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鉴别治疗

15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鉴别治疗

一、分型辨治视网膜静脉阻塞156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逸之[1](2021)在《基于OCT研究从湿辨治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湿证亚型形态学改善的促进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客观评价抗VEGF后从湿辨治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黄斑形态学改善的促进作用,并分析RVO-ME常见湿证亚型之间形态学改善的差异。以期为临床诊治湿证型RVO-ME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0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就诊且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湿证型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从湿辨治”的中医治疗,分为从湿辨治组(从湿辨治联合抗VEGF治疗)和基础治疗组(单纯抗VEGF治疗)。根据其临床兼伴症状不同分为四个常见湿证亚型:痰湿瘀滞亚型、寒湿内阻亚型、湿热内蕴亚型、气虚湿困亚型。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随访1月、2月、3月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病灶处视网膜厚度(RT)、视网膜内液(IRF)高度、视网膜下液(SRF)高度、外核层+Henle纤维层(ONL+HFL)厚度、视网膜容积(RV)、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标准化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等临床指标并计算差值,分析两组及各湿证亚型之间的差异。最终证实从湿辨治联合抗VEGF治疗RVO-ME的疗效;并寻找出对从湿辨治联合抗VEGF治疗敏感的RVO-ME的湿证亚型。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78例RVO-ME患者,共80只眼,从湿辨治组43例44只眼,基础治疗组35例36只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RVO类型、黄斑水肿类型等基线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具有可比性。湿证亚型分布:痰湿瘀滞亚型占25.0%,寒湿内阻亚型占30.0%,湿热内蕴亚型占17.5%,气虚湿困亚型占27.5%。2.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1)随访前后CMT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CMT均较基线降低(P<0.05)。(2)随访后两组CMT的比较:随访3月时,湿辨治组的CMT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3)两组随访前后CMT差值的比较: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CMT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4)各湿证亚型两组组间CMT的比较:气虚湿困亚型: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CMT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湿热内蕴亚型: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比基础治疗组的CMT更低、CMT差值更大(P<0.05)。3.病灶处视网膜厚度(RT)的变化:(1)随访前后RT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的两组RT均较基线降低(P<0.05)。(2)随访后两组RT的比较: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RT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3)两组随访前后病灶处RT差值的比较: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RT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4)各湿证亚型两组组间病灶处RT的比较:湿热内蕴亚型、气虚湿困亚型: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RT均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从湿辨治组的RT差值均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4.视网膜内液(IRF)高度的变化:(1)随访前后IRF高度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IRF高度均较基线降低(P<0.05)。(2)随访后两组IRF高度的比较: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IRF高度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3)两组随访前后IRF高度差值的比较: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IRF高度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4)各湿证亚型两组组间IRF高度的比较:气虚湿困亚型: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IRF高度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湿热内蕴亚型:随访1月时从湿辨治组的IRF高度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比基础治疗组的IRF高度更低、IRF高度差值更大(P<0.05)。5.视网膜下液(SRF)高度的变化:(1)随访前后SRF高度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SRF高度均较基线降低(P<0.05)。(2)随访后两组SRF高度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组间SRF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随访前后SRF高度差值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组间随访前后的SRF高度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湿证亚型两组组间SRF高度的比较:气虚湿困亚型: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SRF高度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各湿证亚型患者的SRF高度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6.外核层+Henle纤维层(ONL+HFL)厚度的变化:(1)随访前后ONL+HFL厚度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的两组ONL+HFL厚度均较基线降低(P<0.05)。(2)随访后两组ONL+HFL厚度的比较: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ONL+HFL厚度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3)两组随访前后ONL+HFL厚度差值的比较: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ONL+HFL厚度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4)各湿证亚型两组组间ONL+HFL厚度的比较:湿热内蕴亚型: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的ONL+HFL厚度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各湿证亚型患者的ONL+HFL厚度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7.视网膜容积的变化:(1)随访前后视网膜容积的比较:随访3月时,从湿辨治组各区域视网膜容积均较基线下降(P<0.05);基础治疗组除外环上方外,余区域视网膜容积均较基线下降(P<0.05)。