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工程塑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煤矿应用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威,张玉梅,孙勇飞,巩明方,王原,茆汉军,王萍[1](2020)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的典型代表,稳定的线性长链结构使其具有高强度、耐冲击、耐磨损、自润滑、耐化学腐蚀、耐低温等诸多优异性能。近年,UHMWPE加工、改性技术日益扩展、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UHMWPE制品,广泛应用于军民各项领域。本文综述了UHMWPE在催化聚合、纤维、膜、管材、板材及型材等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在各领域应用、加工、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杨田[2](2020)在《海洋装备用减摩抗磨UHMWPE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经济飞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海洋开发中的工程装备材料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海洋工程装备用摩擦副材料研究对工程装备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为对象,开展其减摩抗磨改性方法研究。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 UHMWPE/PAANa复合材料特征及其与GCr15组成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发现UHMWPE/PAANa复合材料的表面硬度与结晶度均无明显变化。当复合材料中PAANa含量较低时摩擦系数比纯UHMWPE更低,磨损量几乎持平。一方面是因为PAANa在海水环境中水解形成的溶解层充当润滑层降低了摩擦系数,另一方面是因为海水环境中的Ca2+和Mg2+离子在材料表面沉积,形成CaCO3和Mg(OH)2抗磨层,并且因材料的电荷作用能够排斥水中的腐蚀性离子减少对GCr15腐蚀,从而减少磨损,塑性变形是复合材料的主要磨损机制。但是,当PAANa含量较高时,材料摩擦系数变得不稳定磨损量也剧增,磨损机制转变为剥落。(2)研究了 UHMWPE/Ph4Sn复合材料特征及其与GCr15组成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发现UHMWPE/Ph4Sn复合材料的表面硬度呈现有下降后上升趋势,结晶度也与表面硬度变化趋势一致。摩擦学实验结果表明,添加Ph4Sn会降低复合材料的磨损量,而摩擦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其中Ph4Sn含量为1-2%的复合材料磨损比较小。由于改性剂Ph4Sn的刚性结构有利于承担摩擦载荷,避免塑性变形从而增加UHMWPE/Ph4Sn复合材料耐磨性。随着Ph4Sn含量的增加,UHMWPE/Ph4Sn复合材料主要磨损机制会发生改变。由纯UHMWPE的粘着磨损转变为Ph4Sn低含量时的塑性变形,最后转变为磨粒磨损。(3)提出了 UHMWPE/PAANa/Ph4Sn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特征及其与GCr 15组成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发现UHMWPE/PAANa/Ph4Sn复合材料的表面硬度、结晶度的变化很小,经过人工海水浸泡后,表面可形成润滑层。在海水环境中,随着PAANa含量增加,UHMWPE/PAANa/Ph4Sn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明显降低。随着Ph4Sn含量增加,UHMWPE/PAANa/Ph4Sn复合材料与纯UHMWPE相比,耐磨性大幅提高。
宋子森[3](2020)在《人工关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发展,人类的寿命在不断提高。人类在关节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到目前为止,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仍然是治疗关节类疾病的最重要的手段。这也让我们对人工关节材料的磨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 hi 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是人工关节主要材料之一,研究其磨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不同运动条件和接触压力条件下的磨损实验,对多向运动产生的交叉剪切效应及其对UHMWPE磨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国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磨损进行测试,并与进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进行对比。实验中通过销盘型摩擦试验机来对这种材料进行磨损测试,选取与人体正常运动的参数最为实验运动条件和接触应力的选值。人工关节在植入人体后的失效原因有很多种,人工关节材料的磨损是其重要的失效原因。交叉剪切比作为评价其磨损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交叉剪切比增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磨损体积也会随之增大,与进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相比,国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磨损性能差别不大。人体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时,其关节的接触面所受到的载荷是不同的。在接触应力参数对关节磨损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中,结果表明,当接触压力增大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磨损体积增大,磨损因子增大,但磨损系数却随接触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得出,接触应力对UHMWPE的磨损性能影响不大。
