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纸加固自动统计系统CSC

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纸加固自动统计系统CSC

一、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钢筋自动统计系统CSC(论文文献综述)

卜嘉辰[1](2020)在《基于BIM信息化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装配进度实时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工业化是目前我国发展的大趋势,其中与传统现浇工艺的施工周期长、人力投入大、生产效率低不同,预制装配是一种高效绿色的建造方式。为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行装配式建筑的生产管理优化研究十分重要。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三维建模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造和计划流程、进度管理相结合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运用BIM技术来组织、协调、优化装配进度管理有重要价值。首先本文对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装配进度实时管理进行了研究,从构件分类系统、建筑构件编码规则、软件建模规则等部分介绍了基于Autodesk Revit平台的实时装配工程内容分配,并借助Autodesk Navisworks平台将进度计划与三维模型链接在一起,实现进度的实时传递。与传统的手工与翻模方式进行逆向BIM应用不同,是正向BIM的运用过程,使得变更实时的数据显示能够反馈动态从而指导方案的调整,让进度管理过程提前到设计阶段。然后,以东南大学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研发的装配式轻型钢结构房屋系统为研究对象,该房屋系统具有构件重复循环利用的特点,能够实现反复拆装30次,因此在反复拆装过程中的经验对于该房屋系统产品的更新迭代十分重要。本文从工期和质量多目标优化出发,为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进度计划和实时资源调配提供决策指导信息。采用可视化技术实现进度计划动态可视,并使用基于前向传播逻辑的资源网络逻辑对现场资源进行调配。本文提出了基于正向BIM应用的装配进度实时管理的工作流,并使用实际工程对工作流进行验证,提供基于BIM正向应用的装配式建筑装配进度管理思路。此外,通过参与实践管理,分析现场进度管理、资源调配的内在逻辑,形成了基于前向传播的资源调配逻辑算法,可作为相关管理软件的框架,为以后进一步的软件研发奠定了算法基础。全文共计48000余字,插图37幅,表格10幅

张莹莹[2](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干申启[3](2019)在《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工业化发展至今,发展重点已发生转移扩大,从预制装配化、设计标准化、部品化建造等基础建设性方面扩大至信息化管理、建筑长寿化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由此,工业化住宅建筑的维护更新对于住宅产业化发展已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其不仅应成为工业化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会成为建筑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较高层面追求。论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住宅建筑维护更新领域发展的一般概况,对西方早期工业化住宅的一些优秀更新案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对我国居住区更新改造的“有机更新”理论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现阶段我国住宅类建筑包括早期采用工业化手法建造的板式住宅更新改造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理念性建议。论文通过对《百年住宅建筑设计与评价标准》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工业化住宅产品可维护更新这一命题,还从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研究,论文提出建立工业化住宅设计、制造、装配、维护更新全生命周期和性能保障的产业链框架理念。这正是本文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必将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论文采用分析归纳方法对大量优秀SI住宅案例的可维护更新性质及其技术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归纳性提出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设计方法。论文根据笔者所在工作室先后建造的三个实际案例,着重研究各自其构件的连接构造技术和集成化装配技术,案例项目分别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层级表系统、协同设计与协同建造技术、构件法协同设计以及新型工法装备系统,对全部构件进行集成化管理,形成了功能性的构件组大构件单元,实现了可逆的构件连接和集成化装配。通过研究,建立了可逆的构件连接构造技术和针对既有建筑构件易维护更新的关键技术系统,为工业化住宅产品日后维护更新的产业化运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论文将BIM技术应用于工业化住宅的维护更新领域,将协同设计、计算机编码技术及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统一于BIM信息化模型框架内,建立了一套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目前以该技术应用系统为依托建立的监督管理平台现已初步投入使用,并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技术引领与支撑作用。全文共160,000余字,图表共120余幅