(2)随访后两组视网膜容积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组间视网膜容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随访前后视网膜容积差值的比较:两组组间随访前后的视网膜容积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湿证亚型两组组间视网膜容积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各湿证亚型患者的视网膜容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湿热内蕴亚型:从湿辨治组比基础治疗组在随访1月、2月时内环的视网膜容积差值及随访1月、3月时外环颞侧的视网膜容积差值更大(P<0.05);气虚湿困亚型:从湿辨治组比基础治疗组在随访2月、3月时外环上方的视网膜容积差值更大(P<0.05)。8.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1)随访前后SFCT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的从湿辨治组SFCT均较基线降低(P<0.05),基础治疗组SFCT在随访前后较基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2)随访后两组SFCT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组间SFCT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随访前后SFCT差值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组间随访前后的SFCT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湿证亚型两组组间SFCT的比较:随访1月、2月、3月时,各湿证亚型患者的两组组间SFCT及随访前后的SFCT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标准化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的变化:两组在随访1月、2月、3月时LogMAR BCVA均较基线降低(P<0.05)。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组间LogMAR BCVA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月、2月、3月时,两组各湿证亚型患者的LogMAR BCVA 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从视网膜层面来看,从湿辨治联合抗VEGF治疗较单纯抗VEGF治疗更能改善RVO-ME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液、外核层+Henle纤维层厚度、病灶处视网膜厚度。2.从脉络膜层面来看,从湿辨治联合抗VEGF治疗可降低RVO-ME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3.对湿证型RVO-ME整体分析,从湿辨治联合抗VEGF治疗及单纯抗VEGF治疗RVO-ME均可明显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4.对湿证型RVO-ME各湿证亚型分析,湿热内蕴亚型、气虚湿困亚型患者经过从湿辨治联合抗VEGF治疗能更好的改善RVO-ME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液、病灶处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容积等。

范文娜[2](2021)在《健脾化浊方联合抗VEGF 3+PR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s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经健脾化浊方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3+PRN治疗后1年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PCV患者55例(57眼)分为对照组27例(28眼)和给药组28例(29眼),患者基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患者在确诊为PCV后即予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包括康柏西普、雷珠单抗、阿柏西普)治疗,间隔1个月,再予1次相同治疗,共进行3次治疗,随后按需治疗(3+PRN),给药组确诊后同时采用健脾化浊方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息肉完全消退、视网膜下大出血、疾病活动性及注射次数。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BCVA、CMT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4wk的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wk、24wk、48wk的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好于治疗前。两组间的BCVA在治疗后4wk、12wk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24wk、48w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好于对照组。给药组和对照组CMT在治疗后4wk、12wk、24wk、48wk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于治疗前。两组间的CMT在治疗后4wk、12wk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4wk、48wk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组小于对照组。治疗后24wk、48wk,给药组息肉完全消退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wk、28wk、36wk、40wk、44wk、48wk,给药组疾病活动性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wk、16wk、20wk、32wk,两组间疾病活动性患者比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28)有3眼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视网膜下出血面积≥4个视盘面积,给药组(n=29)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视网膜下出血面积≥个4视盘面积。48wk内,给药组的注射次数低于对照组(对照组:6.32±1.517次,给药组:5.14±1.12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第三、四次平均注射间隔时间比较(对照组:61.48±39.906天,给药组:84.35±38.2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短于给药组。研究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BCVA改善更有效,CMT减少的数值更高,无疾病活动性的患者比例更高,注射次数更少,但在视网膜下大出血及消退息肉方面两组间无差异。自拟健脾化浊方联合抗VEGF 3+PRN方案是治疗PCV安全、有效、性价比高的,适合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郑曦[3](2020)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其中医证候诊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分析不同病因RVO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RVO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防治RVO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67例(69眼),根据是否合并RVO危险因素将合并危险因素的RVO设为A组,未合并危险因素的RVO设为B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眼科检查及中医四诊资料等,其中未经受玻璃体腔注药、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等治疗患者33例(33眼),测量其双眼的SFCT值。