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uthorware中动态快捷菜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龙[1](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杜营[2](2021)在《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文中认为美国波普设计集设计与商业为一体。近年来,在“蒂基(Tiki)”元素为主题的波普设计中,蒂基的传播受到学者的关注,同时对设计实践具有借鉴价值。基于20世纪中后期美国的消费社会为背景,选择波普设计中的蒂基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文化传播领域中的模因(Meme)理论,就蒂基模因传播所产生的复制、变异、应用为最终研究成果。以设计学研究范畴的波普理论为依托,借助传播学、建筑学、生物学、数学的相关理论,在文献阅读和国外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梳理和探索蒂基在美国平面、产品、建筑等设计领域的发展过程,分析美国大众文化中融入蒂基文化的设计模式,阐述蒂基模因的变异,探讨蒂基波普设计中的数理关系,揭示波普设计中模因传播区间的规律,解释蒂基模因中的几何之美。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历史考察法分析波普设计的历史背景和演进,运用系统整体观和个案研究法揭示蒂基模因的表征系统与传播区间规律,使用哲学思辩法,解释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的蒂基几何之美,结合跨学科与定性研究法,进行蒂基波普的整合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第一章,阐述南太平洋风格的波普设计在美国兴起的缘由,介绍波利尼西亚蒂基向美国蒂基的演化,并揭示了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表征系统和传播区间规律;第二章,分析蒂基平面的二维复制及辐射式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单位,并论述蒂基模因的抽象变异和应用;第三章,阐释蒂基产品的外观复制和链式传播机制,结合蒂基模因的重组变异分析其在波普产品设计中的演变;第四章,探索蒂基的空间复制和场式传播,在拓扑理论中分析场式效应的空间变异和演化;第五章,基于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蒂基的文化表达,运用数理关系分析蒂基的黄金分割比例和根号矩形的模因。研究表明:第一,美国波普设计中蒂基符号的功能产生变异,从神圣转变为娱乐并形成了美国式的文化表达;第二,蒂基模因的区间规律,能够直观地解释蒂基模因的传播过程;第三,黄金矩形、黄金螺线、黄金三角形、根号矩形和根号二螺旋折线是蒂基波普几何之美的视觉形态和应用形态。因此,利用模因论来解释波普设计中的蒂基形象,探讨蒂基模因传播中的信息单位、构成元素、文化载体、波普符号,其理论意义在于为蒂基模因的传播区间建构理论基础,为波普设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其实践价值在于将几何学中的数理关系运用到波普设计实践中,以期对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创作指导和一种新的评价标准。
王鹏飞[3](2020)在《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程建设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兴的BIM技术逐渐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作用。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互通立交,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互通立交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应用需要推广,尤其在互通立交的设计阶段,而当下互通立交设计人员仍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传统化,设计流程碎片化,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程度低,且数据在不同建设环节传递过程中易丢失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本研究尝试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应用于互通立交的设计阶段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目前互通立交设计阶段的常见问题与BIM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对当下常见的互通立交BIM设计平台与应用软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各自的特点确定以EICAD为解决问题的研究对象。(2)将BIM技术的理念与EICAD相结合,建立了新理念下互通立交设计阶段中前期准备与设计过程的具体设计流程。利用EICAD的自有功能结合互通立交建设过程常用的“同心圆”理论,研究了互通立交主线与匝道之间衔接时平面线形布设与横断面之间如何关联的方法,并总结出“Y形”立交匝道与主线间平面线形布设的具体方法。(3)为解决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问题,引入二次开发的方式,以EICAD设计软件为平台,利用VB与Lisp两种语言为工具进行了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线形与结构两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研究,据此给出了程序融合、属性扩展、数据协同以及数据库应用的具体应用流程。(4)依托彰武东互通立交设计项目对设计流程与二次开发的协同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理念下的设计流程符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要求,二次开发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起到数据协同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通过EICAD设计软件结合BIM技术的工作理念与常用的设计理论能够实现互通立交的设计过程,提出的二次开发手段能够实现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间的数据协同,二次开发的架构能够为设计阶段其他专业间的数据协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这对提高互通立交的设计效率,弥补传统设计手段的缺点,解决互通立交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流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刘学民[4](2010)在《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和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将越来越重视教育,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教学中的优势地位日益明显。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首先介绍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课题提出和研究意义,并对多媒体教学理论进行了一些初步性的研究。