王海宁[4](2018)在《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造信息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实需求与政策导向均证明了,我国建筑行业在当前的背景下需要走工业化道路,以改变目前高能耗、高污染、高人工占用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但是建筑工业化的推行过程离不开建筑信息化的建设。本研究以新型建筑学的为立足点,在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手工模式和工业化模式的建筑生产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确定了在建设设计阶段需要为后续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何种的信息支撑。本研究确定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工业化建筑模式下的产品研发设计流程,对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带来了大幅度的变革,这不仅体现在设计流程向两端的大幅扩展,还表现在设计生产模式上的巨大变革。在与建筑工业化生产相对应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基于具体项目的单一设计过程,分解成为独立的平台研发和项目设计两个阶段,由此能够将建筑设计从短促的设计档期中解脱出来,集中优势研发力量在时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进行全面的研发工作,将主要的压力集中在研发前期而不是设计后期。关于信息输入,即建模系统的具体战术运用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嵌套的树状表格式构件建模方法。该建模方法是以构件为核心,将分级生产、柔性定制化生产等思想贯穿于建模过程中,以信息动态嵌套这一理念来具体执行模型生成的过程。将原本杂乱无章的单维度建筑信息,通过动态嵌套这一有力手段重新整合成树状多维层级系统,以更高效的检索处理能力服务建筑系统。最后,通过建筑学与计算机科学这两种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对于建筑信息数据库的搭建进行了系统性的前端探索,通过研究本建筑工业化系统对于数据处理、存储、整合、上传与下载方面的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数据库系统,并通过所承接的研究示范项目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

王博[5](2017)在《基于Revit的地铁车站换乘通道结构模型自动生成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BIM技术在建设工程领域的飞速发展,我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应用BIM技术的热潮。Revit作为我国应用最成熟的BIM建模软件也备受关注。相对于传统的绘图软件AutoCAD,Revit以其可视化、参数化、数据化、关联性强、及时更新等特点备受广大建筑师的青睐。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如今已经从建筑行业发展到地铁、铁道、桥梁等建设工程领域中。我国对BIM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Revit的专业性也不强,因此国内设计人员通常参照已经设计好的二维CAD图纸手工建立BIM模型然后再进行碰撞检测、施工仿真、工程量统计等BIM应用。但是由于工程图纸的复杂性以及各专业的差异性等特点,参照CAD图纸手工建立BIM模型难免有效率下、重复操作较多等特点。因此,找到一种能够利用CAD图纸快速、高效的在Revit中自动生成BIM模型的方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国内房屋建筑专业有一系列的规范、图集用于指导施工图的绘制,因此其工程图纸相对规范,并且出现了利用CAD图纸在Revit中快速生成房屋BIM模型的软件。但地下铁道方向还没有一套专业的图集、规范来指导施工图的绘制,并且其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因此不同设计院设计的工程图纸差异性较大。国内还没有出现利用CAD图纸自动生成地下铁道BIM模型的软件,其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为了解决该问题,作者以结构比较复杂的地铁车站换乘通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其结构模型自动生成算法研究这一课题。论文通过分析Revit API的功能得到利用“链接CAD”自动生成模型的思想;结合工程图纸中地铁车站换乘通道侧墙表示特点得到侧墙的自动生成算法;通过访问墙基线等数据得到板的自动生成算法;通过访问墙、板的厚度以及标高等参数得到墙、板钢筋的自动生成算法,利用Visual Studio 2015在.NET环境下进行程序编写。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述算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在Revit平台上自动生成BIM模型。最后,论文对算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不足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梁笑[6](2013)在《基于DXF的建筑单元识别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上的享受,传统的二维建筑图纸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目前的建筑图纸仍然是通过二维的相关数据信息来构建三维模型,不能直接由二维图纸来自动构建三维模型,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对二维图形进行读取和识别,然后生成三维模型。建筑物三维虚拟模型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了电影、机械和医疗等多个领域,自动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三维重建的核心步骤是建筑单元的识别。本文提出了一套部分建筑单元自动识别的方案,首先,在DXF文件中的实体段ENTITIES中提取到直线、圆、圆弧等图元的端点坐标、圆心坐标、图层等信息。然后,根据图层信息从直线中筛选出墙线和窗线,对逻辑断线和覆盖直线做预处理,接着,根据构成墙体的墙线必须是成对、互相平行、墙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满足一定阈值、在X轴或Y轴有公共投影等特征,对墙体进行识别。根据构成窗体的窗线必须是3或4条、互相平行、窗线之间的距离较小等特征,对窗体进行识别。最后,将识别的墙体和窗体分为左、右、顶、底四个部分,找出最左侧、最右侧、最顶端、最底端的直线,以这四条直线为基准,根据构成外墙的直线斜率相同、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一定阈值、截距最大或最小等特征,识别出左、右、顶、底外墙,对同侧且相邻的外墙分别进行水平或垂直首尾相接的补充,完成外墙识别。本文在VC++6.0平台上编程实现了对DXF文件信息的提取、墙体、窗体以及外墙的识别,通过MATLAB仿真得到的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自动提取建筑单元方案的可行性。

