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信[1](2021)在《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印建交以来,随着两国经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日趋紧密,合作领域也获得极大拓展。然而,随着中印双边贸易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各行业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显现,阻碍着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的发展,也对中印贸易关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及世界贸易保护重新抬头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下,印度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推行的最大阻力国,并严重影响到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进程,因而研究和分析中国与印度在各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及贸易保护实施情况,并提出对应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贸易利益冲突、贸易保护与出口增长趋势变化的关系着手,论证分析了印度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导致贸易趋势变化的内在关系与机理,并预测2020、2021、2022年可能遭受贸易保护的行业。论文先从行业层面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贸易失衡、贸易竞争和贸易依赖三方面测算出各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的程度与类型;然后,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各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程度展开预测,再结合行业贸易增长趋势发生改变的门限阈值来判断印度可能会实施贸易保护的行业。研究主要结论表明:第一,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论证了贸易利益冲突、贸易保护和贸易趋势变化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当某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超出进口国的“承受能力”时,便有可能引发贸易保护直至新的双边贸易趋势形成为止;第二,预测显示在蔬菜和水果、肥料、非塑料初级产品、化学材料及制品、橡胶生产及制品、办公和自动化办公仪器、服装和衣服配件共七个行业在预测期内可能会遭受贸易保护。最后,为应对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及寻求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主要政策建议:第一,应实时动态分析中印不同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程度与类型,预测未来有可能发生贸易保护的行业,并依据冲突类型积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二,积极拓展中印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要开拓其它国家的出口市场以分散风险;第三,加大产业升级力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避免出口产品行业过度集中,同时拓展服务贸易的合作,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推进两国的合作与发展。
孙舒[2](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申鹏花[3](2020)在《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出口目的地战略选择研究 ——以美对华钢铁行业反倾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1995到2017年,我国就遭受了1269起反倾销调查,是全世界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22.95%。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彼此贸易利益的冲突无法避免,且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对美钢铁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美国国内钢铁行业正逐渐衰落,美国为扶持本国产业发展,不断针对我国出口到美的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这给我国钢铁行业带来消极影响,所以研究美对华钢铁等相关行业反倾销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反倾销出现原因”、“反倾销带来的影响”、“钢铁产业遭遇反倾销原因与现状”等相关主题的国内外文献。其次,在掌握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反倾销的观点后,本文首先介绍了反倾销的相关概念及反倾销调查程序,美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及现状以及给企业带来的贸易效应,然后分析了美国对中国钢铁反倾销的现状以及原因。在定量分析方面,首先将各个数据库中钢铁反倾销等所需数据进行整理,对企业在遭遇反倾销后可能出现的出口目的地决策选择进行分析,得到钢铁企业遭美国反倾销后主要选择8种策略,运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到中国钢铁等相关企业在遭遇美国反倾销后,生产率高的企业大多会改变出口目的地以及不同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量,大型企业会继续向美出口甚至会增加对美出口量,同时对非美国家的出口也会增加,中型企业继续向美出口保持不变或者减少出口,但是会增加对非美国家的出口量即转移出口目的地来应对反倾销,一些偏中小型企业可能会直接退出美国市场,转向非美国家出口,在转向非美国家出口时,更加偏向于向离原出口市场相近的国家,且更有可能偏转至发达国家出口;其次利用对美出口变化与对非美出口变化构建变量来研究反倾销贸易效应发现,对于生产率高的企业贸易偏转效应更加显着,企业可以通过转移出口目的地来消除反倾销带来的破坏效应,对于利润率高的企业也有类似的反倾销贸易效应;最后通过对企业出口值的研究发现,企业出口大多存在出口惯性,并且企业在反倾销调查发起的当年就会产生较大反应,反倾销终裁会延续这种反应,对总出口值和起诉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对非起诉国出口增加,起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有利于我国对其出口,以上结论在各行业间差异不大,各行业在遭遇反倾销后均会出现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偏转效应。
李斯琦[4](2019)在《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行业作为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行业之一,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典型案例,美国坚持认为由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全球钢铁价格降低,造成美国关闭部分钢铁工厂。