李惠兰[4](2020)在《UHMWPE管材模内缠绕成型方法与制品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molecular-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是一种分子量超过150万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因其分子量极高而具有优异的性能。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候性和抗冲击性,UHMWPE管材在矿采输运、清淤工程、粮食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UHMWPE熔体黏度极高,传统聚合物加工成型技术制备UHMWPE管材不仅生产效率极低,而且容易出现挤出不稳定现象,管材熔接强度低,环向力学性能较差。因此,研发生产效率高、制品性能优异的UHMWPE管材的成型方法及设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提供恒定可控的挤出速度,设计了一系列挤出口模,模拟传统柱塞式挤出机挤出成型UHMWPE,从挤出速率、材料特性、口模结构、口模表面能等方面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影响挤出压力和挤出物外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表面能模具时,一方面不断有分子链被吸附在壁面,另一方面,不断有吸附链被流动的本体链带离壁面。这两种作用相互竞争,使得口模表面的分子链不断地吸附–解吸附,实现壁面熔体的动态更新,同时致使得表层熔体应力分布不均匀,引起挤出物畸变。流动改进剂和低表面能模具有助于减少模具壁面处的相互作用而降低熔体压力。当挤出速率较高,出现壁面滑移,口模平直段的长度对熔体压力的影响很小,压力降主要取决于收敛流道的压缩比和熔体形变速率,当熔体流经收敛流道产生的应力超过UHMWPE初生粒子间的界面结合力时,整体熔体破裂。上述柱塞挤出模拟实验表明,UHMWPE在极低的挤出速率下就出现粘附–滑移的挤出不稳定现象,本文提出了有源驱动的UHMWPE管材模内缠绕成型方法,即利用挤出机熔融塑化UHMWPE,挤出熔体片坯,熔体片坯以一定的角度进入有源驱动缠绕成型机内,随着芯棒旋转,熔体片坯在缠绕成型机的芯棒螺旋棱的带动下与其料筒的包覆作用下,绕着芯棒缠绕成管材,实现UHMWPE管材模内缠绕成型。本文完成了管材缠绕成型机的机械结构设计,分析了料塞的运动和受力情况,推导出片坯挤出速度与缠绕成型机的转速匹配关系,为缠绕成型机的工艺优化提供指导。本文试制了管材缠绕成型实验装置,采用分子量为4.5×106 g/mol的UHMWPE进行实验。逐段拆机实验证明了UHMWPE片坯缠绕成管的成型原理。由于螺旋棱芯棒和凸棱料筒形成容积周期变化的腔体,熔体片坯受到周期性变化的压缩、释放应力,促进了熔体片坯间拼接界面分子链的相互扩散,使得片坯缠绕成为熔接良好的管材。由外源驱动提供环向和轴向动力,解决了粘附–滑移的挤出不稳定问题,在挤出速度高达43 m/h时,仍能获得了表面质量良好的UHMWPE管材,而柱塞挤出模拟实验表明当挤出速度超过5 m/h时UHMWPE就开始出现挤出不稳定现象,这表明缠绕成型法极大地提高了UHMWPE的生产效率。保持芯棒的螺旋凸棱结构,将凸棱料筒变成光滑料筒,管材产量下降了15%,而且在挤出机转速为30 r/min时片坯无法熔接成管材。光轴结构的缠绕成型机无输送能力。研究表明,凸棱料筒与螺旋棱芯棒的组合是比较合理的结构。并对物料在缠绕成型机内的停留时间和运动方位角进行了实验研究,以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实验与理论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缠绕成型的UHMWPE管材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表征。在缠绕成型管材制备过程中,FTIR测试结果表明UHMWPE未发生明显的氧化降解,刻蚀样品的SEM图表明分子链发生取向,动态流变测试表明制品缠结程度下降,在冷却结晶时,取向分子链为异相成核点,分子链结晶速度快,晶片厚度减小。在挤出机转速为20 r/min时缠绕成型法获得了熔接良好、性能优异的UHMWPE管材,其环向与轴向力学性能相当的,屈服强度为20 MPa,拉伸强度为34 MPa,断裂伸长率为450%,而且管材的耐磨性几乎与高耐磨的400万纯树脂模压标样相当。在挤出机和片材模具的拉伸流场作用下,分子链沿熔体片坯挤出方向取向,将片坯绕芯棒缠绕成型可以大幅度提高管材环向的取向程度,同时缠绕成型机的收敛成型部分增加管材轴向的取向程度,因此本文提出的管材模内缠绕成型可以增强管材的环向强度。并且通过改变缠绕角和收敛流道的压缩比,可有效调控环向与轴向分子链的取向程度,进而调控管材环向与轴向力学性能。
翁洁[5](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互联网经济蔓延渗透至各行各业,制造业企业也在其中。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目前的重点业务——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也不例外。其所在行业面对的市场呈现出产品客户定制化,全产业链在线化,操作运营的智能化以及技术运营生态化的特点,这对C公司的运营提出了各方面的挑战和要求。而目前C公司的组织架构、基础设备、信息系统、运营效率等无法满足市场提出的新要求,出现了业务增长放缓、客户满意度降低的状况。可见C公司基于十年前的传统业务制定的战略和组织定位,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变化的需要,成为制约新业务发展的瓶颈。本文利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思路,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对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据此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了战略矩阵,并借助IFE,EFE矩阵进行定量分析,为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做出了适当的战略选择。再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思维、新工具,为C公司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确定适应目前发展状况的总体战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目前需要推行WO战略,鼓励创新,利用先进的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对商业模式、资源利用、供应链运营进行优化,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对自身运营效率、管理效率进行改善与提高,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持续高速的发展。本文还从改进商业模式、优化组织改革、引进先进信息系统、储备高技术人才、加强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丁明[6](2019)在《楼房仓设备夹层中带肋塑料楼板的受力性能及变形分析》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在中国经济和民生进入21新世纪快速发展时期,粮食行业依然是国家保障性和安全性的支柱产业,不仅是关系到国家稳步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现有的楼房仓基本上都是用于储存包粮,涉及的散装粮食储藏较少,而且都是地上空间储粮,因而会存在土地利用率较低和不利于散装、散卸、散运、散存作业。半地下散装粮食楼房仓正是一种新的具有很好推广价值的储粮仓型。半地下散装粮食楼房仓高度大、跨度大,每层装粮高度随之增加,地下部分装粮高度更高,因而进出粮问题需要寻找一种方便简单合理的形式,本课题提出在一层楼板下设置一层设备夹层既可以满足上面楼层的出粮,又可以满足地下部分的进出粮工艺要求,同时可以满足进出粮设备、操作人员的移动、正常工作等情况。