同时,对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开发的思想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其次,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介绍了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本系统采用目前国际和国内广泛使用的Authorware多媒体开发工具为主体开发工具,该系统由算法动态演示与电子教案子系统、测试与练习子系统、试题库管理子系统和常用工具与资源管理子系统组成。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本文介绍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和总体设计,其中,总体设计包括各子系统设计、各功能模块设计和界面设计。接着,分析了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流程,叙述了在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问题,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各子系统及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技术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利用ActiveX技术、外部函数、知识对象、数据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解决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本系统是以数据结构课程为实例进行开发,努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与学”平台。本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该系统的开发成功对其他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相信本系统在多媒体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有录[5](2008)在《基于Authorware的交互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Authorware是一个以图标为基础、流程图为结构的多媒体着作工具,交互技术是其核心技术,也是多媒体课件创作的核心功能。本文对Authorware交互的基本特性、结构、类型、使用规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曾煜晓[6](2008)在《继电保护教学培训辅助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文中提出在电气工程的诸项技术中,继电保护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任务是在电力系统任一点发生故障时,快速、准确地将故障元件隔离,确保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经济的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的危害和损失。掌握继电保护的原理和技术,是对各级各类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继电保护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形象性差,对一些复杂的原理和过程难以充分表述,为弥补现有培训手段的不足,使学习者能通过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准确、形象地学习继电保护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运行维护的基本技能,本文以Authorware为平台,结合了FLASH、Visual C++、MATLAB等开发工具,完成了继电保护教学培训辅助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工作。该系统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继电保护培训课程有机结合,利用以Authorware为平台的系统实现了章节翻页与滚动树型目录相结合的方式,方便学习者的使用。同时在系统中添加了大量以FLASH或Authorware制作的动画,结合声音、图像、视频、文本等形式,使学习者置身于一种轻松、有趣、仿真的环境中,就像看电影、看电视一样学习继电保护知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为了让学习者深入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过程,系统中还集合了用Visual C++开发的保护动作演示模块。用ATP仿真电力系统故障后,把得到的故障数据读入本模块,把保护装置对数据的逐步处理过程真实再现于用户面前。该模块共模拟了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和纵联保护这三种不同原理的继电保护装置的数据处理过程,让学习者形象地观察到电力系统从正常到发生故障的过程中,电气量的变化情况以及继电保护装置中每一部分处理和动作的过程。为了让学习者掌握种类繁多的微机保护算法,开发了基于MATLAB图形用户界面的微机保护算法演示程序,这个程序里演示了多种常用继电保护算法的具体处理过程及其各自特点,供用户学习比较,更好地掌握继电保护知识。整个软件系统以光盘形式发布,并已经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多所院校采用该系统作为辅助教学软件,并取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汪玉永[7](2006)在《中学物理实验网络课件制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当前中学课程改革精神,在比较国内外、传统与现今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当代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和课件制作的积件思想为理论指导,以设计制作中学物理力学实验中的《平抛运动》网络课件为例,指出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应以教学设计为先导,以视听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不是用课件代替实验课,而是通过网络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传统实验教学课件制作,为全面执行新课程标准、推进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素材和方法。
邢敏,殷树友,隋菱歌[8](2006)在《开放式MCAI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开放式MCAI是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创新、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该系统采用完全开放式、平台式设计思想,实现了课件与素材的完全分离,能够适合各门理工科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该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李伟清[9](2006)在《Authorware中动态快捷菜单实现方案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
高巍,由德凯,王志艳[10](2006)在《开放式教学软件演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利用Authorware开发一个教学软件,该软件能为不同课程教师的不同课件演示提供展示平台,使用方便,并在多门课程中加以应用.详细介绍了软件的基本原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并给出部分模块的实现过程及关键代码,最后对软件的功能进行了检测.
