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判中的双赢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余佳鸿[1](2021)在《论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文中认为在推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必然会进行各类谈判,其中最常见的是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谈判代表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谈判者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沟通交流;在商务谈判中,应秉持多项基本原则,促进谈判利高效进行,从而培养不同地区经济合作的友好态势。
孙俊欣[2](2019)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原则性谈判是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以实现合作共赢为目标,充分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本文对于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方式的概念、应用意义以及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
杨浩[3](2019)在《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商务交流越来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的博弈也越来越激烈。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是商务谈判和沟通交流的桥梁,化解了谈判双方的语言交流障碍。但是在商务谈判中,英语的使用也是十分有讲究的,谈判者在谈判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要注意语气和礼貌,还要注意文化差异。
杨厚明[4](2019)在《国际工程合同谈判组织与策划研究 ——以A电站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工程中合同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合同文本最终确定前的工作如合同谈判的组织和策划及谈判过程的控制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合同谈判前期的组织和策划是合同管理全周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合同谈判最终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着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确定及合同管理的效果。对于如何进行商务谈判,国内一些从事商务谈判工作的人员在实际工作经验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对商务谈判的主要理论进行了归纳研究,为商务谈判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商务人员个人能力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极大贡献,目前这些研究主要着重于谈判过程中某一谈判策略的应用和经验总结,本文在分析企业合同谈判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原则性谈判理论及分配式谈判理论,对合同谈判的组织和策划完整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巴基斯坦项目合同谈判的实例进行验证,提出了合同谈判前期组织和策划的优化方案。本研究注重合同谈判的全流程的组织与策划,通过亲身经历的巴基斯坦大型燃煤电站项目EPC合同谈判组织策划的实例,为从事国际工程项目合同谈判的人员提供借鉴,以便更好的组织和策划合同谈判的流程,为企业在合同谈判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更大的利益。
任滨[5](2018)在《提升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商务谈判水平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商务谈判能力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之一。市场营销学生要想把握好谈判进程,实现谈判预期的目标,提升商务谈判水平,就必须做好商务谈判的准备,具备商务谈判的能力,掌握商务谈判的技巧,灵活应用商务谈判各阶段的策略。
王秀云[6](2018)在《试析跨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与相应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贸往来的日益频繁,跨文化的国际商务谈判也越来越常见,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商务谈判带来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日益关注,文化的差异性增加了商务交流的难度,常常引起谈判双方之间的矛盾及误解的产生,会使得谈判结果不尽人意。要促进国际间的深层交流,就要让谈判者了解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本文分析了国际商务谈判中常见的几个跨文化因素并提出有效对策。
郭琳[7](2017)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探析》文中提出当今,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扩大,因此,商务活动在谈判技巧上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原则式谈判最注重的是公正原则和公平价值,这种方式旨在使谈判双方达到双赢的效果。本文主要对原则式谈判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对原则式谈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
王海峰[8](2016)在《组织化的工人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基于湘潭市工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文中研究指明工资集体协商是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工会作为工人自己的组织和工人利益的维护者,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是其重要职责。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运用开发了工会的基本功能,工会则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机制逐步实现角色回归。这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力量成长的客观结果,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对湘潭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推广运行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出,工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在社会力量缺失、工人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主导的工资集体协商无法形成协商的均衡态势;工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问题;法律制度保障力度不够。作为基层协商民主的一种有效探索,工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工会地位的维护、谈判中的良性合作、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的有效调控和工会的自身建设。