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RVO病性及病位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性证候要素A组二证素复合比例最大(59.46%),其次为三证素复合(32.43%),单证素所占比例最小(8.12%);B组二证素复合占比例最大(70%),其次为单证素(23.33%),三证素复合最少(6.67%)。病位证候要素A组单证素所占比例(51.35%)略大于二证素复合比例(48.65%),B组单证素所占比例(83.33%)远大于二证素复合比例(16.67%)。两组RVO病性及病位复合证候要素分布均存在差异性(P<0.05)。3、随着病程的发展,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实证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虚证所占比例逐步上升。病位证候要素中出血期肝所占比例最大,瘀血期肝、肾所占比例最大,死血期及干血期肝、肾、肺所占比例最大。4、A组患眼及健眼的SFCT分别为:304.39±27.75μm、235.28±26.23μm,B组患眼及健眼SFCT分别为:334.13±38.70μm、255.07±29.17μm。5、A组患眼与健眼SFCT比较、B组患眼与健眼SFCT比较、A组患眼与B组患眼SFCT比较、A组健眼与B组健眼SF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A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患眼分别与B组患眼SFCT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RVO不同分类、分型患眼SFCT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RVO不同病程SFCT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15天和15-45天、15-45天和>45天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5天与>45天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RVO各病性及病位证候要素的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VO患者的病性证候要素以血瘀、气滞、气虚为主,病位证候要素以肝、肾、肺为主。2、合并危险因素的RVO患者病性及病位复合证候要素构成比未合并危险因素的RVO患者复杂。3、随RVO病程发展实证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虚证所占比例逐步上升,疾病后期气虚证和肺证素所占比例增加。4、RVO患眼SFCT比对侧健眼增厚,但是随病程进展RVO患眼SFCT呈下降趋势,提示在RVO病变中可能存在脉络膜血管功能的异常。5、合并危险因素的RVO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均比未合并危险因素的RVO患者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RVO患者患眼SFCT均比未合并危险因素RVO患者薄,提示高血压、糖尿病等RVO危险因素可能是影响RVO患眼SFCT的原因之一。6、RVO不同分类、分型和中医证候要素对SFCT无明显影响。

周云佳[4](2016)在《加味四物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为观察加味四物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同时对血液流变学是否有影响,我们设计了“加味四物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符合视网膜静脉阻塞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痰瘀互结型的60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或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缺血型),并出现并发症黄斑水肿以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均使用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玻璃体腔注药,而治疗组加用加味四物颗粒。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8wk患者视力、眼底改变、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血液流变学检查。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总有效率为86.7%,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治疗后疗效总有效率为63.3%,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7%,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及中医证候,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治疗后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脸潮红,但能耐受,没有观察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四物颗粒不仅能有效提高视力、改善视网膜循环时间及中医证候,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加味四物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同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陈圣华[5](2016)在《益气养阴活血法干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梳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中西医治疗现状;第二部分临床研究,以气阴两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为切入点,评价益气养阴活血法干预方案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提供方法学参考及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运用计算机文献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献整理、分析、归纳: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从6家合作单位筛选122例气阴两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对照组55例(给予基础治疗方案),试验组67例(给予基础治疗+中药治疗的联合干预方案),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视力、眼底检查;次要疗效指标.:空腹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生存质量评价)、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功能、不良事件如胃肠道反应等)的变化情况。随机抽取83例随访至治疗后第36周,观察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最后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西医治疗现状:(1)糖尿病相关治疗: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脂;(2)药物治疗:对发病机制中某一环节的干预来实现: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抗氧化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己糖胺途径抑制剂、糖基化终末产物拮抗剂、其他;(3)非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药物治疗: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手术;糖尿病肾病非药物治疗: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透析及肾移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治疗现状:(1)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2)复方中药及中成药。