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急于解决本国产能过剩的问题,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钢铁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举步维艰,因此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分析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为绪论,是文章的问题提出部分;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对反倾销措施的四种贸易效应进行界定,并利用产量竞争模型及三国博弈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对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现状、特点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首先通过贸易数据的观察,粗略估计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是否存在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移效应以及贸易偏转效应,随后利用2001年到2015年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案例中HS10位编号涉案产品的月度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引用申请前、申请后、初裁前、初裁后、终裁前、终裁后六个虚拟变量,实证检验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过程中不同阶段贸易效应的存在及大小;第五部分为对策部分,根据本文的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从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提出我国钢铁行业今后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结论发现,无论是从数据的直观分析还是实证分析,一旦美国政府做出肯定性初裁,无论终裁结果如何,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量都会减少,同时美国从墨西哥、印尼等竞争国进口同类涉案产品数量会增加;中国的涉案产品会增加向第三方市场的出口,且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偏转。我国应配合“一带一路”政策实行市场多元化、调整对美出口钢铁产品结构、密切关注美国对中国竞争国的钢铁产品的反倾销情况;充分利用反倾销的时滞效应,善于运用价格承诺,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以期减少反倾销调查带来的损失。
何白俐[5](2019)在《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欧盟实施对广西北流陶瓷企业的反倾销措施是广西北流陶瓷企业遭遇的第一起反倾销案件。目前,该案件仍处于实施中。案件经历了反倾销立案、初裁、终裁、期中复审、日落复审等主要反倾销案件节点。此次反倾销行为对北流陶瓷企业影响深远,导致其他国家也频繁向北流日用陶瓷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削减了北流陶瓷企业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也使各企业能进一步提升反倾销意识,规范国际贸易经营方式。且广西陶瓷企业主要以中小型外贸企业为主,研究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可为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应诉反倾销提供对策建议。首先,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介绍了反倾销的主要概念以及反倾销调查的基本程序,其中重点介绍了欧盟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认可的做法。从贸易保护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出发,解释了发起反倾销和应诉反倾销的原因。其次,通过整理广西统计年鉴以及贸易救济相关统计数据得出,第一,广西陶瓷的发展现状主要以出口为主,且频繁遭受来自他国的反倾销措施;第二,通过在广西北流陶瓷企业以及陶瓷行业协会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广西陶瓷企业遭遇反倾销损失严重,积极应诉的企业获得了全国较低的税率;第三,广西陶瓷企业经营中的不足面临欧盟经济不景气是广西陶瓷企业遭遇欧盟反倾销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最后,本文重点以广西三环集团和广西老田瓷业公司在应诉欧盟反倾销的工作展开分析,广西三环为获得行业最低税率组建了反倾销应诉小组并且争取进口商的配合非常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广西老田在应诉过程中还应该加强企业员工的反倾销意识。总结企业在应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企业应该重视反倾销预警工作,并通过建立反倾销应诉小组以及稳定进口商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应诉能力,通过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还要争取来自政府和行业协会在信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陈倩[6](2019)在《美国对华“双反”的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也取得瞩目的成就,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052万亿美元,增幅创六年新高,再次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风潮盛起的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更加令人侧目,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各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国。其中,美国是世界上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当美国新一届总统上任之后,打着贸易保护、美国优先的旗帜,摒弃原先国际上各国之间协商为主、互相尊重的原则,以中国不公平贸易为借口对我国产品不断征收关税和实施贸易救济调查。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对华共发起2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10%,其中反补贴调查10起,反倾销调查10起,保障措施2起,涉案金额达到45亿美元。自2006年美国打破对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首次对我国铜版纸进行反补贴调查,从此“双反”调查成为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新手段,截至2017年,美国已经对华实施“双反”措施67起。美国对华实施“双反”调查意味着会比单独的反倾销或反补贴措施裁定更高的税率,对中国的出口与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产生严重制约。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双反”调查研究的现状与动态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了国外对华实施“双反”调查的现状,整理了2004年至2017年中国遭受外国“双反”调查的数量及“双反”申诉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美国对我国实施“双反”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在此引入RCA指数,目的是想研究美国对华实施“双反”与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无直接因果关系;进而借鉴之前经济学家对反倾销的研究进行理论分析,用图解的形式解释了由“双反”引起的贸易效应,分别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偏转效应以及贸易抑制效应。再利用关税经济效应理论与价格竞争模型进一步证明了由于“双反”引起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接下来对美国“双反”引起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于美国对华“双反”的产品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进行统计型描述,在此基础上以58起案件下104件产品为例,时间跨度为2004年-2017年,分别研究“双反”的调查阶段、终裁阶段以及总阶段产生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结果表明,美国对华“双反”有着明显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出口产生严重的制约。其中,贸易调查阶段的效应比终裁阶段更加显着,即只要美国对华发起“双反”调查,无论最终是否进行肯定性终裁,中国涉案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额和出口份额都会减少;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能够促进中国对美的出口,并且这种促进能够抵消美国“双反”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汇率和GDP也是影响中国对美出口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的结果分别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维度给出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该早日争取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鼓励企业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完善国内补贴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协会应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培训,带领企业做好“双反”预警机制建设;企业应自身加强“双反”预警机制、积极配合“双反”调查、加强与美国相关利益集团的合作。