马学礼[9](2016)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以贸易投资合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东亚经济合作一直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进程,本文仅是对这一进程的技术性解释。区域经济合作原本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由于未能考虑到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因而难以刻画其全貌。事实上,各国在制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时不仅要权衡经济得失,也要权衡政治得失,不仅遵循市场逻辑,也遵循权力逻辑,可见,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而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正是国际政治经济学解读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视点。依循这一思路,本文首先从供给的角度完善了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框架,进而鉴于东亚经济合作的“危机驱动型”特点,将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历程分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起步期(19972009年)和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深化期(2009年以来)两大阶段,分阶段地考察了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本文的根本目的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考区内外博弈约束下区域公共产品得到有效供给的条件;第二,思考两次金融危机后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同结果及其成因;第三,思考地区实力格局转换背景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景及其影响因素。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对本文的选题立意、已有研究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创新及不足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第2章“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解释”,对全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本文中的“东亚经济合作”并非泛指东亚地区内任何时期、任何形态的合作,而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式启动、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理想目标的经济外交实践。其次,论文对区域经济合作已有的理论解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发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明显强于国际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正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区域层次的拓展和应用。最后,论文对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渊源、脉络和局限性进行了简单介绍。第3章“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贯穿全文的理论主线。首先,论文阐述了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公共产品的关系,通过剖析“区域公共产品”的逻辑内涵界定了产品的供给模式、扩展了产品公共性的判断标准、明确了产品的形态和内容,进而将上述概念操作化,使其适用于东亚经济合作的实践。其次,论文用“预期收益”、“供给成本”和“外部性”三个要素刻画出单个国家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决策变量,并赋予它们新的理论含义。在此基础上,论文以国家异质性和利益相关性为切入点,强调非平等的成本分担、非均衡的收益分配和域外大国介入的阶段性,从根本动力、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等方面尽可能地完善了区域公共产品理论,论证了各国实现合作供给的条件,即:在厘清不同国家收益敏感性和成本敏感性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供给机制重塑各国的成本-收益结构;承认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与域外大国的利益相关性,妥善应对其介入。第4章“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进展及成效”,是对1997年后十余年间东亚经济合作历史的理论解读。首先,论文分析了东亚公共产品供给的起因,指出这是区域公共产品需求不断“发酵”的必然结果。其次,考察了本阶段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内容和特点,即:贸易类区域公共产品是供给重点,投资类区域公共产品是其“副产品”,两者都呈现出明显的“质次价廉”特征。随后,论文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本阶段东亚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效,结果表明:尽管存在较为严重的“面条碗效应”,但东亚公共产品供给确实较大地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因而是相对成功的。最后,论文分析了实现相对成功供给的三条原因:各供给方都以绝对收益为主要关注点;供给的总体成本较低,且大国的选择性激励降低了小国的个体成本;外部性较小,且“开放的区域主义”和美国的有限介入较好地实现了外部性的内在化。第5章“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及突破”,是对2008年后东亚经济合作困境的理论解释。首先,论文考察了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合作的深度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该趋势对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需求,进而区分了东亚对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一般需求和重点需求。然而,现实问题是,东亚各类区域公共产品的“优质化”进程都陷入了困境,导致这一困境的成因有三个方面:各国对相对收益的竞争削弱了供给的根本动力,高昂的供给成本强化了供给的内部约束,美国的全面介入强化了供给的外部约束。最后,论文考察了东亚各国为突破“优质化”困境所采取的策略:RCEP已经成为东盟主导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新尝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成为中国引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新模式,二者都对突破困境有一定帮助,但相比之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更为积极。第6章“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对未来东亚经济合作趋势的理论预测。论文首先明确了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前景的确定性,即:供给主体的范围已不可避免地泛化到东亚之外,实现“纯粹东亚”供给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各类区域公共产品将形成多层次共存且无法相互替代的局面;供给机制将更加多元化且长期并进。但我们不能确定的是:东盟能否继续充当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心,中日之间的供给竞争将走向何方,美国主导的“亚太化”供给发展前景如何。最后,要实现区域公共产品的可持续供给,就必须将已然分化的预期收益再整合,促使主要大国承担更多的供给成本,在TPP、RCEP和“海上丝路”三大供给平台的竞争与互融中将外部性内在化。第7章“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是对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理论思考。在崛起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双重身份下,我国能否有效提升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是否有着清晰明确的战略定位以解决供给意图和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能否选择合乎实际的供给策略以协调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化解现实中的具体风险。但无论如何,“大周边”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走向强国之路的战略依托带,我国应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从而为我国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外交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
胡梦莹[10](2016)在《语言表述与商务谈判的技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商务活动中,谈判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也是一门语言表达艺术。本文在立足商务谈判语言表述特点的基础上,从商务谈判中语言表述的技巧及具体应用两个方面来分析语言表述与商务谈判的技巧。
二、谈判中的双赢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判中的双赢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论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商务易缺失的谈判基本原则 |
