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病理特征评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斯莹[1](2021)在《自拟清胰汤中药灌肠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胰汤中药灌肠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了找寻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更可靠安全的手段。方法:将62例确诊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患者,使用随机的方法,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治疗组使用中医疗法(清胰汤灌肠、芒硝外敷腹部)联合西医治疗,全部治疗7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详细记录相关理化检查的各项指标,CT检查的对应分级,了解患者日常情绪,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在症状相关情况上,治疗组要比对照组有更显着的优势。其中在腹痛腹胀、情志不畅、大便不通等症状上,治疗组都有非常显着的缓解(P<0.01)。并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实验室检查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前者的血清脂肪酶、血尿淀粉酶的数值相较入院前大幅度降低且快速,统计学比较有差别(P<0.05)。影像学方面,治疗组也更有优势(P<0.05)。以上表明,中医西医联合治疗,得到最后的结果更理想。结论:传统西医治疗配合自拟清胰汤灌肠,加上应用芒硝外敷,能使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有效缩短,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便捷,为以后的治疗建立理论基础,可以宣传推广并投入使用。
多堂豹[2](2019)在《中医综合方案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以“健脾和胃、通腑泻浊、益气活血”为主要指导原则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新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西医常规案结合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加中药灌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疗效指标变化,以此对中医综合方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可比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呼吸、心率、体温)、发病原因、严重程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分析:除发热症状外,试验组在改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口干、乏力症状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临床评分分析:两组治疗后Balthazar-CTSI评分、BISAP评分、APACHE-II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Balthazar-CTSI评分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BISAP评分、APACHE-II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实验室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淀粉酶均有降低,但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降低WBC方面,两组治疗第3天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第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CRP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D-D、PLT)方面,两组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血常规、肝肾功、大小便常规检测较之前基础水平未见异常。6.疗效性分析:在中医证候疗效及疾病综合疗效评价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项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取得良好疗效,安全可靠。
刘璐璐[3](2019)在《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诱导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效果。方法将7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精细注射组(6 h)、精细注射组(24 h)、被膜下组(6 h)、被膜下组(24 h)。精细注射组30只采用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即十二指肠乳头区域注射5%牛黄胆酸钠;被膜下组30只采用胰腺被膜下多点注射5%牛黄胆酸钠;假手术组15只仅行开腹手术后翻动胃肠即关腹。分别于造模后6 h和24 h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收集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统计胰腺炎病理评分,并根据胰腺组织病理结果,统计各组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成模率;计算各组开腹至关腹手术时间(min);同时观察各组大鼠的死亡率。结果1.精细注射组无死亡大鼠,被膜下组有2只大鼠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被膜下组较精细注射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精细注射组和被膜下组血清淀粉酶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血清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被膜下6 h组的血清淀粉酶含量显着升高(P<0.05)。精细注射组24 h和被膜下组24 h血清淀粉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被膜下组6 h和24 h之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被膜下组(6 h,24 h)和精细注射组(6 h,24 h)的胰腺炎病理评分均显着升高(P<0.01)。与被膜下组6 h比较,被膜下组24 h的胰腺炎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胰腺炎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被膜下组6 h与精细注射组6 h胰腺炎病理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被膜下组24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胰腺炎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被膜下组6 h和精细注射组6 h的成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被膜下组24 h和精细注射组24 h的成模率明显升高(P<0.01)。与被膜下组6 h比较,被膜下组24 h的成模率明显升高(P<0.01)。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成模率明显升高(P<0.01)。被膜下组6 h与精细注射组6 h成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被膜下组24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成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具有血清淀粉酶含量变化显着、胰腺组织病理典型、成模率高的优点,可为胰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值得推广。