杨岚[7](2018)在《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不断的加深、关税壁垒不断弱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反倾销作为保护本国贸易的主要手段。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出口企业蓬勃发展加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我国已连续23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第一“目标国”,反倾销已经对我国的外贸出口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2017年中美贸易战的发生,国际间的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压力将继续增加。反倾销诉讼它并不是仅仅是普通的法律诉讼,它本质上是会计制度的一种纷争。在反倾销调查中,会有非常多的涉及会计专业问题的事项,在应诉反倾销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套完整的会计框架。并且,在不同的会计制度和市场环境下反倾销调查对会计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结合我国政策和国情的反倾销会计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为企业反倾销应诉提供准确有力的会计支持,有助于提高出口企业反倾销应诉能力、维护企业正当权益。本文以我国企业反倾销会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反倾销调查对会计的要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反倾销应对和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现状,采用规范分析为主、比较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提出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一些我国反倾销应诉的实际案件进行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主要从会计准则差异和成本核算的差异的方面分析了反倾销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及其成因从会计信息、成本核算、会计预警和人才培养四个层面,对我国企业反倾销会计的完善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
郭红杏[8](2016)在《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研究》文中提出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和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中国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了18%。然而,据WTO网站截止到2014年底的反倾销数据库统计,中国共遭反倾销调查1052起,被采取反倾销最终措施759起,连续十九年成为遭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前7位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据五席,可见发展中国家等新兴市场已经成为对华反倾销的头号力量,应引起高度关注。为此,如何积极、有效应对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营造良好、健康的贸易环境,促进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反倾销相关理论作出界定,并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总体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五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印度、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和墨西哥的对华反倾销现状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发展中国家的对华反倾销呈现机制有漏洞、国别分布主要针对中国、双边贸易情况差距大、产品结构过于相似、涉案金额巨大及征收税率过高。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现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其次,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选取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遭发展中国家反倾销调查次数、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额等几个影响出口的因素,实证分析发现只有中国遭发展中国家反倾销调查次数与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呈负相关,且长短期的影响均十分显着。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严重影响我国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最后,提出主要的对策建议: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三体联动”工作机制,来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华反倾销,扩大我国向这些国家的出口。从政府角度说,应当转变成服务型、监督型的政府,建立反倾销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平衡进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同时不排除采取报复措施;从行业协会角度说,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构建预警机制,培养应诉团队,设立应诉基金;从企业角度说,产品做好差异化,走多元化出口战略,同时积极应诉,必要时对海外直接投资。
曾艳军[9](2015)在《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用来抵制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做法,该做法已经对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在WTO公布的反倾销报告中讲到:“中国依然处于被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对象地位”,“从中国出口的商品仍然遭受到最频繁的最终反倾销措施”。中国出口产品符合反倾销法上的倾销构成要件,是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反倾销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条约。WTO《反倾销协议》是反倾销法上非常重要的国际条约,在成员国内具有普遍效力。它规定反倾销措施仅适用于《关贸总协定》(GATT)1994第6条规定的情况。因此,关于倾销的构成要件,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GATT1994第6条的规定,即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商业,如因此对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一国内产业的新建,则构成倾销。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进行裁决时,会涉及正常价值的确定、正常贸易过程、损害的确定、同类产品、国内产业、因果关系等具体问题。对中国而言,因为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还会涉及替代国制度和单独税率等等。这些问题是研究我国应对反倾销之前首先要解决的。