二、Authorware中动态快捷菜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horware中动态快捷菜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波普设计中研究蒂基的意义 |
三、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研究现状 |
四、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 |
第一章 美国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形成 |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中的波普设计 |
一、美国的大众文化 |
二、美国的波普设计 |
第二节 南太平洋文化与美国波普设计 |
一、南太平洋文化在美国的兴起 |
二、南太平洋题材融入美国波普设计 |
第三节 南太平洋蒂基模因的形成 |
一、波利尼西亚的蒂基雕刻 |
二、蒂基模因的形成 |
第四节 美国蒂基模因的文化表达 |
一、美国蒂基产生的背景 |
二、美国蒂基波普的形成 |
三、美国蒂基模因的表征 |
四、美国蒂基文化的载体 |
第五节 模因区间在蒂基波普中的普适性 |
一、蒂基模因的传播区间 |
二、蒂基模因理论的普适性 |
小结 |
第二章 波普平面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
第一节 波普平面的蒂基模因传播 |
一、蒂基平面的二维复制 |
二、蒂基模因的辐射式传播 |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抽象变异 |
一、蒂基信息单位的形成 |
二、信息输出的抽象变异 |
三、蒂基抽象变异的特征 |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平面中的应用 |
一、蒂基广告设计 |
二、蒂基菜单设计 |
三、蒂基火柴盒设计 |
四、蒂基明信片设计 |
小结 |
第三章 波普产品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
第一节 波普产品的蒂基模因传播 |
一、蒂基产品的外观复制 |
二、蒂基模因的链式传播 |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重组变异 |
一、整体嵌入式重组 |
二、部分嵌入式重组 |
三、图案嵌入式重组 |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产品中的应用 |
一、多元模因的蒂基产品 |
二、多形态的蒂基产品 |
三、蒂基产品的品牌效应 |
小结 |
第四章 波普建筑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
第一节 波普建筑的蒂基模因传播 |
一、蒂基建筑的空间复制 |
二、蒂基空间的场式传播 |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拓扑变异 |
一、建筑拓扑的引入 |
二、蒂基场的效应与拓扑变异 |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建筑中的应用 |
一、品牌柱的视觉认知 |
二、蒂基建筑的视觉表达 |
三、蒂基门的视觉显现 |
四、室内空间的视觉渲染 |
小结 |
第五章 蒂基波普的审美及数理模因 |
第一节 自然主义美学思潮影响下的蒂基 |
一、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的波普审美 |
二、基于“超真实”分析蒂基模因 |
三、基于“超美学”分析蒂基模因 |
第二节 蒂基波普的黄金分割模因 |
一、数理的模因传播区间 |
二、黄金矩形与蒂基模因 |
三、黄金螺线与蒂基模因 |
四、黄金三角形与蒂基模因 |
第三节 蒂基波普的根号矩形模因 |
一、根号二矩形与蒂基模因 |
二、根号二螺旋折线与蒂基模因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通立交设计阶段问题研究 |
1.2.2 BIM技术在互通立交设计中应用研究 |
1.2.3 EICAD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互通立交BIM平台分析 |
2.1 交通领域BIM平台应用分析 |
2.2 互通立交BIM平台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设计研究 |
3.1 EICAD技术在设计前数据处理阶段的应用 |
3.1.1 三维地形图的建立 |
3.1.2 DTM数字地面模型的应用 |
3.2 EICAD在互通立交平面布线中应用 |
3.2.1 相交主线的处理 |
3.2.2 常见互通立交方案类型的选择 |
3.2.3 同心圆理论在BIM技术平台下的应用 |
3.3 立交匝道横断面设置 |
3.4 典型喇叭形立交的具体绘制方法 |
3.5 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ICAD的二次开发研究与应用 |
4.1 二次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
4.1.1 插件与程序之间的相结合 |
4.1.2 插件的内嵌与融合 |
4.1.3 设计平台与程序之间的融合调用 |
4.2 数据交互程序的建立与开发 |
4.2.1 线形数据至结构计算数据中的探索 |
4.2.2 线形数据至结构数据中探索延伸 |
4.2.3 结构数据至线形数据中 |
4.3 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
4.3.1 数据库的建立 |
4.3.2 结构数据的处理 |
4.3.3 数据库中图表的处理与应用 |
4.4 关于数据的安全性与数据来源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5 彰武东互通式立交设计及数据交互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设计 |
5.2.1 地形数模处理 |
5.2.2 平面布线与纵断面设计 |
5.3 结构与线形专业间的设计数据交互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研究基础 |
2.1 多媒体理论基础 |
2.1.1 多媒体的定义 |
2.1.2 基本概念 |
2.1.3 数字音频 |
2.1.4 视频 |
2.2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多媒体教学的定义 |
2.2.2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
2.2.3 多媒体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
2.2.4 多媒体教学软件 |
2.3 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开发的思想和方法 |
2.3.1 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开发环境 |
2.3.2 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开发流程 |
2.3.3 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设计原则 |
2.3.4 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评价标准 |
2.4 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实现中有关技术的介绍 |
2.4.1 关于Authorware多媒体开发工具的介绍 |
2.4.2 ActiveX控件技术 |
2.4.3 外部函数 |
2.4.4 ODBC与SQL |
2.5 数据结构课程的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 |
3.1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1.3 法律可行性 |
3.2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1 功能需求 |
3.2.2 性能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总体设计思想和软件结构的设计 |