(一)客观原则的缺失 |
(二)协调原则的缺失 |
(三)高效原则的缺失 |
二、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原则及实践 |
(一)人事分开原则 |
(二)攻击要塞原则 |
(三)期限原则 |
(四)双赢原则 |
(五)聚焦利益而非立场原则 |
三、结语 |
(2)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原则式谈判的相关概述 |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运用原则式谈判的重要意义 |
四、国际商务谈判中运用原则式谈判的有效策略 |
1.人与问题分开原则 |
2.聚集利益而非立场原则 |
3.双赢原则 |
4.客观原则 |
五、结束语 |
(3)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务谈判和商务英语概述 |
(一) 商务谈判 |
(二) 商务英语 |
二、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和反思 |
(一) 条件句的使用 |
(二) 语用策略 |
(三) 礼貌原则 |
(四) 语言环境 |
三、小结 |
(4)国际工程合同谈判组织与策划研究 ——以A电站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5 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合同谈判相关知识和策略 |
2.1 工程管理中的合同管理 |
2.2 国际商务合同谈判的定义 |
2.3 合同谈判的主要策略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同谈判组织和策划优化 |
3.1 目前国际项目合同谈判组织现状 |
3.2 合同谈判的组织和策划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项目谈判背景 |
4.2 谈判准备和策划优化工作在EPC合同谈判阶段的应用 |
4.3 效果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提升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商务谈判水平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做好商务谈判的准备 |
1.1 调查市场信息 |
1.2 合理组织谈判人员 |
1.3 制定商务谈判目标 |
2 具备商务谈判的能力 |
2.1 观察判断能力 |
2.2 现场调控能力 |
2.3 语言表达能力 |
2.4 自信心和创造力 |
2.5 心理承受能力 |
2.6 注重商务礼仪 |
3 掌握商务谈判的技巧 |
3.1 倾听的技巧 |
3.2 叙述的技巧 |
3.3 询问的技巧 |
3.4 回答的技巧 |
4 灵活应用商务谈判各阶段的策略 |
4.1 开局阶段 |
4.1.1 坦诚式开局。 |
4.1.2 协商式开局。 |
4.1.3 保留式开局。 |
4.1.4 进攻式开局。 |
4.2 报价阶段 |
4.2.1 报价的顺序。 |
4.2.2 如何报价。 |
4.2.3 如何对待对方的报价。 |
4.3 磋商阶段 |
4.3.1 讨价还价策略。 |
4.3.2 应对讨价还价策略。 |
4.3.3 打破僵局策略。 |
4.3.4 让步策略。 |
4.4 成交阶段 |
4.4.1 场外交易策略。 |
4.4.2 权利有限策略。 |
4.4.3 坐收渔利策略。 |
(6)试析跨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与相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 |
2.1 思维方式 |
2.2 风俗习惯 |
2.3 价值取向 |
2.4 主观因素 |
3 跨文化因素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
3.1 对谈判人员的选择标准和风格的影响 |
3.2 对沟通过程的影响 |
3.3 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
3.4 对合同的影响 |
4 国际商务谈判中解决跨文化因素的对策 |
5 结束语 |
(7)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则式谈判的主要原则 |
1.1 人事分开原则 |
1.1.1 换位思考问题。 |
1.1.2 正确对待情绪。 |
1.1.3 加强沟通。 |
1.2 聚集利益而非立场原则 |
1.3 双赢原则 |
1.4 客观原则 |
2. 原则式谈判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
2.1 谈判中要照顾对方面子 |
2.2 善于发现共同利益 |
2.3 采用新的替代方案 |
2.4 根据对方提出的客观标准, 冷静进行判断 |
总结 |
(8)组织化的工人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基于湘潭市工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资集体协商是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协商民主中,创造参与协商各方都能接受的程序 |
二、工人的力量与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工会 |
三、工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功经验 |
(一)工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非公有制企业为解决工会代表性和独立性问题的成功经验 |
(三)国有企业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条件初步成熟 |
四、组织化的工人创造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路径 |
(一)工会地位的维护 |
(二)谈判中的良性合作 |
(三)法律制度的保障 |
(四)政府的有效调控 |
(五)工会的自身建设 |
(9)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以贸易投资合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立意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结构与逻辑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解释 |
2.1 区域经济合作相关概念:研究范围的界定 |
2.1.1“区域”与“东亚”:概念的界定 |
2.1.2“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
2.1.3 区域经济合作的四个基本特征 |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解释 |
2.2.1 国际经济学的解释 |
2.2.2 国际政治学的解释 |
2.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解释的新发展: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
2.3.1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渊源 |
2.3.2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脉络 |
2.3.3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框架 |
3.1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公共产品的关系 |
3.1.1 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产生 |
3.1.2 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区域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
3.1.3 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区域公共产品的优质化 |
3.1.4 区域经济合作公共产品分析框架的简要说明 |
3.2 区域公共产品的逻辑内涵 |
3.2.1“区域”的逻辑内涵: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的界定 |
3.2.2“公共”的逻辑内涵:产品公共性的三维判断标准 |
3.2.3“产品”的逻辑内涵:供给客体的形态与内容界定 |
3.3 本文对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 |
3.3.1 贸易类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 |
3.3.2 投资类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 |
3.4 国家层面: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动力与约束 |
3.4.1 预期收益: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根本动力 |
3.4.2 供给成本: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内部约束 |
3.4.3 外部性: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约束 |
3.5 国际层面:区域公共产品合作供给的实现条件 |
3.5.1 供给机制:连接各供给主体的制度安排 |
3.5.2 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的“跨越” |
