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五家医院消毒液微生物污染分析

徐州市五家医院消毒液微生物污染分析

一、徐州市五家医院消毒液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包明杰[1](2021)在《医院特定空间流体动力学主动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呼吸系统的传染性疾病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医院作为特殊的人员聚集场所,容易引起医生患者之间呼吸道传染病的交叉感染。本文针对医生接诊时这一医生与患者密切接触的特定区域,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探索出一种阻断飞沫和气溶胶传播的主动防护手段和设备。本文首先从理论出发分析了人体呼出的颗粒在室内空气中传播机理。给出人体呼出颗粒粒径分布模型。描述了室内传热和流动相关的控制方程和所用的湍流模型,基于颗粒轨道模型分析人体呼出颗粒在室内空气流场中所受力的作用。然后结合正交实验设计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内容,来确定防护设备相关设计参数。人体产生的“热羽”效应会引起人体呼出的颗粒向所在空间传播,提出通过自上而下的布风方式抑制人体的热羽效应。在医生接诊时所处的局部空间,上部放置布风板,桌子底部设置回风口。从设备布风面积、布风风速和布风板与桌面的垂直距离三个因素分析。选择L9(34)正交实验表,以医生与病人呼吸中心区域内的颗粒的平均浓度作为实验指标。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了正交实验结果,确定了防护设备在实验范围内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以及各因素对设备防护效果的影响大小。结合能耗分析和医生有效防护区域范围,确定最小风速的防护原则。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设备的防护效果。基于正交实验设计中得到的防护设备的相关参数,给出了防护设备的设计模型,分析设备产生的流场特点,继而分析人体对设备产生流场的影响。然后分别通过数值模拟得出0.2m/s,0.3m/s布风速度下,病人不同呼出强度,医生呼吸区域的安全距离。布风速度增加0.1m/s,设备的防护效果显着增强。运用瞬态数值模拟计算出抑制病人咳嗽产生的颗粒所需的布风风速。在0.2m/s布风速度下,比较病人不同位置、不同呼吸强度时,设备的防护效果。最后通过生物实验验证实际设备的防护效果。多个角度确定本次实验选择的示踪细菌+选择性培养基的可行性,从人体呼出飞沫的模拟系统、颗粒的采样系统等方面介绍实验相关设备。进行了选择性培养基效能实验和防护设备效用生物实验。最后通过实验采集培养的菌斑统计和分析,明确实际设备的防护效果。

梁丽[2](2019)在《2014—2018年徐州市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污染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徐州市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污染状况,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对2014—2018年徐州市开展血液透析的24家医院进行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微生物监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集反渗水258份、透析液900份,微生物监测总合格率分别为89.92%、82.89%。反渗水和透析液微生物监测合格率逐年升高。近端反渗水的合格率高于远端(χ2=4.28,P<0.05),透析机入口的透析液合格率高于出口(χ2=4.63,P<0.05),二级医院的反渗水和透析液合格率均高于三级医院。结论徐州地区血液透析用水合格率偏低,医院及监管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确保血液透析安全。

吴杰[3](2018)在《HACCP体系在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以东南大学梅园食堂为对象》文中研究表明学校食堂主要服务于在校学生,就餐人数多,食物需求量大,大多采用预先烹制、集中存放、自行选购和即购即食的供应方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加工时间紧、加工过程繁忙,食物中毒风险较大。由于就餐者大部分是青少年和儿童,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社会敏感性强,因此学校食堂的餐饮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HACCP管理体系经国内外长期实践证明是一种控制食源性疾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将HACCP体系基本思想引入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中,可以提高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水平,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了最理想的安全监测和控制方法。1.本文以南京市某高校食堂为研究对象,参照HACCP系统的七项基本原理,从危险性分析的角度出发,引进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思想,分析查找HACCP在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探索制定一套符合行业特点、单位特点、行之有效的HACCP计划,用于提高学校食堂自身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保障师生的饮食安全。2.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对学校食堂进行了危害分析,将原料采购、烹调加工和餐具消毒三个环节设置为关键控制点,导入食堂的实际经营加工过程中,并进行反复验证和调整,最终制订出HACCP计划。3.通过问卷调查、卫生考核和微生物检测等方法,证明食堂卫生总体状况有了明显提高,食堂环境卫生和硬件设施得到了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员工个人卫生习惯明显好转,卫生意识有所加强,学生对学校食堂卫生满意度有所提高。4.CCP1原料采购,在实施索证制度后,感官性状合格率由94.0%提高到100.0%,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由96.3%提高到98.9%。5.CCP2烹调加工,菜肴中心温度加热至75℃以上,主食中心温度加热至100℃保持30min,成品菜中的大肠菌群检测合格率由96.7%提高到100.0%。6.CCP3餐具消毒,热力杀菌温度100℃以上30min,84液消毒浓度250PPM 5min,筷子中的大肠菌群检测合格率由84.0%提高到98.0%,餐盘中的大肠菌群检测合格率由76.0%提高到96.0%。7.通过实施HACCP,食堂卫生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安全通过原料验收、烹调加工和餐具消毒三个HACCP关键控制点得到有效控制,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可能性较低。