WTO允许其成员方采用反倾销的手段维护公平贸易秩序,抵制不正当竞争,因此反倾销法律已成为WTO成员方贸易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世后,我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反倾销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对华反倾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种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因此要认真对待,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国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出现不少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问题,例如替代国制度、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日落复审、单独税率、“双反调查”、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WTO《反倾销协议》的模糊规定和缺漏,给了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口国违反WTO《反倾销协议》,滥用反倾销措施,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倾销的认定为倾销,倾销幅度低的认定为倾销幅度高,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反倾销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企业问题。因此反倾销的应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采取措施,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角度来应对。从国际层面上,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应对:如果其他成员国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不合理和模糊规定之处,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国可以提议修改WTO《反倾销协议》相关规定或者进行合理解释。如果其他成员国的反倾销措施不符WTO《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我国可以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若胜诉可以要求其按照WTO的裁决修改其反倾销法。对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作出的反倾销行政行为不服的,我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在进口国寻求司法救济。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我国出口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中遭到歧视对待,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多方交涉和谈判,争取合理对待,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从国内层面上,政府应对反倾销,主要从加强立法,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采取措施;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则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建立应诉基金制度等等;企业应对反倾销,应该转化观念,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内部协调,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积极应诉等等。应对反倾销是一项多方位的工程,仅靠任何一方是不行的,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外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各方面要通力合作并积极配合。2016年12月我国根据《入世议定书》将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进口国不能再采取替代国制度来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我国应对反倾销的问题会不会迎刃而解呢?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反倾销这种对中国出口产品非常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我国提出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指控,这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同时,国外对我国规避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也增长很快,成为我国继反倾销之后面临的新一轮贸易壁垒,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这些问题跟传统的反倾销比较起来,应对的难度更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面对反倾销的新发展,我国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解决办法,否则只会徒劳无功。我国应该从理论上阐述新型反倾销的缺陷,同时深刻理解国际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并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我国企业的正常出口保驾护航。
刘静[10](2014)在《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现状与启示》文中提出如今环境状况恶化,全球变暖趋势加强,能源危机逐步推进,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清洁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存量不断减少。新能源的开发在工业领域显得至关重要,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产业迎来辉煌的发展期,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各大企业纷纷获利。然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一再遭遇反倾销调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12年9月6日正式立案的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一案。从影响范围、涉及金额、政府关注度等几方面来看,都是史无前例,中欧各方都十分关注此次案件的进展和结果。本文基于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案例,通过发展现状、影响、原因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光伏产业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启示。欧盟光伏反倾销案件从立案申请、正式立案、调查取证、初裁、到终裁持续14个月。2013年8月3日,中欧双方达成价格协议,并对外公布终裁结果。案件调查期间,中欧双方的经济社会都受到很大的冲击,欧盟的进出口贸易缩减、光伏产业受冲击、消费者的利益也受到损害。同时,导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大减、中国光伏企业经济利益受损、出口市场受限制、甚至还容易导致全球对华反倾销的态势恶化。另外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起到激励我国国内市场升级的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笔者主要从内外动因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方面,为保护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欧盟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欧盟歧视性反倾销政策、欧盟利用WTO许可各国合理采用反倾销方式进行贸易保护。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具有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国内光伏市场发展受阻、光伏企业应诉能力低等缺陷,综合引致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文章的重心落在第五章,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案所产生的启示,依次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根据各自所在的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现三体联动,最终获得长足的发展。