由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和钢板楼板存在一系列的自身缺陷和环保问题,比如自重大、不利于环保节能、耐腐蚀性差等,因此本课题提出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板作为散装粮食楼房仓设备夹层楼板的新材料的解决方案。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具有超强的耐磨性能、抗冲击性能,自身强度高、自重轻的优点是其他工程塑料的无法比较的。本课题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试验研究以及回归分析法,进行合理选择塑料加肋条截面尺寸、加肋条的间距、塑料板厚度,进一步研究其正常使用状态下影响塑料带肋板的受力变形挠度值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得到一定范围内,塑料板受弯挠度位移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计算模型和数学表达式,对实际工程中塑料带肋楼板的结构设计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技术支持,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结合实际工程情况以及楼板受力性能状态,提出一种可行的工程塑料用在半地下散装粮食楼房仓设备夹层楼板,可以满足正常使用状态下承载力和变形稳定性的要求;(2)本课题研究选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板增加肋条进行提高塑料板承载受力与变形能力;研究塑料板厚、加肋条截面尺寸、加肋间距三种因素对塑料带肋板受弯承载变形能力的影响;(3)在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分析与回归分析,找到影响因素和塑料带肋板受弯变形挠度值之间的规律,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塑料板厚、加肋条间距、加肋条截面宽度、高度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板受弯变形影响的数学表达式,根据表达式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塑料设备夹层楼板结构设计。
王宝成[7](2017)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指分子量在150万以上的聚乙烯,是一种具有线性结构的热塑性工程塑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备了其它一般塑料无可比拟的优异综合性能,被称为“神奇塑料”。它几乎具有各种塑料的优异性能,具有普通聚乙烯和其它塑料的比拟的耐冲击、耐磨、卫生无毒性、耐腐蚀、自润滑、耐低温、不吸水、抗拉伸、密度小、不易粘附等综合性能。由于它优异的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已经代替钢材等一些材料材料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研究UHWMPE的力学性能,对UHWMPE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首先通过一些力学试验(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测得不同分子量、不同热处理方式、不同温度等条件下的压缩性能、拉伸性能、弯曲性能,通过试验数据可知,分子量、温度热处理方式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温度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明显变差。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冷却速率不同,得到型材的性能也就不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测得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是增大的,说明材料本身的抵抗弯曲和拉伸的性能是在增强的。然后通过压缩蠕变试验、应力松弛试验和疲劳载荷压缩试验探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黏弹性力学性能,研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的黏弹性力学性能,有利于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型材的尺寸和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黏弹性力学性能也具有一定的温度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升高,UHWMPE型材更容易发生蠕变。
吕辉[8](2017)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耐冲击性能材料制备》文中指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作为热塑性工程塑料,在固态时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但由于其物料熔融时粘度极高,很难直接挤出加工,所以在尽可能不损失其优良性能的前提下改进其加工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其可以加工成型的基础上,对材料的冲击强度和韧性等特性进行改善。本文通过使用低分子量的聚烯烃对UHMWPE进行流动性改性,分别选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丙烯(PP)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熔融共混,改善其加工流动性,并且对加工成型后的材料制品分别进行物理学性能测试,材料形态和分子结构形态的表征,热力学性质,表面形貌分析以及流动性能测试,选定UHMWPE:PP=100:25为最优流动性改性配方。在此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CaCO3和利用聚乙二醇2000与白硅藻土加热混合的复合助剂,在材料强度损失不大的前提下有效的改善了材料的韧性,当复合助剂含量占比为15份时,材料的韧性最好,其断裂伸长率达到500%以上,比空白样品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279.2%,同时其单位面积断裂能量提高了343.8%。在使用相同填料的基础上,将常规的PP换为相容性和分散性更好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材料的韧性也有显着的改善。