冀亮[4](2017)在《硫化氢调控腺泡细胞缺陷性自噬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及方法,AP的临床治疗在当今生物医学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仍是各位同道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AP致病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长久以来,AP发病早期的两项特征性改变,即腺泡细胞内大量空泡的堆积及胰酶的提前激活,一直是AP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多项报道提示AP发病早期腺泡细胞内的空泡是自噬源性的,而胰酶的提前激活也被认为是缺陷性自噬的产物。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第三代内源性产生的气体信号分子。目前的资料支持H2S作为一种促炎因素在AP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程度的危害性作用,而介导H2S在AP发生、发展中促炎作用的潜在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先前,我科研团队实验结果表明,抑制H2S的合成可通过增强细胞凋亡而减轻大鼠AP模型中的坏死性损伤。作为H2S相关的序贯性研究,本次研究的重点将是H2S在AP中对腺泡细胞缺陷性自噬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部分: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只。AP组,胆胰管逆行注射3.5%的牛磺胆酸钠溶液(0.15 m L/100g)造模;sham组,仅行上腹部正中切开及肠管翻动;硫氢化钠(Na HS)组,AP造模1 h后经腹腔注射Na HS溶液1 m L(28μmol/kg);DL-炔丙基甘氨酸(DL-propargylglycine,PAG)组,AP造模1 h后经腹腔注射PAG溶液1 m L(80 mg/kg)。所有各组生存的大鼠于AP造模3 h、6 h和12 h后随机处死,留取胰腺组织及血浆,妥善处理、保存。体外实验部分:将AR42J细胞或m GFP-RFP-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标记的AR42J细胞分为四组。AP组,以500μmol/L的牛磺胆酸钠刺激AR42J细胞模拟AP;control组,对AR42J细胞给予等同于AP组牛磺胆酸钠使用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Na HS组,于AP诱导前30 min给予100μmol/LNa HS;PAG组,于AP诱导前60 min给予3 mmol/LPAG。特定实验中,10μmol/L氯喹(chloroquine,CQ)的2 h预处理或20μmol/LCompound C(CC)的1 h预处理将用作对各组细胞自噬水平的人工干预。所有各组细胞于AP模拟建立1 h、3 h和6 h后提取蛋白或40 min后进行胰酶激活分析。结果大鼠AP造模后6 h,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炎症因子浓度、自噬性空泡堆积程度、LC3转化率及血浆淀粉酶、脂肪酶浓度均显着高于sham组;AP造模后以上指标的变化,可由Na HS的干预而进一步增强,也可由PAG的干预而明显减弱。AR42J细胞在AP诱导40 min后,胰酶激活明显增强;与AP组相比,Na HS组胰酶激活明显增强,PAG组胰酶激活明显减弱。大鼠胰腺组织溶酶体相关性膜蛋白-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2,LAMP-2)与LC3的免疫共位实验及m GFP-RFP-LC3标记的AR42J细胞内自噬流分析结果提示AP时,自噬体-溶酶体融合无障碍。在体外实验中,CQ的引入进一步明确了AP时自噬上游生成阶段的过度激活,且其程度与局部H2S的浓度成正相关。各组AR42J细胞蛋白中,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的磷酸化水平检测结果显示:AP时,AMPK磷酸化水平上调而m TOR磷酸化水平下调,其程度与局部H2S浓度呈正相关。最后,CC的引入不仅可抑制AMPK活性,而且连m TOR下游ULK1及P70S6K的活性也一并抑制。结论H2S可通过AMPK/m TOR通路过度激活自噬从而加重AP相关性损伤。早期、主动的抑制内源性H2S产生及降低体内H2S浓度有望成为今后治疗AP的一个新途径。
孙亮,曾玉剑,罗华友,王昆华,李立[5](2015)在《大鼠急性胰腺炎水肿型向坏死型转变过程中Toll样受体9mRNA及蛋白的表达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水肿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向坏死型AP转变过程中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9mRNA和蛋白质动态表达变化.方法:以3 mL/h的速度在胆胰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0.1 m L/100 g)的方法制备AP SD大鼠模型(0、3、6和12h),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胰腺的病理变化,Q-PCR和ELISA分别检测TLR9mRNA和蛋白质动态表达变化情况.结果:AP后3 h胰腺组织出现轻微水肿,出现少量红细胞,6 h后水肿进一步增加,部分胰腺细胞出现出血坏死,12h胰腺细胞变性明显,出血坏死进一步加重.AP后TLR9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AP 6 h和12h均高于3 h(P<0.01),但6 h和12h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AP6h,TLR9的蛋白表达水平达到高峰明显高于3 h和12h(P<0.01).结论:TLR9蛋白表达迟于中TLR9mRNA表达.与此同时,TLR9蛋白在胰腺水肿高峰达到峰值,并伴随着胰腺组织的坏死表达有所下降.TLR9在AP由水肿型到坏死型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璐瑶[6](2014)在《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过度炎症反应及其所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何控制过度炎症反应是治疗的关键难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SAP急性期患者常常伴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发热和少尿等一组临床表现,并与患者病情严重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然而,这组表现既可能是过度炎症反应的表现,也可能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临床上难以区分,更不清楚交感神经兴奋性与炎症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研究尚属空白。