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国内废钢供求综述及春节前后废钢行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姗姗[1](2020)在《建筑工程材料套期保值绩效比较研究 ——以螺纹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建筑工程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上浮和下调频率非常明显,面对巨大的价格波动建筑企业经营暴露出巨大的风险。原材料费用占建筑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运用期货等衍生品金融工具对工程原材料进行套期保值,锁定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是建筑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尽管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建筑工程材料有关期货,但由于期货波动较大,且建筑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不熟悉会导致经常有套期保值过程失控的情况发生,总体来看建筑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并不得心应手。本文研究了现有套期保值的理论体系和一些有关案例,发现传统套期保值研究的核心是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但是通过文献研究和实例研究发现,择时问题才是套期保值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择时形成一套新的套期保值理论体系,目的是规避风险的同时增加利润,实现策略优化。论文以螺纹钢为代表分析了建筑工程原材料的基本面,重点解决套期保值的择时问题,并和传统的套期保值绩效进行比较。在研究方法上,通过产业链分析法发现宏观上的供需不平衡以解决套期保值的择时问题,但是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供求不平衡到价格变化必然需要一个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因此在产业链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螺纹钢期货价格进行预测,解决套期保值期货端具体到开仓节点的择时问题,确保套期保值成功的可能性。
崔伟杰[2](2020)在《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文中指出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矿产之一,在传统不锈钢部门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产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众多国家列为“战略物资”。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镍资源消费国,且国内镍矿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国内巨大的资源需求。目前我国所需的镍矿资源依赖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极高,且资源供应国高度集中,90%以上来源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两国,供需矛盾导致常年来镍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持高位,镍资源持续稳定供应存在很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论文以镍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于国内外镍资源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梳理了镍资源的性质和用途,全球镍资源的储量特点及分布特征、镍矿床类型及特征、产量供应形式、冶炼加工方法、勘察状况、消费、贸易流动特点及价格历史变化等情况。采用部门需求预测法对2025年及2030年我国及全球镍资源需求量进行了预测,重点聚焦了镍资源产业集中的不锈钢及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部门走势的研究分析,从而研判我国镍资源的供需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未来镍资源需求量将持续走高,至2025和2030年全球及我国原生镍资源需求量将达到264万t、174万t和398万t、230万t,较2018年分别增长18%、35%和78%、78%。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不锈钢部门及电池部门,其中传统不锈钢领域至2025和2030年全球原生镍用量达到约160万t和180万t,废不锈钢镍资源的回收利用是不锈钢领域中的重要补充,但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显着,我国至2025和2030不锈钢领域原生镍需镍量约132万t和150万t;新能源汽车产业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至2025和2030年全球及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部门初级镍用量占比将由2018年的5%、3%增长至20%、18%和40%、29%。镍资源需求产业格局变化显着。针对我国镍资源供应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初步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相关企业及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镍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战略,合理配置镍资源提供定量参考,对提高我国镍资源的供应水平及国家的稳定持续发展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益沛[3](2019)在《精益生产在QD特钢炼钢厂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当前少量多品种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钢铁企业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必须积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高端、高附加值钢材新产品新服务,通过应用精益生产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本研究以QD特钢炼钢厂为研究对象,以精益生产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多种精益生产管理理念和工具方法,对炼钢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度诊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多种具体的精益改进措施,转变管理思路和操作习惯,夯实全员精益生产的思想基础,建立完善的精益转型业绩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增产增效、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经济指标改善的既定目标,最终实现了炼钢厂建设集团内精益转型模范工厂的奋斗目标。本文首先从国内背景、国外背景和行业背景三个方面介绍开展本研究的现实背景,然后对精益生产理论的定义内涵、国内外发展过程和应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通过对炼钢厂进行简要介绍来发现并提出本研究所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理念与能力建设问题、钢铁料耗问题、能源效率问题、质量提升问题。随后进行企业调研、收集基础数据,运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工具方法对四大问题分别进行具体诊断分析,得出了导致各项问题精益损失的重点因素。结合精益诊断分析得出的结论,针对四大问题运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工具方法分别对企业理念行为、管理系统、运营系统等各个要素进行改进实施,通过设计关键经济技术指标、确定改善中长期目标、制定实施措施和计划、实施计划并跟踪完善等步骤最终完成方案目标。最后通过对炼钢厂建设精益转型模范工厂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出了建设精益转型模范工厂的“三阶九步法”标准化实施模型。最后对本研究和应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对取得的成果和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概括,对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进行分析,对未来下一步精益生产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以供今后其他单位或者研究者进行参考。
