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点滴灌肠治慢性盆腔炎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玫君[1](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谢梦然[2](2019)在《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临床观察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疗效性以及其安全性,并进行初步探讨此法的作用机理,从而制定出一种针对寒湿凝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安全有效的整体疗法。方法:本临床研究严格遵循中医以及西医对于本病的诊断制定标准以收入研究病例,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的门诊患者,共计录入72例病例,按照病例的就诊顺序将其进行编号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观察中共脱落8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实际入组64例,按试验设计,其中治疗组(32例)采用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进行治疗。口服中药液以14天作为一个疗程,每日早晚饭后温服;每日进行艾灸1次,每次30分钟,艾灸14次作为一个疗程,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带下异常及中医证候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改善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出临床疗效。结果: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0%。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调治前后,治疗组对患者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带下异常及中医证候等的诊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对比分析,运用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疗效显着,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郭红[3](2019)在《对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此病具有易反复发作、难治愈的特点。对此病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效果较好。有研究指出,在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期间对其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对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龚义凤,罗琦,周翠霞[4](2016)在《从虚与瘀论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所发生的慢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腰骶酸痛、带下异常等,是导致慢性盆腔痛、月经失调、不孕、异位妊娠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其特点为易复发、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属于中医古代医籍中"带下病""症瘕""妇人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及"不孕"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CPID主要是根
谭意萍[5](2015)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盆腔炎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病情具有易反复、缠绵难愈且难治的特点。如果久治不愈,除了容易引起妇女盆腔内结缔组织的进一步破坏、粘连及增生,还会引起部分患者继发性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殖功能。目前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众多,疗效不一。临床治疗和细致的护理是减少患者痛苦和提高慢性盆腔炎治愈率的重点问题。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基于张仲景记载的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结合现代用药技术和医疗器械工艺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文章从中药保留灌肠作用机制、中药保留灌肠的临床应用及药物保留灌肠护理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期探索出最佳的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方案。
刘贤会[6](2010)在《清热调血汤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热调血汤加减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以便为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通过查资料,阅读文献,对近十余年各种医学文献中有关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疗法进行分类,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对运用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4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临床分组观察。结果:灌肠组20例:痊愈8例(40%),显效9例(45%),好转2例(10%),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口服组20例:痊愈4例(20%),显效4例(20%),有效7例(35%),无效5例(25%),总有效率75%。结论:灌肠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组(P<0.05)。经临床观察清热调血汤加减灌肠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田德禄[7](2003)在《妇宝颗粒冲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妇宝颗粒冲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了解妇宝颗粒冲剂对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影响,从而探讨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病机、其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的异常变化、以及妇宝颗粒冲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理。方法: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测定治疗前后患者静脉血浆中T、B、NK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G(IgG)、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F1α)、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水平的变化,监测治疗前后B超、妇科检查情况的变化。结果:治疗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结果:痊愈1例,占2.50%;显效20例,占50.00%;有效19例,占47.5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愈显率52.5%。治疗后局部体征评分和证候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1)。治疗后患者血浆中的总T淋巴细胞(Total T)、T辅助细胞(T Helper,Th)、T抑制细胞(T Suppressor,T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Th/Ts(T Lymph H/S)较治疗前升高,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总NK细胞(Total NK)较治疗前下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总B淋巴细胞(Total B)无明显变化,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IgG含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尿中sIgA、IgG含量均高于治疗前,其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前患者血浆中TXB2含量明显下降,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前6-Keto-PGF1α含量明显增高,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前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下降,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后B超及妇科检查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结论:通过分析,提出肾虚肝郁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妇宝颗粒冲剂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确切疗效,并且可以显着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能降低NK细胞含量,推测这是该方阻止患者纤维组织增生的机制之一。妇宝颗粒冲剂还能够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