结合材料的宏观特性,对UHMWPE微观特性和机理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汪晓鹏[9](2015)在《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改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物理、化学和其他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纪洪敏[10](2014)在《防冻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材料的冻粘现象是低温环境下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抗冻粘技术如人工或机械敲击,撒盐法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寻找一种低表面能材料来降低冰的粘结强度成为目前研究方向之一。本课题基于对冻粘现象的广泛存在,分别采用聚乙烯蜡和液晶高分子材料(LCP)等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进行填充改性,制备了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体材料的低温性能、复合材料在低温和常温下的力学性能、冻粘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得到结论如下: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在低温(-195oC)下的抗压强度(90.56MPa)和球压硬度(28.89MPa)均高于对应的常温环境(25oC),而材料的抗蠕变性能比常温时低,最大压入深度达到190m。在摩擦系数方面,在两种温度下试样的摩擦系数变化趋势相同,而且低温试样的摩擦系数比同等压力下的常温试样的摩擦系数大。从磨损形貌方面看,低温下试样主要表现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特征,而常温下试样主要表现为粘着磨损特征。2、接触角试验表明,聚乙烯蜡和LCP的添加对提高UHMWPE材料的疏水性能有良好的效果,而添加PTFE的试样的疏水性没有得到改善。添加15%LCP的复合材料疏水效果最好,达到103.8°。复合材料的冻粘性能与材料的添加组分有较大影响,且冻粘温度与复合材料的冻粘强度不成正比关系。所有的复合材料的防冻粘性能均高于相同条件下的Q345(8.11kg/cm2)。3、在常温(25oC)下,随着聚乙烯蜡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球压硬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蠕变性能和压缩性能变化不大,而冲击强度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最低为40.1kJ/m2。而在低温环境(-10oC)下,随着聚乙烯蜡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球压硬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抗压强度的变化相对复杂,当聚乙烯蜡填充量为10%的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达到最低0.11MPa。4、在常温(25oC)下,添加LCP的复合材料的球压硬度值随LCP添加量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抗压强度和蠕变性能较稳定,而冲击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温(-10oC)下,添加LCP的复合材料的球压硬度与常温环境下的变化不大,并且随着LCP填充量的逐步增加,对应的压缩应力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通过对比可知,添加LCP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稳定,更适合材料的改性研究。5、摩擦学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试验条件下添加25%聚乙烯蜡试样的摩擦系数(0.1642)和添加15%LCP试样的摩擦系数(0.1238)最小,均小于纯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摩擦系数(0.3080)。这说明复合材料对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有一定效果。通过对比两种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摩擦系数变化可知,低温(-10oC)下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加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常温(25oC)下试样的摩擦系数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磨损量方面,当聚乙烯蜡填充量为5%和10%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量最低,而LCP的最佳填充量为5%。从磨损形貌方面分析可知,两种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粘着磨损、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从材料的冻粘性能、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方面综合考虑,添加15%LCP的UHMWPE复合材料对改善UHMWPE的冻粘性能效果最明显,可以明显缓解冻粘现象。
二、新型工程塑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煤矿应用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工程塑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煤矿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UHMWPE树脂的催化聚合 |
1.1 催化技术 |
1.2 聚合技术 |
2 UHMWPE纤维 |
2.1 干法路线纺丝 |
2.2 湿法路线纺丝 |
2.3 熔融路线纺丝 |
3 膜材料 |
3.1 湿法锂电池隔膜 |
3.2 蓄电池隔板 |
3.3 烧结膜 |
3.4 中空纤维膜 |
4 UHMWPE管材 |
4.1 挤出技术 |
4.2 改性技术 |
4.3 复合技术 |
5 UHMWPE板材、型材 |
5.1 模压成型 |
5.2 注塑成型 |
5.3 人工关节 |
6 UHMWPE专利申请 |
7 结语 |
(2)海洋装备用减摩抗磨UHMWPE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海洋工程装备用摩擦副材料 |
1.2.1海洋工程用金属材料 |
1.2.2 海洋工程用陶瓷材料 |
1.2.3 海洋工程用聚合物材料 |
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
1.3.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性质 |