薛保山[4](2017)在《铁矿石消耗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铁矿石消耗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攀升,人们对铁矿石消耗未来走势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铁矿石消耗?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着铁矿石消耗?论文紧紧围绕这一命题,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以铁矿石储量现状和开发利用特征为基础,沿着铁的物质流路径,分析提炼出经济增长、环境政策、市场因素和技术进步四方面因素对铁矿石消耗产生必然影响,并分别就四方面因素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综合四方面影响因素,构建了铁矿石消耗综合影响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将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比较研究、数理统计建模法、理论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等方法对铁矿石消耗策略、钢铁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方式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围绕铁矿石消耗与经济增长、市场、环境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相关关系中的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了如下主要内容,形成了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耗关系的相关文献,得出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提炼拟创新点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章,铁矿石消耗影响因素分析。全面分析全球及中国铁矿石储量、品位以及分布特征,系统回顾铁矿消费利用状况,总结影响铁矿石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章,经济增长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首先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协整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和模型,分析美、英、德、法、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增长对铁矿矿石消耗的影响,提出了美国“倒U”型、英法“山峰”型、德日“反7”型和韩国持续增长型等铁矿石消耗模式;再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对铁矿石消耗影响的时序特征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进而构建并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的时空耦合规律。形成主要结论: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反映在社会物质财富的蓄积,经济增长对铁矿石消耗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表现为人均钢铁蓄积量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经济增长主要反映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显现出逆向发展,表现为人均钢铁蓄积量的缓慢增长,并将最终实现均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具有时空耦合规律,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同时,区域上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第四章,市场因素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先通过分析国际铁矿石贸易市场的历史、现状和演化趋势,论证铁矿石国际贸易的一般规律;再探讨国际铁矿石贸易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然后论述了铁矿石价格变化对铁矿石消费替代以及可消耗的铁矿石储量的影响,后又分别论证了钢铁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为:铁矿石贸易可以使铁矿资源全球再平衡,并通过价格影响铁矿石生产、消耗量。钢铁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改变钢铁国际间的平衡,并通过贸易转嫁铁矿石消耗所带来的能源环境负担。各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发展方式的不同,产生了钢铁利用链上的国际分工不同,进而影响铁矿石消耗,形成了铁矿石消耗与钢铁利用的不协调性。第五章,环境政策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论述了环境政策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并从全生命周期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角度论证了钢铁循环利用对铁矿石消耗产生的影响。形成主要结论为: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大量消耗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致使资源环境不断恶化;工业化完成后,环境问题凸显,环境管制迫使铁矿石消耗量减少;铁矿石消耗减少,促进了钢铁循环利用,进而减少环境负担,铁矿石消耗与环境相适应,并最终达到均衡。从物质流分析和全生命周期理论考察,论文认为钢铁是节能环保资源,长期来看,依靠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保障铁矿石动态均衡消耗,有利于环境质量提高和经济均衡增长。第六章,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分别从铁矿石环境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铁矿石资源利用率论证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对技术进步产生钢铁材料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材料间的替代,以及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并从有偏技术进步理论探讨了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数量和质量提高的影响。形成结论为:技术进步提高铁矿资源勘探开发水平,增加可采铁矿资源储量,同时,技术进步使开采成本降低,提升铁矿资源可经济开采量。技术进步使钢铁潜在可替代材料增多,进而促使钢铁材料性能的提升,提高铁矿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相同功效的铁矿石消耗量,实现铁矿石消耗减量增效,可缓解铁矿消耗压力。有偏技术进步在中国钢铁工业表现突出,由于市场需求驱动,铁矿石消耗数量增长快于质量提升,随着人均钢铁蓄积量的饱和,技术进步将偏向于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上来,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减量提质发展。第七章,铁矿石消耗综合影响实证分析。通过对逐级细化影响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将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市场指标和技术进步指标逐步纳入系统模型,构建综合影响模型,并用运用5个典型发达国家45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形成主要结论:(1)经济增长增加铁矿石消耗,铁矿石消耗增加环境负效应,环境压力约束经济增长减少铁矿石消耗强度。(2)经济增长增加科技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降低资源消耗依赖;同时,技术进步增加铁矿石可采储量,提高铁矿资源利用效率(包括废钢铁回收利用率),提升钢铁制品品质,减少铁矿石消耗强度。(3)国际贸易促进铁矿资源全球有效配置,并通过价格形成材料的替代(包括铁矿石与废钢铁资源的替代);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转变钢铁资源的流动形式,钢铁间接贸易量迅速增加,转变了铁矿资源约束,并通过钢铁间接贸易提升了经济增长。