陈新[4](2016)在《医院真菌感染分析及其消毒剂抗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某三甲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住院病人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了解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同真菌病原体感染构成比以及真菌常见感染部位的分布。选择江苏省不同地区的8家医院,调查医院血液科病房真菌感染情况,研究血液科病房环境中的真菌污染现状,并分析空气净化设施、紫外线灯等医院病房空气消毒措施对环境中真菌菌落总数的影响。研究临床分离到的白色念珠菌携带抗性基因情况及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为医院真菌感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感染监测系统收集某三甲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住院病人的病案资料。提炼出医院真菌感染的数据。按不同年份、不同真菌病原体及不同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运用2014年11月开始的全省8个地级市的医院白色念珠菌感染监测数据,将住院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的医院内白色念珠菌感染情况及医院血液科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和汇总,以了解各医院血液科真菌感染及环境中真菌污染的基本情况。由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职人员根据医院常规环境卫生检测结果填写监测表,包括血液科环境中的真菌菌落总数,温湿度,通风状况,血液病患者防护情况、环境消毒措施等,分析各医院的真菌感染的环境影响因素。对分离的医院内患者感染的15株白色念珠菌,采用PCR方法检测真菌的抗消毒剂基因(qacE△1-sulI.qacA/B),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医院常用的消毒剂(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的抗性,抗力测定指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同时与标准菌株作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样本呈极度偏态),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以α=0.05为显着性差异的判断标准。[结果]2013~2015年的医院真菌感染率分别为0.33%,0.27%,0.27%,三年间的医院真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P>0.05)。总体上,真菌感染占医院感染的17.29%,真菌病原体中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构成比最高,达到50.04%,真菌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最高,占53%。2014年各市共8家医院真菌平均感染率为1.15%,2015年真菌平均感染率为2.43%。血液科病房空气消毒装置用空气净化设施和空气消毒器占62.50%,有87.50%的病房采取自然通风,有75.00%的病房使用紫外灯。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空气采样量共462份,其中真菌采集阳性数为394份,总采集率为85.28%,不同医院间的空气真菌采集率存在差异(χ2=175.73,P<0.05);物体表面共采样1316份,其中真菌采集阳性数为1056份,总采集率为80.24%,不同医院的物体表面真菌采集率存在差异(χ2=382.78,P<0.05);诊疗用水采样52份,其中真菌采集阳性数为0,总采集率为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空气净化设施可降低空气中真菌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净化设施可降低物体表面的真菌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紫外灯可降低空气中真菌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尚不能认为紫外灯能降低物体表面的真菌菌落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离的15株白色念珠菌,其抗性基因检测均为阴性。醋酸氯己定对其中6株的MIC低于标准菌株,为7.5mg/l,其余均与标准菌株相同,为15mg/l,该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醋酸氯己定的MIC值与标准菌株的不同(Z=-2.45,P<0.05)。醋酸氯己定对其中1株的MBC值高于标准菌株,为30mg/l,;有4株为7.5 mg/l,低于标准菌株,其余10株白色念珠菌的MBC值均与标准菌株相同,为15 mg/l,该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醋酸氯己定的MBC值与标准菌株的无差异(Z=-0.71,P>0.05)。苯扎溴铵对15株白色念珠菌的MIC值,有1株为156mg/1,有2株为78mg/1,高于标准菌株的39 mg/1,其余12株白色念珠菌的MIC值均与标准菌株相同,为39 mg/l,该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苯扎溴铵的MIC值与标准菌株的无差异(Z=-1.63,P>0.05)。苯扎溴铵对其中1株的MBC值为156 mg/1,高于标准菌株的78 mg/1:有2株为39 mg/1,低于标准菌株的78 mg/1,其余12株白色念珠菌的MBC值均与标准菌株相同,为78 mg/l,该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苯扎溴铵的MBC值与标准菌株的无差异(Z=-0.74,P>0.05)。[结论]本次研究表明,真菌感染水平较高,与革兰阳性菌感染水平接近,仅次于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的感染风险较大,主要感染部位在呼吸道。同时,血液科为真菌感染风险较大的科室,其中,医院真菌感染的空气传播风险大于物体表面传播风险,诊疗用水的真菌感染传播风险较小。空气净化设施及紫外灯均可降低空气中真菌菌落总数,空气净化设施也可降低物体表面的真菌菌落总数,而紫外灯对物体表面的真菌菌落总数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实验室结果表明,尽管统计学上无意义,但个别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醋酸氯己定的MBC值比标准菌株高,仍应引起注意。统计学结果显示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苯扎溴铵的抗性与标准菌株相当,但个别菌株的MIC、MBC值均高于标准菌株,在实际使用苯扎溴铵时应避免抗性的出现。