第二部分临床研究,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结束)时,主要疗效指标方面,试验组咽干口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溲赤便秘等中医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舌象、脉象、两眼视力、眼底检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变化对比,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次要疗效指标方面,生存质量积分、空腹静脉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四项(TC、TG、HDL-C、LDL-C)、血压(SBP、DBP)相比,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第36周(随访期)时,主要疗效指标方面,试验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两眼视力、眼底检查变化对比,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次要疗效指标方面,空腹静脉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四项(TC、TG、HDL-C、LDL-C)、血压(SBP、DBP)、生存质量积分相比,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试验组有4例患者出现轻度纳差、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反应,经减少中药方中大黄剂量后,不适反应消失;对照组未见明显胃肠道不适反应。卫生经济学评价显示中医药干预方案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需要多花费成本为38.62元;每治疗2.59个人次就有1人获得疗效。结论 第一,目前中西医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均无治愈记载,强调早期、综合干预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也是凸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所在。第二,益气养阴活血法对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第三,益气养阴活血法能够安全地改善气阴两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候。第四,未发现益气养阴活血法对气阴两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部疗效。第五,卫生经济学评价显示中医药干预方案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需要多花费成本为38.62元;每治疗2.59个人次就有1人获得疗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孙化萍[7](2007)在《现代中西医结合眼底局部辨证 ——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1976年陆绵绵教授编着了我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眼科专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该书首次用中医眼科系统理论,对通过检眼镜所发现的眼底病局部表现进行辨证,将中医眼科宏观辩证和西医眼科微观辨病有机地结合。该辨证方法思路于1985年被写进高等医药院校《中医眼科学》教材,奠定了中医眼底辨证体系的基础,对中医眼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眼底检查设备日新月异,新的功能及结构检查及精确的量化指标为我们发展眼底辨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试图利用新的设备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医理论研究眼底病新的辨证体系。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近视性黄斑变性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2002年全世界患有视功能障碍人数超过16100万,其中约3700万为盲。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导致视力障碍和盲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眼病(即白内障、黄斑变性和青光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致盲性眼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近视性黄斑变性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黄斑疾病因病变位于视觉最敏锐的黄斑这一特殊部位而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导致失明,且后三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阻塞已成为目前眼科临床致盲的重要疾病。因以上疾病病理过程都与视网膜水肿和/或眼底新生血管有关,为此,我们拟从以上几种疾病入手,选用可以明确其发病程度和部位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试图从视网膜水肿、眼底新生血管等发生的部位及其程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使局部微观辨证与全身宏观辨证相结合,来研究眼底辨证新的指征,并为建立新的现代中西医结合眼底辩证体系提供新的思路,为统一成更加细致全面的眼底辨证体系而打下一定的基础。目的利用眼底病目前的检查手段,在总结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来进一步发展眼底局部辨证体系的内涵,将新技术的引进变成推动中西医结合眼科发展的新动力。尽管造成视网膜疾病的因素复杂,病种繁多,但常常可产生相似的解剖病理损害,如多可产生出血、水肿、渗出、微血管瘤和新生血管等改变,其中以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较为常见,且对视力的危害较大,因此本研究以通过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检查所见的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这两种局部病变为研究对象,进行局部微观表现与全身宏观表现相结合的整体辨证,总结出更加细致全面的辨证规律特点,以丰富当前中医眼科的辨证内涵,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辩证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江苏省中医院眼科接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西医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近视性黄斑变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伴有黄斑水肿或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Ⅲ期、Ⅳ期)且配合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患者104例,中医证候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侯部分(GB/T16751.2—1997)制定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进行直接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记录患者全身症状、舌脉、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情况。根据患者的症状群进行中医症状、病位、证候排序分析,虚实证分析,眼底新生血管面积、部位分别与中医证型相联系进行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新生血管级别与中医证型的关系Ridit分析。结果104例患者中男性60人,占56.92%,女性44人,占43.08%。1.90例眼底有水肿的患者中出现频率超过20%的症状依次是:神疲乏力、头晕、易感冒、耳鸣、失眠、自汗、健忘、大便稀溏、口燥咽干;64例眼底有新生血管的患者中出现频率超过20%的症状依次是: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头晕、易感冒、耳鸣、口燥咽干、脘腹胀满、大便稀溏、纳差、脱发、五心烦热、便秘、消谷善饥。2.眼底水肿患者中辨证证型属脾气虚者为54例,占60%;肾阴虚41例,占45.56%;心血虚29例,占32.22%;肾阳虚7例,占7.78%;气滞血瘀5例,占5.56%;湿热上泛3例,占3.33%;无证可辨者9例,占10%。