(4)市场、环境、技术共同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着铁矿石消耗强度,同时,经济、市场、环境、技术也从不同测度共同影响着铁矿石消耗的形态、方式、效率和质量,构成了铁矿石消耗影响机制。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先逐步总结经济增长、市场因素、环境政策、技术进步对铁矿消耗影响的研究结论,在综合影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铁矿石消耗的影响机制,并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我国铁矿石消耗和钢铁产业政策面临的问题,提出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中国钢铁工业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环境管控和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参与钢铁制造国际分工,铁矿石资源远期不会约束中国经济增长,可以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通过对比主要发达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铁矿石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我国不同发展方式,运用时序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中国铁矿石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规律。(2)运用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全面分析经济、环境、市场、技术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选取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指标、环境约束指标、钢铁贸易指标、技术进步指标等共10项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步构建铁矿石消耗综合影响模型,提出未来中国铁矿石消耗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关系。
杨亚雄[5](2017)在《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丝绸之路上的阿图什市维吾尔人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他们有“新疆犹太人”之美誉,到月球上做生意的故事1代代相传。经商已经成为众多阿图什人最主要的生计活动。在阿图什市巨大的商业群体中,跨国经商群体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从事布料生意的跨国商人则是近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行业群体。大肖鲁克村是阿图什跨国布料商人数量最集中、影响最大的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肖鲁克跨国布料商人群体产生并迅速崛起,商人们的布料生意经历了产生、发展、辉煌和萎缩四个阶段。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商人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大肖鲁克村的跨国布料商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意困境,以至于在过去的五年里,近一半商人结束了其在国外的布料生意而回国。继续坚守在国外市场的布料商人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利润空间缩小、布料市场疲软、竞争激烈、流动资金不足、货源不稳、国外安全和外贸环境变化频繁、家庭支出逐年增大、转行困难等方面。致使维吾尔人跨国布料生意陷于困境,既有商人自身方面的因素,也同商人所处的环境和所跨居国家实施的制度有关。商人们的生意困境将直接导致众多家庭日常生计之困境,还有可能给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治理带来压力。本文以生意困境为论题研究的切入点,以跨国布料商人的生意过程为研究维度,采用实证分析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经济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对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贸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对目前布料商人所面临的生意困境作了调查研究。最后,文章提出了解决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对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的研究,旨在为边境地区跨国商贸现状研究提供“抛砖引玉”之效,进而对边疆治理和跨国民族之和平跨居提供某些思考和启示。本文认为,跨国民族的跨国商贸实践是促进边疆通达和发展的积极力量,作为边疆人群安身立命的生计活动,跨国商贸的持续和发展是“边疆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力。作为跨国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实践,以跨国族群的生计可持续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计,新疆维吾尔族商人所面临的跨国布料生意困境应该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各方合力,改善商人们目前的生意现状,以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安居乐业和边疆的通达、发展与繁荣。
杨惠惠[6](2017)在《西钢集团铁矿石采购定价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新常态运行,我国钢铁需求不再维持以前的高速增长。在钢铁需求不足且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西钢集团近年来持续亏损。如何降低采购成本,扭亏为盈成为西钢集团面临的最根本问题。铁矿石采购成本占西钢集团原材料总成本的80%,铁矿石采购价格的下降将直接提升钢铁销售利润,因此研究铁矿石采购定价策略对西钢集团至关重要。在学术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铁矿石定价研究有着许多的成果,其研究重点多数在长协定价机制演变及对钢铁企业影响、季度指数定价特征和海运铁矿石定价决定因素分析等现实问题上,但是研究视角均以三大矿山主导的海运铁矿石市场为主,对于陆运进口铁矿石市场分析和定价策略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空白。事实上,我国边境地区钢铁企业均利用地缘优势,采取陆运方式进口铁矿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西钢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市场选择到对应市场定价策略选取进行逐步分析展现。本文立足于当前国际铁矿石市场情况,通过对长协定价机制和季度定价机制的介绍,给出西钢集团可以借鉴的定价方式。同时通过供求曲线分析,说明指数定价下市场的可操纵性。分析各个铁矿石采购市场结构,研究供应商市场所占份额。从市场变动、卖方行为和交易成本等方面分析现行定价策略存在的问题,通过模型分析卖方超额利润,并通过实际交易价格对比论证卖方合谋行为。比对长协定价机制和季度指数定价机制对西钢成本的影响,结合西钢特定采购需求和季节因素,给出相应策略下的定价优化。本文以西钢集团为分析对象,力求对铁矿石采购定价策略选取中涉及的定价机制、市场结构、综合成本和季度因素影响等诸多内容进行展示,为边境地区钢铁企业铁矿石采购定价提供分析参考,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龙[7](2015)在《中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产业是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具有辐射性强、产业关联性高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性强,对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整个工业价值链上处于重要位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始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稳定发展的“新常态”阶段转变,其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产业发展也将进入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在“新常态”下,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着行业产能过剩、平均利润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钢铁产业属于“两高”产业,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对钢铁产业的环保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产业面临的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必然会提高钢铁产业的环保成本。