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失业保险与油田再就业工作的关系

论失业保险与油田再就业工作的关系

一、试论失业保险与油田再就业工作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云辉[1](2019)在《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公益性岗位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为理论视角,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解析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运行情况,在厘清制度发展中的困境及其成因基础上,明确公益性岗位制度实质,提出今后该项制度的发展路径,力图为促进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世纪初,受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刻影响,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大批冗员亟需安置和再就业,同时,国家治理模式变革也进一步引发了中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变迁和转型,因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受到政策社会取向、维稳思维及路径依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应运而生。公益性岗位制度在其建立之初,安置了大批国企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政策性失业人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制度逐渐形成了通过政府开发和购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岗位,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该项制度运行以来,在市场就业之外,开拓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渠道,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失业压力,较好地补充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力量,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增加社会福利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本文认为公益性岗位制度是产生于经济社会转型及变革时期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保障政策,其实质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过渡性的、非正规的就业途径。公益性岗位制度是中国就业保障政策从补偿性福利思维向积极性福利转型的有益探索,更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从依赖福利转向工作福利的一种实现手段。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发展至今已历经十余年,已逐渐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相继帮扶了数百万困难人员就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发挥了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题和补充公共服务力量的双公益作用,也成为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就业保障方式。但作为一项保障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性安排,公益性岗位制度发展、变迁过程中具有强制性、滞后性和单一性等特征,制度由于原有的惯性或路径依赖而陷入非效率的锁定状态,主要表现为:公益性岗位制度尚缺乏理论支撑和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存在风险和漏洞,公共资金投入大幅增长,管理行政成本不断上升,而从业人员薪酬待遇较低,并存在退出机制与市场就业衔接不畅等现象和难题。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给政府部门、基层服务平台带来困扰,而且导致部分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心理失衡,形成了岗位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还引发了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风险。为此,本研究以公益性岗位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为对象开展了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同省市公益性岗位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面对中国仍然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就业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维持公益性岗位制度可持续、高质量地运行对促进和保障困难群体就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中的困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反思,运用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等理论解释、分析,研判制度的实质和必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吸收、借鉴国外积极促进和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转型目标,即建立积极的“双公益”型公益性岗位制度。围绕目标的实现,公益性岗位制度转型应坚持四个原则,分别是以就业困难群体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为切入点,以我国社会治理转型为契机,以拓宽资金渠道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在明确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积极“双公益”型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即在构建“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的过程中,在制度的“入口”即确定公益性岗位帮扶对象或聘用人员范围时坚持优先机制,实现需要优先、自愿优先、适合优先;在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层面坚持统筹机制,实现制度统筹、开发统筹和管理统筹;在制度“出口”公益性岗位人员退出帮扶岗位时实行转化机制,实现渐退机制、岗位机制、市场机制;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资金实行多元筹资机制。