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反倾销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积极培育专业的反倾销人才、规范出口秩序管理;行业协会应当集结行业心声充分利用其协调功能推动集体行动机制、全面搜集信息及时更新应诉案件进展情况,建立行业应诉基金加强协会自律管理;企业是反倾销调查案件的直接利害方,案件进行期间,应当配合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积极应诉,联合各方力量寻求外助。案件结束以后,应当开发多晶硅提炼等核心技术,降低光伏产品生产成本、稳定已有的出口份额,也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空间、推动光伏产业链健康平衡发展。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期望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应对反倾销的能力,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二、国际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贸易利益冲突的研究 |
1.2.2 中印贸易关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中印贸易失衡的研究 |
1.2.4 中印贸易保护、贸易摩擦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2.2 贸易利益冲突下的贸易保护理论 |
2.2.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2.2 公平贸易论 |
2.2.3 保护就业论 |
2.3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影响机制分析 |
2.3.1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基本条件 |
2.3.2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模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3.1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
3.2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
3.2.1 印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
3.2.2 中印贸易额逐年递增但不平衡问题愈渐突出 |
3.3 印度对中国贸易保护现状与特点分析 |
3.3.1 印度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现状与特点 |
3.3.2 印度对中国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印双边贸易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综合测算 |
4.1 实证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说明 |
4.2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测算指标选取与方法说明 |
4.2.1 贸易利益冲突测算指标选取说明 |
4.2.2 主成分分析法测算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程度与类型方法说明 |
4.3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
4.3.1 时间维度上的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
4.3.2 行业维度上的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印度对中国贸易保护行业预测实证研究 |
5.1 印度对华贸易保护行业预测方法说明 |
5.1.1 门限回归与贸易利益冲突门限阈值获取方法说明 |
5.1.2 ARIMA模型与贸易保护行业预测方法说明 |
5.2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门限阈值测算与趋势突变分析 |
5.3 印度对中国出口贸易保护行业预测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范畴 |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
一、WTO制度发展 |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
三、从案件结果看 |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
四、从案件结果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DSU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论文 |
(四)中文学位论文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一)英文着作 |
(二)英文论文 |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
致谢 |
(3)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出口目的地战略选择研究 ——以美对华钢铁行业反倾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反倾销相关研究综述 |
1.2.2 钢铁反倾销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 |
2 美对华反倾销现状 |
2.1 反倾销相关概述 |
2.2 美国反倾销调查程序 |
2.3 美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
2.4 美对华反倾销贸易效应现状分析 |
2.4.1 反倾销贸易破坏效应现状 |
2.4.2 反倾销贸易抑制效应现状 |
2.4.3 反倾销贸易转向效应现状 |
2.4.4 反倾销贸易偏转效应现状 |
3 中国钢铁遭遇反倾销现状 |
3.1 中国钢铁产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状 |
3.2 美对华钢铁产业反倾销的现状 |
3.3 美对华钢铁产业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
4 实证分析与检验 |
4.1 模型介绍 |
4.1.1 模型设定 |
4.1.2 模型系数解读 |
4.2 反倾销后企业目的地战略选择实证研究 |
4.2.1 数据来源与初步整理 |
4.2.2 模型构建与变量介绍 |
4.2.3 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4.2.4 模型检验 |
4.2.5 对非美国家出口效应的进一步研究 |
4.3 反倾销对出口企业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
4.3.1 模型构建及变量解释 |
4.3.2 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3 模型检验 |
4.3.4 反倾销贸易效应的进一步研究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角度 |
5.2.2 企业角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国内外研究 |
1.2.2 关于反倾销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 |
1.2.3 关于对华钢铁反倾销的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倾销与反倾销的基本概念 |
2.1.1 倾销的概念及类型 |
2.1.2 反倾销的相关概述 |
2.2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 |
2.2.1 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 |
2.2.2 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 |
2.2.3 反倾销的贸易偏转效应 |
2.2.4 反倾销的贸易抑制效应 |
2.3 反倾销措施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
2.3.1 反倾销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理论分析 |
2.3.2 反倾销贸易偏转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的理论分析 |