然而,近年脓毒症相关研究发现,应激常伴随着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继而导致炎症细胞因子的“瀑布样”释放,交感神经兴奋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SIRS)的强度及其脏器功能损害息息相关,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证实,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度可降低炎症反应、减轻器官功能损害,并且能降低死亡率。因此,我们设想SAP早期的SIRS与交感神经高兴奋性有关,如果假设成立,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就可能为SAP早期控制过度炎症反应、减轻器官功能损害提供了一个新治疗路径。本研究目的:1.观察SAP早期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变化,证实与过度炎症反应的关系。2.研究降低交感兴奋性对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研究交感神经兴奋性与炎症反应的关系:临床前瞻性研究,检测SAP急性期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并分析与炎症反应和病情严重度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SAP大鼠交感神经兴奋性和炎症反应的关系:①以SAP大鼠为模型,检测SAP大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证实SAP大鼠存在交感神经功能活化。②检测SAP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分析交感兴奋性和炎症反应的关系;第三部分,研究降低交感兴奋性对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①以SAP大鼠为模型,观察β1受体阻滞剂对炎症反应、器官功能损害的影响;②探讨β1受体阻滞剂降低SAP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第一部分SAP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和炎症反应、病情严重度的关系目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检测是评估自主神经活性的国际公认指标。本部分研究评估SAP急性期患者HRV的变化,探讨SAP急性期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和炎症反应、病情严重度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SICU(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外科重症监护)的41名SAP急性期患者。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行HRV检测。行HRV检测的同时,抽取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化学发光标记试剂盒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含量。数据以中值和四分位差(25%~75%)表示。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HRV和炎症因子的相关性。两组之间比较使用 Mann-Whitney U-test,采用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HRV的预测功能。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41名SAP患者HRV的频域指标——总功率(Total Power,TP)(205.6 ms2,84.9-921.0 ms2)、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52.9 ms2,6.75~125.8 ms2)、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11.0 ms2,4.1~40.9 ms2)以及 LF/HF(Low Frequency/High Frequency,低频/高频)(3.4,1.7~6.8)都低于正常值。HRV 频域指标nHF(Normalized High Frequency,标准化的高频功率)和炎症因子TNF-α和IL-6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0.849,0.761),LF/HF和TNF-α与IL-6负相关(r=-0.525,-0.708)。与病程中没有发生过IPN、MODS以及存活的患者相比,伴发IPN或者MODS以及最终死亡患者的LF/HF水平明显降低,而nHF值明显增高(P<0.01)。并发IPN/MODS患者LF值明显降低。nHF能够较好地预测IPN和MODS的发生(AUC=0.927,0.837),明显优于 PCT。nHF 和 APACHE 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比较,对于IPN的预测nHF更有优势,但两者对于MODS的预测效果相当。结论:SAP早期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交感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性减弱;交感神经兴奋性与炎症反应程度、病情严重度以及SAP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第二部分SAP大鼠自主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关系目的:证实SAP大鼠存在交感神经高兴奋的状态,探讨SAP大鼠交感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Control组(假手术组组)和SAP组(3.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1ml/kg)。造模后,行股静脉置管补液,补充生理盐水,速度10ml/kg.h。在模型稳定后0h、3h、6h和9h检测大鼠的HRV。在模型稳定后0h、3h、6h和9h抽取大鼠的静脉血,检测TNF-α、IL-6水平(ELISA)。造模后9h检测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ELISA)。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Mann-Whitney U-test比较两组儿茶酚胺和HRV的差异(SPSS 19.0)。结果:和Control相比,SAP组大鼠造模9h后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明显增高。SAP和Control组相比,HRV的SDNN在模型稳定后0h、3h、6h、9h都明显降低。在SAP模型稳定后0h、3h、6h和9h,大鼠血清TNF-α的水平分别为37.9± 19.4 pg/ml,74.1±25.2 pg/ml,57.1±15.9 pg/ml,68.3±11.1pg/ml,血清 IL-6水平分别为 115.8±63.1 pg/ml,499.7± 104.1 pg/ml,450.0±89.3pg/ml,397.9±12.5pg/ml。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 RR 间期的标准差)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趋势相反。结论:SAP大鼠存在交感神经高兴奋状态;SAP模型大鼠的自主神经活性和炎症因子变化趋势一致。第三部分降低交感兴奋性对SAP大鼠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3.1 β 1受体阻滞剂对SAP大鼠炎症反应、器官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对SAP大鼠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Control组、SAP组以及SAP+β-blocker组。