,为用户提供的有法律效力的交易存证服务不足,为用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足和提供的业务种类少等不足。在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理论研究方面,也存在对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对数字图像进行版权保护和内容认证研究、对区块链中交易使用的智能合约管理研究以及专门针对数字图像的个性化推荐研究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对数字图像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对交易前的数字图像进行版权保护和内容认证的多功能零水印算法;对数字图像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信息写入区块链中进行存证,对区块链智能合约分类算法进行了研究;依据数字图像交易后存储的用户历史数据,研究了利用智能推荐技术的个性化数字图像推荐算法。在实践研究方面,设计了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将本文提出的算法应用于该系统,并设计了相应的管理模型,以解决数字图像交易网站提供的业务种类少等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两种基于奇异值分解和深度学习的数字图像多功能零水印算法。在数字图像交易前,对数字图像进行版权保护和内容认证的研究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数字图像版权保护和内容认证进行了研究。变换域算法比空域算法中水印的鲁棒性更强,离散小波变换(DWT)能够克服离散傅里叶变换和离散余弦变换的一些缺点,奇异值分解(SVD)所得的奇异值可以表示图像内在的代数特征,稳定性好,深度神经网络能够获取图像关键特征。因此,将DWT、SVD分别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和深度置信网络(DBN)相结合,提出了基于SVD和DCNN的数字图像多功能零水印算法以及基于SVD和DBN的数字图像多功能零水印算法。两种零水印算法都构造了零鲁棒水印图像和零半脆弱水印图像。仿真实验验证了两种算法的鲁棒水印对多种强度大的攻击有较好的抵抗性,提取出的半脆弱水印图像也能对原始图像的篡改位置进行定位。(2)提出了两种智能合约分类算法。针对许多数字图像交易网站存在的交易存证法律效力不足的问题,把区块链技术引入数字图像交易过程管理中。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智能合约,因此本文研究了智能合约分类算法,以便对智能合约进行有效管理。智能合约属于文本信息,因为智能合约不同类别数量相差较大,所以智能合约分类属于非均衡文本分类。智能合约分类的第一步工作是将智能合约转换成能够被计算机识别的数据。由于目前没有针对智能合约的语料库,因此首先利用Word2Vec建立智能合约语料库。然后,利用Word2Vec和智能合约语料库将所有智能合约都转化成等长的数字化向量。智能合约分类的第二步工作是研究如何对数字化的智能合约进行分类。由于智能合约分类属于非均衡的文本分类,所以本文提出了随机权学习机和加权交叉熵函数来克服传统分类方法的缺陷,并分别利用自编码器能降低数据维度的特点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 LSTM)对上下文有记忆的功能,提出了基于自编码随机权ELM网络的智能合约分类算法与基于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的长短记忆智能合约分类算法。实验验证了两种算法对智能合约的分类是有效的。(3)提出了一种加权TextRank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的个性化数字图像智能推荐算法。针对数字图像交易完成后的管理中,对用户提供的个性化推荐服务研究不足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个性化数字图像推荐研究。通过两种来源获取用户感兴趣的图像。第一种来源是当前用户的相似用户订单中的图像。第二种来源是从数据库中查找的与当前用户最后放入订单中图像同类型的图像。从相似用户和数据库两种来源得到的候选图像集中选择用户感兴趣的部分图像推荐给当前用户。由于用户最后在网站的搜索词、不同时间加入订单和加入购物车的图像,以及用户历史数据中能体现图像类型的关键词语反映用户对图像的兴趣度的作用程度不同,所以,利用TextRank算法适合提取短文本关键词的特点,设计了加权TextRank算法来提取用户历史数据的关键词。因为SOM能够通过竞争对数据进行聚类,所以利用SOM去发现当前用户的相似用户。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发现当前用户的相似用户,能为当前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数字图像。(4)设计了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针对许多数字图像交易网站没有提供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版权保护、数字图像认证、交易存证、个性化推荐服务和智能合约分类等情况,设计了数字交易管理系统。设计了数字交易管理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设计了应用于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中的数字图像交易管理、数据安全保护管理、版权保护管理、智能合约管理和个性化推荐管理模型。以上研究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许多数字图像交易网站对数字图像版权保护和版权认证,交易的有法律效力存证,区块链技术应用中的智能合约分类,网站业务种类少等问题。将数字水印、区块链和智能推荐等技术应用到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管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研究成果被应用后,业务种类的增加和对用户的个性化数字图像推荐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消费,从而增加商家的利润。
刘瑞鹏[4](2021)在《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傅山在明清鼎革之时代裂变中,形成了“杂乱而无章”之书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其着作与书作中无不显露。其中,傅山在《庄子》《荀子》之批注中对时事巨变深刻反思,在《山海经》《淮南子》之批注中将世间愁怨置之度外,在入清以后之创作中对社会不满大肆宣泄。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一章,主要对其“书风丕变”之人生经历进行论述,对其“经国济世”之思想建构进行分析,对其“矛盾多元”之遗民身份进行解读。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一章,主要涉及子学、考据学和医学,三者之外或有其他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上种种,反映在傅山书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尚奇”“丑拙”“天倪”之书学观,即为文章第三至五章。傅山在明清易代之后,对人生有了截然不同之思考、感悟,并致其书风发生转向,或静心观变、或率性而为,或有意发泄、或随心得之。第六章主要阐述傅山书法创作以“篆隶笔意”贯穿始终,既有感性发挥,亦有理性思考,遂产生不可复制之笔墨效果。从明清之变的视角反观傅山之沉浮人生,通过其一生书作、诗文、题跋、批注等着述来剖析傅氏矛盾而又多元之书学思想,结合其生平交游、书法取法以及所接受的观念来分析傅氏复杂而有创见之书学思想。