因此,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是符合当前钢铁产业特点的发展途径,而效率是能够综合反映钢铁产业综合水平的最有效的指标,因此本文将钢铁循环经济发展与效率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循环经济效率的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效率指标是衡量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合适的测度指标,能够综合的反映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本文通过构建适合评价循环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选择体系和分析框架,对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为我国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钢铁循环经济效率研究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对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对循环经济效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适合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介绍了对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的方法。第三部分对我国钢铁产业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对我国钢铁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到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构建适合符合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利用我国各个省(市、区)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数据,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的发展水平进行了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分析评价。第五部分主要在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循环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提高、产业发展提出了科学建议,以期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些力量。通过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研究发现我国钢铁产业的整体循环经济效率水平并不高,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一直处于或者接近循环经济有效状态的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天津、广东和江苏等地区,其余的地区都与最佳状态有一定的差距。从我国钢铁产业区域分布的角度分析,东部沿海地区的循环经济效率显着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另外,从各地区循环经济效率变化的角度分析,发现各地区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而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对于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对影响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因素的分析能够发现,各因素对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变化、综合技术效率变化、规模因素以及政府管理能力等因素与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技术进步变化和政府管理能力因素的影响较为显着。能源结构和国有钢铁企业的比重对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存在一定负影响,说明消耗煤炭所占的比重和国有钢铁企业的比重越大,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水平越低。另外研究还发现国有钢铁企业的比重对钢铁产业规模效率提高存在正影响。
李博[8](2014)在《基于成本控制的转炉冷却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内钢铁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形势下,钢铁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优化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转炉炼钢工序,原料成本占炼钢总成本的70%以上,通过优化炉料结构来降低成本是可行的。明确转炉原料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指导转炉炉料结构设计,进而降低转炉原料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根据国内某钢铁企业转炉原料条件,以转炉物料平衡、热平衡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目标,首先建立了转炉吨钢原料成本计算模型并开发了原料成本计算软件。应用该软件考察了转炉原料成本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低铁水温度、降低铁水硅含量、提高矿石加入比例、提高石灰石加入比例和降低废钢比均有利于降低吨钢原料成本,转炉冷却剂结构优化可显着降低吨钢原料成本。根据转炉原料成本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综合考虑转炉冷却效果和吹炼过程稳定性,确定了“先降低废钢比,依次用矿石和石灰石平衡转炉热量”的冷却工艺优化原则,并应用转炉原料成本计算软件辅助设计了不同铁水条件下的转炉冷却工艺。根据优化设计的转炉冷却工艺,开展了转炉冷却工艺优化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转炉吹炼过程平稳,冶炼终点钢水温度控制准确,终点钢水成分和终渣成分控制稳定。转炉终点钢水C、Mn、S和溶解氧含量,转炉终渣碱度和FeO含量与优化前控制水平基本相当,且转炉脱磷效果有所改善。转炉冶炼数据跟踪和统计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冷却工艺后,转炉吨钢原料成本平均可降低14.9元,以课题依托钢铁厂年产Q235B钢种150万吨计算,预测每年可降低成本2235万元。
贾冬[9](2012)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废钢回收研究 ——以沙钢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废钢炼钢具有节能、节水、减少废气、减少固体垃圾等多方面的明显优势,是钢铁企业减少投入资本、降低成本、提高资本周转率,并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钢铁企业节能环保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的废钢比约为37%,而我国约为14%,部分发达国家都在50%以上,这与我国提倡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正是基于此,在充分分析目前我国废钢回收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废钢循环利用的发展政策及钢铁企业的废钢回收策略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逆向物流及废钢的循环利用的研究现状,及国外废钢回收利用的先进经验进行了综述总结,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三章主要对我国目前废钢的积蓄量、产生量,利用情况做出分析,并提出我国废钢循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第四章首先对钢铁企业如何选择废钢回收逆向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然后从国家政策及税收优惠策略的角度对如何促进废钢循环利用的有效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文章的第五章以沙钢案例,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沙钢进行分析得出应该选择废钢回收的自营模式,并结合沙钢目前废钢回收的运作现状及经验给出了沙钢今后的发展策略和方向;全文最后一章为结论与展望。