李华[7](2010)在《基于图形理解的平法图钢筋信息自动获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为与国际先进的设计方法接轨,推广实施了新的制图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该方法在设计上具有很多优点但是由于设计的简化,带来了施工、监理和工程预算工作的复杂化,因而,计算机辅助建筑算量技术的研究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论文在分析了当前计算机辅助建筑算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对钢筋信息的获取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了钢筋信息自动获取的方法和建立用于存储钢筋信息的钢筋表达模型的方法,并用实验对其可行性予以证明。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1、基于图形理解及平法图制图规则,对建筑图进行语义分析。平法图主要由图形元素、尺寸标注和文字说明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按照一定组合所共同表达的信息构成了平法图的主要内容。要想从静态的图中提取出含有工程意义的信息首先就要对平法图进行语义分析,本文从平法图的表达方式、投影关系和尺寸约束三个层次上进行了语义分析,得出平法图的视图特点,这是研究自动获取钢筋信息方法的基础。2、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平法图中自动获取钢筋信息的方法及相关算法:①提出图形特征类的概念,通过图形特征进行图形元素分离,作为钢筋信息获取的切入点;②通过关联视图确定多张图纸的组合方式,得到完整的图形元素集;③通过分析标注文本和图形元素之间相对应的关系,构建尺寸关系树,得到钢筋的尺寸信息。3、建立了用于存储钢筋信息的钢筋信息表达模型。本文对钢筋信息的注写规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完整的归纳出钢筋表达信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柱钢筋信息的表达模型,把描述柱钢筋的信息按照所归纳出的表达特点分别封装在相应的类中,便于信息的存储和处理。4、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自动获取钢筋信息方法可以有效的完成钢筋信息的提取任务。

杨绿林[8](2010)在《基于语义的建筑施工图分析与理解的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图的计算机自动分析与理解,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图的图纸识别和计算机辅助工程量计算这两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这离信息的自动获取以及最终工程量的自动计算还相差较远。其根本原因是现有的图纸识别、工程量信息获取和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不能很好的集成化、一体化。本文通过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建筑图的语义分析与理解进行工程量信息的获取和工程量的自动计算,这不仅对建筑图的计算机自动分析与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推动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升计算机在建筑业的应用,加速建筑行业信息化的进程。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阐述本文研究思路、实施方案和工作内容。第二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建筑图的相关知识和语义的概念,给出了建筑图论域组成;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图进行语义分析,主要包括层次语义分析、尺寸约束语义分析、投影关系语义分析;最后,提出了建筑图的计算机理解的关键问题。第三章,主要对DXF文件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分析了DXF文件各个段所包含的数据信息,并对信息按图元特征分类,同时研究各个类的属性和方法,给出类图描述,在此基础上,设计数据存储结构和主要算法。第四章,首先简单介绍知识库的相关理论;其次,分析建筑图各功能部件特征,并抽取知识,给出建筑图领域知识的形式化表示;最后,分别用自然语言和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建筑图各功能部件的识别规则。第五章,介绍一体化的概念,给出了建筑工程概预算的一般处理流程和一体化系统的架构与设计;接着对一体化系统中工程管理进行了介绍,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最后对建筑工程中的钢筋语义进行了分析,提取其属性特征,应用自动机原理和模糊逻辑的知识对钢筋进行识别并自动统计钢筋量,给出了主要算法。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的工作,并对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赵锦艳[9](2008)在《面向安全预演的建筑平面图识别与场景语义生成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规模重要建筑场景中突发事件的安全危机处置预演已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计算机模拟面向大规模场景的安全预演也逐渐成为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研究领域的热点。在面向安全预演时,首先需要在虚拟环境中构造事件发生地的三维模型,其次需要为公共安全危机发生时的灾害模拟和人员疏散模拟提供计算机可识别的场景语义环境。二维建筑图纸的有效识别是建筑物三维重建的关键,因此,提取出矢量建筑图纸中的有用信息并对其进行高效的识别成为基于建筑图纸三维重建研究的重要目标;针对大规模虚拟建筑场景,设计生成一套计算机可识别的语义环境也成为面向安全预演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面向安全预演中的矢量建筑图纸识别以及大型场景中适用于火灾模拟和人员疏散模拟的场景语义生成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完成了矢量建筑图纸的读取、显示及矢量图元的预处理操作。考虑到目前建筑图纸主要为使用AutoCAD设计的DWG格式文件,本文在不依赖于AutoCAD开发平台的基础上,读取和显示了矢量建筑图纸中可见层的图形数据,并对获取的基本矢量图元进行了规范化预处理操作,为后续顺利识别建筑主体构件打下了基础。其次,提出一种基于抽象语义信息的建筑矢量平面图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对大量矢量建筑图纸的研究,发现尽管图纸的绘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制图特点。本文从中提取出具有独立语义信息的块、相邻平行线对以及封闭轮廓线等抽象语义信息,并以此完成了建筑图纸中各种基本主体建筑构件的识别。最后,本文设计了一种面向安全预演的交互式场景语义生成方法。计算机对场景环境的识别和使用是火灾模拟和人员疏散模拟的基础。然而,目前建模工具重建的三维模型大部分都是不可识别的,程序很难直接从模型中获取用来模拟灾害和人群疏散时所需的语义信息。本文介绍了一种场景语义定义方式,并基于此设计了一套场景语义生成方法。该方法通过一定的交互可以从三维场景模型中高效地提取出语义信息,实现模型文件到语义文件的快速提取,其导出的场景语义文件能够满足模拟烟雾、燃烧以及人员疏散时对场景语义信息的需求。