郑晓[5](2015)在《铁碳微电解-氧化复合制剂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医药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然而,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给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污染。医药废水所含的物质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具有很深的色度和较高浓度,甚至有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毒性物质,其中里面许多有机物难以生化降解,无法达到废水排放标准。处理好这类医药有机废水,是当前环保与经济共同发展大环境下的关键。针对有污染的医药废水,主要采取物化法、化学法、生物法以及这几种方法的协同处理法。其中,铁碳微电解-Fenton法和高铁酸钾氧化法在污水治理方面有很多广泛的实际应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本课题旨在改善此方法,并结合药剂学中泡腾片的优势,制成对污水处理效果优良的泡腾片复合制剂,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关于这种氧化复合制剂的研究未见报道,这也将是制药废水处理领域的一个新方向。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目前医药废水的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废水处理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待深入解决的问题,概括了本课题探索的实验方向、具体步骤及创新点。论文第二章考察了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以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探索铁碳比、入水pH、时间、曝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第三章通过研究Fenton氧化法处理经过微电解预处理后的废水,考察了入水pH、H202用量、FeSO4用量、反应时间及曝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同时,将微电解与Fenton法结合,分析二者联合的优势及处理废水的效果。论文第四章研究了高铁酸钾联合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菌)处理废水的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初始pH值、高铁酸钾用量、反应时间、曝气、二次处理、活性炭以及EM菌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高铁酸钾法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效果。第五章通过高铁酸钾泡腾片复合制剂的制备,初步探讨了泡腾片各原料的比例、酸碱的使用种类及制备工艺,通过稳定性、硬度、崩解时限、重量差异、发泡量以及处理污水的效果等指标,评鉴泡腾片的质量。并且得出初步结论:该泡腾片复合制剂符合处理污水的要求,稳定性较强,为进一步探索作出了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废水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开发前景。

钮丽[6](2013)在《马鞍山市夏季游泳场所卫生状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泳是人们喜爱的健身、竞技、休闲、康复,医疗的活动,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池水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游泳场所卫生管理工作不规范,易造成游泳池池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大量的病菌,造成介水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危害性,损害人们的健康,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游泳场所卫生规范》的要求,必须采取严格措施对其进行卫生消毒工作。因此,加强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池水的消毒工作,对防止介水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了解马鞍山市2006—2010年游泳场所的水质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值等卫生指标状况,通过对2006—2010年游泳场所水质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值等卫生指标的分析和评价,分析游泳场所池水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游泳场所卫生管理工作,规范游泳池水的消毒工作提供对策和措施,确保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游泳池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方法以马鞍山市2006—2010年以来对外开放的游泳场所为被调查对象,样品来源于马鞍山市卫生监督局夏季对游泳场所现场采集的水样。游泳池水质卫生指标结果来源于马鞍山市卫生监督局现场监测结果和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检测结果。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依据《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1996》进行评价。进行监测的卫生指标有池水pH值、浑浊度、尿素、游离性余氯、浸脚消毒池水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其中池水游离性余氯、浸脚消毒池水余氯为现场检测。依据《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1996)对池水pH值、浑浊度、尿素、游离性余氯、浸脚消毒池水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进行评价。专人负责用SPSS11.0进行数据录入,严格数据核对、逻辑检查以及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结果5年结果的合格率从低到高依次为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尿素、浸脚池余氯、浑浊度、pH。结论各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和池水消毒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游泳池水的游离性余氯合格率偏低是主要的卫生问题。各游泳场所要以加强具体负责消毒工作的人员的实践操作培训为重点的事前培训,以分批分量多次、定时、定点、定量投加消毒剂为重点的规范投加工作,以定时、定点对池水余氯自测为重点的事后监控。要促进循环净化消毒设施的改造、新建,促进强制淋浴设施有效运转,促进强制式浸脚消毒池的正常使用;要规范整池换水、规范补充新水和规范浊度监控。开放期间适当控制好游泳人数,尤其重点控制好儿童青少年培训班的场次人数。同时根据实际人数、场次及时调整整池换水和补充新水周期,尤其是高峰时段,应缩短换水和补水周期,缓解水处理负荷,充分发挥各类药剂的实际功效。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游泳场所开放期间游泳池水质的卫生监督抽检,做到“每周不定期抽检、检测结果公示和不合格结果追踪处理”等三项措施的“三位一体”,确保水质的卫生安全。目的了解马鞍山市游泳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干预效果。方法对马鞍山市11家游泳场所的15个游泳池进行干预前后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值、浑浊度、尿素、游离性余氯等6项指标测量,并对其工作人员的卫生知识知晓率进行统计,然后进行干预,测量比较干预前后指标合格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共检测游泳池水样60份,干预后工作人员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得到显着性提高,且都达到85%以上,但是游泳池水质的测量指标并没有取得良好改善。结论为进一步改善水质,游泳高峰时期,从控制游泳人数、合理安排开放场次等方面制定有效的卫生管理制度以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强化游泳池水的消毒工作,监督监测的重点在完善游泳场所游离性余氯的自测自控制度,同时要加强浸脚池水量和浸脚池中游离性余氯的监测。