刘铁敏[10](2007)在《中国粗钢及铁矿石需求计量经济预测》文中认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作为钢铁产业的主要原料,铁矿石的供给与利用对钢铁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科学预测铁矿石需求有助于制定铁矿资源利用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铁矿石与市场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生铁—粗钢—钢材、钢铁制品进入市场的。中国大部分铁矿石生产企业是钢铁企业的下属企业,矿山生产的成品矿直接进入钢铁企业使用,二者之间的“交易”是内部核算,与市场基本上没有联系,在市场上直接交易的矿石量有限。因此,直接把国民经济指标与铁矿石相联系预测铁矿石需求不符合中国国情。驱动铁矿石需求的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及其制品的需求。然而,铁矿石的用途非常单一,即用于钢铁冶炼,而钢铁及其制品完全市场化。因此,本文采用的铁矿石预测思路是:首先将粗钢与国民经济相联系,建立粗钢需求预测模型,然后依据铁钢比、矿铁比,并考虑废钢使用和钢材进口等因素,从粗钢需求反推到铁矿石需求。本文对粗钢需求的预测建立了以下模型:(1)单因素模型。本文建立的单因素模型有粗钢需求的生长曲线函数模型和线性函数模型,生长曲线函数模型分别选用时间和GDP作自变量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GDP作为自变量的生长曲线函数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检验指标;单因素线性模型以GDP作自变量,通过设置滞后变量和哑变量,模型也具用较好的模拟检验指标。(2)多因素总量模型。本文建立了两个多因素总量模型,分别是按支出法核算GDP的组成作为解释变量和按生产法核算GDP的组成作为解释变量的中国粗钢需求预测模型,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按支出法核算GDP的组成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具有更好的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评价检验指标,同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阶段建模分析,得到了更加切合实际的模型函数。(3)多因素单耗模型。本文建立的单耗模型以单位GDP粗钢需求为被解释变量,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例为解释变量,通过对粗钢单耗的预测来预测粗钢需求总量。由于对铁矿石的需求是钢铁的生产,所以必须依据粗钢需求得出粗钢产量,才能进一步得到铁矿石需求量,为此,必须预测粗钢进口量。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钢材进口预测模型,将预测的进口钢材量依据钢材综合成材率转换为粗钢进口量,然后从粗钢需求量和进口量得出中国的粗钢产量。最后,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系统分析,计算出中国钢铁生产的铁钢比、矿铁比、废钢利用等数据,将这些数据与上述的粗钢产量结合,求得铁矿石需求量。应用上述预测体系,对中国2005-2012年的粗钢及铁矿石需求进行了预测,并对各模型预测结果做了分析对比,取作者认为较好的预测作为最终结果。预测结果表明:2005—2012年中国粗钢及铁矿石需求呈逐步上升趋势,2010年之前仍快速增长,2010-2012年增长速度放慢;预测2012年中国的粗钢需求为6.3390×108t,粗钢产量为5.9374×108t,生铁产量为5.8084×108t,铁矿石总需求量(国产原矿品质)为16.2634×108t,国内铁矿石产量为4.5000×108t,进口铁矿石数量为5.8817×108t。根据世界铁矿石的资源禀赋特点、生产和贸易情况,结合对中国铁矿石需求的预测,中国铁矿资源利用战略应该是国内矿山供应、国外矿石开发和进口矿石三种来源的最佳配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抓住了钢铁产品与实际经济指标联系更紧密、钢铁产品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结合整个钢铁工业生产过程,建立从粗钢需求到铁矿石需求的比较全面、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预测体系,预测结果不仅得出了铁矿石需求量,而且得出了粗钢需求量、粗钢产量和生铁产量等。
二、2002年国内废钢供求综述及春节前后废钢行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国内废钢供求综述及春节前后废钢行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工程材料套期保值绩效比较研究 ——以螺纹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套期保值理论基础 |
2.1 套期保值理论 |
2.1.1 套期保值原理 |
2.1.2 套期保值基本原则 |
2.1.3 套期保值流程 |
2.1.4 套期保值的风险问题 |
2.2 套期保值和工程的联系 |
3 钢铁产业现状分析 |
3.1 钢铁产业链总览 |
3.2 钢铁企业现状分析 |
3.3 螺纹钢价格的影响因素 |
3.3.1 铁矿石和焦炭 |
3.3.2 螺纹钢消费用途 |
3.3.3 市场因素 |
3.3.4 季节因素 |
3.4 钢材产业利用套期保值工具避险必要性分析 |
4 模型的构建和对比 |
4.1 样本数据选取及指标分析 |
4.2 传统套期保值模型..最小二乘法模型(OLS) |
4.3 择时套期保值模型--产业链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4.3.1 成本分析 |
4.3.2 产业链分析模型 |
4.3.3 BP神经网络模型 |
5 在工程单位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
5.1 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5.2 基于择时套期保值的建材采购模型 |
5.3 实例分析 |
5.4.1 传统套期保值 |
5.4.2 择时套期保值 |
5.4.3 套期保值绩效对比 |
6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2)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镍资源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第2章 镍矿资源概况 |
2.1 镍的性质和用途 |
2.1.1 基本性质 |
2.1.2 应用领域 |
2.2 全球镍资源概况 |
2.2.1 全球镍资源储量及分布 |
2.2.2 全球镍矿床类型及特征 |
2.3 中国镍资源概况 |
2.3.1 中国镍资源储量及时空分布 |
2.3.2 中国镍矿床类型及特征 |
第3章 全球镍资源历史供需格局分析 |
3.1 全球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1.1 镍矿的采选和冶炼 |
3.1.2 镍矿勘察情况分析 |
3.1.3 全球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1.4 中国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2 国内外镍消费历史及现状 |
3.2.1 世界消费状况 |
3.2.2 我国消费状况 |
3.3 国内外贸易状况历史及现状 |
3.3.1 世界贸易状况 |
3.3.2 我国贸易情况 |
3.4 价格走势 |
3.4.1 国际镍金属价格 |
3.4.2 国内镍金属价格 |
第4章 全球镍资源需求预测数据来源与预测理论方法 |
4.1 数据来源 |
4.2 镍资源预测研究现状 |
4.3 预测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5章 全球镍资源需求预测过程 |
5.1 不锈钢部门 |
5.1.1 世界不锈钢产量 |
5.1.2 我国不锈钢产量 |
5.1.3 不锈钢需求预测结果 |
5.1.4 世界不锈钢镍需求量预测 |
5.1.5 我国不锈钢产业镍需求量预测 |
5.2 电池部门 |
5.2.1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预测 |
5.2.2 电池发展趋势 |
5.2.3 电池部门镍资源需求量预测 |
5.3 电镀部门、合金铸造部门及其他部门镍资源需求量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6.2.1 扩大海外镍资源开发,打破镍资源进口渠道单一局面 |
6.2.2 增大国内镍矿勘察力度,加强镍资源自身供应能力 |
6.2.3 加强资源供需格局变化研究,做好我国镍资源的全球配置 |
6.2.4 建立健全镍资源储备政策,促进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6.2.5 优化冶炼工艺,提高低品位镍矿的提炼技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精益生产在QD特钢炼钢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 |