漆飞[5](2021)在《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 ——以当代批判理论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当代批判理论的共同体思想为研究对象,在当代美学的问题域中聚焦审美共同体的问题研究,在内容上呈现为生命政治与共同体的美学之维、审美共同体的共识与差异、主体化与去主体化、边界与去边界等具体问题,以及审美共同体的理论批判五个章节。审美共同体研究以生命政治作为总体性的研究进路。福柯的生命政治思想经由微观政治与感性生命场域的重返生成了对政治和美学的不同理解路径。当代批判理论家不同程度地改写、颠覆和超越福柯对于生命权力的后现代式考察,以生命经验的感性之维重构当代生命政治与感觉共同体之间的理论关联。朗西埃转换了福柯的生命政治论题,以对政治与治安的讨论激活对感性共同体分配机制、去身份化和异质感知构成等问题的阐发,经由感性领域的重构生成了不同于福柯的感性政治进路。阿甘本、奈格里、哈特、埃斯波西托等人则基于对生命感知潜能的总体性观照,重新思考感觉共同体与审美感知、主体经验之间的张力,建构了不同生命政治进路下的审美共同体批判思想。共识与差异是审美共同体的本体性问题。当代批判理论接续和吸收早期批判理论和后批判理论对于宏大叙事、总体性和同一性逻辑的解构,但其并不全然地消解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和异质性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感觉和情感共通的审美共同体范式。通过颠覆和超越存在论对于共在的反思,当代批判理论家将总体性问题视为一种新的本体论,以独一性、任意独一性、独一复多来重新规定审美共同体内部无法被化约的差异性,阿甘本以任意独一性来指认无法被表征的非本质差异性,埃斯波西托以疫责的空无属性来回应它与普遍性的关系,奈格里和哈特则将差异视为具有生成共同性的重要机制,赋予其生产性的潜能。感知、经验、语言和情感多维度地参与审美共同体的主体表达,基于差异的多元共同体形构出诸多不同类型的去主体化范式。对生命的伦理-美学诉求贯穿在当代批判理论关于审美共同体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始终,通过秉承福柯晚年对于自我生存的去主体化思考,当代批判理论家以“去同一化”和“去身份化”来重新界定共同体内部感性生命存在的具体内涵。朗西埃以无分之分作为感觉共同体的解放主体,奈格里与哈特基于情感、认知和审美等感性系统来具有生产潜能的主体范式,以容纳差异的诸众来形塑审美共同体的发生,阿甘本则将纯粹潜能作为生命感知的触发机制,以语言和艺术的可交流性作为去主体化的具象呈现方式。“去身份化”是审美共同体的具有解放潜能的主体感性表达,其既没有返回到启蒙现代性时期被高扬的主体性,也未完全地落入后批判理论对于主体的全面批判和解构。基于审美共同体对于差异性和去主体化的内部构成,其外部存在形态呈现为从有边界的、实体的、稳定的向去边界的、非实体的、流动的等方面的转变。认同的危机与归属的困境是审美共同体存在形态问题的核心所指,埃斯波西托以免疫机制的否定性特征预设了一种非实体化感觉共同体的出现,作为边界机制的免疫范式彰显出对感性生命的纳入与排除逻辑,阿甘本以难民的现实问题激活了对生命政治边界的思考。媒介、信息和技术共同地参与着审美共同体的建构,传统基于血缘、宗族和地缘等自然关系纽带的共同体范型被松动,基于流动性的情感、感觉和意义的虚拟化审美共同体正在生成之中。审美共同体以情感和感性系统为内核建立起新的认同价值体系并延伸出诸多不同的表达范式,其自身也蕴藏着向审美乌托邦、异托邦、世界主义等诸多形态转变与对话的可能性。当代批判理论家经由共同体审美和感性维度的阐发,营构出一种基于容纳差异、去主体化的、无边界的、非实体的、流动生成的审美共同体范式,这一范式不仅构成了对于后现代以降总体性危机的重新反思和回应,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对当代美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在回应后现代之后的总体性问题时,当代批判理论彰显出极强的现实介入品性和批判色彩,然而这一介入性常常体现为理论与思辨层面的介入性。在面向现实语境中的具体问题时,审美共同体思想呈现出其限度,一方面是在理论介入现实时存在转换的矛盾性和难以现实化,另一方面是理论自身的不可转换性。
郑超杰[6](2021)在《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文中指出新疆阿舍勒铜锌矿位于阿尔泰造山带西南缘阿舍勒盆地内,是典型的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VMS)型矿床。前人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预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找矿成果。鉴于阿舍勒铜锌矿床具有埋藏深、开采难度大、采矿维护成本高等特点,伴随着矿山开采对探明资源储量不断消耗,深边部矿体品位下降,对阿舍勒铜锌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任务已迫在眉睫。本文以矿产资源定量评价体系为指导,在充分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矿区成矿地质规律及控矿地质要素;引入成分数据分析,对阿舍勒矿区外围原生晕数据进行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及奇异性理论分离、识别并提取地表原生晕弱异常;量化矿区控矿地质要素,结合地球化学指标,构建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借助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矿区外围开展找矿预测,并对预测结果予以评估;分析钻孔原生晕垂向分带特征,评价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如下为本文取得的成果及认识。1.对研究区岩石地球化学9个元素进行成分数据分析,还原元素真实空间分布;以稳健主成分方法探讨元素组合特征,得出(1)Cu-Zn-Co及(2)Pb-Mo-Ag-As-Au-Sb两组矿化组合,分别对应矿床喷流沉积及变质热液叠加改造两个成矿阶段。2.运用分形-多重分形方法分离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背景分布,提取研究区原生晕异常;对常规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难以识别的弱异常,以局部奇异性理论识别、提取,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中隐藏的与成矿紧密相关的弱异常信息。3.对矿区成矿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研究区控矿地质要素;以GIS信息系统为媒介、矿区见矿钻孔为参照,运用“距离分布法”,明确各类控矿地质要素与矿体间最佳缓冲距离,量化各类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控矿地质要素信息,结合地表原生晕地球化学综合异常,构建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型。4.基于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运用三类监督学习算法,对研究区开展找矿预测;对各类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并对各模型预测结果与矿区见矿钻孔相对应,得出三类机器学习模型找矿预测效果显着。由此,提出将三类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找矿预测模型。5.以机器学习综合找矿预测结果为主,辅以岩石地球化学弱异常信息,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矿区控矿地质要素重要度评价指标,在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区外围圈定3类共9个找矿预测区,并分析钻孔原生晕数据进行深部找矿预测,验证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王磊[7](2021)在《配电线路故障识别与定位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显着进步,电力系统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愈来愈关键地位。而在电力系统建设中,低压配电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配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中发生故障较多的部分,严重干扰了电力系统稳定的工作状态。因此,及时、准确地识别故障类型并确定故障位置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EMD)变换及奇异值分解算法的相关理论。利用EEMD分解线路的故障信号,求取每个尺度所对应的小波系数,来构建信号矩阵;接着,再利用奇异值分解(SVD)处理该信号矩阵,得到表示信号复杂度的奇异值特征量;同时,在针对智能算法在处理配电线路不平衡数据集时存在误判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限制半径过采样算法(LR-SMOTE)。该算法通过处理不平衡样本数据集,解决了传统采样算法(SMOTE)存在过拟合和数据边缘化问题。此外,由于故障信号常常会受到噪声干扰的影响,进而存在难以确定具体故障线路的现象,提出一种变分模态分解(VMD)与奇异值分解(SVD)相结合的去噪声方法。该方法能够保留原始信号波形的特点,并在消除噪声信号对原始故障信号波形的影响下,提出一种基于VMD能量相对熵的故障选线方法。测得的定位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故障选线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不受各种故障因素的影响。最后,考虑到配电网的拓扑结构较为复杂,工作状态也经常发生改变,采用传统的利用单一特征量进行故障定位的效果会较差。因此,本文决定采用将多个特征值结合到一起,进而确定故障线路上存在的确定故障位置的方法。本文定位算法通过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方法处理得到的故障零序电流信号,进而将能量相对熵和奇异值欧氏距离相结合,构造了反映故障发生征兆程度的故障综合测度函数。该方法减少了区段定位的盲区,并提高了区段定位的准确性。