柯婵[8](2009)在《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证论治,对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以期为后继研究工作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120例门诊诊断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给与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两个疗程,观察分析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以及局部体征、妇科B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对患者年龄、病程及病情对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综合疗效结果:痊愈63例,占52.5%;显效30例,占25%;有效27例,占22.5%;无效0例。治疗后局部体征积分和证候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改善非常明显,首先是下腹痛和腰骶痛及白带量的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次白带色、质及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次证的改善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蒲四逆失笑散在改善子宫压痛及单侧附件压痛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单侧附件增粗包块及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B超及妇科检查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结果还显示,患者年龄、病程及病情对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用药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疗程结束后一月进行随访,无复发或加重。结论: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东霞[9](2007)在《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CPID模型大鼠的细胞因子及其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探讨炎克宁IV治疗CPID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炎克宁IV治疗CPI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接种法复制CPID模型,67只大鼠随机的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IV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冲剂对照组。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观察子宫组织Bax、NF-κB和ICAM-1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子宫组织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和TNF-α含量;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及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S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结果:①炎克宁IV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IV高、中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②炎克宁IV高剂量组NF-κBmRNA和ICAM-1mRNA在子宫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③炎克宁IV高剂量组Bax、NF-κB和ICAM-1表达高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④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NO和NOS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⑤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TNF-a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⑥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IV低剂量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①用混合菌接种法可以成功复制大鼠CPID模型;②炎克宁IV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③炎克宁IV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NO和NOS的水平;④炎克宁IV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⑤炎克宁IV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⑥炎克宁IV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治疗慢性盆腔炎。
孙晓吉[10](2006)在《盆腔炎二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分为急性盆腔炎及慢性盆腔炎,通常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彻底治疗,则容易转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主要包括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慢性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和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病情较顽固,患者常因久治不愈而十分痛苦。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感,劳累或性交后加重,疲乏无力,或伴有低热。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腹痛症状,仅表现为精神不振、失眠、倦怠乏力等神经衰弱症状,较难完全治愈,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现代研究认为慢性盆腔炎由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输卵管卵巢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瘢痕挛缩,血运不畅,或形成包块,积水,导致病灶区域吸收不良,故缠绵难愈,疗程长,用药时间久,运用抗生素疗效不佳,副作用大。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在西医妇科书当中,慢性盆腔炎是惟一将中医药列为主要治疗方案的疾病。近年来采用中药口服、灌肠、外敷、针灸、理疗及中药静脉输液等综合治疗方法收到较好的疗效。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散寒除湿、行气止痛、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使瘢痕组织软化、松解,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以促进炎性包块及增生组织的吸收,改善症状,是治疗慢性盆腔炎较为有效的措施。本论文主要研究中药灌肠结合中药口服治疗慢性盆腔炎,对3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从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的评分来评定疗效。证型为湿热瘀结型。药物以盆腔炎二号方灌肠治疗为主。盆腔炎二号方治法:清热祛湿、行气活血化瘀。本文从中西医理论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慢性盆腔炎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疗方法尤其是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性,以期能够有助于我们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相关的科学研究。
二、中药点滴灌肠治慢性盆腔炎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点滴灌肠治慢性盆腔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研究 |
三、病理机制 |
四、临床症状 |
五、诊断标准 |
六、治疗方法 |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则治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
七、临床研究记录 |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案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
第四节 讨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
四、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2)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
4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
5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课题病例标准 |