2.1 精益生产理论的定义和内涵 |
2.2 精益生产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 |
2.3 应用精益生产理论的方法和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3 企业介绍及问题现状 |
3.1 企业简介 |
3.2 问题现状 |
3.3 改进思路 |
3.4 本章小结 |
4 理念与能力问题改进方案研究 |
4.1 提出需改进的问题 |
4.2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
4.3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及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钢铁料耗问题改进方案研究 |
5.1 提出需改进的问题 |
5.2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
5.3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及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能源效率问题改进方案研究 |
6.1 提出需改进的问题 |
6.2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
6.3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及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质量提升问题改进方案研究 |
7.1 提出需改进的问题 |
7.2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
7.3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及效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精益工厂转型实施经验总结 |
8.1 理念能力方面经验总结 |
8.2 运营转型方面经验总结 |
8.3 管理架构方面经验总结 |
8.4 精益转型模范工厂实施模型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QD特钢生产工艺流程图 |
附录2 炼钢厂价值流图 |
致谢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
(4)铁矿石消耗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
1.2.2 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研究 |
1.2.3 资源消耗与市场机制研究 |
1.2.4 资源消耗与技术进步研究 |
1.2.5 铁矿石消费预测研究 |
1.2.6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铁矿石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
§2.1 全球与中国铁矿石储量特征 |
2.1.1 铁矿石储量丰富 |
2.1.2 铁矿石储量分布极为不均 |
2.1.3 铁矿石储量不断增加 |
§2.2 全球与中国铁矿石利用状况 |
2.2.1 钢铁生产状况 |
2.2.2 下游产业用钢情况 |
2.2.3 钢铁冶炼技术进步 |
§2.3 铁矿石消耗影响要素选取 |
2.3.1 铁的物质流分析 |
2.3.2 铁矿石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
2.3.3 铁矿石消耗影响要素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时空耦合规律 |
§3.1 消费强度与钢铁蓄积量 |
3.1.1 钢材消费强度测算 |
3.1.2 钢铁蓄积量测算 |
§3.2 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
3.2.1 美国型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
3.2.2 英法型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
3.2.3 德日型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
3.2.4 韩国型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 |
3.2.5 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实证研究 |
§3.3 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分析 |
3.3.1 模型构建 |
3.3.2 实证分析 |
3.3.3 构建AR模型 |
§3.4 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的时空耦合关系 |
3.4.1 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时序特征 |
3.4.2 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空间分布规律 |
3.4.3 中国经济增长与铁矿石消耗时空耦合规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市场因素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4.1 国际铁矿石市场格局与演化趋势 |
4.1.1 国际铁矿石市场基本格局 |
4.1.2 铁矿石价格走势与波动 |
4.1.3 未来铁矿石市场发展趋势 |
§4.2 国际铁矿石市场对中国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4.2.1 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 |
4.2.2 海外投资效益不佳 |
4.2.3 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受制于人 |
§4.3 价格机制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4.3.1 价格变化形成铁矿石消耗的替代 |
4.3.2 价格变化对铁矿潜在储量的影响 |
§4.4 钢铁贸易对铁矿消耗的影响 |
4.4.1 钢铁直接贸易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4.4.2 钢铁间接贸易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4.4.3 钢铁的国际流动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环境政策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5.1 环境政策对钢铁工业的主要影响 |
5.1.1 主要环境政策 |
5.1.2 环境政策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5.2 钢铁循环利用对铁矿石消耗影响 |
5.2.1 全生命周期理论 |
5.2.2 废钢行业的发展 |
5.2.3 废钢应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
5.2.4 钢铁循环利用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技术进步对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6.1 技术进步降低铁矿石消耗的环境影响 |
6.1.1 冶炼技术革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
6.1.2 技术进步减少环境排放强度 |
6.1.3 技术进步提高铁矿资源利用效率 |
§6.2 技术进步产生材料替代效应 |
§6.3 技术进步提高铁矿石利用经济效益 |
§6.4 有偏技术进步对中国铁矿石消耗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铁矿石消耗综合影响实证分析 |
§7.1 影响因子确定 |
7.1.1 经济增长影响因子选取 |
7.1.2 市场因素影响因子选取 |
7.1.3 环境政策影响因子选取 |
7.1.4 技术进步影响因子选取 |
§7.2 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原理 |
§7.3 模型构建与检验 |
7.3.1 协整检验 |
7.3.2 模型估计结果 |
§7.4 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不足与展望 |
8.3.1 不足 |
8.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田野概况 |
第一节 南疆商都 |
一、历史沿革 |
二、自然气候 |
三、人口与民族构成 |
四、阿图什市维吾尔族生计概况 |
五、经济、教育、宗教、语言文字 |
第二节 田野点介绍 |
一、无花果之乡 |
二、具体田野点 |
三、具体田野经历 |
第二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 |
一、穆萨巴依家族及其跨国商贸史 |