杨瑞琪,何军[8](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电商”扶贫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安徽省潜山市实地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下,扶贫工作也要和互联网密切结合。在国家网络扶贫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潜山市推出"金融+电商"扶贫模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其具体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意义深远。文章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在分析了潜山市"金融+电商"扶贫效果的前提下,对此模式的扶贫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潜山市"金融+电商"模式取得的扶贫效果受到农民个人特征、政策特征、金融与电商企业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以农民观念和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农民个人特征因素的影响最深刻,政策特征和金融与电商企业特征中的扶贫资金利用效率、征信信息对称性、商业银行信贷选择、农民购买农业保险额度等因素也有比较显着的影响,其他因素影响力比较弱。
赫天华[9](2020)在《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综合及间隙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中国居民汽车保有量逐年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停车难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扰。立体停车设备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目前的停车难问题,然而,立体停车设备事故层出不穷,这让人们对这一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不信任。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给立体车库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了很大阻力,制约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立体车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型综合问题进行分析,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运动需求转换为并联机构的自由度问题,经过分析,确定举升机构为具有绕总体坐标系X轴转动和沿总体坐标系Y轴移动的二自由度并联举升机构。以旋量法为基础,对二自由度并联机构所对应的全部约束螺旋四系进行分析,得到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所对应的约束螺旋四系,并获得了两种分支运动链。提出了分支约束三角形概念,解决了两种分支运动链不具备分支中心点导致并联机构沿Y轴移动自由度无法被约束的问题,得到了两种满足二自由度并联举升机构需求的并联机构。提出分支约束三角形灵活度概念,结合ADAMS虚拟样机对两种并联机构对比分析的结果以及所提出的基于失效概率的原动件选择方法,最终确定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构型。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进行尺度综合分析。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通过逆运动学分析获得了机构的雅克比矩阵和机构的各种奇异位形,通过正运动学分析得到了机构的工作空间。在逆运动学分析雅克比矩阵基础上,提出了机构一致性评价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举升机构在分支运动链结构不完全对称情况下的运动一致性能。同时,基于逆运动学分析,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提出了机构奇异度评价指标。在正运动学分析基础之上,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提出了工作空间评价指标。结合以上三类指标,在结构参数可行域内得到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最优结构参数。针对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动力学问题,考虑了运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了间隙运动副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接触理论下所描述法向接触力的特点,在改进Winkler接触理论和Flores接触力模型基础之上改进了法向接触力的接触刚度参数,得到了一种描述接触过程精度更高的改进接触力模型。建立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结合改进接触力模型,对不同驱动速度、不同间隙大小、不同间隙位置、不同恢复系数和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间隙动力学特性,为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高精度控制、提高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以上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搭建了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实验模型,进行了不同条件下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实验模型动力学特性实验,验证了前述分析和研究的正确性。最后,搭建了立体停车机器人系统,完成了立体停车机器人举升及全方位运动实验,验证了立体停车机器人的有效性,为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得到了适用于立体停车机器人的并联举升机构构型,优化了并联举升机构的结构尺寸参数,得到了在不同条件下并联举升机构的动力学特性,为提高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徐传芳[10](2020)在《高速列车速度跟踪与黏着防滑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列车自动驾驶(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ATO)技术与整个铁路系统的运营效率及性能密切相关,是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对于ATO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目标速度曲线的优化和对优化曲线的跟踪控制。