赵婷[2](2019)在《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东营地区石油产量的下滑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部分从事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劳动者以及农民不得不面临着失业后的再就业问题。而中年人由于年龄较大等原因,使得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如何帮助中年人实现就业,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论文以影响中年人再就业的因素为出发点,在分析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特殊性的基础上,关注中年人再就业的现状以及再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以就业保障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阐述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必要性。并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论文就中年人和再就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围绕东营地区和中年人这两个主体,对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东营地区目前的就业及失业情况展开论述;然后对影响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了206位中年人再就业情况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法对其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因子分析提取出了影响中年人再就业因素的共性因子,在共性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些因子进行权重测量,了解各因素的占比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中年人再就业的因素以及国内外的经验,从就业准备、就业预警以及就业帮扶这三个方面提出中年人再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方式;最后,围绕中年群体,提出了促进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对策建议。通过对东营地区的实证分析了解到:中年人在再就业的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劳动技能相对缺乏,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帮助中年人实现就业,需要从完善中年人再就业的市场机制、健全中年人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中年人再就业的法律援助以及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这四个方面来采取措施,多方合力积极帮助中年群体实现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刘洪亮[3](2013)在《国有油田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保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保障措施的完善程度,以及执行的落实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社会能否朝着科学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国有油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竞争力,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有油田改革绕不过的一个关口。然而,在实施大量减员之后,如何安顿好下岗职工群体,使其拥有更加稳定的生活来源,成为当前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一个关键。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有油田下岗职工的现状,在对具有代表性的大庆油田下岗职工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国有油田下岗职工省会保障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措施。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国有油田生活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部提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油田下岗职工生存现状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通过重点阐述大庆油田下岗职工的实际情况,说明了解决油田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国有油田解决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的具体对策。这一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里面根据大庆油田的对下岗职工采取的一些实际的做法,提出了做好国有油田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的一些具体对策。对于提高下岗职工生活待遇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部分是结论。纵观全局,因国有油田其下岗职工数量庞大,特别是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积极的做好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工作,提高下岗职工的生活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采取具有实际效果和持久性的措施,为社会稳定和谐贡献更多的力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姜丽美[4](2012)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自实施以来,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转型和城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制度自身的设计缺陷,社会保障制度暴露出诸多影响劳动力市场良性运行和发展的问题,损害了其赖以运行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限于针对社会保障自身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忽略了其与劳动力市场政策间的相互关系,使得最终的建议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影响不足,甚至产生消极作用。本文运用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对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制约的,二者不可分割。设计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和发展,而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又将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形成二者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反之亦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如“碎片化”、统筹层次低、覆盖面偏窄、待遇间的不公平、缴费率过高、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均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扭曲效应。而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的诸多特点及发展趋势,如失业严重,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流动频繁,就业市场化和就业方式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多元分割,劳资矛盾突出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也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经验表明:社会福利和劳动力市场是相互交织和依存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再分配领域的问题,也是经济生产领域的问题,是培育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不得损害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必须重视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必须明确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责权关系;考虑到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是必须的,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也应适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较为割裂的状态,没有较好地进行互动,更未达到良性互动。这不仅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对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须注意的是,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必须深入理解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以探寻较小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效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向,避免最终出现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危机。结合我国国情与国外福利制度的发展经验,本文尝试着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的相关基本思路:不断扩展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促成劳动力市场的统一保障水平要适度,避免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为劳动力流动和就业量的增加创造条件;避免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制度一体化;明确社会保障各责任主体,合理确定各方缴费负担;强化社会保障各主要项目与就业的关联性;优化社会保障管理以适应劳动力的频繁流动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并协调与劳动方面的法律的关系。

陈丽萍[5](2011)在《发挥失业保险作用 创造和谐就业环境》文中研究说明失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有相当多的劳动力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况。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仅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同时也影响到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失业保险作用,创造和谐就业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失业保险具有"双功能",即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功能。为更好地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陈明[6](2011)在《油田就业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文中指出石油企业同我国其它绝大部分国企类似,经历着企业富余员工分离到失业人员再就业安置这样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在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安置工作中,学历水平较高或有一技之长的失业人员的安置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那些文化程度低、无一技之长、年龄偏高的失业人员安置再就业就比较困难。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就是提高其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分析油田再就业培训的现状,提出增强再就业培训实效的措施。

李蕾[7](2010)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吉林油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平来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其完善的程度己经成为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下,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需要被妥善合理分流安置,拥有其基本的家庭生活保障,是做好职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吉林油田管理局在贯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社会保障问题具有一定时代代表性。在文献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理性地、多视角地、综合地定性评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在进行五个厂区比较研究之后,探讨吉林油田社会保障制度转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因国家政策的转移、企业改制的要求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改革。国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在由三条基本保障线制度向两条基本保障线制度并轨的同时,出现的养老保险基金不足、失业保险效率低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能力不足以及缺乏法律保障等问题。在结合当今和谐社会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建设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并分别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提出改革完善的对策,并以健全法制和监督机制予以保障。