SAP组即建立SAP大鼠模型并且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同研究二。SAP+β-blocker组在造模稳定后,股静脉置管持续泵入艾司洛尔注射液,艾司洛尔剂量为15mg/kg.h。所有大鼠行股动脉置管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同时监测心率变化。股动脉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处死大鼠取材(造模9h后)。通过血气分析、肺干湿重比、肺通透性指数以及病理评估肺功能情况;通过血清酶学以及病理评定胰腺炎严重度;通过血清炎症因子、肺和胰腺MPO(Myeloperoxidase,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衡量炎症反应的严重度;血清生化评估肾功能。结果:艾司洛尔能够有效降低SAP大鼠的心率,并且对MAP没有明显影响。SAP组大鼠的血气明显较对照组差。SAP+β-blocker组血气和SAP组相比,氧和改善,乳酸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大鼠肺水明显增多,而艾司洛尔能够增加SAP的肺通透性指数。SAP组大鼠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明显高于对照组。SAP+β-blocker组大鼠的血清淀粉酶和SAP组相比有所降低,胰腺病理评分显示胰腺坏死较SAP组减少。SAP+β-blocker组和SAP组相比,血清TNF-α和IL-6的水平明显降低,胰腺和肺组织MPO活性降低。而且艾司洛尔能降低SAP大鼠血清CysC(Cystatin C,胱抑素C)的水平。结论:艾司洛尔能够降低改善SAP大鼠的氧合情况、改善组织灌注,减轻SAP大鼠的肺水肿。同时,艾司洛尔能够降低SAP的胰腺损伤,减轻肾功能损伤,减轻炎症反应。研究3.2β1受体阻滞剂对SAP大鼠炎症反应改变机制探讨目的:SAP急性期特点是大量炎症因子瀑布样释放,导致一系列的器官功能损伤。炎症反应的高低对SAP急性期病情严重度影响巨大。研究3.1提示,艾司洛尔能够降低SAP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胰腺MPO活性。因此,本研究最后一部分探讨艾司洛尔降低SAP大鼠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IL-22RA1(Interleukin-22 Receptor Subunit Alpha-2,IL-22受体α 2亚型)在主要表达在胰腺腺泡表面,是连接白细胞和非免疫细胞的一个重要桥梁。研究3.2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艾司洛尔对大鼠 IL-22RA1 和下游蛋白 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同研究3.1。造模9h后取材,取肺和胰腺,检测IL-22RA1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将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作多组间单向方差分析(LSD法)。结果:IL-22RA1在SAP组胰腺组织、肺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P+β-blocker组的IL-22 RA1表达水平低于SAP组。STAT3表达水平在这三组大鼠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同IL-22RA1。结论:SAP大鼠,胰腺以及肺组织的IL-22RA1和STAT3表达上调;艾司洛尔能够降低SAP胰腺以及肺组织IL-22 RA1和STAT3的表达水平。以上三部分结果表明:1.SAP早期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交感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性减弱;交感神经兴奋性与炎症反应程度、病情严重度密切相关。2.SAP大鼠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度激活,与炎症因子变化趋势一致。3.在大鼠SAP模型中,β1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降低减轻大鼠炎症反应、改善组织灌注,减轻胰腺、肺和肾脏的损害。4.β1受体阻滞剂可能通过下调IL-22RA1以及下游蛋白STAT3表达,调节SAP大鼠过度炎症反应。
任光荣,张凯恒[7](2013)在《通腑方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是常见消化系统危重症之一,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复杂,发展过程凶险,常导致多器官障碍综合症(MODS)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而倍受人们关注。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因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failure
刘小龙[8](2013)在《胸段硬膜外阻滞预防急性胰腺炎重型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重型化模型并用硬膜外阻滞对模型水肿阶段进行干预,观察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清淀粉酶(AMY)的变化及腺泡细胞凋亡情况,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急性胰腺炎进行干预后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C组,n=8)、急性胰腺炎组(AP组,n=16)、硬膜外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n=16)、硬膜外罗哌卡因治疗组(TEA组,n=16)。其中AP组、NS组、TEA组又随机分为12、24h两个时点(12h,n=8;24h,n=8),腹腔内注射8%L-精氨酸溶液(3×150mg/100g大鼠体重bm),每次注射间隔1小时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C组同法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建模后12h对三组24h点大鼠做如下处理:TEA组硬膜外每两个小时输注一次0.1%罗哌卡因(0.01ml/100g bm),NS组同法输注生理盐水(0.01ml/100g bm),AP组不做处理。每组大鼠均于造模前(T0)、造模后12小时(T1)、造模后24小时(T2)采集血液标本,并于T1时处死12时相点大鼠、T2时处死其余大鼠并观察腹腔情况。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Y)水平; 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含量;胰腺组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行病理学评分;TUNEL法检测24h时相点大鼠胰腺组织中腺泡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⑴血清生化指标:①与C组相比,各处理组血清AMY、TNF-α和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②与AP组和NS组比较,T2时TEA组血清TNF-α、 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T1时无显着差异(P>0.05);③T2与T1时比较, TEA组血清AMY、TNF-α和IL-6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AP组和NS组显着升高(P<0.05);T1与T0时比较,三组都明显升高(P<0.01);C组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⑵病理学观察:①T1时AP组、NS组、TEA组胰腺组织主要表现为间质水肿,腺泡肿胀,炎症细胞浸润。