1.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应用 |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1 聚丙烯酸钠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2 四苯基锡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 聚丙烯酸钠、四苯基锡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4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2.3 复合材料的测试和表征 |
2.3.1 洛氏硬度测试 |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2.3.3 差示扫描量热仪 |
2.3.4 球/盘摩擦性能测试 |
2.3.5 白光共焦三维形貌仪 |
2.3.6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
第三章 UHMWPE/PAANa复合材料 |
3.1 UHMWPE/PAANa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 |
3.2 UHMWPE/PAANa复合材料表面硬度和密度 |
3.3 UHMWPE/PAANa复合材料热力学行为 |
3.4 UHMWPE/PAANa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 |
3.4.1 复合材料摩擦系数与分析 |
3.4.2 复合材料磨损量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HMWPE/Ph_4Sn复合材料 |
4.1 UHMWPE/Ph_4Sn复合材料红外光谱 |
4.2 UHMWPE/Ph_4Sn复合材料表面硬度 |
4.3 UHMWPE/Ph_4Sn复合材料热力学行为 |
4.4 UHMWPE/Ph_4Sn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 |
4.4.1 复合材料摩擦系数与分析 |
4.4.2 复合材料磨损量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HMWPE/PAANa/Ph_4Sn复合材料 |
5.1 UHMWPE/PAANa/Ph_4Sn复合材料红外光谱 |
5.2 UHMWPE/PAANa/Ph_4Sn复合材料表面硬度 |
5.3 UHMWPE/PAANa/Ph_4Sn复合材料热力学行为 |
5.4 UHMWPE/PAANa/Ph_4Sn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 |
5.4.1 复合材料摩擦系数与分析 |
5.4.2 复合材料磨损量与分析 |
5.4.3 复合材料磨损机制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3)人工关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人工关节材料摩檫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2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1.2.3 陶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1.2.4 其他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1.3 人工关节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现状 |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性能及应用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选择 |
2.1.1 实验仪器选择 |
2.1.2 实验材料选择 |
2.2 实验材料实验前处理 |
2.3 实验计划与步骤 |
2.4 实验后处理 |
2.5 磨损系数计算方法 |
2.6 交叉剪切比计算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运动条件对UHMWPE磨损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参数设置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1 磨损系数分析 |
3.2.2 交叉剪切比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接触应力对UHMWPE磨损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参数设定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实验结果 |
4.2.2 结果分析 |
4.3 UHMWPE表面形貌分析 |
4.4 UHMWPE表面粗糙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UHMWPE管材模内缠绕成型方法与制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UHMWPE性能与应用 |
1.2.1 UHMWPE性能 |
1.2.2 UHMWPE管材应用 |
1.3 UHMWPE挤出成型研究现状 |
1.3.1 UHMWPE加工难点 |
1.3.2 UHMWPE挤出稳定性 |
1.3.3 UHMWPE挤出成型方法 |
1.3.4 UHMWPE挤出成型模具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UHMWPE挤出稳定性的研究 |
2.1 实验目的与内容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步骤 |
2.2 测试表征 |
2.2.1 动态流变测试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熔体特性 |
2.3.2 挤出速率 |
2.3.3 动态变化的流动边界 |
2.3.4 分子量及其分布 |
2.3.5 口模表面能 |
2.3.6 SEM微观形貌 |
2.3.7 口模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材缠绕成型机的设计 |
3.1 成型原理 |
3.2 机械结构设计 |
3.2.1 管材口模和轴头 |
3.2.2 熔接料筒 |
3.2.3 进料筒 |
3.2.4 芯棒设计 |
3.3 输送机理分析 |
3.3.1 片坯输送料塞运动分析 |
3.3.2 片坯输送方位角 |
3.3.3 停留时间 |
3.3.4 料塞的受力分析 |
3.3.5 速度匹配 |
3.4 设备的驱动与控制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管材模内缠绕成型过程分析 |
4.1 实验目的与内容 |
4.1.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4.1.2 缠绕成型机结构 |
4.1.3 实验材料 |
4.1.4 研究方案 |
4.2 片坯挤出实验 |
4.3 联机实验 |
4.3.1 缠绕成型过程分析 |
4.3.2 料筒结构和芯棒结构对挤出性能的影响 |
4.4 物料运动模型实验验证 |
4.5 停留时间分析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UHMWPE缠绕成型管材制品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
5.1 实验方案 |
5.1.1 仪器设备 |
5.1.2 试样制备 |
5.2 测试表证 |