杨华飞,杨若瑜,路通,蔡士杰[10](2007)在《计算机辅助建筑结构算量技术与软件》文中认为根据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建筑算量技术研究及相关软件开发情况,将现有的相关技术方法分为参数输入法、局部建模法、全局建模法和自动识别法4类,深入讨论了其特点,并分析了2个代表性的软件.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钢筋自动统计系统CS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钢筋自动统计系统CSC(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信息化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装配进度实时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装配式建筑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1.1.2 建筑信息化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通过设计端管理技术更新实现进度管理前置
        1.3.2 4D-BIM技术协助进度管理决策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发达国家基于BIM的管理应用与研究现状
        1.4.2 国内基于BIM的管理应用与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阅读
        1.5.2 实践调研
        1.5.3 跨学科研究
        1.5.4 图示与图解
        1.5.5 建造实践研究
    1.6 论文构成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面向建筑工业化的BIM协同进度管理理论基础
    2.1 建筑工业化发展需求
        2.1.1 建筑工业化现状调查
        2.1.2 建筑工业化流程与管理需求
    2.2 装配式建筑进度管理理论基础
        2.2.1 装配式建筑进度管理的内容
        2.2.2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传统技术
    2.3 设计实践协同工作理论基础
        2.3.1 协同工作理论
        2.3.2 管理前置—设计管理
        2.3.3 可视化与BIM技术的管理角色
    2.4 基于BIM技术的协同工作理论
        2.4.1 BIM软件工程应用概况
        2.4.2 BIM技术正向应用
        2.4.3 BIM技术在工程各阶段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正向BIM的装配进度实时管理技术
    3.1 基于“构件法”核心思想的设计信息管理
        3.1.1 “构件法”核心思想概述
        3.1.2 装配式建筑采用“构件法”的优势
        3.1.3 构件信息传递
    3.2 装配式建筑构件编码体系
        3.2.1 现有编码体系
        3.2.2 编码原则
    3.3 基于BIM正向应用的进度管理技术
        3.3.1 BIM技术装配进度管理应用思路
        3.3.2 BIM技术装配进度管理应用流程
        3.3.3 基于BIM的装配进度实时管理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正向BIM的装配进度实时管理案例研究
    4.1 装配式轻型钢结构房屋系统进行进度实时管理的必要性
    4.2 方法简介
        4.2.1 构件法建筑设计建模
        4.2.2 试装配信息收集
        4.2.3 装配进度模拟
        4.2.4 装配资源网络技术
    4.3 实际工程实践过程
        4.3.1 项目背景
        4.3.2 管理流程组织
        4.3.3 进度管理信息导出
        4.3.4 试装配基础数据收集
        4.3.5 Microsoft Project进度计划编制
        4.3.6 Autodesk Navisworks模拟进度与实际情况的比对
        4.3.7 Microsoft Project现场实时资源调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归纳总结
        5.1.1 提出基于“构件法”的设计信息管理
        5.1.2 提出基于正向BIM的装配进度实时管理技术应用
    5.2 后续工作拓展和展望
        5.2.1 BIM施工模拟技术完善
        5.2.2 机器学习优化资源分配
致谢
参考文献
图源索引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

(2)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构件空间信息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2.2.1 设计阶段
        2.2.2 生产运输阶段
        2.2.3 施工安装阶段
        2.2.4 运营维护阶段
        2.2.5 拆除回收阶段
    2.3 构件空间信息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3.1 数据库
        3.1.1 建筑信息模型
        3.1.2 地理信息系统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3.2 数字测量技术
        3.2.1 GNSS定位系统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2.4 摄影测量技术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3.3.1 自动识别技术
        3.3.2 追踪定位系统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4.2.2 设计阶段
        4.2.3 生产阶段
        4.2.4 装配阶段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4.3.2 构件施工装配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5.2.4 构件装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各章内容归纳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鸣谢