在综合考虑节能性、准点性、舒适性及安全性等指标要求计算生成目标速度优化曲线后,设计高性能的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策略,实现高速列车对目标曲线的精确跟踪,就成为达到列车运行各项性能指标要求的关键。因此,研究高速列车的速度跟踪控制策略,提高列车的跟踪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围绕高速列车的速度跟踪控制问题展开研究。应用动态面技术、滑模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理论、Lyapunov稳定性理论等,研究高速列车的速度跟踪控制策略。同时,为避免速度跟踪过程中出现车轮空转或打滑现象,影响列车跟踪控制精度及行车安全可靠性,研究高速列车的黏着防滑控制问题,提出一个列车的主动黏着防滑控制算法。针对面向列车自动驾驶的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问题,研究考虑牵引/制动动态的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策略。建立考虑牵引/制动动态的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技术观测系统的集总不确定性,引入基于自适应更新律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进而提出基于动态面的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器设计策略,避免以往基于反步法设计控制器时计算量大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基于改进动态面的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跟踪性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处理输入约束的附加系统,提出输入受约束下的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策略,解决控制输入过大时,会引起执行器输出饱和或车轮空转/打滑等,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失稳的问题。针对目前执行器故障下高速列车的速度跟踪控制策略很少考虑输出饱和受限问题,同时考虑执行器故障与饱和受限,并进一步考虑列车质量、基本阻力系数等模型参数的未知时变不确定性,以及附加阻力等影响因素,研究高速列车的容错跟踪控制策略。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估计列车动力学模型参数、PID型滑模面增益以及系统集总不确定性的上界,构建处理输出饱和受限的辅助信号,探究基于变增益PID型滑模面的列车容错跟踪控制策略,解决多因素影响下高速列车的速度跟踪控制问题;研究基于非奇异终端滑模面的列车有限时间容错跟踪控制策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和收敛速度。针对高速列车速度跟踪过程中出现车轮空转或打滑现象时,将不能提供满足牵引力/制动力要求的黏着力问题,基于考虑牵引/制动动态以及黏着防滑约束的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研究高速列车的黏着防滑控制问题。采用力观测器理论观测未知时变的黏着力和运行阻力,基于自适应控制技术估计模型参数,引入障碍Lyapunov函数(Barrier Lyapunov Function,BLF)约束蠕滑速度上界,提出基于蠕滑速度跟踪的高速列车黏着防滑动态面控制算法,解决高速列车运行中的空转/打滑问题。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并证明系统的稳定性,基于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策略和黏着防滑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速度跟踪控制策略能够实现高速列车对目标速度优化曲线的精确跟踪,黏着防滑控制算法可以实现高速列车速度跟踪过程中的全局主动黏着防滑,可为列车运行各项性能指标要求的实现及高速列车的可靠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二、奇异的“政府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奇异的“政府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需求催热山地旅游 |
1.1.2 旅游投资是推动景区发展的重要方式 |
1.1.3 旅游景区投资是带动山地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机理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旅游景区 |
2.1.2 山地旅游 |
2.1.3 山地景区 |
2.1.4 投资 |
2.1.5 旅游投资 |
2.1.6 景区投资 |
2.2 投资的分类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2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3.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3.4 凯恩斯投资理论 |
2.4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因素分析 |
2.4.1 外部驱动因素 |
2.4.2 内部驱动因素 |
2.5 山地景区投资的驱动机理 |
2.5.1 外部驱动机理 |
2.5.2 内部驱动机理 |
第3章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与景区发展分析 |
3.1 玉龙雪山景区发展历程 |
3.1.1 起步阶段(1995 年之前) |
3.1.2 发展提升阶段(1995 年-2003 年) |
3.1.3 成熟稳定阶段(2004 年-2007 年) |
3.1.4 升级阶段(2008 年-现在) |
3.2 玉龙雪山景区投资发展历程 |
3.3 投资与景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3.3.1 投资带动景区效益提升 |
3.3.2 景区投资增长与景区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3.3.3 景区投资的增长和景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 |
3.4 玉龙雪山景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3.4.1 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与力度相对不足 |
3.4.2 游客停留时间不长,消费链过短,主要收入来源单一 |
3.4.3 景区除观光外的旅游产品不突出 |
3.4.4 景区淡旺季明显 |
3.4.5 高层次旅游专业性人才匮乏 |
第4章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实证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1.1 景区投资对景区成长和经济的影响 |
4.1.2 景区投资对景区周边社会发展的影响 |
4.1.3 景区投资对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择 |
4.2.2 数据来源 |
4.3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
4.3.1 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
4.3.2 被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
4.4 模型设计与构建 |
4.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5.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2 回归统计分析及检验 |
4.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 |
5.1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景区投资渠道和方式相对单一 |
5.1.2 投资偏重观光游,融合新业态项目投资较少 |
5.1.3 高层次旅游人才缺乏,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
5.1.4 投资监管不严,投资效率过低 |