5.2.1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5.2.2 旋转流变仪 |
5.2.3 差示扫描量热仪 |
5.2.4 广角X射线衍射仪 |
5.2.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5.2.6 电子万能试验机 |
5.2.7 砂浆磨耗仪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热机械降解 |
5.3.2 流变性能 |
5.3.3 热性能 |
5.3.4 结晶性能 |
5.3.5 微观形貌 |
5.3.6 拉伸性能 |
5.3.7 耐磨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1.5.2 国外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1.6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的概念 |
2.1.2 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
2.2.2 战略管理理论的学派 |
2.2.3 战略管理的层次 |
2.2.4 战略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帮助 |
2.3 战略管理的模型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2.3.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模型 |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 C公司的概况介绍 |
3.1.1 C公司简介 |
3.1.2 C公司业务结构及组织构架 |
3.1.3 C公司重点业务从乙酰基化学品转向高性能工程塑料 |
3.2 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面临经营环境的巨大变革 |
3.2.1 面向客户定制的柔性化 |
3.2.2 全产业链在线化与数据化 |
3.2.3 操作运营的智能化 |
3.2.4 技术运营生态化 |
3.3 互联网+时代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面临的经营困难 |
3.3.1 来自需求的挑战 |
3.3.2 来自自身的危机 |
3.3.3 客户满意度亟待提升 |
3.3.4 小结 |
第四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内部资源分析 |
4.1 人力资源分析 |
4.2 生产能力分析 |
4.3 服务能力分析 |
4.4 技术和研发能力分析 |
4.5 财务能力分析 |
第五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5.1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5.1.1 政治环境的影响分析 |
5.1.2 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
5.1.3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
5.1.4 技术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
5.1.5 小结 |
5.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5.2.1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
5.2.2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
5.2.3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
5.2.4 来自行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
5.2.5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
5.2.6 小结 |
第六章 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的总体发展战略 |
6.1 C公司的愿景及战略目标 |
6.1.1 C公司的愿景 |
6.1.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战略目标 |
6.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
6.2.1 SWOT因素分析 |
6.2.2 SWOT矩阵的建立 |
6.2.3 基于IFE和 EFE的战略选择 |
6.3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战略的分解 |
6.3.1 在产品方面,鼓励创新,走差异化路线 |
6.3.2 在市场方面,把握时代机遇,挺进新兴市场 |
6.3.3 在服务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
6.3.4 在运营方面,建立面向客户的灵活响应机制 |
6.3.5 在系统支持方面,引进先进工具,提高管理效率。 |
第七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强化市场战略,优化商业模式 |
7.2 优化组织改革,提供灵活服务 |
7.3 引进先进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
7.4 鼓励科技创新,储备高技术人才 |
7.5 加强企业文化,增强质量意识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楼房仓设备夹层中带肋塑料楼板的受力性能及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粮仓建设研究背景 |
1.2 设置设备夹层的工程意义 |
1.3 设备夹层楼板材料的选择 |
1.4 研究目标、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研法 |
1.5.3 试验法 |
1.6 难点、创新点 |
1.7 目前常用工程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8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9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的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10 楼板结构形式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11 本章小结 |
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带肋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板尺寸选择 |
2.2 试验准备条件 |
2.2.1 试验加载 |
2.2.2 边界支座 |
2.2.3 数据采集 |
2.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2.3.1 受力性能分析 |
2.3.2 板厚影响受力分析 |
2.3.3 板厚影响挠度分析 |