(3)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基础
    1.8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第二章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
    2.1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有关概念
    2.2 战后西方国家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2.1 战后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发展历程
        2.2.2 当代住宅建筑维护更新案例分析
    2.3 当代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1 我国建国初期的住宅建设
        2.3.2 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3 住宅类建筑维护更新的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宏观策略研究
    3.1 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3.1.2 住宅产业化与百年住宅体系
    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
        3.2.1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问题的提出
        3.2.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研究
        3.2.3 关于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新型产业链的进一步研究
    3.3 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可行性
        3.3.1 我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
        3.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
        3.3.3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优势
        3.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生产优势
    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性质研究
    4.1 SI住宅体系的概念和特色
    4.2 国外部分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2.1 荷兰工业化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2.2 日本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3 我国C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3.1 CSI住宅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4.3.2 CSI住宅体系的案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设计研究
    5.1 SI住宅体系的分类
    5.2 SI住宅支撑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2.1 结构选型的基本形式
        5.2.2 结构施工方式
        5.2.3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结构设计研究
        5.2.4 结构的连接设计研究
        5.2.5 支撑体的质量保证及其维护
    5.3 SI住宅填充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3.1 SI住宅填充体可维护更新的主要设计方法
        5.3.2 SI住宅填充体的模数协调
        5.3.3 SI住宅的标准化设计及其多样化拓展
        5.3.4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定位
        5.3.5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安装
    5.4 CSI住宅可维护更新案例研究——以东南大学正工作室项目为例
        5.4.1 “微排”未来屋
        5.4.2 “梦想居”未来屋
        5.4.3 “揽青斋”示范项目
    5.5 SI住宅的日常维护及其策略
        5.5.1 SI住宅的日常维护
        5.5.2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政策性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研究
    6.1 BIM技术简述
        6.1.1 BIM的基本概念
        6.1.2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用户参与过程中的应用
    6.2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2.1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2.2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内容和目标
        6.2.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工具——BIM技术的系统架构
        6.2.4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1 工业化建筑构件的分类系统
        6.3.2 工业化建筑构件库及参数体系架构
        6.3.3 构件编码规则与技术实现措施
        6.3.4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 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1 构件信息化技术
        6.4.2 RFID对象标识技术
    6.5 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系统建立