5.2 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 |
5.2.1 拓展投资方式和渠道,优化投资结构 |
5.2.2 增加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投资 |
5.2.3 加大旅游产业融合投资,增加景区竞争力 |
5.2.4 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助力景区发展 |
5.2.5 加大环保投资,重视可持续发展 |
5.2.6 加强投资监管监控,合理高效利用投资资金 |
5.2.7 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投资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汇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疫情下汇率新形式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奇异谱分析 |
2.1.1 分解 |
2.1.2 重构 |
2.2 时间序列模型 |
2.2.1 时间序列基础理论 |
2.2.2 平稳时间序列模型 |
2.2.3 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 |
2.2.4 ARIMA模型建模步骤 |
2.3 变量选择理论 |
2.3.1 Lasso方法 |
2.3.2 自适应Lasso方法 |
2.3.3 变量选择理论在AR(p)模型上应用 |
2.4 LSTM神经网络模型 |
2.4.1 循环神经网络 |
2.4.2 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 |
第三章 疫情影响下汇率的实证研究 |
3.1 样本选取与建模步骤 |
3.1.1 样本选取 |
3.1.2 指标选取 |
3.1.3 组合预测模型建模步骤 |
3.2 基于SSA的序列分解与重构 |
3.3 基于自适应Lasso变量选择的ARIMA模型的汇率预测 |
3.3.1 重构汇率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及预处理 |
3.3.2 模型的识别与建立 |
3.3.3 模型显着性检验 |
3.3.4 模型优化 |
3.3.5 模型预测 |
3.4 基于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汇率预测 |
3.4.1 单因素LSTM神经网络模型 |
3.4.2 多因素LSTM神经网络模型 |
3.5 基于组合模型的汇率预测 |
3.5.1 组合模型的原理 |
3.5.2 组合模型在汇率预测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实证结果分析及建议 |
4.1 研究结论及分析 |
4.2 建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水印和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数字水印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区块链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智能推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数字水印技术 |
2.1.1 数字水印概述 |
2.1.2 数字图像水印技术 |
2.2 区块链技术 |
2.2.1 区块链概述 |
2.2.2 区块链架构模型 |
2.2.3 区块链区块结构 |
2.2.4 区块链的运行过程 |
2.2.5 智能合约 |
2.3 智能推荐技术 |
2.3.1 智能推荐技术概述 |
2.3.2 常用的推荐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VD与深度学习的数字图像多功能零水印算法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离散小波变换 |
3.1.2 奇异值分解 |
3.1.3 深度学习技术 |
3.1.4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
3.1.5 深度置信网络 |
3.2 基于SVD和 DCNN的数字图像多功能零水印算法 |
3.2.1 算法设计思想 |
3.2.2 基于SVD和 DCNN的数字图像多功能构造零水印算法 |
3.2.3 基于SVD和 DCNN的数字图像多功能提取零水印算法 |
3.2.4 仿真实验和分析 |
3.3 基于SVD和 DBN的数字图像多功能零水印算法 |
3.3.1 算法设计思想 |
3.3.2 基于SVD和 DBN的数字图像多功能构造零水印算法 |
3.3.3 基于SVD和 DBN的数字图像多功能提取零水印算法 |
3.3.4 仿真实验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中智能合约分类算法研究 |
4.1 理论知识 |
4.1.1 智能合约分类的难点 |
4.1.2 智能合约分类相关研究 |
4.1.3 Word2Vec |
4.1.4 堆叠自编码器 |
4.1.5 随机权极速学习机 |
4.1.6 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
4.1.7 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 |
4.2 基于自编码随机权ELM网络的智能合约分类算法 |
4.2.1 算法设计思想 |
4.2.2 基于自编码随机权ELM网络的智能合约分类模型 |
4.2.3 基于自编码随机权ELM网络的智能合约分类算法描述 |
4.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3 基于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的长短记忆智能合约分类算法 |
4.3.1 算法设计思想 |
4.3.2 基于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的长短记忆智能合约分类模型 |
4.3.3 基于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的长短记忆智能合约分类算法描述 |
4.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4 智能合约分类算法在数字图像交易管理中的应用 |
4.4.1 自编码随机权ELM网络分类算法在数字图像交易智能合约分类中的应用 |
4.4.2 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Bi LSTM分类算法在数字图像交易智能合约分类中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中个性化智能推荐算法研究 |
5.1 理论知识 |
5.1.1 Text Rank算法 |
5.1.2 加权Text Rank算法 |
5.1.3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
5.2 基于加权Text Rank和 SOM的个性化数字图像智能推荐算法 |
5.2.1 算法设计思想 |
5.2.2 基于加权Text Rank和 SOM的个性化数字图像智能推荐模型 |
5.2.3 基于加权Text Rank和 SOM的个性化数字图像智能推荐算法描述 |
5.2.4 仿真实验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 |
6.1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架构 |
6.1.1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
6.1.2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Web服务子系统架构 |
6.1.3 区块链数字图像交易管理子系统架构 |
6.2 基于水印和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设计 |
6.2.1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Web服务子系统功能设计 |
6.2.2 区块链数字图像交易管理子系统功能设计 |
6.3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模型 |
6.3.1 数据图像交易管理系统的数字图像交易管理模型 |
6.3.2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的数据安全保护管理模型 |
6.3.3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的版权保护管理模型 |