房新霞[8](2010)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研究 ——以濮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突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资源型城市136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其中在这些资源型城市中有51座面临资源开采的枯竭。随着可开采资源的枯竭,资源型产业及其附属支撑产业下滑,产生大量失业下岗人员,同时,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形成过程中造成城市功能弱化,资源产业以外产业发展薄弱,吸纳劳动力能力低下。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和城市化水平的推进,适龄劳动人口快速增加,总量性失业问题严重。而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自身的特点,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对此类城市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学中的失业、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理论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现状和成因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为更具体地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问题,选取资源枯竭型城市——濮阳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首先对濮阳市失业问题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查阅统计年鉴获的方式收集数据资料,利用Eview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根据数据间相关性的强弱得出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的主要因素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经济体制的改变和城市化水平的推进程度等。最后,在对资源型城市失业问题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依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加强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等针对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建议。

李艳霞[9](2010)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业是个历史范畴,是市场经济国家常态存在的社会现象。适度失业率的存在会促进劳动力竞争,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失业率一旦超出一定的度将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如何将失业率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决定了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也成为各国政府和理论界时时面对的严峻课题。在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中失业率指标是其它各种指标的核心,这一指标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于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治理失业过程中政府责无旁贷。政府治理失业的前提是健全和完善失业状况的监测与预警体系,以及时跟踪和监测本国不同时期的失业状况,为制定失业政策、履行监测责任提供依据;政府治理失业的关键是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由于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政府在依托劳动力市场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还应在培育劳动力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治理失业的重点是建立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包括经济调控体系和社会调控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责任;政府治理失业的保障是建立促进就业的支撑体系,不仅为失业者和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就业援助,还应给失业者在失业期间以一定的生活保障。

刘传庚[10](2009)在《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状况一、矿产资源产业的界定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赋存于地壳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等。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中的第2类矿业和采石业,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中的B类采矿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均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采掘对象,