T2时AP组、NS组可见大片出血坏死和腺泡小叶结构破坏,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EA组细胞坏死明显减轻,炎症细胞少②与C组比较,各处理组病理评分显着升高(P<0.01);与AP组、NS组比较,T2时TEA组病理评分显着降低(P<0.05)。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与TNF-α和IL-6浓度呈正相关(r=0.89,r=0.77,P<0.01)⑶腺泡细胞凋亡:C组很少或未观察到,AP组、NS组观察到少量的凋亡细胞, TEA组有大量的凋亡细胞结论①腹腔内注射8%L-精氨酸溶液(3×150mg/100g),每次注射间隔1小时能构建大鼠急性胰腺炎重型化模型。②炎性因子及腺泡细胞凋亡在AP的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③硬膜外阻滞能够预防AP的重型化,其可能机制有:能阻断伤害性刺激的传入,降低应激反应,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诱导腺泡细胞凋亡,改善胰腺的转归。
宁蔚文[9](2012)在《HWTX-XI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动物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HWTX-XI是从虎纹捕鸟蛛毒素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具有Kunitz型结构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分子量为6166.2Da,含55个氨基酸残基,其中6个半胱氨酸形成三对二硫键。HWTX-XI对于胰蛋白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实验室建立了 HWTX-XI的酿酒酵母及毕赤酵母的表达系统,其产量可达25.6mg/ml。为了对表达的HWTX-XI的活性进行准确的鉴定,我们参照中国药典中关于抑肽酶比活性测定方法建立了 HWTX-XI及其突变体比活性测定的方法。测定发现表达的HWTX-XI及其突变体比活在4-5EPU/mg之间。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多种非正常因素下被大量的激活引起胰腺组织水肿,自身消化,出血和坏死的炎症反应,并伴随有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和多器官衰竭(MOF),虽然最近几年医疗水平迅猛发展,但是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开发出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药物也一直是多年来科研工作者的夙愿,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药物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如乌司他丁,加贝酯),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如善宁,奥曲肽),生长激素以及抗生素等。但由于急性胰腺炎发病急,机理复杂,某些药物获取困难,成本高昂,因此并无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本实验室在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上证明了 HWTX-XI对急性胰腺炎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验证HWTX-XI的疗效,我们摸索并建立了胆胰管逆行注射牛黄胆酸钠致大鼠急性胰腺炎的模型,并采用颈外静脉置管来进行给药。实验结果表明,HWTX-XI具有明显的缓解大鼠急性胰腺炎的效果,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在给药量为4mg/kg时能够明显地降低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IL-6,IL-10的水平,并有效地保护胰腺组织。在与同等剂量的抑肽酶的比较中,HWTX-XI也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我们还做了大剂量的乌司他丁与HWTX-XI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发现HWTX-XI具有更好的疗效。HWTX-XI在具有胰蛋白酶抑制活性的同时,对于电压门控钾通道也具有一定抑制活性,在整体动物水平表现出较弱的神经毒性。这对于HWTX-XI的药物开发前景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本实验室在对比了 BPTI的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对HWTX-XI做了分子改造,得到其突变体HWTX-XI-mut,并研究了它对L-Arg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HWTX-XI-mut能够有效的降低患急性胰腺炎小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和胰腺组织病变程度。并算出EC50值分别为0.92mg/kg,1.23mg/kg,1.08mg/kg。综上所述,HWTX-XI及其突变体HWTX-XI-mut均对急性胰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候选药物。
张大鹏[10](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研究一重型胰腺炎合并肺损害相关因素分析目的:研究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肺损害过程中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舌脉、证候变化规律。方法:依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评价研究”,收集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所收治的急性反应期SAP病人102例,回顾性分析与重型胰腺炎肺损害相关的临床特征,如:临床生化指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死亡率等;及中医观察舌脉变化与重型胰腺炎肺损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反应期102例,肺损伤39例,其中ALI24例,ARDS15例,肺损伤组死亡5例,无肺损伤组死亡1例(p<0.05)。无肺损伤的重型胰腺炎平均住院28.48天;合并肺损伤组平均住院59.46天(p<0.05)。无肺损伤的重型胰腺炎平均住院费45663.47元;合并肺损害组平均住院费86695.71元(p<0.05)。无肺损伤的重型胰腺炎APACHE Ⅱ评分平均值6.97±3.44;合并肺损害组APACHE Ⅱ评分平均值11.79±6.93(p<0.05)。无肺损伤的重型胰腺炎Balthazar CT评分平均值4.81±0.88;肺损伤的重型胰腺BalthazarCT评分平均值4.82±1.23(p>0.05)。两组苔色均以黄白苔为主,脉象以弦脉为主,肺损伤组红绛舌比例更高。Logic回归分析提示,尿素氮、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纳与重型胰腺炎合并肺损害有相关性。结论:重型胰腺炎肺损害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病因及合并症均无关,与APACHE Ⅱ评分相关,而与BalthazarCT评分无关。重型胰腺炎合并肺损伤时毒热炽盛更为明显。临床生化化验指标对肺损害的预测具有一定作用,主要的预测指标为血尿素氮及红细胞、白细胞、血钠。