3.5.3 实现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收益条件 |
3.5.4 实现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条件 |
3.5.5 实现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性条件 |
3.6 实现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建议 |
3.6.1 选择合适的供给模式、创设合理的供给机制 |
3.6.2 国家异质性和利益相关性决定了具体的供给途径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进展及成效 |
4.1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公共产品需求的产生 |
4.1.1 东亚经济合作的酝酿、探索与启动 |
4.1.2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产生 |
4.2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 |
4.2.1 东亚贸易类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
4.2.2 东亚投资类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
4.3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与成效 |
4.3.1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
4.3.2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成效的总体评估 |
4.3.3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成效的实证检验 |
4.4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相对成功的实现条件 |
4.4.1 收益条件:稳定的预期收益与绝对收益关注占主导 |
4.4.2 成本条件:总供给成本较低与大国的选择性激励 |
4.4.3 外部性条件:“开放的区域主义”与美国的有限介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及突破 |
5.1 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变化 |
5.1.1 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合作深化的动因 |
5.1.2 深度合作趋势与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产生 |
5.1.3 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主要内容和判定标准 |
5.1.4 东亚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一般需求和重点需求 |
5.2 东亚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
5.2.1 东亚高质量贸易类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
5.2.2 东亚高质量投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
5.3 东亚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 |
5.3.1 收益原因:相对收益竞争弱化了供给的根本动力 |
5.3.2 成本原因:供给成本高昂强化了供给的内部制约 |
5.3.3 外部性原因:美国全面介入强化了供给的外部制约 |
5.4 东亚高质量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突破 |
5.4.1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东盟主导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新尝试 |
5.4.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引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新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6.1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前景的确定性 |
6.1.1 供给主体广泛化且不可避免 |
6.1.2 供给产品多层次化且无法相互替代 |
6.1.3 供给机制多元化且长期并进 |
6.2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前景的不确定性 |
6.2.1 东盟:供给中心地位的不确定性 |
6.2.2 中日关系:竞争性供给影响的不确定性 |
6.2.3 美国:TPP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
6.3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可持续供给的决定因素 |
6.3.1 收益因素:预期收益分化下的再整合 |
6.3.2 成本因素:大国与强国率先支付的重要性 |
6.3.3 外部性因素:竞争与互融中的外部性内在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
7.1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定位 |
7.1.1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身份 |
7.1.2 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 |
7.2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选择 |
7.2.1 将国内经济转型与引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结合起来 |
7.2.2 将深化对外开放与引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统一起来 |
7.2.3 以重点供给某些产品为突破口,逐步向全面供给拓展 |
7.2.4 以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为立足点,逐步向全球层次过渡 |
7.3 我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
7.3.1 加快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合作机制 |
7.3.2 渐进提高供给机制的制度化水平 |
7.3.3 警惕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规则风险 |
7.3.4 全面优化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路径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语言表述与商务谈判的技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商务谈判语言表述的特点 |
3 商务谈判中语言表述的技巧 |
3.1 谈判语言要针对性强 |
3.2 谈判中语言表达要婉转 |
3.3 谈判语言要灵活应变 |
4 商务谈判中语言表述技巧的运用 |
4.1 商务谈判的叙述技巧 |
4.2 商务谈判的提问技巧 |
4.3 商务谈判的答复技巧 |
5 结语 |
四、谈判中的双赢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J]. 余佳鸿. 今日财富, 2021(04)
- [2]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探析[J]. 孙俊欣. 全国流通经济, 2019(21)
- [3]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研究[J]. 杨浩. 传播力研究, 2019(03)
- [4]国际工程合同谈判组织与策划研究 ——以A电站项目为例[D]. 杨厚明.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5]提升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商务谈判水平探讨[J]. 任滨. 中外企业家, 2018(32)
- [6]试析跨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与相应对策[J]. 王秀云. 中外企业家, 2018(04)
- [7]国际商务谈判中原则式谈判的应用探析[J]. 郭琳.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12)
- [8]组织化的工人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基于湘潭市工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J]. 王海峰. 学习论坛, 2016(08)
- [9]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以贸易投资合作为例[D]. 马学礼. 吉林大学, 2016(08)
- [10]语言表述与商务谈判的技巧分析[J]. 胡梦莹. 中国商论,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