4 疗效评定标准及病情分级 |
5 研究方法 |
6 结果分析 |
7 典型病例 |
8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对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优点 |
2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常用药 |
3 对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 |
3.1 肛门插管的护理 |
3.2 灌肠速度的调整 |
3.3 灌肠温度的调整 |
3.4 灌肠药液的使用量 |
3.5 灌肠插管深度的调整 |
4 小结 |
(4)从虚与瘀论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虚、瘀与CPID的机体免疫系统靶点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
3 治法研究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3.2.1 直肠给药 |
3.2.2中药外敷法 |
3.2.3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
3.2.4 微波、红外线理等疗法 |
3.2.5 针灸、穴位注射疗法 |
3.3 综合疗法 |
3.3.1 以中药为主的综合疗法 |
3.3.2 中药内服为主加理疗法 |
3.3.3 外治综合疗法 |
3.3.4 针灸、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 |
3.3.5 中药结合针灸、穴位注射疗法 |
3.3.6 辅以心理疗法的综合疗法 |
3.4 择期疗法 |
3.5 调周疗法 |
4 结语 |
(5)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保留灌肠作用机制 |
2 中药保留灌肠的临床应用 |
2.1 中药滴入保留灌肠: |
2.2中药新剂型: |
2.3 中药灌肠配合其他外治法: |
2.4 中西医结合灌肠: |
3 药物保留灌肠护理 |
4 讨论 |
(6)清热调血汤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内治法 |
1.1 中药汤剂 |
1.2 中成药 |
2 外治法 |
2.1 保留灌肠 |
2.2 外敷法 |
2.3 针灸推拿疗法 |
2.4 栓塞法 |
2.5 物理疗法 |
3 中医药综合疗法 |
4 中西医结合疗法 |
实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及辩证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案设计 |
2.1 基本模式及技术路线 |
2.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评定指标 |
3.1 观察项目 |
3.1.1 相关症状与体征 |
3.1.2 B超检查 |
3.2 计分标准 |
3.3 分级标准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治疗结果与分析 |
5.1 一般资料与分析 |
5.1.1 年龄分析 |
5.1.2 病程长短 |
5.1.3 病情分级 |
5.2 疗效分析 |
5.2.1 治疗后总疗效分析 |
5.2.2 病程长短对疗效的影响 |
5.2.3 主要症状治疗后疗效分析 |
5.2.4 治疗后B超盆腔积液的变化 |
5.3 病案举例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妇宝颗粒冲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症状体征积分标准 |
研究方法 |
1 妇宝颗粒冲剂的主要成分及制作工艺 |
2 治疗方案 |
3 观察项目 |
4 观察与检测时点 |
5 检测方法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疗效评定结果 |
2 治疗前后B超变化及妇科检查变化情况 |
3 治疗前后血浆中T、B、NK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
4 治疗前后血浆中IgG含量变化 |
5 治疗前后尿中sIgA、IgG含量变化 |
6 治疗前后血浆中TXB_2、6-Keto-PGF_{1α}含量及其比值变化 |
7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2 治法及组方用药特点分析 |
3 对妇宝颗粒冲剂的疗效评价及分析 |
4 妇宝颗粒冲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探讨 |
5 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片及说明 |
(8)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2、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湿热瘀结证型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症状体征积分标准 |
4.1 局部体征评分标准 |
4.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5、治疗方法 |
6、观察指标 |
7、疗效判断标准 |
7.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7.2 主要指标(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
7.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8、统计学处理 |
9、结果 |
9.1 疗效评定结果 |
9.1.1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9.1.2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结果 |
9.1.3 湿热瘀结证证候疗效评定结果 |
9.1.4 治疗前后体征、症状总积分情况 |
9.1.5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9.1.6 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情况 |
9.2 治疗前后B超变化及妇科检查变化情况 |
9.3 相关分析与疗效评价 |
9.3.1 患者年龄与疗效比较 |
9.3.2 患者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
9.3.3 患者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
9.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病因病机 |
1.1 湿热是主要病因 |
1.2 血瘀是主要病机 |
2、治法探讨 |
2.1 清热利湿 |
2.2 活血化瘀 |
3、组方原则 |
4、疗效分析评价 |
5、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盆腔炎的认识及治疗 |
2、西医对该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情况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综述 |
1. 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代文献记载 |
2. 现代中医药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3.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导师马宝璋教授关于诊治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
2. 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3. 炎克宁Ⅳ立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炎克宁Ⅳ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盆腔炎二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1、慢性盆腔炎的概念 |
2、症状体征及诊断 |
3、病因病机及病理 |
4、辨证分型 |
5、灌肠结合各种方法的治疗 |
6、传播途径 |
7、关于治疗时间的选择问题 |
8、辅助治疗 |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观察 |
四、治疗结果 |
五、典型病例 |
六、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药点滴灌肠治慢性盆腔炎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D]. 谢梦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对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郭红. 当代医药论丛, 2019(05)
- [4]从虚与瘀论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J]. 龚义凤,罗琦,周翠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0)
- [5]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 谭意萍. 内蒙古中医药, 2015(11)
- [6]清热调血汤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观察[D]. 刘贤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妇宝颗粒冲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田德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1)
- [8]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D]. 柯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9]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杨东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10]盆腔炎二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 孙晓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