二、阿图什市维吾尔族跨国商贸史 |
三、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史 |
第二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现状 |
一、数量及分布 |
二、现状 |
第三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群体产生的动因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
一、阿图什市自然生态环境现况 |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生计类型 |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 |
一、市场经济 |
二、现代化 |
第三节 其他原因 |
一、个人价值的追求 |
二、他者的影响 |
第四节 个案调查 |
第四章 跨国经商:过程和困境 |
第一节 跨国生计过程 |
一、分工 |
二、学徒 |
三、“Dukan”(店面) |
四、进货 |
五、接货 |
六、销货 |
七、回归 |
第二节 布料生意困境 |
一、“Payda”(利润) |
二、市场 |
三、商人与家庭 |
第五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致因分析 |
第一节 跨国商人 |
一、商人的竞争力 |
二、历史与未来 |
三、父权 |
四、债务贸易 |
五、胡大与商人 |
六、经验与教条 |
七、生意与生计 |
第二节 环境因素 |
一、全球经贸 |
二、吉尔吉斯斯坦 |
三、俄罗斯经济 |
四、商业竞争 |
五、巴扎的所有者 |
六、客户的变化 |
七、进货之恼 |
第三节 制度因素 |
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政策 |
二、签证 |
三、劳动卡 |
四、结汇之困 |
五、交易货币 |
第四节 个案调查 |
第六章 改善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的路径 |
第一节 国家与跨国布料商贸 |
一、关税问题 |
二、安全问题 |
三、结汇问题 |
第二节 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 |
一、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认识 |
二、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服务 |
三、阿图什市政府的努力 |
第三节 生计资本的积累 |
一、语言与技术 |
二、交流与交往 |
三、青春与机遇 |
四、财务习惯 |
五、尝试转行 |
六、学会“tetqiqat”(调研) |
七、回归家庭 |
结论与思考 |
一、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结论 |
二、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西钢集团铁矿石采购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铁矿石定价机制及西钢铁矿石采购市场结构 |
2.1 长协定价机制 |
2.1.1 长协定价机制的产生 |
2.1.2 长协定价机制的运行方式 |
2.1.3 长协定价机制在不同市场间应用 |
2.2 季度指数定价机制 |
2.2.1 季度指数定价机制的产生 |
2.2.2 季度指数定价机制的运作方式 |
2.2.3 季度指数定价机制的模型 |
2.3 西钢集团铁矿石采购市场结构 |
2.3.1 海运铁矿石市场格局 |
2.3.2 俄罗斯陆运铁矿石市场格局 |
2.3.3 国产铁矿石市场格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西钢现行铁矿石采购定价及不同定价对成本影响 |
3.1 西钢铁矿石采购定价演变 |
3.1.1 完全市场定价阶段 |
3.1.2 长协定价阶段 |
3.1.3 多维度定价并行阶段 |
3.2 西钢现行铁矿石采购定价策略存在的问题 |
3.2.1 国内外铁矿石市场非同期变动 |
3.2.2 季度指数定价的卖方超额利润 |
3.2.3 卖方合谋行为 |
3.2.4 交易对手信息和潜在客户不足 |
3.2.5 采购绩效指标考核 |
3.3 长协定价对西钢采购成本影响 |
3.3.1 长协定价对采购价格影响 |
3.3.2 长协定价对西钢采购成本影响 |
3.4 季度指数定价对西钢经营成本的影响 |
3.4.1 季度指数定价机制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
3.4.2 对企业管理成本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钢铁矿石采购定价策略优化 |
4.1 西钢铁矿石采购长协定价策略 |
4.1.1 西钢铁矿石采购稳定性需求分析 |
4.1.2 西钢铁矿石长协定价优化 |
4.2 西钢铁矿石采购季度指数定价策略 |
4.2.1 西钢铁矿石采购季度因素 |
4.2.2 西钢冬季仓储时期定价策略优化 |
4.2.3 西钢非冬储时期定价策略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7)中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钢铁产业效率阐释 |
1.2.2 钢铁产业效率的主要评价方法 |
1.2.3 钢铁产业效率评价指标选择 |
1.2.4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循环经济效率概念及评价方法阐释 |
2.1 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效率阐释 |
2.1.1 循环经济 |
2.1.2 循环经济效率 |
2.1.3 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模型 |
2.2 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方法 |
2.2.1 DEA方法介绍 |
2.2.2 DEA方法的模型 |
2.2.3 Malmquist指数模型 |
2.3 基于DEA方法的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步骤 |
第3章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循环经济效率指标分析 |
3.1 钢铁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分析 |
3.1.1 钢铁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评价 |
3.1.2 钢铁产业省际发展水平比较 |
3.2 钢铁产业经济效率指标分析 |
3.3 钢铁产业的环境效率指标分析 |
3.4 钢铁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指标分析 |
第4章 中国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测度与分析 |
4.1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选择 |
4.1.1 评价指标选择 |
4.1.2 指标的意义及数据的来源 |
4.2 钢铁产业总体循环经济效率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
4.2.1 钢铁产业总体循环经济效率测算结果 |
4.2.2 钢铁产业总体循环经济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
4.3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
4.3.1 循环经济效率测算结果 |
4.3.2 循环经济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
4.4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测算结果分析 |
4.4.1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测算 |
4.4.2 钢铁产业省际循环经济效率变化结果分析 |
4.4.3 钢铁产业区域循环经济效率变化结果分析 |
第5章 中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界定 |
5.1.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5.1.2 钢铁产业技术水平 |
5.1.3 规模因素 |
5.1.4 能源结构 |
5.1.5 市场中生产者结构 |
5.1.6 政府的管理能力 |
5.2 模型构建与估计 |
5.2.1 模型的构建 |
5.2.2 估计结果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完善钢铁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
6.2.2 提高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标准 |
6.2.3 合理控制钢铁产业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6.2.4 优化国家钢铁产业布局 |
6.2.5 提高钢铁产业资源利用率 |
6.2.6 完善钢铁产业市场竞争机制 |
6.2.7 加大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和扶持力度 |