李雅婕[7](2011)在《EM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EM技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概述了EM技术在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工业废水、医院废水和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了其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亓春花[8](2009)在《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含量与传播及其指示菌耐药性的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医院环境的生物污染可以引起一系列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一些气载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造成传染病的流行。过去对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培养皿的自然沉降法检测细菌浓度的变化以及细菌耐药性及某些致病菌含量等方面来确认的。然而,未能证明医院病房环境、门诊房间内外环境分离的微生物气溶胶的起源及其同源性,未能用国际上通用的ANDERSEN-6采样器等来测定气溶胶微生物的含量等。因此,本课题测量了ICU病房、门诊注射室空气环境(5个医院的ICU病房环境及楼道、门诊注射室3个房间及走廊和大厅)的气载需氧菌的含量,在此基础上,(1)统计ICU病房环境、门诊注射室环境气载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2)对从ICU病房环境分离的87株气载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ESBLs耐药基因的进行了检测;(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ERIC-PCR)对ICU病房和门诊注射室空气环境中不同地点分离到的共131株大肠杆菌(其中病房87株、门诊44株)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图的比较;(4)采用血清学分型方法,进一步对从门诊注射室环境、ICU病房环境及周围空气环境中分离的131株大肠杆菌同时进行了4组致病性因子的鉴定;(5)结合RFLP、PFGE、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er, FCM )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异质性进行了检测。通过膜联蛋白Ⅴ(AnnexinⅤ)和PI(propidium iodide)的双染色,做了细菌凋亡(apoptosis)的研究探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评估了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的危害性及其向环境中的传播。1 ICU病房、门诊注射室环境气载需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本试验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和RCS离心式采样器在5个医院的ICU病房环境及距病房环境5m、10m的走廊和大厅,一个医院门诊注射室环境的3个房间及其公共走廊和大厅的不同距离收集气溶胶微生物,一方面,通过对医院环境中气载需氧菌含量、气载大肠杆菌含量、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的检测,以及它们在ANDERSEN六级采样器上的分布规律来推断其对病人及医务工作人员自身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使人们对医院空气环境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及其健康威胁的高度重视。研究结果表明,5个病房环境内总的需氧菌含量和可吸入的需氧菌含量平均分别为126.8和70.38 CFU/m3空气。可吸入的需氧菌与需氧菌总的含量之比在47.9~70.2%之间,并且在5个病房环境内所检测的结果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5个ICU病房环境内总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为63和96 CFU/m3空气;可吸入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为43和81 CFU/m3。而且,每一个ICU病房环境内气载大肠杆菌和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在5个病房环境内可吸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占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的比例在59.8~79.2%之间,而且它们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p>0.05)。门诊注射室环境气载需氧菌和大肠杆菌在五个采样点(Room A、B、C、Corridor、Hall)的浓度分别是211和18 CFU/m3;206和18 CFU/m3;304和13 CFU/m3;567和22 CFU/m3;651和18 CFU/m3。走廊和大厅中需氧菌和可吸入的需氧菌浓度明显高于房间内的(p<0.05)。气载需氧菌中主要以葡萄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为主,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需氧菌总数40.08%~46.98%。2 ERIC-PCR对医院空气环境中气载大肠杆菌向室外环境传播的鉴定本课题测定了5个ICU病房和1个注射室及其公共走廊和大厅不同距离的空气环境中大肠杆菌含量,在细菌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ERIC-PCR方法对不同地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鉴定其同源性,获得大肠杆菌ERIC片段指纹图谱,通过该片段在细菌基因组内的数量和分布之间的关系,比较其遗传相似性,确定医院环境内微生物气溶胶向环境中的传播。ERIC-PCR结果表明,从ICU病房环境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与距病房环境不同距离楼道内(5m和10m)分离到的40株大肠杆菌相似性可达100%,22株大肠杆菌的相似性在90%以上;从注射室环境三个房间、公共走廊和大厅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10株相似性可达100%,18株大肠杆菌相似性在90%以上。由此,可得出结论,ICU病房环境内和楼道内的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极有可能来源于病房环境内的同一菌株,注射室环境内,公共走廊和大厅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也可能来源于同株大肠杆菌。说明源于医院环境内微生物气溶胶能够通过气体交换和人员的流动向周围环境传播,通过气象条件和人员流动传播到不同的距离,造成周围环境的空气污染,引起医院环境的获得性交叉感染。3医院空气环境中大肠杆菌的血清学分型采用血清学分型的方法进一步对从门诊注射室和ICU病房及周围空气环境中分离的共131株大肠杆菌同时进行了4组致病性因子的血清学鉴定,一方面,可以验证各种引起婴幼儿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否通过医院环境中空气的传播,造成医院环境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为研究分离的131株大肠杆菌是否存在O111、O55、O26、O119、O127、O157:H7和O128等血清群已被确认为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婴儿腹泻爆发的致病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血清学凝集试验, EPEC阳性的有27株,共有7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O142:K86(B) 12株、3株O26:60(B6)、3株O127a:K63(B8)、3株O44:K74(L)、3株O114:K90(B)、2株O125:K70(B15)、1株O111:K58(B4); ETEC阳性有10株,有3种血清型,其中6株O25:K19(L)、2株O8:K40(A)K47、2株O78:K80; EIEC凝集的有9株,共有2种血清型,其中O112ac:K66有5株、4株O124:K72;未检到O157:H7。4医院ICU病房环境中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检测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鉴定通过对医院ICU病房环境及楼道空气中分离的87株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医院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可以通过室内外气体的交换而相互传播,可能对周围环境及其周边病人、医务工作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同时还对87株医源性大肠杆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yumβ-Lactamase,ESBLs)耐药基因(TEM、SHV、CTX-M)做了筛查。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和碳青烯酶类抗生素、对第一、二、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单环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最高,对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和碳青烯酶类抗生素的敏感率最高。通过与ERIC-PCR的同源性比较,其同源性在100%的菌株其耐药菌谱也相同,进一步证明了医院环境中的气载大肠杆菌可通过空气传播,造成医源性的交叉感染。87株大肠杆菌的ESBLs耐药基因谱以TEM基因为主。药敏试验结果还显示,大肠杆菌耐药率高,多重耐药菌株多,耐药菌谱宽,且与我们在取样时了解到的医院环境的日常药物使用情况相吻合,说明耐药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用药情况复杂,种类繁多,而且用药不合理,以及与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有关。5流式细胞仪检测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细菌的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分离的E.coli和25922标准菌株进行了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的药物敏感试验;还通过PI(propidium iodide)和AnnexinⅤ双荧光染色技术,对E.coli的细菌凋亡进行了试验分析;另外结合RFLP、PFGE、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er, FCM )对E.coli进行了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与抗生素共孵育后,PI染色E.coli的DNA,可以很准确的计算出其MIC值,从而可确认E.coli的药物敏感结果;与抗生素共孵育后可以在DNA直方图上正常二倍体细胞的G0/G1峰前出现一个亚二倍体峰(sub-G1峰,即AP峰,Apoptotic peak),峰的面积代表凋亡细胞中的DNA含量。根据此亚二倍体峰面积,可以计算出凋亡细胞在总细胞数中的所占的百分比。利用PI和AnnexinⅤ的双染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能够可以区分正常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结合RFLP、PFGE、流式细胞仪技术(FCM )不仅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异质性进行了快速、高灵敏的检测,还可以建立E.coli的指纹图谱、发现新菌株新亚型,这将对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技术平台。