3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现状及特征分析 |
3.1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现状及特征 |
3.1.1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现状 |
3.1.2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特征 |
3.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 |
3.2.1 我国钢铁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
3.2.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的现状及特征 |
3.3 我国钢铁产品频繁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
3.3.1 美国方面 |
3.3.2 中国方面 |
4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 |
4.1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流量分析 |
4.1.1 贸易限制效应的流量分析 |
4.1.2 贸易转移效应的流量分析 |
4.1.3 贸易偏转效应的流量分析 |
4.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实证模型 |
4.2.1 模型的设定和变量的选取 |
4.2.2 数据来源说明 |
4.2.3 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
4.3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的实证结果 |
4.3.1 贸易限制效应 |
4.3.2 贸易转移效应 |
4.3.3 贸易偏转效应 |
5 应对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对策 |
5.1 宏观层面 |
5.1.1 针对不同程度的贸易限制效应,调整对美出口结构 |
5.1.2 利用贸易转移效应,适时增加对美出口 |
5.1.3 考虑贸易偏转效应,配合“一带一路”实行市场多元化 |
5.2 微观层面 |
5.2.1 充分利用时滞效应,尽可能减少损失 |
5.2.2 善于运用价格承诺,维护合理贸易利益 |
5.2.3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反倾销调查程序研究 |
1.3.2 企业遭受反倾销研究 |
1.3.3 反倾销应对措施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点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点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反倾销的概念 |
2.1.1 反倾销的定义 |
2.1.2 反倾销调查程序 |
2.2 反倾销相关理论 |
2.2.1 自由贸易理论 |
2.2.2 贸易保护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陶瓷企业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3.1 广西陶瓷企业发展现状 |
3.2 广西陶瓷企业遭遇欧盟反倾销概况 |
3.2.1 遭遇反倾销企业概况 |
3.2.2 反倾销案件主要历程 |
3.2.3 应诉反倾销主要措施 |
第四章 广西陶瓷企业遭受反倾销原因分析 |
4.1 内部原因 |
4.1.1 广西陶瓷低价出门 |
4.1.2 企业市场结构单一 |
4.2 外部原因 |
4.2.1 欧盟经济低迷 |
4.2.2 进口国贸易保护措施 |
4.2.3 歧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
第五章 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经验与教训 |
5.1 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经验 |
5.1.1 组建反倾销应诉小组 |
5.1.2 积极参与行业抗辩 |
5.1.3 积极配合反倾销调查 |
5.2 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教训 |
5.2.1 产品结构失衡 |
5.2.2 缺少技术创新能力 |
5.2.3 缺乏反倾销应诉能力 |
第六章 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对策 |
6.1 提高企业应诉能力 |
6.1.1 重视反倾销预警工作 |
6.1.2 成立反倾销应诉小组 |
6.1.3 稳定与进口商合作关系 |
6.2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
6.2.1 优化企业产品结构 |
6.2.2 调整企业市场结构 |
6.3 争取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支持 |
6.3.1 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
6.3.2 积极实施应诉工作 |
6.3.3 争取反倾销应诉补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美国对华“双反”的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反倾销贸易效应的文献综述 |
二、反补贴贸易效应的文献综述 |
三、“双反”调查的文献综述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现状分析 |
一、国外对华“双反”调查现状 |
二、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现状 |
第二节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特点 |
一、数量急剧上升,几乎都为肯定性裁决 |
二、涉案产品金额增大,涉案行业呈扩张趋势 |
三、征收税率普遍较高,不同涉案企业税率差异大 |
四、调查周期长,加大企业应诉难度 |
五、美国对华“双反”产品的RCA指数研究 |
第三节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原因 |
一、压制中国经济竞争力,强化美国长期战略目标 |
二、片面看待中美货物贸易差额 |
三、美国经济增速迟缓,失业率上升 |
四、“双反”措施自身优势 |
五、中国出口企业的低价营销策略 |
第二章 “双反”调查贸易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双反”调查的四种贸易效应 |
一、贸易限制效应 |
二、贸易转移效应 |
三、贸易偏转效应 |
四、贸易抑制效应 |
第二节 “双反”调查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一、关税经济效应分析 |
二、价格竞争模型分析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双反”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美国对华“双反”贸易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一、贸易限制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二、贸易转移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实证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模型设计 |
二、变量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第三节 美国对华“双反”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
一、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二、固定效应回归 |
三、GMM估计回归 |
四、回归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二、行业层面 |
三、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7)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3 本文创新点 |
2 反倾销调查与反倾销会计 |
2.1 倾销与反倾销 |
2.1.1 倾销与倾销的认定 |
2.1.2 反倾销与反倾销调查 |
2.1.3 反倾销与反倾销调查的关键 |
2.2 反倾销调查的会计解读 |
2.2.1 反倾销调查程序与调查问卷的会计解读 |
2.2.2 反倾销调查内容的会计解读 |
2.3 反倾销会计及其信息质量要求 |
2.3.1 反倾销会计 |
2.3.2 反倾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3 我国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3.1 反倾销及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现状 |
3.1.1 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 |