研究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评价目的:采用多中心、中央随机、空白对照、医患双盲的研究方法,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对于SAP早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依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评价研究”,收集多中心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所收治的急性反应期SAP病人254例,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收集入院时、第1、3、5、7、14天的数据,观察死亡率、临床疗效、重症度变化、感染情况、C-反应蛋白(CRP)、治疗经济学情况等。结果:SAP急性反应期的病人254例,治疗组121例和对照组133例;治疗组的死亡率为2.5%(3/121),对照组的死亡率为6.8%(9/133);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疗效率分别为85.8%和67.6%,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的重症度评分呈进行下降,入院时和第1d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没有差异,在第3、5、7、14天,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T重症度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的继发感染发生率为10.7%(13/121),对照组为36.1%(48/133),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细菌感染的时间多出现在发病的1~2周,以革兰氏阴性菌、混合感染为主;入院时、治疗后的第1、3天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从治疗后的5天开始,5、7、14d的CRP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存活病人卫生经济学比较,治疗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21.8天)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39.7天),治疗组的住院天数(平均24.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48.3天),治疗组的住院费用(平均37661.36元)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54423.83元)。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案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对的SAP发生和发展起到较好的控制和治疗效果,并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具有明确的社会经济学优势。研究三淋巴管结扎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的影响目的:通过结扎腹腔淋巴管的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评价淋巴管结扎对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造淋巴管结扎大鼠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对大鼠应用雨蛙素诱导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组)。同时设立单纯结扎组(B组)、单纯胰腺炎造模(C组)和假手术(D组)。造模后六小时采集血浆及肺泡灌洗液。血浆及肺泡灌洗液通过ELASE进行细胞因子IL-1、ICAM-1、及ANG-2检测,肺泡灌洗液测定MPO和蛋白定量。结果:A、B、C、D组间造模后死亡率及肺的干湿重无差别;四组间MPO测定C组与A、D组均有差异(P<0.05)。蛋白测定,A组与C组有差异,D组与其他三组均有差异。细胞因子检测,血液中细胞因子表达数值离散,无法统计学比较;在肺泡灌洗液中,IL-1在急性胰腺炎造模的A、C组表达高于B、D组(p<0.05);ICAM-1在四组间表达无差异;A组ANG-2表达低于C组(P<0.05)。结论:经淋巴管结扎处理的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其肺脏损害比较单纯开腹并胰腺炎造模的对照组,其肺泡灌洗液中ANG-2、ICAM-1表达减低,同时肝脏、肺脏的白细胞浸润减轻,肺泡内蛋白渗出减少。因此,我们认为,淋巴管结扎对雨蛙素诱导的大鼠胰腺炎合并肺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二、大鼠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病理特征评定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病理特征评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清胰汤中药灌肠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流行病现状 |
2 中医认识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
2.1 病名发展概况 |
2.2 病因病机发展概况 |
2.3 中医药治疗进展 |
2.3.1 辨证论治 |
2.3.2 专方、验方、经方治疗 |
2.3.3 中成药治疗 |
2.3.4 中医外治法治疗 |
3 西医认识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
3.1 定义与诊断 |
3.2 影像学检查 |
3.3 治疗现状 |
3.3.1 非手术治疗 |
3.3.2 内镜治疗 |
3.3.3 手术治疗 |
4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进展 |
5 讨论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终止与脱落标准 |
2 试验设计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基础治疗 |
2.2.2 分组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 |
4.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基线比较 |
6.1.1 性别比较 |
6.1.2 年龄比较 |
6.1.3 病程比较 |
6.1.4 病因比较 |
6.2 观察指标比较 |
6.2.1 中医主症积分比较 |
6.2.2 中医兼症积分比较 |
6.2.3 CT分级比较 |
6.3 疗效比较 |
6.3.1 血清脂肪酶比较 |
6.3.2 血清淀粉酶比较 |
6.3.3 尿淀粉酶比较 |
6.3.4 腹痛缓解时间比较 |
6.3.5 腹胀缓解时间比较 |
6.3.6 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6.3.7 CT分级构成比较 |
6.3.8 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比较 |
6.3.9 治疗前后中医兼症比较 |
6.3.10 综合疗效比较 |
6.3.11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导师观点 |
3 中药灌肠、外敷的目的 |
4 组方分析应用 |
4.1 药物组成 |
4.2 应用方法 |
4.3 方解 |
4.4 单味药药理研究 |
5 结果分析 |
5.1 中医症状 |
5.1.1 主要症状 |
5.1.2 兼次症状 |