杨宁[9](2004)在《县、镇(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消毒卫生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消毒卫生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探索适合于提高三级基层医疗机构消毒卫生效果的方法,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隐患和传染病爆发的危险,并为本省卫生政策的改进和实施提供数据和经验。 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抽样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三级基层医疗机构36个,包括县级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8所,村卫生所(诊所)25个。对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和消毒卫生常识的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现场调查医疗机构消毒设备和消毒剂配备情况、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和处理情况;采样检测消毒卫生效果关键指标,包括物品表面及医务人员手的污染、使用中消毒剂的污染和空气消毒情况。制定了以三级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医院感染和消毒知识宣传教育为主(包括讲座和资料宣传)的干预措施,并辅以适当的行政干预。干预持续6个月,最后以医务人员的消毒卫生知识和医疗机构采样检测结果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1、三级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医院感染和消毒卫生知识掌握不足,消毒和无菌意识淡薄,总分为100分的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仅为33.62分;消毒器械及设备非常缺乏,消毒剂配备率低,配备结构不合理;一次性医疗用品普及率达不到100%,很少有单位进行用后处理;采样检测结果显示,各级医疗机构物品表面消毒效果总体合格率为64.59%,医务人员手为63.13%,空气为62.34%,普通消毒剂为91.47%,器械浸泡液仅为70.45%