3.1.2 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现状 |
3.1.3 我国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现状 |
3.2 反倾销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1 成本核算的差异及其分析 |
3.2.2 会计准则差异及其分析 |
3.2.3 政策与市场差异及其分析 |
3.3 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 |
3.3.1 缺乏反倾销导向的成本核算 |
3.3.2 反倾销会计资料准备不足 |
3.3.3 缺乏反倾销会计预警能力 |
3.3.4 缺乏反倾销会计专业人才 |
4 反倾销会计应对思路及对策 |
4.1 反倾销会计应对思路 |
4.2 反倾销会计问题的应对对策 |
4.2.1 加强反倾销导向成本核算 |
4.2.2 建立反倾销信息库 |
4.2.3 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 |
4.2.4 培养反倾销会计专业人才 |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倾销与反倾销的含义 |
2.1.1 倾销的含义 |
2.1.2 反倾销的含义 |
2.2 反倾销的经济效应分析 |
2.3 国际反倾销规则 |
2.3.1 WTO《实施关贸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 |
2.3.2 各国反倾销法律规范 |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3.1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3.1.1 遭反倾销调查和最终措施数:总量庞大 |
3.1.2 反倾销案件数:世界降,中国升 |
3.2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3.2.1 总体现状 |
3.2.2 印度 |
3.2.3 阿根廷 |
3.2.4 巴西 |
3.2.5 土耳其 |
3.2.6 墨西哥 |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根源探析 |
4.1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基本特征 |
4.1.1 法律赋予执行机构过高自由裁量权 |
4.1.2 反倾销集中性强、反倾销成功率高 |
4.1.3 双边贸易情况差距大 |
4.1.4 反倾销涉案行业、涉案产品广 |
4.1.5 反倾销涉案金额大,征收税率高 |
4.2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分析 |
4.2.1 发展中国家原因 |
4.2.2 中国自身原因 |
4.2.3 其他原因 |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引力模型的介绍 |
5.1.2 模型构建 |
5.1.3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
5.2 相关检验及模型回归 |
5.2.1 ADF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残差平稳性检验 |
5.2.4 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
5.3 各变量长短期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1.2.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对反倾销法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拟创新之处 |
1.4.1 拟对我国应对反倾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
1.4.2 在充分竞争和国际市场的视角下还原倾销制度的实质 |
1.4.3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
1.4.4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环境倾销问题 |
1.4.5 产业转型是解决反倾销问题的主要途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比较分析方法 |
1.5.2 文本分析方法 |
1.5.3 典型案例分析方法 |
1.5.4 综合分析方法 |
第2章 WTO体制下反倾销制度的功能与缺陷 |
2.1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1.1 反倾销和反倾销法的概念 |
2.1.2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2 反倾销法关于倾销的界定 |
2.2.1 倾销的概念 |
2.2.2 倾销的原因 |
2.2.3 反倾销法上倾销的构成要件 |
2.3 反倾销法的独特制度功能使其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
2.3.1 WTO各成员方经济利益的需要 |
2.3.2 国内产业集团利益的驱使 |
2.3.3 反倾销操作方便且效果显着 |
2.4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与制度功能的扩大化 |
2.4.1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 |
2.4.2 反倾销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 |
2.4.3 反倾销法的改革 |
第3章 我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与症结 |
3.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考察 |
3.1.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背景 |
3.1.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具体情形 |
3.1.3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新特征 |
3.1.4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影响 |
3.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到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
3.2.1 中国经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对欧美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压力 |
3.2.2 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 |
3.2.3 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
3.2.4 WTO反倾销协议某些规定的模糊行和不确定性 |
3.2.5 对华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 |
3.2.6 部分倾销产品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进入中国 |
3.2.7 中国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反倾销调查的直接诱因 |
3.3 我国应对反倾销不力的症结所在 |
3.3.1 替代国制度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绊脚石” |
3.3.2 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的设定导致反倾销案件增多 |
3.3.3 国外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 |
3.3.4 符合条件的中国出口企业没有被给予单独税率 |
3.3.5 对我国提起的“双反”案件日趋增多 |
3.3.6 我国被频频提起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调查 |
3.3.7 反规避调查成为我国面临的新的贸易壁垒 |
第4章 国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策略 |
4.1 充分利用新回合谈判提出完善WTO《反倾销协议》的建议 |
4.1.1 明确反倾销措施实施基本要件中的相关概念 |
4.1.2 明确倾销要件 |
4.1.3 完善替代国制度 |
4.1.4 明确损害要件 |
4.1.5 改进累积评估制 |
4.1.6 明确损害和倾销之间的因果关系 |
4.1.7 改进现有的调查启动机制 |
4.1.8 强化“公共利益”条款 |
4.1.9 强化“日落条款”的作用 |
4.1.10 强化对反倾销案件的监督 |
4.2 对恶意、不当反倾销调查及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
4.2.1 法律依据 |
4.2.2 我国提交D S B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