6.3.4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的智能合约管理模型 |
6.3.5 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管理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傅山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明末清初之鼎革与变迁 |
二、傅山思想之矛盾与多元 |
三、对傅山书学研究之重新审视 |
第一章 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 |
第一节 傅山生平与交游略论 |
一、傅山生平概说 |
二、傅山交游撷论 |
第二节 傅山“经国济世”思想建构 |
一、经世思潮与西学东渐对傅山之启蒙 |
二、直隶孙奇逢北学思想对傅山之激励 |
三、苏南顾炎武经学思想对傅山之促进 |
第三节 傅山之遗民身份 |
一、对明王朝之眷恋及清王朝之拒斥 |
二、傅山与王铎书法之契合与背离 |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子学摭论 |
一、傅山书学观之“激进”与子学批判意识 |
二、傅山书学观之“支离”与老庄“自然”思想 |
三、傅山书学观之“求变”与《荀子》“如蜕”思想 |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考据学蠡测 |
一、傅山“严谨规范”之用字观与考据学 |
二、傅山“补经证史”之金石观与考据学 |
三、傅山“重篆崇隶”之碑学观与考据学 |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医学略述 |
一、傅山书学观之“无所不临”与“餐采”说 |
二、傅山书学观之“先萌一意”与“气”论 |
第三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尚奇”观 |
第一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成因考论 |
一、明末“尚奇”之风的影响作用 |
二、明清甲申之变的强化作用 |
第二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异” |
一、楷法篆隶,出新生奇 |
二、杂体兼施,彰显奇异 |
第三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正” |
一、“字正体直”,回归古法 |
二、“正极奇生”,“大巧若拙” |
第四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丑拙”观 |
第一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成因考论 |
一、以“丑拙”为美之时代风气 |
二、傅山遗民心态下追求“丑拙” |
第二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丑怪” |
一、心向庄子,否定“妍媚” |
二、推崇颜书,反倡“丑怪” |
第三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朴拙” |
一、追溯篆隶,探求“朴拙” |
二、研习隶书,践行“朴拙” |
第五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天倪”观 |
第一节 傅山“天倪”书学观成因考论 |
一、庄子“天倪”思想之影响 |
二、晚明浪漫主义思潮之驱动 |
第二节 神至而笔至之“天” |
一、专精下苦,自近古人 |
二、勤而引之,即具是倪 |
第三节 笔不至而神至之“天” |
一、野书以行,放荡无绳检 |
二、字中之天,不可有意遇之 |
第六章 傅山书法创作理念审视 |
第一节 篆隶笔意——贯穿主线 |
一、用圆锋香象力,竭诚运腕 |
二、不知篆隶之变,终是俗格 |
第二节 感性发挥——法本无法 |
一、情性之发:无心而作,冀有可观 |
二、丑拙之美 |
(一)溯古求变,标新立异 |
(二)俗物逼面,大违心手 |
第三节 理性思考——技进乎道 |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
二、志正体直,技道相通 |
余论 |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总结 |
一、明清之际的傅山及其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
二、傅山书学思想之“三观” |
三、傅山书法创作观念审视 |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展望 |
一、傅山书学思想生成之多元因素 |
二、傅山书学思想“三观”之再探究 |
三、傅山书法创作理念之深入剖析 |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局限 |
一、文献资料的欠缺与期待 |
二、研究方法的单一与改进 |
三、知识结构的充实与更新 |
附录《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章附图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 ——以当代批判理论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生命政治与共同体的审美之维 |
第一节 生命政治的批判理论进路 |
一、微观政治与生命政治 |
二、生命权力与生命政治 |
三、治理术与生命政治 |
第二节 生命政治与感性共同体 |
一、感觉共同体的分配机制 |
二、感觉共同体的去身份化 |
三、感觉共同体的异质感知构成 |
第三节 作为否定性范式的感觉共同体 |
一、感性生命的原初典范 |
二、例外状态与共同体的界槛 |
三、朝向死亡政治的生命感知形式 |
第四节 作为肯定性范式的感觉共同体 |
一、以情感为核心的生命政治生产 |
二、超越生命政治的免疫式共同体 |
三、感知潜能与人类共在的张力 |
第二章 共识与差异:审美共同体的本体性问题 |
第一节 总体性问题的批判理论进路 |
一、非同一的星丛共同体 |
二、超越总体的绝对差异 |
第二节 歧感共同体与差异性感知的重组 |
一、重返感性经验的社会场域 |
二、可感性分配与审美感知的重构 |
三、制造差异的美学异托邦 |
第三节 容纳差异的多元共同体 |
一、超越存在的非同一共同体 |
二、无法被化约的差异性 |
三、共同性与差异的生成潜能 |
第三章 主体化与去主体化:审美共同体的主体性问题 |
第一节 主体性问题的批判理论进路 |
一、从先验主体到实践的主体 |
二、被建构的非中心化主体 |
三、人民作为去身份化的主体表达 |
第二节 生成性的诸众与艺术的生产 |
一、诸众与主体性的生产 |
二、非物质生产的感性装置 |
三、爱的政治与情感劳动 |
第三节 生命主体的感知潜能与语言经验 |
一、空无属性的赤裸生命 |
二、生命经验的纯粹表达 |
三、多元叠合时间中的潜能主体 |
第四章 边界与去边界:审美共同体的存在形态 |
第一节 从实体的/边界的向非实体的/去边界的转换 |
一、从共同体到共通体:感觉的共通 |
二、免疫范式的边界机制 |
三、难民与生命政治边界 |
第二节 从稳定的到流动的共同体 |
一、认同的危机与归属的困境 |
二、流动-生成中的情感纽带 |
第三节 审美共同体的形态转换与价值功能 |
一、审美乌托邦、敌托邦、异托邦 |
二、虚拟的感知远托邦 |
三、包容与对话的美学世界主义 |
第五章 审美共同体理论的限度 |
第一节 难以现实化的形式共通 |
一、作为规范性的生命-形式 |
二、感知潜能的非现实性 |
三、介于反乌托邦与虚无主义之间 |
第二节 主体性生产的转换困境 |
一、浪漫主义式的构成性力量 |
二、爱的政治是否可行? |
三、理想主义者的革命式乌托邦 |
第三节 想象式的边界机制 |
一、边界转换的有限性 |
二、归属的结构性难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人名索引 |
附录二 概念索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6)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机器学习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
1.5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 章 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地理概况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火山活动与岩浆岩 |
2.2.4 矿区围岩蚀变 |
第3 章 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弱异常识别 |