2.3.4 加肋间距影响挠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带肋板受弯性能数值模拟 |
3.1 ABAQUS软件基本介绍和应用 |
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的材料属性 |
3.3 ABAQUS软件模拟过程和结果分析 |
3.4 带肋塑料板变形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
3.4.1 不同加肋间距对塑料带肋板变形影响 |
3.4.2 不同板厚对塑料带肋板变形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回归分析法研究带肋塑料楼板受弯变形的影响因素 |
4.1 回归分析法原理以及应用 |
4.2 模型建立 |
4.2.1 建立单元构件 |
4.2.2 材料属性及荷载 |
4.2.3 划分网格及计算结果 |
4.3 模拟结果及分析理论 |
4.3.1 模拟数据结果 |
4.3.2 位移控制分析理论 |
4.4 不同加肋条的截面高度对塑料板变形影响分析 |
4.4.1 “横三纵四”情况下加肋截面高度对变形的影响分析 |
4.4.2 “横九纵九”情况下加肋截面高度对变形的影响分析 |
4.5 加肋间距“横三纵四”情况下影响塑料楼板变形因素分析 |
4.6 加肋间距“横九纵九”情况下影响塑料楼板变形因素分析 |
4.7 不同加肋条间距影响塑料楼板变形性能分析 |
4.7.1 模拟过程 |
4.7.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概述 |
1.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发现 |
1.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结构 |
1.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性能 |
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成型方法 |
1.2.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一次成型 |
1.2.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二次成型 |
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改性 |
1.3.1 物理改性 |
1.3.2 化学改性 |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分子量对UHWMPE型材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2.1 分子量对UHWMPE的压缩性能的影响 |
2.1.1 试验设备和内容 |
2.1.2 数据处理 |
2.2 分子量对UHWMPE的拉伸性能的影响 |
2.2.1 试验内容 |
2.2.2 数据处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处理对UHWMPE型材的力学性能影响 |
3.1 UHWMPE的型材成型过程中热处理问题由来 |
3.2 热处理的方式 |
3.3 试验探究热处理方式对型材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冷却方式对型材弯曲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冷却方式对型材拉伸性能的影响 |
3.4 不同温度条件下UHWMPE型材力学性能 |
3.4.1 试验试样的制备和试验内容 |
3.4.2 数据处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UHWMPE型材的黏弹性力学性能 |
4.1 黏弹性 |
4.2 UHWMPE型材的蠕变行为 |
4.2.1 蠕变试验装置和试样 |
4.2.2 试验内容 |
4.2.3 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
4.3 UHWMPE型材的应力松弛行为 |
4.3.1 应力松弛 |
4.3.2 应力松弛试验 |
4.3.3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
4.4 疲劳载荷下UHWMPE型材的压缩试验 |
4.4.1 疲劳载荷 |
4.4.2 实验内容 |
4.4.3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的应用 |
5.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的应用-UHWMPE板簧 |
5.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的应用-UHWMPE垫片 |
5.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的其他应用 |
5.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的应用远景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耐冲击性能材料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主要性能及应用 |
1.2.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主要性能 |
1.2.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主要应用 |
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主要成型方法 |
1.3.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单螺杆挤出成型及研究进展 |
1.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双螺杆挤出加工成型及研究进展 |
1.4 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的挤出特点及机理 |
1.4.1 同向双螺杆挤出的基本特点 |
1.4.2 同向、异向双螺杆挤出机的区别 |
1.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流动性的改善 |
1.5.1 聚烯烃类材料改性 |
1.5.2 液晶高分子(LCP)材料改性 |
1.5.3 其他材料改性 |
1.6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3 实验工艺流程及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
2.3.1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2.3.2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3章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流动性的改善和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的选用与配比 |
3.2.1 实验材料的选用 |
3.2.2 实验材料的配比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万能电子试验机准静态拉伸测试结果分析 |