4.2.3 我国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实践 |
4.2.4 我国提交WTO争端机制解决的典型案例 |
4.3 适时和有选择地利用进口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
4.3.1 司法审查制度的法律依据 |
4.3.2 利用进口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国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对策 |
5.1 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应对 |
5.1.1 加强相关立法 |
5.1.2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 |
5.1.3 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 |
5.1.4 政府推动设立出口应诉费用保险 |
5.1.5 调整企业出口的优惠及鼓励政策 |
5.1.6 产业转型 |
5.1.7 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
5.1.8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
5.1.9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
5.2 行业协会的协调应对 |
5.2.1 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
5.2.2 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 |
5.2.3 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应诉 |
5.2.4 协调行业内部以杜绝低端无序竞争 |
5.2.5 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
5.2.6 建立应诉基金制度 |
5.3 企业自身的主动应对 |
5.3.1 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 |
5.3.2 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 |
5.3.3 积极应诉 |
5.3.4 掌握反倾销协议中的“可获得最佳资料”规则 |
5.3.5 聘请熟悉反倾销规则的律师 |
第6章 我国应对新型反倾销的特殊对策 |
6.1 环境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1.1 环境倾销理论产生的原因 |
6.1.2 环境倾销理论出台的国际背景 |
6.1.3 环境倾销与W TO反倾销规则的冲突 |
6.1.4 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看环境成本转移 |
6.1.5 我国应对环境倾销的特殊对策 |
6.2 劳动力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2.1 劳动力倾销问题概述 |
6.2.2 劳工标准定义 |
6.2.3 国家贸易中的劳工标准 |
6.2.4 实施反劳动力倾销贸易措施与W TO反倾销措施的关系 |
6.2.5 劳工标准已经进入贸易领域 |
6.2.6 劳动力倾销论调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
6.2.7 我国应对劳动力倾销的特殊对策 |
6.3 反规避措施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3.1 反倾销领域规避和反规避概述 |
6.3.2 欧美反倾销法中反规避措施研究 |
6.3.3 反规避对我国的影响 |
6.3.4 我国应对反规避的特殊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现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及特征 |
2.1 光伏产业反倾销现状 |
2.1.1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2.1.2 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现状 |
2.2 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历程 |
2.3 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特点 |
2.3.1 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影响范围广 |
2.3.2 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涉案金额大 |
2.3.3 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政府关注度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影响 |
3.1 对欧盟的影响 |
3.1.1 欧盟进出口贸易缩减 |
3.1.2 欧盟光伏产业受冲击 |
3.1.3 欧盟消费者利益受损 |
3.2 对中国的影响 |
3.2.1 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减少 |
3.2.2 光伏企业经济效益受损 |
3.2.3 全球对华反倾销态势恶化 |
3.2.4 激励国内市场优化升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动因分析 |
4.1 欧盟外在动因分析 |
4.1.1 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4.1.2 欧盟歧视性反倾销政策 |
4.1.3 欧盟对华贸易长期逆差 |
4.1.4 欧盟利用WTO许可各国合理采用反倾销方式进行贸易保护 |
4.2 中国内部动因分析 |
4.2.1 光伏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
4.2.2 光伏企业应诉能力较低 |
4.2.3 国内光伏市场开发受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应对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案的启示 |
5.1 宏观:政府层面 |
5.1.1 适时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法规 |
5.1.2 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 |
5.1.3 培育专业反倾销人才 |
5.1.4 加大政府交涉力度 |
5.1.5 规范出口秩序管理 |
5.2 中观:行业协会层面 |
5.2.1 利用其协调功能推动集体行动机制 |
5.2.2 搜集信息即时更新应诉案件进展情况 |
5.2.3 建立行业应诉基金加强协会自律管理 |
5.3 微观:企业层面 |
5.3.1 开发技术降低成本 |
5.3.2 稳定出口扩大内需 |
5.3.3 联合各方寻求外助 |
5.3.4 推动产业链协调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目录 |
四、国际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D]. 牛志信. 河北大学, 2021(02)
- [2]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3]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出口目的地战略选择研究 ——以美对华钢铁行业反倾销为例[D]. 申鹏花.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D]. 李斯琦.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D]. 何白俐. 广西大学, 2019(01)
- [6]美国对华“双反”的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视角[D]. 陈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岚. 云南大学, 2018(01)
- [8]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研究[D]. 郭红杏.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9]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D]. 曾艳军. 湖南大学, 2015(02)
- [10]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现状与启示[D]. 刘静. 广西大学, 2014(02)
标签: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论文; 反倾销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产品概念论文; 法律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