3.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 |
3.1.1 成分数据分析 |
3.1.2 分形-多重分形理论 |
3.2 原生晕样品采集及数据分析 |
3.2.1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
3.2.2 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学特征 |
3.3 研究区单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
3.3.1 原生晕数据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
3.4 研究区元素组合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
3.4.1 基于ilr变换的稳健主成分分析 |
3.4.2 基于ilr变换的连续二值分离技术 |
3.5 综合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弱异常提取 |
第4 章 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
4.1 成矿规律研究 |
4.1.1 矿床成因浅析 |
4.1.2 地层控矿规律 |
4.1.3 构造控矿规律 |
4.1.4 岩体控矿规律 |
4.1.5 岩体-地层接触带控矿规律 |
4.1.6 矿化蚀变带 |
4.1.7 古火山机构 |
4.2 成矿地质信息提取方法 |
4.2.1 距离分布法 |
4.2.2 地质成矿要素提取流程 |
4.3 成矿地质要素定量提取 |
4.3.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
4.3.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4.3.3 岩体与成矿的关系 |
4.3.4 岩体-地层接触带与成矿的关系 |
4.3.5 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
4.3.6 古火山机构与成矿的关系 |
4.3.7 定量分析结果 |
4.4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 |
4.4.1 铜锌多金属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
4.4.2 矿床统计单元划分原则 |
4.4.3 统计单元的赋值 |
第5 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
5.1 基于监督学习的矿产资源预测 |
5.1.1 训练、测试样本集特征 |
5.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
5.1.3 随机森林模型 |
5.1.4 加权K最近邻模型(KKNN) |
5.2 定量预测模型综合评价 |
第6 章 异常评价及深部找矿研究 |
6.1 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异常与原生晕弱异常对比研究 |
6.1.1 研究区控矿地质要素重要性评估 |
6.1.2 综合异常对比研究 |
6.1.3 研究区找矿预测区圈定 |
6.2 深部原生晕找矿研究 |
6.2.1 钻孔原生晕样品采集及分析 |
6.2.2 钻孔原生晕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
6.2.3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
6.2.4 钻孔原生晕深部找矿预测 |
第7 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阿舍勒铜矿区断裂特征简表 |
附录2 矿区次火山岩岩石学特征表 |
附录3 断裂要素与矿点缓冲距离参数 |
附录4 SVM模型核函数超参数优化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配电线路故障识别与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配电线路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现状 |
1.2.1 配电线路故障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结构 |
第二章 配电线路故障特征研究 |
2.1 中性点接地系统 |
2.1.1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1.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奇异值和LR-SMOTE的配电线路故障类型识别 |
3.1 数据预处理 |
3.1.1 EEMD分解 |
3.1.2 奇异值分解 |
3.1.3 配电网故障信号分解 |
3.1.4 故障特征量的提取 |
3.2 支持向量机 |
3.2.1 分类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
3.2.2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组合分类器模型 |
3.3 不平衡样本的处理方法 |
3.3.1 SMOTE算法 |
3.3.2 LR-SMOTE算法 |
3.4 评价指标 |
3.5 仿真分析 |
3.5.1 配电网仿真模型及参数 |
3.5.2 不平衡故障录播数据集构造 |
3.5.3 不平衡故障数据集数据处理 |
3.5.4 故障分类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MD能量相对熵的故障选线 |
4.1 单相接地故障的稳态特征 |
4.2 VMD分解算法 |
4.2.1 VMD理论 |
4.2.2 VMD参数设置 |
4.3 基于VMD和 SVD的去噪方法 |
4.4 能量相对熵 |
4.5 仿真分析 |
4.5.1 仿真模型 |
4.5.2 选线方法的普遍适应性 |
4.5.3 与小波包方法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EEMDAN分解与故障综合测度的故障区段定位 |
5.1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零序电流区段特征 |
5.1.1 暂态零序电流区段特征 |
5.1.2 暂态频谱特性分析 |
5.2 暂态零序电流CEEMDAN分解算法 |
5.3 故障区段定位算法的构造 |
5.3.1 CEEMDAN能量相对熵 |
5.3.2 CEEMDAN奇异值欧氏距离 |
5.3.3 故障综合测度函数 |
5.4 故障区段定位流程 |
5.5 故障区段定位方法的仿真 |
5.5.1 仿真模型 |
5.5.2 故障区段定位仿真算例 |
5.5.3 故障区段定位方法适应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综合及间隙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立体停车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并联机构型综合研究现状 |
1.3.1 并联机构型综合方法 |
1.3.2 并联机构构型及应用 |
1.4 并联机构尺度综合研究现状 |
1.5 并联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
1.5.1 含间隙运动副建模方法 |
1.5.2 含间隙运动副接触力模型 |
1.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7.1 课题来源 |
1.7.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型综合研究 |
2.1 引言 |
2.2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需求分析 |
2.2.1 立体停车设备工作原理分析 |
2.2.2 立体停车机器人举升机构构型分析 |
2.3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型综合方法 |
2.3.1 旋量法 |
2.3.2 二自由度并联机构约束旋量系分析 |
2.3.3 基于固-旋旋量系方法的约束旋量四系研究 |
2.3.4 基于分支约束三角形1R~X1T~Z二自由度并联机构型综合分析 |
2.4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的对比分析研究 |
2.4.1 基于分支约束三角形灵活度的构型对比研究 |
2.4.2 基于动力学仿真的对比研究 |
2.4.3 基于失效概率的驱动件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尺度综合研究 |