        6.5.1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技术应用系统
        6.5.2 信息监管平台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拓展与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造信息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建筑信息模型
        1.3.2 信息整合技术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构成和章节安排
        1.6.1 论文构成
        1.6.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工业化的建筑产品生产模式
    2.1 建筑生产模式与信息化
        2.1.1 生产活动的发展与生产模式的演变
        2.1.2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生产模式
        2.1.3 建筑生产中信息的作用
    2.2 当前建筑生产行为与信息化程度
        2.2.1 作品模式指导下的建筑生产
        2.2.2 手工模式下的生产与建造
        2.2.3 当前建造模式下的信息传递
    2.3 工业化模式下的建筑生产
        2.3.1 工业化模式
        2.3.2 产品思维
        2.3.3 柔性生产模式
        2.3.4 模块化思想
        2.3.5 分级生产
    2.4 工业化建筑产品生产建造系统
        2.4.1 一级工厂化——标准件生产阶段
        2.4.2 二级工厂化——组件安装阶段
        2.4.3 三级工厂化——吊件快装阶段
        2.4.4 总装阶段——现场安装阶段
    2.5 工业化建筑生产的特点及与传统建筑生产区别
        2.5.1 生产层级
        2.5.2 生产模式
        2.5.3 质量要求
        2.5.4 精度要求
        2.5.5 信息互联
        2.5.6 加工设备硬件设施
        2.5.7 员工素质
        2.5.8 场内起吊能力
        2.5.9 运输能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化建筑产品研发设计系统
    3.1 研发设计系统设置理念
        3.1.1 平台化设计理念在类似相关领域的应用
        3.1.2 建筑与其领域的相似之处
        3.1.3 研发设计系统的构成
    3.2 产品研发阶段——系统平台设计
        3.2.1 产品战略制定阶段
        3.2.2 技术储备阶段
        3.2.3 原型建筑产品一体化研发阶段
        3.2.4 原型产品宏观‐设计冻结阶段
        3.2.5 构件研发阶段
        3.2.6 总装研发阶段
        3.2.7 系统平台设立阶段
        3.2.8 数据库建立阶段
        3.2.9 更新维护阶段
    3.3 项目设计阶段——具体案例设计
        3.3.1 项目评估阶段
        3.3.2 任务书编制阶段
        3.3.3 构件法组合设计阶段
        3.3.4 构件入库阶段
        3.3.5 生产建造准备阶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息嵌套的树状表格式构件建模方法
    4.1 建筑模型的历史与发展
        4.1.1 脑海中的建筑模型
        4.1.2 实体建筑模型
        4.1.3 数字建筑模型
        4.1.4 信息建筑模型
    4.2 建模方法探究
        4.2.1 建模方法的发展
        4.2.2 当前主流建模方法
        4.2.3 当前建模方法存在问题的思考
    4.3 工业化模式下的建模方法
        4.3.1 信息嵌套模式
        4.3.2 树状表格式层级建立
        4.3.3 面向对象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4.4 信息参数设立
        4.4.1 参数设立原则
        4.4.2 数据类型
        4.4.3 参数组别分类
        4.4.4 类型与实例参数
        4.4.5 参数联动与生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建筑信息管理模式
    5.1 信息管理方式的发展
        5.1.1 人工管理阶段
        5.1.2 文件系统阶段
        5.1.3 数据库阶段
    5.2 数据库系统的模式选择
        5.2.1 系统架构选择
        5.2.2 数据库查询方式
        5.2.3 软件架构模式选择
    5.3 建筑编码系统
        5.3.1 纲要码(Master Format)
        5.3.2 元件码(Uni Format)
        5.3.3 总分类码(Omni Class)
        5.3.4 工业化建筑产品复合编码系统
    5.4 外部接口
        5.4.1 参数处理模块
        5.4.2 信息管理及导出模块
    5.5 信息安全
        5.5.1 主动安全
        5.5.2 被动安全
第六章 工业化建筑产品系统平台信息系统研发实例
    6.1 研发实例介绍
    6.2 系统平台建立前期
        6.2.1 产品战略制定阶段
        6.2.2 技术储备阶段
        6.2.3 原型建筑产品一体化研发阶段
        6.2.4 原型产品冻结阶段
        6.2.5 构件研发阶段
        6.2.6 总装研发阶段
    6.3 系统平台设立(系统结构)
    6.4 项目设计阶段
        6.5.1 用户登录
        6.5.2 订单的管理
    6.5 开发及测试环境
        6.5.1 软件环境
        6.5.2 服务器硬件环境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总结
        7.2.1 基于工业化建筑产品生产模式的产品研发设计系统的实现方法
        7.2.2 基于信息嵌套的树状表格式构件建模方法
        7.2.3 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建筑信息管理模式的实现方法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Revit的地铁车站换乘通道结构模型自动生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1 工程图纸识别算法
        1.2.2 BIM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1.2.3 Revit二次开发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Revit二次开发简介