5.2 疗效指标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中医综合方案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治疗疗程 |
2.5 观察指标及评定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两组可比性研究 |
3.3 疗效性指标比较 |
3.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1.1 可比性分析 |
1.2 疗效性分析 |
2.本方案实施的现代医学研究基础 |
2.1 AP与微循环障碍 |
2.2 AP与肠道细菌异位 |
2.3 AP与免疫功能失调 |
3.本方案实施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
3.1 中医学对AP及胰腺的认识 |
3.2 病位-病机分析 |
3.3 病因-病机分析 |
3.4 病机总论 |
4.急性胰腺炎的辨证论治 |
5.急性胰腺炎的治则治法 |
5.1 分期论治,标本兼顾 |
6.方药释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6.1 和胃通泻合剂方药组成及分析 |
6.2 胰康合剂方药组成及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急性胰腺炎现状 |
2.西医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 |
2.1 发病原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3.中医对急性胰腺炎认识 |
3.1 对胰腺的认识 |
3.2 辨证论治 |
4.急性胰腺炎中药药理研究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诱导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硫化氢调控腺泡细胞缺陷性自噬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文献综述 |
1.1 急性胰腺炎 |
1.1.1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
1.1.2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及分级 |
1.1.3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现状 |
1.2 自噬 |
1.2.1 自噬的生理过程及生物信号通路 |
1.2.2 常用的自噬监测指标、方法 |
1.2.3 自噬活性的调控 |
1.2.4 自噬与急性胰腺炎 |
1.3 硫化氢 |
1.3.1 硫化氢的生理功能及检测 |
1.3.2 硫化氢与急性胰腺炎 |
2.前言 |
3.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实验器材和试剂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体外实验 |
3.2.2 体内实验 |
3.3 统计学分析 |
4.结果 |
4.1 大鼠AP相关性损伤与体内硫化氢浓度呈正相关 |
4.2 腺泡细胞内自噬性空泡的堆积与体内H_2S浓度呈正相关 |
4.3 腺泡细胞内胰酶的激活与局部环境中H_2S浓度呈正相关 |
4.4 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增强,且不受局部环境中硫化氢浓度变化的影响 |
4.5 自噬上游生成通路的过度激活与局部环境中H_2S浓度呈正相关 |
4.6 硫化氢通过AMPK/mTOR通路过度激活自噬加重急性胰腺炎 |
5.讨论 |
6.结论 |
7.致谢 |
8.参考文献 |
9.个人简历 |
(5)大鼠急性胰腺炎水肿型向坏死型转变过程中Toll样受体9mRNA及蛋白的表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资料 |
同行评议者 |
研发前沿 |
0引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相关报道 |
应用要点 |
同行评价 |
(6)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SAP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和炎症反应、病情严重度的关系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AP大鼠自主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关系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对SAP早期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 |
研究3.1 β_1受体阻滞剂对SAP大鼠炎症反应、器官功能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研究3.2 β_1受体阻滞剂对SAP大鼠炎症反应改变机制探讨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课题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8)胸段硬膜外阻滞预防急性胰腺炎重型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及手术发现 |
2 光镜下胰腺组织病理情况及评分 |
3 各组血清 AMY 水平 |
4 各组血清 TNF-α、IL-6 水平 |
5 相关性分析 |
6 TUNEL 检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HWTX-XI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动物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HWTX-XI的介绍与研究意义 |
1.2 急性胰腺炎 |
1.2.1 急性胰腺炎病理机制 |
1.2.2 胰腺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
1.2.3 消化酶的激活 |
1.2.4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
1.2.5 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 |
1.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HWTX-XI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HWTX-XI和HWTX-XI-mut的表达 |
2.1.2.2 HWTX-XI和HWTX-XI-mut的纯化 |
2.1.2.3 HWTX-XI和HWTX-XI-mut胰蛋白酶抑制活性的鉴定 |
2.2 结果 |
2.2.1 HWTX-XI和HWTX-XI-mut的表达纯化 |
2.2.2 HWTX-XI和HWTX-XI-mut胰蛋白酶抑制活性的鉴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HWTX-XI-MUT对腹腔注射L-ARG致小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治疗效果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血清制备 |
3.1.4 血清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3.1.5 血清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3.1.6 病理组织切片 |
3.1.7 组织病理学评分 |
3.1.8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血清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3.2.2 血清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3.2.3 胰腺病理切片检查 |