3.眼底新生血管患者辨证证型中脾气虚45例,占70.31%,心血虚40例,占62.50%,肾阴虚32例,占50%,肾阳虚10例,占15.63%,气滞血瘀3例,占4.69%,舌脉瘀证10例,占15.63%,无证可辨2例,占3.13%。4.脾气虚和肾阳虚证患者的新生血管以Ⅲ级最多,Ⅰ级最少;而心血虚和肾阴虚证患者则相反。证属气虚、阳虚的患者中Ⅲ级新生血管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血虚、阴虚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证型较为复杂,其中所占比例超过20%的有脾气虚、心血虚、肾阴虚、肾阳虚和气滞血瘀等这五个证型,常可同时表现出两个相兼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患者证型则主要集中为脾气虚、心血虚和肾阴虚三型,其中尤以前两者为多。6.眼底水肿患者虚证73例,占81.11%,实证8例,占8.89%;新生血管患者虚证59例,占92.19%,实证3例,占4.69%。结论1.根据有视网膜水肿和/或新生血管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分型,其辨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眼底水肿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脾气虚居多,其次是肾阴虚,再次是心血虚;眼底新生血管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脾气虚居多,心血虚次之,肾阴虚再次。2.眼底视网膜水肿与内科水肿的外观表现相似,但证型分布有不同,亦可见于血虚、阴虚证中。3.眼底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从局部辨证来讲是水湿和瘀血,属于有形之“实”,但其本在于气虚、血虚和阴虚,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4.新生血管面积与中医证型有明显的相关性,面积较大的多分布在气虚、阳虚证患者中。5.视网膜新生血管证型较为复杂。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患者证型则集中为脾气虚、心血虚和肾阴虚三型。

马素红[8](2006)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中医分期分型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为代表,通过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基本特征,研究不同病程时期和不同中医证型的中西医证候特点及相关检查结果的分布情况,预期得出一套眼底血证的中医分期分型标准,以便推广应用。 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方法,将近十二年来于我校附属医院眼科确诊入选的RVO病例按照近期提出的眼底血证分期理论(分为出血期、瘀血期、死血期及干血期)分别纳入各期。再通过填写CRF表,收集患者眼部情况、自觉症状(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舌象、脉象等内容。然后严格按照中医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型,所得数据经过统计分析,以明确所收集的RVO病例总体上以何种证型为主,四期中每一期又以哪一型或哪几型为主。 此外,通过研究,预期能够明确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分期分型与患者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及手术史、眼科专科检查结果、相关实验室检查、FFA等项目(具体内容见附表)之间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以便总结各主要中医证型的特征性、规律性所在,并从现代医学角度使RVO的中医分期分型标准化。 结果: 1.RVO的发病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 2.RVO各期各主要中医症候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3.RVO各期中医证型分类有一定规律性; 4.RVO总体上及各期各主要并发证的发生均有不同的变化特点; 5.RVO五种主要中医证型间各实验室检查项目积分均数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6.RVO五种主要中医证型之间视网膜硬性渗出范围及NP范围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RVO中医证型总体上以肝肾阴亏型为主; 2.四期中,出血期以气滞血瘀型为主,其次为阴虚火旺型和肝肾

王天,王育良[9](2006)在《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魏燕萍[10](2008)在《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散血明目片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60例(61只眼)临床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患者,按入选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散血明目片治疗组和血塞通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3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每2周复诊1次,2个疗程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判定远视力、眼底表现、视网膜循环时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散血明目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5%,血塞通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显效率为41.94%,对照组为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视网膜循环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眼底出血吸收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散血明目片治疗组与血塞通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尤其是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有较好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加速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从而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二、分型辨治视网膜静脉阻塞15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型辨治视网膜静脉阻塞15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CT研究从湿辨治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湿证亚型形态学改善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概况
    第二节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
        一、RVO-ME的西医发病机制
        二、RVO-ME的中医发病机制
    第三节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检查方法
        一、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CT)
        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FFA)
        三、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mfERG)
        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五、其他
    第四节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治疗方法
        一、RVO-ME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二、RVO-ME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第五节 前景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研究方法