    2.1 Revit简介
    2.2 Revit API基础
        2.2.1 API功能
        2.2.2 外部命令(IExternalCommander)
        2.2.3 外部应用(IExternalApplication)
        2.2.4 事务处理(Transcation)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evit中链接CAD图元信息的处理
    3.1 图元组成
    3.2 图元过滤
    3.3 图元几何信息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墙自动生成算法
    4.1 创建墙API
        4.1.1 创建墙类型
        4.1.2 生成墙API
    4.2 操作界面
    4.3 生成墙程序流程
    4.4 重叠线的处理
    4.5 墙参数的获取
        4.5.1 墙厚度的获取
        4.5.2 墙中心线的获取
        4.5.3 墙高、墙类型的获取
    4.6 生成墙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板自动生成算法
    5.1 创建板API
        5.1.1 创建板类型
        5.1.2 生成板API
    5.2 操作界面
    5.3 生成板程序流程
    5.4 板边界线的获取与处理
        5.4.1 点墙画板
        5.4.2 补模型线
        5.4.3 删模型线
        5.4.4 板边界线排序
    5.5 生成板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墙钢筋自动生成算法
    6.1 创建钢筋API
        6.1.1 过滤钢筋类型
        6.1.2 生成钢筋API
    6.2 操作界面
    6.3 生成钢筋程序流程
    6.4 墙参数的获取
    6.5 墙体独立性判断
    6.6 钢筋曲线的获取
        6.6.1 外侧纵筋曲线
        6.6.2 内侧纵筋曲线
        6.6.3 分布钢筋曲线
        6.6.4 拉筋曲线
    6.7 生成墙钢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板钢筋自动生成算法
    7.1 操作界面
    7.2 生成钢筋程序流程
    7.3 钢筋定位线的获取
        7.3.1 旋转板块
        7.3.2 获取钢筋定位线
        7.3.3 回旋板块
    7.4 钢筋曲线的获取
        7.4.1 上部钢筋曲线
        7.4.2 下部钢筋曲线
        7.4.3 分布钢筋曲线
    7.5 生成板钢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8.1 建模测试
        8.1.1 案例一
        8.1.2 案例二
    8.2 分析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文章回顾
    9.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DXF的建筑单元识别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
        1.2.2 建筑平面图三维建模的发展
        1.2.3 建筑单元识别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DXF文件
    2.1 DXF文件介绍
        2.1.1 DXF文件内容
        2.1.2 DXF文件的数据格式
        2.1.3 组码及其含义
    2.2 DXF文件的实体段
        2.2.1 实体段结构
        2.2.2 几何实体结构
        2.2.3 标注信息结构
    2.3 实体段相关图元的获取
        2.3.1 直线图元(LNE)信息的获取
        2.3.2 圆图元(CIRCLE)信息的获取
        2.3.3 圆弧图元(ARC)信息的获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单元识别
    3.1 DXF文件中直线的预处理
    3.2 墙体识别
        3.2.1 断开和覆盖墙线的预处理
        3.2.2 T型墙体和十字交叉墙体的连通
        3.2.3 墙体识别算法
    3.3 窗体识别
        3.3.1 窗体识别的思路
        3.3.2 窗体识别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墙识别
    4.1 外墙识别的思路
    4.2 外墙框架的识别
        4.2.1 左侧外墙部分的识别
        4.2.2 右侧外墙部分的识别
        4.2.3 底部外墙部分的识别
        4.2.4 顶部外墙部分的识别
    4.3 剩余外墙的补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图形理解的平法图钢筋信息自动获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计算机辅助算量研究现状
        1.2.1.1 基于参数填充的辅助算量
        1.2.1.2 基于局部建模的辅助算量
        1.2.1.3 基于全局三维建模的辅助算量
        1.2.1.4 基于建筑结构图自动识别的辅助算量
        1.2.2 CAD 技术的发展方向
    1.3 本文研究思路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平法”图语义分析及获取钢筋信息的策略
    2.1 DXF 文件
        2.1.1 DXF 文件的数据结构
        2.1.2 DXF 文件的实体段分析
    2.2 平法图语义分析
        2.2.1 表达方式语义分析
        2.2.2 投影关系语义
        2.2.2.1 显式投影语义
        2.2.2.2 隐式投影语义
        2.2.3 尺寸约束语义
    2.3 平法图钢筋信息获取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平法”图中钢筋信息获取的方法
    3.1 钢筋信息获取的策略
    3.2 通过图形特征获取钢筋信息
        3.2.1 图形特征类的定义
        3.2.2 图形特征类对象的图形元素功能语义分析
        3.2.3 钢筋中柱类对象的功能语义分析
        3.2.4 柱钢筋类的面向对象表示及算法
    3.3 通过关联视图获取钢筋信息
        3.3.1 平法图关联分析
        3.3.2 钢筋图形元素集搜索过程
        3.3.3 视图关联元素识别算法
        3.3.4 关联视图搜索的算法
        3.3.5 钢筋线搜索算法
    3.4 通过标注文本得到钢筋尺寸信息
        3.4.1 尺寸信息提取方法
        3.4.2 尺寸信息提取相关算法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平法”图中钢筋信息表达模型的建立