3.1 引言 |
3.2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运动学分析 |
3.2.1 逆运动学分析 |
3.2.2 机构奇异位形分析 |
3.2.3 正运动学分析 |
3.2.4 工作空间分析 |
3.3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运动学性能评价指标 |
3.3.1 机构一致性评价指标 |
3.3.2 机构工作空间评价指标 |
3.3.3 机构奇异度评价指标 |
3.4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含间隙运动副的建模分析方法 |
4.2.1 无质量杆法 |
4.2.2 弹簧阻尼法 |
4.2.3 二状态法、三状态法 |
4.3 含间隙运动副模型 |
4.4 含间隙运动副元素接触力模型 |
4.4.1 法向接触力模型 |
4.4.2 切向接触力模型 |
4.5 改进接触刚度系数的Flores法向接触力模型 |
4.5.1 接触刚度系数的确定 |
4.5.2 改进接触刚度参数的法向接触力模型 |
4.6 改进接触刚度系数的Flores法向接触力模型分析 |
4.6.1 基于迟滞阻尼因子的分析 |
4.6.2 基于接触刚度系数的分析 |
4.6.3 改进接触刚度系数接触力模型与Flores接触力模型对比分析 |
4.7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模型 |
4.8 不同因素对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
4.8.1 不同驱动速度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分析 |
4.8.2 不同间隙大小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分析 |
4.8.3 不同间隙位置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机举升构动力学分析 |
4.8.4 不同恢复系数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分析 |
4.8.5 不同负载下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验证模型系统 |
5.3 验证模型动力学特性试验 |
5.3.1 不同驱动速度条件下验证模型动平台动力学特性 |
5.3.2 不同间隙大小条件下验证模型动平台动力学特性 |
5.3.3 不同间隙位置条件下验证模型动平台动力学特性 |
5.3.4 不同负载大小条件下验证模型动平台动力学特性 |
5.4 立体停车机器人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速列车速度跟踪与黏着防滑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
1.2.1 列车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
1.2.2 列车速度跟踪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执行器故障下的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研究现状 |
1.2.4 列车黏着防滑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3 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列车跟踪运行的基本知识、定义和引理 |
2.1 ATO子系统介绍 |
2.2 列车牵引力与制动力 |
2.3 黏着与蠕滑 |
2.4 相关重要定义和引理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牵引/制动动态的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考虑牵引/制动动态的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 |
3.3 基于动态面方法的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策略 |
3.3.1 系统集总不确定性估计 |
3.3.2 控制器设计策略 |
3.3.3 稳定性分析 |
3.3.4 仿真验证及分析 |
3.4 基于改进动态面方法的高速列车速度跟踪控制策略 |
3.4.1 控制器设计策略 |
3.4.2 稳定性分析 |
3.4.3 仿真对比与分析 |
3.5 输入受约束的高速列车动态面速度跟踪控制策略 |
3.5.1 问题描述 |
3.5.2 控制器设计策略 |
3.5.3 稳定性分析 |
3.5.4 仿真验证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执行器故障与饱和受限的高速列车容错跟踪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 |
4.2.1 不考虑执行器故障与饱和受限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
4.2.2 考虑执行器故障与饱和受限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
4.3 基于变增益PID型滑模面的高速列车容错跟踪控制策略 |
4.3.1 控制器设计策略 |
4.3.2 稳定性分析 |
4.3.3 仿真验证及分析 |
4.4 基于非奇异终端滑模面的高速列车容错跟踪控制策略 |
4.4.1 控制器设计策略 |
4.4.2 有限时间稳定性分析 |
4.4.3 仿真验证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蠕滑速度跟踪的高速列车主动黏着防滑控制算法 |
5.1 引言 |
5.2 黏着防滑约束下的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 |
5.2.1 考虑牵引/制动动态的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 |
5.2.2 黏着防滑约束问题描述 |
5.3 主动黏着防滑控制算法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
5.3.1 基本控制算法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
5.3.2 全局控制算法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
5.4 仿真验证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奇异的“政府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D]. 张轶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汇率预测[D]. 王璐.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水印和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图像交易管理研究[D]. 赵彦霞. 河北大学, 2021
- [4]傅山书学思想研究[D]. 刘瑞鹏.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 ——以当代批判理论为中心的考察[D]. 漆飞. 兰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D]. 郑超杰.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7]配电线路故障识别与定位方法研究[D]. 王磊.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8]“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电商”扶贫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安徽省潜山市实地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 杨瑞琪,何军.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1(01)
- [9]立体停车机器人并联举升机构综合及间隙动力学研究[D]. 赫天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10]高速列车速度跟踪与黏着防滑控制策略研究[D]. 徐传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