        五、统计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基线资料
        二、临床疗效
        三、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从湿辨治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理论依据和地域因素
        一、从湿辨治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理论依据
        二、从湿辨治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地域原因
    第二节 从湿辨治对RVO-ME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改善作用
        一、从湿辨治对RVO-ME视网膜内液的改善作用
        二、从湿辨治对RVO-ME视网膜下液的改善作用
        三、从湿辨治对RVO-ME外核层+Henle纤维层的改善作用
        四、从湿辨治对RVO-ME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善作用的总结
    第三节 从湿辨治对RVO-ME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改善作用
        一、RVO-ME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炎症性增厚的关系
        二、从湿辨治对RVO-ME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改善作用
    第四节 RVO-ME常见湿证亚型的分布特征及其从湿辨治的疗效
        一、RVO-ME常见湿证亚型的分布特征
        二、从湿辨治对RVO-ME常见湿证亚型黄斑形态学的改善作用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健脾化浊方联合抗VEGF 3+PR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
        1.5 疾病分型
        1.6 影像检查
        1.7 治疗
    2.中医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机
        2.3 黄斑病变从脾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术后随访
        2.6 手术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
    3.统计学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治疗结果
    5.讨论
        5.1 抗VEGF药物治疗的选择及局限性
        5.2 健脾化浊方的选择
        5.3 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讨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治疗研究
        小结
    2 西医学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2.4 RVO与脉络膜厚度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1.2.2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标准
        1.2.3 高血压诊断标准
        1.2.4 糖尿病诊断标准
        1.2.5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1.2.6 中医眼科血证分期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5.1 分组方法
        1.5.2 资料收集
        1.5.3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RVO流行病学特点
        2.1.1 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2.1.2 两组患者发病眼别及静脉阻塞类型(CRVO/BRVO)情况
        2.1.3 两组患眼病情严重程度情况
        2.1.4 A组患者全身相关病史情况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2.2.1 单一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1 )病性证候要素分布
        2 )病位证候要素分布
        2.2.2 两组患者复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1 )病性复合证候要素分布
        2 )病位复合证候要素分布
        2.2.3 病程与证候要素关系
        2.3 两组患者的SFCT比较
        2.3.1 一般情况比较
        2.3.2 两组患者患眼、健眼SFCT比较
        2.3.3 高血压、糖尿病对SFCT影响
        2.4 RVO不同分类、分型、病程的SFCT比较
        2.5 中医证候要素与SFCT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RVO一般流行病学特点
        3.1.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眼别比较
        3.1.2 两组RVO分类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3.2.1 单一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3.2.2 复合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3.2.3 病程/中医血证分期与证候要素关系
        3.3 RVO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3.3.1 RVO患者患眼与健眼SFCT比较分析
        3.3.2 RVO患者全身因素对SFCT的影响
        3.3.3 RVO患者SFCT与病程/中医血证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加味四物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定义
    2. 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流行病学
    3. 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西医认识
        3.1 中医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3.2 西医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4. 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研究
        4.1 中医疗法
        4.2 西医疗法
    5. 血液流变学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1.1 一般特征
        1.2 治疗前病程
        1.3 治疗前视力比较
        1.4 有无治疗史
        1.5 中医单项症状分布
        1.6 肝肾功能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试验病例的终止
        3.4 病例的剔除
        3.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试验步骤
        4.3 检测仪器及方法
        4.4 试验记录
        5. 疗效评价
        5.1 西医评定标准
        5.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3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前后变化的评估
        6.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
    二、研究结果
        1. 治疗前后总有效率的比较
        2. 治疗前后视力的比较
        3. 治疗前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比较