    4.1 “平法”图中柱钢筋信息表达特点
        4.1.1 截面注写方式表达方式
        4.1.2 截面注写方式表达特点
    4.2 柱钢筋信息表达模型的建立
        4.2.1 轴线信息表达模型
        4.2.2 柱类信息表达模型
        4.2.3 标注信息的表达模型
        4.2.4 构造信息和附加信息的表达模型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语义的建筑施工图分析与理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二章 建筑图语义分析概述
    2.1 建筑图概述
    2.2 语义概述
    2.3 建筑图的语义分析
    2.4 建筑图的计算机理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图的数据分析与提取
    3.1 DXF文件的结构分析
    3.2 DXF文件的数据分析与获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图功能部件的知识分析与识别
    4.1 知识库简介
    4.2 知识的概述
    4.3 功能部件的知识分析
    4.4 功能部件的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工程概预算一体化系统的架构与设计
    5.1 一体化的概念
    5.2 一体化系统的架构与设计
    5.3 一体化中工程管理的新方法
    5.4 一体化系统中钢筋量的统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面向安全预演的建筑平面图识别与场景语义生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形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场景语义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及组织
第2章 DWG 文件的读取与显示
    2.1 开发包简介
        2.1.1 OpenDWG ToolKit(ODT)简介
        2.1.2 OpenSceneGraph(OSG)简介
    2.2 DWG 文件的读取
        2.2.1 DWG 文件的整体结构
        2.2.2 ODT 对 DWG 文件的访问
    2.3 DWG 文件的显示
        2.3.1 OSG 中的场景管理
        2.3.2 DWG 图形场景的管理与显示
    2.4 小结
第3章 矢量建筑平面图的识别
    3.1 问题的提出
    3.2 建筑平面图的内容和特点
        3.2.1 建筑CAD 的制图特点
        3.2.2 建筑平面图的主要内容
        3.2.3 建筑平面图的构成特点
        3.2.4 建筑平面图的构件表示
    3.3 建筑平面图中抽象语义信息的提取
        3.3.1 矢量图形数据的预处理
        3.3.2 抽象语义信息
    3.4 基于抽象语义信息的矢量图形识别
        3.4.1 块的识别
        3.4.2 闭合轮廓线的识别
        3.4.3 相邻平行线对的识别
    3.5 实验结果
    3.6 小结
第4章 面向安全预演的场景语义生成方法
    4.1 问题的提出
    4.2 场景语义的定义
        4.2.1 火灾模拟对场景的要求
        4.2.2 人员疏散模拟对场景的要求
        4.2.3 安全预演中的场景语义定义
        4.2.4 场景语义的组织
    4.3 场景语义的生成
        4.3.1 场景语义生成的基本流程
        4.3.2 基本语义元素的生成方法
        4.3.3 语义文件的生成
    4.4 XML 语义文件的分析与恢复
    4.5 实验结果
    4.6 在面向安全预演中的应用实例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计算机辅助建筑结构算量技术与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结构图与建筑工程算量
    1.1 基于G101标准的建筑结构图简介
    1.2 建筑工程算量的目标和计算规则
2 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算量方法的分类
    2.1 基于参数填充的辅助算量
    2.2 基于局部建模的辅助算量
    2.3 基于全局三维建模的辅助算量
    2.4 基于建筑结构图自动识别和三维还原的辅助算量
3 VHEasyQS和VHRecQS
    3.1 VHEasyQS
        3.1.1 功能
        3.1.2 技术特点
    3.2 VHRecQS
        3.2.1 功能
        3.2.2 技术特点
4 总结与展望
    4.1 现有辅助算量方法的比较
    4.2 计算机辅助算量的发展方向

四、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钢筋自动统计系统CSC(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信息化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装配进度实时管理技术研究[D]. 卜嘉辰. 东南大学, 2020(01)
  • [2]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3]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D]. 干申启. 东南大学, 2019(05)
  • [4]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造信息化系统研究[D]. 王海宁. 东南大学, 2018(05)
  • [5]基于Revit的地铁车站换乘通道结构模型自动生成算法研究[D]. 王博.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2)
  • [6]基于DXF的建筑单元识别算法研究[D]. 梁笑. 东北大学, 2013(03)
  • [7]基于图形理解的平法图钢筋信息自动获取方法研究[D]. 李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8]基于语义的建筑施工图分析与理解的研究[D]. 杨绿林. 长春工业大学, 2010(03)
  • [9]面向安全预演的建筑平面图识别与场景语义生成方法的研究[D]. 赵锦艳. 湘潭大学, 2008(05)
  • [10]计算机辅助建筑结构算量技术与软件[J]. 杨华飞,杨若瑜,路通,蔡士杰.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7(06)

标签:;  ;  ;  ;  ;  

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纸加固自动统计系统CSC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