3.3.2 X射线衍射(XRD)表征材料形态和分子结构形态 |
3.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材料热力学性质 |
3.3.4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测试材料动态冲击压缩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材料颗粒表面形貌 |
3.3.6 高压毛细管流变仪测试材料流变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UHMWPE/PP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选用与配比 |
4.2.1 实验材料的选用 |
4.2.2 实验材料的配比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万能电子试验机准静态拉伸测试结果分析 |
4.3.2 X射线衍射(XRD)表征材料形态和分子结构形态 |
4.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材料热力学性质 |
4.3.4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测试材料动态冲击压缩 |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材料颗粒表面形貌 |
4.3.6 高压毛细管流变仪测试材料流变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UHMWPE/PP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与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选用与配比 |
5.2.1 实验材料的选用 |
5.2.2 实验材料的配比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万能电子试验机准静态拉伸测试结果分析 |
5.3.2 X射线衍射(XRD)表征材料形态和分子结构形态 |
5.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材料热力学性质 |
5.3.4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测试材料动态冲击压缩 |
5.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材料颗粒表面形貌 |
5.3.6 高压毛细管流变仪测试材料流变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改性[3-4] |
1.1 填充改性 |
1.2 与低熔点低黏度树脂共混改性 |
1.3 流动改性剂改性 |
2 化学交联改性[22-23] |
2.1 过氧化物交联 |
2.2 偶联剂交联 |
2.3 辐射交联 |
3 其他改性 |
3.1 液晶高分子改性[24-25] |
3.2 聚合填充 |
3.3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改性 |
3.4 合金化 |
3.5 复合化 |
3.6 加工工艺改性 |
4 结语 |
(10)防冻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的设计、制备及评价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制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小结 |
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作为基体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超低温环境下 UHMWPE 的球压痕蠕变性能 |
3.3 超低温环境下 UHMWPE 的压缩性能 |
3.4 超低温环境下 UHMWPE 的球压硬度 |
3.5 超低温环境下 UHMWPE 的摩擦学性能 |
3.6 小结 |
4 不同添加组分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冻粘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复合材料的润湿性能 |
4.3 复合材料的冻粘性能 |
4.4 小结 |
5 不同添加组分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复合材料的球压痕硬度 |
5.3 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 |
5.4 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 |
5.5 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 |
5.6 小结 |
6 不同添加组分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摩擦系数 |
6.3 磨损量 |
6.4 磨损形貌 |
6.5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新型工程塑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煤矿应用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J]. 王新威,张玉梅,孙勇飞,巩明方,王原,茆汉军,王萍. 化工进展, 2020(09)
- [2]海洋装备用减摩抗磨UHMWPE改性研究[D]. 杨田.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3]人工关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性能研究[D]. 宋子森. 中北大学, 2020(10)
- [4]UHMWPE管材模内缠绕成型方法与制品性能研究[D]. 李惠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翁洁. 东南大学, 2019(01)
- [6]楼房仓设备夹层中带肋塑料楼板的受力性能及变形分析[D]. 丁明.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D]. 王宝成.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8]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耐冲击性能材料制备[D]. 吕辉.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9]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改性研究进展[J]. 汪晓鹏. 上海塑料, 2015(04)
- [10]防冻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纪洪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标签: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论文; 复合材料论文; 工程塑料论文; 塑料成型论文; 新型材料论文;