        4.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
        5.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比较
        6. 安全性观察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附二、英文缩略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益气养阴活血法干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一)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西医治疗现状
        1 糖尿病相关治疗
        1.1 控制血糖
        1.2 控制血压
        1.3 控制血脂
        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药物治疗
        2.1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拮抗剂
        2.2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
        2.3 抗氧化剂
        2.4 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I)
        2.5 己糖胺途径抑制剂
        2.6 其他
        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非药物治疗
        3.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非药物治疗
        3.2 糖尿病肾病的非药物治疗
    (二)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中医治疗现状
        1 中医对DR、DN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与证候分布
        2 中医对DR、DN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治疗现状
        2.1 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治疗
        2.2 复方中药及中成药治疗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益气养阴活血法干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材料与方法
        1 设计类型及原则
        1.1 研究设计
        1.2 样本含量(需要计算过程的文字说明)
        1.3 随机方法
        1.4 对照
        1.5 盲法设计
        2 研究人群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剔除标准
        3 治疗方案
        3.1 研究药物
        3.2 基础治疗
        3.3 用药方法
        3.4 疗程
        3.5 禁忌症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记录项目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4.4 卫生经济学评价
        4.5 观测时点
        5 疗效判定
        5.1 中医证候学评价
        5.2 疗效性指标
        5.3 生存质量评价
        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6.1 本次试验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
        6.2 不良事件的判定
        6.3 不良事件的记录
        6.4 不良事件的处理
        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
        7.1 研究影响因素的分析
        7.2 检测指标(理化指标、置表等)采集要求
        7.3 研究者培训
        7.4 提高受试者依从性
        7.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
        8 数据管理
        8.1 源文件定义
        8.2 数据的记录与报告
        8.3 数据核查的规定
        9 统计分析
        9.1 分析数据集
        9.2 统计分析内容
        9.3 统计分析方法
        9.4 统计软件
        10 伦理学原则
        10.1 伦理审查体系
        10.2 知情同意
        10.3 受益与风险
        10.4 提前中止研究
        10.5 研究结束后的后续医疗安排
        11 总结与资料保存
    (三) 研究结果
        1 病例采集与分布情况
        1.1 病例采集分布情况
        1.2 采集病例的病种构成情况
        2 可比性分析
        2.1 一般记录项目
        2.2 疗效指标
        3 疗效分析
        3.1 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结束)疗效分析
        3.2 治疗后第36周(随访期)疗效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4.1 肝肾功能
        4.2 胃肠道反应
        4.3 三大常规
        4.4 心电图
        5 卫生经济学评价
    (四) 讨论
        1 关于本研究中病变“早期”的内涵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中的“早期”
        1.2 糖尿病肾病分期中的“早期”
        1.3 本研究中的“早期”
        2 “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的指导意义
        2.1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阐述
        2.2 “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的指导意义
        3 本研究中“眼肾同治”的理论基础
        3.1 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3.2 西医理论视野下的“眼肾同治”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疗效分析
        4.2 安全性分析
        5 创新点与意义
        6 不足与展望
    (五)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现代中西医结合眼底局部辨证 ——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眼科眼底病古代相关文献研究述要
    二、近代中医眼科眼底病辨证方法历史沿革
    三、现代中医眼科对常见眼底病的辨证思路
        (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
        (二)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三) 黄斑病变
    四、现代医学对常见眼底病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
        (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四)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五)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来源和收集
        (二) 研究病例标准
        (三) 研究病例观测和采集指标
        (四) 研究质量控制
        (五) 统计分析步骤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水肿和新生血管的中医证候特征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 关于本研究眼科检查仪器的选择
        (二) 关于水肿的眼底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
        (三) 新生血管的眼底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