二、试论失业保险与油田再就业工作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失业保险与油田再就业工作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价值
        1.1.3 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1.4.3 研究目标的创新性
        1.4.4 研究过程的难点和不足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公益性岗位制度研究述评
    2.2 公益性岗位政策文件述评
        2.2.1 国家层面的公益性岗位法规政策
        2.2.2 各地出台的公益性岗位政策性文件
第3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及路径依赖
    3.1 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3.1.1 经济体制转型
        3.1.2 国有企业改革
        3.1.3 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行政体制改革
        3.1.4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转型
    3.2 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的原因
        3.2.1 维护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稳定的需要
        3.2.2 满足社会成员对基层公共服务的需求
        3.2.3 计划安置就业的路径依赖与维护国企改革的现实选择
    3.3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的意义分析
        3.3.1 从直接的经济补偿到提供就业岗位援助
        3.3.2 从保障基本生活到促进社会融入
        3.3.3 从被动下岗分流到主动提供社会服务
第4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情况—基于部分省市公益性岗位制度现状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4.2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4.2.1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制度发展历程与建设情况
        4.2.2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和人员构成
        4.2.3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情况调查实证分析—基于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视角
        4.2.4 吉林省不同类别公益性岗位案例调查分析——基于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部门视角
        4.2.5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制度社会效益分析
    4.3 东中南部5省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对比分析
        4.3.1 五省公益性岗位政策体系建设
        4.3.2 五省公益性岗位的开发
        4.3.3 五省公益性岗位管理体制
        4.3.4 五省公益性岗位筹资渠道及从业人员薪酬待遇
        4.3.5 五省公益性岗位制度的综合比较
第5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成因
    5.1 岗位依赖
        5.1.1 出口不畅
        5.1.2 “一岗难求”现象
    5.2 制度风险
        5.2.1 政府负担过重
        5.2.2 非正规就业产生了新的排斥
        5.2.3 公共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5.2.4 公益性岗位管理模式不适应就业发展趋势
    5.3 困境的成因
        5.3.1 制度原因
        5.3.2 结构原因
        5.3.3 体制原因
第6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优化—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
    6.1 公益性岗位制度优化的必要性
    6.2 其他国家及地区积极促进和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的经验及启示
    6.3 公益性岗位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优化路径
        6.3.1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目标
        6.3.2 “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构建需要坚持的四个原则
        6.3.3 “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来源、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3 研究综评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论文框架结构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中年人再就业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年的概念
        2.1.2 再就业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就业保障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特殊性
    3.1 东营地区的特殊性
        3.1.1 东营地区依靠石油资源发展的特殊性
        3.1.2 东营地区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3.1.3 东营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的特殊性
    3.2 中年人再就业的特殊性
        3.2.1 中年人群体的特殊性
        3.2.2 中年人再就业能力相对较弱的特殊性
第四章 东营地区的就业及失业现状
    4.1 东营地区的就业现状
        4.1.1 东营地区就业的总体情况
        4.1.2 东营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
        4.1.3 东营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
        4.1.4 东营地区企业薪酬情况
        4.1.5 东营地区提供的就业服务情况
    4.2 东营地区的失业现状
        4.2.1 东营地区失业的总体情况
        4.2.2 东营地区失业结构情况
    4.3 以胜利油田为例,谈东营地区劳动力变动情况
    4.4 小结
第五章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析
        5.1.1 调查对象
        5.1.2 调查方法
    5.2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5.2.1 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分析
        5.2.2 东营地区中年人的基本结构特征分析
    5.3 东营地区中年群体的再就业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3.1 年龄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2 学历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3 自身优势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4 工作优势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5 健康状况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6 就业培训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4 东营地区中年人的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5.4.1 因子提取
        5.4.2 因子的解释
        5.4.3 因子的得分
    5.5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层次性分析
        5.5.1 模型构建
        5.5.2 建立比较矩阵
        5.5.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5.4 层次排序总结果
    5.6 小结
第六章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
    6.1 再就业保障体系构成的设想
        6.1.1 设想的来源
        6.1.2 体系间的关系
    6.2 再就业保障体系内容的论述
        6.2.1 就业准备制度
        6.2.2 就业预警制度
        6.2.3 就业扶持制度
第七章 促进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中年人再就业的市场机制
        7.1.1 拓宽中年人再就业市场,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7.1.2 将再就业率与政府政绩挂钩
        7.1.3 拓宽就业信息传播渠道
    7.2 健全中年人再就业的扶持政策
        7.2.1 再就业帮扶应向中年人倾斜的政策
        7.2.2 落实中年人再就业的财政优惠政策
        7.2.3 精准化培训,提升中年人再就业的劳动技能
    7.3 落实中年人再就业的法律援助
        7.3.1 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
        7.3.2 建立监督机制,维护中年人再就业权益
    7.4 多主体共建,促进中年人再就业
        7.4.1 发展第三部门,带动中年人再就业
        7.4.2 中年人要倡导多形式的就业方式
        7.4.3 企业要积极吸纳中年失业群体
        7.4.4 借助社会力量,搭建中年人再就业平台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国有油田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
一、国有油田下岗职工生存现状分析
    (一) 油田下岗职工基本情况及现状
    (二) 研究油田下岗职工生活保障的重要意义
    (三) 大庆油田解决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的具体措施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 再就业困难
    (二) 生活保障困境
三、国有油田解决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 做好国有油田被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
    (二) 完善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2 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2.1 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的理论基础
    2.2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
    2.3 劳动力市场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
    2.4 总结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效应分析
    3.1 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效应分析
    3.2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效应分析
    3.3 总结
4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4.1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4.2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4.3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4.4 总结
5 劳动力市场视角下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借鉴
    5.1 西方福利制度发展轨迹
    5.2 对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轨迹的评价及其经验借鉴
    5.3 总结
6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基于劳动力市场视角
    6.1 劳动力市场视角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6.2 劳动力市场视角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6.3 总结
7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论文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发挥失业保险作用 创造和谐就业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失业保险的作用
2 失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失业保险水平低
    2.2 失业保险基金对于再就业工作投入不足
3 需要采取的措施
    3.1 进一步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
    3.2 合理使用失业保险基金, 加大对失业人员的转业培训力度
    3.3 对于吸纳失业人员的企业, 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
    3.4 加快立法的建设, 从法律上支持失业保险的各项职能