3.3 讨论 |
第四章 HWTX-XI对逆行注射牛黄胆酸钠致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动物模型的制作 |
4.1.2.2 大鼠颈外静脉置管 |
4.1.2.3 各项指标测定 |
4.2 结果 |
4.2.1 模型致死率 |
4.2.2 动物模型血清酶活指标研究 |
4.2.3 HWTX-XI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初步结果 |
4.2.4 造模后给药方式的探索 |
4.2.5 不同牛黄胆酸钠浓度和不同的给药速度对大鼠模型的影响 |
4.2.6 HWTX-XI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研究 |
4.2.6.1 血清总淀粉酶活性测定 |
4.2.6.2 血清胰淀粉酶活性测定 |
4.2.6.3 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 |
4.2.6.4 血清中IL-6含量的测定 |
4.2.6.5 血清中IL-10含量的测定 |
4.2.6.6 胰腺组织病理检查 |
4.3 讨论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一 重型胰腺炎合并肺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治疗方案 |
1.1.3 观察指标 |
1.1.4.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情况描述 |
1.2.2 中医见证在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害的统计描述 |
1.2.3 常见合并症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害影响的统计描述 |
1.2.4 APACHEⅡ评分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影响 |
1.2.5 Balthazar CT评分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影响 |
1.2.6 病因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影响 |
1.2.7 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对死亡率的影响 |
1.2.8 生化指标对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预测 |
1.3 讨论 |
1.3.1 重型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一般因素 |
1.3.2 中医临床特征对重型胰腺炎肺损害的影响 |
1.3.3 重型胰腺炎肺损害对临床评分的影响 |
1.3.4 重型胰腺炎肺损害对临床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
1.3.5 重型胰腺炎肺损害对社会经济学及死亡率的影响 |
1.4 小结 |
研究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评价——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治疗方案 |
2.1.3 观察指标 |
2.1.4 疗效评价 |
2.1.5 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
2.1.6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2 治疗7天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2.2.3 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腹痛积分比较 |
2.2.4 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 |
2.2.5. 治疗前后Balthazar CT评分比较 |
2.2.6 试验病例的感染情况分析 |
2.2.7 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动态变化比较 |
2.2.8 SAP病人经济学情况 |
2.2.9 不良反应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研究三 淋巴管结扎对胰腺炎大鼠全身炎症及肺损害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动物 |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3 试验分组 |
3.1.4 动物准备 |
3.1.5 淋巴管结扎 |
3.1.6 胰腺炎造模 |
3.1.7 标本采集 |
3.1.8 标本检查 |
3.1.9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手术死亡率 |
3.2.2 胰腺炎造模后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3 干湿重结果 |
3.2.4 肝脏MPO测定 |
3.2.5 肺脏MPO测定 |
3.2.6 肺泡灌洗液蛋白测定 |
3.2.7 ELISA法测定:测定肺泡灌洗液及两次血清ICAM、ANG、IL-1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鼠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病理特征评定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清胰汤中药灌肠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王斯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综合方案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观察[D]. 多堂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诱导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研究[D]. 刘璐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硫化氢调控腺泡细胞缺陷性自噬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D]. 冀亮.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7(04)
- [5]大鼠急性胰腺炎水肿型向坏死型转变过程中Toll样受体9mRNA及蛋白的表达特征[J]. 孙亮,曾玉剑,罗华友,王昆华,李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35)
- [6]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D]. 张璐瑶. 南京大学, 2014(05)
- [7]通腑方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A]. 任光荣,张凯恒. 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 [8]胸段硬膜外阻滞预防急性胰腺炎重型化的实验研究[D]. 刘小龙.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9]HWTX-XI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动物药效学研究[D]. 宁蔚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2)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评价[D]. 张大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