徐峰[10](2001)在《EM技术在环保和其它行业中应用的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 EM技术在空气净化、土壤流失及污水处理和垃圾再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并扩展到其它行业的应用中。使人类能在地球上长期和安宜的环境下居住。

二、徐州市五家医院消毒液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州市五家医院消毒液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医院特定空间流体动力学主动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人体呼出物室内传播理论分析
    2.1 人体呼出颗粒粒径分布模型
    2.2 颗粒轨道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防护设备设计参数确定
    3.1 防护设备参数选择
    3.2 正交实验设计
    3.3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设备防护效果的数值模拟
    4.1 防护设备模型
    4.2 设备防护效果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设备防护效果生物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生物实验设计
    5.3 实验流程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2014—2018年徐州市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检测及结果判定依据
    1.3 采样方法
    1.4 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反渗水污染状况
    2.2 透析液反渗水污染状况
3 讨论

(3)HACCP体系在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以东南大学梅园食堂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江苏省学校食堂经营现状
        1.2 学校食堂餐饮安全存在问题
        1.3 学校食堂食物中毒情况调查
    2 HACCP简介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学校食堂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步骤
        3.1 成立HACCP小组
        3.2 准备工作
        3.3 食品及原辅料说明
        3.4 生产工艺流程图
        3.5 危害分析
        3.6 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
        3.7 建立验证程序
        3.8 文件和记录
第三章 学校食堂HACCP体系的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问卷调查与卫生考核
        1.2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1.3 微生物指标检测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堂卫生总体状况
        2.2 食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
        2.3 微生物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食堂卫生管理验证
        3.2 关键控制点验证
        3.3 验证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医院真菌感染分析及其消毒剂抗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医院真菌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医院环境真菌污染现状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白色念珠菌对消毒剂抗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铁碳微电解-氧化复合制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医药废水简介
        1.1.1 废水特点
        1.1.2 废水危害
    1.2 国内外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物化处理
        1.2.2 化学处理
        1.2.3 生物处理
        1.2.4 组合方法
    1.3 本文所采用的技术及应用
        1.3.1 铁碳微电解法
        1.3.2 Fenton氧化法
        1.3.3 高铁酸钾氧化法与EM菌联合法
    1.4 废水处理类泡腾片的发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铁屑和活性炭的预处理
    2.3 实验方法
        2.3.1 COD测定实验
        2.3.2 微电解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有机废水的性质
        2.4.2 铁碳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Fenton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实验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Fenton氧化实验
        3.3.2 微电解与Fenton实验联合处理废水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enton氧化单因素实验
        3.4.2 外加FeSO_4对微电解Fenton实验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酸钾氧化法联合EM菌法处理废水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高铁酸钾处理废水
        4.3.2 高铁酸钾联合EM菌方法的研究
        4.3.3 高铁酸钾法处理模拟染料废水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高铁酸钾氧化法单因素实验
        4.4.2 高铁酸钾联合EM菌方法的研究
        4.4.3 高铁酸钾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铁酸钾泡腾片的制备
    5.1 引言
    5.2 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材料的预处理
        5.3.2 泡腾片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5.3.3 泡腾片剂配比优化实验
        5.3.4 评鉴指标的选择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各成分比例对泡腾片的影响
        5.4.2 质量及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马鞍山市夏季游泳场所卫生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标准的游泳池水处理工艺和游泳场所布局
    5 讨论
    6 建议
    参考文献
论文二
    摘要
    Abstract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分析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EM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M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除污机理
2 EM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2.1 EM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2.2 EM技术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的应用
        2.2.1 EM技术用于受污染水体的修复。
        2.2.2 EM技术用于联合脱氮除磷工艺。
    2.3 EM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3.1 EM技术在难处理工业废水领域的应用。
        2.3.2 EM技术在难降解有机物处理领域的应用。
        2.3.3 EM技术在处理含油废水中的应用。
    2.4 EM在医院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 EM在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研究中的应用
4 结语