6.2.8 扩大钢铁业规模,提高企业规模效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基于成本控制的转炉冷却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转炉炼钢工艺概述 |
2.1.1 冶炼过程概述 |
2.1.2 吹炼过程基本规律 |
2.1.3 转炉造渣制度 |
2.1.4 转炉顶吹供氧制度 |
2.1.5 转炉脱磷 |
2.1.6 炼钢用石灰 |
2.2 转炉冷却剂及其应用 |
2.2.1 废钢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现状 |
2.2.2 铁矿石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现状 |
2.2.3 石灰石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现状 |
第3章 转炉冷却工艺优化设计 |
3.1 转炉原料成本计算模型的建立 |
3.1.1 模型建立思路 |
3.1.2 物料平衡计算 |
3.1.3 热平衡计算 |
3.1.4 原料成本计算 |
3.1.5 成本计算软件开发 |
3.2 转炉原料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计算基础数据 |
3.2.2 铁水温度对成本的影响 |
3.2.3 铁水硅含量对成本的影响 |
3.2.4 矿石加入比例对成本的影响 |
3.2.5 石灰石加入比例对成本的影响 |
3.2.6 废钢比对成本的影响 |
3.2.7 固定废钢比条件下石灰石加入比例对成本的影响 |
3.2.8 废钢价格对成本的影响 |
3.3 转炉冷却工艺设计 |
3.3.1 冷却工艺合理性探究 |
3.3.2 冷却工艺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炉冷却工艺优化工业试验研究 |
4.1 试验方案 |
4.1.1 试验区间选取 |
4.1.2 造渣制度 |
4.1.3 供氧制度 |
4.1.4 检测与分析方法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转炉冶炼效果 |
4.2.2 原料成本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循环经济的废钢回收研究 ——以沙钢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
第二节 逆向物流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废钢循环利用研究综述 |
第四节 国外废钢循环利用先进经验综述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废钢回收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2001-2010 国内废钢积蓄量和消耗量分析 |
第二节 2001-2010 国内废钢循环利用现状 |
第三节 废钢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我国废钢回收利用策略研究 |
第一节 钢铁企业废钢回收模式研究 |
第二节 钢铁企业废钢逆向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废钢逆向物流运作模式选择 |
第四节 废钢循环利用的发展政策研究 |
第五章 沙钢集团废钢逆向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一节 沙钢集团介绍 |
第二节 沙钢集团废钢回收现状 |
第三节 沙钢集团废钢逆向物流模式的选择分析 |
第四节 沙钢集团废钢回收战略 SWOT 分析 |
第五节 沙钢集团外部废钢回收系统规划设计 |
第六节 沙钢集团废钢网络系统的管理与运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中国粗钢及铁矿石需求计量经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1 铁矿石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
1.2.2 钢铁需求预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步骤 |
1.3.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世界及中国铁矿石资源概述 |
2.1 世界铁矿石资源 |
2.1.1 世界铁矿石资源储量及特点 |
2.1.2 世界铁矿石的生产状况 |
2.1.3 国外主要铁矿产品质量 |
2.2 世界铁矿石贸易现状 |
2.2.1 世界铁矿石贸易量 |
2.2.2 世界铁矿石市场价格 |
2.3 中国铁矿石资源及铁矿生产 |
2.3.1 中国铁矿石资源储量及特点 |
2.3.2 中国铁矿石的生产历史及现状 |
2.4 中国铁矿石的国际贸易 |
2.4.1 中国铁矿石进口 |
2.4.2 中国铁矿石出口 |
2.5 中国铁矿石消费 |
第三章 铁钢比分析 |
3.1 铁钢比及其计算 |
3.2 铁钢比因素分析 |
3.2.1 铁钢比现状 |
3.2.2 转炉吨钢生铁消耗 |
3.2.3 电炉吨钢生铁消耗 |
3.2.4 电炉钢比的分析 |
3.3 铁钢比场景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粗钢需求预测 |
4.1 中国粗钢需求量 |
4.2 中国粗钢需求量与GDP |
4.3 中国粗钢需求强度分析 |
4.3.1 中国粗钢需求强度 |
4.3.2 粗钢需求强度与人均GDP |
4.3.3 粗钢需求强度与产业结构 |
4.4 中国粗钢需求量增长率分析 |
4.5 中国粗钢需求单因素模型 |
4.5.1 生长曲线 |
4.5.2 中国钢铁产业生长曲线分析 |
4.5.3 中国粗钢需求量的生长曲线函数模型 |
4.5.4 中国粗钢需求量线性预测模型 |
4.5.5 中国粗钢需求量单因素模型对比 |
4.6 中国粗钢需求多因素模型 |
4.6.1 支出法核算GDP的粗钢需求预测模型 |
4.6.2 生产法核算GDP的粗钢需求预测模型 |
4.6.3 粗钢需求强度(SIU)模型 |
4.6.4 多因素模型比较分析 |
4.7 中国粗钢需求预测 |
4.7.1 生长曲线函数的单因素模型预测中国粗钢需求量 |
4.7.2 线性函数的单因素模型预测中国粗钢需求量 |
4.7.3 支出法核算GDP的多因素模型预测中国粗钢需求量 |
4.7.4 SIU模型预测中国粗钢需求量 |
4.7.5 四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
4.8 支出法核算GDP的粗钢需求模型的深入分析 |
4.8.1 中国钢铁需求发展趋势分析 |
4.8.2 中国粗钢需求预测的深入分析 |
4.8.3 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废钢需求供给分析 |
5.1 中国废钢需求分析 |
5.1.1 废钢需求 |
5.1.2 炼钢废钢需求量分析 |
5.2 中国废钢供给分析 |
5.2.1 废钢供给渠道 |
5.2.2 废钢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5.2.3 世界废钢资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铁矿石需求预测 |
6.1 粗钢产量预测 |
6.1.1 进口钢材预测 |
6.1.2 钢材综合成材率的取值 |
6.1.3 粗钢产量的计算 |
6.2 预测期生铁产量估计 |
6.3 矿铁比分析 |
6.3.1 矿铁比影响因素分析 |
6.3.2 矿铁比预测期取值 |
6.4 中国铁矿石需求量的预测 |
6.4.1 铁矿石需求总量的预测 |
6.4.2 预测期国产铁矿石产量估计 |
6.4.3 预测期进口铁矿石估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论文不足与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四、2002年国内废钢供求综述及春节前后废钢行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工程材料套期保值绩效比较研究 ——以螺纹钢为例[D]. 王姗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12)
- [2]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D]. 崔伟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精益生产在QD特钢炼钢厂的应用研究[D]. 张益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铁矿石消耗影响机制研究[D]. 薛保山.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5]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D]. 杨亚雄. 兰州大学, 2017(03)
- [6]西钢集团铁矿石采购定价策略研究[D]. 杨惠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7]中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研究[D]. 刘龙. 辽宁大学, 2015(12)
- [8]基于成本控制的转炉冷却工艺优化研究[D]. 李博. 东北大学, 2014(08)
- [9]基于循环经济的废钢回收研究 ——以沙钢集团为例[D]. 贾冬. 南京工业大学, 2012(04)
- [10]中国粗钢及铁矿石需求计量经济预测[D]. 刘铁敏. 东北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