        (四)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中医分期分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论文正文
    1 临床研究方法
    2 标准
        2.1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标准
        2.2 病例入选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分期分型标准
        2.5 FFA视网膜循环时间(RCT)测定标准
        2.6 高血压诊断、分级标准
        2.7 高脂血症诊断、分级标准
        2.8 糖尿病诊断标准
    3 统计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流行病学因素
        4.1.1 发病性别及年龄
        4.1.2 婚况、民族、籍贯、居住地及职业类别
        4.1.3 发病诱因
        4.1.4 眼别与 RVO类型
        4.1.5 体重
        4.1.6 烟酒嗜好
        4.2 既往史
        4.2.1 既往疾病史
        4.2.2 就诊前治疗史
        4.2.2.1 就诊前用药史
        4.3 RVO四期主要并发症分析
        4.4 RVO四期中医辨证分型
        4.4.1 RVO四期中医辨证分型探讨
        4.4.2 RVO四期虚证、实证分布情况
        4.4.3 RVO四期主要中医症候发生率
        4.4.4 RVO五种主要中医证型相关分析
        4.4.4.1 RVO五种主要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4.4.4.2 RVO五种主要中医证型视网膜硬性渗出范围(PD)比较
        4.4.4.3 RVO五种主要中医证型眼底出血量的比较
        4.4.4.4 RVO五种主要中医证型 NP的比较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 RVO的认识
        5.1.1 对 RVO的基木认识
        5.1.2 RVO流行病学因素
        5.1.2.1 年龄
        5.1.2.2 性别
        5.1.2.3 眼别
        5.1.2.4 分类
        5.1.2.5 体重
        5.1.2.6 发病诱因、婚况、民族、籍贯、居住地及职业类别
        5.1.3 病因
        5.1.4 诊断
        5.1.5 并发症
        5.2 中医对 RVO的认识
        5.2.1 一般认识
        5.2.2 中医分期分型
        5.2.2.1 分期
        5.2.2.2 辨证分型
        5.2.2.3 诊断
        5.3 治疗
        5.3.1 西医疗法
        5.3.2 中医疗法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综述

(9)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分型分期
2 按时间分期治疗
3 经方验方
4 针灸治疗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6 中药研究
7 讨论

(10)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实验设计
    2. 一般资料
        2.1 被试因素
        2.2 受试对象及分组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病例标准
        2.7 终止和撤出试验标准
    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3.1 观察指标
        3.1.1 视力
        3.1.2 眼底改变
        3.1.3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3.1.4 血液流变学指标
        3.1.5 中医证候观察
        3.2 疗效标准
        3.2.1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3.2.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3.3 安全性评价标准
    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观察
    5. 统计方法
临床资料分析
    1. 总体病例质量
    2. 一般资料
    3. 两组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类型比较
    4. 两组间治疗前视力比较
结果与分析
    1. 治疗结果
    2. 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2.1 两组视力疗效比较
        2.2 两组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比较
        2.3 两组间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间眼底出血吸收疗效比较
        2.5 两组中医证候比较
    3. 不良反应观测
    4. 典型病例介绍
讨论
    1. 中医学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名、病因病机等的认识
        1.2 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2. 西医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2.1 关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病理
        2.2 关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4. 散血明目片的组方分析
    5. 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机理
    6. 存在的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综述

四、分型辨治视网膜静脉阻塞15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CT研究从湿辨治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湿证亚型形态学改善的促进作用[D]. 王逸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健脾化浊方联合抗VEGF 3+PR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 范文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D]. 郑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加味四物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周云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5]益气养阴活血法干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D]. 陈圣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现代中西医结合眼底局部辨证 ——视网膜水肿和眼底新生血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D]. 孙化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 [8]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中医分期分型规律研究[D]. 马素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9]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J]. 王天,王育良. 河南中医, 2006(03)
  • [10]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D]. 魏燕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8(S1)

标签:;  ;  ;  ;  ;  

15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鉴别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