(8)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含量与传播及其指示菌耐药性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及其耐药性研究背景
1 医院感染
    1.1 医院感染的现状
    1.2 医院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
    1.3 医院感染的主要科室
    1.4 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1.5 医院感染与气载细菌的关系
    1.6 医院感染与耐药菌的关系
2 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3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4 微生物气溶胶概述
    4.1 微生物气溶胶的特性
    
4.1.1 来源的多相性
    
4.1.2 活力的易变性和沉降的再生性
    
4.1.3 扩散的三维性和感染的广泛性
    4.2 微生物气溶胶医院感染形式
    
4.2.1 呼吸道的MA 感染
    
4.2.2 切口的MA 感染
    
4.2.3 创伤性的MA 感染
5 微生物气溶胶的检测
    5.1 自然沉降法
    5.2 惯性撞击式采样法
    
5.2.1 固体撞击式采样器
    
5.2.2 液体喷冲式采样器
    5.3 离心式采样器法
    5.4 其他采样器
6 减少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措施
    6.1 空气消毒的重要性、难度和效果
    
6.1.1 同食物和水一样
    
6.1.2 空气微生物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粒子
    
6.1.3 空气消毒效果的持久性差
    
6.1.4 医院环境空气消毒的效果
    6.2 几种空气消毒法概述
    
6.2.1 紫外线空气消毒
    
6.2.2 臭氧(O_3)
    
6.2.3 消毒剂喷洒或熏蒸
    6.3 各种空气消毒方法的比较
    6.4 静电空气生物洁净
    6.5 过滤通风除菌
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8 本论文的整体构思和体系结构 第二章 ICU病房、门诊注射室环境气载需氧菌、大肠杆菌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1 引言
    1.1 Andersen-6 级生物采样器概述
    1.2 工作原理
    1.3 本研究的历史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医院环境情况
    
2.1.2 主要试剂、选择性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样本的采集
    
2.2.3 样本的处理
    
2.2.4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PCR 方法鉴定结果
    3.2 门诊注射室、I C U 病房环境中气载需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
    
3.2.1 ICU 病房环境内气载需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
    
3.2.2 门诊注射室环境中气载需氧菌、大肠杆菌的含量
    3.3 气载需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 Andersen 各层级上的分布特征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4.2 微生物气溶胶的含量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4.3 门诊注射室环境革兰氏阴性菌菌群分析
    4.4 细菌气溶胶空气动力学分析
    4.5 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性
    4.6 存在的缺点
5 结论 第三章 ERIC-PCR对 ICU病房、门诊注射室环境气载大肠 杆菌气溶胶的同源性的鉴定
1 引言
    1.1 ERIC-PCR 技术
    
1.1.1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RIC)的发现与分布
    
1.1.2 ERIC 结构特征及功能
    
1.1.3 ERIC-PCR的原理及特点
    
1.1.4 ERIC-PCR产物形成规律
    
1.1.5 ERIC-PCR技术的应用
    
1.1.6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细菌培养及模板 DNA 的提取
    
2.2.2 PCR 反应
3 结果
    3.1 不同医院 ICU 病房环境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 ERIC-PCR 结果
    3.2 医院注射室环境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 ERIC-PCR 结果
4 讨论
    4.1 以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的依据
    4.2 ICU 病房环境中大肠杆菌气溶胶向外环境的传播
    4.3 注射室环境中大肠杆菌气溶胶向外环境的传播
5 结论 第四章 医院空气环境中E.coli的血清学分型
1 引言
    1.1 致泻性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1.2 大肠杆菌血清分型
    1.3 EPEC 作为婴儿腹泻病原的早期证据
    1.4 EPEC 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肠道致病型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试剂
    2.2 11 种侵袭性大肠杆菌诊断血清
    2.3 16 种侵袭性、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
    2.4 O157:H7 诊断血清
    2.5 菌株来源
    2.6 血清学鉴定流程
3 结果
4 讨论
    4.1 引起爆发大流行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
    4.2 131 株气载大肠杆菌的血清学分型
    4.3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现状
5 结论 第五章 医院 ICU 病房空气中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检测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鉴定
1 引言
    1.1 我国医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1.1 产ESBLs菌株的耐药特点
    