(7)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吉林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下岗职工
        1.3.2 买断工龄
        1.3.3 社会保障
        1.3.4 社会公平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2.1 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的缘由
        2.1.1 国家政策重点的转移
        2.1.2 国有企业自身改制的要求
        2.1.3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要求
    2.2 国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2.2.1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阶段
        2.2.2 三条基本保障线制度
        2.2.3 二条基本保障线制度
    2.3 国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2.3.1 确定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
        2.3.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第三章 对吉林油田下岗职工社会保障样本分析
    3.1 样本调研
        3.1.1 抽样方法
        3.1.2 问卷设计
        3.1.3 定性分析
    3.2 样本的结果
        3.2.1 样本基本情况
        3.2.2 样本生活情况
        3.2.3 样本社会保障执行情况
    3.3 样本结论
第四章 下岗职工社会保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1 养老保险制度
    4.2 失业保险制度
        4.2.1 基金基础的薄弱
        4.2.2 制度运行中出现矛盾
    4.3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4 法律保障的缺乏
    4.5 阻碍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五章 解决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
    5.1 国外社会保障政策的启示
        5.1.1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5.1.2 费用由多方负担共同筹集
        5.1.3 加强失业保险的再就业功能
        5.1.4 开征社会保障税
        5.1.5 家庭福利政策的确立
    5.2 国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措施
        5.2.1 养老保险制度
        5.2.2 失业保险制度
        5.2.3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2.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的改革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研究 ——以濮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研究
        1.2.2 国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研究
        1.2.3 对已有文献简要述评
    1.3 课题创新性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课题研究相关的概念及理论
    2.1 关于失业的相关概念
    2.2 课题研究相关经济学中的失业理论
        2.2.1 西方经济学派失业理论及模型
        2.2.2 失业的效应问题
        2.2.3 失业陷阱问题
    2.3 课题研究相关公共就业服务理论
        2.3.1 公共服务理论
        2.3.2 公共就业服务的相关界定
第3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现状
        3.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水平偏高
        3.1.2 失业人员集中在采掘业且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
        3.1.3 结构性失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突出特点
        3.1.4 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3.2 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3.2.1 经济体制转轨造成失业率的上升
        3.2.2 产业衰退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
        3.2.3 公共再就业服务水平发展滞后
        3.2.4 失业人员素质与择业观念
        3.2.5 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失业
        3.2.6 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
第4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濮阳失业问题个案分析
    4.1 濮阳市经济概况
    4.2 濮阳市失业与再就业状况
        4.2.1 问卷设计及信息收集整理等相关情况介绍
        4.2.2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4.2.3 调查人群失业原因认知情况
        4.2.4 调查人群中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来源及状况
        4.2.5 调查人群再就业情况
    4.3 影响濮阳市失业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4.3.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4.3.2 实证模型的建立
        4.3.3 实证结果的分析
第5章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5.1 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5.1.1 政府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投入
        5.1.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1.3 政府提升就业帮扶力度
    5.2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5.3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就业弹性
        5.3.1 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3.2 因地制宜地发展中小企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本选题的研究状况
        (一) 西方国家的研究状况
        (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状况
    三、论文的研究框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府治理失业是如期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及政府治理失业的必然性分析
        (一) 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分析
        (二) 治理失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治理失业是政府履行责任的必然要求
        (一) 政府责任
        (二) 政府履行失业治理责任的行为表现
    三、政府治理失业的基本维度
        (一) 宏观层次
        (二) 微观层次
第二章 政府治理失业的理论基础
    一、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治理失业的理论及启示
        (一)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治理失业的理论
        (二)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治理失业理论的启示
    二、发展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治理失业的启示
        (一) 发展经济学的失业理论
        (二) 发展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失业的启示
    三、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治理失业的启示
        (一)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二)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失业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的环境分析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失业状况
        (一)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失业的总量性状况及特点
        (二)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失业人员的结构性状况的实证分析与特点
    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压力增加的因素分析
        (一)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我国的失业问题更易受到全球性因素的影响与冲击
        (二)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处于就业增量高峰期,面临劳动力高供给带来的就业压力
        (三)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于大学生就业增量高峰期,面临高素质人才高供给带来的就业压力