4.2 各子系统及其功能模块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用户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具体实现 |
5.1 算法的动态演示及其电子教案子系统的实现 |
5.1.1 算法动态演示的实现 |
5.1.2 电子教案的具体实现 |
5.2 测试与练习子系统的具体实现 |
5.2.1 后台试题库功能的具体实现 |
5.2.2 测试与练习子系统及各主要功能的具体实现 |
5.3 试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具体实现 |
5.3.1 建立试题模块的具体实现 |
5.3.2 修改试题模块的具体实现 |
5.3.3 查询试题模块的实现 |
5.3.4 删除试题模块的实现 |
5.3.5 还原或清除试题模块的实现 |
5.4 常用工具和资源管理子系统 |
5.4.1 媒体播放器的具体实现 |
5.4.2 Web浏览器和Office软件包的具体实现 |
5.4.3 资源管理的具体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测试 |
6.1 测试 |
6.2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继电保护教学培训辅助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AI软件设计基础 |
2.1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基本模式 |
2.2 CAI系统的基本结构 |
2.3 CAI开发工具简介 |
2.3.1 AUTHORWARE |
2.3.2 FLASH |
2.3.3 Visua1 C++ |
2.3.4 MATLAB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AUTHORWARE实现系统主体的开发 |
3.1 文字脚本的编写与确定 |
3.2 用AUTHORWARE开发程序主体 |
3.2.1 主程序设计 |
3.2.2 子程序的设计和编写 |
3.2.3 程序的调试 |
3.2.4 程序的打包 |
3.3 系统的界面设计 |
3.3.1 用FLASH实现友好的交互界面 |
3.3.2 使用AUTHORWARE自带的动画制作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VC++实现保护演示模块的平台设计 |
4.1 电流保护原理模块 |
4.1.1 三段式电流保护原理简介 |
4.1.2 电流保护原理模块使用说明 |
4.2 电流保护与距离保护内部分析模块 |
4.2.1 用ATP仿真电力系统故障 |
4.2.2 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内部分析模块总体设计及流程 |
4.3 纵联保护内部分析模块简介 |
4.3.1 闭锁式方向纵联保护 |
4.3.2 闭锁式距离纵联保护 |
4.3.3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 |
4.3.4 纵联电流相位差动保护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用MATLAB GUI开发算法演示程序 |
5.1 程序中涉及的数字滤波与保护算法简介 |
5.1.1 半周积分算法 |
5.1.2 Prodar70算法 |
5.1.3 两点乘积算法 |
5.1.4 傅氏算法 |
5.1.5 正余弦带通滤波算法 |
5.1.6 差分滤波、加法滤波、积分滤波和加减滤波算法 |
5.1.7 序分量算法 |
5.1.8 差分移相算法 |
5.1.9 直接相位比较器算法 |
5.2 算法演示程序使用界面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中学物理实验网络课件制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前言 |
1 中学物理实验网络课件制作研究的意义 |
2 网络课件的概念、内容及特点 |
3 中学物理实验网络课件概念及目标 |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前后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 |
1.1 中外物理实验教学比较 |
1.2 传统实验方式与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方式比较 |
1.3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比较 |
1.4 课程改革过程中物理实验学习方式的转变 |
1.5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物理实验教学的难点 |
第二部分: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
2.1 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发展概况 |
2.2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有效整合 |
2.3 网络环境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模式 |
第三部分:网络课件制作工具的结构特性与选择研究 |
3.1 网络课件制作工具的结构特性 |
3.2 网络课件制作工具优化选择 |
3.3 网络课件制作系统 |
第四部分:中学物理实验网络课件设计制作分析 |
4.1 网络课件的设计思想 |
4.2 网络课件制作的分析与设计 |
4.3 网络课件制作的评价 |
4.4 网络课件开发流程图 |
第五部分:中学物理实验网络课件的实现 |
5.1 课件制作方案选择 |
5.2 课件屏幕框架的制定 |
5.3 平抛运动模拟实验的制作 |
5.4 网络课件的整体制作 |
5.5 课件结构的实现和关键技术 |
5.6 教学录像的实现 |
5.7 实验动态演示的实现 |
5.8 自测题库的实现 |
结论:中学物理实验网络课件制作研究体会 |
英文摘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开放式MCAI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式MCAI是当今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 |
二、开放式课件平台系统的构建思路 |
三、开放式课件平台系统的特点 |
四、开放性测试 |
五、系统的研发环境 |
四、Authorware中动态快捷菜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D]. 杜营.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D]. 王鹏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学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5]基于Authorware的交互功能分析[J]. 张有录.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8(14)
- [6]继电保护教学培训辅助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D]. 曾煜晓. 山东大学, 2008(01)
- [7]中学物理实验网络课件制作研究[D]. 汪玉永. 辽宁师范大学, 2006(05)
- [8]开放式MCAI的设计与实现[J]. 邢敏,殷树友,隋菱歌.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 [9]Authorware中动态快捷菜单实现方案的比较[J]. 李伟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Z1)
- [10]开放式教学软件演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高巍,由德凯,王志艳. 沈阳化工学院学报, 2006(02)
标签:authorware论文; 社交平台论文; 波普风格论文; 课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