1.1.2 产ESBLs菌株如何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1.2 常用药物
    1.3 多重耐药与交叉耐药
    1.4 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机制
    1.5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传播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药敏试验
    
2.2.3 ESBLs 的检测
    
2.2.4 TEM、SHV、CTX-M 耐药基因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ICU 病房 A 环境中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2 ICU 病房 B 环境中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3 ICU 病房 C 环境中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4 ICU 病房 D 环境中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5 ICU 病房 E 环境中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6 ICU五个病房空气环境87株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3.7 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耐药率(%)
    3.8 ICU五个病房环境87株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
    3.9 ESBLs 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医院 ICU 病房环境中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4.2 产 ESBLs 大肠杆菌国内外流行现状、特征及其治疗原则
    
4.2.1 产ESBLs 大肠杆菌国内外流行现状
    
4.2.2 产ESBLs 细菌的主要特征
    
4.2.3 对产ESBLs 细菌的治疗原则
    4.3 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
5 结论 第六章 流式细胞仪检测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细菌凋亡
1 引言
    1.1 流式细胞仪的一般原理
    1.2 流式细胞仪分析在微生物学中应用的原理
    
1.2.1 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测定
    
1.2.2 直接测定病原菌及其毒素
    
1.2.3 病原体的血清学诊断
    
1.2.4 构建细菌的指纹图谱
    
1.2.5 流式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的基本原理
    1.3 RFLP 的实验原理
    
1.3.1 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1.3.2 XbaⅠ的酶切位点 T↓CTAGA
    1.4 PFGE 的实验原理
    1.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菌凋亡
    
1.5.1 PI 单染色法
    
1.5.2 Annexin V/PI 双染色法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荧光染料与培养基及各种RFLP、PFGE 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PFGE 的操作流程
3 结果
    3.1 FCM 检测细菌的耐药性
    
3.1.1 大肠杆菌的设门
    
3.1.2 死活大肠杆菌与PI 孵育后的荧光强度
    3.2 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大肠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3.2.1 敏感与耐药大肠杆菌的FCM 检测
    
3.2.2 大肠杆菌的菌落计数
    3.3 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大肠杆菌耐药异质性
    
3.3.1 PFGE 检测大肠杆菌的异质性
    
3.3.2 RFLP,FCM 结合检测大肠杆菌
    3.4 FCM 检测细菌凋亡
    3.5 FCM 检测细菌的DNA 倍体
4 讨论
    4.1 流式细胞术在细菌免疫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2 操作方面
    4.3 资料分析方面
    4.4 大肠杆菌的凋亡机理
    
4.4.1 大肠杆菌的mazEF 系统
    
4.4.2 抗生素与mazEF 系统
    
4.4.3 其他微生物基因组中的类mazEF 系统
    4.5 流式细胞仪在构建细菌指纹图谱鉴定细菌中的作用
    4.6 流式细胞仪在细胞凋亡中的应用价值
    4.7 细菌的耐药异质性
5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References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9)县、镇(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消毒卫生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总体路线
    2 研究对象
    3 调查内容与方法
    4 干预措施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1 干预前调查结果
    2 干预结果与评价
讨论
    1 基层医疗和预防体系
    2 消毒设备及材料的配置和利用
    3 消毒卫生效果检测
    4 干预措施及效果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徐州市五家医院消毒液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院特定空间流体动力学主动防护技术研究[D]. 包明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2014—2018年徐州市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污染状况调查[J]. 梁丽. 中国校医, 2019(10)
  • [3]HACCP体系在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以东南大学梅园食堂为对象[D]. 吴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4]医院真菌感染分析及其消毒剂抗性初步研究[D]. 陈新.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2)
  • [5]铁碳微电解-氧化复合制剂的制备[D]. 郑晓.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4)
  • [6]马鞍山市夏季游泳场所卫生状况调查研究[D]. 钮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5)
  • [7]EM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 李雅婕.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
  • [8]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含量与传播及其指示菌耐药性的分子鉴定[D]. 亓春花.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9]县、镇(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消毒卫生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D]. 杨宁. 四川大学, 2004(03)
  • [10]EM技术在环保和其它行业中应用的展望[J]. 徐峰. 中国环境管理, 2001(04)

标签:;  ;  ;  ;  

徐州市五家医院消毒液微生物污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