        (四)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面临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转移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压力
        (五)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之中,面临大量失地农民难以实现就业的压力
        (六)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进程之中,面临企业富余人员释放和沉淀带来的就业压力
        (七)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面临资源枯竭型失业增加带来的就业压力
        (八)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奥肯定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异,面临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
第四章 健全和完善失业状况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政府治理失业的前提
    一、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状况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是政府治理失业的必然要求
        (一) 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状况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是政府制定宏观失业治理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 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状况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是政府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内就业形势变化的重要依据
        (三) 建立和完善我国失业状况监测与预警体系是政府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状况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国失业状况的监测与预警体系要具有国际可比性,能敏锐反应我国失业状况的变化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国失业状况的监测体系不仅能够监测失业数量而且能够监测就业质量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国失业状况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真实、更敏感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状况的监测体系
        (一) 我国失业状况监测体系的历史沿革
        (二) 我国失业状况监测体系的现状与国际比较
        (三) 我国失业状况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四) 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状况监测体系的政府作为
    四、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预警体系
        (一) 失业预警体系的功能
        (二) 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预警体系的政府作为
        (三) 我国失业预警体系的现状及个案分析
第五章 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政府治理失业的关键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般理论
        (二) 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历史沿革看我国政府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总体状况
        (一)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总体而言在不断提高
        (二) 以职业介绍所为核心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三) 劳动力市场逐步进入到规范性运行阶段
    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 市场分割的存在影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二) 就业歧视的存在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三) 劳动力市场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市场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政府培育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一) 进一步培育劳动力市场主体的主体观念及组织行为
        (二) 打破劳动力市场割据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三) 消除市场歧视,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五)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加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
第六章 建立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政府治理失业的重点
    一、建立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体系
        (一) 保持适度经济增长是政府治理失业的基础
        (二) 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就业增长的经济结构
        (三) 推行和落实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劳务输出等经济政策
    二、建立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社会政策调控体系
        (一)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 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减少结构性失业
        (三) 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扶持困难群体就业
第七章 建立促进就业的支撑体系——政府治理失业的保障
    一、建立和健全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体系
        (一) 使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法律化
        (二) 使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制度化
        (三) 使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专业化
        (四) 各级政府应对认定的培训机构给予经济支持,并将经济支持与培训效果直接挂钩
        (五) 实施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加强对新增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二、建立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一) 失业保险制度的内含及理解
        (二)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
        (三)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 健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府作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四、试论失业保险与油田再就业工作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D]. 徐云辉. 吉林大学, 2019(10)
  • [2]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赵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3]国有油田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研究[D]. 刘洪亮. 长春工业大学, 2013(S2)
  •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研究[D]. 姜丽美.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5]发挥失业保险作用 创造和谐就业环境[J]. 陈丽萍. 科技资讯, 2011(25)
  • [6]油田就业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 陈明.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1(02)
  • [7]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吉林油田为例[D]. 李蕾. 中南大学, 2010(02)
  • [8]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研究 ——以濮阳市为例[D]. 房新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研究[D]. 李艳霞. 吉林大学, 2010(08)
  • [10]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A]. 刘传庚.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标签:;  ;  ;  ;  ;  

论失业保险与油田再就业工作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